请香道形容高人指点的词点

求救!!恳请高人指点!_灵异求助
关注灵异事件
求救!!恳请高人指点!_灵异求助
文章摘要:今晚,即7月31号晚,我和家人出去逛街,回来的路上小女儿因为要小便,我妻子便带她到一角落里方便,但方便完后她就一直在哭说要回到刚刚小便的地方尿尿!刚好那位置对出事马路的十字路口,回到家后还是指着那方向要尿尿,而且大哭大闹!后来我和我妈就向祖先
今晚,即7月31号晚,我和家人出去逛街,的路上小因为要小便,我妻子便带她到一角落里方便,但方便完后她就一直在哭说要回到刚刚小便的地方尿尿!刚好那位置对出事马路的十字路口,回到家后还是指着那方向要尿尿,而且大哭大闹!后来我和我妈就向祖先还有土地上了香,接着又去了我小便的位置放了个雪梨,在雪梨上上了香道了歉,回到家门口时放了一盆水,观察了水中的倒影没异常才进屋,但心里还很后怕!因为我的女儿才刚满2岁!如果有懂,麻烦指导指导!小弟在此谢过!!!!
本文章由灵异故事站编辑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chuangyishalong/11986.html
<<上一组故事:
下一组故事:
灵异故事头条-最新最喜欢的灵异资讯
相关推荐-最热最惊艳的内容
聚焦内容-无限精彩
月点击排行榜-最热
推荐热点-热点无极限
网友热点-网游最喜欢在印尼,猴子的主人转移到了未执行禁令的郊区。
为数众多的同性恋聚集一处水上公园,参加水上派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说起六国五味,相信朋友们都不陌生,因为网络上关于六国五味的概念真的是太多了。
  那为什么今天我要和大家来说说六国五味的事情,一是六国五味,是沉香行业最基本的一个常识,二是以前从来没有在公号中系统的和大家说过;三是即便你以前知道六国五味之说,其中也还有不少――你不知道的事儿!
  先说说什么是六国吧:
  横亘在赤道之下的东南亚,通天烈焰当头、丰雨富饶,正是适合沉香生长的理想乐园。
  古代人们根据沉香的产地和不同的香味来区分沉香,故分为“六国五味”。
  六国,就是根据沉香的不同产区分为伽罗、罗国、真那贺、真那蛮、寸门多罗、佐曾罗六大类。现今我们已经把沉香的产区重新定义,基本分为:越南芽庄、越南惠安、福森、印尼加里曼丹、安汶、伊利安、寮国、苏门答腊和星洲,东南亚一带是沉香的最原始的产区。
  在日本,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爱好香道,起初六国本来是用来区别沉香的产地、品质,后来作为香气性质优劣的分类被固定,以“五味”之体验来描述“六国”香木,评定出如下等级:
  一、伽罗:即奇楠,来自梵语agarol,多产于越南中部,为最上等的沉香。伽罗沉香的地位等级含义:香味温柔,苦味如仙鹤般显现出来,自然地展现优美的一面,就像皇宫中的人。
  二、罗国:产于缅甸及泰国山区。罗国沉香的地位等级含义:有白檀之味、无味,香气以苦为主,喻之以武士。
  三、真那贺:产于马六甲地区为主。真那贺沉香的地位等级含义:无味,香气轻柔艳丽,逐渐转为淡薄,喻之以女子。
  四、真南蛮:产于高棉和老挝山区为主。真南蛮沉香的地位等级含义:甜味,比起前面的香味则显得卑微肤浅,喻之以百姓。
  五、寸闻多罗:产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群岛。无味和酸涩的滋味,品位比较薄,喻之以底百姓。
  六、佐曾罗:产于印度东部山区。地位等级含义,香气冷冽而带酸味,上品者出如伽罗,渐而转淡,喻之以僧侣。
  现在我们将沉香划分为惠安、星洲两大系,他们所属位置有别,于外型、香气、用途等等皆有悬殊,但美丑好坏应人而异,选择自己最适合、最有共鸣的才是重要。
  再具体说说六国对应的五味:
  一、凉味,入鼻入舌带有小小呛辣,似椒麻入火般辛香,初尝也许突兀,然过后不蜇人,反带沁冽,在奇楠的辛凉中最可体会。
  二、甜味,甜滑芳醇,较强烈的甘美如稠蜜,若花间春酿;果内琼浆,属于最普遍的沉香息气。
