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石头?里面罗卜纹肌里外表像玛瑙滩石头可以捡吗……

寿山石的品种分类_百度知道
寿山石的品种分类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华瑰宝——寿山石(Shoushan Stone),中国传统“四大印石”之首。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种类一:田坑石
田坑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它沉积于1-2米深的田地底,采掘艰难,多为当地农民在农闲时,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见珍。
田坑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它沉积于1-2米深的田地底,采掘艰难,多为当地农民在农闲时,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见珍。
田黄石质极温润可爱,微透明或半透明,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福建雕刻工艺
福建雕刻工艺
  山岳连绵、丘陵起伏,蕴藏着丰富的,亚热带气候孕育着葱郁繁茂的林木,漫长的海岸滩涂有色彩斑谰的贝壳。心灵手巧的艺人就地取材,将石、木、竹、贝等材料加工创作成为身价不凡的寿山石雕、青石雕、木雕、竹刻、贝雕等工艺品,其中以福州寿山石雕、惠安青石雕和福州、莆田的龙眼木雕为代表。
  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岗石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以龙柱、石狮和各种人物浮雕为代表,其特点是雕画结合,精雕细镂,形象生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有浮雕、圆雕、影雕和碑石四大类。
  木雕艺术是从民间建筑、家具、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的。品种有龙眼木雕、黄杨木雕、樟木雕、金木雕、彩木雕等。主要产地有福州、莆田、、闽北等,各地风格有别,佳作有《后羿》、《悟》等。福州龙眼木雕着重仿古,刀法细腻,注重神韵,风格淳朴,造型简练概括,稳重大方,具有劲健浑厚的艺术特色;莆田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则以精致的透雕见长,风格古朴典雅、刻划细腻、层次分明,闽南一带的金木雕流行以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金彩,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彩木雕,主要以飞禽走兽为题材,追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树根雕,是近年来承传木雕、并借鉴其他工艺而演变发展起来的工艺美术新品种,它利用天然乔木或藤本植物之老干枯根,相形度势加工成为人物、飞禽走兽、瓜果等陈列品,寓天然野趣,显物象神韵。网--雕刻工艺
  牙雕的主要产地在福州、莆田。福州牙雕源于传统的龙眼木雕,布局繁而不乱,雕法细腻流畅,气度稳重大方,风格独树一帜,是象牙雕刻四大流派 (京、穗、沪、榕)之一。现代牙雕佳作《曹大家》和《走雨》、《回娘家》等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是传统工艺美术吸取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成功之作。莆田牙雕装饰性强,技法全面,作品以雕刻古代人物见长,主要代表作有《追击》和《史湘云醉卧芍药丛》等。
  福州玉雕别具神韵,圆雕山水花鸟形象逼真、工艺精细,玉雕《水仙花》潇洒飘逸、神采飞扬,融寿山石雕艺术于玉雕之中,自成一格。
  福州角雕以巧工奇镂闻名,多以蜻蜓、虾蟹、夏蝉、芦苇、动植物为题材。佳作有《柳蝉》等,画面神韵生动,角质透明,柔和淡雅。
  竹刻以福州和漳州的为代表,艺人以“留青法”缩刻古名人字画竹片上,刀法精细、风格隽逸古雅,主要作品有竹刻笔筒、挂联、花插和镇纸等。
  贝雕的主要产地在平潭、东山、福鼎、霞浦。平潭贝雕因材施艺,并力求形、纹、色的融和;东山贝雕以贝堆盆景为主;福鼎贝雕与漆器结合;霞浦贝雕则以贝贴画为主,都各具特色。  
   寿山石雕的历史
