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义是天下收藏鉴赏家郭鹏

鉴赏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清代收藏家鉴赏家赵世延简介?_百度知道解放牛网--------
A28:A28-艺术文玩
以文玩的名义
& A28:A28-艺术文玩 &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 作者:陈鹏举
  陈鹏举&&&&本刊名为“文玩”,旨在以文玩的名义,为今天的收藏界,乃至文化界,说一点“文”和“玩”。&“文玩”和“古玩”,听起来是两种读法,看起来是两种写法,其实说的是同一个问题,一个收藏的意义问题。带一个“古”字,只是表述了收藏的意义主要是年份。而有了一个“文”字,就触及了收藏的真正意义。历来的大收藏家,都从收藏出发,寻找自己的精神故乡,从而完成自己的文化人格。他们传承文明物证,守护情怀心灵,也都因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收藏的真正意义。今天,数以百万计、甚至于难以计数的人们,汇成了收藏的河流。称之为“古玩”的历代艺术品,被认定是具有奇异增长能力的一种财富。收藏古玩,被认定是继房产、股票之后最不可估量的生财之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短短百年的生命,有什么资格去支配五千年来静默无言的古玩?古玩是先人和历史的遗爱。如果以为遗爱的价值仅仅是可以换钱,那么五千年来中国人的文明和诗意生活算是白过了。一个可以换钱的“古”字,带偏了无数人的脚步,甚至带走了无数人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文化的情意。只会和“古”字打交道的人,他们买卖的是年份,他们靠时间差赚钱,甚至他们只是挂着年份的羊头圈钱。他们中绝少人会想到和“文”字打交道。就像大象和蚊子都喝着河水,它们对喝和饱的概念并不一样。于是很可悲,决意收藏或买卖古玩的人比古玩还要多,今天的收藏界,迷失了收藏的意义,免不了乱象丛生。&&&&文玩的&“文”字界定了历来所有的收藏的真正意义。历来的收藏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面。一个是皇家收藏,现今也可以理解为国家收藏。一个是民间收藏。还有一个是文人收藏。这三个层面,文人收藏是最可以揭示收藏真正意义的。譬如明清家具,王世襄先生所推崇的那些家具应当是代表着明清时最高水准的。曾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帝王家才是天下第一家,那里的家具才是最高水准的。这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误解。中国历史之所以有大段大段的长治久安,不是因为帝王的更替,而是因为历朝历代大都是由文化精英管理着国家。同样,中国的文脉,包括文化艺术,除了像宋徽宗、李后主那样少数几个帝王之外,也都是由文化精英引导和生生不息地延续着的。因此,只有文人收藏,或者说人文收藏,才找到了收藏的真正意义。古玩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成就和期待的结晶。文人收藏,或者说人文收藏,给予历来人们的是美德和文脉,是不容置疑的中国人的自信、尊严、宽容、谦恭和力量。我们没有理由不明白这一点。热衷于收藏的人们,倘使不理解这一点,那就很可悲了。地震后一个依然完好无损的古瓷碗,为什么会感动我们的心?它看起来毫无自卫能力,却可以信心满满地穿越了岁月和灾难,来到了我们的眼前,还将迎接无尽的未来。面对它,你能说什么呢?你还觉得它只是一个碗吗,你还觉得它只是一个可以流通的价位吗?&&&&还有一个“玩”字,古时候读去声,同时有“物”的意思。物由人造就,人由物传递尘情和梦想。人很脆弱,经不起时间的消磨,物呢?凝聚着人的心力,竟然可以走过很久远。于是这物和人连在了一起,所谓“人物”。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马踏匈奴”,是一件物,却是整个汉代的伟大身影。还有汪伦酒店边上的桃花潭也是物,被李白看成了千尺深潭,说是里边沉浸着友情的珍贵和难得。。这是唐人的豪迈和奇思。还有唐三彩、北魏佛像,商周青铜器,成化斗彩,宋元山水画,都是物,也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不争的气概和温和的心。历代的人不能相见,,历代的物却是可以相见历代的人。物是主人人是客。所有的藏家,都比藏品来得晚,去得早。在长久的物跟前,不长久的人起码的敬畏应该有。&“玩”字还有层动词的意思。这个“玩”字不是“玩物丧志”那个“玩”字,如上所说,“物”是不容玩的,不容亵玩。我们说的“玩”字,是“玩味”的“玩”。文化是“玩”出来的,历代许多人由此玩出了文心。中国文字是仓颉“玩”出来的,这种世界上唯一的文字,成全了中国人五千年文脉的经久连绵。中国文字不在乎语法,自然很好玩,于是中国人的诗文,总像梦境一样美。中国人历来的物也一样,人们总是倾毕生的心力去“玩”它。譬如今天还在弹的李清照留下的琴。还譬如敦煌壁画,当年一个画工要花几十年的心力画一个洞窟,今天我们该用多少年去“玩”味它?综上所述,我们谨以“文玩”的名义发问:收藏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本版与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合办
解放牛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鉴赏家_鉴赏之“如何鉴”-疾风资料库
鉴赏家_鉴赏之“如何鉴”
发布时间: 08:25&&&&发布人:
鉴赏之“如何鉴”