  三、果酸,仿佛梅肉甜中带酸,含蓄微妙,不是扮演主角,然于变化中不可或缺,属惠安系的沉香中较常感受到。
  四、苦味,自古吃苦莫黄莲,其苦中含补最为珍贵,随着过火慢煎的热散,通体心神越显性灵透澈,温厚药香溢满胸脾。
  五、咸味,像是炙烧海盐、苔藻的香喷;又像汪洋扑面而来,挟带几缕腥咸,清新纯透中不失细致芬芳。
  好了,今天主要就是为大家分享一个知识点,为什么我要力争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力争做到最全面?因为:
  我希望,我的每一位朋友都能够根据知识点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其实人就是这个样子,能改变自己的其实只有自己,靠别人的点拨啊指导啊其实作用微乎其微。
  不要指望说有什么高人指点之后自己就有一个本质性的提升,最了解自己的还是我们自己。
  对于当今的沉香市场,很乱,对于我们玩沉香的人来说,我们可能不需要鸡汤,更加不需要鸡血,日常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枯燥了,但对于沉香,我们需要一定的常识和知识。毕竟花了不少钱求得和结缘的东西。
  这样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丰富一点,进而把沉香玩的有趣点,好玩一点,开心一点。
  最主要的――是“真”一点,好一点!
  想了解更多沉香知识,请在微信上搜索添加公众号:“香至尊沉香”(xiangzhizun) 个人微信号: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猎狐科技汇融汇不同文化领域的新奇事物,您的造访!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转载]香道大师&刘良佑先生资料
在古时中国,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同为贵族精神生活追求的极致,这是一种结合了财富和学养的文化生活方式。然而,古香道的传统已经断去了200年,现代人罕有知晓。
刘良佑,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20余年来潜心研究香文化,被称为中国香学第一人。曾应上海博物馆邀请做专题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中国的香文化。
去上海的那天很闷热。没有太阳,但也没有一丝风,空气凝固着。
想象中刘良佑的家,总应该是清香的。
一进到刘家,便偷偷地深呼吸几下,空气是干净的,没有混杂任何气味,好的和坏的都没有。不香,这出乎我的意料。
刘亮佑出现了,灰白色的头发在脑后梳成马尾,深色对襟中装。他不笑,客气地请我坐,礼貌而有距离。坐下之后,才闻到空气中其实有香,一丝丝地飘忽着。仔细闻了,气味是温暖而沉稳的。
“是沉香?”我问。
“对,但还混合了其它。” 刘良佑仍然是淡淡地,语气却是和善的。
品茶清心境
客厅旁是刘良佑的香室。到香室之前,会经过一个小隔间,有茶桌和茶具,正对的庭院里错落摆着几块颇有来头的根雕和岩石,岩石上又摆设盆景和瓷器,院中种了梅、兰、竹、菊,俨然一幅元代风味的山水画。
品香之前,先在茶室喝茶,意在“肃清口鼻,为品香活络神经”。
“人都是天生喜欢好味道的。”刘良佑20多年来沉迷香文化研究,理由居然朴素得出人意料。
刘良佑早年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机缘巧合,在乾隆帝的“多宝阁”里,他发现了一些造型奇趣的小炉,有金银打造,也有珐琅材质,成套堆砌,却不知是何物。翻阅《四库全书》等史料后,刘良佑查出这是古代的品香工具。中国古代中的用香和品香,在当时的刘良佑看来,是一件风雅又深奥的事情。出于好奇和倾慕之情,刘良佑一步一步投入了香文化的研究。
