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卡金顿相册相机拍照和查看相册时变成这样了,请问该怎么调回去

36张照片告诉你 为什么徕卡相机可以卖到1700万
签到天数: 1172 天连续签到: 2 天[LV.10]以坛为家III
36张照片告诉你 为什么徕卡相机可以卖到1700万!
1914年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第一架徕卡相机(Ur-Leica),至今已经超过100年历史了...
曾经的那些经典镜头大多都是由徕卡相机记录的。徕卡不仅是相机,更是这100年来人类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或许,这就是它为什么可以被拍卖到人民币1700万元的原因之一吧!
1914年,纽约 — 恩斯特·徕兹二世。
在一战爆发的几个月前,徕卡公司的老板恩斯特·徕兹二世带着研究主任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制成的两部徕卡相机(Ur-Leica)原型机中的一部,完成了惬意的赴美行摄之旅。在奥斯卡·巴纳克将 35mm 电影胶片引入徕卡相机之前,主流相机还停留在需要脚架支撑的“木箱子”阶段。
1920年,威兹勒的洪水 — 奥斯卡·巴纳克。
这座位于德国中西部、名叫威兹勒(Wetzlar)的小镇,正是徕卡公司的所在地,也是德国精密光学仪器的重要基地。上个世纪初,这里云集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光学和精密仪器巨头“徕兹”和“蔡司”。二战时盟军美国轰炸德国时,这里是唯一被美军指定保留的地方。
1931年,和徕卡在一起的自拍像 — 伊尔塞宾。
美籍德裔女摄影家伊尔塞宾(Ilse Bing)这幅和徕卡相机在一起的著名自拍像,是她最为重要的图像之一,而她也被誉为“徕卡女王”。
1934年,在工作室里的奥斯卡·巴纳克 – 尤里乌斯·惠斯更。
或许你猜不到,徕卡的发明是因为巴纳克的哮喘。巴纳克曾是卡尔蔡司的工程师,也是业余摄影爱好者。在 Ur-Leica 诞生 20 年前,患有哮喘的他每周日背着笨重的相机穿梭在图林根森林里时,一个想法就出现在他的脑海中:难道这一切不能有所改观吗?之后巴纳克受邀去了竞争对手恩斯特·莱兹的光学器材公司工作,1913 到 1914 年间,他研制出了徕卡相机,一个可以放进上衣口袋的相机。
1934年,拿着徕卡相机的女孩 – 亚历山大·罗德琴科。
亚历山大·罗德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是苏联摄影大师,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也是最早一批狂热的徕卡信徒。他相信“唯有相机能反映时代生活”,他冲锋陷阵,滑下屋顶,爬上台阶,挤进人群,拿着他的徕卡颠覆世界。这张照片中女主人公优雅地坐在长椅上,毫无表情地凝望着,整个场景布满了窗户栏杆投下的网状阴影,长椅令人不快地贯穿了画面,这是违背传统的战时现代主义几何构图。她腿上被她拽在手里的物体,正是与拍下这张照片一样的徕卡相机。
1936年,LZ 129 兴登堡飞船停泊于莱茵-缅因基地 – 保罗·沃尔夫和阿尔弗雷德·特里希勒。
1937 年去往新泽西的兴登堡号飞艇着火时,美国摄影师布鲁斯·大卫森(Bruce Davidson)的徕卡 M2 相机就在舱内。这位美国摄影师在民权运动中拍下了许多非常宝贵的作品。
1936年,西班牙国家战士之死 – 罗伯特·卡帕。
西班牙内战的战争新闻采访,令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永远难忘,在一次战斗中,当一个士兵爬出战壕,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几乎同时,罗伯特·卡帕举起了他的徕卡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成了人与战争的象征,成为不朽之作。
1938年,马尔内河岸边野餐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几乎是徕卡的代言人,布列松、徕卡、“决定性瞬间”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被问及对徕卡的看法时,布列松感觉“犹如一个温暖的深吻,一发左轮手枪的射击,一张心理医师的躺椅”。这样看来,花五千美元买个徕卡相机倒像是捡了大便宜。
1945年,胜利的旗帜 – 叶甫盖尼·哈尔岱
这张照片是叶甫盖尼·哈尔岱(Yevgeny Khaldei)1945 年 2 月在苏军攻克柏林后用徕卡相机拍摄的,记录了苏联士兵爬上德国国会大厦屋顶挥动苏联国旗的一幕。这张照片也是二战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照片之一。
1945年,胜利之吻 – 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1945 年“胜利日”时代广场上那个轻柔的瞬间,还是徕卡——一位水手搂着一位护士,使她向后弯着腰,护士的手半推半就地抵在他胸前。相机后面的人正是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staedt)。他回忆道:“当时我正一边拿着我的徕卡相机跑在前面,一边侧过我的肩膀往回看。突然就在那一瞬间,我看见什么白色的东西被抓住了。我回过头,按下快门。”他连拍了四张,其中就有那张。“就是在几秒钟里完成的。”他说。关于徕卡你需要了解的一切全都展现在那些“几秒钟”里了。
1950年,公民警卫队 – 尤金·史密斯
