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有没有河道复式断面护岸平台景观好的旅游景点,就是河道复式断面护岸平台岸边用鹅卵石彻的护岸好的旅游景点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谈小河道护岸绿化种植施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农村群众追求生态文明的意愿也逐渐增强,特别是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步"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的问题与建议
2013年1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农村群众追求生态文明的意愿也逐渐增强,特别是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推进,广大农村的村容整洁了,房子漂亮了,但对河道的改善有很多地方却落后于其他方面的建设速度,很多地方的河道需要综合整治,才能与新农村的村容村貌相匹配。 中国论文网 /8/view-5461526.htm  关键词: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岸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3)-20-89-1   1 农村河道存在的一些问题   水域面积逐年减少。在旧村改造等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水域保护和治理规划,不少村中的小河沟、小渠塘,被人为的缩窄、废弃甚至填埋,造成农村水域面积不断减少,使美丽乡村缺少“水”的灵气,严重的还直接破坏了水系构成,造成水系连通不畅,一遇雨水天气就受涝成灾。   水环境逐年变差。受上游水土流失影响,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泥沙淤塞,河道萎缩等现象,加之农田生产、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等生产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的影响,使农村河道水体污染进一步加重,造成生态退化、水环境变差,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管理薄弱,管护责任划分不清。农村河道分布广,上下游涉河各村难以协调,多数处于“无管护主体、无管护制度、无管护人员、无管护经费”的“四无”状态。一些群众管护意识不强,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河道之中,类似塑料袋等一些无法降解的垃圾直接悬浮在河面上,情形触目惊心。   专业人才缺少,治理手段单一。随着河道治理中生态、植物措施以及水景观工程的融入,河道治理已成为集水利、环境、生物、园林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而县内相关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的机构和人才相对缺少。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更多河道被人为的渠化、硬化,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柔美、生态的特性。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广村稀,加之历史原因很多地方都要改善,用于农村河道整治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一些村仅有的一点资金,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防洪防冲问题,无力顾及河道的管理,很难在水景观、生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2 农村河道整治的一些成功经验   近年来,从事河道治理工作的人们开始逐步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参考。   2.1 河道形态的治理   河道的开挖、清淤治理要尽量保留河道的原始走向、原始地形、地貌,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都要加以保护,以营造受人类影响极小的生态“孤岛”。切不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追求防洪的安全,去“改造自然”,甚至“截弯取直”、将河道人为线性化、渠道化。   2.2 河道断面的治理   提倡缓坡,对直立的钢筋水泥防护,一般只在有特殊要求的河段构筑,尽可能的采用缓坡,为此河床原有内外连通的质地。也就要求在河岸护坡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多孔的生态材料,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干砌块石、卵石的做法。   2.3 生态植物措施的应用   随着建设生态河道理念的兴起,生态、植物措施河道工程得到应用。出现了不少如生态砼、格槟挡墙、生态植物袋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也有采用纯植物护坡的设计和实践,在一些区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4 亲水及景观建筑物融入   通过筑堰抬水,形成湖面,增设亲水设施,同时在堤防建设中景观建筑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可以进一步拓展堤防功能,使用防洪工程由单一防洪的功能向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转变。   3 河道综合整治的建议   3.1 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建议   要成立统一的机构。整合水利、农办、国土、建设、环保等涉及农村水利、农村环境各部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截污治污、环境卫生以及河道治理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的资金、技术合力,综合治理;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建立农村河道长效保洁工作的新机制和新举措,强化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并加大河道保洁的监管力度,达到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保洁目标;加大宣传。加大宣传项目建设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环境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河道整洁,为未来项目建成巩固成果先打好基础。   3.2 具体整治措施方面的建议   3.2.1 要清淤疏浚保证河道畅通 通过清淤疏浚不仅加大河道行洪能力,也可清理淤泥、垃圾,从而改善河道水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像疏浚渠道,一味追求河流通畅。要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蜿蜒性,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要加以保护,以营造生态小岛。   3.2.2 岸坡整治工程 在整治岸坡进行护岸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河段的特点,因地制宜的选择合理的断面设计。主要可以用以下几种备选的断面:   斜坡式浆砌石生态护岸。主要用于山溪性河道,坡降大,流速快,同时有一定建设空间的河段;斜坡式鹅卵石生态护岸。下部结构采用当地鹅卵石砌筑,上部结构进行植物防护,主要分布河道流速相对较缓,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直立式浆砌石护岸。主要适用防洪、防冲要求相对较高,受地形限制;自然植被护岸。主要分布在农田等生产区以及对护岸要求不高的河段,遵循“故道治河”原则,以河岸整坡为主,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自然形态。   3.2.3 水系连通工程 在一些水系发达的村庄,水系连通工程可使水系畅通,提高水系的防洪排涝作用、同时通过筑堰抬水,形成湖面,亲水性,并引配水能力,连通沟塘河渠,实现“村绕水,水环村”,将有利于改善水质。   3.2.4 亲水、景观绿化工程 为稳固河岸、防治水土流失,美化亮化河岸景观,对农村河道两岸实施植绿、造绿,并根据条件,在部分河道两岸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打造河岸绿色长廊,使河道两岸成为群众游憩、休闲、运动、亲水的景观地带。   作者简介:袁振忠,男,大专学历,公主岭市河道堤防管理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河道管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河道景观设计学问肿么多,我居然傻了这么多年......
河道景观设计学问肿么多,我居然傻了这么多年......
