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旦斯克工业大学王喆 传媒大学

我不知道武书连哪个东西是怎么把上海交通大学排在全国第四,也想不到国家为什么把它作为中国重点九所大学来建设,就因为曾经的上海交通大学吗???或者因为是江??的母校,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意思了。从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没有培养出一名院士,即使校友网说的37个也是民国时期培养的,而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一个也没有培养出来,长江学者勉强能和四川大学排在全国第十。而杰出青年也不过培养了18名全国28位,上海交通大学而且特别腐败,08年录取的学生很多都有那高官子弟。在人才培养上上海交通大学确实不行,当然我说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交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作者:射洪我的家 提交日期: 13:29:00 访问:2 回复:0
    ??我不知道武书连哪个东西是怎么把上海交通大学排在全国第四,也想不到国家为什么把它作为中国重点九所大学来建设,就因为曾经的上海交通大学吗???或者因为是江??的母校,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意思了。从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没有培养出一名院士,即使校友网说的37个也是民国时期培养的,而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一个也没有培养出来,长江学者勉强能和四川大学排在全国第十。而杰出青年也不过培养了18名全国28位,上海交通大学而且特别腐败,08年录取的学生很多都有那高官子弟。在人才培养上上海交通大学确实不行,当然我说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交大。       ====有句说句, 59年上海船院和南洋工学院等合并成立上交后, 上交有培养出了院士, 当然是工程院士, 所以你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说上交在国内(这个一定要说清楚, 在国际上清北复都是三流的)是三流的说法是不正确, 确切是介于一流和二流之间, 按现在的势头发发展下去有可能在几年内缩小和一流的差距。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清北的生源远远优于其他院校, 09年高考, 清华把全国一半多,北大把一半少的状元全揽入囊中,只有 复旦,科大勉强拉到几个状元。
  曹春晓,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生,上虞人,1956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我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和应用的创始人之一,“航空报国金奖”得主。    徐如人教授是无机化学领域里创多项第一的专家。  
徐如人,1932年生,上虞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后任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熹 ,日生于中国苏州。195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1982年获美国固态科学博士,1983年完成博士后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俊亮(Chen JunLiang)院士简介      -。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浙江宁波人。1955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毕业。1961年在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高联,男,工程热物理专家,1932年出生于江西省奉新,1953年上海交通大学机制系毕业,1999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顾敏院士197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就读于90171班,2006年10月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后,2007年3月,又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成为首位华裔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的科学家。   
  匡定波,红外与遥感技术专家。 日生,无锡杨市镇人。早年就读于无锡匡村中学。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金属材料学家。河南安阳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友梅   刘友梅(-)。电力机车专家。江西省上饶市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株洲电力机车厂高速牵引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我国电力机车发展的奠基者之一。作为总体设计师,主持并实现了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的三次重大技术改进。主持了第二代、第三代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发,分别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了韶山8型快速电力机车研制,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第四代电力机车研制,实现了我国铁路机车交流传动技术“零”的突破,使我国铁路机车技术进入高速领域, 研发的“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创造了实验速度321.5km/h的中国铁路最高记录。先后获 “詹天佑科技成就奖”、“詹天佑科技大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英浩     朱英浩(-)。变压器制造专家。浙江省鄞县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多次主持和组织开发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等新产品。其中2250千伏试验变压器可用于户外,工作电压达到国际最高水平。主持开发的500千伏360兆伏安三相变压器的运行,可靠性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解决局部放电量大的关键技术,使产品稳定一次合格,同时,又解决了“厂用电变压器承受不住突发短路时产生的机械强度”的难题。组织设计、试验等人员,解决了500千伏电流互感器在制造上存在绝缘热不稳定问题,使其能在电力系统上安全运行。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阮雪榆     阮雪榆(-)。压力加工专家。广东省中山市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塑性成形工程系主任。    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首创冷挤压许用程度理论。在国内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冷挤压,并应用于生产。1983年创建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1995年国家批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并成功地探索高新科技与国内、外工业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闻孙   沈闻孙(-)。船舶设计专家。浙江省海盐市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设计师。    50多年来,为工厂在船舶设计工作中做了很多贡献,特别是90年代起,开发设计9.8万吨成品油轮,共建造了3艘;1991年主持设计15万吨货轮,共建造7艘;1993年负责设计5.2万吨集装箱多用途货轮,共建造9艘;1993年又负责设计15万吨级油轮,共建造3艘;1995年设计了11万吨成品油轮,打入希腊、丹麦市场。