“两种完全没有关系的香,把它们配在一起,就会有完全意想不到的味道出现。这很有趣,就像做菜一样。”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面前的青瓷香炉里正在缓慢散发出的香气,有不同的香料混合,却是浑然一体的好味道。
“任何两种植物都是相通的。从现代化学的角度来看,植物的香味来源于它们的挥发性油脂。在这中间,差别再大的两种香也总能找到彼此之间共同的化学成分。通过这种相同的成分,它们可以相通。从个意义上来讲,人和植物也是相通的。”刘良佑的脸上开始出现表情,是一种兴奋,进而居然开始眉飞色舞,“所以这段烂木头,是会用它的气味来跟你沟通的。”
香气从茶几上的一个香炉中散出,或许是为了不错过那一点点难以捉摸的味道,谈话着的两个人呼吸都变得很轻。难怪佛前要用香,原来,香是真的可以让人平静下来的。
“现代人压力大,就会去健身馆锻炼,或者去酒吧喝酒。其实有压力的是心灵,身体再发泄,也只是暂时忘却烦恼而已。而香是可以让人的心灵放松的,嗅觉的记忆是人类最本能、最强烈的,只是现代人都把它遗漏了。我只是想推广这种精神状态,鼓励心灵的运动。”刘良佑坦言,自己按古制恢复品香,但提倡的香道却不完全与古代的香道精神相同。
理香是小众行为
隔着一扇雕花木门,里面就是刘良佑的香室了。
一张木桌,放着整套品香工具:香炉、香匙、香夹、押灰扇、顶花、谈针、大马士革钢香刀……不是香具古董,就是刘良佑按古书仿制所得,古雅得很。
刘良佑的香刀被他命名为“云音”,理由是大马士革钢特有一种云一样的纹路。锦盒里是一段黄棋楠,约一尺长,木质甚密。刘良佑用“云音”切下指甲大小一片,燃起一段香炭。香炉里早有用松针和宣纸煅成的灰,香料放在香炭上埋入灰。
“这段棋楠的香味会很丰富,是上品,但还不是最好的。”刘良佑身后的木柜里,有排列整齐的锦盒和瓶罐,应该都是他的藏品了。
“香中极品是沉香,只有在地球南北纬40度之间的橄榄科、樟树科、瑞香科等四科树木才能产出沉香,这是前两个必要条件,但还不够。”也许是因为原先做过教授的缘故,刘良佑讲话条理特别清楚,“第三个条件是这些树上必须有足够严重的伤,严重到伤口渗出的树脂凝结成似木非木的树瘤,才结得出沉香。这种叫做棋楠的更加难得。必须是在伤口结出树瘤之前,有蜜蜂来做二次破坏,味道因此会更加丰富。”
以前也知棋楠名贵,却不知小小一段木头里,藏着那么大的学问。
上好的棋楠,每公斤的价格不会低于万元美金。即便是有钱,也不一定就能买到好的香料。有时候要好几年才会出现一块好香,而卖香的标场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得去的。
用刘良佑的话讲,这看上去不过是一段烂木头,却比黄金还要昂贵。他现有最好的香,价值16万美金一公斤,是在胡志明市的标场得来的。“香铺主人往往隔几年才获得一块好香,每次竞标的时候来自日本、阿拉伯国家等地的香客就会聚集在一起。在标场里,出价是彼此保密的,7天内可以任意改动自己的标价,最后揭晓时,由出标最高价的买主夺标。若是没有几十年的品香经验,是会闹笑话的。”
这样看来,理香注定只是属于小部分人的享受了。
“当然。”刘良佑似乎觉得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眼角眉梢自然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本来就于生活无关,是高境界的生活享受。”
品味在香之外
刘良佑拨弄香灰调定香味,用左手把香炉传放至我的右手,动作庄重虔敬。
照着刘良佑的指点,我尝试品香。左手执炉颈靠近鼻子,同时右手由下顺势而上,拇指搭在炉口前沿,四指斜搭在炉口外沿,虎口张开。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三次:第一次是驱除杂味,第二次鼻观,观想趣味,第三次回味,肯定意念。
我原以为自己是可以清楚地表述任何所感所想的,可是当我尝试这么做的时候,却发现我的词汇还不够丰富。
刘良佑用手势制止我,说:“好的味道大家都懂,不必说出来。”
换一种香料,还是像刚刚一样照着古时仪式轮流品味。先是醇厚的乳香,几分钟之后,竟然有红酒的气息。见我惊讶,刘良佑就笑了:“香味在跟着时间变化,对不对?”