河道,指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水路。
城市河流最初的形式是城市边上自然的过境河,后来由于防御、运输、用水、防洪等需要,逐渐出现了护城河(壕)、运河、引水河渠和排洪河道等城市河流。到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河流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严重污染,洪涝灾害等。与其说河道景观设计,倒不如说是在为城市河道'治病'。
今天小编和大家谝谝河道景观设计,不给大家做多余的概念解释,也不说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只说干货哦~
河道景观的基本方法探析
&&&&1.总体规划布局与定位
(1)调研: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符合当地的地质特征以及气候特征,并且要对河道水域进行详细地实地考察,包括:河道宽度、水位、断面等。另外,在调研期间还要注意河道周边的环境,记录周边的建筑、生态湿地、植物组团等情况。
(2)定位:在对调研进行分析之后,在保证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依照城市设计的总体概念进行河道景观设计。由于河道是贯穿于整个城市的,其周边环境以及城市设计都不同,所以要根据流域附近的环境进行设计主题的定位,从而使不同流域的河道具有自己特色的设计方案。
(3)布局:虽然城市形象是河道景观设计的依据,但是在具体的流域设计中,还是要以流域的情况为主,其中对设计有以下要求:
第一、因地制宜,也就是尽可能地保持地形原有形态,切勿统一设计为渠化河道。如果可以,最好能够以周边的历史文化古迹连接起来,将文化理念延伸到河道景观的设计思想上;
第二、突出重点,也就是在一定距离的河道上建立一个主题亮点。主题的选择方向可以是河道特点、历史文化等;
第三、形成特色,河道尽管要具有自然特征。对于景观类型没有固定的要求,只要符合城市和地域的需求即可,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将全部景点都纳入城市中,要区分开各个景点,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记忆。
2.驳岸设计
(1)自然原型护岸:是以保护河道堤岸、还原堤岸原型为主要目的的,通常会在表面土层铺上卵石、细砂,或是种植草皮等。在植被上,多使用水杉、柳树、香蒲、 芦苇等。
(2)自然型护岸:在水面上种植植被的情况下, 并且选用石材木材等材料提高坡面的抗冲刷能力。在坡脚用木桩、石笼或浆砌石块等建筑土堤,在斜坡上种植乔灌草植被,提高堤岸抗洪能力。
(3)人工自然式护岸:用石材、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还原堤岸形态,以实地情况为依据,将缓坡式、台阶式及后退式堤岸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建筑低台地,可以根据淹没的周期性设计更多的亲水性空间。
(4)人工式护岸:直落式的陆地和水面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水位变化幅度较大,另外其亲水性和形式都存在缺点。如果具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选用缓坡式进行分级,分级式的梯级标高依据是水位的变化。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就要选用直落式分级。
2.亲水设施
(1)亲水栈桥:亲水栈桥一般为弧线、折形、方格网状等,在 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将游人引入水面之上,以提供水面观景功能。
(2)亲水平台:亲水平台是从岸边延伸到水面上的活动场所,其规模不大,形状多为半圆形、 方形、船形、扇形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亲水平台的栏杆设计符合安全标准。
(3)停泊区:一般称为码头,具有交通运输的功能,但是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有一些码头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可以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亲水平台或是台游艇码头,亦或是作为人们垂钓、观赏水景的场所。
(4)亲水踏步:亲水踏步是延伸到水面的阶梯式踏步,宽度为 0.3~1.2m,长度可以根据功能和河道规模而定,也可作为人们垂钓、嬉水的场所。
(5)亲水草坪:亲水草坪是延伸到岸边缓坡草坪软质块面亲水景观,岸线护底可以选用一些石头,既可以达到稳固岸线的效果,又可以为人们提供散步、垂钓和嬉水的场所。
(6) 亲水驳岸:亲水驳岸是低临水面的一种非直线的硬质亲水景观,用卵石方、整石进行不规则的布置,尽可能地还原自然状态,以达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4.绿化设计
(1)水生植物的选择:要根据河道景观的定位和生态特征,在配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土壤和水流速度,还要考虑选择的植物植物是否会对周边的生物造成影响。其次,要考虑到游人观景的效果,基本要求是不会造成游人观景的阻碍,特别注意的是河岸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2)坡岸植物的选择:要求是耐水湿、扎根能力强,多选用乔灌木植物,种植方式尽可能地自然。为了完善景观,植物之间要搭配适当,不能过于突兀或是不搭,也不要选择单一的植物种类,不然会造成部分季节没有景观性,地被要选择耐水湿、固土能力强的品种。
(3)堤岸植物的选择:要以设计功能为主,比如:护岸造林、集合休闲观赏的公园。传统的硬质河道驳岸护岸多用垂直绿化,并且控制种植密度,还要考虑到景观性。
(4)河道周边的绿化:要做到层次化和空间化,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树木种类要较为丰富些,不同的流域要有不同的景观。通常会以高达的乔木作为背景,将亚乔木、灌木、草花及地被作为组团。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要注重色彩的搭配,要体现出水体的美感。
5.硬质景观设计
(1)滨水广场:可以将滨水广场看作是大面积的硬质亲水景观,集娱乐、休闲、健身以及会面等多功能为一体。在广场上有展望台、活动区域以及庭院等功能区域和公共设施。
(2)景观建筑:亭、廊——是交通流线中的驻留点,供游人休息和娱;商务用房——其是为游人提供消费和购物地方,一般会在滨水广场等公共场所附近,并且设置坐凳供游人短暂休息;管理用房——其主要是用于管理公共配套设施的地方,在设计上要注重功能性和景观性。