鉴赏学的建立鉴赏也可以成为一门学问吗?是的。鉴赏学可以包括鉴学和赏学两个方面,所谓鉴学,就是诗歌解释之学,所谓赏学,就是诗歌赏析之学。(一)何谓鉴赏?,亦作“”,同“”。林义光《文源》云:“即之本字。”唐兰《殷虚文字记》称:“象一人立于盆侧,有自鉴其容之意。” 本义是古器名。形似大盆,有耳。青铜制,盛行于东周。或盛水,大的可作浴盆;或盛冰,用来冷藏食物。有时借为照影之用。《说文解字·金部》:“,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於月。从金声。”《诗·邶风·柏舟》:“我心匪。” 毛传:“所以察形也。” 《周礼·天官·凌人》:“春始治。”郑玄注:“,如。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篆书的“鉴”,右边的左上方是一个大眼睛,右上方是一个弯腰的人,正在看盘子里的东西。“鉴”字,古时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瞪大眼睛弯腰看盘子里的东西。发展到后来,才引申为照察,审辨,以及照察审辨的能力。所以,鉴赏的鉴,就是鉴定,即辨别并确定真伪优劣。那么,什么是“赏”?“赏”就是欣赏,即领略和玩赏。这就需要与对象(也就是诗词作品)有所交流,彼此找到共同语言、共同情感,最终两者之间达到交汇、契合。诗词鉴赏无疑应当包括以上的鉴定和欣赏两个方面。二者是互相补充的。没有了解自然不足以言欣赏,所以鉴定是基本的工夫。但是只鉴定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了史学的功夫,还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一般富于考据的学者通常容易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就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一字一画都确有来历,于是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史实的支配。考据家的第二种错误在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既然把作品的史实考证出来之后,便以为能事已尽,而不进一步去玩味玩味。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肴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但就我们而言,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筷子把菜夹到嘴里来咀嚼,真正领略领略它的滋味。(朱光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二)鉴赏与研究谈到鉴赏与研究的区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郑振铎先生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鉴赏与研究》中的描写:浓密的绿萌底下,放了一张藤榻,一个衣衫不履的文人,倚在榻上,微声的咿晤着一部诗集,那也许是《李太白集》,那也许是《王右丞集》,看得被沉浸在诗的美境中了,头上的太阳的小金光,从小叶片的间隙中向下睐眼窥望着,微轻便的由他身旁呼的一声溜了过去,他都不觉得。他受感动,他受感动得自然而然的生了一种说不出的灵感,一种至高无上的灵感,他在心底轻轻叹了一口气道:“真好呀,太白这首诗!”于是他反复的讽吟着。如此的可算是在研究李太白或王右丞么?不,那是鉴赏,不是研究。腻腻的美馔,甜甜的美酒,晶亮的灯光,喧哗的谈声,那几位朋友,对于文艺特别有兴趣的朋友,在谈着,在辩论着。直到了酒阑灯灭,有几个已经是被阿尔科尔醉得连舌根都木强了,却还捧着茉莉花茶,一口一口的喝,强勉的打叠起精神,絮絮的诉说着。“谁曾得到过老杜的神髓?他是千古一人而已。”一个说。“杜诗还有规矩绳墨可见,太白的诗,才是天马行空,无人能及得到他。所以倡言学杜者多,说自己学太白的却没有一个。”邻座的说。这样的,可以说是在研究文学么? 不,那不过鉴赏而已,不是研究。斗室孤灯,一个学者危坐在他的书桌上,手里执的是一管朱笔,细细的在一本摊于桌上的书上加注。时时的诵着,复诵着,时时的仰起头来呆望着天花板,或由窗中望着室外,蔚蓝的夜天,镶满了熠熠的星。虫声在阶下唧唧的鸣着,月华由东方升起,庭中满是花影树影。那美的夜景,也不能把这个学者由他斗室内诱惑出去。他低吟道:“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随即用朱笔在书上批道“妙语在一‘开’字”,又在“开”字旁圈了两个朱圈。再看下去,是一首咏蝉的绝句,他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二句旁,密密的圈了十个圈,又在诗后注道:“于清物当说得如此。”这不可以算是研究么?不,这也不过是鉴赏而已,不是研究。别有一间书室,一个学者在如豆的灯光下辛勤的著作着。他搜求古旧的意见而加以驳诘或赞许或补正。他搜集这个诗人,那个诗人的轶事,搜求关于这首诗,那首诗的掌故,他又从他的记忆中,写出他的师友的诗稿,而加以关于他们的交谊及某一种的感慨的话语。他一天一天的如此著作着,于是他成了一部书;那书名也许叫作《某某斋诗话》(例如,《艇斋诗话》《养一斋诗话》《姜斋诗话》),也许叫作《某某轩杂识》(例如,元程《三柳轩杂识》,《说郛》第二十四)。这不可以算是研究么?不,这还是鉴赏,不是研究。原来鉴赏与研究之间,有一个绝深绝崭的鸿沟隔着。鉴赏是随意的评论与谈话,心底的赞叹与直觉的评论,研究却非有一种原原本本的仔仔细细的考察与观照不可。鉴赏者是一个游园的游人,他随意的逛过,称心称意的在赏花评草,研究者却是一个植物学家,他不是为自己的娱乐而去游逛名囿,观赏名花的,他的要务乃在考察这花的科属,性质,与开花结果的时期与形态。鉴赏者是一个避暑的旅客,他到山中来,是为了自己的舒适,他见一块悬岩,他见一块奇石,他见一泓清泉,都以同一的好奇的赞赏的眼光去对待它们。研究者却是一个地质学家,他要的是:考察出这山的地形,这山的构成,这岩这石的类属与分析,这地层的年代等等。鉴赏者可以随心所欲的说这首诗好,……说这句话说得如何的漂亮,说那一个字用得如何的新奇与恰当;也许第二个鉴赏者要整个的驳翻了他也难说。研究者却不能随随便便的说话;他要先经过严密的考察与研究,才能下一个定论,才能有一个意见…… (郑振铎:《中国文学论集》,开明书店,1934年版)如何鉴?鉴,就是要读懂诗词,对诗词的内容意旨、词句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古典诗词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今天有所不同,古典诗词用笔有特殊性,加上语言的障碍,要读懂也颇不容易。不仅如此,要读懂一首诗,还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社会历史知识、文化修养、艺术理论修养、诗词技巧方面的知识,这几方面知识和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鉴赏水平和能力。