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外汇是支付纸币有贮藏手段职能吗,但没有货币支付纸币有贮藏手段职能吗的职能?

央行购汇的支付手段
周其仁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我们已经知道,人民币汇率是在一个中国的市场上形成的。这个市场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一个由数百个有权在中国经营外汇业务的中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会员制交易所——或称“银行间外汇市场”。这个市场依法由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较为特别的地方,是依法管理这个市场的央行和外汇管理局也可入市买卖外汇。更为特别的地方,是迄今为止进入中国的绝大多数外汇,都是由央行购得、然后转为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的。讲过了,1994年第一次汇改之后,中国在法律上不再要求强制结汇。因此,央行购汇与别的会员的购汇行为没有什么原则不同:平等竞争,出价高者得。央行所以购得了进入中国外汇的绝大多数,原因简单,就是谁的出价也不如央行的出价高。正因为央行出价最高,所以市场里的其他会员,就很乐意把从企业与个人那里购得的外汇,卖给央行。2003年公布的《外汇管理条例》说,企业和个人的外汇收入,可以“保留或卖给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后者又可以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的外汇市场上交易。无论企业、个人还是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都有权不卖外汇给央行。这里的不卖者,其实就是他们自己对所持外汇的出价,高于央行罢了。央行购汇当然用人民币。那么,央行究竟是从哪里获得大手购买外汇的巨量人民币的?这个问题似乎太浅:谁不知道普天下流通的人民币,都是由人民银行即中国的央行发出来的?翻开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2003年12月人大常委会修正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法定的人民银行职责之一,就是“发行人民币”(第四条(三)款)。既然央行有此职权,为大手购汇多给自己发一些人民币,还不是易如反掌?是的,全部流通中的人民币现金,都是央行发行出来的。正是这个法定的央行权力,使不少人认为,央行大手购汇的代价非常之低。在技术层面,发行货币就是印刷钞票。这也不单中国如此,当代所有实行法定不可兑现货币制度的国家皆如此。但是,以为央行发行货币的代价仅仅就是人民币的印制、运送和保管的成本,在经济上却大错特错。从经济关系看,货币发行是央行之负债,这里的“债主”不是别人,恰恰是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持币的个人和各类机构。货币发行要受到债务负担的压力——天下持币人都是央行的债主,那可是惹不起也躲不起的。为什么发行货币就是央行对天下持币人负有的债务呢?从常识看,人们辛苦工作之后领取薪水图的可不是“钱”,因为钞票(法定货币是也)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无法为持币人带来真正的享受。人们领钱是为了花钱,最后是为了交换到过日子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这样看,领钱持币就等于人们把自己辛苦劳动产出的产品先“借”给了发钱机关,而钞票不过是货币当局开具出来的负债凭证。拿到货币凭证的,有权从其他商品提供者那里换得需要的商品,而后者也因此成为“借出”商品、持有凭据的债权人。货币在持币债权人那里不断地换手,其实就是人们不断借货币来完成交换。如果央行为了大手购汇而发行出过多的货币,那么天下持币人的债权权益就受到侵害。横竖人们借货币是为了购买商品与服务,倘若借得货币的时候每百元人民币能购大米50斤,等到持币人真的去买米之时只能购米40斤,那么这位持币人的债权就被缩水20%,等于老百姓说的钱不值钱了,或者说票子毛了。比较麻烦的地方是,个别场合的物价上升也可能是别的原因引起的,譬如天旱影响当地稻米的产量,或者仅仅因为一时的市场竞争格局,买家相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卖家竞争,米价都可能上升。非到物价总水平普遍、持续上扬,央行超发货币的代价是难以观察到的。在这个意义上,央行不会得罪个别的持币债权人,超发货币得罪的是天下所有持币人。正因为如此,央行发行货币的大权就不能不受到特别的约束。上引《人民银行法》在授权央行发行货币之前,规定了央行全部活动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条)。央行当然有权用发行人民币的法定地位筹得购汇的支付能力,但也要受法定责任的约束,即不能以损害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代价。除了增发人民币,央行还有别的购汇手段吗?有的。这就是同样由法律规定的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这里又有诸多政策工具可用。择其要者,第一项工具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也就是有权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总额中,究竟有多大一个比例不得贷放出去,而要交存到央行。这就给央行带来“花钱”的机会:在给付准备金利息的条件下,央行就可以用此准备金购买外汇。由于央行既可依法规定准备金率,又可根据需要花费这笔准备金,所以看来,这是能够为央行大手购汇筹资的一个有效手段。与增发货币不同,央行通过抽准备金的办法所获得的购汇能力,不需要加大货币发行总量。一般的看法,央行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还减少了货币供给呢。问题在于,当央行自己动用这些准备金购汇时,已关入准备金笼子的货币又被放回到商业银行,成为进一步向市场放贷的基础。央行另外一项政策工具,是“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这就是说,无论货币发行过多,还是把准备金收拢了再放回去,央行还可以通过基准利率调节市场里货币的“动”与“静”。简单说,央行加息等于诱使货币老虎趴在笼子里趴着别动。在理论上,只要加息的力度够劲,总可以达到这样一点,以至于外面的老虎也争相要求入笼静卧。这就是商业银行高于法定准备标准的“超额准备金”的由来。超额准备金也是存入央行的,所以也构成央行购汇的支付手段。不过当央行动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外汇时,趴下了的老虎又跑到市场上去了。这样忙来忙去,增发货币养老虎,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收老虎,央行大手购汇又放虎归山。循环往复,中国经济里的货币存量就越滚越大。当然央行还有一道杀手锏,这就是2002年以后才越用越多的 “发央票回收流动性”。央票是个新工具,也于法有据。不过从经济性质来看,无论长期短期,央票总还是央行对持票金融机构的负债。还是老规矩,央行出售央票的现金性负债,又可以拿去入外汇市场购汇。这就使“捉放虎”的游戏,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 | &&&&   &&&&| &&&&  &&&& | &&&&  &&&& | &&&&  &&&& | &&&& 
&&&& | &&&& 
经济观察网 .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邮编:100013 电话:
传真:86-10-
备案序号:鲁ICP备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汇率是指()A.用外汇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B.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C.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D.外国货币B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政治试题答案货币职能/货币职能
正文/货币职能
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各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货币最早具有的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商品进入流通之前,先由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价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在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领域作贮藏备用,从而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随着商品赊销交易的出现,货币在这里不再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而只是到了约定的付款日期才被用于清偿债务,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的前四种职能在国内商品流通中得到了充分发展,才会同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相互联系,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K.马克思研究货币各种职能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价值尺度
