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貂蝉东郭先生的故事湛卢剑鱼肠剑游戏机游戏

盘点那些失落的国宝_华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83贴子:
盘点那些失落的国宝
Top29:“百鸟朝凤”寿帐 朝代:清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德国人迪亚克的祖父曾是名传教士,活动地区主要是中国华北地区,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他有意无意地向侵略军搜集一些自己中意的“宝物”,并将它们藏于位于德国南威州杜伊斯堡市的地窖内。二零零三年,一些热爱中国文化的德国人成立了“德国中国传统文化及养生协会”,并收购各类中国文物。迪亚克看到广告后,将成员薛小丹请到了自己的家中,薛小丹一眼就发现了其中半幅寿帐是清朝宫廷用品。说明了意向后,迪亚克同意将这些文物转赠中国。该寿帐就此归国。寿帐可开合,高六米,宽三余米,属京绣,在红底上绣有百鸟朝凤、瑞兽、牡丹、莲花、长寿灵芝等图案,凤立于奇石之上,一派王者气派。但只发现半幅,另外一半至今下落不明。
票牛教你如何买到热门、便宜、真实的演出门票!
Top28:鱼肠剑 朝代:春秋越国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由欧冶子集天地精华为越王允常所铸(欧冶子一生铸了许多剑,这些剑往往会影响历史,可以说欧冶子一人就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史记》记载,相剑师薛烛声称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越王大惊,后越国向吴国进贡,鱼肠剑就在贡品里边,这就带有点祸心了。吴王寿梦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相继即位(四字季札品行最高却拒不即位),后来馀昧的儿子僚即位,是为“吴王僚”。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心有不甘,伍子胥看透了他的心思,便向他介绍了猛士专诸,阖闾将鱼肠剑赠与专诸,随后是一场精心谋划的刺杀。公元前五一五年,吴国趁楚平王驾崩兴兵攻楚,在返回的庆功宴上,专诸持鱼肠剑将吴王僚杀死,史书记载:“夫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因而鱼肠剑被封为绝勇之剑。秦皇统一天下之后,鱼肠剑落入“中华第一勇士”蒙恬之手。后蒙恬被赵高所杀,鱼肠剑下落不明。剑的形式也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既然能藏在鱼腹中,那就是匕首;也有人认为,“鱼肠”指的是剑身的条纹,如同越王勾践剑一样。而很多人往往只知道有专诸刺王僚这么件事,却不知道专诸手中的剑也是有来头的,所以正如钱文忠先生所说的,我们离传统已经很远了。
Top27:《四库全书》原本 朝代:清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注意,是“丛书”而非“百科全书”)。乾隆编纂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传承中华文明,而是要排除异己,利用《四库全书》的编纂“引蛇出洞”,搜集书本资料,并销毁,打压那些不符合统治利益的思想,以至于一些史料在沉没两百多年后才浮出水面。因此乾隆一碰上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句子,往往是修改后抄进去而非排除出编纂范围,这就造成了毁灭性的恶果。而这样的目的也最终把《四库全书》编纂成了个怪物,并使评分大打折扣,使得学者们考古论证都不敢拿《四库全书》说事,因为里面的句子与原文不一定完全符合,一旦引用错误,那是会成为考古学界的笑柄的。《四库全书》全本共七部,分别为文渊阁本、文源阁本、文宗阁本、文汇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文源阁本被英法联军烧毁,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四库全书》尽管是满清对我华夏实施统治和思想压迫的工具,但它作为《永乐大典》的内容补充,保存了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而且影响了我国的图书分类制度和古籍编纂保存工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Top26:慈禧夜明珠朝代:清朝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实际价值:★★★★★综合评分:★★简介:慈禧夜明珠是慈禧的陪葬品,孙殿英盗清东陵时从慈禧的口中发现。据说这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可使尸体不化。为了把事情压下去,孙殿英拿了一大批清宫珍宝贿赂各级官员。其中,他将这颗夜明珠送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宋美龄将这颗夜明珠分为两块镶嵌在拖鞋上,不知是为了装饰还是为了表达对慈禧的轻蔑。后来蒋介石败退台湾,夜明珠也就下落不明。曾有考古人员询问宋美龄,但当时宋美龄已是高龄,且侨居美国,问也没问出个究竟来。据记载,慈禧太后含于嘴中随葬的夜明珠,是一块近似球体形态、秤重为清代四两二钱七分、相当于现在787.28克拉的金刚石原石。其估价在1908年时值108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时8.1亿元人民币。有研究认为,这颗金刚石就是传说中失踪三百多年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因为“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原产印度,已不属于国宝范畴,所以不再做详细介绍。
