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r级电影是什么意思电影啊

这啥电影啊_百度知道为什么中国电影这么火热--百度百家
为什么中国电影这么火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捉妖记》奔20亿,《煎饼侠》过10亿,《大圣归来》8亿,如果在今年春节期间,谁这么高声宣布——亲爱的观众,尊敬的领导,打鸡血的宣发人员,你们是否会觉得乐观过头,做美梦是吧。——然而,现实就是如此,如果没有不可抗力的巨大意外发生,两三年内中国电影票房注定会超过北美1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而且北美市场基本上是个很稳定的常数。为什么中国电影这么热?票房这么好?观众到底是怎么了?
事情正在起变化,我们必须承认电影生态链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约每五年(勉强以五年为期限吧,国家经济还都是五年计划呢)为一个时代区间,基本上每个小时代对于前一个都是质的变化,摧枯拉朽的改变了以前的一切规则。年,是院线制确立及市场最低谷,每年票房仅仅10亿上下,不如现在普通一个星期的票房。年,延续著名导演的高投资、重题材为典型,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冯小刚、韩三平等人开始引导电影票房腾飞到三四亿票房级别。年,从大神卡梅隆的《阿凡达》开始,中国电影市场进入3D电影时代,国产电影动辄玩3D,海外大片随时创造票房纪录。从《失恋33天》开始,业内突然发现小妞电影等富有中国特色的亚类型富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青春片大放异彩,而徐峥、宁浩、邓超等人也走出了重口味喜剧电影的美好钱景路线。单纯从票房上看,第五代导演已经难有大突破,第六代导演从来便没有多少机会,而来自商业社会的港台老导演在适应内地游戏规则之后成为票房主力军。从2015年开始到2019年,绝然会是中国电影市场最为重要的革故鼎新的五年。《速度与激情7》票房达4亿美元,《捉妖记》过3亿美元,接下来《阿凡达2》应该能达到7亿美元以上,超过北美,成为全球电影有史以来单一市场最高票房纪录。而《捉妖记》的国产电影票房纪录,相信也很快就将被赶超。喜剧电影以及中国特色的妖魔鬼怪的题材,最是对中国电影观众口味,未来数年之内,改编自《西游记》的喜剧片将成为票房坦克。数年前,电影记者和影评人津津乐道盘点亿元票房导演,弹指一挥间,排行榜的起点即将为10亿人民币或1亿美元。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事后诸葛亮。首先,电影院建设是票房高增长的前提。从两三千块银幕到现在接近3万块银幕,2017年将超过北美的4万块,从北上广为主到二线城市,再到如今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看电影从精英社交行为到草根日常消费,中国年轻人的娱乐方式有了重大调整。其次,电影票平均价格在下降,如果再计算通货膨胀率,那是断崖式景观。第三,购票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更改,从当年到电影院现场购票,到现在的网络或手机随时预定,方便程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从《天脉传奇》需要拎着拷贝到处拜访电影院,到如今APP软件动辄预售首日票房数千万、整体票房数亿,不过是十几年时间。第四,主流观众的消费信心完全不同。,电影观众以70后、80初为主,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古装大片、动作片、看名导新作等等是票房重心;到青春片、科幻大片、动画片、喜剧电影等作为票房蓝筹股的当下,名导演不再吃重、大投资的古装片和动作片性价比不高,名人名作构成的IP电影对平均年龄降低为20岁的当代观众构成了消费冲动,目前观众的中位数年龄以17-24岁为主,且票房大片基本上都是女性观众达到六七成之多。但是,他们的口味堪忧,不过,让我们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第五,当前观众接受信息于2010年之前完全不同,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全天化在线,导致一切信息都迅速传播到任何链接网络的人。第六,电影营销宣传方式有了重大进步。大约从《失恋33天》开始,营销狗们趟出了一条与观众亲密接触的路子,如今任何社会热点都会被他们所借力打力,没有热点也要制造出相关热点。海报、剧照和物料的制作、传播,到已经逐步向先进的北美市场靠近。第七,内地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华语电影制作和消费中心,21世纪初内地票房甚至远远不如香港一个城市,但如今香港与内地相差太远。随着内地市场的膨胀,港台地区的电影人才基本上都以北京为大本营,同时内地对于日本、韩国甚至欧美电影人也是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即便内地电影走出去的步伐迟缓,然而资本却可以先行一步,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有内地资本参与。并且,在事实上好莱坞志在内地市场的海外大片,都要事先向中国电影局提交剧本审查。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的火爆,是一个多元力量推动的系统,目前依然在一个大时代的进程之中,中国观众的口味不仅影响了资本和导演、明星,在相当程度上也将决定好莱坞大片的趣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观众的所好,就是世界电影市场主流电影的品味。不过,即便电影市场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电影生产力似乎蓬勃发展,最大的隐患,便是观众审美与导演能力同时处于低位,必须改变,也许现在已经探底,很快就将走出大阳线,横盘也是很无聊的。
阅读:319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4087
阅读:3577
阅读:37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城市拥堵造就了共享出行市场的千亿市值,滴滴出行一年烧掉100个...