“就像香水,有前、中、后调?”我自作聪明。
“那是化学合成的。化学制剂对人体的坏处,有些我们还没有办法得知。”关于香水,刘良佑似乎不愿多做评价,“年轻人总是喜欢尝试的,慢慢就知道什么是好的,就懂得选择了。”
刘良佑讲起多年前的故事:有一位佛家弟子通读佛经,却不明白,为什么经上把佛前的供香描述得那么美妙。直到有一天在刘良佑家,他才体会到经上描述的味道,感动得当场跪倒在刘良佑面前。
“现在供佛的,都不能叫作香。”对此,刘良佑甚是愤慨,“根本不会给人任何愉悦的感受,只会熏得人掉眼泪。只有闻过了,才懂得为什么香严童子能够闻香入道。”
中国民间用香始于春秋之前,至唐代已发展到鼎盛。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从此“香会”变成了日本的风尚,逐渐形成日本的“香道”。而中国的一炉香,倒是在清末慢慢灰烬了。
“没有昨天,今天就不会存在,那么又谈何明天呢?一个民族要有明天,是需要根基的。”刘良佑慢慢地把香料从香炉中夹出来,恢复刚开始的严肃,“我们不把昨天的文化恢复起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陈涤摘自《名城早报&壹周刊》)
刘良佑教授浅谈“香道”历史
《转载》 18:23
日前,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上海的顾绣、竹刻、锣鼓书、沪剧、江南丝竹及黄道婆的手工棉纺技术等都参展了。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香道却无人识得。刘良佑教授最最担心的是,一旦被日本人抢了先手,那么这门极纯粹、极高雅的中国艺术就彻底烟消云散了。
*香文化在中国的流行路径
近两年来,由大师级人物带队的日本香道代表团频频访问中国的北京、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他们既是来寻根,又是在摸底。但我堂堂大中国一时竟找不到华山论剑的对手,许多研究中国古文化的专家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叫作香道。
刘良佑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羞愧和沮丧”。但同时他又表示,即使他与日本香道专家面对面,也不会与他们交手。“因为单刀赴会是很难取胜的,在大陆我没有助手”。
据他透露,在台湾也不过十来个人算得上香道研究者,其他人不过是烧钱。玩香道需要文化积累,需要静下心来,当然也需要很多钱。他问记者:大陆人准备好了没有?
