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午夜巴黎经典台词英语狂奔经典英文台词

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谁更伟大?
“谁更伟大”不是一个讨喜的提问,但拿二人作比已确为不可故意忽视的经常性现象。蛰伏一段时间,感觉德尼罗和帕西诺的关注度都不低,解剖式介绍却是空缺,遂决定“我行我上了”~强调,本文主要目的是给这两位演员大致勾个轮廓,是呈现而不是比较。出于占了坑不好意思不给个交待的心理,结论我会给,在最后,有隔离提示,觉得无意义的到时自觉离开就好。===========================楔子和很多艺术家一样,德尼罗和帕西诺的成长经历都不大正常。德尼罗的出身带着浓浓的文艺范儿。他出生在名士骚人聚集地格林威治村,父母都是画家。他的父亲老罗伯特是同性恋者,为了逃兵役,牵起了罗伯特母亲的援手走进殿堂,开启了婚后长期分居的幸福生活。帕西诺出生在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地方——布朗克斯区,爸妈在他两岁时就离婚了。帕西诺从小游走在各种职业之间,邮递员、卖报郎、搬运家私、超市收银员、帮人擦鞋也卖过鞋,坐过写字楼当过办事员,甚至连在水果店擦水果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事儿都干过。帕西诺从小游走在各种职业之间,邮递员、卖报郎、搬运家私、超市收银员、帮人擦鞋也卖过鞋,坐过写字楼当过办事员,甚至连在水果店擦水果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事儿都干过。在他为填饱肚子打拼的时候,文艺的德尼罗举着老爹写的“学生想搭车”的牌子,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把欧洲玩儿了个遍。让这样两个闲不住的人安分地窝在教室里实在是一件很难脑补的事情,他们是属于街头的。德尼罗是意大利和西西里少年团伙的一员,绰号“牛奶鲍比”——因为他白。他们经常去圣帕特里克老教堂集会,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意裔美国人的据点,《教父》结尾迈克尔出席外甥洗礼的地方就是这里,马丁西科塞斯还在这儿当过祭童。帕西诺的混街之路则没有那么酷炫,他学会打人是为了以妨被打。小帕西诺是一个自我防御感很强的人,他通过在众人面前进行滑稽的表演来放松自己,当他第一次被人说像马龙白兰度的时候一点自豪感都没有,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那是谁。说到表演,德尼罗10岁就登台演戏了,角色是《绿野仙踪》里那只胆小的狮子;而帕西诺也不甘示弱,人家9岁就有了第一次性经历,之后便如虎生威,稍大一点为了谋求温饱当过性工作者,其实丰富的情爱经验对舒展艺术触角是有很大帮助的,尤其是对个人魅力较重的演员来说。帕西诺和德尼罗都是羞于表达自我的人,他们选择通过扮作他人来寻找安全感。老罗除了去夜店,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即便参加也是作为旁观者夹在人群间,生平除演戏外最大本领是混在人群中不被认出来。可以说,在表演上的投入,某种程度上是对自我怀疑的防御,尤其对老罗和老帕这样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来说,表演能让他们呈现出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其实无形中弥补了智力不足的自我认知。斯特拉斯伯格工作室两个人正式步入演员行业,还要从斯特拉斯伯格工作室说起。斯特拉斯伯格,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引入美国的方法派代表人物。《教父》中海门罗斯的扮演者,《伸张正义》里阿尔帕西诺的爷爷。在帕西诺和德尼罗的青年时代,由斯特拉斯伯格担任艺术总监的演员工作室是演员们削尖了脑袋也想进的象牙塔。