以上五种船型,对当时来说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高,先后为国家创汇约12亿美元,为当时我国大型船舶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后来由于工厂需要,开发产品主要有30万吨大型油轮、30万吨矿砂船、12万吨级穿梭油轮、16万吨级双机型油轮、改良型苏伊士15万吨油轮等,这些船都已进入市场,有的已设计建造交工,为我国的造船事业做出贡献。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先霖     陈先霖(-)。冶金机械专家。四川省遂宁县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重大冶金设备运行性能的研究。是应用弹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断裂力学理论分析解决重大零件断裂事故的先期工作者之一。在冶金机械力学、强度方面的研究取得系统的创造性成果。多年来针对武钢、宝钢的宽带钢轧机及攀钢、鞍钢等大型转炉设备在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重大技术疑难问题,如提高宽带钢轧机板形质量、创制新辊形轧辊、重大设备失效分析及安全性判定等,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成功地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应用成效显著。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宗虎
林宗虎(-).蒸汽工程专家。浙江省湖州市人。1957年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长期在锅炉等工程的重要科技领域气液两相流和传热等方面从事系统性研究,取得多种开创性成果。创建的两相流孔板流量计算式被国际上评为最佳式称林氏公式被广泛引用和应用。率先对强化传热管和U型管内两相流脉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得出计算程序和防止法。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脉动流动时的沸腾传热计算式,开拓了研究新领域并应用广泛。解决用一个元件同时测定两相流两个参数的国际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2项,出版著作19本、论文15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福生   
姚福生(-)。动力机械、汽轮机专家。上海市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毕业于波兰格旦斯克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校长、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与环境能源研究院院长。我国10余所著名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学会理事长。  
主要从事汽轮机叶片、叶栅以及汽轮机的旁路系统等工程技术工作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另外,还从事洁净煤技术,为我国的能源和环保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路。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任远
唐任远(-)。电气工程专家。上海市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沈阳工业大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创建稀土永磁电机理论研究体系和开发技术,在防失磁和永磁磁路设计等关键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在实践中取得重大成果:研制成我国首台稀土永磁电机;与工厂联合开发出当时世界容量最大60~160kVA稀土永磁副励磁机,近期主持研制成1120kW异步起动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等12种稀土永磁电动机,经鉴定为国际水平。积极推动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应用。提出三维电磁场新算法,解决变压器局部过热和抗短路能力等重大技术关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省部级一、二等奖共10项。专、译著9部,论文230余篇,被引用261次。培养博士生25名和硕士生65名。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甘为人梯。获国家和省市表彰30余次。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   
顾诵芬(-)。 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屠基达   
屠基达(-)。飞机设计专家。浙江省绍兴市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高级工程师,曾任总工程师、飞机总设计师,现任高级顾问、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长期在第一线从事飞机设计技术工作,做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填补国内空白的工程技术工作。1957年独创性地设计成功国内首架两侧进气下单翼传力的机身结构,此后,出色完成初教六国内首创小飞机全铝合金半硬壳结构设计。成功主持我国第一次飞机测绘设计。主持我国第一项与西方军工合作,成功引进英国航空电子设备改装歼击机并使我国军用飞机进入国际市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   
黄旭华(-)。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原籍广东省揭阳市,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友柏     谢友柏(-)。机械学设计及理论、摩擦学专家。江苏省高邮市人。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在国际上首先与他的同事们提出转子轴承系统广义能量守恒原理,从理论和实验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首次在国内完成油膜刚度阻尼测量。发展国外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摩擦学系统方法,提出摩擦学系统工程思想,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等的摩擦学设计和安全运行上,得到丰硕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方面,科学地论证了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探讨了建立在分布资源环境基础上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发表了大量论著。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健生     潘健生(-)。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家。195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主持完成“热处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与应用”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将传热学、数值分析、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软件工程等与材料学知识加以集成,建立反映热处理过程各种复杂现象的数学模型,在国内外率先实现复杂形状零件和复杂热处理工艺的计算机模拟,用热处理虚拟制造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已有二十余家工厂应用,直接效益1.5亿元,推动热处理从经验型向基于科学计算的精密型技术的方向跨越,对机械制造业现代化有深远影响。主持开发“分段可控渗氮与动态可控渗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还获部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其中一项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一本。培养博士生10名,先后开设跨学科新课程四门。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乐民   李乐民