刘良佑是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的教授,前不久应邀在上海博物馆做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中国的香文化也是题中之事。上博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时,设专馆陈列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陕西方面的专家将一些精美的器物解读为茶具和炼丹用的器物。刘教授则认为:“其实它们是用于闻香的。”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唐代香文化与法门寺出土香事文物之探讨”的论文,送交“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的发现和观点使与会者大为惊讶。
最近,北京故宫珍宝展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你去看看按原样布置的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两扇门上就有几件香具,许多人都误以为是印盒或其他文具了。”刘教授提醒记者。他还说,“不少人听说香,就以为是宗教用的香,其实它只是香学中很小的范畴。中国人用香是很早的,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刘良佑介绍,闻香时需要排除杂念,用心去体悟,并完成三次平稳的呼吸
闻香工具是细分化的,哪一样都不能搞错
记者曾在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中看何家村窖藏品里有一件透雕五足三层银熏炉,还有一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说明当时不仅室内设“蹑席、熏炉、香案”(见《新唐书.仪卫志》),贵族妇女身上也佩香具。而史书记载,在汉代已有此种香囊,只是实物最早的为唐代。刘教授对此表示同意,他开了一份表格给记者看,从唐高祖的618年至唐德宗的791年,通川、雁门、顺化、南海、上洛诸郡及属国向唐宫廷进贡香料数十次,这仅仅是见诸文献的。
目前在上海文物市场偶尔有见战国时期陶质博山炉、清代的瓷质闻香炉、插瓶等物,但大多数收藏家对此不知出处。甚至在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中,一位专家也将均窑插瓶鉴定为“笔筒”。
刘教授还说,古代中国的香席活动强调:“净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这四种品德。“在唐诗宋词里,有许多地方描写到了香席的场景及感受,只是后人都把它与熏香搞混了。”
*像唐代士大夫那样闻香并感悟着
那么古人的闻香仪式和场景又是如何的呢?为再现历史场景,刘教授特地邀请记者到他家去体验了一场香席。在上海,只有不到十位关系最铁的朋友能进入他的香室。
古典家具和小巧玲珑的江南园林构成了一个非常传统的居家空间。喝了茶,移至另一间园景小室,开了一瓶很好的红酒,记者才几口就脸红了。“有点晕吧,而这正是闻香的最佳状态。”刘教授身穿一件正宗的玄色长衫,笑得有点玄秘。
轻移四扇雕花门板,进入香室。香室的要求是透气而不通风,墙上悬了一面皮鼓和一张古琴,一张徽作白木束腰四仙桌上罗列着香具,一手可握的品香炉均为刘教授自已仿制的官、汝、定、均,外加龙泉,釉面温润如玉,分别用来品鉴不同的香。还有同样材质的取火罐、香炭盒、香盒和香渣碟。由整块纯银打造而成的七孔香插筒还是南宋的遗物,包浆幽亮,分别插着紫铜竹节款式的香匙、香夹、押灰扇、探针、顶花、灰铲、香帚。刘教授从一个瓶子里取出一段香料示客,长约八寸样子,木质致密,乳白带黄,从外形看与一般的白木无异。然后他拿起一把“度手定制”的大马士革钢刀,在香料上割了一片比指甲略大的木片,放进一具闻香炉内。据说,香料的切割也至关重要,顺向、逆向、横向所获得的不同纹理会造成香气的差异。
此前炉内已经铺了用松针和宣纸煅成的灰,埋入一小块点燃的木炭,刘教授挟了香料盖在炭上面,再用灰押轻轻押出放射状花纹的“小山”,操作时神情非常专注。此时,主客已按礼仪坐定,我年少,居末座。品香炉的传递是这样的,主人用左手传至主客的右手,客人右手接过来,闻香三次之后再用左手传于下一位的右手,一种古意盎然的仪式感让记者兴奋不已,同时正襟危坐。
当这只仿官窑品香炉传到记者面前时,按照刘教授的垂范,右手紧紧握住香炉的颈,左手虚握成蒙古包状,盖住香炉口大半,移至鼻下,深深吸入,一股幽然的檀香味迅速渗入体内又从脑顶逸出。第二次、第三次……闭目凝神,脸向左侧,再将鼻腔内已混浊的余气排出。“体会,再体会。”记者瞥了一眼左侧的刘教授,脸上布满了期待和鼓励。其实不用他暗示,记者的记忆在刹那间苏醒了,仿佛身附羽翼,腾空而起,翩然穿过经幡飞转的雪域高原,置身于大昭寺香烟缭绕的经堂。
*名贵香料比美女还难找
“再过一会,你又会闻到另一种香味。品香的神奇就在于在半小时内,你能体会到不同的气息。香是有生命的,它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停与你对话,你用心与它沟通,它就会报答你。”刘教授如是说,品香炉按顺时钟方向开始新一轮的传递。