Top25:泰阿剑 朝代:春秋楚国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铸就。据说他们声称泰阿剑早已存在,由天地之气、三道合一融合而成,所谓的铸剑,只是等待最佳时机顺便装装样子罢了。不出所料,当那块铁从熔炉中拿出,放入水中冷却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剑身天然用篆书刻上了“泰阿”两字。这把剑是在楚国铸成的,那时楚国还很弱小,各个诸侯国都咽不下这口气,认为楚国不配拥有这把神器。那时候各诸侯国看不惯楚国拥有泰阿剑就好像现在美国看不惯朝鲜拥有核武一样。晋国更是兴兵攻打楚国,索要那把剑。楚国不给,便将楚国都城整整围困了三年。一天,晋国使者前来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如果不交出那把剑,那么明天攻陷此城!楚王大惊,便下了道死命令,明天他亲自登墙杀敌,城破便拔剑自刎,左右应骑快马将此剑沉入大湖,永不为晋国所得。第二天,城墙被晋军攻破,正当楚王即将拔剑自刎的那一刻,剑身突然射出了一道磅礴的剑气,顿时翻天覆地,晋军血流成河,全军覆没。楚王便向相剑师风胡子询问,风胡子回答:“泰阿剑是一把威道之剑,而内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处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内心之威的卓越表现,正是大王的内心之威激发出泰阿剑的剑气之威啊!”(此段详见《越绝书》)。后秦灭六国,秦王得泰阿,并将其陪葬在墓中,至今仍未寻获。据说晋朝时曾为张华所获。这把剑在《越绝书》《史记》和《谏逐客书》中都有详尽的记载,但就是这个神秘的传说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和湛卢剑与七星龙渊一样,后人仿造泰阿剑又创造了一个新品种,其实很多剑看似名字不同,但它们的形式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顶多就是比较锋利一些、坚硬一些罢了,毕竟万变不离其宗,这些品种的源头都是同一人,那就是欧冶子。套话不多说了,对先秦铸剑工艺考证有帮助。
Top24:湛卢剑 朝代:春秋越国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据《越绝书》记载,此剑乃越国铸剑师欧冶子奉越王允常之命于湛卢山为其铸的一把宝剑。后越国被吴国攻灭,湛卢剑传到了吴王阖闾手里。一天湛卢剑突然从吴王的宫中消失,却又在楚王的宫殿中出现。楚昭王命相剑师入宫解谜,相剑师称,这是吴中宝剑湛卢剑,吴王无道,暴虐兴兵,杀王僚以自立,又杀万人殉其女,吴国怎能得此剑?楚王大悦,认为它是瑞祥之兆,遂将之奉为国宝,湛卢剑也就成了仁道之剑(此典故详见《东周列国志》)。此后到晋代,此剑为名将周处(就是除三害的那位)所得,周处子孙又传给名将岳飞(一说唐时由薛仁贵所得,后传给岳飞)。岳飞父子遇害后,宝剑下落不明,传说最后湛卢落进了当时造此剑的故乡中一个碧水深潭中。同样的,后人仿照其工艺制作出了湛卢剑这一剑的品种。大家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很多宝剑名剑都是在吴越地区制造的。因为铸剑时正处乱世,闽南地区又多丘陵,远离战乱,因此当时那里成了铸剑师的天堂,而且当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还在用青铜武器的时候,闽越地区已经使用铁器了。找到这把剑,对闽南地区历史考究和地质探寻,还有先秦铸剑工艺的考证,还是很有用处的。
Top23:金鸡钻石 朝代:中华民国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金鸡钻石由山东农民罗佃邦发现于一九三七年秋。该钻石形状如金鸡,又发现于金鸡岭,故得名“金鸡钻石”,后经测量,重达二百八十一克拉。后钻石被乡长朱希品设计骗走,又被本地**局长张英杰抢走,罗找张说理未果,反被毒打,回到家中,悲愤而死。一九三八年,山东被日军占领,钻石又被日本人川本定雄抢走。日军高层为此明争暗斗,钻石多次易手,竟使钻石下落不明。其下落有五种说法:一、在沉船“阿波丸”上;二、流落日本民间;三、藏于日本皇宫;四、毁于战火;五、流落于亚太某国。如果金鸡钻石被发现,那么它将刷新纪录,成为中国最大的钻石,并且直接证明山东地区钻石矿化的现象。
Top22:九龙玉杯朝代:清朝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实际价值:★★★综合评分:★★☆简介:该杯为清朝皇帝康熙所有,据说通体由白玉雕琢,长为6公分,宽为4公分,高为3公分,属长方形,四角各有商龙戏珠,把手也是一条龙,共有九条龙,故称之为“九龙玉杯”。 如果内盛满玉酒,立即可见有九条翻腾之蛟龙,其实是因为白玉是半透明之状而显现,使九条龙活灵活现。在小说《彭公案》中,江湖大盗杨香武多次企图盗窃九龙玉杯未遂,九龙玉杯因而名声大振。康熙帝驾崩后,此杯随葬景陵。后来一九四五年,景陵被盗,据窦忠如《雾开清西陵》的记载,一个名叫田老七的盗墓贼意外获得了九龙玉杯,随后上交,因而免死。但九龙玉杯上交后,该书作者多次前往故宫寻找,但一无所获,九龙玉杯就此下落不明。大家可能会发现该帖中许多失落的国宝属于清朝,清朝衰弱备受侵略固然是主观原因,但清朝属于近代史,有详细记载的文物较多,不像其他朝代,连文物什么名儿都不知道。所以我认为国家应抓住时机,迅速找回那些国宝,免得它们成为历史的遗憾。
Top21:七星龙渊剑 朝代:春秋越国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据说著名越国剑师欧冶子和干将于柏子国铸成此剑,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相传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剑身深邃得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故名此剑曰“七星龙渊”。后此剑入楚国吴氏家族手中,三代单传,传到了春秋名相伍子胥的手中。伍子胥为奸臣所害,被楚军追赶至长江岸边,一渔翁将之救下,运至长江对岸(这里有点奇怪,长江不是说渡就渡的,不是传说就是那老翁是神仙)。伍子胥千恩万谢,得知其名为“渔丈人”,遂解下祖传宝剑“七星龙渊”相送。不料渔丈人认为伍子胥怀疑自己贪图财物,便拔剑自刎,以示高洁,伍子胥悔恨不已,七星龙渊剑就此天下闻名。但此后七星龙渊下落不明。据《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曾经意外获得七星龙渊。此后据说唐朝李渊父子也得到此剑,李世民将之陪葬于昭陵。甚至有说法认为“邋遢道人”张三丰曾配此剑,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后人仿照七星龙渊的工艺手法创造出龙渊剑(这是宝剑品种,而非特指个别宝剑),后为避李渊讳,改名“龙泉剑”。找到七星龙渊剑,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原始龙泉剑的制作工艺,甚至还可能解开古代名剑不朽之谜。更重要的是,这把剑是高洁之剑,集中体现了渔丈人高洁、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称其“国宝”,是当之无愧的。
Top20:洛神赋图原本 朝代:东晋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东晋画家顾恺之读曹植《洛神赋》后有感而发,挥毫画出了千古名画《洛神赋图》。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与《洛神赋》相得益彰。可惜原本毁于清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通过摹本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出原本的风采,其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前所未有的。
订北戴河华盟客栈上携程,精选超值酒店,优惠超多![携程]入住即返现![住哪里都上携程!]酒店预订优惠30%,覆盖全国千万家酒店,多种房型供选择,随时入住!