进去了基本就得到了“终身戏剧精英”的无形通行证,但录取率是相当的低。帕西诺两次尝试才成功被纳为一员,德尼罗常去蹭课,但由于没有高中毕业证,始终不是正式成员。事实上,德尼罗师从的是与斯特拉斯伯格所传授的理论完全对立的另一位老师——斯特拉阿德勒。斯特拉阿德勒,性别女,得意弟子:马龙白兰度。她曾亲得斯坦尼真传,发现斯特拉斯伯格的理论早已过时。斯特拉斯伯格的理论重点是情绪记忆,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去塑造角色,这实际上早已被方法派体系的鼻祖斯坦尼抛弃了。阿德勒则强调选择的才能,即让演员自行选择一种认为合适的通过外在细节演绎角色的方法。她的常规训练:用不同的语调重复“你在跟我说话吗?”也成为罗伯特德尼罗日后在《出租车司机》里灵光乍现的来源。正是这两种不同的表演方法,造就了老帕和老罗不同的表演风格,但都偏向方法派无疑(说偏向是因为现在大多数演员都是表现派、体验派和方法派混用了)。撺掇帕西诺和德尼罗对手戏银幕首秀的《盗火线》导演迈克尔曼曾经生动地比喻过两个人的表演风格:“ 德尼罗是贝聿铭一样的建造者,通过细节塑造角色,而帕西诺则是解析者,他会全神贯注地盯着画布数小时,然后就开始挥毫泼墨,就像毕加索。”这两位演员就像长生剑和碧玉刀一样,各有所长,高下难分。永无止境的创造和从未休止的比较1.比较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在戏路上有重合之处。德尼罗看上去沉默寡言、紧绷易怒,帕西诺则敏感焦虑,有点神经质、情绪化,而且自我分裂是常态,自称是契诃夫式的性格。他们都适合扮演孤独者——果壳之王,对于此,老帕说过一句大实话:“任何一个演员所扮演的大多数成功的角色,很多看起来都是这种类型的。”两个人在影坛矛头初露的时间都是在大约这个时间段,直到74年两人共同出演了《教父2》,自此关于“儿子”和“爹”的比较就没停过。德尼罗还调侃帕西诺:“阿尔,这么多年来我们扮演了一个又一个角色。人们试着给我们做比较,让我们互相较量,根据他们的喜好把我们撕开。坦白说,我从没看到可比性。我明显个子高些,更像领导人物。说句实话,你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中最优秀的演员,除了我之外。”...难怪朱迪福斯特损他是个自大的傻大个儿╮(╯﹏╰)╭说到个头,这简直是老帕永远的痛。差别不大昂?其实德尼罗也不高,只有177cm,老帕170cm,但别小看这7厘米量的差距,其实是质的区别呢!老帕因为气场过人而且身材壮实,所以即便他常年驼背你也很少对他产生矮小之感,可是跟别的男人站一块儿还是高下立判的。同样有气场的德尼罗就不一样了,相对于帕西诺的常年驼背,他总是昂首挺胸一副很矍铄的样子,再加上本身身高正常,比例又很好(前方高能预警——所以他给人的感觉往往比较高大。形体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两人的戏路。现在帕西诺和德尼罗都老了,老罗前些年因为前列腺出过问题,开始走上了养生的道路,戒烟戒酒,所以现在看起来还是白白胖胖;老帕酗酒吸烟一向很凶——虽然他自称在77年把酒戒了,总之,他现在确实有点干瘪。主要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帕西诺清秀,整体比较有正气。面部棱角锋利又鲜明,关键是长了一双锐利而极具洞察力的鹰眼(在此反对牛眼这种呆萌的说法),使人望而生畏,同时因为眼睛过大也可以装扮成一只小鹿,发散出无辜的眼神。声线后期因为抽烟酗酒是愈发沙哑浑浊了,但早期其实有点尖细的女人味儿我觉得。最具特点的部分是他的走路姿势。除了在某些影片中,一看就是导演调教过刻意让他改掉的(比如《教父》、《市政大厅》等),其余时候他走路大都是:慵懒,双腿似乎不用劲儿,漫不经心地审视四周,很有范儿,总是带着一股拄着龙杖的气势就过来了。跑步姿势不挺胸也是难看得很。另外他说话自带喷壶功能以及唇部喜欢一张一合(废话说话当然要一张一合!呃所以我说的是他准备说话或者说话间隙总之就是没有说话的时候),以及喜欢单手叉腰或插进裤兜的个性小动作就不再多说。德尼罗面目粗犷一些,气质也复杂一些。