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被认为是新闻摄影的大师。他创作的战争史上最让人震动的照片,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的写照,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民众。当他刚刚成为《新闻周刊》的一员时,竟因为坚持使用 6×6 小型照相机照片,被这个刊物开除了。那些大杂志都采用大型照相机,讲究照片的精美以迎合读者,而史密斯认为使用小型照相机有更大的探索自由,他不满足于那种“景深极大,感情深度不足”的作品,宁肯失业也要进行“自由摄影”。
1952年,自拍像 – UMBO (AKA OTTO UMBEHR)
UMBO 把这张和徕卡一起的自拍照印在了他自己的名片上,而今天,这幅自拍像成为了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1953年,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 – 马克·吕布
作为布列松的忠实门徒,马克·吕布(Marc Riboud)依靠徕卡 M 系列来完成“决定性瞬间”。
1953年,伦敦 – 英格·莫拉斯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夫人,也是马格南图片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喜欢把徕卡的相机带绕在手腕上。
1954年,纽约 – 路易斯·斯泰特纳
路易斯·斯泰特纳(Louis Stettner)拥有永不停歇的精神,即使到今天他也没有停下创作。他的作品倾向于渲染气氛,而非讲述故事,也因为这个原因,他的照片诚实、有趣,充满惊喜。
1955年,詹姆斯·迪恩走过时代广场 – 丹尼斯·斯达克
黄昏的雨中,穿着深色风衣的詹姆斯·迪恩走过纽约时代广场积水的街道。微皱的眉头,衔着的香烟,插在风衣口袋中的双手,微微缩起的肩膀。二十四岁的迪恩,眼神透露出超越了他年龄的沧桑,沉默地注视着路旁的风景。丹尼斯·斯达克(Dennis Stock)用他的徕卡完美地抓住了这个瞬间。
年,维也纳哈维卡咖啡馆里的客人 – 弗兰兹·休布曼
我们无法知晓镜头里的人是谁,但是弗兰兹·休布曼(Franz Hubmann)使用徕卡相机完美地抓拍住了这个瞬间,一位老者如此绅士地端起咖啡杯,用指尖捏着把手,仔细地品味。无需闪光灯,没有多余的动作,甚至连快门的声音都难以觉察,这是徕卡能做到的一切。
1958年,侏儒 – 布鲁斯·戴维森
在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超过半个多世纪的职业摄影生涯中,他被誉为“美国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他同样是马格南图片社的重要成员。这张照片是他跟随一个马戏团数周拍摄的,戴维森原始并且善于营造气氛的拍摄风格准确地描述了这位叫做 Jimmy 的侏儒心中的阴云密布。
1960年,博杜安国王被偷走的剑 – 罗伯特·勒贝克
罗伯特·勒贝克(Robert Lebeck)15 岁应招加入纳粹国防军,并前往东部前线,1945 年被俘虏。遣返后,在苏黎世和纽约学习人类种族学。他自学成为摄影师,并在 1952 年成为摄影记者,1960 年,因为摄影报道“非洲零年”而名声大噪:在刚果庆祝独立的仪式上,一个年轻的非洲男子,偷走了博杜安国王的剑,这张由徕卡相机抓拍的照片成为他的代表作。
1960年,切·格瓦拉 – 阿尔贝托·柯达
即便你并不关心摄影,你的脑海中依然会充满徕卡相机的摄影作品。这张著名的切·格瓦拉头像,出现在数百万表达抗议的文化衫和学生宣传墙上,用的就是徕卡 M2 相机。
1964年,肯尼亚的野马 – 尤里奇·马克
尤里奇·马克(Ulrich Mack)作为记者前往非洲时拍下了这张照片,他让自己置身于马群之中,以从下往上的角度拍摄,强烈的明暗对比并未削减画面中马群扬起的尘土,让整个图片看起来充满了动感。
1966年,拳王阿里 – 托马斯·霍普克
托马斯·霍普克(Thomas Hoepker)在伦敦为年轻的拳王阿里拍摄的这张相片,同样是全球最著名的摄影作品之一。
1968年,绑绷带的人 – 弗莱德·赫尔佐格
赫尔佐格(Fred Herzog)是摄影自由派以及色彩艺术化的先驱,这张温哥华街头的看似普通的一个场景,蕴含着惊喜和好奇。
1972年,越南的汽油炸弹攻击 – 黄功吾
越南摄影师黄功吾(Nick út)用徕卡拍下的战争恐怖惨象。图片拍摄于 1972 年 6 月 8 号。
1974年,纽约城 – 艾略特·厄维特
作为一位常年用徕卡相机拍照的职业摄影师,厄维特(Elliot Erwitt)走过很多地方,甚至还当过随军记者,种种常人不具备的经历使厄维特的作品有了更强大的感染力,往往能以旁观者的角度,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用一种游戏人间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观者经常会同一种很超脱的幽默迎头撞上。
1976年,圣克里斯托巴尔岛 – 勒内·布里
瑞典摄影师勒内·布里(René Burri)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政治与军事摄影师,见证过很多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事件。去年他荣获徕卡名人堂摄影师称号,并得到了一台特制的 Leica M Monochrom,上面刻有他的签名和奖项。
1976年,游泳池 – 马丁·弗兰克
