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旅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科技展览观后感_观后感_范文先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科技展览观后感
时间:栏目:
  科技展览(一)    今天是201*年12月25日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科技展览,即新奇又有趣,那么就让我带你们一起去看看那些奇妙的东西吧!    首先参观了我们班的作品,有望远镜、摩天轮,磁悬浮等等。然后老师又带领我们 去三班参观,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小作品,有孔雀、汽车,孔明灯等等,同学们都特别高兴说:"这个活动真好,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科普知识。"    同学们都流露出兴奋和愉悦的心情,他们在分享着科学带来的快乐。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火炮,我非常喜欢,因为大炮能炸日本鬼子维护中国的和平。    一个个科技作品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虽没有中国科技馆那么富丽堂皇,但是参观、了解和学习其中的知识,却能促使我们每一个同学奋发图强!以后还希望举办这样的科技展览!    科技展览观后感(二)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参观科技展,有幸看到了宇宙的诞生大爆炸;第一个升上太空的小狗------- 莱依卡。太空研究组为人们发明的:调节体温的登山服,分光眼镜,形象合金记忆手表等实用生活物品。还有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我还知道它们各是第几位呢?水星离太阳最近,是第一位,金星是第二位,地球是第三位,火星是第四位,木星是第五位,土星是第六位,天王星是第七位,海王星是第八位。而且啊!我还知道,太阳是宇宙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哦!我们又来到了火箭园,看到了载人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土星5 号、中国航天CZL5 号、CZL4B 号、CZL3B 号、CZL3A 号等。参观的还算认真吧,我和全班同学还体验了一下太空训练哪!    看完了宇宙、火箭的展厅,体验完后我们穿过了黑洞,回到了6500 万年以前,那里的恐龙多的数不清,有甲龙、雷龙、三角龙、翼龙、鳗龙、蛇劲龙、青岛龙、原角龙、异齿龙、剑龙等等。这里的恐龙都是电动的,像真的一样哦,尤其是那个霸王龙吃小龙的形象,特别像真的一样,因为咬小龙的时候,嘴里还有一些红红的东西,好像是真血,嘴一上一下的好像在是在咀嚼哪!    参观完了恐龙,我们又去看立体电影。戴上立体眼镜,电影一开始,先来了个恐龙的爪子,向我飞来,眼看就要抓住我了,我不由自主的大叫起来,可是没想到,那个爪子又缩回去了,接着有飞来了十几快大石头。快要撞到我的身上了,我马上紧闭双眼,我慢慢睁开眼睛的时候,那十几快大石头又像那恐龙爪子一样,回到电影里去了。我的那颗悬着心终于掉进肚子里了,安心了。电影总算演完了,把立体眼镜交还给工作人员后,和同学们一起走了出去,一边走一边说着电影中的惊险镜头,心里还有着少许的惊慌。    这个科技展真是太棒了!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的历史知识、宇宙知识,但是有一点很遗憾,就是我没有看懂电影里所要表达的意思,下次,我一定要补上这个遗憾,长大当科学家的愿望越来越来强烈啦!    科技展览观后感(三)    五莲县实验学校 五年级二班王宝童    今天,我们一起观看了科技展。科技展有趣极了,让人流连忘返。    我最喜欢的是"人体发电".把两只手放在机器两端的铁球上,中间的灯就会闪现出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光。我还发现,如果只放一只手的话,灯是不会亮的,必须把两只手都放上,灯才会亮。    同学们最最期待的是5D 电影了。在电影棚外,都可以听到里面同学们的尖叫声,听着就叫人觉得很刺激。