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济南孟家庄水库庙有黄娘娘庙吗

南神娘娘庙述古
南神娘娘庙述古
&更新时间:<font color="#15-9-24 13:34:19
  a南神娘娘庙位于平遥县东泉镇东泉村村南,地处宝塔山脚下,惠济河东岸的高岗上,海拔1050米。始建于元大德10年(1306),扩建于清嘉庆7年(1802),重修于清道光24年(1844)。历来香火旺盛,声名远播,求子求财者络绎不绝。惜毁于战乱和拆庙建校。2004年东泉村有识之士王凤仪、李超康、侯步英等人顺应民意,多方筹集10余万元对南神庙主殿进行初步修复,重塑了神像,于2006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并举行了开光剪彩仪式。2014年初东泉村党总支、村委会为加快乡村旅游和集镇建设,决定动员社会力量全面修复南神庙,东泉籍有识之士、在外经商办企业多年的热心人邓耀武先生自愿积德行善,自筹资金挑起全面修复南神庙的重任,特聘平遥今朝古建园林设计院绘制了全套设计图纸,当年投资120万元完成了主殿加前檐、重修魁星楼、重修禅院及彩绘工程,并把南北大殿和山门戏台筑了基础。2015年又修了斋房和餐厅等工程。现在南神庙已恢复了往日香火旺盛的景象。
  一、南神庙概貌
  南神庙座东朝西,主殿5楹,正中3间为古式十字枕窑,塑有南神圣母娘娘坐像和怀抱婴儿的送子娘娘像,两边还塑有怀抱童男童女的乳母像,再两边各塑有一位童子站像。正殿南面一间塑南神爷像,北面一间塑文昌爷像。主殿两侧原有南北大殿,东西中轴线上有卷棚、山门和戏台等建筑。卷棚前后原各有大柏树两株,大殿东北角耸立着伟岸的魁星楼,山门外两侧各有大松树一株,当年松树长势繁茂,枝干舒展挺拔,如张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的友人,十分壮观。据清道光24年(1844)甲午科举人、乙酉科拔贡张居寿所撰《重修南神庙碑记》云:“东泉村固平遥之重镇也,山势正东南一带层叠而下,人民居于旷平之原,而建庙于南岗,所以接龙脉也。其庙东祀南神,西建彩楼,盖取斯于二章之义,欲其子孙绳绳姒续于无穷耳。”这就清楚地告诉世人,南神庙是建在接龙脉的风水宝地上,祀奉南神即可子孙永葆而永续无穷。《重修南神碑记》又云:“爰于嘉庆七年在正南方建立窑殿,祀文昌帝君、魁星天二尊之神,固紫垣尊贵之星,所以造福于人间者也,而尊斯神者必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听、长和幼顺、泯诈虞、敦朴素。凡所以必谋日用而尚往来者,所先正为法,夫然后可以尽彝伦之叙。”可见敬奉南神娘娘、求财求子、望子成龙,必须家庭和睦、公道正派、一心向善,功德圆满才能有求必应。
  许多年来,南神庙香火旺盛,经久不衰。每逢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也是南神娘娘庙的庙会。从前一天开始,就庙院大开,人来人往,鞭炮不断,二月十五正式祭祀之日,凌晨子时,人们就去抢烧头炉香了。据传,太阳出山之前烧香者最为灵验。旧时,求神者在这一天要置办五供五菜,置于捧盒之中,有钱人家要置多种菜肴,用食盒抬上前来上供求神。生子还愿者要领着孩童,携带用五色纸扎成的六角架儿,来祭祀南神娘娘。这一天,庙院从早到晚香烟缭绕,灯火通明,道长们早早就撞钟击鼓,为前来进香者祝福。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有的前来求子,有的生了子又前来还愿。有的子女称心如意又来求财。这一天全村家家户户高朋满座,亲戚朋友上香之后还要赶庙会、逛大街,村南通往大庙的路上更是热闹非凡,骑马坐轿者往返穿梭,穿长袍、戴礼帽者川流不息。每年二月十五庙会,必请戏班唱戏,而且当天上下午要重复唱《满床笏》“拜寿”一折,而不唱接下来的“打金枝”。据说,唱“打金枝”对南神娘娘有不敬之意。第二天,戏班要转移到东泉村内马王庙戏台再唱三天。由于南神庙神奇和灵应,行善施银者众多,据道光24年(1844)《重修南神庙碑记》和民国十九年(1920)《维修南神庙碑记》所载,为南神庙施银者除本村人外,还有大量外地香客,有汾阳、介休、孝义、祁县、太谷等周边县的,还有省城太原,乃至北京、天津等地的字号和商人,这些就足以说明当年香火之盛况。
  二、南神庙的传说