(3)道路铺装:道路铺装主要是以铺地材料和图案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为了满足设计需求,要结合区域功能进行选材。
6.景观小品
(1)雕塑:雕塑可以传达人与空间环境的情感交流,改善空间视觉和人的体验感受,使环境更加具有文化气息。其中,纪念性雕塑主要用于重大历史事件和任务的表现,更加强调历史文化在滨水地段的表现,有利于营造历史文化的氛围。主题雕塑形象较为生动活泼,尺度也较小,主要是展示地方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应有装饰性、功能性、陈列性等其他雕塑。
(2)景观柱:景观柱的材料有石材、钢材、钢筋混凝土等,可以拉伸和丰富景观的层次感,也是视觉汇聚的中心。传统的景观柱与历史文化意义有关,或是体现历史事件,现代景观柱主要是体现趣味性和美观性,材料更加丰富,造型也较为新颖。
7.环境设施
(1)休息设施:滨水区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地方,可以在道路或是节点空间设置适量的座椅,设置方位要保证游人 的视觉通透性,最好是可以眺望河面,在座椅周边可以设计一些花架和乔木,用于遮阳。
(2)儿童活动设施:城市河道滨水空间是儿童最为喜欢的活动场所之一,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也有一 定的影响,所以儿童活动场所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儿童的兴趣,还要对其身体发育有一定的帮助。活动设施要具有趣味性,造型活泼,色彩鲜明,并且要做好安全设计。
(3)照明设施:照明设施不仅是为了方便夜间人们的出行,还要能够丰富夜间景观。
河道综合治理与恢复策略
伴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河流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弱和退化,河道出现了渠化、硬化、水质恶化、水陆过渡带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栖息地萎缩等问题。
策略一:岸线形态修复
对城市人工河道形态的修复方法主要有:
1)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拆除废旧拦河坝,将直立的跌水改为缓坡,设置辅助水道,并在落差大的断面设置专门的各种类型鱼道。
2)尽可能保持河流纵向和横向流态的多样性。修复河流蜿蜒性,在河床上创建深潭——浅滩序列,重现水流的多样性。
3)构建包括主河槽和洪泛区在内的多样性断面形态,以扩大河道的泄洪和调蓄能力。通过降低滩地的高程,修改堤线,撤去河岸硬质护坡,给河流更多的空间。
4)选择适宜的河道治理方案。在河道治导线的选择上,应考虑重要栖息地、有大型深潭的弯道、河畔林的保护及濒临灭绝物种的移植等; 滩地高程的确定,应考虑其灌水频率及水深; 河床坡降的选择,要考虑其对河流冲淤的影响; 河道渠化治理应根据河势,因势利导规划治导线,尽可能保留天然河道自然弯曲的轮廓,不宜盲目裁弯取直。
策略二:河床断面修复
城市河流中局部河段河床的硬化覆盖可如下处理:
1)拆除以前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恢复河床自然泥沙状态,并根据情况用植石法设置鱼巢。或者硬质挑台下采用生态技术处理,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
2)部分河段采用复式断面,分级逐步扩宽河道宽度。河道的上部平台和上部护坡过流频率较低,裸露时间长,可以种草或栽植低矮乔木,洪水时期作为临时行洪通道。
3)慎重考虑河道覆盖与侵占河道。覆盖后的河道作为建筑用地确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缺乏科学论证的覆盖往往导致过洪断面的立体侵占问题。
策略三:水质综合修复与净化技术
城市河道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水质修复与净化应分类区别,方法有:
1)人工增氧技术;
2)复合生态滤床技术;
3)光电反应技术;
4)生物膜净化技术;
5)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6)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7)生物多样性调控技术等。
策略四:生物群落恢复及栖息地修复
河流的水文条件及水体水质得到改善后,通过自然恢复或适度的人工干预和保护措施,恢复和改善生物栖息地; 通过引入本土生物,优化河道生物群落结构,构建生物多样性,恢复河道自然良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策略五:河道景观构造
城市河道景观侧重水景观 ,以“水”和“绿 ”为基础,由水位中心轴线向两岸扩展,包括水域景观、过渡景观及岸域景观等。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河流的功能多样性要求,对河流进行合理的形态规划,确定合理的景观布局;完善运行管理措施,保证景观的可持续性。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
1.人工增氧技术
1)概念:通过一定的增氧设备来增加水体溶解氧,加速河道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设备(如水车增氧机、提升增氧机、微孔曝气等)和移动式充氧设备(如增氧曝气船),可以充空气,也可以进行纯氧曝气。
2)优缺点:为好氧微生物及以藻类为食的一些原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助于好氧生物区系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增加了河道生物多样性。但需要提供动力,对相对封闭的水体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复合生态滤床技术
1)概念:复合生态滤床是一种特殊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污水生态治理技术。复合生态滤床是由集水管、布水管、动力设备、生物填料、水生植物及复合微生物等共同组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能耗少,维护方便,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容易造成堵塞,后期需要人力长期管护。
3.生物膜净化技术
1)概念:生物膜净化技术是利用一种全新的织物型生物膜载体,使用经培养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和微型生物,附着在填料或载体上繁殖。