终于轮到我观看了,我好开心啊!    电影棚里的椅子分成两排,一般是女生坐前排,男生坐后排。进入棚内,一个个子很高的大哥哥发给我我们5D 眼镜,我们都高兴地戴上了。大哥哥关上门,灯也随之关上了。()面前的大屏幕还没有亮,整个棚内黑漆漆的,这时的气氛最惊悚了。    这是,屏幕亮了,原来我们要看的电影是森林过山车呀!在屏幕上出现了一条轨道,屏幕不停的晃动,椅子也随着电影情节开始不停地晃动,刺激极了。    不一会儿电影就放映完毕了,大家都还没看够呢!同学们恋恋不舍的回到了学校,心里都在期盼着下一次参观的到来呢!    科技展览观后感(四)    301 班 黎俊豪 指导老师:张淑媛    最近,我去参观了学校科技展览,展览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我对新型雨伞最感兴趣。    一般的雨伞只能遮住脑袋,雨衣又太笨重。作者对这两样物品做了小小的改动,发明了一种雨衣和雨伞的结合体,有效解决了雨会飘到身上的问题。下雨时,我们可以把材料装上去,不容易被淋湿;不下雨时,材料又可以方便地卸下来。我还注意到连接的材料十分宽敞,不会窒息。    该作品构思巧妙,利用了雨伞和雨衣的长处,同时又避免了它们的不足,说明了作者观察仔细,大胆创新,让两件常见的物品重新组合,焕发出不寻常的生命力。这也告诉我们对待身边常见的事物,要留心观察,仔细钻研,大胆实践。    科技展览不但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启发。    科技展览观后感(五)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四年段去看科技展览。我们兴高采烈地跟随廖老师去体育馆参观科技展览了。    一路上,我看见小草微微点头,花儿对我们微笑,它们好象是欢迎我们去体育馆参观科技展览呢!    到了体育馆,我们排着队伍进去参观。在里面,我看到了许多科技作品,有声波看得见、动画原理、怒发冲冠、无皮鼓,还有海市蜃楼、虚拟打乒乓球……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怒发冲冠,海市蜃楼,虚拟打乒乓球。我先介绍怒发冲冠,怒发冲冠的用法是让人站在隔电地板的上面,手触摸大铁球,只要旁边的人把"电压"键压下来,手摸大铁球的人头发都会立起来,我们班上许多人都试过,它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刺猬",十分好笑。    看完怒发冲冠,本来想去打无皮鼓,但我走过去的时候,我的视角仿佛看到了一个弹簧,于是我停下脚步,向弹簧走去,上面写着"一米以外观看".于是,我站到一米外,竟然看到了一个名字叫海市蜃楼,经过调查,海市蜃楼是用凹透镜和弹簧做成的。使用方法是用手触摸面前的弹簧,试一下能不能摸到弹簧。结果我一试,的确没有摸到,因为这个弹簧只是幻象,真正的弹簧还在里面呢。    对了,忘记介绍虚拟打乒乓球了,它的操作方法是打开电视机,抓紧连接着电视的拍子,只要里面的人物打出球来,就用拍子打过去,球在哪个方向就必须往哪个方向打,否则就没打中。我亲身体验了一回,我还连中了许多球呢!    科技展览观后感(六)    五莲实验学校09 级4 班崔依诺    今天,我们五莲县实验学校组织了一场科技作品展,我们都兴高采烈地依次观看。    我先来到了一个大箱子旁边,我心想:"难道这就是变魔术用的大箱子?"我仔细一看,箱子上写着:"画五角星。""哦,原来这不是什么变魔术用的,而是科技作品呀!"我嘟囔着。    我玩了一下,这个展品玩的规则是:用电容笔在一个屏幕上画五角星,而眼睛却要盯着一块反面镜,这块反面镜可以看见自己画出的五角星。    我不光玩了"画五角星",还玩了"无弦琴"、"锥体上滚"、"穿墙而过"和"看得见摸不着".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穿墙而过"和"看得见摸不着". "穿墙而过"其实是幻觉,骗了我们的双眼。    等看完了科技作品,老师还带领我们去看了"5D 电影".电影里的景物和动物仿佛都在我面前似的,一些飞翔在天空中的大鸟,也好像就在我头上。吓死人了!    这些展品可真好玩儿,有的奇怪,有的吓人,带给了我无尽的遐想,我真佩服现代人们的聪明才智!    科技展览观后感(七)    科学知识的得来,是必须付出汗水和努力的。学校为了让我们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科学,决定让我们到实验小学去参观科技展。    