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从来传为美谈,也很有一些效法者。其实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究竟是不是胡乱阅读的意思,原本就有问题。至于把不甚了了的地方一眼带过,如果成了习惯,将永远不能够从阅读中得到多大的益处。囫囵吞枣,哪能辨出真滋味来?诗词跟寻常读物大不相同,只有辨出其中的真滋味,才能受到感染。而辨出真滋味的主要途径,就是要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以便尽可能地接近作者的创作旨趣。那么,由哪里入手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弄清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有关史实。《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浓缩为知人论世。读唐宋诗词要知其人,论其世。文学作品不同于科技书籍。科技书直接陈述说明某种知识,很单纯;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人,是人的思想感情,而人的思想感情总是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对诗词作品的认知和感受也必须将其放置在它所依托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才可以把握和理解。鲁迅也告诫:“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当然,这里有一个限度的问题。有时候,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在诗中,诗人贡献给我们的是一个诗的世界,对他的俗世生活的过度追究有时是不当的。有的诗词,假如不弄清写作背景和史实,就会不知所云。举个例子,如李商隐《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诗写唐玄宗和新宠杨贵妃在兴庆宫龙池设家宴与诸王、后妃同乐。玄宗善击鼓,这一天兴致很高,停下众乐亲自击鼓。后二句写宴罢归宿,玄宗的两个儿子薛王李和寿王李瑁,一个睡得香甜,一个老是睡不着。同样喝了酒,为什么只是“寿王醒”呢?一般读者自然莫名其妙。可是当你了解到杨贵妃原本是寿王妃,后来被父皇唐玄宗看中并夺为己妃这一背景后,就会豁然领悟。试想:寿王身遭夺妻之痛,平日积愤在胸,今晚龙池宴席之上,眼看旧欢成了父皇的新宠,怎能不受到强烈的刺激?因此,他宴罢归来,不像他老弟胸中无事睡得熟,而是伴着悠长的宫漏,心事重重。羞辱、痛苦、愤慨、烦恼……这一切都包蕴于“醒”字中了。可见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抓住一个细节,含蓄地揭露了唐玄宗的秽行,很是耐人寻味。写作背景有大有小。所谓大背景就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即在某一历史时期,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相同或近似的思想倾向的社会生活基础。如盛唐时代的意气风发,中唐时期的务实求真,晚唐的忧患颓丧等,都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再如,北宋的新旧党争,南宋的和战之争,在许多诗词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只有大体了解这些时代特点,才可能读懂这些时代所产生的文学作品。例如,不了解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追赶隆佑太后到造口壁下的这段国耻的历史,便很难读懂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菩萨蛮》)的辛酸和愤慨,如果不清楚开元、天宝之际重武轻文,唐玄宗溺爱斗鸡小儿,使之飞扬跋扈的情况,便难以理解李白“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犀利深刻。所谓小背景指的是作家生活的具体年代以及具体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遭际。例如,不知道陈子昂随同武攸宜征讨契丹时怀才不遇的特殊遭际,便难以理解《登幽州台歌》那种痛心疾首的忧患与悲愤;不知道李商隐由于政治上的磨难而导致爱情生活的艰辛,便难以理解那些痛彻心扉而又缠绵悱恻的无题诗;不知道李清照前后期生活的巨大落差,便难以真正理解《声声慢》一词近似绝望的幽怨。如果知道李清照早年与丈夫赵明诚每当黄昏便同在书斋校阅图书时互相嬉戏的欢乐情景,再去理解词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意蕴,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因此,一般而言,对于诗词背景了解的程度越深越细,对于它的理解也会越深刻。有的诗词,读之易懂,也颇生动,但了解其背景后,却可看出言外另有深意。如唐代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字面看,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新嫁娘的新婚活动。旧俗,新娘成婚第二天清早,应拜见公婆,也就是诗中的“舅姑”,由于拜公婆是一件大事,这位新娘一大早就起床梳妆打扮,但还担心装束是否合时宜,能不能讨得公婆欢喜,因而“妆罢低声问夫婿”,羞涩地、小心翼翼地征求丈夫的意见。后二句用笔精细,对这位新娘刻画入微。从写“闺意”看,这首诗已完整而优美动人。然而从题目上看,作者本意并非在此。此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就更明白地揭示此诗乃为应进士科考而作。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将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呈)的风气,以求得其称扬,并推荐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是投呈当时担任水部郎中的诗人张籍。