  民间相传寿山石始于两汉,未有足证,现存的省博物馆,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圆雕)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唐代,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建筑,寿山石雕也得以发展,据传当时僧侣利用寿山石刻制佛象、香炉、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为礼品馈赠香客。宋朝,重文轻武,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生动多姿的各式人物禽兽,刀法简练,风格严谨,可以看出,寿山石雕已进入成熟阶段。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章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而应运而生,倍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汉、斑驳淋漓,独特的篆刻艺术得以风行和发展,"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现代著名金石家钱君陶先生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
  合乎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合乎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新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寿山石珍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恬静而生动,抒情而优雅,精美而珍贵,收藏家竞相争购,寿山石为人们带来了高雅的艺术享受。  
   寿山石种分类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田坑石
  合乎田坑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它沉积于1-2米深的田地底,采掘艰难,多为当地农民在农闲时,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见珍。
  力量田黄石质极温润可爱,微透明或半透明,肌里隐隐可现罗卜状细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石表有时裹黄色或灰黑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历有"石帝"、"石中之王"等美称。
  没没田石按产地的不同,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之分。田坑石的品种命名主要按色泽区分品种,辅之以石质产地。
  力量田黄石:田黄石是田坑石中最常见的品种,凡黄色的田石均称"田黄",以中坂田中所产质最佳。田黄石的表皮多具微透明黄色层,肌里则玲珑透彻,罗卜纹细而密,条理清晰,按质地的颜色可分多种,其中以"黄金黄"、"桔皮黄"最稀罕,"枇杷黄"、"桂花黄"次之,"桐油地"则色暗而质浊,属田石之下田。
  水坑石
  凡坑头各洞出产矿石,统称"水坑石"由于矿体地下水丰富,矿石受其浸蚀,多呈透明状,表面实有光泽,寿山石中各种"晶"、"冻",多出于此。水坑石的品种命名,主要以色象形似而分定。
  水晶冻白水晶坑头水晶冻通体白色透明,肌里含棉花纹
  黄水晶色如杏黄,通明纯正
  红水晶色红艳,透明无瑕
  鱼脑冻色白,半透明,含棉花纹,凝腻脂润
  黄冻色如枇杷,半透明,洁而凝腻
  牛角冻牛角冻坑头坑色黑中带赭,通明而有光泽
  天兰冻天兰冻色蔚兰、质明净,肌里含细点
  桃花冻桃花冻白色透明体中,含鲜红色
  玛瑙冻玛瑙冻坑头石半透明,色红、黄
  环冻环冻水坑各洞半透明,色红、黄
  坑头冻坑头石坑头洞坑头砂土中质稍坚,微透明,各色俱备
  坑头冻坑头石中,质纯而通灵者
  掘性坑头石半透明,肌里含棉花纹及白晕点
  山坑石
  山坑石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石质因脉系及产地不同,各具特色,所以山坑石的名目特别丰富。
  高山石高山峰各矿洞质细而松、色泽瑰丽多彩
  红高山高山石中,纯红色者
  白高山高山石中,纯白色者
  黄高山高山石中,纯黄色者
  巧色高山高山石中,含二色以上色泽者
  大洞高山高山大洞质坚,有白、黄等色
  玛脑洞高山高山玛脑洞色红或黄、微透明似玛脑
  油白洞高山高山油白洞质涩色白,似油脂
  水洞高山高山水洞质透明,含罗卜纹
  四股四高山高山四股洞质坚微透明似"都成坑"
  荔枝树高山高山荔枝洞质细通灵,含罗卜纹
  高山冻高山峰各矿洞高山石中,质特通灵者
  高山晶高山峰各矿洞高山石中,纯白晶莹者
  掘性高山高山峰砂土中结腻通灵外表泛淡黄色石皮
  小高山小高山啼嘛洞质粗松,含裂纹、泪痕
  太极头高山石极头
  质晶莹透澈,有红、黄、白、赭色