通信技术专家。浙江省吴兴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从事通信技术领域科研教学50余年。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部。为多项工程研制了数字传输关键设备。70年代初负责研制成功载波话路用9600比特/秒高速数传机,解决自适应均衡关键技术。80年代初起,对数字通信中传输性能与抑制窄带干扰研究有创造性贡献,提出抗窄带干扰新理论与技术。80年代中以来,对宽带通信网技术进行研究。研制了数字彩色电视光纤传输系统、抗毁光纤以太局域网、电视与数据综合光纤传输网、宽带综合业务局域网、ATM(异步转移模式)用户接入设备等。近期研究有通信网性能优化、光交换网、IP网和光网结合、无线网中的资源管理等。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俊亮     陈俊亮
Chen JunLiang (--) 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浙江宁波人。1955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毕业。1961年在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60年代是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80年代参加“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承担“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及“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数项“七.五”攻关项目,提出了程控软件测试与维护新的方法。90年代率先从事智能网得研究,其成果已形成产业化并在国家电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网的软件结构、业务生成、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新方法。于年及1999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次。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梓森   赵梓森
光纤通信专家。广东省中山市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邮电部科技委委员。早在1973年就建议开展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并提出正确的技术路线,参与起草了我国“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光纤通信攻关计划,为我国光纤通信发展少走弯路起了决定性作用。在70年代末,组织研制生产出我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和设备。作为技术负责人、总体设计人,先后完成了我国第一条实用化8Mb/s、34Mb/s和140Mb/s等6项国家、邮电部光缆通信重点工程,其中有3项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90年代,领导开发的光纤通信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作为我国光纤通信公认的开拓者之一,因发展中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和工业所作贡献,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荣誉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连城     赵连城(-)。材料物理与信息功能材料专家。江苏省阜宁县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属学科评议组组长,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负责人。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以及在形状记忆与超弹性材料及其工程和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内颇具建树。他在我国较早地建成了高水平的化合物半导体物理气相沉积实验室,并且结合国防建设急需积极开展工作,系统研究了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和器件在国防工业中的应用,还系统研究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微观变形机制与应变恢复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NiTi合金线性和非线性超弹性的物理本质。并在航天、航空、石油和生物医学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取得多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神舟四号飞船、SJ-5和QS-1卫星,以及介入医学治疗等,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他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在上海担任国际马氏体相变会议两主席之一,并两次在哈工大校庆期间成功举办了相当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7项;专利6项;发表著作7种,约200余万字;论文35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EI收录200余篇,被国外他人引用250余次,部分结果被收入国际权威著作;培养博士生45人,硕士生30人,接收博士后5人。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能进修班毕业。中原对外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反应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线从事设计、研究和建设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许多核科研任务:完成了“双流程堆芯”潜艇核动力堆本体的早期设计方案;主持开展了为生产堆、动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与氚靶元件的首次国产工艺定型工作;参与了高通量堆设计建造和工程的重大决策,该堆的设计特色,国外尚无先例;核工业二次创业期间,领导民用微堆的开发,该堆在国内外各建造4座,嬴得了很好的国际信誉和经济效益。本世纪初主持开发用中子俘获疗法医治脑瘤的核医疗器械-&医院中子照射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翁史烈   翁史烈(-)热力涡轮机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主持承担了我国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多用途改型研制。开拓我国新一代热力发动机,提高现代化水平。研制成我国第一台陶瓷绝热涡轮复合柴油机原理样机,完成了我国第一批增压器陶瓷涡轮转子的设计和试验台建设。在他的主持和组织下,从80年代初起,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他组织、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多次。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皋韵     钱皋韵(-)核燃料工程、同位素分离专家。上海市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年作为莫斯科大学研究生进修两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员。