张籍以乐于延誉提拔后进著称,朱庆馀事先曾向他行卷,临考前不放心,以新妇自比,将张水部比做新郎,将主考官比做公婆,特意作此诗征求意见。应举对于当时的士人来说,就跟女子出嫁一样是终身大事。女子如能在出嫁后得到公婆的喜爱,地位就稳定了;同样,应举之作如能得到主考官的认可,应举者即可一举成名,前途无量。可见此诗乃是用比体。这种一箭双雕的艺术技巧,真是令人叹服。(二)掌握诗词用语的特殊结构和表达方式。诗词和散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所差别。散文要求明白顺畅,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及实词、虚词不可随意省略、颠倒,语句也不可随意搬动,否则别人就读不懂。而诗词由于受字数、格律和声韵等多种限制,特别要求精炼概括,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语句组织,可以变化多端,叙述允许有跳动性。例如“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杜甫:《重经昭陵》),用散文表述则须云:提三尺剑扫荡风尘,着一戎衣安定社稷。“长疑即见面,翻致久无书”,用散文表述则须云:长疑即将见面不必写书信,岂料久未见面反而又无书信。一经比较,即可见出诗词与散文语言表述方式的差异。诗词语言的特殊结构和表达方式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省略诗词中,代词及表示连接、转折的虚词,一般均应省略,以使结构紧凑。此外还有以下几种省略方式:⑴承前或蒙后省。如李颀《寄韩鹏》:“为政心闲物自闲,朝看飞鸟暮飞还。”下句应为:朝看飞鸟出,暮看飞鸟还。“看”和“鸟”,一蒙后,一承前;“还”字还暗示“出”。又如刘商《合溪送王永归东郭》:“君去春山谁共游?鸟啼花落水空流。”下句应为鸟空啼,花空落,水空流。“鸟”与“花”蒙后省“空”字。⑵交互省。如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实际上是:昔闻洞庭湖上有岳阳楼,今登上岳阳楼观洞庭湖。故后面接着写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又如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实际上是:上客到贫家看竹,贫家焚葵招邀上客。此二例皆上下句交互省略。⑶歇后省。如唐彦谦《题汉高祖庙》:“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三尺,指三尺剑;一,指一土(坟)。由于“三尺剑”。“一土”之称谓已习用,故“剑”、“土”二中心词虽省略,读者也一看即明白谜底。又如李颀《古意》:“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七尺,指七尺躯,省“躯”字。⑷会意省。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二句前省去“今年今日此门中”,因首句已点出“去年今日”,尾句又有“依旧”,因前有提示,后有暗示,故省略之处,读者自可会其意。又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为问答式,用答语暗示问语,完整地说应为,我在松下问童子:“汝师何处去?”童子答:“我师采药去矣。”我又问:“汝师往何处采药?”童子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诗中将问语全部省略,读者通过答语自可意会问语。2、倒装。诗词有时故意颠倒语句的通常顺序,以突出内容,调和音节,加强语势。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通常顺序应为: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经倒装,泉声、日色更为突出,显得有声有色。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实际的语序应当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因为洗衣服的女人归来,才会在竹林外传来说说笑笑的声音,因为打鱼的小船顺流而下才会使河面上的莲花摇曳纷披。但仔细琢磨,王维诗句的本意又不仅如此,其意蕴比现实生活中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可以理解王维是先闻其声再分辨其声音的来历和原因,先见其形再体悟其莲动的起因。因此,其中既有平仄的因素,也有内容的因素。再如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三句,两处是倒装,“遥岑远目”是远目遥岑,即眺望远处的山岭。“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还是倒装,即玉簪罗髻,献愁供恨,那些尖山、团山仿佛都在向我述说着它们的忧愁和怨恨。杜甫《秋兴八首》其八:“红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更是倒装名句。如果按照正常语法逻辑来阅读,则难以理解,只有按照诗词特殊句式体会,方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九引《漫叟诗话》云:“若云‘鹦鹉啄馀红豆(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便不是好句。”他没有说出为什么倒装就是好句。其实,这里倒装不仅使句式奇特,更是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正如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红稻”句下注所云:杜诗“时纪其旧游陂之所见,尚馀红稻在地,乃宫中所供鹦鹉之馀粒;又观所种之梧年深,即老却凤皇(凰)所栖之枝。既以红稻、碧梧为主,则句法不得不然也。”3、互文。前后词语或上下句文义似分实合,互相补充,互相阐发。