  都成坑都成坑山各矿洞质坚通灵,光彩夺目,妩媚温柔
  黄都成都成坑石中,纯黄色者
  红都成都成坑石中,纯红色者
  白都成都成坑石中,白色略带微灰者
  五彩都成都成坑石中,多色交错者
  掘性都成都成坑砂土中质温润,含石皮,红筋及罗卜纹
  鹿目格都成坑山坳中质细润,微透明,外裹色皮
  善伯洞都成坑临溪山中晶莹脂润,半透明,含"金砂地"
  月尾石月尾山质细嫩,微透明,富有光泽
  月尾紫月尾石中,色浓紫者
  月尾绿月尾石中,色翠而通明者
  艾叶绿质凝腻,色如老艾之叶
  月尾冻质地温润凝腻的月尾石
  月尾晶质地晶莹,透明的月尾石
  连江黄金山顶质硬微脆,隐直纹,色纯黄
  山仔濑金山附近质粗不透明,含砂砾
  旗降石旗降山质坚细而温润,微透明而富有光泽
  旗降黄旗降石中,色纯黄者
  旗降红旗降石中,色纯红者
  旗降白旗降石中,色纯白者
  旗降紫旗降石中,色浓紫或紫白相间者
  旗降紫金裹银旗降旗降山旗降石中,黄皮白心者
  银裹金旗降旗降石中,白皮黄心者
  掘性旗降旗降山砂土中质温嫩,泛色皮
  焓红旗降山质粗硬,色多苍白或赭黄
  老岭石大山石柳岭旁质似老岭石,但多裂纹
  大山通大山石中,质地通灵者
  旗山石三界黄旗山一带质粗不透明,多红、黄、白三色交杂
  鸡母孵旗山一带质粗劣,不透明,多赭黄色
  月洋石芙蓉石加良山顶质柔而细腻,微透明
  白芙蓉芙蓉石中,纯白色者
  黄芙蓉芙蓉石中,纯黄色者
  红芙蓉芙蓉石中,米红色者
  芙蓉青芙蓉石中,淡青色者
  半山加良山花羊洞质细有裂纹,色多不纯
  白半山半山石中,色纯白者
  黄半山半山石中,色黄者
  红半山半山石中,色粉红者
  花半山半山石中,地白色,含红色斑者
  半粗加良山各矿洞质粗色杂,多裂纹
  绿若通芙蓉洞附近质微坚而通灵,色青翠
  竹头窝加良山竹蓝洞质细而脂润,半透明,微带绿意
  竹头粗竹头窝石中,质不纯者
  峨嵋石加良山一带质坚,细,多裂纹
  溪蛋月洋溪中质稍坚,形如卵状,外泛黄色
   寿山石收藏保养
  寿山石质地细腻,脂润柔软,经过雕琢加工之后,外表光滑明亮,色彩斑斓,纹理自然,既属名贵彩石,又是珍贵艺术品,可供观赏,亦宜收藏。
  寿山石最忌干燥高温,应避免阳光暴晒和高温环境,新采矿石不可长期置放山野或室外,要及时存放于地窖或阴湿之处,时常淋冷水以保润泽。
  开料时谨防热燥迸裂,以水锯、湿磨为上,制成原坯后,分别品种、档次和块度,放置木盘中,放阴湿处保存,若高档石料,最好浸入盛满植物油的瓷盘里,如块度较大,亦可将石坯沾油后用透明纸裹,放置阴温处。网--工艺
  经过雕刻加工成品的寿山石雕适宜室内陈列,如石表灰尘,污物污染,只要用细软绸布轻轻擦抹,即可恢复光彩,切忌用金属或其他硬物修刮,以免破坏明亮光滑的表层,寿山石印章与小挂件,最好经常摩娑抚玩,油渍在人的体温作用下附着并沁入石中,久而久之,石质则更有灵性,古意盎然,对暂时收藏起的作品,最好放置锦盒中,薄抹白茶油,石表吸透油质,不让干燥,以养其性,反复如此,石质更加温润莹澈。
  从总体上说,寿山石宜用油保养,但不是每个石种都适宜,比如芙蓉石洁白细嫩,久沾油渍则变灰暗,失去光彩,所以应忌与油触染,必先净手或戴白手套,人们常说芙蓉石天生丽质,何需“涂脂抹粉,乔装打扮”,净手抚玩,即有梁园雪与贵妃肤之美感,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石质而区别保养的方法。
  田坑石石性稳定,温润可爱,无须过多抹油,只要时常摩娑把玩。
  水坑石冰心洁质,精细磨光后,把玩在手晶莹通灵,也不必油养。
  山坑石中的高山石,质细而通灵,石色丰富,鲜艳多彩,但质地较松,表面容易变得枯燥,甚至出现裂纹,色泽也变得黝暗无光,如果经常为其上油保养,则流光溢彩,容光焕发。
  高山石抹油后宜陈列于玻璃柜中,以免灰尘沾染,如柜中有聚光灯,应在其中放置小杯的水,以保持湿度,防止高温干裂石头。
  白色的太极石上油久了会变成肉色质地,显得更加成熟,行家谓之“没火气”。
  都成坑石与旗降石因坚实质稳定,不必油养,多以上蜡保护。
  寿山石中普通的石料,如柳坪石,老岭石,焓红石,峨嵋石等,石质不透明,磨光后进行加热打蜡处理,不用上油,如沾灰尘,不宜水洗,用软布擦抹,越擦越亮。
  进行油养之前,应先用细软的绒布或软刷,轻轻消除石雕表面的灰尘,千万不可用硬物刮除,否则易伤及表面,接着再用干净毛笔或脱脂棉沾白茶油,均匀涂在石雕的各部位,即可使雕件益增光润。
  值得注意的是,油养时采用白茶油是最理想的,花生油、沙拉油,芝麻油皆会使石色泛黄,所以不宜采用。此外,动物性油脂与化学合成油脂也不适用于寿山石的油养,不但不能产生养石的功效,长期使用还可能严重破坏石质,所以请务必谨慎。  
   寿山石分布成因
  寿山石矿床分布于省福州市北郊寿山村周围群峦、溪野之间,西自旗山,东至连江县隔界,北起墩洋,南达月洋,约有十几公里方圆。