  “平遥民间传说,南神娘娘是窦王的三女儿,她还有两个姐姐,俗称青沙娘娘和白娥娘娘,他们都各有庙宇”(见张燕生《东泉南圣庙》一文)。还有一种传说是:“窦王的三个女儿,大女儿出嫁于东泉村,二女儿出嫁于偏城村,三女儿出嫁于青沙村,三人均同情百姓,体恤穷人,助人为乐,和亲睦邻,常为村民保胎接生,且有求必应。姐妹三人仙逝之后,村民皆感其盛恩,奉大女儿为南神娘娘,奉二女儿为后土娘娘,奉三女儿为青沙娘娘,并分别立庙祀之。”(见刘志超《窦王墓述古》一文)。两种说法大同小异,流传甚广。
  窦王乃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卷之一星野志载:“窦建德墓在县东南三十里罗家山牛口峪,俗称窦王墓。”另据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记载:“扇车石在西坡村北,传言窦王盔甲在此石下。”“马蹄泉在千秋岭连山石上有井如马蹄,俗传唐太宗御马过此渴甚,忽涌此泉,沁平以此为界。”“千秋岭,俗名太山神岭,相传唐初,秦国公镫打石雷处,岭上有太宗庙。”“点将台在千秋岭,俗传为尉迟敬德点将之处,今止留土丘,中有大蛇守护,人不敢近。”以上种种记载说明隋末唐初确有农民起义军和隋唐王朝在平遥境内打过仗。可见窦王及其女儿的传说应有些来历。
  经查史书:窦建德(573--621)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农民出身,初为里长,大业七年(611)任二百人长。因助孙安祖起义。家属遭杀害,遂率部起义,投高鸡泊起义军首领高士达任司兵。十二年任军司马,击杀涿郡守郭绚,高士达战死后,他继任领袖,称大将军。拥军十余万。十二年于乐寿(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建元丁丑,攻占信都、清河等郡。河间之战,攻下河北大部,次年称夏王,建都乐寿,改元五凤,国号夏。五凤二年(619)击杀宇文化及,不久迁都持荩ê颖庇滥辏K裣拖率浚康谜嚼罚指浚苑钌跫蟆T谄渌嫉厍冢叭翱闻┥#衬谖薜粒搪靡八蕖!蔽涞滤哪辏621),李世民率军围攻盘踞洛阳的王世充,窦建德率部驰援进抵荥阳以西,在牛口布阵,以轻敌兵败被俘,后被杀于长安。
  以上记载说明:窦建德是一个体恤百姓、礼贤下士、生活俭朴、甚得民心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河北称王后,遂逐西进,驰援洛阳,必然翻越太行山,过黄河、在晋中一带驻兵作战也在情理之中。另外,他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必然要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自奉节俭、礼贤下士的作风也必然要影响到他的三个女儿,一家人多行善举、救助百姓,也必然深受老百姓的尊崇,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救星,日常生活的楷模。据传南神娘娘特重亲情,因父亲窦王和两个同胞姊妹的墓地、庙宇都在西面,故南神庙的坐向是坐东朝西,意在守望着她的亲人。
  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旧志载窦建德墓云,在牛口峪。牛口河洛地耳,且建德就擒至长安,方为文皇所诛,则此地之冢可疑,而华阴东山有建德墓,故臣怜而收葬或近之矣。”意思是窦建德在牛口峪被擒后押至长安,被李世民所杀,对平遥的窦王墓提出了质疑。陕西华阴东之墓可能是真的。这也不足为怪,古人以衣冠、生前用具、兵器所埋作墓的多有先例,死后遗骨移此下葬也有可能,关键是生前的德行如何,生前做了好事,老百姓必然会采取一定方式来纪念他。反之,历史上的*臣,如秦桧、严嵩等人,即使墓葬近在咫尺,老百姓也会当作反面教材,唾弃他。
  三、南神庙的红色承载
  在解放战争时期,南神庙还是徐向前司令员亲率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解放晋中第一战――原家庄大捷的总指挥部。