例如被誉为“发兴高远”的王昌龄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便是典型的互文见义,如果按照通常理解,则为“秦朝时的月亮照耀汉朝时的边关”,彷佛坠入五里雾中,不得其解,如果知道诗词的互文法,就会明白:秦汉时期便修筑了边关,秦汉时的明月已开始照耀关塞,形象地说明秦汉以来便有边塞战争的问题。此例仅是同一句中前后词语互文,更多的是上下句互文:作者将同一意思,有意分两句说,以使句式新奇,意思突出。例如,宋之问《立春侍宴》:“金阁装新杏,琼筵弄绮梅。”实指:金阁、琼筵皆装新杏、弄绮梅。刘长卿《送道标上人归南岳》:“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实指:白云、渌水留不住、去无心。互文使诗句上下相对,明分暗合,耐人咀嚼。(三)注意全面把握,切忌断章取义和穿凿附会。艺术品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整体,要对其精神实质进行总体理解和把握,不可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有时乍看好像很消极颓废,但细品全诗,则会别有体会。李白的《将进酒》《春日醉起言志》等诗都有这种感觉。前者为名篇,仅录后者:“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何其芳以诗人的感觉和眼光分析此诗,他说:“你看他第一句就说人生如梦,首尾都鼓吹喝酒,这不是提倡消极颓废吗?但是,这首诗里最吸引人的形象是春天的景色,是生命的活动,是作者对于春天的景色和生命的活动的赞美。喝酒也好,唱歌也好,都不过是表现作者对于生活的爱好而已。所以这首诗的主要的客观意义并不是厌弃生活,而是对于生活充满了兴趣。”(《诗歌欣赏》,《何其芳谈诗》,香港:文化资料供应社,1977年版,第178—179页)何其芳本人是诗人,他读出了李白诗中的意蕴。这对于我们很有启发。这是诗人解诗,我们再举一首学者解诗之例。李白《越中览古》诗云:“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宫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一般理解,本诗是咏叹历史兴衰无常的作品,感叹世事渺茫,荣华富贵不能常在。这样理解基本正确,但当我们读完傅庚生先生的解释后,却会有进一步的感受。他说:此诗以三句写当年之胜况,而以一句寓伤逝之情。虽只一句,而力足将三句扳倒。“只今惟有”四字有扛千钧鼎力。此中更有虚实之分际,前三句载叙者虽多,止是“想当然耳”,镜中花,水中月也。“鹧鸪飞”虽只三字,乃是当前实景也。此中尤有牵系之渊源,用“鹧鸪飞”三字足以点化上三句,夺“锦衣”、“如花”为“鹧鸪”之魂魄,敛“还”、“满”为“飞”之帮衬,今日越宫之鹧鸪疑若为昔时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所蜕变也者。水流湿,火就燥,百川汇海,故此诗之尾句乃克为全篇之帅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这对于理解本诗的精妙颇富启发。多阅读这样的分析文字,也可以很快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古人说:“诗无达诂”(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对于同一首诗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既有对错的差异,也有深浅的差异。因此,我们看到与自己理解不同的说法不必大惊小怪。遇到这种情况,既不要盲从,也不宜固执己见,最好仔细分析琢磨: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到底应当如何,然后往深一层思考,这时,往往容易发现新问题。如果两种理解均可,就不必在一个问题上花费太多的精力。等到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就搞明白了。
《谋杀鉴赏》鉴赏之七: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写到琵琶女弹奏了一会儿以后,音乐逐渐减弱而停止,此时已寂静无声;但那些乐音在听众心里引起的感触非但没停,而且比刚才更加强烈,此时“无声”的“音乐”居然还胜过了刚才的“有声”!当然,这个“无声”产生的效果,是建立在前面“有声”的基础上的;“有声”部分精彩,戛然而止以后,它才有惯性在“无声”阶段萦绕于心,让听着欲罢不能。文学创作中,也有一种手法用“无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没有说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读者却能非常鲜明地感受到,甚至会震撼;效果往往比直接说出来还好。请看两个例子。例一,第21章:“你父亲是谁?”“杰克。杰克?福尔曼。”“你爸爸是杰克?福尔曼?”“你……你听过他的名字?”云散去了,月亮露出来,皂荚树的树干像白桦树一样泛着微光。“我母亲说……说他是她在芝加哥时唯一的朋友。”“你母亲就是莱尔?戈特利布!”“对。”心脏瞬间停跳,万物寂静无声。“她还跟你提过我爸爸!”(第21章)。“心脏瞬间停跳,万物寂静无声”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反应?为什么?想要明白,请读本书第16章,说出来就等于嚼饭喂人,好消化却没味了。例二,33章:我们正给那几颗紫杉喷洒农药,突然从拐角处绕过来一辆红色的本田,停在了路边;驾驶座那边的门开了,大卫伸腿下来。他今天穿着浅色卡其布裤子,上身是蓝绿色的衬衣,脚蹬休闲鞋,没穿袜子。他把太阳镜推到脑门上,开步跨过草坪向我走来,头发在阳光下闪烁。心里顿时“叮”的一声贯穿全身,我下意识地朝他走了几步。相隔几英尺时我们都停下了,双方脸上都是条件反射般的笑容——时光静止了。福阿德清了清嗓子,同时蕾切尔从屋里一跃而出。“妈,你看见我的——”她突然停下,因为看见了大卫。我看着这一幕——蕾切尔缓慢地打量着他,眼睛里映出他的衣服,他的白发,他的笑容。“蕾切尔,”我说道,“这是大卫?林登。大卫,这是蕾切尔(]。还有福阿德?阿尔?哈姆拉,我的朋友。”蕾切尔缓缓走近,伸出手去,同时偷偷地看了我一眼。“你好!”“你好,蕾切尔。”他握住蕾切尔的手,时间长达心跳一次;然后转身与福阿德握手。这一段写出主人公怎么想的、想的什么吗?作者没有写她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除了“双方脸上都是条件反射般的笑容”,其他什么都没写,但我们却能感受到,非常真切,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写了女儿蕾切尔的眼睛,表达的确实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写法,应该是莉比?赫尔曼的创造。当然,以静境来烘托人物心理,是早已有之的写作技法。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本书中还很多,请读者诸君细细品味。