首席发言者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是什么电影啊?场面相当火爆! - 腾讯视频
看视频、登录、分享...多种方式都可以获得V币哦!
登录之后可以领V币换礼品喔~
通用代码支持视频在iPhone/iPad/Android上播放
扫码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立即下载腾讯视频APP
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在中国票房就过6亿的电影,是我见过最棒的动作片!
电影热播榜
马德华 / 郑拓疆 / 桑娜 / 姜萌轩
?38,566,634
冯小刚 / 张涵予 / 李易峰 / 吴亦凡
?37,814,832
赵丽颖 / 张翰 / 丁一宇 / 童菲
?32,146,034
闫薇儿 / 徐海为 / 米洁 / 屠育玮
?20,672,700
杨洋 / 姜山 / 陆翊
?18,618,403
刘静怡 / 王浩 / 张美琪 / 王雯雯
?130,023,220
杨洋 / 姜山 / 陆翊
?101,963,688
邓超 / 罗志祥 / 张雨绮 / 林允
?80,249,018
甄子丹 / 熊黛林 / 张晋 / 迈克·泰森
?72,961,472
马德华 / 郑拓疆 / 桑娜 / 姜萌轩
?69,062,718
赵丽颖 / 张翰 / 丁一宇 / 童菲
?6,912,722
章子怡 / 佟丽娅 / 周冬雨 / 陈妍希
?5,006,080
武艺 / 王靓雅 / 郑雪 / 王啸坤
?4,046,372
马德华 / 郑拓疆 / 桑娜 / 姜萌轩
?3,781,269
帕拉巴斯 / 拉纳·达格巴提 / 安努舒卡·谢蒂 / 特曼娜·芭蒂亚
?3,079,432什么样的电影算是好电影?
298 个回答
制作层面上,技术娴熟同时还有突破;内容层面上,有情怀还有灵魂;最后,能激发我内心最隐秘的欲望。——多说两句吧大家来「知乎」不就是为了交流和沟通的嘛——有人在评论里提到「电影是大众艺术,不是精英文化」——我的观点:电影是大众娱乐,同时也是通俗艺术,也是精英文化,大家各取所需而已。我为什么上来就先说「制作层面」?这就是电影作为大众娱乐的基础。制作技术不仅仅只是那些大机器,编剧和导演技巧,尤其是类型片的编剧和导演技巧,更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因素之一。「如何娱乐观众?」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它需要有多年的市场体验和传承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而中国电影,甚至整个中国娱乐界,都还没来得及摸索出属于中国市场的最基本规律呢。先满足了基本观众的娱乐需求,然后我们再来讨论「内容层面」。但是现在大多数中国观众好像就满足于基本的娱乐和感官需求了。我们可以说观众的需求要满足要考虑,但不能就此把「电影」的标准就给定到这里了。「电影」是什么?「好电影」是什么?这些问题早有答案,不能眼界就只盯着这两年的中国电影和票房数字。当一部花了很多钱制作出来的电影,满足了大多数观众的娱乐需求后(你要说大家是来看热闹的也对),我们就要照顾到观众中另外一些有更多需求的群体了。于是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内容层面」是否有情怀,如果再高级一点,就是灵魂的问题了。总有一些观众,他们对娱乐的需求会相对较为复杂和多层次。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肯定是想尽可能多地满足观众的需求。那么,当电影完成了简单的娱乐需求之后,作为一种相对复杂的艺术形式,它就可以承载更多的,属于艺术层面的功能了。大多数观众可能都会有过看一部电影之后获得强烈情感共鸣的体验,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就很难用最基础的娱乐方式来达到了,它必须要能有「情怀」或「灵魂」,或者随便什么说法,总之它要能完成移情,并和你的内心体验获得最大限度的共鸣,从而让你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这个层面仍然还可以算做技术层面。