品香炉内只有香气散出而看不见一丝烟雾,有烟者不能算是好香。一炉香闻毕后,换上另一种香,继续我们美妙的香气之旅。但要记者具体形容那种气息,却是相当费力的事。按照日本香道的规矩,在闻香的过程中,要即时在狭长的香笺上写下心得。由于香道的气息捉摸不定,一开始是借用西湖十景来比喻,后来才用偈句来表达。但如何做到准确而有富有诗意,就需要灵敏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力,还有诗性的表达能力。刘教授将他自己累积多年的香笺给记者看,往往是一个单词后,再用一句诗来解释。写好香笺,应该是闻香已久的“香客”了。
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一带是曾香的产地之一,以出产莞香树的沉香为主,现在已经很少了。泰国、新加坡、越南、老挝等国才是世界香料的主要集散地,但市场上能看到的货都一般,如有熟人介绍,取得香铺老板的信任,才能一窥顶上、甲级等上等货色。至于极品、特级等最高级别的香,一般是深藏闺中人未识,能亲眼一睹是极大的幸运。而上等香的采购过程也很独特,先由客人闻香,然后取一纸自报价格。如果你的报价高得离谱,会被业内人士看不起,报得过低,也有辱主人,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敢下单子的。此段香料上市的7天内,不断有专家来闻香,下单子,7天后买家聚集一堂,当场开标,胜出者接受大家的祝贺。刘良佑教授曾在新加坡以每公斤18万美元的价钱购得一段黄棋楠香料。
*香道,说声申遗太沉重
到了盛唐,熏香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的罗隐有一首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进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对物质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又从精神层面着力倡导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并从浙江天目山带走了福建建窑烧制的茶盏和完整的茶道典仪。今天日本人将建窑盏称之为"天目茶碗",以为就是天目山出产的。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
平安时代以后,香料在日本贵族中运用得比较多,他们经常举办"香会"或"赛香"的熏香鉴赏活动,这是"唐风"经由"和风"熏化而形成的一种风尚。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就多次提到熏香盛会。到了足利义政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闻香"风俗,逐渐形成日本的"香道"。特别是享保年间的《香道条目录》一书问世后,香道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日本本土并不产香,每年要进口大约500吨棋楠香。
今天,日本的香道有100多个流派,大体分为"御家流"与"志野流"。前者是贵族流派,图风雅,重气氛,香具豪华,程式繁中求柔;后者是武家(士)流派,重精神修养,香具简朴,程式简中有刚。在日本,习练香道是一门非常神秘深奥的艺术,从最初的闻香,到第二年练香灰造型,到第三年进入综合练习,经过4年才给"初传"证书,进级到师范"皆传"级需要15年,升到"奥传"一级则需要25至30年。
然而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特别是清嘉道以降,由于战乱频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这炉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而日本影响较深的台湾地区,倒至今还有少数人在研究香道,他们更希望与大陆的文化人或香道爱好者一起交流并将其发扬光大。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组成了汉民族世俗文化绚丽多彩的一部分,而传入东瀛后,被人家玩到了道的层面,不仅仪式感大大增强,而且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等一些较为纯粹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从中看到一些在中国不可能看到的神圣而庄严的东西。