Top19:《出师颂》原本 朝代:西晋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出师颂》由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是索靖流传下来的唯一墨宝,也是中国最早的书法作品。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时入宫廷,明朝由收藏家王世懋收藏,清朝再入宫廷。清朝末年,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该卷携出宫外,抗战胜利后溥仪被苏联俘虏,《出师颂》原本随即失散民间。但却突然于二零零三年在嘉德拍卖现场亮相,故宫果断以“优先购买权”以两千万元购得,但因为原故宫副院长与嘉德工作人员有亲属关系,再加上购买过程中的法律漏洞和作品本身的各种疑点,因此外界认为这本《出师颂》可能是赝品,真迹仍流落苏联或东北,故宫方面也没有进行答复,所以这里仍暂定为下落不明。
Top18:顶珠冠 朝代:清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顶珠冠是慈禧太后下葬清东陵时戴着的凤冠。据李莲英的嗣长子李成武写的《爱月轩笔记》记载顶珠冠“冠上一颗珍珠重四两,大如鸡蛋,当时就值白银一千多万两(约值人民币八亿元)”,是清东陵中最珍贵的宝物之一。于一九二八年孙殿英盗清东陵时被盗走,下落不明。
Top17:《游目帖》原本 朝代:东晋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游目帖》由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是王羲之中年时期与益州刺史周抚往来书信中的一封。历代书法家和收藏家、鉴定家给予了它高度评价,明代方孝孺更是评价道:“《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在经历了中国的辉煌兴衰与战乱后,在清末,它被保存在恭王府,而它的命运也注定如同我们民族一般沉重。义和团运动期间,《游目帖》不知因何原因流出恭王府,随后被日本人收购,带回日本后又被居住在广岛的安达万藏氏购得。二战期间,美国为了提前争取到日本的投降,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早晨向广岛投下了“小男孩”原子弹。住在广岛的安达万藏一家,被政府提前疏散,逃过一劫,却来不及将仓库里储存的物品带走,《游目帖》就此毁于战火。但在上世纪,随着中日关系的复苏解冻,一项复原《游目帖》的浩大工程也随即开展,科研人员和文史工作者寻找着安达氏的后人,疯狂翻阅着大量书籍报纸(就像我写这篇帖子一样),并利用一张《游目帖》的黑白照,终于以能使三台电脑系统崩溃的三维数据复原了《游目帖》,甚至连原本上的污渍、黄泛都栩栩如生。《游目帖》就此死而复生,我们终于可以一睹它的风采!