  1948年6月临汾解放后,徐向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派部队挺进风陵渡,制造主力南渡黄河的态势,专等阎锡山的“闪击集团”调防,晋中门户洞开之时,亲率第八纵队沿同蒲路东侧的山区,向平遥、介休以东地区出击。6月18日16时徐向前下达了直插晋中的命令,把一张缜密的网悄然撒开。6月19日凌晨,临汾旅67团七营从上庄的林坡村迂回到原家庄村南麓的九龙沟村,向盘踞在原家庄的阎军亲训师独立营,撒开包围大网,8时总攻开始,枪炮声、喊杀声使敌人乱成一团。敌军营长,急忙呼救,要求增援。徐向前司令员调集太岳部队控制了介休张兰镇,华北野战军13纵队控制了祁县,第8纵队控制了南同蒲铁路,徐向前作战总指挥部从仁义根据地迁到东泉村南神垴娘娘庙内,迫使平遥城内敌军亲训师不敢贸然推进。最后,原家庄据点的亲训师独立营被我军全歼。此时,敌军从太原派出的两架轰炸机增援,轰炸机飞行员没有想到我军已夺取了他们的电台,我方命令敌军电报员向飞行员喊话,紧接着炮弹在敌军中爆炸。经过激战,我军毙敌71人,俘虏敌人235人,缴获大炮10门、枪支160余支,俘虏了敌营长,敌军无一漏网。(摘自《山西政协报》日王青梅署名文章“解放晋中第一战。”)
  王青梅同志当时是平遥五区妇女主任,亲自带领五区卫生队和担架队参加了解放晋中的战役。另据参加过晋中战役看护队的张昶栋回忆:“1948年夏的麦收季节,我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在徐向前同志的指挥下,从沁源县大山沟里挺进平遥,首先要解放的就是盘踞在原家庄据点里的敌人。经过半夜的激战,敌人全部被消灭,拔除了这个据点。天亮后,阎锡山派出了地面增援部队,并派出飞机进行空中扫射,又经过半天的战斗,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国民党增援部队也被彻底击退。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已时至盛夏,被俘的国民党兵还穿着棉衣,在我军押解下显得十分狼狈。”(摘自《古村史韵》第252页张昶栋“在战斗的岁月里”一文)
  南神娘娘庙是聪明的祖先留给后人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是共和国元帅亲临平遥指挥作战的红色旅游基地,在落实县委政府旅游兴县战略的大目标下,东泉村党总支、村委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修复南神庙、发展红色旅游,加快集镇建设当作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来抓,邓耀武先生不惜投资,践行善举,办了一件无愧先人、有益当代、造福后人、符合民心的大好事。我们坚信,修复南神庙这一举措必将成为平遥开拓南线旅游,重走“平豫大道”的历史性工程,东泉古镇在通往生态孟山、秀美超山的旅游大格局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必将成为我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红色旅游的重要村镇。
Copyright&
平遥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遥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地址:平遥县西关大街181号环建巷1号
&& 电话:&& E-mail:
平遥翰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设计维护为家乡奶奶庙题写匾额
小南海奶奶庙位于河北省宁晋县滏阳河与老漳河之间的孟家庄一带,历史上是华北平原一陆地内海,当年九河汇流此处,碧波万顷,荷花接天,美似仙境,史称小南海。奶奶庙乃李艳妃庙,座落在小南海,民间流传为小南海奶奶庙。
据考,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万历皇帝的母亲圣慈皇太后听闻小南海景色优美,过来游玩看到这里果然是人间仙境一般,深深被美景吸引,并长居此地,死后便葬在这里。万历皇帝为纪念自己的母亲,特在小南海修建九莲庙(俗称奶奶庙),有大皋、二皋、正殿、三皇殿、南天门五处大型建筑,尊封圣慈皇太后为“九莲菩萨”,从此小南海名声大振,善男信女闻名而来,络绎不绝,香火不断,“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
李艳妃,明朝神宗朱翊均之母,太师李良之女。李艳妃原配一颇有才华的庶人,由于貌美,被当朝皇帝穆宗朱载重看中,招进宫封为艳妃。李艳妃进宫得宠,生子朱翊均。不久,穆宗朱载重晏驾。权贵纷争,李良逼宫政变,李艳妃识大体顾大局,置亲情度外,力排混乱,关键时刻维护了政局稳定,携年幼的万历(3岁)登基,扶佐朝政,忠君惠民,以致国家长治久安,深得民心。相传,李艳妃在深宫中寡居无聊,想到小南海观花游玩。由太监内侍陪同起驾到小南海,游玩时坐化升天,这一天是农历四月十五日。明神宗朱翊均为江山社稷政局稳定和赢取民心,大举孝事,拨以重金按照北京故宫的模式在小南海天仙观的基础上建造娘娘庙。由于为李艳妃(朝臣称李娘娘,民人称李奶奶)