下午,天气凉爽,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实验小学。一进校门,只见几位志愿者面带微笑迎接着我们的到来。来到展厅,我们立刻被精美的展品、逼真的模型所吸引。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科技画,整齐地挂在墙上,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画,你不得不佩服这些参赛小选手的丰富想象力。瞧!那些汉堡、可乐都活了,他们都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    看完科技画,我们来到了科技作品展厅。我们被这些作品震惊了,这一件件作品饱含了参赛选手们多少聪明才智啊!有 360 °自由旋转电话机,它可以方便人们在任何角度随意接听电话;"呐喊喷泉"可以随着现场人们发出声音的高低,来调整水的高低;还有手工制作的遥控赛车,赛车在参赛选手的遥控下,可以进退自如……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只要我们肯努力,有志气,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解决。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BBC纪录片《电的故事》《光的故事》《科学的故事》观后感
 v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BBC纪录片《电的故事》《光的故事》《科学的故事》观后感
来源:网转&&点击:&&时间: 11:49:12
――BBC纪录片观后感
初三九班 傅云涛
从小学开始,就有“科学精神”一说,老师们都鼓励我们拥有科学精神,而没有人告诉我们它的意义。最近,我看了BBC的纪录片:《电的故事》《光的故事》《科学的故事》。我除了学到了大量的物理知识以外,才真正了解了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包括求知欲、质疑能力和想象力。
科学精神包括求知欲,即探索的欲望。早期的“electricians”用各种电现象来取悦于人,比如发明了“spy glass”的人用它来糊口,殊不知深入研究就能干一件既造福人类,有有利于自己的事。结果,在“electricians”中,出了一个叫Pieter van Musschenbroek的人,在前人把电流比作水流的基础上,发明了人类第一个电容器――莱顿瓶。“spy glass”发明后,一个叫伽利略的人把它改造,制成了今天的望远镜,使他获得了一笔支持他研究的财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总是留给有探索的欲望的人。
科学精神包括质疑能力。在大西洋两岸,第一条连接欧洲和美洲的电缆铺好后,传不出清晰的信号。人们试着增大电压,结果损坏了电缆。人们对此提出了疑问:电流和水流相同吗?于是更加激动人心的电学发展之路开始了。在北欧,第谷通过观测说明:所谓的玻璃球不存在。他以他好斗的性格开启了天文学的篇章。正是质疑,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因此,科学精神不能缺少质疑能力。
科学精神包括想象力。麦克斯韦是一位数学家,但他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还提出了光的电磁说。洛奇在1894年的牛津大学展示了一个可以无线传输信号的装置、改善了捕捉装置,使得电磁波一被发出,接收装置的电铃就会响。而且,两个装置间竟没有导线连接。这就是无线通信的原理,而洛奇却没有注意到可以利用这个来通信。听他讲话的人回去后,大多进行了研究,而且很多都比洛奇有名。洛奇的失败不在于他把经验传授给别人而给别人成功的机会,而是他在发现成果后没有想它的应用。麦克斯韦没有太多的动手操作便获得成功,而洛奇辛辛苦苦一辈子却成了历史的脚注。因此,科学精神包括想象力。
科学精神早已被人们运用在日常的话语中,而我只有在看完这些纪录片后才初步了解了它的本质。我相信,科学精神远远不止求知欲、质疑能力和想象力。它将指引我未来对科学的学习与探索。
BBC的纪录片中的知识同样丰富,但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去写这些知识。它们就像矿石,等待被发掘,而科学知识就像是挖它们的镐。既然手中有稿,何必担心没有矿石呢?