Top16:九龙宝剑 朝代:清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九龙宝剑为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用金剑。据记载,结合了蒙古弩剑的特点,长五尺,上雕九条紫金龙,象征九九归一,剑鞘用鲨鱼皮制成,上面镶嵌着无数的红蓝宝石和金刚钻,价值连城。据说宝剑铸成之后寒气渗人,似有汉人冤魂付于其上,宝剑周围会产生雾气,剑柄上的九龙在雾气中跃然若腾。相传此物曾经是张献忠的佩剑,剑上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和珅将从民间收缴来的这把宝剑送给了乾隆皇帝,纪晓岚则认为该剑阴气过重,不应拥有,但昏庸的乾隆还是将它收入了宝库里。但没过多久,那个看管宝剑的小太监就被雷活活劈死了,乾隆这才明白九龙宝剑不宜作阳间之物,于是封存起来,准备带到地里作陪葬,而这把宝剑所携带的“阴气”,也吞噬着这个极盛王朝的寿命,和拥有它的人的性命。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可能只是想告诉我们,真正毁灭这个王朝的,不是所谓的“阴气”,而是官场的腐败和封建政权对人民的过度剥削。一九二八年,军阀孙殿英以演戏为名包围了河北清东陵,并将里面的珠宝洗劫一空,里面就有这把九龙宝剑。盗墓事件发生后,举国哗然,各界人士要求严惩孙殿英。孙殿英张皇失措,连忙送出大堆文物给当朝权贵,愣是把事情压了下去。随后,他又把这把九龙宝剑交给特务头子戴笠,请他转送老蒋。戴笠便把九龙宝剑交给军统特务马汉三保管,马汉三却私藏起来。不料马汉三后来被日军俘虏,这么个狗汉奸为了保命竟把国宝九龙宝剑送给了日本人。宝剑在日本人中间多次易手,最后辗转到了川岛芳子手里。抗战胜利后,戴笠提审川岛芳子时,意外地重新得到了九龙宝剑。一九四六年,戴笠在乘飞机前往南京途中,因天气恶劣,能见度极低,飞机一头栽在了江宁岱山上,戴笠遇难,九龙宝剑也被烧得不成样子。军统的人就把宝剑连同戴笠的遗体一同埋入了坟墓。一九五一年,戴笠墓被夷为平地,九龙宝剑(其实已经成了废铁)就此下落不明。关于九龙宝剑,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孙殿英所称,他掘墓之前曾经遇到一名高僧。高僧告诉他满洲已经呈现轮回之势,所以必须将九龙宝剑带出乾隆的陵墓才能够避免中华再次被异族践踏。当然,传说终究是传说,二战结果和九龙宝剑的关联性自然不能用科学数据来考证。所以孙殿英的称述,充其量也不过是世人茶后酒余的材料。但无论如何,满清终究没有按照乾隆的期望死而复生,九龙宝剑辗转世间,最后还是变成一片废铁。此外网上那些所谓的九龙宝剑的照片都是伪造的,因为彩色胶卷的出现是宝剑被毁后许久的事了。
Top15:夏鼎 朝代:夏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传说夏禹搜集九州的金属,铸夏鼎,将妖魔鬼怪的形状刻在上面,以免民众被迷惑。夏传商,商传周,几经易手,到了秦国手里,成了秦国的镇国之宝,后下落不明,史书不见任何记载。
Top14:《帝后礼佛图》浮雕 朝代:北魏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帝后礼佛图》,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浮雕,由《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又称《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后礼佛图》(又称《皇后礼佛图》)两部分组成。孝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宣武帝为纪念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花费24年时间在龙门开凿了宾阳中洞,并在宾阳中洞洞口两侧的石壁上,雕有两组大型浮雕,这就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看到我将《帝后礼佛图》列入未寻获国宝之列,有些人可能会很奇怪,浮雕不是藏在美国吗?不是的,藏于美国的那份是复制品。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文物贩子普艾伦勾结奸商岳彬和当地土匪强盗,胁迫当地石工盗凿《帝后礼佛图》浮雕。当地村民发现有人盗凿浮雕,自发组织起来保卫浮雕,为了不把事情闹大,土匪们只好在盗凿的时候叫人防风,一有风声立刻停止盗凿。如此五年,这帮强盗除了盗走浮雕,还盗走了当地诸多石制国宝,现在宾阳中洞洞口两侧只留下了两个触目惊心的大疤痕。更可恨的是,因为他们的盗凿技术不过关,凿下来的浮雕全部成了碎片,令人痛心不已!《皇帝礼佛图》现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陈列在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两者都是复制品。一九五三年,岳彬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最后病死狱中。《帝后礼佛图》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分界点,从那以后,流畅的线条替代了圆润的光影成为了画中的主角,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佛教艺术的很好融合,是浮雕界的精品。所以。无论从艺术史、宗教史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去估量,《帝后礼佛图》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Top13:垂棘之璧 朝代:春秋晋国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垂棘之璧由晋国灭赤狄时所得,比和氏璧还早,被称作“中国第一美玉”。公元前六五八年,晋献公为了灭掉有着同盟关系的虢国和虞国,采纳荀息的计策,拿晋国的宝物垂棘之璧和屈产良马向虞国进献,要求借道讨伐虢国。虞国信以为真,放行通过,不料在晋军返回的途中顺带也把背信弃义的虞国消灭了。但很快,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垂棘之璧在国乱中丢失。其后,“垂棘之璧”不见下落,史书再无任何记载。金代皇帝完颜亮曾掘地三尺苦心寻找,但一无所得。作为曾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宝物,它的命运最终还是和大多数春秋文物一样淹没在滚滚的历史红尘中,留下的也只有无尽的猜想和唇亡齿寒的教训。
