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股市暴跌,有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险吗

股票质押风险显现 暴跌后质押方恐成大股东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侴雨青
  昨日,沪指失守3000点的消息在资本市场引起了不小的喧嚣。而继配资、两融等融资盘之后,股票质押业务的风险也开始显现。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当股票质押项目遭遇二级市场系统性风险时,是非常危险。文章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随着配资、两融等融资盘被A股下跌所波及后,股票质押业务的风险暴露概率正在抬升;面对已跌破3000点的沪指,二季度高位进行股权质押的股东,如今也是惴惴不安。
  华东地区一位信托公司创新业务负责人表示,当股票质押项目遭遇二级市场系统性风险时,是非常危险。“一方面市场没有流动性,成交量低、多只股票无量跌停;一方面许多股东质押率非常高,甚至把99%的股份质押出去,机构可追加股份的空间很小。”
  在他看来,股票质押项目难免会触及平仓线,但目前未见强平事件发生;风险仍有释放空间,现阶段质权方与股东进行协商正在成为大概率事件。
  多名机构人士反映,部分股东通过多次“补仓”后,机构若处理不慎则将“被”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因此其对于质押股权占比较大的项目也持谨慎态度。
  补仓压力重重
  随着上证指数连续两天的大幅下滑,股票质押项目危险系数陡增。
  国金证券分析师李立峰曾测算后表示,沪深300指数跌幅为-10%时,触及预警线的市值占整体质押市值的比例19.08%,触及平仓线的市值占比12.79%。当跌幅为-20%,触及预警线和平仓线的市值占比上升26.08%和17.47%。
  而根据8月24、25日连续两天沪深300指数表现来看,跌幅已超过15%。
  李立峰指出,假设全部在押市值触及预警线及平仓线90%-110%范围的情况,可倒推出对应的上证指数在点左右。
  如今,股票质押项目普遍面临补仓;而在今年二季度进行质押的项目更是危机重重。前述华东地区业务信托负责人表示,“如果是在4-5月的高位进行股票质押融资,将会非常危险,很多股票将触及平仓线。”
  根据Wind对二季度股权质押统计,方正证券股东北大方正集团质押股数最大,在6月29日质押达8.82亿股;华信国际股东上海华信国际集团质押市值最多,在4-6月间通过9次质押,累计市值283.19亿元。
  以瑞茂通为例,大股东郑州瑞茂通供应链有限公司在4-6月期间内累计质押股份9次,合计质押1.82亿股,参考市值71.39亿元。然而根据每笔交易价格,与现价16.88元相比,折价在40%-60%区间。
  若以质押率5折,平仓线130%来计算,瑞茂通9次质押价格均低于平仓价。
  大名城、新湖中宝、林州重机、彩虹精化等多笔质押价格均出现折半。
  多名券商与信托经理均表示公司项目中未出现强平。据了解,券商是质押方的主要参与者,据wind统计,中信证券股票质押业务规模最大,质押交易次数达234次,质押股数46.32亿股,参考市值967.64亿元。其次为海通证券,质押股数39.71亿股,参考市值840.52亿元。
  上海一家券商资管分公司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股票质押类项目没有触及平仓,也没有触及预警线。公司风控体系较为严格,项目没有风险。”
  在上述华东信托业务负责人看来,项目阶段性触及平仓线是难免的,但仍然有风险释放的空间。“若9月市场上行,那么风险将得到释放,毕竟股票仍然是不错的质押品。”目前,或是股东与机构的协商阶段。
  以7月银监会表态为例,银监会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已到期的股票质押贷款与客户重新合理确定期限。质押率低于合约规定的,允许双方自行商定押品调整。
  质押方恐成大股东
  事实上,多名机构人士担忧,市场不理想的情况下,机构或成项目股东。
  北京一家信托公司信托经理表示,机构严守风控标准,强平不大可能发生;但他担忧,上市公司通过连续的补仓,使得信托成为项目股东。
  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裁亦表示相似的看法,“在急跌的市场下,股权质押项目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演变成大股东变更现象。”
  不过,一名上海券商人士认为发生概率不大。“通常是上市公司前三大股东做股票质押,他们手中股份充足。但我们还是在意质押过多股份,风控重点关注是质押股份比例较高的公司。”
  上述华东信托业务负责人表示,“据我所了解,现在做股权质押的股东,质押率相当高,甚至把99%股份质押出去。如果有票还能用票来补仓,现在是只能用现金补仓了。”
  据了解,以上述瑞茂通为例,其大股东郑州瑞茂通供应链有限公司累计质押5.71亿股,而中报末持有6.18亿股,质押比例为92.43%。
  中路股份控股股东中路集团无限售流通股1.32亿股,而据中报显示,处于质押状态的达1.16亿股,质押比例接近90%。上海莱士大股东科瑞天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有4.36亿股,累计质押3.35亿股,质押比例为76.75%。
