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家春之子思”的陇西堂李氏家谱字辈完整家谱

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商丘李氏家乘
永思堂 铅印共36卷
开&&&&&&本:32开
页&&&&&&数:
字&&&&&&数:
I&&S&&B&&N:
售&&&&&&价:2300.00元
品&&&&&&相:
配送方式:挂号印刷品、快递&&&&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1件)
商品分类:
关 键 字:
详细描述:
本套为大型李氏家谱,共36卷,4400多页,50厘米高。内容丰富十分罕见,是研究李氏家族史的重要文献。其中13卷为影印。
挂号印刷品
省内挂号印刷品邮寄每单五元,外省及国外实收。退货邮费自付。
省内快递每单10元,外省及国外实收,退货费用自理。
【志书交换通知】本店用全新十品《柘城县志()》交换各类省志市志县志等志书。谢谢书友合作。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文定公等宫廷画像及张栻的像赞图7:2001年《舍溪胡氏族谱》中的文定公丝帛画像(摄制件)&&&&&&&舍溪胡氏家藏《方册》中,宋高宗敕赞的胡安国画像,细腻传神,色彩自然,应是宫廷画师所为。否则,高宗不会“敕赞”。&&&&&&&对于《方册》中的彩色丝帛画像,2001年,舍溪胡香一宗亲编修新谱时,曾感叹:“遗憾的是,南宋宫廷画师为安国公、胡寅公、胡宏公三父子绘的彩色丝帛像,其中胡宏公的已完全破碎脱落,仅存一画底垫托纸。”而2013年6月,笔者所拍摄的画像(见图4),比2001年《舍溪胡氏族谱》中安国公像(见图7),又有褪色,显系受潮所致。图8:《方册》中胡寅的丝帛彩色画像原件(2013年6月摄)&&&&&&&&《方册》中,文定公及胡寅、胡宏的彩色丝帛画像之后,分别附有张栻亲笔题写的像赞。&&&&&张栻的三幅像赞,依次为:&&&&&1、安国公的像赞:&&&&&&&&&&&&&孟轲殁而千载无真儒,&&&&&&&&&&&&&夫子出而百王昭治体。&&&&&&&&&&&&&详观二十余年之作,&&&&&&&&&&&&&宜乎五星灿聚于奎。&&&&&&&&&&&&&&&&&&&&&&&&&&&&&&&&&&&——后学张栻赞&&&&&2、胡寅公的像赞:&&&&&&&&&&沉静寡默,刻意经史;&&&&&&&&&&学足谋猷,才堪任使。&&&&&&&&&&行道以时,去国以礼;&&&&&&&&&&禄食二千,名高百世。&&&&&&&&&&&&&&&&——后学张栻赞&&&&&&3、胡宏公的像赞:&&&&&&&&&&&&呜呼!先生学博而心为无外,行粹而道不可穷。&&&&&&&&&&&孰曰河南之贾、山东之洛,得游圣门,奚亚于伯牛子贡,文章耀赫,千载是宗!&&&&&&&&&&&&&&&&&&&&&&&&&&&&&&&&&&&&&&&&&&&&&&&&&——门生张栻赞&&&&&&“门生”者,学生也。张栻(),南宋学者。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抗金名相张浚之子,汉州绵竹人(今四川绵竹),官至右文殿修撰,与朱熹、吕祖谦(按:亦是胡宏弟子,属胡安国再传)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宋史o胡宏传》:“宏字仁仲……张栻师事之。”张栻《答陈平甫》亦云曾举行过拜师之礼:“仆自惟念妄意于斯道有年矣。始时闻五峰胡先生之名,见其话言而心服之,时时以书质疑求益。辛巳(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之岁,方获拜之于文定书堂。先生顾其愚而诲之,所以长善救失,盖有在言语之外者。然仅得一再见耳,而先生没”(见《南轩全集》卷二十六)。后主教于岳麓书院,与来自崇安的朱熹,一起讲学,竟致当时的士子,“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从胡寅《与张相(浚)书》及赠诗可见,两家已然成为世交。&&&&&&&&张栻之父张浚(),徽宗时进士,建炎三年(1129年)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1135年任宰相;秦桧执政后,被排斥在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二十年。