Top12:《兰亭序》原本 朝代:东晋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公元三五三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陪同几位政府高官前去绍兴兰亭游玩,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据说王羲之写完后,曾试图重写几篇,以达到更好境界,但都比不上原本,王羲之大喜,将之妥善保存,作为传家之宝。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兰亭序》已经是天下闻名。智永死前将《兰亭序》交给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唐太宗极其推崇王羲之的真迹,命令手下四处搜刮,一听说《兰亭序》真迹在辨才那里,便多次索取,可辨才守口如瓶,多次声称真迹不知下落。唐太宗便派同样对书法有所研究的萧翼去和辨才套近乎,寻机取得《兰亭序》。与辨才搞好关系后,萧翼趁机要求欣赏《兰亭序》,辨才没有防备,就拿了出来。萧翼说:“好啊!原来真迹真的在你手里,你这可是欺君大罪!”随即掏出了唐太宗的圣旨。为了保命,辨才不得不交出了《兰亭序》。太宗大喜,准备把它作为殉葬品,不过好在他死前命人描摹了几本摹本,分给王公大臣,我们现在才有机会一睹《兰亭序》的风采。五代温韬盗昭陵后,盗取文物清单内却没有《兰亭序》原本。这么一来,《兰亭序》原本其实葬于乾陵(武则天陵墓)这么个不入流的说法也就开始有了佐证与市场。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实《兰亭序》的意义不在于它给人的一种美感,而在于作者身处乱世中所体现的一种淡定、傲然的态度。《兰亭序》的穿透力为何如此之大(这还仅仅是摹本),并不在于那字,而在于那人、那物、那时代、和那份精神。
Top11:随侯珠 朝代:春秋随国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同是“春秋二宝”,随侯珠大家可能比较少听说,也许跟历史记载的匮乏有关。相传春秋随国君主在路旁救下了一条大蛇,并将其放生,大蛇为了报恩,衔着一颗夜明珠送给了随侯(还有一种说法是随侯坐船时突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大珠献上),这就是“随侯珠”,又被称为“灵蛇之珠”、“明月珠”。《搜神记》记载随侯珠:“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后楚武王伐随,随国抵抗几次后终于灭亡,随侯珠也就落入了楚国的手里,但究竟是如何、何时、于何地落入楚王之手,尚无发现史料记载。秦统一中国后,随侯珠随和氏璧落入了秦始皇的手里,《谏逐客书》可证明这一点。但随侯珠自从秦亡后便再无下文,专家考证,很有可能是成为了秦始皇的殉葬品,在墓中“以代膏烛”。其实随侯珠和夜明珠是没什么区别的,但因为有着神秘的传说,才给他覆盖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随侯珠(或者说是夜明珠)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四点:一、珍珠说;二、玻璃珠说;三、钻石说;四、萤石说。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是后两种说法,因为珍珠容易被分解,玻璃珠也无法自行发光,而钻石和萤石都较为符合历史记载(钻石比较特殊,需要它内部的晶体形成一定角度才会焕发出绚丽的光彩)。现今所谓的夜明珠,其实基本上是人类巧夺天工的产物,历史记载中的夜明珠在考古中从未见到原物,要完全地解开夜明珠发光之谜,还是得找回原物,而这个最好的研究对象便是传说中的随侯珠。此外还有个“随珠弹雀”的典故,出自《庄子》,这里就不浪费笔墨了。
Top10: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朝代:中华民国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目前已知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总共有五个。前两个由斐文中先生和杨钟健先生于一九二九年发现,后三个由贾兰坡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发现。这五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都是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别发现后,这五块化石都被保存在美资协和医院供人研究。但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北平。为了保护这五块珍贵化石的安全,重庆国民政府决定将这五块化石转移至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据记载,化石由美军护卫,转载在“哈德逊总统号”上,从秦皇岛出发前往美国。但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船上的所有人便成了日军的俘虏(一说是搁浅于长江口,被击沉),这五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从此下落不明。抗战时有消息称日本人找到了化石,但后来又有消息称找到的东西与化石无关,不知真假,但有关人员被释放却是事实。二战后,对这些化石的寻找一直停留在民间层面,直到二零零五年政府部门才加入寻找。至于这些化石的下落已有一百一十九种说法,我大致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毁于战火;二、被隐秘地被保存在中国某处(可能是某个停车场,或是日坛公园、原美驻北平领事馆之类的);三、流落于日本民间或者被美国私藏(可能是日本投降后偷偷转移);四、在某艘沉船上(主要有三艘:“阿波丸”号、“哈里逊总统”号、“里斯本丸”号)。不过政府部门仍未认真地探寻、认证这些线索。北京人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属石器时代,是猿过渡到人的过程的代表。按照人类起源说中的“多地区起源说”来看,北京人很有可能是我们中国人甚至亚洲人的共同祖先,寻找它们是比年年拜黄帝更有意义的。如果这些头盖骨被重新发现,不但可以打破西方对北京人是否真正用火的质疑,而且人类的起源可能将被重新定义。
Top9:干将莫邪剑 朝代:春秋吴国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简介:不要以为这只是《搜神记》里YY出来的东西,它们在《战国策》《吴越春秋》等史书里是有明确记载的,是一对,分雌雄。相传楚王命令干将莫邪为他制作宝剑,干将莫邪夫妇炼了三年,以至于将自己的指甲头发都投进了熔炉里面(人体里磷还是蛮多的,可以作催化剂),才炼成这对盖世神剑。干将在献剑前告诫莫邪,让她告诉儿子赤要为父报仇。干将将雌剑献给楚王,楚王认为干将献雌剑是侮辱他,又以免干将制作出更好的剑来对付他,便将干将杀害。赤长大后,得知真相,得到宝剑,遵循父亲的遗言,努力习武,为父报仇。楚王打听到风声,四处搜捕赤,赤躲进山中,并遇见了干将生前的好友之光老人。之光答应,只要将宝剑和赤的头借给他,他就去为干将报仇,赤答应了。之光将赤的头献给了楚王,并建议用大锅煮赤的头,煮了三天三夜还不烂,甚至在锅中唱起歌来!楚王好奇地凑上前看,之光老人抓住时机,拔剑砍下了他的头,楚王的头滚进锅里,竟和赤的头斗了起来!之光连忙砍下自己的头,他的头落入锅中,与赤联手打败了楚王,顿时三颗头颅全烂了,分不清那些是谁的,于是只好把肉汤分成三份埋葬了,所以笼统称为“三王墓”。如今这墓在汝南郡北宜春县境内。这个神话详见《搜神记》,但个人认为这里有个致命伤——干将是吴国人!据说晋朝张华也曾意外获得此剑(这家伙人品爆表,《晋书》记载他得到过湛卢剑、泰阿剑和干将莫邪剑)。后来有野史记载,干将莫邪剑竟被乾隆皇帝所得,并成为了陪葬品(一说莫邪剑很早就下落不明了,所以乾隆皇帝生前命铸剑师打造过一柄伪莫邪剑,与干将剑凑成一对,放在了墓室里)。孙殿英盗宝后,两把剑全部下落不明。所以不要以为老祖宗什么事都不如我们,至少他们铸剑和YY还是拼得过我们的。