  由于担心市场风险,已有机构对该类业务进行了叫停。
  前述北京地区信托经理就表示暂时将不再开展股票质押项目。“股票质押遇到股市暴跌,会导致金融生态不稳定。我们公司已经全面暂停股票质押业务,公司不敢接单。”据其透露,亦有不少同行信托公司关闭这项业务。
  但事实上,上述华东地区信托业务负责人表示信托公司正因为“不赚钱”而逐渐退离股票质押业务。“从资金成本、效率、对上市公司的理解程度、发生风险后的把控程度等方方面面来看,信托并不占优势。尤其信托做股票质押利润较低,因此信托不再主动做股票质押项目。”                                              
[责任编辑:侴雨青]
上一篇:下一篇: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股权质押风险暴露 上市公司出招“自救”|停牌|上市公司_凤凰财经
股权质押风险暴露 上市公司出招“自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市场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的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即使对于作为出质人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来说,股价大幅下跌、甚至远远低于当时质押股份时的股价,也必然是不愿看到的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注意到,一些出现类似情况的上市公司,正在采取多种手段来“自救”。
在股价急跌的极端情况之下,一些潜在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目前A股不少股票股价下跌50%,甚至打了四折之后,隐藏在股东质押股权背后的风险,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股权质押风险引关注7月7日,曾因为概念而风光一时的(300134,收盘价22.95元),发布了一则并不算起眼的公告。大富科技称,接到控股股东深圳市大富配天投资通知,今年6月大富配天投资将持有的1286万公司股份,质押给第一创业证券,由于质押股份的市值减少,大富配天投资须将300万股股份增加质押给第一创业证券。实际上,在大富科技公布这一则公告之时,公司已经以“拟筹划重大事项”为由开始停牌,而从股价走势来看,大富科技从6月最高51.69元,在停牌前已经缩水至22.95元,股价跌幅已接近55%。无独有偶,(002567,收盘价7.43元)也发布了补充质押的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在6月25日质押600万股后,又在7月4日补充质押了300万股,而6月下旬以来唐人神股价同样遭遇重挫。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对于这类公告并不会过于关注,但是却引起很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因为补充质押股票背后,凸显出股价快速下跌的特殊情况下,股权质押可能引起的风险。此前公布研报指出,上市公司股东的股权用于质押融资时,如果公司的股价一直下跌,那么质押方会随时要求股东“补仓”,如果股东无法按时进行“补仓”,质押方就有权利选择抛售股票套现。如果控股股东不断补仓,直到股东即使把自己所有的股权都追加给质押方,都无法避免质押方抛售股票,持股比例被动稀释,这个时候的股价称为“预警价”。长江证券进一步指出,上市公司股东的股权用于质押融资时,信托公司与证券公司的股权质押率一般是五折到六折不等。另外,此前市场上曾流传运盛医疗大股东股权质押遭“强平”的传闻,随后上市公司发布公告予以否认,并宣布停牌。脱困自救招数多市场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的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即使对于作为出质人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来说,股价大幅下跌、甚至远远低于当时质押股份时的股价,也必然是不愿看到的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注意到,一些出现类似情况的上市公司,正在采取多种手段来“自救”。影视(002071,收盘价12.60元)控股股东长城影视文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今年4月将1236万股长城影视股份质押给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随后公司股价一路上攻至31元附近,不过其股价目前已跌至12.60元,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时的股价相比已跌去44.69%。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也在近期连续发布利好消息,6月27日公司公告拟收购影视及广告公司,就在昨日大股东还出手增持236.59万股。