[鉴赏家]书画鉴赏家:吕立新
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核心用户百科合作百万奇迹吕立新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吕立新吕立新,男,日出生,河北唐山人。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理事、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专家,河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项目负责人,国家《艺术品管理条例》起草小组成员,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2007年被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授予“突出贡献奖”。目录人物生平个人作品 《隽永的时尚》 《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 《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百家讲坛:《水墨齐白石》 内容简介: 总目录: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吕立新贴吧相册人物生平个人作品 《隽永的时尚》 《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 《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百家讲坛:《水墨齐白石》 内容简介: 总目录: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吕立新贴吧相册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生平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后任电视记者、编导,曾多次获得国家奖项。从1996年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书画鉴赏及艺术品投资,成绩斐然。主持策划实施“年度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大事件”评选活动,这是由政府每年对艺术品市场领域进行的评选,影响深远。主持建立《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此项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被认为是国家“盛世修史”之举。2008年任“长江商学院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论坛”主讲人,清华大学首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高峰论坛主讲人。2009年任清华大学“艺术品鉴赏与经营管理高研班”主讲人。2010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受邀《百家讲坛》为齐白石立传。在多家刊物开辟“艺术品投资与鉴赏”专栏,著有学术作品多篇,出版有《隽永的时尚》、《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等著作。2010年就任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总经理。编辑本段个人作品《隽永的时尚》书名:隽永的时尚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颂雅风文化艺术中心作者:吕立新编著:康丽开本: 16开出版时间:2006.06印次: 2006年6月第一次所属类别:中国画ISBN: 7-定价:¥ 98.00内容提要这本画集冠以“求证”二字,其意亦在强调藏品的明辨过程,在求证中感悟大师的精彩。这基本上说的是大家现在普遍关心的书画鉴定问题。书画鉴定是一门科学,就是要经过深入的实践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书画鉴定的实践,就是深入研究各时代、各流派、各个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以及纸、娟、颜料、印章、装裱等不同条件,同时也要研究复杂的作伪伎俩。鉴定家有的精于宋元,有的熟悉明清,有的研究现代,亦有一声研究已两位画家的,可见书画鉴定之不易。这本画集以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师作品为主,其中许多是一流大师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处处明确,论证充实有力,表现了藏着在收藏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青年收藏家所投入的心血和精力。人们常说藏之乐,藏之魅,但收藏更需要全心全意地付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和境界。此书以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师作品为主,其中许多是一流大师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出处明确,论证充实有力,表现了藏者在收藏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青年收藏家所投入的心血和精力。