Top8:翡翠西瓜 朝代:清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翡翠西瓜是昆仑山中自然生成的(一说是慈禧从美国大量购买的碧玺中意外获得的),共一对。大致成圆柱形,可以清晰地看清瓜皮、瓜囊甚至瓜籽,就像一个西瓜的切面图,尽管它们的材质是翡翠。慈禧生前对它们爱不释手,死后将其放入清东陵陪葬,并枕在头部下。关于这对翡翠西瓜还有个神秘的传说。有一年,放在乐寿堂多宝阁里的翡翠西瓜突然神秘失踪,慈禧大怒,对小太监们严加拷打,无任何结果,只好绝望地增加岗哨,严令盘查。不一会儿,城里的一个王老道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因为他的衣服上打满了补丁,却总是拿着一袋子的元宝接济穷人,官吏们曾多次试图抓住他,但总是晚了一步。不久,有人掏粪的时候意外地从粪坑里捡到了这对翡翠西瓜,并交还慈禧,那个人也因此被赏赐,成了一带有名的富户。但这个神秘的窃贼始终没有抓住。后来,静明园里的一个瓦匠去修理玉峰塔塔门,发现一个老道在塔里睡觉,瓦匠连忙向上级报告,等到官兵前来缉拿的时候,老道早已不知所踪,塔壁上有刚用鲜血题写的几句诗:赤金元宝是我拿,翡翠西瓜是我收。若问咱家住何处?玉峰塔上度春秋。落款是“王老道”。慈禧太后对这个王老道恨之入骨。她下令绘影图形在全国缉拿,但是再也没有找到王老道的踪影。当然,传说终究是传说,但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王朝当时的不得民心。后来军阀孙殿英炸开清东陵盗宝,这对翡翠西瓜也就下落不明。据说孙殿英将翡翠西瓜作为贿赂品送给了宋子文;也有人说解放军曾在汤阴战役中俘获翡翠西瓜;甚至还有报道称翡翠西瓜已经在美国展出(当然,可能性不大,有也是复制品)。这对翡翠西瓜价值数千万美元,堪称国宝。
Top7:九鼎 朝代:夏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相对于夏鼎,史书对九鼎的记载会多一些。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被上古三朝奉为传国之宝,相当于上古时代的传国玉玺,只不过大了点。东周末年,王室衰弱,楚庄王几度“问鼎中原”,但都被驳回。秦惠王更是希望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但因为各国之间的制约和周朝巧妙的战略平衡策略,最终还是没有得逞。秦统一六国后,九鼎下落不明,极有可能是东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沉入泗水或销毁九鼎铸铜钱以补贴财政。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关于九鼎的形式,也有史学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也有人认为夏鼎就是九鼎。九鼎,作为我国文明时代入口处的一块里程碑,已经遗失了两千多年,它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还是中国的代表,更是中国由蛮荒时代步入青铜时代的见证者。九鼎还代表着九州之主,代表着天下一统,太平安定,这正是普通老百姓的愿望,因此我们可以说,透过神秘的神话因素,它的政治价值也是巨大的。
Top6:《永乐大典》原本 朝代:明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永乐大典》是世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朱棣篡位后,为了宣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命令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永乐大典》于明朝永乐年间。其内容几乎包括了中华文化所有的精华部分。然而清朝却很少见到有关《永乐大典》原本的记载了,它的下落变得扑朔迷离。有人认为它毁于明末战火;有人认为它毁于嘉靖年间的乾清宫大火;有人认为它被埋入了定陵,成了明神宗的殉葬品。其它抄录的副本也是命运坎坷,饱受侵略者、战火、清朝官员乃至无知百姓的蹂躏,最终流传下来的只占原本的百分之一。如果找到原本,不但可以免去从各地搜集副本的麻烦,还可以直接浏览《永乐大典》的全部内容。更重要的是,原本一些失传的技术和物品,例如郑和宝船、神臂弓等,都将可能根据书中图纸成功复制。许多和书中有关的未解之谜,也都将一一解开。
Top5:《连山易》《归藏易》原本 朝代:周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许多人都知道《周易》这本书,但很少人知道这本书其实只是《易经》系列的一部分。《易经》共三本,分别叫做《周易》《连山易》《归藏易》,现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周文王被囚禁的时候,用七年时间著书《易经》,可以说一切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是从文王著《易经》开始的,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是源于那本书。但还有一种说法:《连山易》(古称《列山易》,神农世系名列山氏)是神农时代的易学,《归藏易》(古称《龟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学,文王只是在前两本的基础上写了《周易》。据说三易摆八卦的位置也是不同的,上古历史和氏族世系实在错综复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不一一列举,由各位读者自行判断吧。《连山》《归藏》的下落说法也很多,有人认为已经失传,现在所谓的《连山》《归藏》都是后期伪书;有人认为后期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易》《归藏易》的演化;也有人认为这两本书以水族文字的形式记载,藏于贵州,流落民间。东汉初桓谭《新论》记载:“《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如果说“兰台”是个地名还能理解的话,“太卜”这么个词就莫名其妙了,历史上也没有这么个地名。相传周懿荣在研究甲骨文的时候曾意外得到《连山》《归藏》的一部分,但四分之一被日本阴阳师买走,剩下的也都毁于战火或文【河蟹】革。仅仅《周易》一书,就引发了诸子百家的唇枪舌剑,使得各朝文人为其注释、沉醉,如果我们能真正地找到这两本书的原本,不但可能完整地解读《易经》,还可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诸子百家学说的渊源与学说,甚至可以解开占卜、风水、算命等这类的华夏文明千古之谜,乃至全面地解读华夏文明!还有说法认为里面已有了有关放射性元素、核能、上古医学、巫术的记载,其文化和科研价值自然是极其巨大的!