电影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产品,如何在限定条件下让观众最大限度地获得情感冲击和共鸣,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只要通过特定条件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艺术天份的少数人,是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的。一般能做到这个地步,就可以算是「好电影」了。例如,《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众都基本公认是好电影,《冲出宁静号》在特定群体里也是公认的好电影,《僵尸世界大战》在类型片爱好者中也会被认为是好电影。总之,只要能超越电影观众的基本娱乐需求,展示出电影特定魅力,都有机会进入好电影的行列。关于「内心隐秘欲望」,想拿东尼大木做例子的同学都可以出去了。「欲望」这个词是中性的,它不好也不坏,它是你内心世界(即使你可能没意识到但它一定存在)在外部世界的投射,但它超越了普通的感官娱乐需求,以及通过后天教育得到的艺术需求,所以如果一部电影能够打动或激发某人内心欲望,这部电影一般都会是艺术精品或影史经典了。但是没法和陌生人聊「欲望」这种话题。它太私密了,就如同你看某部电影被感动到流泪,但你不会想和谁去讨论这种感受,因为那种感受几乎是无法交流的——如果你能找到和你交流这种层面话题的人,女的你就娶了,男的你就嫁了,同性就只好斩鸡烧黄纸结拜了。.
我也曾把电影当作故事来分析,但与此同时又对“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划分懵懵懂懂。那时我写了一篇认真分析电影好坏的日记,把电影的评价标准分为了两个方面:观赏性和艺术性。我写到:“评价一部电影一定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故事和主旨。故事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是身体;主旨是电影的中心思想,是灵魂。”在这个评价标准的指导下,我把电影分为了三种:一种是可看性强的商业电影,有节奏强的吸引人的好故事,却缺乏高贵的思想价值;第二种是追求艺术灵魂却不在乎故事载体的艺术电影,往往叫好不叫座;第三种则是故事性、观赏性和艺术性兼具的经典作品,既有美好的情操,又有诱人的情节,是完美的艺术结晶。今天回头去看这篇日记,自然是幼稚得可笑。我对电影语言一窍不通,从形式与内容的二分论角度来简单理解电影,认为形式应服从于内容,归根结底,这是把看电影等同于了看故事。不管如何分析电影形式的优劣,其最终归属指向都是“好故事、坏故事”的结论。然而这样子简单化地理解电影,我想并不是只有我这一个影迷才做过的事。那么,看电影和看故事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公平地说,我想在很多情况下看电影确实和看故事是一码事。比如2006年的《达芬奇密码》,就是把丹·布朗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搬上荧幕,使一个精彩的悬疑探秘故事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电影时长两个半钟头,并不算短,但与小说相比,无异于把内容打了个压缩包,去掉繁复细节,拣最重点的枝干描述一个粗略情节。这样的改编成品相当于一个简化了的小说故事,和小说本身的文字体裁形式相比,电影的视听艺术形式并未对故事本身带来任何新元素。如果不是好奇心驱使的话,有时间去读原著小说的读者完全可以忽略电影的存在,因为文字这个体裁,对讲故事而言,没有时间和篇幅限制,能呈现的细节更加丰满丰富。