绍兴八年(1138年)金人使者南下议和,他连上五十疏表示反对:三十一年(1161年)金完颜亮攻宋,才被重新启用,封魏国公,主持北伐;因将领不和,一战失利,复遭主和派排挤去职。张栻1161年拜师于胡宏,正是其父未被重新启用之前,随父居于永州之时,已经二十八岁。此前,张栻早就向胡宏“时时以书质疑求益”。&&&&&&“呜呼”二字,表明张栻的三幅像赞,作于胡宏1161年逝世之后。&&&&&&&&&那么,绍兴二十年(1150年)二月一日,宋高宗《敕赞宝文阁直学士胡安国像》及宫廷画师所绘的胡安国像,是何人索得?何人带回?《方册》中,胡寅、胡宁、胡宏兄弟三人,为何只有胡寅、胡宏画像?当年,他们都在何处?&&&&&&&&胡寅,自绍兴十二年(1142年)“入秋以来,暑毒发作,遍体肿疡”,要求“收还职名,解罢所任,俾获访寻医药,早就安愈。他日复被任使,谨誓糜捐”,获准辞去知永州任,食禄江州太平观,归寓南岳;次年与胡宏同往荆门拜祖父墓,1146年回崇安居住,1147年才返南岳,直至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胡寅既受“李光、李孟坚私史”文字狱案株连,又遭右正言章厦奏“寅为胡安国之子,不肯为亲母持服……此其不孝之大罪也……此其不忠之大罪也”,而被宋高宗诏以“寅责授果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而离开南岳,前往新州(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究其因,源于秦桧。《宋史o胡寅传》云:“(秦)桧既忌寅,(寅)虽告老,犹愤之。坐与李光书,讥讪朝政,落职。”此年,胡寅有诗名《谪居新昌过黄罴岭》。&&&&&&胡宏呢?胡宏拒绝秦桧延召,人在湖南。&&&&&&胡宁,《宋史o胡宁传》则说:“宁……秦桧当国,召试馆职,除敕令所删定官。秦熺知枢密院事(按:1148年),桧问宁曰:‘熺近除,外议云何?’宁曰:‘外议以为,相公必不为蔡京之所为也。’迁太常丞祠部郎官……及寅杵桧,乃出宁为夔路安抚司参议官,除知澧州,不赴,主管台州崇道观”。由此看,绍兴二十年六月,胡寅被秦桧陷害时,胡宁正任职于“太常丞祠部郎官”。三幅画像及高宗二月一日的敕赞,是胡宁被秦桧排挤出宫之前所得。由于无论安国公逝世前还是逝世之后,胡宏一直居家留守,胡宁在赴澧州之任途中,将安国公画像及高宗的敕赞,交给胡宏保管,以便四时祭拜,既在情理之中,又顺理成章。三、舍溪家藏《方册》的内容鲜为人知&&&&&&所谓“方册”,又称“方策”,本指典籍。韩愈《与孟尚书书》有云:“圣贤事业,具在方册。”程大昌《演繁露》则说:“方册云者,书之于版,亦或书之竹简也;通版为方,联简为册。”&&&&&&舍溪的家藏《方册》,是将众多珍贵文物,连缀一起,折叠成两册。其《方册》之名,源于明代罗钦顺《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其内容,罗钦顺与清代的梁机,分别在《跋》中作过详细介绍。&&&&&&1、罗钦顺《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1546年)的介绍&&&&&&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上模西岗村人,弘治六年(1493年)殿试探花,官至南京(按:舍溪谱误为“南宋”)吏部尚书,明朝著名哲学家。与胡尧时交谊至深,堪称忘年。此作署名为“嘉靖丙午岁(1546年)秋七月既望,赐进士及第,吏部尚书致仕,进阶荣禄大夫,前经筵官、国史副总裁,八十二翁,同邑罗钦顺允升书”,并郑重地加盖了印鉴。&&&&&&“胡宪副”,即胡尧时,舍溪村人,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进士;索取序跋时,新任云南按察副使。所谓“宪”,旧指朝廷委驻各行省的高级官吏;胡尧时被任按察副使,故称“宪副”。