Top4:圆明园十二铜首 朝代:清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圆明园十二铜首原为圆明园长春园海晏堂前喷泉饰物,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掠走了大批珍贵文物,圆明园十二铜首就在其中。后来侵略军将这些珍贵文物集中到一起,进行廉价拍卖,致使流失海外,令人心痛。它们曾被镶嵌在泳池里,曾耻辱地挂着毛巾和臭袜子,曾多次辗转易手。目前鼠首与兔首被法国人收藏(有人认为蔡铭超买走了,但其实没有,因为他没付款);牛首、猴首、虎首、猪首、羊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龙首、蛇首、鸡首、狗首则下落不明。牛首、虎首、猴首于两千年由中**利集团从香港购得,猪首于二零零三年由何鸿燊先生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得(这是唯一以公益方式回归的铜首,说白了就是那位收藏家低价捐赠),马首于二零零七年同样由何鸿燊先生从香港购得。鼠首和兔首曾于二零零九年由佳士得拍卖,中国买家蔡铭超曾拍下,但却没有付款,最后两首被一位神秘的电话买家买走。如此不守信用并变相使国宝再次流失的作法也引起了国人的争议。龙首据说在某位台湾收藏家那里,但目测短期内不会现身;蛇首和鸡首目前仍无任何线索,下落不明;居住在美国的一位华人声称自己买到了狗首,但无法辨其真伪,也无财力让该物品回归祖国。这些铜首,工艺精巧、制作精细,由多种珍贵金属融成的合金制成,内部机关更是巧妙,据说往里面灌入一点水,它们就能源源不断地喷上两小时。马首中的机关是最为精巧的,里面的机关带动着其它十一首,一到正午——也就是马代表的时辰——马首就开始喷水,其它铜首随即也开始喷水,霞光绚烂,华丽无比。此外鲜为人知的是,铜首不但具有以上所说的价值,它们还有一种测试价值。因为铜首是中国流失文物的代表,它们的境遇就是中国流失文物的缩影,通过铜首的回归情况,以及它们回归所用的时间,我们可以大致地测算出大部分流失文物追讨回来需要多少时间。相信总有一天,它们都会回到祖国的怀抱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分享它们曾经的荣耀!
Top3:和氏璧 朝代:春秋楚国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春秋二宝”之一。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玉,前后献与楚厉王、楚武王,却两次被认为是石头,因而被砍去双脚。楚武王即位时,卞和抱着那块玉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文王感到奇怪,便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后来和氏璧流落到赵国,如何到的赵国,有两种说法:一、楚国与赵国通婚,使和氏璧至赵;二、和氏璧被楚国相国在宴会中丢失(那个相国还将宴会上张仪打了一顿,因而引出一段战国风云),被人带到赵国。此璧为赵国宦者令缪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国也得到消息,此后的完璧归赵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熟悉。后来,李斯的《谏逐客书》也提到了这一宝物,史学家猜测,可能是赵国畏惧秦国的强大,为了求和献给了秦王。至于秦国何时、如何拥有,仍是史学界一大谜团。秦朝后,再没有有关和氏璧的原始记载。关于和氏璧的下落,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被秦始皇制成传国玉玺,传与后世;二、被秦始皇作为陪葬品,埋在秦始皇陵墓内;三、在秦末战争中毁于战火或被项羽掠夺而去。清代后人们开始怀疑和氏璧的真实性,乾隆皇帝则写了篇《卞和献玉说》,指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罢了。有关和氏璧玉质构成,同样众说纷纭,这里不一一叙述了。和氏璧不仅具有一般文物具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集中体现了卞和的忠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如果和氏璧被找出,必定是考古学上一大发现。
Top2:传国玉玺 朝代:秦朝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传国玉玺是所有国宝中最富传奇的。相传,秦始皇派人用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制成了一块玉玺,命令丞相李斯在上面用篆书写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由玉工孙寿刻字,乃成传国玉玺。据说,秦始皇在乘舟过洞庭湖时,风浪大作,为了镇住湖神,保住性命,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进了湖里。八年后秦始皇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说道:“请将此玺还给祖龙(即秦始皇)。”随即无影无踪,传国玉玺就此再次归秦。此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秦亡,子婴向刘邦跪献玉玺于咸阳道左,玉玺归汉。王莽立新朝后,向太后索要玉玺,太后大怒,将玉玺掷于地,摔破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补了起来。新朝灭亡后,江山更迭,传国玉玺同样随着河山饱经沧桑。东汉末年,孙坚率军攻入雒阳,据说从一位投井宫女的身上得到了传国玉玺。孙坚将其藏于其妻吴氏处,袁术则从吴氏那夺来了玉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将玉玺带回许昌,正值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玉玺复归汉室。