可是如果电影故事和小说故事等同,甚至还不如小说丰富,那为什么还要看电影呢?第一个原因我想是效率——读一本小说需要花多少时间因人而异,但我想怎么也要超过看一部电影的时间。如果读书看电影的关键就在于获得一个故事梗概,那么显然,电影的视听呈现方式是更全面、更高效的——俗话说“一幅画等于一千字”嘛。另一个原因,我想是在很多时候,电影的故事呈现比文字的故事呈现多出来一些文字所不能(或者说不易)承载的东西。毕竟,与文字相比,电影的表现手段大大增加了。如果我们把小说世界总结规划在两条轴线里,一根轴是时间线,另一根是空间,也就是人物数量、人物关系,那么小说故事的呈现就是一个广袤的平面,人物在时间和空间的平面中彼此交汇碰撞,通过文字,这唯一元素的种种技巧和方式来描绘这个没有边界的平面世界。电影则不同。电影除了时间、空间(人物和人物关系)这两根轴线外,它还有独立于二者之外的视听之轴,实际上,电影的叙事语言是主要通过这第三根轴来表达的——每一幅静止的电影画面都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要素,但这些画面却是竖立的。时间和空间是两大支点,画面的丰富细节却是通过表演、布景、服装、道具、配乐、布光等视听技术元素来实现的。这一幅幅竖立的画面,通过剪辑,也就是出现的顺序,来完成文字所自然呈现的平面铺展。但因为这第三根轴线的出现,电影的表现元素增多了,与平面的文字相比,电影是立体的。当然,文字世界也可以被想象成立体的,三维的;那么电影世界则是四维、五维、甚至更高维度的很难直观想象出具体形态的存在。这个比较的关键在于,电影包含了比文字更多的艺术手段,所以在表达同样的文字形态时可以更为高效,或者实现文字所不能或十分困难表达的另外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另外的东西,在我看来,是电影艺术的关键。这并不是说文字所能呈现的故事和情绪对电影而言并不重要,当然重要——离开了文字平面空间的时间和空间要素支撑,电影画面的无序散乱排列,并不能营造出一个超越平面的立体空间——尽管,它还是一个立体的空间,一个空洞无依的立体空间。或者,利用三维空间比较于平面空间的高效性,充分享受电影比较文字所带来的娱乐效率,这本身也是看电影的一个好理由,看电影可以等同于看故事。但我想说的是,一旦看到了电影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一旦看到了这个新的空间,新的可能性集合,仅仅还从看故事的层面上去看电影,是非常可惜的。故事是电影的入门,但故事并非电影这种艺术语言的全部。这扇门一旦打开,不去新世界里疯跑一番,看看除了故事,电影还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对任何一个有好奇心的影迷而言,都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什么才是好电影?电影从卢米埃尔兄弟的起点开始,经历了很多不同的走向,然而历史终于还是选择了好莱坞模式,选择了叙事作为电影表现形式的关键。好故事当然是一个重要评判标准。但好故事只是电影这个立体空间里一个平面上的标准。别忘了那第三根轴,别忘了电影艺术语言独立于文字的其他要素。而一旦开始关注其他的那些要素,“好”与“坏”这个结论突然就变得不那么直观明了了,起码不仅仅是我以前所想象的那三种组合可能:好内容、好形式、好内容+好形式。就说形式这一点,可以是时间轴(叙事)上的形式,也可以空间轴(视野)上的形式,甚至是脱离(或忽略)时间与空间的纯粹的意念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之间,哪个更好 ?一个空间里的三根轴线,哪个更好更重要?一部纯叙事的扁平的电影和一部无叙事的一镜到底“竖条”电影(比如1964年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哪个更好更有意义?如果你的回答不再是“好”和“坏”的两分法,那么恭喜你,你终于开始看电影了,而不仅仅是看故事。而只有真正开始看电影,什么是“好电影”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开始讨论。
