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邹承鲁不嫁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诺贝尔奖] 邹承鲁:与诺贝尔奖两度擦肩而过的人 - 新闻资讯 - 生物秀
标题: [诺贝尔奖] 邹承鲁:与诺贝尔奖两度擦肩而过的人
摘要: 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没有运动员不想获得奥林匹克金牌的,同样的,对于一位科学家来说,没有一位科学家不想获得诺贝尔奖的,但是遗憾的是,中国近百年来,与诺贝尔奖一直无缘,但是最近一条消息被炒的沸沸扬扬,...……
了生命与非生病的界限,是由实验室代替了生命体,那么当时在实验室里,你是做了多少次的实验?
邹承鲁:好像并不是很多,因为一开始就走对了路,我们是很仔细地查阅了文献,查阅人家做过的实验,人家是怎么失败的,我们想的失败原因会在哪儿?因此找对了路,在我脑子里记得好像是&&经过的实验次数并不是很多,有些地方报告什么600次、800次,我记得没这回事,第一次成功了不是像后来得做得那么好,但是毕竟路是走通了,以后就是怎么样改进,走得更顺利一点,得到的产量更高一点罢了。
主持人:那按您的说法,好像研究出来(人工合成胰岛素)很轻松?
邹承鲁:也不能说很轻松,做起实验来,也许不是 ,实验次数不是太多,但事先想到怎么样走能走通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主持人:不管你做实验多也好,用脑也好,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特别枯燥,作为科学家,你是靠兴趣还是毅力呢?
邹承鲁:兴趣是第一位的,你要想要干它你才会去好好干它,你要不想去干,你会好好干吗?做任何工作都一样,再说你对自个儿做的工作根本不感兴趣你会好好去做吗?所以我想兴趣是第一位的,有了这个兴趣以后你才会去好好干它,你干这个科学研究工作之后,每一步的成功都给你很多的乐趣,很大的安慰?
相关热词:
生物秀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门户网站之一,致力于IT技术和BT的跨界融合以及生物医药领域前沿技术和成功商业模式的传播。为生物医药领域研究人员和企业提供最具价值的行业资讯、专业技术、学术交流平台、会议会展、电子商务和求职招聘等一站式服务。
官方微信号:shengwuxiu
电话:021-邹承鲁:与诺奖两度擦肩而过的人
16:18:09 来源:
主持人:现在又有人说杨振宁教授在文革后期,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推荐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成果,中国申报了四个人,但是按照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规定,单项科学奖最多不能超过3个人。  邹承鲁:只允许三个人,不能够超过三个人。  主持人:中国的科学家又一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那么您对这件事了解有多少呢?  邹承鲁:因为是知道他会推荐,所以聂荣臻就又开了一个会,在北京开的,讨论推荐什么人,那么这四个人也是开了多少次会议,经过各个单位提名,最后平衡得到的结果,所以就没法再改了。  主持人:难道当时我们就不知道四个人就肯定不能过吗?  邹承鲁:知道是最多三个人,但是是不是能够破例不知道,三个是不是铁定的三个,也不过就多一个,当时想,就是过去没有这个先例,但是,是不是就绝对不可以,当时并不是很清楚。  主持人:你还记得人工合成胰岛素成功以后,66年的时候,另外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奖者Kendrew教授来到中国,当时他说他是在英国最黄金的时间看到这个消息的。  邹承鲁:具体他是这么说,他在BBC,就是英国的广播电视台,BBC的黄金新闻时间播发这个消息,他是在那儿知道的,他相信几百亿美国人都会在这个节目上看到这个消息。  主持人:而当时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您刚好是做他的翻译。  邹承鲁:对。  主持人:但是我知道您和他在剑桥大学的时候就认识,可是他那一天居然没有认出您。  邹承鲁:没有认我来。  主持人:没认出您,是不是您当时的形象和您在剑桥的时候也有挺大的改变了?  邹承鲁:当然当然,那一身破烂布制服,还特别挑选一件旧的。  主持人:为什么要挑一件旧的呢,要特别呢?  邹承鲁:像个翻译,像一个简单的翻译,不像一个科学家。  