另一方面,如果公司股价下跌得太过凶猛,及时停牌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300267,收盘价26.62元)大股东帅放文在6月23日将4800万股公司股票质押,然而在之后的短短6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已较当时下跌超过33%。不仅帅放文作出了今年年内不减持的声明,上市公司也于近日停牌。受行情影响,选择停牌的并非个例,、洲际油气等股价已低于大股东质押时股价的上市公司,也都进入停牌状态。而在众多涉及的股权质押公告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个并不常见的情况。近来,一些解除质押的公告也逐渐增多,甚至在刚刚将股份质押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解除质押。对此,一位上市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股价短期内大幅下跌,让股权质押出现了不可控的因素,协议双方可能就会选择解除质押。
[责任编辑:robo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保本保息,轻松理财。
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市场分化明显,未来持续看好民生消费领域。
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绩优新蓝筹,未来市场主力方向,政策支持,资金流入。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405852
播放数:509410
播放数:529930
播放数:382815
48小时点击排行化解数千亿股权质押“被平仓”风险---深圳商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A03版:视点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商报眼
第A03 : 视点
第A04 : 要闻
第A05 : 民生
第A06 : 民生
第A07 : 公司
第A08 : 专题
第A09 : 新媒体
第A10 : 国内
第A11 : 国内
第A12 : 国际
第A13 : 财经新闻
第A14 : 证券资讯
第A15 : 美酒
第A16 : 相关市场/购物·3C
第A17 : 家居
第A18 : 楼市
第A19 : 楼市
第A20 : 楼市
第B01 : 都市新闻
第B02 : 城事
第B03 : 民生
第B04 : 热线
第C01 : 文化广场
第C02 : 娱乐聚焦
第C03 : 鉴藏周刊
第C04 : 万象
银监会四举措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化解数千亿股权质押“被平仓”风险
深圳商报记者 谢惠茜 昨日,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表示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已到期的股票质押贷款与客户重新合理确定期限。而质押率低于合约规定的,允许双方自行商定押品调整。同时,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与委托理财和信托投资客户协商,合理调整证券投资的风险预警线和平仓线。业内人士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监会此举直接化解了上市公司正面临着数千亿股权质押随时将“爆仓”的危机,对稳定整个金融市场起到积极的传导作用。 昨日,银监会发布通知,为促进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银监会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一、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已到期的股票质押贷款与客户重新合理确定期限。质押率低于合约规定的,允许双方自行商定押品调整;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与委托理财和信托投资客户协商,合理调整证券投资的风险预警线和平仓线;三、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同业合作,提供同业融资;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回购本企业股票的上市公司提供质押融资,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监会此举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是,化解了上市公司正面临着数千亿股权质押随时“爆仓”的危机。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A股股票质押的总体规模为5000亿~6000亿元。今年上半年发生股权质押的891家公司中,已经有79家公司在30%质押率、160预警线的假设情景下出现了急需补仓的情况。另外有50家公司如果再度跌停的话也需要补仓。