曾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和中国核学会第四届理事长。先后在中子物理、聚变物理和铀同位素分离的科学研究及其组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初组织并参加了气体扩散机中核心元件-分离膜研制的协作工程,取得了出色成绩,是我国分离膜研制的创始人之一。在我国铀浓缩技术向离心法过渡的决策中,曾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主持并参与包括离心机和辅助系统研制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离心机研制体系的建立,并及时组织了几种离心机的扩大试验和筹建了离心机小批量生产线,为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向工业化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四项。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恒一   曾恒一 (-)海洋石油工程专家。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9年获建设部授予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海洋石油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的前期研究、设计及建造工作。曾获得多项国家奖与省部级奖,为我国海洋石油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十五”期间积极推进我国海洋石油深水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准备实现我国深水技术跨跃式发展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作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指导并参与了“浅水大型浮式生产装置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取得原创性成果,首次提出了“大型浮体浅水效应”概念,为优化设计开拓了新思路并得到了成功地应用。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建航   刘建航(--)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河北省深泽县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建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和设计含水软弱地层中盾构法隧道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拼装式衬砌,率先攻克衬砌结构防水关键,用以建成第一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及地铁试验段,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开拓盾构、沉管、连续沉井法,以建成困难地层的20条市政隧道。在江底高压沼气砂层建隧,解决喷发沼气流沙等世界罕见难题。首次在建筑密集区用自制11.3米盾构、地下墙深基坑法和环境保护技术建成第二条浦江隧道,该工程获国家金奖。在地铁工程中采用车站地下墙深基坑明挖法、逆筑法及盾构穿越建筑群等新技术有效控制了流变性地层移动,保护了市政建筑设施。理论结合实践地写出了“盾构法隧道”、“基坑工程手册”、“地下墙深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的预测和治理”等著作。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伯芳   朱伯芳(--)水工结构专家。江西余江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高级工程师。提出了非均质弹性徐变体的两个基本定理。提出的水库湿度,有热源水管冷却,拱坝温度荷载,重力坝、基础梁、浇筑块、船坞、重力坝、拱坝等温度应力,拱坝有限元等应力算法及应力标准等均已纳入我国有关设计规范。建立了拱坝优化的数字模型及高效解法,已应用于100多个工程,世界上第一座用于优化方法设计的详拱坝,节约30.4%,已运行20年,情况良好。提出了高坝仿真的一系列高效算法。提出的结束“无坝不裂”历史的关键技术已在实际工程获得成功。提出的重力坝加高时解决坝踵拉应力的新方法已在丹江口大坝加高设计中应用。“拱坝优化方法、程序与应用”、“混凝土应力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工混凝土结构温度徐变应力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拱坝应力控制标准研究”获中国电力科学进步一等奖,均排名第一。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沙庆林     沙庆林(--)道路工程专家。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7年于莫斯科公路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公路路面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与施工。主持的路面设计理论、重型压实标准、半刚性路面等重要成果,有大量创新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果应用已形成我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的修建模式。1984年来,先后参加了20余条总长约2000公里高速公路的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1993年“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获国家优秀图书三等奖。研究成功粗集料断级SAC系列的矿料级配计算与两个阶段检验方法,获并已正式公布国家发明专利,属原创性。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楼上的同学,你所列的院士基本上都是1959年之前从交通大学毕业的好不好?  上交西交1959年正式分离。。  你所列的人都说是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什么意思啊?  敢问1959年之前有“上海交通大学”吗?没有,只有“交通大学”,ok?  1959年之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才正式命名。  有本事只列出1959年之后的院士。
  陈志恺     陈志恺(-)水利规划水文水资源专家。上海市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工学士学位。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现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工作分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主要从事工程水文、暴雨洪水方面的研究。改革开放后,致力于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在水文科研方面,主要完成了“中国暴雨洪水频率计算方法”,“设计洪水和设计暴雨的计算方法”,为《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并完成了“中国暴雨参数图集”和“中国水文图集”编制工作,后者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自然科学奖。1963年和1975年两次参加了海河“63.8”和淮河上游“75.8”特大暴雨的现场调查、报告编写和全国特大暴雨普查的工作,年参加了全国可能最大暴雨的计算方法和“全国可能最大点暴雨等值线图”的编制工作,以及设计“洪水标准”和“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的修订工作。1979年以后,主要对全国区域水资源问题进行研究。1981年配合全国农业区划工作方案,主持完成了“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工作,为我国水资源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试点经验。