他相比帕西诺更多一分灵动的痞气,讥诮而又滑稽。眼睛稍微小几圈就比较聚焦,眼神显得细腻,充满说服力,容易使人迷惑,勾起探索欲望。他真的像极了一只豹子——不紧不慢却把握十足地将你诱骗到可控范围内,再凌快无疑地狠咬住你。老罗修长的双手是加分项,配合霸道总裁的角色身份,总是增添了一份干净儒雅。另外他习惯向下耷拉的嘴角和永远闲不住比划的两只手也是个人标志了。正因如此,两人的戏路虽有一部分正常的重合,且还常常被弄混认错——(曾经有个姑娘在餐厅碰到老帕,激动地表达了自己对他在《愤怒的公牛》中精彩演出的仰慕,老帕就静静地笑笑没有说话)但也有各自更适合,甚至对方演不了的角色,比如《夕阳之恋》、《稻草人》和《热天午后》中的角色老罗就演不了我认为,同样的,《拜见岳父大人》和家庭温情片也是老帕难以掌控的一种类型。实际上,一直以来和帕西诺争夺角色的对手不是德尼罗,而是达斯汀霍夫曼。传说中演员分为两种,一种演什么像什么,另一种演什么都像是自己。同时代里,前者的代表人物有达斯汀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而帕西诺和德尼罗本质都属于后者。虽然德尼罗接的角色比帕西诺杂,表演风格也与他大相径庭,但难掩的个人气质始终没有让他完全藏到角色背后;帕西诺就更不用说,他坚持的理念是“表演就是不表演”,把个人化的风格有机融合到角色当中。达斯汀霍夫曼和帕西诺就太像了。他与帕西诺同年被斯特拉斯伯格工作室录取,面对角色,如果老帕有犹疑的地方,只要说一句“那我就交给达斯汀霍夫曼了”,帕西诺往往会战斗力倍增,这招屡试不爽。即便是他得了奥斯卡,说他沿着霍夫曼的路子走的人也是不绝于耳。有个剧院经理甚至提议发起一场他和霍夫曼的拳击赛——不戴手套的那种。我在上文提到的任何一个交给德尼罗就演不了的角色,换成霍夫曼都没问题。老罗呢...他在演艺事业初期捡到的几个角色基本都是帕西诺推掉的。《我的子弹会转弯》最初找到帕西诺,他没接,老罗遂演之;《最后的大亨》的制片人表示阿尔帕西诺才是他的不二人选,可惜老帕连剧本都懒得看,角色最后落入德尼罗手中。对于经常被观众拿出来比较的演员来说,在对手戏中抢戏会成为情不自禁的事,谁都想通过压倒对方好让自己的演艺生涯达到顶峰,但这二位至少在我看来总是旗鼓相当的。《盗火线》不是两人的第一次合作(第一次是《教父2》),却是第一次有对手戏,而且还只有两场,有一场还全是正反打俩人就没同时出现在一个画框里。并且因为两个主人公都很悲剧,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德尼罗原本应该奔向唾手可得的稳定幸福,但却命丧复仇的渴望;帕西诺虽然活下来了,但他已经失去了一切,所以两个人的力量是平衡互补的,难分高下。再后来的《正义杀戮》又是如此。他们都擅长表里不一,性格反转大的角色,在这部电影里仍旧没有可比性。有趣的是周边,当被问起参演原因,猜二老为了节目效果怎么答的?好朋友,一生黑。好朋友,一生黑。2.创造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丰足的年代。时势造英雄,新电影运动和“四大天才导演/演员”共同成就了彼此(同为四大天才演员之一的杰克尼科尔森现已走上了嫖娼的不归路...)。这个时期,美国电影专业学院派崛起(主要是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前美国主流导演几乎没有学院派,跟不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有关)演员演而优则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伍迪艾伦、艾伦阿金和丹尼斯霍珀等等)围绕着“越战—水门“的历史背景,欧洲,尤其是英国导演大量迁入美国(本来60年代最好的英国片就在靠美国提供资金支持了,70年代末英国电影业近乎不存在)。那时美国的电影,很个人化,像欧洲片,戏剧模式也都成了扯淡,可以说是极富创造力的年代,但缺陷是喜剧,包括马丁在内的好莱坞四小天才一碰喜剧基本都玩儿完~70年代,老罗和老帕从初出茅庐一跃到巅峰。布莱恩·德·帕尔玛现在除《碟中谍》外最耳熟能详的作品是和阿尔帕西诺合作的《疤面煞星》以及《情枭的黎明》,但最初在他一文不名的时候,最常合作的演员就是同样青涩的德尼罗。