主持人:你当时作为一个翻译,面对这么大一个反差,你当时心理是怎么感受的?  邹承鲁:你别忘了那是文化大革命,让你去当翻译,已经算是怎么说很对得起你了,到后来呢Tiselius来的时候,接待组里就没有我了。  主持人:都不让去见了。  邹承鲁:不让我参与接待了。  主持人:如果我们用酸甜苦辣来形容人的这种正常的一种心理感受,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邹承鲁:这个也无所谓,那个时候,那个时候脑子不想这这些,脑子就想着文化大革命明天要贴我什么大字报,我怎么回答,就想这些问题。  今年已是80岁的邹承鲁平常还照常上班,只有周末才在家休息,对他来说,过去失去的时间太多了,邹老有一个习惯,每个月都要阅读十几分世界一流的学术杂志,据说在文革靠边站时也没中断过。  主持人:你曾经说过,你可能一生最遗憾的时候,就是从51年回国到文革结束,这25年当中,你大概只有断断续续10年做研究。  邹承鲁:对对,这个十年还不是连续的,还是断断续续的,连续工作不间断的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工作特别是搞生物科学需要一定的积累,靠灵机一动就有重大发现的情况,19世纪也许很多,二十世纪就很少了,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我想更不可能了。  主持人:那你觉得您今天能出成果,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邹承鲁:坚持不懈,努力工作,全身心投入。  邹承鲁常年患糖尿病腿脚不便,但他的思维因他一生勤奋的思考依然清晰严谨,总结自己一生做学问的基本原则,邹承鲁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月不自满。晚年的邹承鲁告诉我们,形成这一思想,与他中学到研究生时期的所有老师的教导密不可分。  邹承鲁:谈老师要从中学谈起,高中是在重庆南开中学,那时候几位老师对我影响都很大,我特别是记得清楚就是化学老师,他是一个山东人,一口山东普通话但是特别风趣化学这门课程,他教的非常有深度、非常有兴趣。我心我上大学之所以念化学系受他影响很大。  主持人:如果不是他生动的讲课,您可能未必选择学化学了。  邹承鲁:对,我在高中感兴趣的学科很多,我对数学原来也挺感兴趣的,但是数学老师就讲得比较,也不能说他讲得不好,讲得比较干燥。所以学生就觉得这门功课很有用,但是并没有对它特别感兴趣。  主持人:那我们知道您是从西南联大毕业的,那这所大学的应该说是一所非常特别的大学,甚至应该说是传奇,其实应该说我们对这所大学应该是也比较了解的,但是今天呢,我还想听听您对母校是怎么评价的?  邹承鲁:西南联大我想两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它三个学校合并起来,名教授特别多,还有一点他是民主空气比较浓厚,再加上它在昆明,离国民党统治中心比较远,五所以国民党的控制不像其他地方那么严厉,允许它有一定的民主和自由。西南蓝大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点,我想也许是梅贻琦说的话吧,他说一个大学好不好,不是看它有大房子,不是看它有这样那样的设备,而是看它有没有好教授。  主持人:那刚才我们说到,这个生物化学今天看来还都是科学的前沿,那么您说的老师杨石先,当时就为您确定了这么一个放心。  邹承鲁:不是他确定,是他讲得好,我自己选定。  主持人:那至今生物化学是您一生研究的方向,是不是您还非常感激这位老师呢?  邹承鲁:当然,我特别感激中学的几位老师,他们是默默无闻的,我想吴有训、杨石先都是名科学家,不用我说人们就都知道,而中学那些老师呢!别样那么多学生,包括现在知道的朱光亚也是他们的学生,我们同班同学。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名字现在逐渐被人忘记了,所以我特别讲中学这几位老师。  主持人:作为一个老师,他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呢?  邹承鲁:言教、身教、引导、不是说你将来得给我干这个,他说他做的,让你觉得他说得对,就跟着他去做了。
网易新闻,更多精彩在首页,
我也评两句
通行证: 密码: 
(评280938条)
(评254706条)
(评234146条)
(评203326条)
(评194883条)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邹承鲁年轻时候的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