而建,又座落在小南海,民间流传为小南海奶奶庙。
盂家庄庙会是神宗朱翊均旨定。李艳妃卒于农历四月十五日,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神宗朱翊均率文武百官,到小南海娘娘庙祭拜李艳妃娘娘。由于李艳妃执掌朝政期间,国泰民安,深得民心,成千上万的沿途百姓纷纷跟随祭祀队伍,前往祭祀。途中饮用水不足,官府出资,沿途3—5里打一口井,奶奶庙周边30—50丈打一口井,供祭祀队伍人畜饮用。久而久之,形成惯例,演化为民间的自发行动,由明清延续至今。四月初十开庙门.香客接踵而至,络驿不绝,伴随拜佛活动,餐饮、贸易、游览相应兴起,特别是十四、十五日,每天香、商客流量2—3万人.清朝宁晋县衙派马队维持庙会秩序。后来逐步演化为拜佛活动、商贸交易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巨大的盛会。
日军侵华后,在孟家庄修筑岗楼,日伪军进驻小南海奶奶庙,烧水、做饭、取暖,拆掉庙宇的门、窗、木柱等木料作柴烧,二皋由此倒塌,其它精美的古建筑群遭到严重破坏。李艳妃镀金铜像颅、胸、腹腔内的金、银、珠宝被抢窃一空,铜体被当做废铜处理,其它精美的壁画、雕塑神像尽毁于战乱。
1948年正殿做学堂、教室,l963年特大洪水正殿倒塌。
  文革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群众为传承和宏扬民族文化,从点滴开始,因陋就简,由小到大逐渐修复了小南海奶奶庙。但距古迹原貌相差甚远,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庙会管理委员会,由庙管会管理并逐步开启恢复原貌的系统工程。  
目前,每年自农历三月至四月十五日期间,小南海奶奶庙拜佛上香祈福免灾者络驿不绝,分别来自任县、南和县、邢台县、石家庄、北京及东北等地,特别是进人农历三月,商贸云集,辐辏相撞,人海涌动,热闹非凡。
受当地管理部门委托,为即将竣工的灵霄宝殿题写匾额,按理,匾额应由当地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领导或名人来写,深知自己学识的粗陋和修为的肤浅,还望各位前辈、老师包含批评……
&&下面为修复过程中的奶奶庙……
  (相关资料和图像参考了孟家庄党支部书记赵福样和孟家庄中学退休教师杨根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西顶娘娘庙碑纪
西顶娘娘庙碑纪
按照双塔邨人老师所记,西顶娘娘庙起码有近二十通碑,但我遍找也没能找到,询教庙中道长,因为大多都是年轻后进,不清楚也就顺理成章了。眼下只见元君殿前立有两碑,诸真殿前立有两碑,其西墙处立有一碑;后罩楼前东边有躺碑一通,西边立有新碑一通。
& 新碑是2007年立的重修广仁宫记,读起来不成问题,但其它的老碑,字迹难免不清,甚至缺残,本想借双塔邨人老师的现成碑文一用,可惜只有后罩楼前东边的躺碑能对上号的,但自己喜碑,别的碑,只好勉强为之了!
一、元君殿前碑:东侧碑:正面碑首:懿范凛秋老碑座:
新碑身:还没刻上字呢!
正面碑首:懿范凛秋
精雕碑座:
碑身有文:(本想雨后,能拍清楚点,但是与愿违!)
曹子国相苟之清门庶人也世居城西尤好崇信佛教其创立善会于西顶之
九尺洞中虔元君之诞辰者间二十七年而不卷非以望其真福益以苦心以维世耳虽然以自有
众则不闻其真久于兰堂则不闻其香习俗之彩人大抵然矣是举也可以主张惮之心可以消匪辟之念可以开
将来一切从善之门何也神位定在启于心耳尔动一善心发一善语元君闻之若雷视之若雷人若能作是想鲜
有下油然动然感发其菩提之愿者由是而推广其心心能行时匕之方便积匕之阴功凡可以济人利世者无不勉
力以为之则积德浩大自能感动解其灾厄延其寿美以绵达其子孙即是不受冥福不可得矣此则元君之意
也会壬午定春吹动猷以垂之也&#14509;春元君创立善会门二十七年而不倦之意也是为志
大清康熙&#9633;&#9633;&#9633;岁次壬午仲春谷旦日云间王世敏题&&&&&
本宫住持僧海秀
背面碑首:万古流芳
背面字迹不清,但能看出都是人名
二、诸真殿院碑:
殿前东碑:
残碑首:隐约有”敕赐洪慈宫完工碑记”
正面碑身:碑很是珍贵,但破残严重,又是行书浅刻,虽有些字能认,但连不成句,读不下来!