《电的故事》观后感
从小到大很少遇到过停电,也几乎没想过没有电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感觉在我们这代人的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是电子产品和网络。
今天我看了《电的故事》尤为震惊,这是一部很好的关于电的科普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电,了解电的发展历史,应该说人类影响最深远的科学发展就是电的发现和利用了,电从最初魔术师手里的杂耍把戏,到科学家们为它着迷,大胆探索,征服它,利用它为人类造福,经历的几百年。片中从电的发现到应用,穿插了多个实验辅助说明,也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电学知识,比如特斯拉的交流电以及他和爱迪生之间关于直流电和交流电的大战;比如,通过对海底一种鱼类-石纹电鳐能放出240伏的电压的研究,卡文迪许提出电荷和电压理论,成为物理学的转折点,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电不一定是瞬间的火花,它可以是连续的,伏特通过金属堆实验得出电流的结论,从而让我们进入了现代……
这部纪录片将我带进电学的殿堂,精彩且引人入胜。
《光的故事》观后感
“光是色彩,光是能量,光是生命的燃料,灵魂的粮食,光启发艺术、宗教以及科学,光保守浩瀚宇宙的奥秘,千百年不人们一直想解开光的奥秘”这是《光的故事》纪录片中唯美的开场景。从影片中我了解了自2000多年前开始人类了解光的历程,有关光的科学实验、哲学辩论及科技进展,也让我认识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如艾尔哈森、柏拉图、阿里士多德、笛卡儿、达文西、牛顿,他们不畏重重艰辛,埋首研究的困境,不仅对抗都会的致命打击,优秀的竞争对手、恶劣的研究环境,还有自己怪诞的性格。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艾尔哈森,他因不能完成卡里发国王交给的阻止尼罗河泛滥而被投入监狱12年,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经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推翻了人们已接受一千多年的理论,得出光线是直线,光线可以从物体上反射,他计算出光线的最重要性质反射和折射的精确数学定律,从眼镜到太空望远镜都要遵守这些定律;他重获自由后七大册著作成为光线和视觉的基本教材,他的洞察力促成了整个现代光学这门科学,从此光线离开抽象领域进入真实世界。
我一方面惊叹他的天才,更敬佩他的对科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科学的故事》观后感
科学的理念,成就、成果时刻包围着我们,科学并不由于某个天才的灵感乍现,而是一系列证据收集的结果。今天我看了《科学的故事》中的《宇宙是什么》,没看纪录片前,觉得宇宙的事离自己实在是太遥远,通过观看纪录片我知道了,从早期泰科的观测恒星资料得以收集整理,然后供开普勒这样的天才使用,创立了开普勒三大定律DD所有行星绕太阳的力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些加在一起解释了新的宇宙观最后产生于17世纪早期,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他常被称赞为永久改变了我们宇宙观的那个人,数字家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为宇宙学提供了新的证据,他观察到了木星。牛顿这个科学巨人,从苹果落地,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这些都说明了科学并不由于某个天才的灵感乍现,而是一系列证据收集的结果,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初三(9)班&潘畅
&&&&&&&&电、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多个方式,多个角度,不同时间,同样的影响力。当我们利用初三上学期学习完基本的电学的知识后,我们对电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家们也根据电的性质制造除了许多方便人们生活的工具,推动了时代的进步。而电和磁的结合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奥斯特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安培证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而最为著名的法拉第,在第二集中被着重介绍。十二岁辍学的他,停止了在学校学习却没有停止探索性的学习和发现,发电机,是彰显了他成功的标志。同样的麦克斯韦、赫兹以及爱迪生,他们互相关联又独立,建造出了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
&&&&&&&&这一切的背后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在我看来,是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如果渴求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身边的周遭环境定不会影响这样的信念。我佩服爱迪生,不仅仅因为他有着天才一样的大脑,创造了改变世界的钨丝灯,更在于他的投入,片段里说:爱迪生申请专利拿到的钱是为了进行下一个实验。同样的,当他的发电站在乡间遇到大的问题时,他也选择直面问题而不是一味退缩。
&&&&&&&&特斯拉和爱迪生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存在,注重外表和礼仪,这点我也十分赞赏。曾经在知乎上看到:“好好学物理,不出家,不梯度。”特斯拉正是我心目中这样的物理学家,有大脑又擅长社交,情商和智商相结合,不困在唯一的圈子里,生活不会是单调乏味的。
&&&&&&&总而言之,对于事物道理的探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对接下来最后一个学期的初中物理学习我也依然抱有极大的期待,学好物理,不痛苦,不痛哭。
我看了《光的故事》、《电的故事》等纪录片,从这些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意识到物理是一门十分具有艺术感的学科,是自然现象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更是多少科学家们为之痴迷的学科,其发展是一个相互竞争、合作、纠正和改善的过程。
科学家们去研究自然现象,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从原始社会到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说科技的进步是飞速的,我们生活的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离不开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每一项发明都是前人耗费无数的心血研究出来的,它们蕴含的无尽的价值和历史深深的厚重感。是科学家将自然的力量与科技融合在了一起,用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执着的求知欲和天才的大脑在两者之间筑起了一架连通着的桥。
科学家们无一例外都有一份敏锐的洞察力,正因为这个特性,使得人们在同时面对一个现象时,其他人由于习惯而感到平常,科学家们却会感到疑惑。苹果树在世上已有好多年,直到牛顿出现,才有了万有引力这一说法。所以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向身边看似寻常的现象提出问题。