2)优缺点:抗污水和化学物的侵蚀,保证微生物的繁殖力并提高其代谢率。吸附、分解氧化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使河道水体得到净化。投资较高、单位处理效率较低。
4.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概念: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富集作用去除水中的营养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可结合景观设计打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周期较长、需要配合其他工程技术使用。
5.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水体或流动、或受潮汐影响、或间歇性换水,而底泥是河道多年污染的积累,是河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概念:底泥生物氧化是将含有氨基酸、微量营养元素和生长因子等组成的底泥生物氧化配方,利用靶向给药技术直接将药物注射到河道底泥表面进行生物氧化,通过硝化和反硝化原理,除去底泥和水体中的氨氮和耗氧有机物。
2)优缺:有效提高河道自净能力、节省费用。无法绝对控制药物对水体无害。
6.生物多样性调控技术
1)概念:通过人工调控受损水体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数量,来摄取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控制藻类的过量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完善和恢复生态平衡。
2)优缺点: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恢复河道生态多样性。周期长、常作为后期深度处理工艺。
河道景观植物选择与应用
河道植物配置是河道景观和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植被配置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维护物种多样性、改善气候、净化空气;河道植物的姿形、优美的线条、多样化的组合方式可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1.植物配置与品种选择:
1)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按生活类型主要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指根生长于泥土中,基叶挺出水面之上的植物。在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中,挺水植物是最重要的植物材料。比较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香蒲、芦苇、菖蒲、慈姑、黄花鸢尾等。
浮水植物:浮水植物是指根生长于泥土中,叶片漂浮于水面上,包括水深1.5-3m的植物。浮水植物在划分水面空间、改变水面色彩、增加水面景观效果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漂浮植物:漂浮植物是指根生长于水中,植株体漂浮在水面上。它多数以观叶为主,随着漂浮的地点的变化,植物可以改变不同水域的水面景观效果。如凤眼莲、水鳖、大薸等。
沉水植物:沉水型水生植物根基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具发达的通气组织,利于进行气体交换。沉水植物有:竹叶眼子菜、狐尾藻、黑藻、苦草、金鱼藻、菹草等。
2)水缘湿生植物:
水缘湿生植物通常指生长在水边,有很强的耐水湿能力的植物,这类植物从水深20cm处到水边的泥里均可以生长。水缘湿生植物是河道植物景观中的过渡带植物,常见的有:旱伞草、美人蕉、马蹄莲、石菖蒲等。
3)岸际陆生植物:
岸际陆生植物一般生长在地面或者水体边缘湿润的土壤里,但是根部不能浸泡在水中,一般情况下此类植物只有一定的耐水湿能力。它的种类非常丰富,主要由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组成。此区域的植物选择重点考虑其被水淹的时间,以下植物品种选择仅作参考。
淹水时长小于6h的区域植物选择:
植物的生活习性中明确表明为不耐涝的植物除外的植物一般均可以应用。
淹水时长大于6h小于12h的区域植物选择:(但不能把植物全部淹没)
1,一年生草花
柳叶马鞭草、中国石竹、洋甘菊、银苞菊、蛇目菊(矮生)、美女樱、一串红、甜叶菊、“星白”勋章菊、孔雀草。
2,宿根花卉
垂盆草、紫花地丁、爬山虎、野牛草、结缕草、美人蕉、大花萱草、二月兰、花叶芦竹、匍匐剪股颖、灯心草、常夏石竹、金鸡菊、美丽月见草、月见草、宿根天人菊、滨菊、剪秋萝、蛇鞭菊、紫松果菊、大金鸡菊、玉簪、蛇莓、细叶芒、斑叶芒、狼尾草、花叶芒、地被菊、鸢尾、麦冬、高羊茅、山麦冬、涝峪苔草、虎尾草、绢毛匍匐委陵菜、鼠尾草。
连翘、丁香、紫薇、北海道黄杨、大叶黄杨、棣棠、珍珠梅、紫叶小檗、腊梅、红王子锦带、红瑞木。
紫叶李、紫叶矮樱、矮生紫薇、沙棘、胡颓子、芦竹、西府海棠、水杉、垂柳、加拿大杨、朴树、女贞、圆柏、二球悬铃木、柿树、桑树、旱柳、丝棉木、榆、白蜡、紫穗槐、黄栌、麻栎、一球悬铃木、山荆子、桑树、绒毛白蜡、构树。
淹水时长大于24h区域植物选择:
千屈菜、黄菖蒲、柽柳、美人蕉、芦苇、香蒲、菖蒲、石菖蒲、睡莲、凤眼莲、金鱼藻、荇菜、荷花、水葱。
2.河道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1)防洪策略:考虑到一些河道存在较大的防洪安全问题,在植物造景和配置上应尊重其安全性原则,护岸应选择耐水湿、耐冲刷的植物品种。
a.水生植物种植区:水位变动区附近,在水流较为缓慢的浅滩、回水洼地等种植水生植物,品种选择:芦苇、菖蒲、香蒲、黄花鸢尾、茭白、水葱、黄花菖蒲、花叶芦竹等。
b.湿生植物种植区:经常受到河水冲刷的区域,边坡采用的生态混凝土,通过喷薄冷季型草种高羊茅、早熟禾和暖季型草种狗牙根等方式进行植物景观打造。
c.灌草植物种植区:马道高程以下,做格宾+生态袋种植,植物在配置上考虑群落化,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灌木为主体。
d.乔灌草植物种植区:基本处于防洪标准水位线以上,可按常规种植方式种植。
2)消落带策略:消落带是指河流、湖泊、水库中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致使被水淹的土地出露水面,周期性成为陆地的区域。消落带的植物选择应选择在汛期耐水湿,枯水期耐干旱的植物。
消落带植物选择:
低矮草丛—扁穗牛鞭草、双穗雀稗草、狗牙根、野青茅、疏花水柏枝