碑身上截勉强能看出:
关帝原刻其师万历庚
王而执金八天以令画为
乃皆輙建关庙于厂西又供
碧霞元君于殿后元君于万历
慈圣皇太后太庙
神宗显皇帝皆设帑金命
二圣殡天其至延欲天
先朝圣意究神和&
亦后并修其
正面碑首:圣母垂恩
正面有文:
尝观东山泰岱之颠未有不颂神功赫奕福布万古如
&天仙圣母碧霞元君者其应如响往来信善男女纷纷不断香火云
集有感于道直秉心虔识年例督众善信进献香帛冠袍带复
符等仪以为心神庆以答
神庥祈求福泽裕
国佑成共享太平之年在会诸姓各州清吉乃我公之至愿也
圣母之威大有造于国家大有益于民丰者愚夫愚妇靡不尊神宝
& 体得稀首般依不崇朝而扶老携幼道路络绎群集辐轿倚欤盛
& 由此因千百年不朽矣今勒石垂后世
& 康熙十一年四月孟夏吉日立
碑背面碑首:万古流芳
碑背面有字密密麻麻,基本上是
外会计:梁家庄,南务村……
西墙根碑:
正面碑首:万古流芳
碑身有文:
&都管:高&
德、郭天佑、郑三小……
香首:郭里保、林三候、张&
会众:徐启凤、闫登福、凌世则……碑南侧有文:阜成门里四条胡同进香圣会合会众同立碑背面碑首:金光普照碑背面隐约能见:西顶洪慈宫进香碑记,但碑文实在认不出来!
三、后罩楼前碑:
楼前躺碑:
碑首看不到字:应是“西顶圣会碑记”
碑身,字很清晰!
泰山云云间七十二君所从事不可考碧霞元君之号未之前闻相
传灵异呈自宋时历元明而灵动尤异迨
& 我朝倍为赫赫是以处处有行宫人人瞻拜礼夫以孰使之然哉尝闻
女娲炼石以完天宣仁垂廉以听政坤德恒翼乎乾阳柔惠所及较
刚断而更切今泰山居天下之东东则震也万物之所资生也福育
群生诚无不应始知
东王公西王母无定宅仰观诸岳如华有洗头盆蜀有捣帛石元君其
& 亦替泰岱而流碣石者乎不然何彼都人士无贵贱无大小敬持一
& 瓣香来也首事人张全华率同志人等积成进
& 香于兹三年爰勒之石以志不朽
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现任户部广东清吏司
& 主事加三级沈独立顿首拜撰
& 康熙十七年岁次戊午孟夏吉旦&
弟子房维翰浴手焚香拜书& 人范文举镌
这碑还挺厚!
殿前西边碑:碑首,万古流芳
碑身有文:
重修广仁宫记
广仁宫为京城著名道观俗称西顶娘娘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一六零八年当时神宗皇帝赐名为护国洪慈宫明
天启二年由太监捐资大规模修缮清康熙四十九年重修两年后定名为广仁宫道教始兴于秦汉楹盛于唐宋老庄学说是其
理论基础道为其思想核心道教起源于中国民间信仰尊崇民族神祗泰山岱顶碧霞祠供奉之碧霞元君是深受民众尊崇的
道教女神各地多建祠请奉明清时期仅京师的碧霞元君庙就达二十七处之多其中香火鼎盛的五处分别被称为东西南北
中五顶受到朝廷和民间的隆重礼拜如今五顶中只有位于京西兰靛厂的西顶仅存由于历史风尘的剥蚀洗礼昔日风光秀
丽香客盈门的西顶逐渐颓废败落广仁宫也被其它单位占用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繁荣宗教信仰也得到重视和
关注二千零一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仁心如常慧眼独具毅然决定捐资近千万元修复残破不堪的广仁宫历经数年广仁
宫修复工程得以在建庙四百周年前夕顺利竣之修复后的广仁宫殿宇轩昂肃穆神仙雕像及道家壁画细腻逼真栩栩如生
庭院绿化优美现代设施齐备一座既保持了原建风骨又极富时代特徵的古迹遗存以崭新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北京刘平洋书
&北京陈翰彬书丹
&公元二千零七年夏历丁亥年冬月&&
吉立碑背面碑首:功德永存背面有不多的人名:回金福&
张伟泰……四、广仁宫残碑件:东西两墙根各有四个,也只能是石件,但已什么意义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家庄床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