天下电影,一网打尽:“12小时”电影分类法我不但精分,时不时也犯强迫症。看电影时,经常不由自主地思考一些蛋疼得很的问题,比如说:星爷的《国产凌凌漆》和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相比,到底哪一部更好看?这样的困惑之所以蛋疼,是因为两部片子根本就不是同一类型,内容或手法上迥然不同的电影照理说根本就没法在同一个评价体系下进行比较。但请原谅一个强迫症患者的偏执,我还是经常忍不住去想,如果能把天下电影都置于同一个评价体系之中,那该是多么让人身心舒适的景象啊。身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想到,我们可以在观众的“观影感受”这个心理层面上去寻找这个通杀四方的评价体系。我希望这个依据“心理标准”的评价体系可以脱离具体的电影内容或手法,这样一来就可能将天下电影一网打尽。那么我们看电影时的“心理标准”有哪些呢?首先,被影片调动起的“情绪”似乎应纳入在内。但问题是,看电影时被唤起的情绪总是因电影内容而各异。看《国产凌凌漆》时的“欢乐”和看《辛德勒的名单》时的“感动”可以比较吗?如果抽离掉具体的情绪内容,而只留下情绪的强度,那似乎也是可以的。比如《国产凌凌漆》的“欢乐”指数是6,《辛德勒的名单》时的“感动”指数是7,那么《辛德勒的名单》胜。可问题是很多影片引起的感受是多元的,比如看完《大话西游》后是感动还是欢乐呢?都有。难道要对每种情绪打分然后加权?太麻烦,我不喜欢。那么有没有一个情绪维度,是几乎所有电影都应该涉及的?对于我自己来说,这样的维度还真的有一个,那就是影片超越或偏离我的预判时引起的惊讶感。换句话说,不论是看什么类型的影片,我通常都很在意一部影片是否出乎我的意料。于是,影片“是否在意料之外”,就是我的“心理标准”的第一个维度。第二个应被纳入的维度涉及电影的内容。我很偏执地认为,一个逻辑上自洽的故事是任何影片的基础。即便是那些情节稀薄至极的艺术片,它们也应该具备一个完整的逻辑线索。比如有很多看起来像是导演嗑high了之后拍出来的、看似混乱不堪的影片,其实如果仔细体会,也能够发觉隐含于其中的内在逻辑。因此,影片的故事“是否在情理之中”(是指影片内在的理,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理),就是我的“心理标准”的第二个维度。同样,我认为这个标准也是普适于任何类型的影片的。“是否出乎意料”和“是否在情理之中”,两个维度合起来构成了以下这样的坐标系:上图中,越靠上表示影片内容越合理,越靠右表示影片越出乎意料。坐标系构成了四个象限。我个人认为影片内在逻辑是否合理是所有电影的基本要求,所以所谓的“好电影”基本上处于上方两个象限,而下方两个象限里“坏电影”较多。当然,有例外。我在坐标系上加了一个钟面,把每个象限一分为三,这样一来,这个坐标系中的影片就有了12种类型。我觉得这12种类型几乎就涵盖了我心目中的各种“好电影”和“坏电影”。暂且把这种评价体系命名为——“12小时”电影分类法。以下分别说说这12种电影类型(这篇文章写于2015年,受限于不怎么好的记性,提到的例子很多是2015年前后看的影片或者是自己特别熟悉的作品。例子只是方便“拿来”,未必最恰当):0:00-1:00 神展开之作 纵坐标上靠近最上方,而横坐标上在原点右侧,靠近原点。这个类型的片子给人的观感是剧情发展既突破预期格局,而又在突破的基础上完全合乎情理开篇时你以为“只不过如此”,而剧情的发展让你发现“远不止如此”——也就是所谓的神展开。这个类型的例子,在我脑中浮现出的恰好是两部美剧。虽然本答案说的是电影评价标准,不过在美剧随手超越电影的今天,先亮出两部美剧来当例子也不算不合题吧。它们分别是:《迷失》(LOST)和《绝命毒师》(Breaking Bad)。每次向人推荐《迷失》这部神剧时,我都很为难。鉴于不剧透的“道德”,跟还没看过片子的人提起剧情时当然只能说个开头。但是《迷失》的开篇是这样:一架客机坠毁在一个荒岛上,数十人幸存下来并展开自救。平凡无奇。听完这个开篇之后,你觉得剧情会如何发展呢?通常我得到的回应都是:“难道不就是‘荒岛求生’吗?