马丁·弗兰克(Martine Franck) 是摄影大师布列松的第二任妻子,同时是马格南摄影通讯社的少数女性成员之一。这张照片拍摄于 1976 年的夏天,她在受邀拍摄法国的假日时,突然留意到这个有趣画面——做运动的人、晒太阳的人和躺在吊床上的人,加上地面的阴影,形成有趣的构图,便拍下了这张照片。
弗兰克对后期修改数码照片的做法持很谨慎的保留态度。她拒绝通过数码技术对经典报道摄影做任何修改,并且始终使用伴随了她 35 年的徕卡相机,表达她对人类状态的观察:“对于我来说,摄影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证明我们生活时代的方式。”
1977年,英格兰 – 詹尼·贝伦格·加丁
意大利摄影师加丁(Gianni Berengo Gardin)带给我们的摄影,具有一种历史渊源深厚的创意美,就像是面对遗迹,失而复得,又行将消失。他在 24 岁时用徕卡相机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即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1981年,滑铁卢战役纪念仪式 – 哈利·格鲁亚特
哈利·格鲁亚特(Harry Gruyaert),比利时摄影家,玛格南图片社成员。哈利·格鲁亚特喜欢用徕卡拍摄彩色照片,1980 年代中后期,他在北非,尤其是摩洛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摄影语言,阳光与阴影,浓烈的色彩,厚重的明暗对比,形成强烈的戏剧效果。
1985年,名门望族 – 赫尔林德·科尔伯
赫尔林德·科尔伯(Herlinde Koelbl)是国际最著名的女摄影家之一,她的徕卡相机总会对准那些可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题材。
年,UNDER A GRUDGING SUN – 阿莱克斯·韦伯
韦伯(Alex Webb)的兴趣专注于那些突出的色彩,这些色彩在他的照片里形成了一种怪诞、荒谬又特殊的背景,帮助讲述照片里的故事。他在 2000 年获得徕卡杰出奖章。
1994年,完美和平 – 凯·韦登霍芬
这幅照片出现在凯·韦登霍芬(Kai Wiedenh?fer)的第一本书里,那是 1994 年加沙的海滩,在战争间隙,一个男孩在瞬间露出无忧无虑的笑容,让摄影师看到了未来那完美和平的可能。
1995 年,人行道 – 杰夫·莫梅尔斯坦
杰夫·莫梅尔斯坦(Jeff Mermelstein)的这幅照片呈现了自然的光影和色彩,他在被拍摄者身后不露声色,仔细地观察以及预见被拍摄者的行为,并不时地记录。
2000 年,无题 – 布鲁斯·吉尔登
布鲁斯·吉尔登(Bruce Gilden)曾说,“我以拍摄距离极其逼近而出名,并且,越来越近。” 他喜欢使用的是徕卡M6连动测距相机。
2006 年,好莱坞海滩 – 康斯坦丁·马诺斯
康斯坦丁·马诺斯(Constantine Manos)很多时候都喜欢使用徕卡相机在白天户外的硬光下拍摄,画面块面构成强烈,很多开放式构图让画面意犹未尽,同时有意减曝,使色彩浓郁,明度对比强烈,氛围营造很强烈。
2012 年,眩晕 – 弗朗索瓦·丰丹
丰丹(Fran?ois Fontaine)如此形容这张照片:“充满色彩以及幻影般的艺术感觉,蕴含迷人的魔力以及一丝紧张。”
世界上最贵的徕卡相机
一台35mm老式胶片徕卡相机是目前全球最贵相机,约合人民币1747.6 万元;这台天价老式胶片徕卡相机具体型号是徕卡Null,又称0系列,在1923年仅仅生产25台用于测试,现存世仅仅只有12台。
徕卡0是徕卡第一款市售35mm相机的鼻祖产品,徕卡Null拿出2年之后,徕卡发布第一款市售35mm相机。
这次拍卖起拍价格是30万欧元,相机估价为60万到80万欧元。然而,经过短短4分钟竞价,最后中标价格是180万欧元,最终价格216万欧元,换算下大概在27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747.6 万元,这也算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贵的一台相机了。这个价格打破另外一台徕卡0曾经在同一拍卖行132万欧元的拍卖记录。
图片文字来自各种传媒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徕卡相机好在哪?我看的怎么全是缺点?没用过,_徕卡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995贴子:
徕卡相机好在哪?我看的怎么全是缺点?没用过,收藏
徕卡相机好在哪?我看的怎么全是缺点?没用过,求指导,求醍醐灌顶,要是确实好的话,也列为“奋斗目标”
我现在用的是D90,配了16-85mm的头,感觉挺好的。看了徕卡,不知道为什么会把徕卡作为“奋斗目标”,我对比徕卡和我的尼康单反,总结了几条徕卡缺点,不一定准确,求拍醒:
徕卡的m系列是一个绅士身份的象征,说徕卡缺点多的大多是买不起徕卡的     他是黑色的,那世界就是黑色的。 
毕竟你买的不是徕卡m系列的相机。。估计是松下加工的徕卡数码相机
专业人士怒赞M 不过怒赞的同时人家不用 他说对焦很烦 来不及抓拍 但这貌似根本就算不上问题
135里徕卡无敌。。。最大的缺点是最近对焦距离,不过拍多了你就懂了,这个0.7米其实很好很讲究
没有不好的相机,买什么相机要看自己的需求
没有自动对焦不算问题吗?
徕卡的缺点不可否认的有很多但是,徕卡的缺点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徕卡的高度确是其它相机所不能达到的一个懂行的人手里,一张徕卡S拍出的照片,足以让你有扔掉手里佳能相机的冲动
M系列不发表评论,毕竟离我们太远了,其实徕卡做的数码相机也有很不错只不过没有什么性价比而已
只能告诉LZ,其它相机的色谱基本都以徕卡为标准!