此书还配以作者的精妙短文,生动有趣。作者简介吕立新,男,日出生,河北唐山人。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理事、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专家,河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项目负责人,国家《艺术品管理条例》起草小组成员,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2007年被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授予“突出贡献奖”。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后任电视记者、编导,曾多次获得国家奖项。从1996年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书画鉴赏及艺术品投资,成绩斐然。主持策划实施“年度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大事件”评选活动,这是由政府每年对艺术品市场领域进行的评选,影响深远。主持建立《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此项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被认为是国家“盛世修史”之举。2008年任“长江商学院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论坛”主讲人,清华大学首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高峰论坛主讲人。2009年任清华大学“艺术品鉴赏与经营管理高研班”主讲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在多家刊物开辟“艺术品投资与鉴赏”专栏,著有学术作品多篇,出版有《隽永的时尚》、《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等著作。目录找个与大师亲近的理由1喜上梅梢4绝不回刀8绝对权威9大师作品越古今16收藏黄宾虹22不懂良驹,何以识悲鸿26如此“立马”两代芳名28以藏养藏收藏之乐32我为大师作品起名称44史国良46米景扬50王志林56网上觅得《墨竹图》67画价72纯净清幽湿云闪露82鸡年大吉88喜上梅梢(齐白石)3老少年(齐白石)11群虾图(齐白石)15峨眉山龙门峡(黄宾虹)21立马图(徐悲鸿)25看山图(李可染)3l春牛图(李可染)35冰山上的雪莲(黄胄)37少女牧驴(黄胄)39教雏图(黄胄)4l金色的日子(黄胄)43五驴图(黄胄)49知白守黑(黄胄)53雪雉图(王雪涛)55梅树鸣禽(王雪涛)59朝晖(李苦禅)61桂香月朦胧(李苦禅)63墨竹图(董寿平)66大地回春(何海霞)69华岳雪霁(何海霞)71东坡诗意图(陆俨少)75漓江晓泊(宋文治)77晓泊(宋文治)79湿云闪露(周思聪)81白衣观音(潘絮兹)85大吉图(许麟庐)87英雄图(许麟庐)91竹林少女(程十鬟)93金壁太行(贾又福)95梳妆的农妇(罗中立)99飞行的婴儿NO5(何多苓)101桃花NO2(周春芽)103秋叶花环(丁一林)105暖(陈淑霞)107裸女(李贵男)109《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书名: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页码:288 页·出版日期:2009年07月·ISBN:6·条形码:6·版本:第1版·装帧:平装·开本:8·正文语种:中文·丛书名:中国艺术大师内容简介《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主要讲述了:齐白石(),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家道贫寒,只读过短暂的私塾,十五岁起从师学木工而以雕花手艺闻名,二十六岁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齐白石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作者简介吕立新,男,日出生,河北唐山人。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理事、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专家,河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项目负责人,国家《艺术品管理条例》起草小组成员,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2007年被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授予“突出贡献奖”。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后任电视记者、编导,曾多次获得国家奖项。从1996年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书画鉴赏及艺术品投资,成绩斐然。主持策划实施“年度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大事件”评选活动,这是由政府每年对艺术品市场领域进行的评选,影响深远。主持建立《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此项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被认为是国家“盛世修史”之举。2008年任“长江商学院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论坛”主讲人,清华大学首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高峰论坛主讲人。