高草草丛—卡开芦、芦苇
灌丛—枸杞、秋华柳、小梾木、地瓜藤、中华蚊母树
说了这么多知识,当然远远不够,每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给大家举例三个名著河道景观改造案例,从中学习设计师们是如何给河道“治病”的。
母亲河恢复-中国迁安三里河绿道项目
(2013ASLA 通用设计荣誉奖)
'规模让人印象深刻,结果转变惊人,细节美妙。植物种植的娴熟表明对园艺的深刻理解。伟大的净水环保策略。美丽的作品'
——2013年专业奖评审委员会
迁安三里河绿道项目将截污治污、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它充分展现了一个曾经被忽视遗忘的景观如何发挥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进而蜕变成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和日常景观的。项目沿绿带建立了供通勤和休闲使用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与城市慢行交通网络有机结合,其通过融合当地传统特色的艺术设计形式更复兴了民众的社会认同。该项目产生的生态效益及其对新美学阐释,促进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城市发展。
↑ 生态走廊的3D模型及其改造过程:此工程利用滦河与城市之间的不同高度,创建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公共空间,整合了下暴雨时的雨水管理、植被恢复、再创造与艺术,刺激了城市发展。 A 滦河& B 水源&& C& 沿途的城市发展& D 三里河生态走廊&& E 出口
迁安三里河绿道项目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沿岸,该项目占地约135公顷,绵延全长13.4公里,宽度约100-300米,为一带状绿公园,上游由引滦河水贯穿城市之后,回归滦河。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一条遭遇严重工业污染、令迁安全市人民为之伤痛的“龙须沟”,俨然恢复了当年“苇荷相连接,鱼鳖丰厚,风光秀丽”的城市生态廊道。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主城区虽西傍滦河,但由于地势整体低于滦河河床,高高的防洪大堤维系城市的安全,却被隔离在外,有水却不见水。三里河为迁安的母亲河,承载着迁安的悠远历史与寻常百姓许多记忆。它卵石河床,帮底坚固,因受滦河地下水补给,沿途泉水涌出,清澈见底,暑月清凉,严冬不冰。虽久经暴雨洪水冲刷和切割,但河床依然如故,从无旱涝之灾,素有“铜帮铁底”之称,为沿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1913年李显庭就在三里河创建了迁安第一座半机械化造纸厂,开北方造纸之先河。1917年兴建水利碾磨坊,1920年以后沿河各村先后建水磨坊8处。这种原始的水利碾磨在三里河上一直延用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为电力所代替。70年代以后,由于城关附近工业不断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滦河水位严重下降,三里河干枯,河道成为排污沟,固体垃圾堰塞河道,昔日的母亲河成为城市肌体上化脓的疮疤,更是广大居民心中的剧痛。
↑ 这个索引图显示了本次介绍中选择的图像的位置。艺术被融进了这个生态复原景观:受当地著名的剪纸艺术的启发,一段800米长的折纸走廊贯穿于本工程的中心地带。
于是,迁安市政府决定彻底改变三里河河面及两岸面貌,全面实施三里河生态走廊工程。2007年初将项目委托给“土人设计”。工程包括污水截流,引水和生态重建等所有内容。工程分为三段:上游引水段、中部城市段、和下游湿地公园段。从2007年4月开工到2010年初,经两年的持续建设,除下游湿地公园仍然在建外,其他两段均告完成。“芦苇丛生、绿树成荫、雀鸟栖息”的优美环境已然重现这座北方钢城。
↑ 图中展现的是2006年时现场的情况。本工程把以前的垃圾场和污水排放处改造成了一处生态基础设施和日常景观。
↑ 这是生态走廊上游地区的一幅典型的图片,主要特色是一条新建的、绿色植被茂密的小溪,它从滦河里引水,两边是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生态廊道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在下游归流入滦河;考虑到滦河水量的不确定性,三里河设计为串珠式的下洼式“绿河”,即使在没水的时候,也能保持串珠状的湿地,同时结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回用,使绿带具有雨洪调节功能,深浅不一、蜿蜒多变的拟自然河道设计,营造一个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场地中原有树木都保留, 从而形成众多树岛,令栈道穿越其间;整个工程倡导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观理念,大量应用低维护的乡土植被,水草繁茂,野花烂漫。沿绿带建立了一个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与城市慢行交通网络有机结合,向沿途社区完全开放,营造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城市景象。
↑ 有弹性的绿色河流策略:河流现存的水泥水渠被取消了,在主水道的岸边建造了生态湿地,以便控制洪水、治理城市里的雨水径流,起到了“绿色海绵”的作用,创造了多样的野生生物栖息地。
↑ 生态走廊的中段穿越了人口密集的社区,主要特色是那段800米长的折纸。这些中国红艺术品是由玻璃纤维制成的,曲曲折折地摆放于以前的河道边上早就存在的柳树下。
↑ 折纸使得遮盖物、座椅、木板路和照明成为一个整体,蜿蜒在现场已有的树木周围。
↑ 晨练:图中的两个男子正在吹唢呐,这是当地的一种木管乐器,背景就是折纸艺术品。周边是“杂乱”的当地植被,这只是你在生态走廊边看到的很多日常场景中的一幕。
↑ 作为北边人口稠密的社区和南边的一所小学与幼儿园的连接,折纸为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们创造了一种欢乐的体验:图中一位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正漫步在与折纸交错重叠的木板路上。
↑ 折纸沿着生态走廊“展开”,与黄色的野菊花形成鲜明的对比。野菊花是当地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它们不怎么需要维护,可以用来做中药。