一个徕卡T让你吓呆掉
个人觉得拿徕卡跟普通单反比好比奔驰s级跟宾利比,虽然都很牛,但象徵的不是一个意义
毒,德味,扫街小能手,偷拍利器,不容易引城莞注意,约炮神器,这几点都是尼康比不得的
徕卡是一种情结,最大的缺点就是贵,而且不懂的人觉得款式很老土,但是德国原厂徕卡的画质…绝对的物有所值,属于低调机,和大变焦镜头大机身的装逼机有本质的区别。附个人徕卡原厂小卡片原创相片一张给楼主参考…
所以买了。
讨厌单反。
徕卡是很好,但是绝不是器材之路的终点
新人无法发表言论
也不知道它为什么贵,在摄影路上一路走来,一直没有自己喜欢的机器,数码就不说了,mamiya c330S是我比较喜欢的,空了一段时间突然想到看看它,到手后拍了几次!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贵了,有摄影功底的人更适合拥有!
等你玩腻并且玩明白全画幅,旗舰机身,大三元,大光定,以及300以内大炮后,应该会对徕卡有新的认识。
徕卡唯一的缺点就是贵
简单 实用 精致 可靠
我觉得他跟单反不是竞争关系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一种东西
我的佳能上挂的也全是徕卡r镜头
放下哪个都不舍得
呵呵,这么说吧:莱卡就是一个可靠的拍摄工具,从历史上它就是一个纯粹的工具。可靠,耐用,成像优异就是最大的特点。高温,高寒,高原,风沙环境下都有无数可靠耐用的实例。顶级的越野车功能都是最简单的,只有这样结构才最可靠,莱卡也一样。莱卡是给会拍片的人准备的,即使只有全机械模式,对于职业人士也没问题,技术不是问题。当然由于高昂的价格使它成了很多人装B的工具,这是人的原因,和机器无关,陆虎卫士好吗?不也可以成为装B的工具么!
首先奔驰和大众是不能作比较的,先把品牌定位好了再说型号
既然你拿尼康单反就得跟徕卡单反比,除了贵还有缺点嘛
[SMILING FACE WITH OPEN MOUTH AND SMILING EYES]
优点是极高的精确性带来的更好的发挥余地,莱卡的镜头生产成本是日本这些商业化镜头无法比拟的,高手用莱卡照出的照片,他自己用佳能这些也是照不出来的.当然如果只是普通人玩,则讲究技巧的莱卡不容易上手.会觉得日本机人性化好用.
这么和你说吧,如果你的徕卡掉在地上了,你应该小心自己的脚有没有被砸伤。M系列的旁轴,在135系统中:体积、质量、成像都是最顶级的,他的对焦方式和单反不一样,手动很好用,精度比自动高。另外,我觉得徕卡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的摄影哲学,徕卡的取景器是一个有预见性的东西,画框在中间,但是你在取景器中可以预见性的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怀、B格那些我就不说了,光是你拿在手上,你就会非常的享受。但是旁轴有他的局限性,至少舞台人像,体育摄影类的这些,它是弱爆了佳能、尼康用来干活,徕卡用来享受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数码影像技术人员理论判断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数码影像技术人员理论判断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其实大 M 也没有什么好多说的了,它的优点用过的和没用过的机友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至于 CCD 和cmos的问题,我个人对 CMOS 没有任何意见,甚至更偏向 CMOS 一点,目前大 M 的高感我都觉得不能看。
我说说重点我纠结的过程吧,有可能大家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原先我是佳能选手,手里一台无敌兔加几个红圈用的也滋润。但是前段时间去了一次西藏,在背着接近20斤器材爬完布达拉宫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但是心理就暗下决心要换一台轻便一点的机器,当然 前提必须是全副。于是目光自然而然的落到了大法上面。来回跑了好几次星光,人家的a7r样机也被我翻来覆去的蹂躏。正准备下手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又出现了(没错,就像恶俗电视剧里面的种种巧合一样)leica发布了q。也许各位看官会问leica q和你一个想买a7的货有什么关系? 对啊!完全没关系啊!完全不同啊!可是我就是中毒身亡了啊啊啊啊!一下子把当初换机的初衷忘的一干二净,还自己安慰自己说把c家灭门也不舍得,就买个q当备机吧。
接下来大家懂的。各种问价格,在看到国内商家各种泯灭人性的报价以后我觉得叫我去德国旅游的同学带一台~正当撸主满心欢喜的期盼着的时候,前方的朋友跑了四个徕卡专卖全部没有货。据说是和德国的werksurlaub有关系,产线都放假了。在苦求q无果的情况下怎么办呢!被徕卡毒到的撸主这个时候已经完全忘记并忽略了大法的新一代a7发布会。大刀一挥把死套的股票割肉出来入了大m。是的,就是完完全全的冲动消费!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入了大m。大家轻喷。
至于开箱么大家看的也很多了,我就不多放照片了。重点是后面的解毒照,希望大家看了我的片子以后能够彻底解毒。照片都是压缩过的,再加上撸主技艺不精,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注册或登录数字尾巴帐号即可发表评论
楼主好 请教下现在莱卡相机的最新型号 面对mp m240 等等有些晕
楼主的拍摄水平太渣了
楼主的扫街片很不错,话说大M绝对是台好机器,玩徕卡还得玩m系列,我从去年入手,再出掉,把m9p,mm,索尼大法等都折腾了一圈,回头发现,综合性能还是m240,虽然操控略有缺陷,但画质真心不是大法能比的,当然a7的性价比无敌,玩玩转接也是不错的~好好用,期待楼主大片~
莱卡,果然德味十足啊
真的不太理智 大m这个类型的机器其实现在很难用了 在徕卡震撼做工带来的欣喜若狂之后很快你就会想要出掉它了 好在,貌似徕卡有抛弃了神坛路线,徕卡q就是代表,而且还要出可换头的徕卡q
再怎么做也只是索尼而已...不是一个档次的
我现在反倒觉得很好。能换镜头的Q又怎么样。。大法早就做了。
风格很不错,写实。
同是m系的表示大m还是很赞的机器
楼主和我是一样的人呀。09年3gs水货还5050元。我也是吧我的股票卖了买的手机。那年大三。
大m的白平衡实在是黄
浓浓的德味儿把我的毒全解了
讲真,焦外很漂亮
等一段时间入50 1.4 那才漂亮呢
有一张像是3号线镇坪路站
哈哈 好眼力
风格蛮不错,写实,有深度!