货币表现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含义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各种商品都是社会劳动的凝结,具有相同的质,所以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这种内在的价值可以比较,但自身却无法表现出来。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使各种商品价值都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时,货币就成为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
表现 以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时,就成为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给商品贴上一个价码标签,而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
要求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要求在一国内只有一种商品充当货币。这样,才能使货币稳定地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当货币商品自身的价值降低时,其他商品的价格会相应提高,反之,则降低。如果有两种商品充当货币,则其自身的价值变化所带来的比例变化,必然会造成价格的混乱。历史上的金银
的不稳定性及其最后被金
所代替,就是最好的证明。 流通手段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含义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在商品交换中发展的。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采取物物直接交换的形式。货币产生以后,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它使直接商品交换变成两个过程,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都要先卖出商品换回货币(W-G),然后再用货币去买回需要的商品(G-W)。由这两个过程组成的商品交换中,货币充当交换活动的媒介物。这种媒介商品交换的职能,就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形式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而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由于货币作为媒介物只是商品交换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并不一定要金属货币,也可以用货币符号代替。历史上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形式,经历过多次变化。早期是贝壳、布、帛等,而后是金银等贵金属充当流通手段,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不足值的铸币开始作为流通手段,最后逐渐用国家强制发行的纸币来代替金属货币。
作用 在商品交换中,由于货币作为交换的
流通手段的职能,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因而扩大了商品交换的品种、数量和地域范围,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正因为商品交换的买和卖分裂成两个独立的过程,就可能产生买和卖的脱节,一些商品所有者在卖出商品后,并不一定立即就地购买,这样另一些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就会卖不出去,因此,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就已孕育了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的职能。
产生和发展 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含义,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最初表现为朴素的货币贮藏,生产者把多余的产品换成货币,目的是用货币保存自己的剩余产品。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为便于能随时购买维持生产和生活的商品,货币贮藏主要表现为取得交换价值的贮藏。当商品流通扩展到一切领域,谁占有了货币,谁就可以购得一切所需的物品,这时的货币贮藏就表现为社会权力的货币贮藏。但任何目的的货币贮藏,都必须是具有价值实体的足值的货币。
作用 自发地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①货币在质上是无限的,人们有了货币,就能买到任何东西;但既定量的货币只能买到相应数量的商品,这种质的无限性与量的有限性的矛盾,驱使人们贪婪地积累货币。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使日常的货币积累成为可能。而有了货币积累,就具备了以此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前提。②由于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是足值的金属货币,不会因贮藏或流通而发生价值变化,所以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自动退出流通而形成贮藏,而当市场货币量不足时,货币又会从贮藏进入流通,使流通过程中的货币量与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量相适应,从而使贮藏成为蓄水池,自发地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 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时执行的职能。
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不同商品的生产周期长短不一,产地距销售地远近各异,为保证再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部分商品生产者产生赊销商品的需要。到约定日期清偿债务时,货币便具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以后随着商品交换和
的发展,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日益普遍,不仅超出商品流通领域,而且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如用于支付地租、租金、工资,缴纳赋税等等。
作用 可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发展。因为
的发展,使商品生产者债权债务的链条环环相连,一旦某一环节不能按期偿债,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生
。 世界货币
指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随着国际交往的产生和发展,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流通,便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世界货币除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外,还执行如下职能:①作为购买手段,在国际间用以购买外国商品;②作为一般支付手段,用以偿付国际债务、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产性支付等,以平衡国际间的收支差额;③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用以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一般讲,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充当世界货币的是足值的金和银,而不是具有地域外衣的铸币。因此,它主要是金块、银块的形式。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主要由那些在国际上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硬通货来充当世界货币。但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仍必须贮藏一定量的黄金,以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用来平衡一国的