↑ 折纸被放学后的孩子们所利用。这是受当地著名的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启发而建造的。
↑ 折纸被学龄儿童用来当作做作业的椅子和桌子,成了孩子们放学后聚集的场所。
↑ 人们很享受水中之路,把它当作日常体验的一部分。桥和木板路被设计进了河中,创造了通往“树岛”的通道。“树岛”是用来保护现场现存的树木的。
↑ 两个年轻女孩正淌水过河,复原的母亲河与她们的祖母们讲述的传奇故事现在听起来成了真的:这里是“芦苇和荷花茂盛、水里面满是鱼和甲鱼”的一个所在。
↑ 通过建造“树岛”,现场现存的树木被保留了下来,周围是流淌的溪水。在水边建造了平台,使得当地的社区能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自从这个生态走廊建成以后,它立刻成了新发展的催化剂。
斯坦福市弥尔河公园和绿色廊道
(2015 ASLA 通用设计类荣誉奖)
“我们都看过太多项目试图将水流还原至自然状态,但该项目看上去具有出乎意料的可信度。”
——2015年评审委员会
【项目陈述】
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市的弥尔河公园曾经是被人为开挖、污染严重的河岸地区,而今却是一个郁郁葱葱的、非常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并彻底改善了城市生态和社会结构。景观设计团队同工程师和生态学家密切合作,通过重塑河道和引进数百种原生植物,打造出一个一举两得的景观项目:一方面复苏了水陆栖息地的活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城市洪水风险。公园取得的变革性效果将生态的可持续性融入到社会可持续性及公共正义之中。一个世纪以来,沿河步行道第一次打通了前往河岸的通道,将富有生命力的景观和周围街区重新联系在一起。这一设计为迫切需要公园空间的人们提供娱乐场所,多功能的“大草坪和观景平台”为大型公共活动提供场地。作为定义活跃的城市生活的典范,弥尔河公园是住宅、企业、商业开发项目增长的催化剂,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 总平面图——弥尔河公园曾经是被人为开挖、污染严重的河岸地区。景观设计团队同工程师、生态学家密切合作,重塑河道,复苏了水陆栖息地的活力。
【项目说明】
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市内的弥尔河在筑坝、河渠开挖、杂物堆放、淤泥堆积等等恶性作用下,大大增加了市区洪水的风险。为了降低这一风险,美军陆军工程部和斯坦福市执行了一项景观工程:移除两侧的混凝土堤坝,让弥尔河自17世纪以来第一次得以自由地流淌。这一绿色基建工程不仅恢复了沿河的栖息地,降低了城市洪水风险,还借机开发出周边的公园空间,将市区同河岸结为一体,实现了区块的整体复兴。
近100年来,斯坦福市一直梦想在市区打造一座中央公园,并沿着历史悠久的弥尔河河岸建设一条绿色的廊道。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联手的财政支持下,设计团队得以为该地区制定总体规划,并对一座28英亩的公园和一条3英里长的绿色廊道进行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团队同陆军工程部紧密合作,负责该区域总体规划的设计和实施,这一规划将持续性地促进栖息地的生长,经过近十年的时间重新连接起城市与自然。这一工程的实现要感谢传奇的城市规划师Herbert Swan。在1929年,Swan追随Fredrick Law Olmsted的愿景,“设计出大都市中的郊野”,将目光投注到在城市环境中塑造公园空间的重要性上。
弥尔河绿色廊道总体规划的生态组成要素之一是增加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即通过移除大坝,引入多样化的栖息物种为原生的野生动物群体提供支持。与生物栖息生态学家紧密合作,设计师通过塑造河滩、集水区和蜿蜒的河道来模拟自然的河流形态。原生树木、灌木、草类构成的稳定的植被组合,被用以固定河岸土壤,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筑巢的场所。被重新引入的洪泛区在城市的中心创造出重要的盐沼栖息地,为从盐水迁徙到淡水中溯河产卵的鱼类提供前往集水区的通道;360年来,1200条河水青鱼第一次回到这里产卵;潮水交换效应为陆地和水域带来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得益于多样化的河岸形态和河水深度的设计,其他物种得以在此栖息。
如今,重新分级的河岸与自然的、防护性的洪泛平原相类似,能够消除雨水对周边街道和街区带来的损害。这条曾经给附近街区带去持续性洪水威胁的河流,如今已经能够自行处理暴风雨带来的水量波动。事实上,在最近的两次飓风中,洪水对公园和周边地区并未造成严重影响。今天,蜿蜒的河流在步行道、休息区和公园设施中穿行而过,为人类和野生动物营造出平和而生机勃勃的环境。
种植的第一阶段移栽了超过400株原生树木和灌木。原生野花和草类的种子也散播在潮湿区、半潮湿区和城市高地三个不同的区域。播种后的春天,强烈的暴风雨冲走了一部分,但绝大多数种子就地生根、发芽。更重要的是,新洪泛区的效果跟设计预想的一样,对小路和河岸没有损害和侵蚀。同年第二次播种下的五颜六色的野花的种子让种植设计的效果更加丰富。野花、草类、灌木和树木的组合为陆居物种创造出全新的栖息环境。当地社区也积极融入到公园的维护中来,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在除去偶尔出现的入侵物种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团体在这里获得原生植物的知识,并加深了对植被看护工作的理解。公园的访客将他们拍摄到的野生动物,如水獭和在地面筑巢的鸟类的照片上传到弥尔河公共网站上,这些野生动物出现在与市中心如此接近的地区是非常罕见的。从这些图片中,可以辨认出超过50余个独立的植物物种,它们在此生根生长,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景观中的设计元素首先要尊重基地的历史,其次要经久耐用。摆放得当的长凳和大块的回收来的卵石,沿着小路和观景平台,为访客提供就坐休息的场所。地面铺装材料具有很好的抗洪水腐蚀性能。设计师保留了历史悠久的石墙,并将从建筑工地中挖掘出来的石头放置在景观之中,用以昭示当地的历史和地理特质。作为公园与市区相连接的典例,美洲香槐列队组成的林荫大道从城市的入口延续进来,通向为举办大型活动和沿河娱乐项目提供开放性空间的“大草坪和观景平台”。此外,设计团队还考虑到当地社区民众对樱桃树的喜爱,尽可能地将原有树木保留下来,并在施工期间倍加看护,之后将所有的老樱桃树和新树的一起,移植到通往大草坪和观景平台的小路旁。
设计还为将于未来出现的设施预留了空间,包括Steven & Alexandra Cohen喷泉和溜冰场、Brownstein / Selkowitz纪念亭、Nissen转盘、弥尔河公园凉亭以及中心公园探索园等。