  寿山石属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叶腊石矿床,根据地质研究,距今1.4亿万年的侏罗纪,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后,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或喷发结束之后,伴有大量的酸性气、热液活动,交代分解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K、Na、Ca、Mg和Fe等杂质淋失,而残留下来的较稳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脱出来的Al、Si质溶胶体,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而成矿。
  矿石的矿物成份以叶腊石为主,其次为石英,水铝石和高岭石,少量黄铁矿。  
  寿山石历史
  民间相传寿山石始于两汉,未有足证,现存的省博物馆,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圆雕)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
  唐代,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建筑,寿山石雕也得以发展,据传当时僧侣利用寿山石刻制佛象、香炉、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为礼品馈赠香客。
  宋朝,重文轻武,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生动多姿的各式人物禽兽,刀法简练,风格严谨,可以看出,寿山石雕已进入成熟阶段。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章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而应运而生,倍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汉、斑驳淋漓,独特的篆刻艺术得以风行和发展,“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现代著名金石家钱君陶先生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
  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
  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新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寿山石珍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恬静而生动,抒情而优雅,精美而珍贵,收藏家竞相争购,寿山石为人们带来了高雅的艺术享受。
  寿山石品种鉴别
  (一)田黄
  在寿山石中,最易与田黄混淆的主要有掘性高山,掘性都成坑,掘性坑头,鹿目格,牛蛋黄,善伯洞,连江黄,溪蛋和新出荔枝洞。
  掘性高山和掘性都成坑虽有罗卜纹与田黄石相似,但表裹石色变化不明显,且掘性高山石质细而松软,掘性都成坑洁而微坚,其温润逊于田黄,新出掘性高山,质近田黄,俗称“鲎箕田”,但外形不呈卵状。
  近年常见荔枝洞所产黄色带皮石料刻制的假田黄,通灵艳丽,见多方形,要价极高,故愈通灵者,愈要认真鉴别,还见到以数块小田黄胶合而成大田黄,或者粗质田黄上镶嵌入好田黄片块,虽经刻工掩饰,但石质纹理自当不同。
  (二)山坑石与水坑石
  水坑石中的各种“晶冻”,属寿山石名贵品种,具有质晶莹,性纯洁,色娇妍等特点,价值以斤两计算,水坑产地与高山,都成坑产地相似,矿石多为集晶状结构,石质近似之处很多,特别是高山峰各洞所出的冻石,种种名目几乎全与水坑相同,两者极易混淆,其根本区别在于质地垢结与松,石性的细与粗,纹理的隐与现,色泽的清与浊。
  寿山石品种介绍
  寿山石以产地、矿洞、石品质地、色相、石农名等命名,约有一百多种,总称三系五类。主要品种如下:
  1、高山系之田坑石类:田黄、白田、红田、灰田、黑田、花田、硬田、溪管田、搁溜田、等。
  2、高山系之水坑类:水晶冻、牛角冻、鱼脑冻、黄冻、鳝鱼冻、天蓝冻、环冻、坑头冻、掘性坑头、冻油石、等。
  3、高山系之山坑类:各色高山、各种高山冻、和尚洞、大洞、玛瑙洞、油白洞、大键洞、世元洞、水洞、新洞、荔枝洞、嫩嫩洞、四股四、太极头、鸡母窝、小高山、白水黄、鲎箕田石、各类杜陵石、掘性杜陵、马背、善伯洞、鹿目格、尼姑楼、迷翠寮、蛇匏、碓下黄、月尾石、艾叶绿、栲栳山、铁头岭、花坑石、虎岗石、各色高山、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虾青背、巧色高山、各种高山冻、高山冻、高山环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等。