“按察使”,本是唐代初年仿汉代刺史制,而设置的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的官职,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图9:笔者一行四人,与保管者胡传优之子胡蓉海(右二),持《方册》之局部的合影&&&&&&&&&&&罗钦顺《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文中有言曰:&&&&&&&“吾邑舍背胡氏”胡尧时,“今擢云南按察副使,道经故里,携其家藏二巨册,冒盛暑过余,请识一言。余受而阅之。前册有宋思陵御札三,有文定公及其长子致堂、季子五峰小像,三像各有赞,及文定公行状,皆南轩张先生撰并书;有五峰古 近体诗十章,皆其手笔。开端有紫岩张公隶书八字,盖题语也。后册有胡氏谱序四首,作者五峰先生及其子大壮君、南轩及西山真先生也;有《孝友堂记》一首,亦西山所作;又有古诗一首,祠规数条,终焉。二册所存,大抵皆文定公父子遗迹。泰和之派,宝而藏之,可谓知(按:舍溪谱误为“之”)所尊敬者矣。大壮君一序,足为异派同源之征,非前辈用意之周,胡能有是?然当陵谷变迁之际,贤人君子精神心术之寓于缣素者,散亡磨灭,何可胜数?此册独传至今,炳然为德门之宗器,虽数或前定,苟非其人,亦未必能守,又可见其世世多贤矣。”&&&&&&&“舍背胡氏”,即今舍溪胡氏。舍溪村,原名“舍(沙?)背”,在河湾堆积的沙丘之北,为追怀祖居崇安籍溪,而改作“舍溪”。&&&&&&&所谓“宋思陵”,即宋高宗赵构。《宋史o高宗纪o九》载:“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崩于德寿殿,年八十一……十六年三月丙寅攒于会稽之永思陵。”“思陵”是庙号,代指宋高宗。&&&&&&&&“紫岩张公隶书八字”的题语,是“簪缨继世,诗礼传家”(见图1描摹件“簪缨”)。&&&&&&&&&但现存《方册》中,却另有罗钦顺没有提到的夏桂洲两幅字体不同的题词。其一为“父子儒宗,兄弟家学”,揿有“桂州”隶书闲章;其二是“百世诸孙,仰斋继作”八个大字,落款为“明上柱国少师、大学士夏言,书于西苑直庐。时嘉靖丙午(1546年)夏四月八日也”, 加盖了“武英殿大学士” 和“上柱国少师” 两方印章。&&&&&&&&&同样是“嘉靖丙午岁”之作,也同受胡尧时所请,夏言题词早了三个月,因为不是家藏《方册》的原有内容,所以罗钦顺未予提及。&&&&&&&&&夏言(),江西贵溪人,字公谨,号桂州,明正德进士,嘉靖初为谏官,嘉靖十五年(1536年)任武英殿大学士,旋为首辅执政,嘉靖二十一年被严嵩排挤去官,嘉靖二十四年重被启用,丙午年支持陕西总督曾铣收复河套的主张,被严嵩借端攻击,后与曾铣一起被杀害。这两幅题词,应在胡尧时未赴云南按察副使之前,受邀而作,故比罗钦顺早了三个月。2、梁机《胡氏家藏方册跋》(1740年)的介绍&&&&&&&&&梁机,泰和澄江镇濠头梁家村人,康熙辛丑(1721)年进士,文水知县,豫章书院山长。舍溪胡逢春寿84,于73岁时请梁机为舍溪方册题跋。此作,署名为“乾隆庚申岁(1740年)春三月清明前五日,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癸卯(1723年)顺天分试引见、赐□□□□(按:原件不清,舍溪谱中为‘貂克食家’)二级、辛丑(1721年)殿试省元、豫章书院山长,同邑梁机书”。文中,虽对《方册》的内容介绍简略,但对《方册》透露的世系源流,见解精到;对已历五百年余年的《方册》现状的描述,更是笔墨传神。其文曰:&&&&&&“右方册二,邑胡氏传家之宝藏也……文定以名德经术标表一世,思陵雅礼重之,擢宝文阁学士。长子致堂寅,季子五峰宏,均隆恩遇,建炎、绍兴间,前后锡御札者三。其像赞、行状、谱序、堂记,多张南轩栻、真西山德秀所作,手笔、题识宛然。盖皆文定父子遗迹,而珍袭于泰和之派,意提举之于文定,必服属最亲,故缣素尽落其手,而携与之官欤。提举裔孙至明万历(按:应为“嘉靖”)间,有讳尧时、字子中先生,妙年登第,历官云南按察司副使,尝出是册,请言于罗公整庵公为题其后……己未冬(按:清乾隆四年,1739年),余以事至胡氏,晤先生嗣孙、诸生逢春,夙有文行,年七十余不倦,举乡宾焉。已而携册诣余以言请。余率览,恍然如古鼎彝法,物黝润炜煌,德门世守之,贤固已……二册经今五百余年,无有失坠,装潢如新,精灵磅礴,一若有呵护之者,将以启佑宗支,又何疑焉!逢春虽老,章缝而能保此于陵谷变迁之余,其贤有过人者。浸假而继,以后起之英,一如副使之笃敬,以直溯文定公精深严密、邪正不乱之学,则是二册也,虽更百世,犹存焉。可□(按:原件不清,舍溪谱作‘已’。疑为‘惜’)册中诗篇、款识、整庵公文,已覙缕矣。