该项研究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年后,华北京津冀鲁等地区持续干旱出现了水资源危机,国家从1985年开始,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列为 “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作为项目和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完成了“华北地区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可选用量的研究”,并通过大量试验研究,提出了“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模式,为统一各部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评价成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此该课题199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年主持完成的“华北和胶东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供需平衡分析”项目,获得水利部科技一等奖。1991年获得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作为“八五”和“九五”黄河和西北水资源攻关项目顾问,倡导将水资源与区域宏观经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研究,具体指导了20多个专题研究。在此期间,参加了三峡论证、南水北调论证等工作和一系列水资源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参加了中国工程院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和“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有关的专题研究。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明致     陈明致(--)水利工程专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主持或参加了大伙房、清河、白山、红石、太平湾等50多座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和审定。近10余年来领导东北水利建设和管理,主持编制了《松花江流域规划》、《修订辽河流域规划》和《松辽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发表了《土坝设计》、《堆石坝设计》等专著6本,论文30余篇。为坝工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水利规划和东北水利水电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领导的水电站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牌奖2个、银牌奖3个。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亚珠     陈亚珠(-)女。高电压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早期从事电力系统高电压及其绝缘技术的研究。首次解决了多雷地区配电变压器的防雷问题;220千伏屋内配电装置的电气绝缘距离问题;以及高电压设备绝缘结构设计等等,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984年起,在无创伤医疗技术领域中做出了很多的重大成果,是肾结石体外粉碎机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群策群力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临床效果优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开展了新的物理治疗技术的研究,运用超声射频等物理因子对肿瘤治疗的方法作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8项,发表论文百余篇。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礼恒     王礼恒 (-) 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    他长期从事导弹动力研究和航天工程管理。主持我国第一个海防导弹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成功用于反舰导弹,取得重大技术跨越。任航空航天部“五星工作组”组长(1990),实现了首次一年发射5颗卫星全部成功。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领导和组织试验飞船、运载火箭的研制与试验,完成了神舟一号、二号的发射和回收。同时任集团公司武器装备研制第一责任人,实现了国防重点武器装备首飞及试验连续成功,完成了新型号立项及重要阶段研制任务,实现了五种新型卫星首次发射均获成功。领导和组织完成了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的立项与实施,积极推进航天工程管理创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庆瑞,浙江大学教授(1985),博士生导师(1986), 出生于1930年1月。1951年毕业于伤上海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系,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毕业。1978年筹建浙江大学管理系。近二十多年来,结合国外现代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的传统的管理科学领域(指传统的企业管理、企业组织与计划等)进行更新、发展和开拓。学科专长和主要研究领域是:管理工程、科技管理、系统动力学和战略管理。曾任浙江大学管理系负责人及系主任(),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来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90余名,已获学位80名;指导博士研究生30余名,已毕业近30名。  国内外学术团体职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二届、第三届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一、第二届管理科学评议组成员及第三届管理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教委管理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机械电子类工业管理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理事。担任《管理工程学报》主编,《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常务编委,《系统工程学报》编委,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会员兼中国分会筹建负责人之一,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国际咨询委员。第一至四届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国际会议(ISMOT)主席。  200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  
  徐秉汉   