因此,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认为,A股近两日之所以出现高达1600多家上市公司大面积停牌的事件很大原因便是为了避免“被平仓”的危险。 “上市公司大股东用质押股权换得贷款是很常见的事情,但随着近日股价暴跌,如果再不停牌,便会被银行强行‘平仓’。”一位大型股份制银行高层向记者透露。“而且,我认为,监管层方面肯定也很清楚并掌握了目前市场上有多少上市公司正面临着被‘平仓’的数据。因此,此时银监会出台这样的政策除了护盘外,也说明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已大多数随时面临着‘被平仓’的危机。如果不把这场危机化解,那么数千亿股票被强行平仓后砸盘下来,这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独立财经评论员谢忆年指出,“可以说,银监会此举是针对本次股市非理性下跌而特别提出的政策配合。在这一轮非理性下跌中,不排除部分上市公司股价也被错杀,而其企业的内在价值明显要强于最近的市场表现。因此,当这些上市公司被质押的股权价值被市场非理性蒸发掉后,银监局通过此种变通政策,切实保护了上市公司的合理权益。而从宏观层面上看,这更是为了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爆发。试想一下,如果出现大面积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被强制平仓,那么将直接加剧整个金融市场的波动,对银行系统的稳定运行也将构成挑战。”|||||||||||||||
您的位置: &
& 股权质押:A股还未引爆的“定时炸弹”
  A股之前的牛熊大震荡,曾让杠杆炒家亏得很惨。但客观来说,大震荡是A股一次必要的风险大释放,“输家”的亏损只是A股趋稳的代价,这是个残忍的事实。
  不过,千万不要忘记A股还深埋着一颗“定时炸弹”—股权质押融资。如果再来一次6月那样的大跌,“定时炸弹”恐怕将被引爆。
  实际上,担忧万亿股权质押的集体大清盘,进而导致A股的大崩溃,也是之前所谓“国家救市”得以推出的重要因素。对一些权力部门而言,股市并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干,唯有银行才是,而股权质押则可能将股市风险转嫁给银行。当银行等金融机构手中急速下跌的质押股权无人接盘,它们将成为中国金融体系里面新的巨额“坏账”。
  和杠杆配资一样,股权质押曾一度是“牛市”最重要的造市机制。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折射了上市公司股东圈钱的旧传统和金融利益集团“围吃银行”的老习惯,同时更把中国实体经济正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推向了前台。
  险些“引爆”
  杠杆炒家不断被平仓,哭爹喊娘,叫声连天,这无关股市大局,但如何处置股权质押融资的风险,则可能让权力部门投鼠忌器。
  股权质押是一种上市公司股东常用的融资手段,指出质人(主要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以其所拥有的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设立质押,从而向银行、券商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融资的行为。所谓质押,指的是当大股东无法归还金融机构贷款时,股权将归为金融机构所有。
  在实际操作中,为保证质押的股权价值高于融资额,金融机构会在股价下跌达到事先约定的平仓线时,将质押股权进行抛售来变现。但如果遇到大规模平仓抛售,将对股市产生巨大冲击。
  在A股奔向“牛市”的过程中,股权质押几乎是传染病式的。安信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1月~7月期间,973家上市公司总计完成2974次股权质押,质押股本842亿股,参考市值约1.5476万亿元。对比上市公司总数,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股权质押的公司数量约为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3。如果按照30%~50%的折算率(质押率)计算,在以上时间段,上市公司约获得资金4643亿元~7738亿元。
  安信证券的数据还显示,2014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进行了股权质押业务的上市公司分别为709家和832家。
  其中,下半年的股权质押涉及市值最大。832家上市公司总计完成2393次股权质押,质押股本4042亿股,参考市值约4.0022万亿元。按照30%~50%的折算率,上市公司约获得资金1.2007万亿元~2.0011万亿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A股股权质押的广度和深度都比想象的严重。对缺钱的上市公司股东而言,股权质押的吸引力明显。用益信托工作室首席分析师李旸对《南风窗》记者分析:股市走高之时,上市公司的股权流动性强,是金融机构眼中的优质资产,用来质押融资相对容易。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迫切需要这种新业务。