好像有点无聊呢。”而实际上,片子后来的剧情几乎与荒岛求生毫无关系,而是在另一个惊人宏大的格局中发展。同样地,光看《绝命毒师》的开头——一个得了癌症的窝囊中学化学老师为了给妻儿留下点遗产铤而走险开始制毒——也很难想象到后来老白与炸鸡男的对决可以惊心动魄到何种地步。这两部神剧,都是“神展开”的典范。1:00-2:00 神转折与神结尾之作此类型在横、纵坐标上均衡地突出,也就是说,给人的观感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猜得中开头,却猜不着结局。剧情中往往有神转折或神结尾。而且虽然出乎意料,回头一想却发觉影片中早有各种伏笔与暗示,神转折与神结尾其实再合理不过。就剧情结构而言,这可能是最难写的一种故事类型,因为通常来说这种类型的剧本要包含双重逻辑,一个显逻辑负责讲一个表面讲得通而且讲得精彩的故事,而且还得负责误导观众的预期,而另一个隐逻辑则要负责埋伏好各种伏笔、线索,直到真相揭开。这两重逻辑不但必须分别自洽而且得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这很考验编剧的智力。这个类型的例子有:《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第六感》:神结尾代名词,引发了2000年前后一大堆跟风之作,每一部跟风之作都摆出一副”结尾要是惊不死你我就吃X“的姿态,可是没有一部最后能哪怕稍微接近这部本尊的。《穆赫兰道》:典型的双重逻辑,看完全片才发现影片前3/4每一个镜头几乎都是双重含义。《搏击俱乐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急转直下的剧情吧。”——这可是影片里角色自己的台词。
2:00-3:00 Cult邪典与上一类影片相比,这类影片也是神转折与神结尾,但观众的注意力主要不在转折是否合理,而在于它的“不走寻常路”和“语不惊人死不休”带来的趣味。所谓的Cult邪典电影(cult film),通常就比较容易划入这个类型。因为它们给人的观感通常就是:”我擦!还能这么拍啊!?“这个类型的代表人物当然是昆汀了,因为他的每一部电影基本上都是”我擦,还能这么拍啊”。比如《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一部以刺杀希特勒为主题的片子结局还能咋样?难道真把希特勒刺杀了不成?谁都知道希特勒不是被刺死的啊。呵呵呵,naive。再比如《被解放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在经过影片前3/4的“风平浪静”之后,影片最后半小时忽然切换入狂欢模式。感觉导演前3/4嗑多了镇静剂,最后忽然改嗑了兴奋剂。**小结:以上是右上角象限,能落进这个象限的都是“好电影”。**3:00-4:00 拧巴之作剧情上虽然有明显的瑕疵,但同时又有无法忽视且让人印象深刻的亮点,所以有点拧巴。也正因为拧巴,所以这里也是“影评人撕逼重灾区”。有人点赞有人说烂,全看盯着的是亮点还是瑕疵。例子有《星际穿越》。这片子的感情戏拍得实在是稀烂,马特达蒙那段插曲也属于没戏找戏拍,但男主角落入黑洞后的情节仅从剧情结构上来说(忽略科学上的合理性)又的确称得上是“神展开”。所以它是好还是烂呢?有点纠结。4:00-5:00 坎普邪典 这个区域里,情理之外与意料之外给人的观感同样强烈。这意味着:片子里没有一个镜头不拧巴,没有一段情节不弱智,没有一个桥段不糟心。这个区域里的烂片烂出了风格,烂出了气魄,是烂片中的战斗机。于是物极必反,烂到极致也就烂成了一种经典。这种经典其实就是所谓的坎普(camp)。陈冠中的《坎普o垃圾o刻奇——给受了过多人文教育的人》里说:坎普指的是欣赏那种不自知的人为造作行为或人为造作姿态的审美态度。真正“坎普”的人为造作,必然是认真的、卖力的、雄心勃勃的,而且最好是华丽的、夸张的、戏剧化的、充满激情的、过度铺张的,甚至匪夷所思的,但却不知是在哪里总有点走样、略有闪失、未竟全功。纯粹的“坎普”是天真的,它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坎普”,它们都是一本正经的。