徐秉汉(-)。船舶结构力学专家。浙江省鄞县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1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获副博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长期从事舰艇结构的研究,在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基础上完成专著《壳体开孔的理论与实践》达到当代国际水平。主持建立我国最大的船舶结构试验室群体,发展船舶结构的模型与实艇试验,并在我国潜艇结构史上若干次重大试验中作出开创性贡献。在“七五”、“八五”期间主持新一代的舰艇等结构研究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部委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7项。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新松   蒋新松(-)机器人专家。江苏省江阴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著名专家。70年代初率先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研究。1985年研制出HR—01水下机器人。198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示教再现机器人。后通过引进创新研制出水深300米有缆水下机器人Recon—Ⅳ—SIA—300,实现国产化70%,已生产商品5台提供给用户,该成果获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后又领导并参加了CR—01(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创建了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开放实验室。对CIMS技术有很深的造诣,连任三届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不断提出方向性战略性的新思想和新见解。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在CIMS领域,从一无所有到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特种机器人也从几乎空白发展到今天令人瞩目的水平,成绩斐然。著有《机器人学》等专著。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经过113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盛宣怀先生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一等人才”为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的MIT”。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调整出一批优势院系、学科,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历经西迁、两地办学、独立办学等变迁,为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夏,根据国务院决定,学校部分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工委和原六机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科研和国防人才培养,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邹韬奋、黄炎培、邵力子、蔡锷、王安、陈敏章、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交大毕业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截至2009年10月,学校共有24个学院/直属系(另有继续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12个附属医院,全日制本科生1849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326人,博士研究生4657人;有专任教师3130名,其中教授7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中组部“千人计划”1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7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7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6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名。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覆盖理、工、医、管、法、经、农、文等8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涵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9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点,1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6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实验室(筹),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863”国家技术网点开放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7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工科物理、工科数学和电工电子等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生命科学和集成电路等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9各;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上海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2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0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00门;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2005年和2009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2项、上海市级教学成果105项。  
      作者:只是花开 回复日期: 22:07:23 
    楼上的同学,你所列的院士基本上都是1959年之前从交通大学毕业的好不好?    上交西交1959年正式分离。。    你所列的人都说是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什么意思啊?    敢问1959年之前有“上海交通大学”吗?没有,只有“交通大学”,ok?    1959年之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才正式命名。    有本事只列出1959年之后的院士。      ===那个谁谁谁, 执着啊 ,算我怕你了。
  我怕的是请被复交
  你俩儿在这儿对砍有劲吗?
  楼主你好无知啊  请去查一下这几年国家科技奖项,除了清华北大,谁比上海交大多?  关于院士(包括1959年分校后的),自己去维基百科查,不知道别胡说八道,没素质
  谁能贴出来我看看?
  维基百科是个好东西
  作者:gsr1945 回复日期: 01:01:18 
    楼主你好无知啊    请去查一下这几年国家科技奖项,除了清华北大,谁比上海交大多?    关于院士(包括1959年分校后的),自己去维基百科查,不知道别胡说八道,没素质  ----------------------------------------  同学,你搞错了。三大奖获奖数量(第一完成单位),近五年总体来说是清华、浙大、西交、上交。前几名没北大什么事(当然是因为学科侧重点不同)。
  呵呵,想不到上交还是出了些银才滴。只是有些院士名不副实而已。在北京评个院士更容易些,北清算是有帮派,水平还真不咋滴。上海毕竟有工业,做实业的,不是北京那种耍嘴皮,弄官场的地方。
  中国最好的大学,当然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难分伯仲,流水的老大)  上海最好的大学是复旦大学(上海人也都觉得复旦是上海老大,名声极好,综合实力全国第三)  除了以上三所,浙江大学(工科全国第二,农学全国一流)、中国人民大学(文科实力强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国率最高、学风一流)、南京大学(理科一流)同样很强大,学生素质高  想在上海工作,文科理科经管医学选择复旦大学,工科选择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确实也是很好的大学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喆 华东师范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