自开放使用以来,社区居民常年到访弥尔河公园和绿廊,带来了几百个节目,也带来了志愿者。水路的清理和设计减少了污染和杂物堆放,更改变了人们之前随意抛扔垃圾的习惯。当地居民持续的清理工作让公园自然的美感得以维持。
关于总体规划未来阶段的实施,人们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城市与生态共生的必要性,它能让市区和周边环境成为互惠互利的存在。这一项目将成为一个永不停歇地自我再生式的景观。原生的植物和野生动物会不断地回到这里。景观设计将可持续性、娱乐性、公民参与、文化教育融入到郁郁葱葱的、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环境中,使之成为为子孙后代服务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 基地曾经是一片河边的蓄水池,如今被重塑的蜿蜒河道和曲折的小径所替代。原生的植被,从水生植物到湿地植物再到土生植物,从河边向堤岸缓缓过渡。
△ 一度弥尔河被废弃,建于1922年的河堤将城市和居民同河流隔离开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沟渠化的河流成为主要的市区洪水的发源地。
△ 如今一切都改变了,铺装的小径将人流引向石头随意铺就的走道,卵石河堤似乎在邀请人们前往河边。
△ 2000年,陆军工程部提交了一份提案,提案中由一个新的认识,即恢复河岸的自然属性,移除所有障碍物和蓄水设施,能防止因城市化造成的洪水。
△ 复原工程使得弥尔河得以自由地流淌,像其17世纪发源时一样。它恢复了原始朴素的外观,从斯坦福的市中心一路流向长岛。
△ 在春季丰沛的降水过后,河流的流量有所增加,但不会为围边城市带来洪水威胁。
△ 植群的设计将自然的河岸走廊同城市公园的需求结合起来。多样性、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与城市性相结合。植群被用于提供动植物栖息地,保持可见性,营造空间丰富且方便维护的公园。
△ 人们重新回到河岸。这里离市区一步之遥,能让人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得以喘息。街道的轰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鸟的啼叫、昆虫的嗡鸣以及潺潺的水声。
△ 野草、野花、灌木和高低的树木构成的原生植群被设计师精心排布,以恢复退化的水陆栖息地的活力。
△ 到了夏季,坐在公园草坪前的大台阶上,人们可以俯瞰河流,聚集在一起看一场露天电影或者进行其他活动。
△ 紧挨着大草坪,喀里多尼亚花岗岩铺地呈阶梯状向河岸延伸,为市民活动提供场地。
△ 周围的居民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园的怀抱中。图片上的儿童正在前往公园里庆祝万圣节活动的路上。
△ 精心布置的石块营造出水系、河滩、瀑布和水池。每一个元素都有各自的功能:减缓流速,为河流层级的变更创造空间,以及为两栖动物和产卵的鱼类提供平缓的水域。这些区域也成为寓教于乐的嬉戏场所。
△ 这一设计有效消除了废墟和污染,使得野生动植物迅速聚集到这里。野鸭、水獭和在地面筑巢的鸟类只是在这里了栖息的物种的一部分,它们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这块多样性的城市区域。
△ 蜿蜒的小路与河流相平行,为散步、慢跑和骑自行车等活动划分空间,同时也提供休憩和观景的场所。
微山湖湿地公园
(2015 ASLA通用设计类荣誉奖)
“治理空气不是我们的专长,但如果是水体修复,景观设计师当仁不让。”
——2015年评审委员会
【项目陈述】
微山湖湿地公园为大型公园的设计提供一个新范例,该项目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平衡水体修复、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该区域是亚洲最大的湖泊湿地,多年来因农业和水产养殖业表现不佳而日渐衰退。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恢复这一重要的地区性生态湿地的水质和环境。公园将一片乡野湿地转变成科学教育、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促进了相邻城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工程浩大的“南水北调”项目沿线水路的环境保护。公园项目竣工之后,之前鲜见的当地野生动植物再度回归故里,这充分证明了修复后的水体、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的健康状态。
△ 总平面图和区位图
【项目说明】
区位与背景:
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南部,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一部分,后者这一耗费数十年打造的基建工程竣工之后将为中国北部带来可靠的水源供给。基地远离主要的经济中心,同邻近城区的交通连系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缺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该区域的生态和环境条件也相对没有受到干扰,但与更广大区域的生态联系状况不佳,基地内农业活动也导致了某些区域严重的环境污染。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但景观特征相对模糊。
2008年,团队受当地政府委托为湿地公园提供一个旅游开发及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景观规划覆盖的面积约40平方千米,第一阶段的设计面积约2000公顷。项目于2010年5月动工,预计花费4200万美元(约2.6亿人民币)。微山湖湿地公园的第一阶段于2013年5月完工并向公众开放。同年在中国国家林业局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性投票活动中被选为中国最具魅力湿地之一。
设计、分析与规划:
总体规划师、环境规划师、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建筑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景观设计师的领导下,为中国该地区设计规划出一座公园用地的新范例。鉴于基地的复杂性和脆弱的生态条件,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实地勘测和评估以了解基地条件,之后推出适宜的策略和综合性的总体规划。项目的实现分为以下几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1.对基地及邻近区域的生态资源、栖息地、水文、规划和发展策略、文化特征和空间形制进行分析;2.设置项目愿景与定位;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野生生物栖息地;3.制定经济开发、生态保护、景观和建筑设计策略;4.制定总体规划和发展导则;5.同利益相关者沟通,包括政府部门和群众代表;6.沟通过后对愿景进行设计修正;7.设计深化并整理成文件;8.在建造过程中做好协调工作。