流通手段/货币职能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物物交换转化为商品流通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它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则起媒介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它由商品变为货币(W-G)和由货币变为商品(G-W)两个过程组成。W-G即卖的阶段,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这一阶段很重要,实现也比较困难。因为,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不能使原来的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则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实现,从而商品所有者就有可能破产。G-W即买的阶段,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由于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如果商品充足,有货币就可以买到商品,这一阶段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由于货币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和地方的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品种、数量和地域范围,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货币流通/货币职能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断地当做购买手段,实现商品的价格。商品经过一定流通过程以后,必然要离开流通领域最后进入消费领域。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却始终留在流通领域中,不断地从购买者转移到出卖者手中。这种不断的转手就形成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它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需要有同商品量相适应的一定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由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二者决定(见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便多;商品价格总额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便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速度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少;货币流通速度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商品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形式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金或银的条块形状出现的。由于金属条块的成色和重量各不相同,每次买卖都要验成色,秤重量,很不方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条块就为具有一定成色、重量和形状的铸币所代替。铸币的产生使货币能够更好地发挥它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铸币在流通中会不断地被磨损,货币的名称和它的实际重量逐渐脱离,成为不足值的铸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是足值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它可以是不足值的。这是因为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是转瞬即逝的媒介物,不足值的铸币,甚至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也可以用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用贱金属,例如用铜铸成的辅币,是一种不足值的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纸币,则纯粹是价值符号。纸币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那么,每单位纸币代表的金量就减少了,商品价格就要相应地上涨。
由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使商品的买和卖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一个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之后,不一定马上就买;也打破了买和卖空间上的限制,一个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以后,可以就地购买其他商品,也可以在别的地方购买任何其他商品。这样,就有可能产生买和卖的脱节,一部分商品所有者只卖不买,另一部分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就卖不出去。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已经孕育着引起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贮藏手段/货币职能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货币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因而货币贮藏就有必要了。
货币贮藏的发展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商品流通的初期,有些人就把多余的产品换成货币保存起来,贮藏金银被看成是富裕的表现,这是一种朴素的货币贮藏形式。随着商品生产的连续进行,商品生产者要不断地买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他生产和出卖自己的商品要花费时间,并且能否卖掉也没有把握。这样,他为了能够不断地买进,就必须把前次出卖商品所得的货币贮藏起来,这是商品生产者的货币贮藏。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的权力日益增大,一切东西都可以用货币来买卖,货币交换扩展到一切领域。谁占有更多的货币,谁的权力就更大,贮藏货币的欲望也就变得更加强烈,这是一种社会权力的货币贮藏。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但是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则必须既是实在的货币,又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作为贮藏手段。货币在质的方面,作为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能直接转化为任何商品,因而是无限的;但在量的方面,每一个具体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只充当有限的购买手段。货币的这种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贮藏者贪婪地积累货币。货币贮藏者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甚至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货币贮藏者为了金偶像而牺牲自己的肉体享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3页)。货币贮藏一般是直接采取金银条块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其他的贮藏形式,如把金银制成首饰等装饰品贮藏起来。
货币贮藏的作用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当市场上商品流通缩小,流通中货币过多时,一部分货币就会退出流通界而被贮藏起来;当市场上商品流通扩大,对货币的需要量增加时,有一部分处于贮藏状态的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