以前也不扫街 刚开始学习 多交流~
技术有待加强!
看完样片已解毒··
我就想问一句:P过没有?
拉曲线而已
文章写的很有喜感。
看着看着,这就没啦?
你还想看什么啦!
莱卡完美的焦外
一定是因为是徕卡的原因
图拍的很好看啊……怎么那么多人就解毒了,尾巴那么多莫名其妙的胶片和日系人像你们不解毒
~谢谢支持了。纪实本来就不讨好的 习惯了~
~谢谢支持了。纪实本来就不讨好的 习惯了~
拍出自己的喜好就好,慢慢来,机器都买了,有的是时间。
楼主的冲动真是有点可爱,哈哈~~点赞!
抓拍动静太大,严重影响主题人物神态和表情的捕捉……抓拍一定要在看到好的画面之后瞬间产生主题想法、构图、光线运用,然后快速举起相机捕捉。如果一边举着相机,一边还在琢磨拍法,就会出现作者这样的片,还需反复扫街练习,提高技艺,才能对得起这么贵的机器。让灵魂与莱卡机器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就是修炼的最高境界。
恩 还需要修炼~
有了中画幅就不看Leica了。。。。
不知道怎么说...反正谢谢解毒...
谢谢解毒°
亲爱的撸主,我觉得这些照片用gr就能做到啊,甚至iPhone6也行啊啊啊
感觉GR也能出差不多的片,我瞎说的
已解毒。。。
硬是把上海拍成欧洲
照片后期过吗?
然而并没有图
我手机上电脑上都能看到诶。。
我手机上电脑上都能看到诶。。
我手机上电脑上都能看到诶。。
我手机上电脑上都能看到诶。。
一张图都木有看到
我手机上电脑上都能看到诶。。
大M,美丽而又羞涩的梦。。。
图片看不到
我手机上电脑上都能看到诶。。
好久之前看了这个帖子。怎么图都挂了,我网络的原因么?
楼主咋调的啊,好喜欢黑白,另外请指点一下我这张LR瞎弄的图
&img src=&& aid=&attachimg_&null&& /&
楼主咋调的啊,好喜欢黑白,另外请指点一下我这张LR瞎弄的图
已解毒哈哈,开个玩笑,喜欢lz的自嘲。
此外,我也是在去过西藏后,坚定用小相机的,把曾经装逼的中画幅放起来了
你比较坚持。我看到美景更多的是想不动,静静的看,分享反倒成了次要。去西藏对我还有个帮助就是从原来只喜欢广角,发觉长焦也这么好用
然而我去完西藏后,收起了中画幅,入了大画幅...
楼主杭州的?
解不了毒,中毒了!拍的很棒!加油~
一直在认真看图,直到看到倒数第三张,想到自己也曾那样幸福相拥,但是后来~~~~哎,无限忧伤,得加油啊我~不好意思跑题了,照片很棒
妹子有故事呐!
我和楼主的情况很相似,也是原本佳能无敌兔配了好几个红圈,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不能换微单,毕竟要拍杂志还是要专业机开路。。。现在在想团购一台徕卡M6
团购什么鬼。
现在哪里还有团购M6啊?
赞~\(≧▽≦)/~
布达拉宫才多点点高~朋友要多多锻炼身体哦
180mm,60kg,第一次飞机去西藏从下机到回到家没发生高反,也没提前吃过任何预防的药,包括带着2kg单反+镜头,登上5000多米的拉姆拉措。
高原反应和身体素质没有直接关系,我见过很多体弱的人完全没有高原反应,也见过很多力壮如牛的人,在机舱打开的一瞬间就吐了一地
Share Pretty Digital Life, Starting from Here
DGtleStyle
每日推送精选文章
更多福利活动等你
数字尾巴-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Share Pretty Digital Life, Starting from Here你了解莱卡相机品牌吗?