  4、月洋系各石:各色芙蓉、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半山石、竹头窝、绿箸通、溪蛋、峨嵋石、等。
  5、旗山系各石:各色旗降、焓红、老岭石、汶洋石、大山石、豆叶青、圭背石、九茶岩、猴柴、连江黄、山仔漱、吊笕、柳坪石、鸡角岭、金狮峰、房栊岩、鬼洞、牛蛋黄、寺坪石、二号矿冻石、山秀园石、松坪岭石、煨乌、等。
  寿山石工艺介绍
  (一)“相石”设计
  寿山石雕艺人在创作动刀之前,总要对着待雕刻的石料仔细揣摩一番,这就叫“相石”。
  “相石”在创作过程中是极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相石”揣摩推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
  (二)雕刻艺法
  雕刻寿山石工序大致分为:
  打坯――运用雕刻工具,将原料的多余大块面切除,使其适合于作品题材的需要并在粗坯的基础上,继续雕琢景物的各部结构,达到表现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内容。
  凿坯――凿坯时先粗后细,由表及里,通过凿坯,使作品所表现的景物如人体的结构、衣饰、动物的毛发、肌肉、山峦的皱法,树木、花卉的枝叶,瓣蕊以及配景的细节等,都应该达到基本清晰精确。修光----修光是雕刻的最后修饰过程,依靠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划出景物的气质和精神。
  寿山石雕刻技法:
  浮雕----浮雕按景物刻划的厚度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通过浮雕的应用,使作品表现的物象在结构上更有立体感。
  镶嵌----其保留了高浮雕艺术风格,将刻成浮雕石片直接粘贴于器物板面之上,形成一幅景物明显突起的画面。
  镂空----又名透雕,是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雕刻法,它可分单面、双面、三面、四面、六面和里外多面镂空雕法,一般都在浮雕的基础上,放洞透空镂雕背景,衬托主题。链条----链条雕刻是玉雕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法,寿山石雕偶有应用,起始装于印钮,后也应于作品上。其制作难度大,需胆大心细,熟练掌握石性与技巧,才能获得成功。
  (三)揩光上蜡
  寿山石雕刻品在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经过精心磨光,才能充分显现出寿山石的特质和天然色泽,使作品外表光润明亮,磨光可用砂纸、木贼草、冬稻茎、竹签、桐油瓦灰砖等,磨光分粗磨、细磨和“揩光”三道过程。
  粗质寿山石在磨光或罩色处理后,需要上一层薄蜡,以保持石质的稳定,上蜡所用的原料是以四川白蜡65%和东北软蜡35%渗合溶化而成的中性蜡块。
  上蜡前,先将石雕加热至100―150℃,用毛刷蘸溶化了的蜡液薄涂外表,待均匀后缓缓降温冷却,再用软质麻布细心揩擦,直至焕发光泽,石雕经过上蜡,虽然色泽纹理得到充分表露,但石质经加温往往逊其温润,故名贵石料不宜上蜡。
  寿山石雕刻技法--薄意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是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焯焯,备受金石画画家欣赏和推崇。
  薄意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纹饰和锦边浮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康熙时已初露端倪,雍正时臻于完善,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西门”派艺人潘玉茂兄弟,专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础。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画艺术精髓,熔雕、画于一炉,以刀代笔,别开生面地将薄意艺术提高到新的境地,作为寿山石雕中独门别类的艺术形式。
  印章的表面有时难免会有一些裂痕、砂格或不纯的色块、斑纹,即便是田石、水坑冻之类之类名贵石品也难求纯洁无暇。倘若这些瑕疵出现在印体部位,无法通过钮雕加以利用遮掩。不施艺术处理,势必影响到石章的品级,过分雕琢又容易损坏宝石的天然文彩。在这种情况下,雕饰薄意于石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装饰方法。
  薄意犹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国画,取材广泛,讲求意境。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瓜果等。