  李旸表示,以信托公司为例,其产品的主要投资方向曾一度是地产和矿产,但目前这两个领域都持续低迷,信托产品需要找到较高收益的领域,而股权质押融资则符合这个要求。信托公司的股权质押融资,利率要高于银行不少。
  在股权质押中,金融机构往往会根据上市公司的资质和对股价走势的预判,设置一个质押率,通常是30%~60%。比如,A公司股票市价100元,上市公司大股东以10万股质押给金融机构,那么按照40%的质押率,就可以融得资金400万。
  此外,金融机构通常会设置一个平仓线。比如,设置为140%的平仓线,那么意味着股价跌为融资本金和利息的140%时,金融机构会将质押的股权强制平仓。
  假设利息为10%,那么当这部分股权的市值跌到400万*(1+10%)*140%=616万时,金融机构将对这部分股权强制平仓,以保证本金和利息不被股价下跌所侵蚀。当然,如果股价走高,质押股权就越值钱,金融机构自然愿意继续持有。
  在实践中,金融机构还可能设置一个比平仓线更高的警戒线,当股价跌至警戒线时,金融机构会提醒大股东追加质押股票或直接现金补仓。如果大股东“没有实力”追加质押或者补仓,那么平仓线便是质押股权的“易主线”。换言之,大股东质押给金融机构的股权就“易主”了,如果质押股权占比极高,那么大股东失去控股权也属正常。
  但一个关键问题在于,金融机构顺利平仓,保住本金和利息,这只是个“理想状态”。
  6月初,A股杠杆融资的崩溃已经是踩踏式的了,如果上万亿的上市公司股权在市场上被大规模抛售,必然导致市场更大的恐慌,甚至崩溃。跌停的质押股权可能根本卖不出去,最后会成为金融机构新的“坏账”。那么,银行、券商和信托公司便和那些可怜的股民一样,成了大佬们的“接盘侠”。
  显然,这不是监管部门愿意看到的。长期以来,中国部分金融权力部门的一个监管原则是:股市为银行服务,比如为银行补充资本金。换言之,银行的风险可以通过股市化解,但股市的风险绝不可以转嫁给银行。但股权质押正在挑战这一监管底线,股权质押的爆仓,将真正伤及中国金融体系的根本。
  风险迫在眉睫。据Wind数据统计,在大跌中的7月7日,截至当日收盘,900多家今年进行股权质押的公司中,已有132家公司收盘市值不足抵押时市值的一半。
  即便将质押率设置为较低的40%水平,这也意味着这132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已靠近平仓线。更严重的是,如果百家公司的质押股权被集体平仓,必然带来更严重的下跌,这是一个无法遏制的恶性循环。
  不过,两天后的一则监管新规让市场松了一口气。7月9日,银监会公布四项新规,第一条就是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已到期的股票质押贷款与客户重新合理确定期限。质押率低于合约规定的,允许双方自行商定押品调整。
  监管部门一改之前对股权质押的严控,背后的政策意图不言自明。于是,“定时炸弹”被摁住了。
  造市利器
  股权质押为何如此受欢迎?原因在于,它是可以让A股多数利益主体都受益的造市工具。
  在6月份的大跌之前,“股权质押概念股”曾是A股的投资热门之一。“股权质押概念股”有着两大“上涨因素”,它们使得普通投资者容易沉迷在股价即将飙升的想象之中。
  在一些中小投资者眼中,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之后,大股东最担心股价下跌,因为这将导致质押股权被金融机构平仓,带来股权易主的可能。那么,大股东必然有着做高股价的动力,至少也会尽可能保持股价的稳定,不至于让股价暴跌。
  长期以来,在A股的牛市和熊市中,真正能够影响股价的利益相关者,除了庄家之外,就是大股东了。股权质押等于将大股东和股价进行了捆绑,这对散户来说,极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通过股权质押从金融机构融出的巨资更是股价上升的“燃料”。3个农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韩瑾对《南风窗》记者分析,股权质押融资之后,一种可能性是:上市公司股东可以把钱投到比主营业务更赚钱的领域,赚到了更高的利润,再通过资本运作把利润注入上市公司,这样股价就会上涨。
  概念股的确涨势凶猛。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仅在5月~6月初,股权质押股票的平均涨幅高达40%,而同时期上证指数的涨幅不到15%。
  但在大跌中,这些概念股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直接反应是上市公司的大面积的停牌。
  据巨潮网数据显示,到7月8日,A股有超过1200家上市公司股票停牌,两市停牌股票占比将超过40%。“千股齐停”,A股开市20多年从未发生过。
  在停牌潮之中,上市公司的停牌理由多半显得“无厘头”。比如,一些公司的停牌原因竟然是“因公司前期披露的公告存在差错”、“因公司应复牌但未向交易所申请复牌”或者“因公司前期披露的公告内容不够完整,可能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显然,这些“卖萌式”理由不是一家上市公司应该犯的“低级错误”。更荒谬的是,市场还传言,还有公司找不到停牌理由,于是四处找财经媒体希望对方曝个负面新闻,好让自己停牌。
  实际上,在无厘头停牌理由的背后,是很多上市公司基于股权质押的难言之隐。对大股东而言,根本停不下来的股价狂泻,将直接导致股权易主,一个未来还有无限圈钱可能性的A股“金壳”可能落入别人之手。于是,停牌不交易成了最好的选择。