只发现问题是不够的,还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要靠强大的求知欲了。如果只是提出问题,独自思考一阵发现无果后就算了,那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所以我们面对疑惑要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寻求答案的行动力。
在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爱迪生经历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后才发明了耐用碳丝电灯泡,隔着海洋的通讯联络耗费了八年之久才得以达成。这种不轻易言败的执着精神和在每次失败后都能重新振作起来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这无疑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这不仅仅在学习中,在生活处处都是极有益处的。
当然,科学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当的,这需要兴趣和天赋,更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追求。同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培养对自然事物、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更要持之以恒地用心钻研,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不因为一次的失败就灰心丧气等,只有这样,我们就离发现和探索美妙的自然科学更进了一步,就能为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周业E同学的感想:
电的故事(1)
这一集主要讲的是电最初被发现的过程。电对于人类的生活十分重要,电的发现也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上帝的看法,甚至还推动了当时著名的“启蒙运动”,为人文主义奠定了基础,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以它为基础所展开的。可见电是多么奇妙而又重要的东西啊,是它使人类“掌握了上帝”。
电的故事(2)(3)
这两集主要讲的是交流电的发现及其应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到底广泛使用直流电还是交流电”的有趣故事,它使我看到了科学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假象如果我们还在使用爱迪生所设计发明的直流电发电场,不仅会使电费变得极其昂贵而且还会出现每一英里就会有一座发电厂的可笑现象。当然,爱迪生的贡献更是巨大的,他不仅发明了开关、插座,甚至还造出了使国家、世界变小的电报机。更加令人感动的是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在每一个项目上赚钱都是为了为下一个项目筹资。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其中最最核心的东西――电。电的研究历程是无数科学家用生命甚至是献血谱写的,如此,我们更加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向那些致力于人类发展史的科学家们致敬!
&在看这四集纪录片之前我一直认为牛顿是一个自私、傲慢、不合群的装逼怪(事实上他就是这样),但是通过这四集,我看到了另一个刻苦钻研、为科学献身的天才牛顿。
在当时,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教会认为白光是纯洁的颜色而其他颜色的光不过是白光暂时的其它形态而已,所以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赞同。而年轻的牛顿却不那么认为,于是他做里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他在眼球和骨头之间放了一根小木棍并挤压它,牛顿发现他能看见七种不同颜色的光。他仔细的观察并想方设法再出这七种颜色,哪怕会损害视力也在所不惜。最终他用三棱镜成功的分散了太阳光并使之显现为七种颜色,接着他又用第二个、第三个三棱镜来说明并不是三棱镜时光变了颜色,这个实验被牛顿称为“重要试验”。可见每个人身上的有一些可贵的品质,我们不能因为他某一方面的缺陷就一味地贬低他,我们也要看到他身上可贵的发光点。
科学的故事
BBC的纪录片太震撼!特别是这种边做实验、边讲解,顺便还参观一下旅游景点、历史遗迹的模式真是有趣。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拉瓦锡的氧化汞试验,通过这个实验他不仅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O”,还测量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可是这样一位科学家的生命竟断送在断头台之下,实在令人惋惜。可见,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带来新的光明也可能会带来不可磨灭的灾难。
讲到伽利略自己制作望远镜那段时,没想到主持人竟然会带“我们”真的去做,我也第一次明白了玻璃器皿的真正做法(用一个长长的铁管子吹),这绝对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很难见到的,也许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可贵之处。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是:在短短60年内,用于发电报用的又粗又长的晶体管竟然能发展成为在拇指大小的塑料片上就有40多亿个单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所以说“科学改变生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三人行教学网
地址:中国安徽省安庆市青年新村2栋1303 维护制作:10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2016
当前位置: >
10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2016
  2016纪录片《创新之路》可以说是万众创新的启示录,破除了这些专家创新恫吓的魔咒,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带来新思路。
  10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1】
  今天的中国已经意识到,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改变,从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借鉴什么,需要思考什么,很多都在摸索之中。纪录片《创新之路》希望带着中国创新面临的问题,去到曾经给世界带来创新的国家和正在创新的国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维度中,为中国创新寻找他山之石,为转型中的中国提供一份思考的力量。