  薄意雕刻,主要有一下几个步骤:
  构图――在消磨成形的章面,发挥作者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构思设计,充分利用寿山石的纹理、俏色等特点,用毛笔在石面上描绘出图画。
  薄意的构图布局,注重意境和气韵,与画同理。景物的层次一般不宜重叠过繁,交叉过密,石坯上的裂纹、砂格要尽量遮掩,“按材施艺,因色构图,避格取巧,掩饰瑕疵”。作到繁而不乱,简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洁挺秀,将雕艺与画理融为一体。这是艺人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勒线――描图定稿之后,用尖刀顺着形体的外轮廓勾勒出一道织细、准确而明显的线条,谓之“勒线”。
  勒线是薄意雕刻的一道关键的工序,它对作品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求把刀稳,运力均,而且落刀要果断精确,刀锋要活泼流畅,刀痕要深浅适中。
  剔地――又称“起地”。是应用平刀、铲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种刀具,削刮勒线以外的空余石面,让景物部分微微隆起石面。如果是自然形的印材,铲地要随着石形的凹凸而起伏。若是四方形的印章,底地则必须平坦完整,印体的转角线应保持垂直。
  雕饰――使用各种雕刀,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浅刻雕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阴阳向背,使其富有立体感,达到笔墨渲染的韵趣。
  薄意雕刻“以薄取胜,以简见长”,所以刀法应灵活多变,洗练概括,落刀准确,以一当十。雕刻完毕之后,还需要对某些细节,如花蕊、叶脉、苔点、枝干以及人物、动物的眼睛、鬓发等部分,用尖刀或半尖刀阴刻、抽丝,精细修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鉴赏家往往以诗情画意来衡量薄意雕的品位,用画的六法来评价作品的优劣,将薄意看作是一种隆起的绘画。所以薄意创作者多数兼精绘画,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国画的笔墨技巧,才有可能挥洒自如地在石面上刻画薄意。
  除薄意之外,印身的装饰还有一种叫做“线刻”。
  线刻俗称“脉花”。即以尖刀在印章的四周单线阴刻画面,犹如一幅白描。通过景物的轮廓刻画,将石面的裂纹瑕玷巧妙加以修饰。
  薄意,是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也是寿山石雕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著名的书画金石家潘主兰先生指出:“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界者。”薄意雕刻艺术面世较晚,才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在清康熙、乾隆年间,杨玉璇、周尚均二人,便常在印台四周雕刻极浅的浮雕锦褥纹和环边不断纹。后来,潘玉茂继承杨、周遗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种图饰,以掩盖石疵。然而刻法都未能达到十分理想的程度,意境也嫌呆滞简单,因而也难达到最佳的掩饰暇疵的效果,但已是薄意的雏形。
  寿山石中的冻石、田黄、芙蓉等名贵稀少的石种,价值极高,以致令“雕人眼视不敢琢,审曲面执争分毫”。而这些石种虽是天生尤物,也难免在莹彻通灵、色彩斑斓中出现砂格、裂痕、石纹和其他杂质,务必在保护原石形状的基础上,用特殊的技艺加以清除和回避。这就为薄意艺术雕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用场。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正值福州寿山石雕“西门派”艺术的鼎盛时期,该派名师陈可应的人室弟子林清卿,天资聪慧,工诗能画,巧琢善雕,年未及冠,已负声名,对薄意更为专精。他认为前辈的薄意作品,有不讲画理,不究布局,缺乏画意之弊。他胸有大志,胆识过人,为了改变上述弊病,他暂时放下雕刀,拜师学水墨画,还研究秦砖汉瓦、古代石刻和画像石,从中领会画的笔意、章法。画理以及书法、金石篆刻,待学有所成,融汇贯通之后,又重操旧业,专攻薄意艺术,遂成为当时福州独一无二的石雕巨匠、薄意大师。他的杰出成就,至今仍是横在后辈同业者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林清卿的薄意特色在于能“因材施艺,巧掩暇疵”、“利用石病,反见自然”;而在题材上又无所不及,无所不精,花鸟、山水、人物、鱼虫应有尽有;内容上则多取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古典文学情节;章法上繁简有致,格局清新。他还从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掩拙扬俏”的处理斑驳瑕疵的经验:“刻当相石。凡不色俏,则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宜山水,以尽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尽画意诗情。”时至今日,中外收藏家仍喜高价收藏林清卿的薄意作品,从观赏中获得美妙的不可言传的艺术享受。网--雕刻