  停牌者似乎都在等待权力部门拉他们一把,似乎后来的确等到了。
  前证监会发审委委员、著名证券专家吴晓求此前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股权质押的风险是A股最深层次的风险,而杠杆只是相对浅层的风险。吴晓求认为,因为A股质押股权的市值太大,股权质押不能崩溃,这会给股市带来灾难性后果。政府必须在风险暴露之前救市,如果等到风险爆发,那就谁也救不了股市。
  在此前的“国家救市”中,央行对证金公司的“融资承诺”和银监会对股权质押的松绑极为重要,它们意味着银行体系对A股这个“资金市”最有力的支持。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极为关键的救市措施都发生在大跌开始约三周之后。此时,杠杆早已崩溃大半,而下一步溃散的将可能是被质押的万亿股权。
  更大风险
  乐观来说,如果A股趋稳或者走强,大股东归还融资解除质押,那么这颗“定时炸弹”就彻底解除了,但这个设想的确太乐观了。
  实际上,本轮股权质押热潮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股权质押可能正在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套现的“曲线路径”。
  大跌之前,大股东套现的冲动和小股民暴富的欲望几乎旗鼓相当。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近1300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减持股票市值近5000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减持金额2512亿元的两倍,更远超过上波大牛市2007年的24.81亿元及2008年的19.99亿元,掀起了史上最大规模减持潮。
  明目张胆的减持套现,无疑是大股东对自家公司股价和A股整体前景的看空。而具有高度套现嫌疑的股权质押则对 A股或许更具杀伤力。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相关法规对IPO之后的大股东减持都有锁定期。比如,我国相关法规对大股东IPO之后的锁定期是3年,这意味着在锁定期内,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不得转让股份。此外,在锁定期终结后,如果大股东要减持股份,还必须提前公告。
  但股权质押则是破除这个锁定期的曲线路径。从法律上简单理解,在质押融资中,上市公司大股东作为出质人,可以选择还钱或者不还钱。大股东如果不还钱,那么股权便归作为资金融出方的金融机构所有。
  在这个意义上说,股权质押对大股东唯一“不利因素”是股权必须折价,即有一个质押率的问题。如果按照目前40%~60%的质押率,那么和高位减持相比,大股东只能拿到40%~60%的减持资金。
  但在一个非理性的暴涨股市,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大股东在一个股价的高点进行股权质押,即便折价40%,大股东可能也认为不亏。因为,如果等到锁定期再减持,股价可能早已跌到了40%以下,还不如趁着股价高涨和金融机构不断“议价”,从而获得一个比40%更高的质押率。
  另外,即便那些过了锁定期的大股东,如果采取减持的模式,法律规定其必须提前公告,这可能导致投资者提前离场,引发股价暴跌。最后,大股东减持获得的资金可能还不如股权质押能拿到的钱多。
  股权质押“猫腻”严重,可以说是一颗“定时炸弹”,它时刻“提醒”A股面临新一轮危机的可能。不过,它最大的一个“提醒”并不在于股市,而是中国整个实体经济的风险。
  据安信证券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热衷于股权质押,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现金流的大幅减少。2012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合计约4.5967万亿元,同比增速52.8%,而2013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陡降至3.0603万亿元,同比下降33.4%。
  从财务上讲,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最直接指标,现金流收窄,意味着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销售受阻,或者客户拖欠货款严重,社会信用环境恶化。“有种感觉,这两年很多实体企业的现金流入突然就少了很多,但大家似乎都找不到原因。”曾长期从事股权质押实务的韩瑾对《南风窗》记者说。
  实际上,尽管A股上市公司多有弊病,但它们已经算是中国相对优秀的公司了。因此,这才是真正的风险。
  中国股市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一直不大,但股权质押却把它们“关联”了起来。但遗憾的是,这个难得的“关联”却成了对实体经济衰退的反讽。
文章得分:
&/&唐世平复
&/&孔志国北
&/&张国刚清
&/&赵毅敏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