  什么是创新,创新如何去做,创新与国家繁荣有着怎样的关系,与当今世界格局有着怎样的关系,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纪录片《创新之路》所专注的重点。创新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体系,创新对世界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如何呈现创新及创新的意义,纪录片《创新之路》团队做了大量的调研,最终选择了科学、、教育、法律、政府、市场、资本、创新者、世界未来等九个方面来探讨创新生长所需要的土壤,这不代表创新所有的方面,但却是与当下中国社会、中国创新最有关联的方面。希望这些内容可以撬动中国人对创新的思考。
  在中国、甚至全世界,媒体如此系统地思考创新恐怕还是第一次。在时间上,纪录片《创新之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探讨历次工业革命、科技革新,为不同国家、产业带来的命运转折。在空间上,摄制组奔赴工业文明以来相继崛起的世界创新强国,寻找它们创新成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机制,寻找它们走过了哪些弯路,最终以纪录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希望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者提供借鉴。
  历史上,&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都曾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一百多年前,硅谷是一片田园景象,瑞典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是创新让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他们走过的创新之路却各有不同。创新没有固定的路径,没有统一的答案,创新之路本身就要创新地去完成,中国今天的创新应该怎么走,需要在认真思考各国创新经验与教训的情况下,需要在宏大的时空坐标下,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汇聚天下之路,t望中国创新。
  10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2】
  当《创新之路》摄制组来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的诺贝尔博物馆,抬头看到近八百幅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照片,悬挂于顶棚专门铺设的轨道上,被一页一页地循环传送,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正是这些科学家的成就,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世界上伟大的创新大多数是建立科学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经济的发展也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科学、技术与创新,这三个词汇经常被联系在一起,但三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纪录片《创新之路》创作过程中试图要解读的问题。
  科学是人类从对自然规律进行的观察中获取的知识。有了知识,人们运用知识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就产生了技术,而创新则是科学与技术的联合,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形成一种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开拓一个新的供应来源,甚至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今天,科学已经成为了一套方法,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势力。科学如何成为创新的基石?基于科学引发的创新,如何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科学精神如何推动创新的前行?纪录片《创新之路》第二集《科学基石》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人类历史与科学的交汇之处,奔赴欧洲、美洲、中东等地,去探索科学与创新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是因为找到科学,人类才不断开掘出创新的潜能。当创新被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的时候,对科学的态度,决定着这条创新之路能走多远。纪录片《创新之路》采访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希望通过分享他们的思想,向所有的科学家、所有的创新者表示敬意。
  10集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观后感【3】
  100个申请进入斯坦福的学生里,只有5个左右能够拿到录取通知书,但是在斯坦福校园里还有一个地方比大学更难进。这个地方叫Bing Nersery School, 相当于&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姐姐的孩子就在这里就读,而乔布斯当年把孩子送进来还费了一番周折。
  这是一所为斯坦福心理学系所建的实验幼儿园,Bing Nersery School的名字对很多是中国家长来说是陌生的,但很多中国家长都听说过曾经在这里进行的一个实验。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给了幼儿园32 个孩子每人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15分钟再吃,那么就可以得到第二块棉花糖。沃尔特&米歇尔就是在这次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延迟满足&理论。
  纪录片《创新之路》是第一个进入这所幼儿园拍摄的中国媒体,园长在采访时对摄制组说:&我们希望他们有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这份热情可能会引导他们成为工程师,可能会让他们成为老师,可能会让他们成为好的父母。这份热情总会以一种方式影响他们的生活。&
  这份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就是好奇心,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保持了持续不断的好奇心。& 在法律、资本、文化众多影响创新的因素中,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驱使人去发现、去探索。然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些都在影响着好奇心的命运。
  在好奇心被点燃的瞬间,人类的大脑发生了什么反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各个国家开始发现在教育中保护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好奇心为何成为创新者的基因?
  保护好奇心,就是保护一种创新的可能,也许生命就会多一些色彩。
相关文章推荐:
下页更精彩:1
相关文章推荐
你可能兴趣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观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