公园的设计将综合性规划、自然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结合起来,将现有生态资源的潜力最大化,同时取得运作上的灵活性。通过在不同尺度中,使用微创的设计策略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设计团队塑造了当地人口中的“北方诗意的湿地”,彰显本土景观和文化特色,让感官愉悦与可持续性低碳发展并驾齐驱。其结果是一个美丽的、极具吸引力的公园,它艺术性地将水道改善、生态保护、栖息地修复和旅游开发融为一体。
5个景观分区:
5个景观分区拟定的统一原则与各自的生态功能有关,分别是核心保护区、自然修复区、限定人流活动区、地产开发区和一个受到保护的乡村社区。此外,设计师还建造了几个全新的和修复后的栖息地:一个人工湿地、河岸湿地、永久性淡水沼泽、公园用地、草场、修复后的自然湿地、鱼塘、农田以及一个水泽开发区。
优化水资源管理:
微山湖高洪水位和季节性水位波动较大的现状影响了基地的水文系统,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极大挑战。水系设计要仔细考虑地形、水池和河道构造的现状,打造高度防洪的水系网以及畅通无阻的水脉联系。为了优化水环境,在进出口处设置净水湿地,以确保流入和流出的水都是高度清洁的。与此同时,植入最好的雨水管理系统,最大化地控制和移除表面径流带来的潜在污染。
利用当地植被修复湿地:
在分析环境现状,如水体、植被和地形以及未来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污染之后,在高度易污染的区建立湿地净化系统,以确保水的洁净。当地植被打造而成的多结构湿地,既优化了净化效果,又提升了景观质量。
多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方案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生态栖息地网络,首先塑造一处核心栖息地,来锁定周围具有新兴生态价值的栖息地。设计团队创造了多种栖息地(林地、农田和湿地)来优化河岸生态系统,增加和增强动物多样性。人们有望在将来观测到当地典型的水鸟,如鹳形目、鹤形目和雁形目。而现在已经能够看到一些鸟类的筑巢行为,这激发了游客来此寻求新鲜体验和生态教育价值的欲望。
微创材料:
木架构成的观鸟走廊绵延在整个湿地当中。设计师将这些木制和铁制的轻型结构低调地放置在景观之中,使其对区域的干扰降至最低。基地内新建的软土护壁由现成的柳条和遗留下来的杨树桩建造而成。包覆着木桩的枝条生根发芽之后能够固定周围的土壤层。电动车道和主要的人行道都由渗透性能极好的碎石路面铺就;独立的小型服务设施通过太阳能和风能设备为满足自身的照明需要提供电力。
无车旅游胜地:
方案严格控制进入公园的车辆。所有游客用车必须通过现有的、与度假区和保护区相分离的道路停置在公园外,将对栖息地的影响降至最低。公园里大部分的道路都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并提供水上交通工具。道路和水上交通系统构成双回路,作为南北区各自的主要交通模式,可组成不同的换乘组合。因为一些景点只能在船上观看,所以机动车道主要位于主功能区附近。总而言之,方案修正和优化了现有路网,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增强植物多样性:
设计师通过改善现有相对低矮的土生植被的多样性、减少区域水体中外来藻类植物的入侵,来保护和优化包括水体、湿地和森林等栖息地;在森林和湿地修复中种植本土植物,进一步提高植被的生态价值。多样化的植被结构(包含树、灌木和草地)有利于塑造四季变化的绿色景观,丰富公园的自然多样性。
可持续建筑:
游客中心及剩余部分的设计都采用绿色屋顶,其形式顺应下坡的地形,塑造出平顶山式的雨水花园,屋顶雨水在这里收集起来,经过处理,流入当地石材砌筑而成的墙体基部的水道中,从而汇入水体。小型独立的服务设施全部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来满足自身的照明。
△ 原始的基地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但景观特征相对模糊。生态和环境条件相对没有受到干扰,但基地内农业活动已经导致了某些区域严重的环境污染。
△ 水处理及教育湿地系统
△ 经过人工湿地的处理,水重新汇入微山湖。微山湖的无边荷景广为人知。
△ 甄选当地湿地植物物种用于不同区域,通过水体分流提升水质,塑造可持续的、健康的湖泊栖息地。
△ 通过分层和多样性种植营造四季变换的景观特色。通过增加本土动植物群,该区域已经被恢复成一处生机勃勃的、适用于室外科学教育的景观。
△ 竣工后的湿地面积达到200公顷。最高效的时期,化学需氧量消除率估计可达百分之50,磷消除率接近百分之60,氨消除率高达百分之65。
△ 设计师将观鸟走廊同环境揉为一体,降低人行交通对鸟类栖息地和鸟类活动的影响。
△ 木栈路网和观景平台贯穿整个基地,为游客营造了多样而丰富的在芦苇地和杨树丛之间穿梭的景观体验。
△ 木甲板使用产自当地的材料,这是该项目微创设计策略的一部分。
△ 水质变好了,人们可以在湖中游泳了。
△ 诸如太阳能、风能之类的绿色能源被用来为包括科学监测设备在内的公园服务设施提供电力。
△ 微山湖的荷对当地文化和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座专门委托设计师设计的当代雕塑是公园入口的标志。
△ 重新建成的“有机”护壁所使用的材料是基地内的柳枝和杨树桩。来年春天,盘覆在木桩四周的柳枝生根发芽,起到固定周围土壤的作用。
△ 经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湖水适宜人们在其中嬉戏。
城市河道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休闲场所,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景观功能,还要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一些娱乐和休闲的场所和设施,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景观形象进行不同的设计,使河道设计与周边环境达到和谐状态,对于那些休闲娱乐场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道护坡护岸格宾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