兹故举其概云。”四、异于流俗的胡宏、张栻之《籍溪胡氏族谱序》&&&&&&&&目前为止,崇安胡氏,为自己族谱作过序、跋、题记的,文定公之后的两代人中,人们只知道有胡宪、胡寅、胡大壮,却一直未闻还有胡宏。&&&&&&&&而早在明嘉靖丙午岁(1546年),“国史副总裁、八十二岁翁罗钦顺”, 就在舍溪家藏《方册》中,见到“后册有胡氏谱序四首,作者五峰先生及其子大壮君、南轩及西山真先生也”。图10:胡宏手书《族谱序》之局部&&&&&&&&&&&胡宏的《序》,系草书,落款处盖有印章,与前册中的十首诗作,笔迹一致。罗老先生既然确认“五峰古近体诗十章,皆其手笔”,此《序》为胡宏“手笔”,当无疑义。可惜,前半部分已经遗失。尽管如此,其续谱之法,迥异于常人,其境界,正如清人全祖望评价其学术思想一样,“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胡宏的《序》,由于磨损、褪色(见图10),个别字已经难以辨认,印章也已模糊不清。现依原件,转录如下,与宗亲们分享:&&&&&&昔王文明为族谱而游半天下,刘杰讥其过于爱家,而不顾天下。噫!杰之讥,则是矣,而未知文明之心也。盖昭穆不明,则家因以乱;乱于家,而欲望治于天下,天下宁(按:原件“宁”字清晰,舍溪抄件及新《谱》,却都误为“安”)有是理耶?此其所以拳拳于族谱之修也。宏也目击夫宗派之紊而忧之也,有见于文明之心而欲效之也。于是力修是谱,言叙宗亲,尊卑备陈,大小咸集。转徙者书其地(按:舍溪抄件及新《谱》误为“他”),使知生有所会也;流亡者入其祠,使知礼(按:胡香一主编《舍溪胡氏家谱》中误为“者”。原件虽看不清,抄件此字也已脱落,但与胡宏其他诗作原件相较,却绝非“者”字)有所稽也。纪年纪事,崇实录也;书爵书名,重出处也。自后继承,谱不绝书,子孙虽多,而不乱世系,虽远而不湮。敦睦之道,皆基于此,而治国平天下之见(按:原件此字不清;抄件为“具”;新《谱》作“见”),孰曰非此推之也?!绍兴庚辰(公元1160年)三月朔&&宏顿首拜书&&&&&&胡宏此《序》,作于逝世前一年。而将续修族谱,明昭穆之道,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内乱而致外侮、半壁江山落于异族、朝廷偏安江左的南宋初期,其哲理与讽刺意味,何等深切、醇厚!&&&&&&张栻不愧是胡宏的高徒,其《序》,对恩师的深意,更有发挥。文曰:&&&&&&按胡氏,本虞舜之后,迄今千有余年,宗支繁衍,所不能悉考矣。五峰夫子,惧宗派旷远,爰稽史传,著为谱牒,缺其弗能详,而实其所可信,为之图,以叙世;为之传,以纪事。本源支派,尊卑疏戚,秩然其伦;生卒葬地,官阶行业,灿然其明。拳拳乎身之所自(按:舍溪新《谱》误为“同”)出,与夫不同出者,何其笃厚之至也。公以示栻,且命赘一言。惟古大宗小宗之法,所以固其本、联其支,故瓜瓞绵绵,盤亙节错(按:原文不甚清晰,笔者一行所摄三张照片中,孔珠重謄件为“盘根结错”,两幅原件照片则为“盤亙节错”),历世弗替,以维持之,有惧也。宗法废,世族鲜,而古人遗意,犹幸存于宗谱,其可忽而弗沟乎?今夫木,其根同,则枝干虽分,而荣粹同(按:原件如此。舍溪谱误作“瘁”)。今夫水,其源同,则流派虽分,而盈涸同。人同乎祖,犹水木之本源也,欣戚何独不同乎?彼有殊其欣戚者,忘其祖,而秦越其族也,是诚何心?昔鲁人有不吊其同姓者,人曰在礼当免,不免当吊,如之何子之无吊也?答曰:以其疏远也。子思闻之曰:无恩之甚!夫谓无恩,殊休戚之人也。谓其甚,盖疾之之词。故宗谱作,则人不忘其祖,而族人庶可免(按:舍溪谱误为“勉”)于秦越,恩义由此而生,□(注:原文此字不清,抄件被蠹,无法辨认)于名教,岂小哉?胡氏之谱,尊祖敬宗、收姓合族之道,俱在使其子孙观之,孝悌之道有不油然而兴乎?昔范宣子以保姓爱民为不朽,而穆子则以君子在立德立功。然则不朽之计,有在于保姓爱民之外者,胡氏子孙又当勉诸。 张栻顿首拜书&&&&&&&&&&&由“尊祖敬宗、收姓合族”,升华为明人伦、知孝悌,进而“立德立功”,以修身、齐家为基础,以益国、利民为目标,才是人生真正的“不朽之计”。我等胡氏子孙,岂能不世世“勉诸”?!&&&&&&一年之后,胡宏逝世,此序与其他珍贵文物一起,由长子负责保存。
可以输入300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家谱字辈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