  继林清卿之后,“西门派”有王炎拴、王雷庭,“东门派”有林友清、林寿父子,都精干薄意雕刻。唯林氏父子的薄意风格与“西门派”迥异。其用刀尖利,画面层叠,意境纵深。自美术院校毕业加盟寿山石雕后,融东门、西门两派技艺为一体,使薄意构思新颖,神情毕肖。青年雕刻家林文举既有家学渊源,国画基础深厚,又私淑于林清卿,潜心研究,得林法真谛,鸟竹薄意尤见其长。在画面上,用书法补白得心应手,曾出版《林文举薄意艺术》专集。女雕刻家刘爱珠毕业于艺校,又师从于王雷庭,也得林清卿薄意真传,并创薄意人物造像,为世人所重。
  寿山石雕刻技法--微雕
  寿山石微雕产生于新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是书画艺术、篆刻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别具一格的崭新的艺术。
  微雕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据萧艾的《甲骨文史记》记载:“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细如芝麻,或峭拔苍劲,或秀丽多姿。”战国时的玺印,小的如累黍,印文却有朱自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也是历史上微雕艺术的典型作品。在寿山石方面,清朝福州的石雕艺人杨进、周彬,亦喜爱在花纹等静僻处刻以小字。清末福州西门派薄意雕刻家林清卿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划刻上自己的名字、年月。篆刻边款艺术也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有学识、通书法、求意境的文人在印章这方寸中自文自刻.用铁笔作书,作画寄托情趣,既自我陶醉,也与友人共赏。明代文彭首创书法镌进印章旁款。清人西泠后四家中的陈豫钟、陈鸿寿,皖派的邓石如,会稽的赵之谦的边款艺术,在书法和刀法笔意、运刀上达到完美统一,大大超过前辈。书、画、篆刻风靡海内外的浙江吴昌硕,陈子奋都常在印章边上作人物造像,呈汉画风格。由于印章体积有限,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兴,迫切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尽的意境,于是寿山石微雕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应运而生。
  当代陈忠森和一批有志于寿山石创新的艺术爱好者,在长期研究中认识到寿山石质地脂润,不碍刀,用力少而易攻,以刀代笔是最理想的材料。他们在研究书法、绘画、篆刻的同时,在寿山石上作微雕尝试,历经艰辛,终于在寿山石上刻出纤如毫发,变化微妙的历代名家墨迹。由于寿山石质较脆,刀过即被粉尘湮没刀痕,不可能看一字刻一字,故得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又依据寿山石特有的斑斓色彩和纹理,或配以相应的山水、花鸟、人物,首创了既熔金石书画于一炉、又别于金石书画的新艺术品。如今寿山石微雕艺术已受到东南亚及欧美艺术品收藏家的青睐。
  寿山石雕刻技法--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物体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从研究古代的寿山石雕获知,与殷、商、周、秦、汉。唐的百雕一样,圆雕也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论是出土的南朝的寿山石猪和南北宋的人兽俑,都足以证明。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鼎盛时期,雕制人物。动帆主要仍然使用圆雕技法。这一时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艺人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但却都是圆雕大师。