本文行家:
它是一个艺术品&&&&&&& 莱卡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它位居谁都想颠覆,但谁也没有得逞的顶尖地位,它的优点、它的不尽人意,说不尽道不完,以至于只要谈莱卡,场面就热闹了。说它好的,声情井茂,说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辞。&&&&&&&&&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莱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莱卡迷。在莱卡身上,蕴藏着大多的神话,以至有时失掉了一些真实感。可以说,莱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 背负着文化,对莱卡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莱卡拥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顽固的拥戴者。别的相机爱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莱卡迷,改一个小转盘都认为是暴殓天物。 &&&&&& 莱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莱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莱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莱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 &&&&&& 世界上没有一部相机是完美的,莱卡存在不足,并不意味其它相机就没有问题,只是厂家的选择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样而已。莱卡的不尽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机无法企及的。把莱卡从神坛上请下来,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机。 &&&& 昂贵的价格是莱卡的品牌标志,同时伴随着的更是一种精湛的制作,一种深厚底蕴的文化——每一部徕卡相机都是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关干莱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 &&& 然而莱卡又是所有相机中最保值的。50年前买的莱卡,&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这就是莱卡的魄力。 &&& 莱卡的传奇,莱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人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莱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莱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 &&& 莱卡M6是机械相机制造的巅峰,极少的电子元件只负责测光,“电池的非必要性”,使莱卡M6能持续维持效能,无论在摄氏零下25度还是在零上60度,莱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 莱卡不是一台万能相机,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又是最好的。选择莱卡还是不选择莱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爱好,哪一个理由都行,无论哪一种理由都会牵扯很多哲学的思考。 Leica大事记
对于它我们应该去翻阅历史1849年 23岁的数学家卡尔.开尔纳(Carl&Kellner)在威兹拉(Wetzlar)成立“光学协会”,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发。 1851年 首次将镜头及显微镜介绍给市场。 1855年 卡尔.开尔纳(Carl&Kellner)逝世后,他的妻子带领12位职员继续经营他的事业。 1865年 恩斯特.徕兹一世(Ernst&Leitz)一个严谨的机械工匠,加入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1869年 恩斯特.徕兹一世开始独立经营,并接管公司同时以他的名字Leitz扩展事业。 1887年 徕兹第一万个显微镜生产出来,此时员工人数约达120名。 1920年 恩斯特.徕兹一世去世,他的儿子恩斯特.徕兹二世,接任父亲的职志,继续经营管理。 1924年 恩斯特.徕兹二世决定生产相机,由徕卡发展部经理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负责生产制造。同时员工人数达到1000人。 1925年 徕卡相机首次在莱比锡(Leipzig)春季展览中正式公诸于世。 1938年 成立徕卡学校亦即日后的徕卡学院。 1952年 在加拿大的Midland,&Ontario等地建造生产工厂。 1956年 恩斯特.徕兹二世的三个儿子恩斯特.徕兹三世,路易希.徕兹(Ludwig&Leitz)及根特.徕兹(Guenther&Leitz),在父亲身后,继续掌理公司。 1973年 邻近Porto位于葡萄牙Vila&Nova&de&Famalic的工厂开始上线生产。 1986年 徕卡股份有限公司(Leica&GmbH)成立,更有助于摄影市场的大量活动。 1987年 1月1日,徕卡股份有限公司并购威得赫尔布格公司(Wild&heerbrugg&AG)成立威得徕兹(Wild&Leitz)集团。此时新公司员工共有9000人。 1988年 迁移至位于索恩斯(Solms)靠近威兹拉(Wetzlar)的新工厂。 1990年 威得徕兹集团(Wild&Leitz&Holding&AG)和Cambridge&Instrument&Company&plc合并建立一个新的徕卡Holding&B.V.集团。至此,徕卡的名字正式与显微镜测量器、照相测量法系统及科学光学仪器的领导者,划上等号。 1996年 4月1日起徕卡接管Minox&GmbH相机部门,开始涉足迷你相机制造领域。 1996年 7月25日徕卡股份有限公司(Leica&Camera&GmbH)成为上市公司,并更名为徕卡股份公司(Leica&Camera&AG)。 一个职业摄影师不一定会拥有徕卡,但凡是对摄影略通一二的人士都不会不知道徕卡牌相机。对于现代人们来说它已不是简简单单的作为一个品牌相机存在,而是近乎某种信仰,某种潜藏于内心梦想般的追求。   