不自觉的“坎普”才是“坎普”趣味的上品。坎普的最典型例子是:2015羊年春晚(其实是历年春晚)。不解释。过去这些年来绝大部分“国产古装大片”都是坎普邪典。比如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和吴宇森的《赤壁》。如果你不是一味地谩骂或嘲笑这些烂片,而是从中感受到乐趣,那你就是在欣赏坎普了。张艺谋本想一本正经地通过秦始皇之口呼唤和平,吴宇森本想把《赤壁》打造成名垂史册的华语史诗电影,陈凯歌甚至本想拿《无极》感动观众,结果它们却比周星驰电影还凶猛地带给全国人民巨大的欢乐。这正是坎普的真谛,造作者本身不知自己在娇柔造作,而观众却从娇柔造作中获得无穷乐趣。5:00-6:00 偶有闪光点的烂片这个区域中的是除了个别片段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的作品,也就是基本上各种不合理,但偶有闪光点的烂片。例子有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的主线情节是完全立不起来的。杨子荣费尽千辛万苦当卧底,最后送出来的真正对大局有用的情报只有“从北面攻”这一句话而已。且不说这个情报明明从北面山头靠侦察就可以获得,关键是最后我军攻破威虎山时根本就没用上这条情报啊,直接从正面强攻就拿下了。卧底压根就没起什么作用,也不关“智取”什么事。估计是徐克也意识到这破剧情实在说不通,才弄出个栓子妈来让杨子荣的卧底工作勉强有了点事干。可是,即便如此,作为徐克脑残粉,看到杨子荣进山寨对黑话那一段时还是心潮澎湃啊,徐克以往的武侠电影里那股江湖气场在这一场戏里惊鸿一瞥,成了全局失败中唯一的亮点。**小结:落入右下象限的基本上是有点拧巴的烂片,但拧巴到极致也就成了另类好电影。**6:00-7:00 “神经错乱”烂片各种情节漏洞,各种故弄玄虚,各种莫名其妙,各种神经错乱,也没什么闪光点。“导演和编剧脑子进水了吧?”指的就是这个区域里的片子。 例子有:《私人订制》。以往冯小刚的片子再让我失望,他下一部作品问世时我还是会去电影院看的。《私人订制》之后,我估计我再也不会为冯小刚进影院了。7:00-8:00 “智商捉急”烂片既不合理又全在意料之内。片子里的每一个情节进展几乎都是可以预测到的最傻的一种处理。同样是稀烂的电影,与4:00-5:00坎普邪典的“作”相比,这个区域给人的主要观感是“傻”。看着看着就难免替编导智商捉急——“还不如我来拍呢”。大约与看国足踢球的感受类似。这个区域的例子就请出我的死敌丹丹好了:丹丹非常善于接演《画皮》、《龙虎门》这类傻帽烂片,并且以他的精湛演技与影片水乳交融。8:00-9:00 “浪费好题材”烂片8点到10点处在横坐标最左端,意味着观众最主要的观感是片子无聊、温吞水。最容易落进8:00-9:00的是那些“浪费好题材”的片子。片子本来立意很好,或者很有噱头,却因为编导的平庸处理而变成了温吞水或更糟的东西。观众的感受是:“明明可以拍好的,可惜了。”这个区域的例子有:《吸血鬼猎人林肯》(Abraham Lincoln: Vampire Hunter)、《饥饿游戏》系列(The Hunger
Games)。《吸血鬼猎人林肯》:林肯总统是吸血鬼猎人,而南北战争其实是人类与吸血鬼的战争——多么有噱头的设定。可是,你应该已经忘了还有过这么一个片子吧?《饥饿游戏》系列:倒不是影片本身如何,而是这个题材很难不让人联想起日本的《大逃杀》。雷同的主题,怎么落到日本人手里就能残忍、扭曲到极致,到美国人手里就成了青春偶像片?这是名副其实的浪费好题材啊。**小结:落进左下角象限的基本都是烂片。**9:00-10:00 温吞水片与上一个类型相比更加无趣,上一个类型好歹还能让观众惋惜一下,或者还有些槽点。而对于本区间里片子,观众的情感卷入为零。“浪费钱拍,浪费钱看。”“还不如看个有槽点的烂片吐吐槽呢。”例子有:春晚里的军旅歌曲。春晚的其他节目上演时还有兴趣瞥一眼吐个槽,军旅歌曲上演时当然是扭头专心搓麻了。电影的例子有:《金刚狼2》。作为一部超能力、超级英雄电影,本片没有厉害的正面角色、没有厉害的反面角色、没有让人记得住的阴谋、没有让人记得住的超能力、没有让人记得住的动作场面。