2009年任清华大学“艺术品鉴赏与经营管理高研班”主讲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在多家刊物开辟“艺术品投资与鉴赏”专栏,著有学术作品多篇,出版有《隽永的时尚》、《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等著作。编辑推荐《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是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目录困顿少年木匠生涯拜学诗画五出五归一出一归二出二归三出三归四出四归五出五归故乡幽居十年变法渐入佳境登峰造极齐白石的艺术似与不似我行我道齐白石年表附录:主要参考书目……《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书 名: 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作 者:吕立新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ISBN: 5开本: 16开定价: 35.00 元内容简介《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汲取巨匠成长的营养,探求大师艺术的奥妙,学习书画鉴赏的技艺,掌握投资升值的诀窍。《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主要介绍了困顿少年,木匠生涯,拜学诗画,五出五归,故乡幽居,衰年变法,渐入佳境,登峰造极,齐白石的艺术,齐白石年表。作者简介吕立新,男,日出生,河北唐山人。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理事、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专家,河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项目负责人,国家《艺术品管理条例》起草小组成员,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2007年被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授予“突出贡献奖”。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后任电视记者、编导,曾多次获得国家奖项。从1996年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书画鉴赏及艺术品投资,成绩斐然。主持策划实施“年度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大事件”评选活动,这是由政府每年对艺术品市场领域进行的评选,影响深远。主持建立《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此项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被认为是国家“盛世修史”之举。2008年任“长江商学院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论坛”主讲人,清华大学首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高峰论坛主讲人。2009年任清华大学“艺术品鉴赏与经营管理高研班”主讲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在多家刊物开辟“艺术品投资与鉴赏”专栏,著有学术作品多篇,出版有《隽永的时尚》、《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等著作。图书目录引言困顿少年木匠生涯拜学诗画五出五归故乡幽居衰年变法渐入佳境登峰造极齐白石的艺术齐白石年表……编辑本段百家讲坛:《水墨齐白石》百家讲坛水墨齐白石内容简介:第一讲“木匠生涯”谈及齐白石26岁之前的木匠生活;第二讲“贵人相助”讲述了齐白石27岁开始学习书画,受到当时很多大文人帮助的情景;第三讲“五出五归”是齐白石用8年时间走遍大半个中国,对自己的画艺进行再思考;第四讲“定居北京”则谈到齐白石57岁背井离乡、抛家舍业来到北京;第五讲的“衰年变法”,描述了齐白石到北京后画卖不出去,后用10年时间彻底否定自己的画法,艺术开始转型;第六讲“变法成功”,齐白石于68岁变法成功,艺术达到最高峰,而此时中国进入战争时期,令老人一度十分苦闷;第七讲“齐白石的艺术”除了谈及解放后齐白石受到的政府礼遇外,主要概括了齐白石一生的艺术成就。百家讲坛水墨齐白石总目录:1.《木匠生涯》2.《贵人相助》3.《五出五归》4.《定居北京》5.《深居避世》6.《衰年变法》7.《登峰造极》编辑本段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吕立新吕立新,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江苏省人。1929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从事高分子化工专业。曾在沈阳化研院工作。1958年到北京化研院后历任专题组长,主任工程师,副总工,是中国塑料工程学会理事,石油化工学会理事。高密度聚乙烯高效催化剂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高密度聚乙烯高效催化剂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高分子材料学科带头人,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出版多种译著。是硕士研究生导师。更多相册贴吧相册百家讲坛之水墨齐白石(7)百家讲坛之写实...(5)扩展阅读: 1 .cn/money/collection/famous/.shtml开放分类: 百家讲坛,文化部,美术国家档案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藏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