细细想来,我们还刚刚与20世纪挥手道别,而上个世纪留给我们的诸多“财富”,又岂能是挥挥手便离弃的呢。当我作为一个摄影界的圈外人,来了解徕卡的时候;令我震惊的并不是它已经拥有的完美的机件和优秀的性能,而是它能左右全世界的徕卡迷的喜怒哀乐,能让那么多的人为了那个圆形红色小徽标,在心底默默种下不变的愿望。也许只有拿起徕卡相机轻轻按一下快门,听听那清脆的咔嚓声才会慢慢体会出标卡真正的魁力。 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威兹勒小镇,是二战中盟军轰炸机唯一没有涉足的地方 20世纪初,德国中西部的一座名叫威兹勒的小镇静静地矗立在山清水秀之间,那里古朴幽静,老式风格的屋顶参差密布在碧绿的山丘之间,整洁狭窄的街道两旁是木制结构的楼房。这小镇上的人口不过两三万,却名震四方。这里就是德国的精密光学仪器的重要基地,也是德国面对全世界最为自豪的理由之一。这里更是当年作为盟军的美国轰炸机轰炸德国时,唯一被美国军方指定保留的地方。 上个世纪初,这是云集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光学和精密仪器巨头“徕兹”和“蔡司,今天,由徕兹而来的徕卡集团使这个小镇变成了全世界摄影者的朝圣地。如今,虽然徕卡属下的相机企业已搬到离城数公里外,但旧日徕卡厂房顶上的标志仍在小镇上空闪烁。 在这个童话般的小镇中,发生了什么事似乎都不会令人惊奇。1931年的某一个普通的日子,徕卡的神话就发生在这里。故事的主人是徕兹公司的首席光学技师奥斯卡·贝那克先生。他不光喜爱拍照,更喜欢用摄影视拍摄短片,所以熟悉电影里用的35mm胶卷。最初的相机是用来拍摄时测曝光度的,他按人眼视角设计了&24×36mm底片幅度的小型相机,这是电影机片幅的两倍,可提供质素和颗粒都可以接受的快速照片。这比当时已有的又大又笨的相机要先进的多,并且拍摄效果出色,其轻便的特点更令贝那克爱不释手,并开始考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这台采用42mm定焦镜头,1/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带测距取景器的135相机。从此也改变了相机的意义,使它成为更多人手中把玩的工具。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徕卡相机的许多产品的特性都来自这台“徕卡始祖”。10年后,徕兹公司在莱比锡博览会上推出了30台徕卡相机,徕卡相机也从此开始了它的摄影之旅。伴随它的是世界极的优秀摄影师,它记取的是世界上发生过的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和今世人刻骨铭心的时刻。 然而,徕卡并不是优越地坐在相机业的宝座之上,毫无后顾之忧。60年代,日本公司崛起,一派龙争虎斗的局面。而数十年撕杀下来,欧美相机公司就剩下徕卡和&Contax两家始终屹立不倒。日本相机轻便、易操作,有高技术的电子对焦系统,采用较便宜的愿料,很快占领大众市场。而徕卡依旧保持手动对焦,原料和制作还是沿袭自己独特高质高伙的品牌形象。“当时日本人席卷全球市场,先进技术,大规模流水生产,价钱上没有欧洲厂家可以相敌。我们的唯一武器就是传统技艺和经久可靠的质量。但市场都以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为导向,是塑料相机的时代,很少有顾客还在考虑买一台相机用一辈子。”一位徕卡经理对80年代开始的电子技术相机市场大战仍记忆犹新。 今天徕卡的主厂房坐落在一幢占地12000平方米的白色工业建筑物内,在翠绿掩映之中若隐若现。经理、设计办公室和生产车间都在一条长廊上,经过一道门就可以来往。如果看到脚下的地板颜色从浅灰变成了米黄,那是在告知我们生产厂区到了。此地没有大规模流水线,没有电子操作的工业机械人。年近60的海伯特·&马丁先生坐在车间的一角带水池的工作台前,带着老花镜,正一丝不苟地用特制的泥液洗磨镜片,他说:“因为这工作全靠手指上的感觉,没有满意的机器可以替代。”他在这里工作了40年了,有&1/3的徕卡员工在这里工作超过25年,并且大都是为着徕卡相机的魅力而来到这里的。当他看到采访的记者拿出佳能相机拍照时,他竟动怒于他用的不是徕卡。 一部徕卡相机,成了一个异乡游子的身份证
&&&&& 对于徕卡迷们,徕卡已不仅仅是一部记取美妙瞬间的理想工具;而是一种生于心底的倾慕和神往。许多摄影大师和显赫名人;用它来留驻每一个精确完美的画面。德国电视主持人,自己也是使用徕卡相机的摄影师Dagobert&Lindlau先生如此评论徕卡相机的使用者:他们都是具有特殊能力的人,可以过目不忘,见过的风景、事物、人脸都可以长久记忆,脑子里总有些画面,他们用里面的眼睛看世界。对这些人,照相机不是用来拍周围事物的记录器;而是用来展现他看见的图画。在这样的照片上,一瞬间的魔力,凝固的是“感觉的记忆”。 &&&&&& 当然,能够成为世界顶级摄影大师的人,还只占少数,他们借用徕卡顶级质素的技术功能来完成他们的不朽之作。而成千上万离不开徕卡的摄影师们;更信赖的是徕卡几平坚不可摧的强固机身,在这方面,徕卡家族亦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佳话。 &&&& 最让人感叹的是美国航空摄影师Mark&Mayer的一段惊险经历:当时这位摄影师正在8,000多米的高空战斗机上,用一架Leica-flex&SL2&MOT俯拍另一架飞机,不料因两架飞机相距太近,致使飞机突然失控,撞上了被拍的飞机。虽然摄影师与驾驶员还来得及跳伞求生,但他的徕卡相机却没那么幸运,从8,000多米高空直坠入加里福尼亚荒茂的沙漠中,事后经多次寻找都未能寻到。直到一年后,美国海军陆站队在此地演习时,一名军官发现了埋在沙漠里的相机,幸亏机身的门因受损无法打开,才将它送到一家专业相机店处理,并冲洗其中的底片。结果躺在炎热沙漠里一年之久的幻灯底片因为机身封闭良好,居然毫发无伤。当看到底片上的飞机,店主才想起以前读过的有关飞机坠毁,寻找相机的报道。最后终于找到并归还真正的原主。现在这台历惊凶险,依旧身无大伤的“神话相机”珍藏在徕卡公司的博物馆内。另一个有惊无险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导报摄影师Eric&Valli的身上。这次经受考验的是&Leica&Summilux-R1.4/80镜头,地点是在尼泊尔的高山地区。当时摄影师为了拍摄一组野蜂聚居地的画面,用绳索攀上一座直立80多米的悬崖。当靠近峰顶时;他将自己悬在空中更换镜头,这只670克重的大光圈镜头不慎脱手,落入深谷。当他听到镜头与岩石碰撞出的刺耳声响时,已全然放弃了希望。等回到崖下,找到镜头时,他发现除了外面的金属环有损伤外,里面的玻璃丝毫未损;并仍可以调控拍摄。直到用它拍完整组作品,回到欧洲才将它送到徕卡公司检验,发现除了镜头中心有肉眼看不出的偏移外;整体质量没有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摄影师用该镜头拍完的这套作品还在荷兰摄影大赛上赢得了“World&Presse”的自然摄影大奖。 &&&&&& 像这类的奇迹对于徕卡似乎比比皆是,在一次北极拍摄跳伞镜头时,徕卡在零下90度的极端环境,也是载誉而归。徕卡所创的这些记录,至少告诉我们一点;徕卡相机是为一辈子而造的,而且绝对专业。因此它的价值也不寻常,如果你因此而想拥有一台徕卡135相机,那么你就得舍得掏腰包。 &&&&&& 如果说徕卡相机是专业摄影师的理想的装备,那么对于那些摄影发烧友,徕卡相机总会不期然地为你带来一些意外和感动。一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中国小伙子的身上。这个略带古怪的年轻人从少年就开始迷上了徕卡相机,但那时也只是一个理想。谁知这个理想会越来越强烈,最后膨胀成为他的目标。终于有一天家境平常的他用自己多年苦心积蓄下的钱买了一台徕卡相机。接着他的第二个愿望就是去欧洲旅行,当他到达卢森堡时,已身无分文。在欧美国家里,使用现金的行为是很少有的,这是银行信用制度完善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这些国家要想提取稍大金额的现金,是受到严格的检查的。当他走进一家银行准备取款时,柜台后面的接待小姐请他出示证件,于是年轻人将挂在胸前的徕卡相机摘下放在柜台上;正要伸手从外衣内袋中掏护照,只见;那位卢森堡的小姐微笑地敲了一下柜台玻璃,指了指那台徕卡相机对他说;“这就是你的护照。”他顺利地取出现金,而这件事却令他感动良久。 58和红旗20是中国的“徕卡”
 徕卡相机的仿制品从30年代就开始出现,许多国家都争先仿制高素质的徕卡相机。1933年;前苏联的费得相机已经将徕卡仿制的惟妙惟肖,这也是第一家国外公司生产仿徕卡相机。紧接着,日本的佳能公司也推出了徕卡的仿制品汉斯·佳能。这是一款装有弹射式取景器和尼柯尔镜头的35毫米相机。此后,有着精机光学研究所强大基础的佳能,便以徕卡为标准,生产了一系列的徕卡铐贝产品,并具有很好的性能。此外,尼康、前苏联的佐尔基都稚出了徕卡的仿制品。并且推动了尼康、佳能两大相机公司的飞速发展。   在这里;应该特别一提的是,中国的徕卡相机仿制品。它们是上海58系列和红旗&20。在此之前,北京也曾有过徕卡版相机问世,如1956年的大莱牌和香山牌实验机,但未能形成生产规模。上海58-1是中国徕卡拷贝中的经典;也是徕卡仿制品中比较成功的作品,产量十分有限,故此已成为收藏品。红旗20则是仿制徕卡M级产品的闻名之作,又加上它的特定历史背景,使之在市场上大大升值。   今天,中国的徕卡仿制相机已成为收藏家们的坐上之宾,连同它诞生的那个年代留给世人的痴狂和伤痛都被小心地陈列于展柜之中。而出自Sloms&的徕卡每一代产品将继续牵动着徕卡迷的美梦,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中国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者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就像一个中国摄影记者,在经过中东“死亡之路”时,除记得把老婆牢牢绑在汽车座椅上之外,自己手中紧握着的就是徕卡M6相机,每到他感到紧张和恐惧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抓住那台陪他出生入死的徕卡。关干徕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 世界一流镜头的诞生——徕卡
20世纪初,当时在德国中西部有一座名为“威兹勒”(Wetzlar)的小镇,座落于绿色山丘之间,它有木造的建筑,以及高矮不一的古塔,狭小的街道和宁静的生活,这个地区自12世纪起就是德国精密光学工业的重要基地,举世闻名的徕兹(徕卡的前身)公司与徕卡相机就是在这处山青水秀的地方诞生。   徕卡相机的发明人奥斯卡·巴纳克当时是一位极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摄影迷,徕卡相机的历史就是从他担任徕卡公司研究主任一职才开始的,巴纳克在当进(1914年)用原型徕卡相机拍摄的威兹勒小镇街景至今仍然那么清晰,这归结于镜头制作的精良。   20世纪即将过去,几十年来徕卡相机镜头质量,一直受到广大的专业摄影者和爱好者的交口称赞,无论是早期的螺纹式以及现今的M与R系列镜头,款款都很过硬。徕卡相机镜头为什么能长期排列在各种品牌镜头质量的榜首?究其原因如下: 镜头设计和制造的首要准则和信念   徕卡相机公司全体员工都清楚地知道“镜头决定一切,精湛工艺的具体实践”这句口号的含意。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他们准则是:&1)如果镜头设计得好,那么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它都应有优秀和一致的表现;&2)徕卡的每只镜头都必须考虑到光圈全开时的影像素质,以及在不利的拍摄条件下依然有上佳的表现。&以上两条,是徕卡公司自1925年开创35毫米摄影以来一直坚持的信念和准则。 人才是保证镜头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在电脑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镜头的设计比起往日.相对要简单快捷,依靠电脑设计过去无法制造出来的镜头,在今天都已成为可能。但是对于顶级镜头来说,光学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经验,学识和想象力,以及他们的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和关怀的精神是电脑无法取代的。这些人的才干决定了镜头的最终的品质。或者可以这样说,要设计一只普通可用的镜头,电脑可以是主角,要设计一只出类拔萃的镜头,“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被摄体在底片上所显示的细微影像。层次都是光线照到被摄体后所形成的光点(有的被摄体本身发光).经过镜筒投射到底片上而形成的。光学工程技术人员要熟知光学原理和高等数学计算方式,才能使微小的光点在镜筒中行进时保持最佳状态。徕卡相机公司拥有一支学识层次高,经验丰富,又富于献身精神的光学工程人才队伍,这支镜头设计队伍在世界相机行业中,无疑是第一流的,为全世界同行业所羡慕的。
参考资料:
[1] 品牌聚乐部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品牌聚乐部站长,从事品牌策划行业多年,专注于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和企业品牌网络传播。交流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os10相册怎么弄回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