咦,我真的看过这部电影吗?10:00-11:00 隔壁老王的经典这个区域的特点是:细想起来入情入理,但就是提不起兴趣看下去。“隔壁老王拍着大腿向我推荐,我咋就觉得这么闷呢?” 就跟“邻居家的孩子”一样,这个区域里的片子永远只是个传说。例子有:《罗生门》。必须很羞愧地承认,黑泽明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传说(我觉得“不喜欢黑泽明”这件事在影评界里简直就是“政治不正确”,跟公众话题里的“歧视女性”、“歧视同性恋”是一样一样的)。理智上,我可以理解《罗生门》揭示了人性中的某些阴暗面,而且揭示得很深刻。但它真的好无聊啊。11:00-12:00 “素面朝天”经典最后一个类型。纵坐标上得分很高,横坐标接近原点。即:虽然似乎并不太出人意料,但非常完美地表现出影片试图表达的那个东西,而且观众被它所打动或震撼。借用“素面朝天”这个成语的本义——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自信于美貌,不化妆就敢面见天子——这个区域的片子就属于这种素面朝天的美女,不施粉黛就已可倾国倾城。不靠什么噱头,平淡中直憾人心。例子有:《少年时代》(Boyhood)。“我只是以为会有更多。”
所有戏外那些什么坚持拍了12年之类的噱头加起来都赶不上戏里这一句平淡的台词带来的震撼。**小结:落入左上角象限的影片好坏参半。**以上。文:本答案已收入我的专栏 ——————————————————公众号:妄想型精分影评(微信ID:moviemad)
标准就是:我喜欢。我喜欢的对我来说就是好电影,我不喜欢的对我来说就是烂电影。但有一条:这只是个人的评价,不可强加给别人。观影体验是一个非常私人的事情。
一部电影:作为一种商品,她可以靠大卖来变得伟大;作为一种演艺,她可以靠真情实感变得伟大;作为一种酒精,她可以靠激发你体内的肾上腺素而变得伟大;作为一种时代创作,她可以靠记录历史细节、暗示当代思潮而变得伟大;作为一种哲学布道者,她可以靠传递价值观而变得伟大;作为一种产业,她可以靠周边产品和导演剪辑版DVD变得伟大;作为一种艺术,他可以靠真实、美丽、先锋变得伟大……
好的电影,也许是那种能够打败时间的电影。
那一次看《杀死比尔》,手里拿着个肉夹馍在啃,开场的一段The Bride去找Vernita Green复仇,一段乱七八糟昆汀式的唠嗑,一派祥和的氛围,可是突然间的Vernita Green的开枪震的我手里的肉夹馍差点飞出去,一身冷汗!!从那部电影开始,我成为了昆汀的影迷,开始听《Bang Bang》、《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后来我看了《被解救的姜戈》,再后来我的手机里全是姜戈里的OST!接着我想起我当年看岩井俊二、宫崎骏时的感觉了,手机里的音乐全部被电影OST占据!还有《燃情岁月》、《与狼共舞》、《洛奇》、《天堂电影院》、《入殓师》...所以,对我来说,好的电影需要有好的音乐,好电影肯定让人印象深刻,出色的影像配上绝妙的音乐是非常直接的表达。难道我会告诉你我去看《后会无期》是因为配乐是小林武史么?
不是你看着感觉好就能算作好电影,这世界上有个叫做标准的东西,渗透到各个领域。也许这标准模糊,但它还是在那里,不能一劳永逸却在逐渐解决好坏的问题。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在形成标准的电影人那里,不在人民群众这里。一切标准来源于共识,共识看似多数说的算,其实这里的多数又是相对的,再多也无法多到人神鬼协议一致的程度。标准在电影教学课上,标准在电影杂志中,标准在电影大师的阅片库里,标准在知名电影节的奖杯中,标准在各大电影榜单上,标准在历史长河的赞美与悔恨里。好电影的标准就这么奇怪,由一小群人的感觉评选得出,却不相信大多数人的感觉。
从头看到尾不需要快进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百看不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什么好看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