关于纸币能否充当贮藏手段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传统的观点是:只有实在的、足值的金属货币,人们才愿意保存它,才能充当贮藏手段。但也有人认为,如果纸币的发行数量不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能代表相应的金属量,保持稳定的社会购买力。在这种条件下,纸币也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当然,纸币如果发行量过多,就无法保持它原有的购买力,人们就不愿意保存它。可见,即使纸币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也是有条件的,并且是不稳定的。
5支付手段编辑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产生和特点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是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商品交易最初是用现金支付的。但是,由于各种商品的生产时间是不同的,有的长些,有的短些,有的还带有季节性。同时,各种商品销售时间也是不同的,有些商品就地销售,销售时间短,有些商品需要运销外地,销售时间长。生产和销售时间上的差别,使某些商品生产者在自己的商品没有生产出来或尚未销售之前,就需要向其他商品生产者赊购一部分商品。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即出现赊购的现象。赊购以后到约定的日期清偿债务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是由商品的赊购、预付引起的,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在商品交换和信用事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交易方式。
在货币当做支付手段的条件下,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等价的商品和货币,就不再在售卖过程的两极上同时出现了。这时,货币首先是当做价值尺度,计量所卖商品的价格。第二,货币是作为观念上的购买手段,使商品从卖者手中转移到买者手中时,没有货币同时从买者手中转移到卖者手中。当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职能作用时,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目的就起了变化,一般商品所有者出卖商品,是为了把商品换成货币,再把货币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货币贮藏者把商品变为货币,是为了保存价值;而债务者把商品变为货币则是为了还债。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商品形态变化的过程也起了变化。从卖者方面来看,商品变换了位置,可是他并未取得货币,延迟了自己的第一形态变化。从买者方面来看,在自己的商品转化为货币之前,完成了第二形态变化。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出卖自己的商品先于购买别人的商品。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购买别人的商品先于出卖自己的商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中转瞬即逝的媒介,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则是交换过程的最终结果。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或价值符号,但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可以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节省大量现金,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另一方面,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赊买赊卖的情况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都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其中有人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例如,其中某个人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卖掉自己的商品,他就不能按时偿债,支付链条上某一环节的中断,就可能引起货币信用危机。可见,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以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发展了。
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了信用货币,如银行券、期票、汇票、支票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事业越展开,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就越大,以致信用货币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铸币却被赶到小额买卖的领域中去。
在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仅商品流通领域,而且非商品流通领域也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形式。例如,地租、赋税、工资等,也用货币来支付。
由于货币充当支付手段,为了到期能偿还债务,就必须积累货币。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独立的致富形式的货币贮藏减少以致消失了,而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形式的货币贮藏却增长了。
6世界货币编辑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和银,而且必须脱去铸币的地域性外衣,以金块、银块的形状出现。原来在各国国内发挥作用的铸币以及纸币等在世界市场上都失去作用。
在国内流通中,一般只能由一种货币商品充当价值尺度。在国际上,由于有的国家用金作为价值尺度,有的国家用银作为价值尺度,所以在世界市场上金和银可以同时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后来,在世界市场上,金取得了支配地位,主要由金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世界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以外,还有以下职能:①充当一般购买手段,一个国家直接以金、银向另一个国家购买商品。②作为一般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如偿付国际债务,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产性支付等。③充当国际间财富转移的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可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例如,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或由于其他原因把金银转移到外国去。在当代,世界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的差额。
作为世界货币的金银流动是二重的:一方面,金银从它的产地散布到世界市场,为各个国家的流通领域所吸收,补偿磨损了的金、银铸币,充作装饰品、奢侈品的材料,并且凝固为贮藏货币。这个流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国和金银生产国之间劳动产品的直接交换。另一方面,金和银又随着国际贸易和外汇行情的变动等情况,在各国之间不断流动。
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流通,每个国家必须贮藏一定量的金、银作为准备金。这笔世界货币准备金随着世界市场商品流通的扩大或缩小而增减。在资本主义国家,银行中的黄金储备,往往要限制在它的特殊职能所必要的最低限度。过多的货币贮藏,对于资本是一个限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商品流通的停滞。
显示方式: |
共有12个词条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20:32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