在接受记者采访后的第二天,陈良佑教授就回台湾教课了,但他希望退休后能有更多的时间居住在上海,并打算在上海发起组建一个香学研究会,接下来就准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先从浩翰的典籍中梳理历史,再踏勘香事活动遗址,还可从中药典章中寻找旁支脉络,但最重要的是拿得出传承有序的脉络和今天的人类活动形态。这里有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光有钱不行啊,他可能会去抽雪茄、喝洋酒、玩高尔夫。要静下心来,关掉手机,细细闻吸这捉摸不定的气息,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心境。但这事一定要做,否则被日本人抢去了,我们何以面对列祖列宗啊!"刘教授说到这里,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新民周刊》日
原著/劉良佑 整理/傅佩芳
--------------------------------------------------------------------------------
佛教自從於東漢明帝時(西元65年)傳入中國後,伴隨而來的除了佛經、佛像外,尚有印度及中亞的用香文化。
大論師龍樹菩薩(150~250年)曾著有《香合寶鬘》、《和合香法》;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中亦記載了「法華諸香」:須曼苒華香、闍提華香、波羅華香、青赤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旃檀香、沉水香、多摩罹跋香、多伽羅香、拘陀羅樹香、曼陀羅華香、殊沙華香、曼殊沙華香等等,在在說明了香在佛教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佛事中的用香,大約可分為二大類:一者為薰香,二者為焚香。薰香香品的一般特徵,是它們原本都有很濃郁的香味,如香草、花果和酥油等,它們的氣味是不需要通過燃燒便可取得。而誦經拜佛禪修時用的焚香,嬝嬝上升的香煙並有上達天聽的意義。
這類觀其煙而嗅其味的焚香,不論其形狀為柱香、臥香或盤香,凡是點了火之後,可以自燃不滅的煙香,其實都是「合香」。古人為了儀式進行中,不會因香火的時斷時續引起麻煩,而依不同的需要,在香末中調和了不同程度的香草、香木、香花、香脂,及助燃劑等。常見的發煙配料有茅香、甘草等,配味的則有丁香、肉桂等,而白芨、龍腦、煉蜜、甲香、松香等物則用來下膠。牙硝用來發火助燃,至於像麝香、沉香等高貴香料,則是在香配好後,方加入微量,用以提昇香氣及品味。
有些講究的佛事用香,可以精確到誦經與燃香的時間完全一致;讀誦不同的經文,就拈不同長短的香。事實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古人是用有刻度的柱香來計算夜晚的時辰的。
《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的法華諸香中,看來大多數為花香(華者,花也),至於焚香,至今可辨認的有:旃檀香、沉水香和多伽羅香。旃檀是檀香木的一種,檀香樹的品種有白檀、蛇心檀、隨時檀等。其中,白檀樹又因樹幹木質部分色澤的不同,而有旃(紅)檀、紫檀(非硬木紫檀)等不同的名稱。印度的白檀香木品質為世界之冠,不但香氣濃烈,且紋理細致,焚香、雕刻兩相宜。因此,印度的佛事用香,又融入了以檀香木來作焚香原料和雕造佛像的傳統。
沉水香,是今日之水沉香。沉香並不是一種樹木的品種名,而是古人對某一類型香木趣味判斷下的稱呼。這種香木遇熱時,會散發出令人愉悅的香氣,因而產生潛沉悠遠的美感,所以稱為沉香。其色澤有黃、褐、棕、黑等色,性狀有泥片狀、枝幹狀、皮殼狀等等。其中某些黑色、棕色條塊狀的比重甚大,密度亦高,往往堅如鐵石,投水則沉,所以俗稱沉水香。這些沉香類的樹木,生長於北迴歸線以南的亞洲熱帶雨林中。近年來,以海南島、越南、印尼、高棉、寮國所產為多。
除了沉水香外,古人在香品中分出了一個更為高級殊勝的類別,古稱多伽羅香,今名棋楠。棋楠其實也是香樹的一種腐朽變木,有木質及皮質兩種。從目前所知的各種棋楠香木來看,其樹種可分為二大類:多脂的產於越南,色深而重;清香者產於海南島、廣西、雲南等地的山林中,色湹|材鬆。焚之,初香皆幽雅芬芳,本香都有乳香味,尾香則多帶濃郁香氣,無比宜人。
棋楠香木數量稀少,是以珍貴異常。以色澤來區分,有綠棋、白棋、金絲棋、虎皮棋、紅(紫)棋、黑棋等。其價格之貴賤是依稀少性來排定,與氣味之高下無關。據說頂級的綠棋條塊,每千克的市價約在美金八萬元之譜,實在令人咋舌。(參考資料:《靈台沉香》,劉良佑著)
两年来,由大师级人物带队的日本香道代表团频频访问中国的北京、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他们既是来寻根,又是在摸底。
我堂堂大中国一时竟找不到华山论剑的对手,许多研究中国古文化的专家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叫作香道。
刘良佑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羞愧和沮丧”。但同时他又表示,即使他与日本香道专家面对面,也不会与他们交手。“因为单刀赴会是很难取胜的,在大陆我没有助手据他透露,在台湾也不过十来个人算得上香道研究者,其他人不过是烧钱。玩香道需要文化积累,需要静下心来,当然也需要很多钱。他问记者:大陆人准备好了没有?