后来汉献帝“禅让”,玉玺到了曹丕手中,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晋朝统一三国,玉玺归晋,司马炎则依瓢画葫芦。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后,等待着玉玺的便是中国的大乱。又是几番江山更迭,玉玺落到了后赵石勒的手中。据史料记载,石勒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五胡乱华时,玉玺流落到冉魏的手里。后来玉玺又回到了晋朝手里(据说当时冉魏向东晋求援,玉玺被东晋将领骗走,也有一说是作为支援条件之一)。南朝四代更迭,隋朝一统华夏后,玉玺遂入隋宫。隋亡,萧后携玉玺逃往漠北,玉玺又一度下落不明。后来唐太宗派李靖讨伐匈奴(有人认为太宗这么做不仅是为了打败匈奴,还是为了寻回玉玺),东匈奴归顺,西匈奴元气大伤,逃往西方。于是萧后带玉玺回归中原,太宗大喜,因为传国玉玺不在的日子里,他已经刻了数方大玉玺,聊以自慰。唐末,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多次易主,到了后唐末帝李从珂的手里,儿皇帝石敬瑭引契丹军攻打洛阳,李从珂遂抱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据说北宋时,有农民在田里寻获传国玉玺,将之献给宋哲宗,但仍真假难辨(有人认为是宋哲宗故意淡化传国玉玺的价值,也有人认为这是秦桧的把戏)。靖康之难时,这个难辨真假的传国玉玺也被掠走了,线索就此中断。相传这个玉玺曾出现在大都的集市上,为权相伯颜购得,但伯颜曾命人将收缴来的玉玺全部磨平,送给其他大臣作私人印章,因此传国玉玺的下落可想而知。明初,明太祖曾派徐达深入西伯利亚,对残存的元朝势力穷追猛打,为的就是这方传国玉玺,可惜最后还是无功而返。明孝宗曾获得所谓的“传国玉玺”,但被认出是赝品。清廷内藏各色各类玉玺,其中有一方也被认为是传国玉玺,但也被乾隆当场认定是赝品。清朝灭亡时,张壁、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着传国玉玺。但也有野史记载真正的传国玉玺被传到民国,现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关于传国玉玺的真正下落,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李从珂自焚时毁于一旦;二、被带往漠北,被磨平;三、被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传国玉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还蕴含着巨大的商机,看得远一点,如果传国玉玺被发现,且玉质被探明,那么做成传国玉玺的玉种,将会被誉为“千古第一玉”而名扬海外。再者,作为流传三千多年的文物,传国玉玺曾被束之高阁,仅供皇帝把玩,也曾在泥土中摸爬滚打,饱受摧残。它是朝代变迁的见证,是各朝各代历史文化的积淀,甚至一度影响历史进程(尤其是唐太宗讨伐匈奴那一段),是历史的年轮,其真正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Top1:传国秘典 朝代:未知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实际价值:★★★★★ 综合评分:★★★★★ 简介:这是最神秘的国宝,也是最不成国宝的国宝。相传中国有一部传国秘典,里面记载了中华文明的一切兴衰沉浮以及将来可能碰到的事,有机缘的文明使者将向那些朝代的开基者们出示里边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将关乎中华文明的核心利益(不知道有没有讲到我。。。)。中华文明是讲究传承的,因此我们的文明的所谓政权更替实质上只不过是一种权利交接。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个幽深的洞天,或是某个神秘的殿堂内,各朝各代的开基者,从前朝的文明使者手中接过这神圣的宝典,华夏文明就此薪火相传,历史和文明的承诺与背约在此交替,光影和虚幻再次交织,织出了我们的华夏文明。关于这本传国秘典,坊间谣言很多(或者说它本身就是谣言),野史里也有零零星星的记载。但事实上,真正的国宝不是秘典本身,也不是里面记载的机密内容,真正的国宝,是它所象征的内容。千百年来,这个神秘的传说一直告诫着我们不要怀疑自己的未来,也永远不要责备过去的历史——它们都是理所当然的,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的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这个神秘的传说还揭示了另一个核心内容——华夏文明是薪火相传的。正是我们的祖先一代代地不断努力,一代代地传承,华夏文明,方能经久不衰,这正是我们文明的魂,正是我们的中华魂!现在的人们,在珍惜当下的同时,难道还不应该去努力保护好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免使他们的努力功亏一篑吗?无论这么个东西是不是真的,它的精神意义已经大于它的实物意义,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心底,成了中华魂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国宝,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同传国秘典告诉大家的一样,我写这篇帖子的目的也是要告诉大家: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我们要把它传下去!
终于完工了,这里吐槽下,写了整整一个月啊法克!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郭先生和狼动画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