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玻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如魏汝奋的《数珠罗汉》,人体比例准确,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两眼微闭,鼻宽且丰,两唇微翁,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流畅,富有动感。不论从作品前观,或是从背部看,显得一样的和谐自然,是一尊圆雕的杰作。可见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懂得用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跌坐的蒲团上描花巧填金粉。杨玉璇更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庄严辉煌。
  清光绪年间出现的福州寿山石雕“东门派”鼻祖林培谦,也是一个圆雕高手。他的圆雕人物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玉斑的影响,并有明代德化建瓷高手何朝宗遗风。造像重于传神,造型颅著身短,形象比较肥大,衣纹如行云流水般地流畅飘动。“东门派”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圆雕高手。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来表现民间传说。故事、戏曲情节。郑仁蛟则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长处,融于寿山石圆雕之中,使之风貌一新。网--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现代,由于寿山石雕的题材不断扩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断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搂空雕。链条雕。人物和雕刻动物的大型群雕,使圆雕更加精美完善。如冯久和雕刻的《猪崽满园》,以一群母子猪造型,反映了农家的兴旺。陈敬祥的镂空雕《求偶鸡》,以群鸡的亢奋恣肆的形态和刀法的创新独到,令人振奋。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风光》集闽山碧水于飓尺之间。以小见大,意境无穷。林亨云的群鱼雕《海底世界》,无水而游鱼,胜似鱼游水中,令人快然乐哉。林廷良的链条雕《九宝连环章》,环环石链动,九章喜相连。这些艺术作品都是艺人们在纯熟的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利用大体积的五彩斑斓的高山石创作的,是寿山石雕从造型、题材到巧色利用上的重大突破。
  寿山石印章钮饰
  (一)印章史源
  印章,石称“玺”是一种凭证信物,它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普遍使用。
  古代印章的质料,汉以前古印,以铜铸为主,金、玉次之,间有牙、骨,以后渐而出现丰富的印章质料,主要有金属质、矿物质、陶瓷质,动物质,植物质,元、明之后,叶腊石取代了各种质料印章,寿山石印章不但石质晶莹,美若宝石,硬度适中,易于奏刀,而且印在纸面的朱文,鲜艳夺目。
  (二)印钮装饰
  印章一般分为印钮(或称印顶)、印台、印边和印体(或称印身)四个部分。印章顶部的装饰叫“钮”,印钮与印体的连接部位叫“台”,印台下部印身四周的装饰,叫做“边”,印体的四周叫做“面”。
  印钮,即印鼻也,寿山石的印钮表现题材,归纳起来有古兽、动物、翎毛、鱼虫、人物、花果和博古图案等七种类型。
  (三)薄意雕刻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且实有画意而得名。薄意雕刻要求刀法流利,刻划细致,影影绰绰,具有远观形色,近看雕工的特殊艺术效果,最适用于质佳而材小的珍贵冻石的装饰,备受金石书画家所欣赏推崇,它是寿山石印章独特的表现技法之一。
《中国石材网》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石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
青石板,地铺石,路沿石,广场石,道牙,青石道牙,青石亭子,石狮子,石碑..
假山石\风景石\园林石\景观石\石材
匿名发表&&用户名:
网友评论评论总数:1条
石材网友 发布时间: 9:19:22
方法方法方法方法方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看出石头是玛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