刘良佑是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的教授,前不久应邀在上海博物馆做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中国的香文化也是题中之事。上博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时,设专馆陈列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陕西方面的专家将一些精美的器物解读为茶具和炼丹用的器物。刘教授则认为:“其实它们是用于闻香的。”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唐代香文化与法门寺出土香事文物之探讨”的论文,送交“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的发现和观点使与会者大为惊讶。
最近,北京故宫珍宝展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你去看看按原样布置的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两扇门上就有几件香具,许多人都误以为是印盒或其他文具了。”刘教授提醒记者。他还说,“不少人听说香,就以为是宗教用的香,其实它只是香学中很小的范畴。中国人用香是很早的,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
记者曾在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中看何家村窖藏品里有一件透雕五足三层银熏炉,还有一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说明当时不仅室内设“蹑席、熏炉、香案”
(见《新唐书·仪卫志》),贵族妇女身上也佩香具。而史书记载,在汉代已有此种香囊,只是实物最早的为唐代。刘教授对此表示同意,他开了一份表格给记者看,从唐高祖的618年至唐德宗的791年,通川、雁门、顺化、南海、上洛诸郡及属国向唐宫廷进贡香料数十次,这仅仅是见诸文献的。
目前在上海文物市场偶尔有见战国时期陶质博山炉、清代的瓷质闻香炉、插瓶等物,但大多数收藏家对此不知出处。甚至在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中,一位专家也将均窑插瓶鉴定为“笔筒”。
刘教授还说,古代中国的香席活动强调:“净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这四种品德。“在唐诗宋词里,有许多地方描写到了香席的场景及感受,只是后人都把它与熏香搞混了。
何谓香道?
人类生活在无限的气味之中,经过感性和理性的选择,知道如何应用生活周遭的香料,渐渐地演变成情操教育的一环──香道。这是人类由嗅觉官能的享受到精神层面修身养性的诉求,所产生的一门生活美学。
那么香道的定义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有关「香气的艺术」。如果要进一步说明,就是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就叫做香道。
香道究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呢?
我国早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尚书》之中,就已谈到「香的精神层面」,所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古人董说(若雨)所着《非烟香记》,提到所谓的「振灵之香」。他说﹕「……振灵香屑,是能熏蒸草木,发扬芬芳……振灵之香成,则四海内外百草木之有香气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振草木之灵,化而为香,故曰振灵。」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香气的阐释,已经不只是物质、官能层面的东西而已。
《圣经.出埃及记》之中,上帝指导梅瑟(摩西)制作「圣香」,吩咐他要把香制成「纯洁和神圣」的东西,将它当成「圣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来人对于「香」的重视程度,香已经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也提到笔者称之为「香道的理想国」的遥远地方。这个国度距离我们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恒河沙之遥,众香国里的如来,佛号「香积」,在这个佛土里上,亭台楼阁充满着香气,土地是香的,花草园林也都会产生香气,佛菩萨们所吃的是香气,毛孔当然也散发着妙香。这是个完全笼罩着香气的「清净乐土」,所以说「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如此可爱的「香道的理想国」能不令人向往吗?或许今天提倡「环保」的人士,应该以这个「香道的理想国」为追求的目标吧!
日期: 11:32:00 | 作者: | 来源:博客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亦可相信,那不会是一个因循守旧、疏远时代的老人,而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玉树临风,超尘拔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人指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