德尼罗在63年第一次拍帕尔玛的作品《结婚派对》时还是个胖乎乎的球体,他们早期合作的这些实验作品都很有意思。《结婚派对》虽然剪辑生硬了点儿,但默片似的降格快镜头,还有刻意放慢速度像领导人会晤一样的家人寒暄场景都挺有想法的。后来的《帅气逃兵》和《嗨,妈妈》还玩儿起了“冒犯观众”的戏剧概念。他们早期合作的这些实验作品都很有意思。《结婚派对》虽然剪辑生硬了点儿,但默片似的降格快镜头,还有刻意放慢速度像领导人会晤一样的家人寒暄场景都挺有想法的。后来的《帅气逃兵》和《嗨,妈妈》还玩儿起了“冒犯观众”的戏剧概念。73年的《战鼓轻敲》老帕说他看了无数遍。还是在73年,老罗的知音——还是在73年,老罗的知音——马丁西科塞斯出现了。老马和德尼罗是邻居,很早就认识,但第一次正式合作是1973年的《穷街陋巷》。70年代两人合作的另三部作品分别是《出租车司机》、《纽约纽约》和《愤怒的公牛》(80年上映)。《出租车司机》剧本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原著中那个絮絮叨叨的主人公和特拉维斯的精神世界如出一辙,他们也都遇到了妓女,把自己想象成她们的救赎者。影片有很多模仿戈达尔的镜头,有人就此说老马只会仿造,永远成不了大师。它阴暗的风格也让哥伦比亚公司极为不满,连德尼罗父亲的老朋友田纳西威廉姆斯(剧作家,《欲望号街车》)都对此片大加批判。神奇的是它在戛纳大获全胜。德尼罗在参演前还特意跑去开了几星期的出租,那时他已经是影帝了,被人认出后惨遭同情:你们搞艺术的都吃不起饭吗?《纽约纽约》现在一般的理解都是它是一部歌舞片,其实更准确说应该是舞台情节剧,反正这类电影都是花3天时间布景但实际拍4分钟就够了的类型,但老马光开场就拍了几个星期,且还是即兴表演,最后除了德尼罗其他演员都疯了。至于《愤怒的公牛》,这部电影对于二人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德尼罗已知共促成老马拍过两部电影,一部是80年代的《喜剧之王》,还有一部就是这个。德尼罗提议他拍这部电影之前,老马已经垮了,整日像行尸走肉一样漂浮在世,拍完这个才起死回生,老罗也贡献了他少有的狂怒型演技。片子众所周知是黑白的,虽然老马在事后解释起这件事给出的理由总是三点:一从未考虑过面向大众市场,二想重现昔日的新闻电影和报纸的视觉效果,三是减轻感官刺激的一种方法,但我认为这与他的精神状态不无关系。90年代,两人合作了《好家伙》、《嫌疑犯》、《恐怖角》和《赌城风云》,其中《嫌疑犯》是合作演出,不是马丁导演。《好家伙》文化上是《教父》的反对者,揭去了《教父》给黑手党罩上的光环,重点是表现黑社会成员忙得像狗一样,而且每天要干的是苦活儿不是枪战。《恐怖角》是一部惊悚片,导演原本定的是奉行“好莱坞可以容忍一切,唯独不能缺少大团圆结局”的煽情大师斯皮尔伯格。马丁接手之后,命编剧砍掉了那些罗哩吧嗦,明显为了取悦斯导硬塞进去的温情片段,而德尼罗一向不希望自己成为斯皮尔伯格童话世界中的一分子,看到这番大刀阔斧的景象想必浑身舒爽!《赌城风云》里,老罗演的是一个伊卡洛斯式的人物,而且有趣的是他不再是意大利裔而是犹太裔。很多人认为这是老马和老罗合作过的最好的电影,这个我就不评价了。步入21世纪,老马有了新宠,老罗苍老的容颜也不再适合那些正值壮年的角色。在目前已上映的影片中,两人只在《鲨鱼黑帮》中有过配音合作:对,左边的鲨鱼是老罗,右边那只不太鼓的刺豚就是老马。对,左边的鲨鱼是老罗,右边那只不太鼓的刺豚就是老马。罗伯特德尼罗和马丁西科塞斯可以说是共同成就了对方,马丁的人物都是不善表达的局外人,这恰恰是德尼罗所擅长的。老马曾经说过:“要我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还不如去看电影了解我的思想。”而马丁的思想即是德尼罗的表演。回到德尼罗的70年代。在此期间他还有三部重要的作品问世,分别是《教父2》、《1900》和《猎鹿人》。《教父2》是他和阿尔帕西诺的第一次合作,可惜没有对手戏;《1900》我当初看的是315min未删减版,虽然长的很残忍但说真心话一点也不枯燥(里面有杀猪的全过程,以及喜欢德尼罗的别怪我没告诉你里面有大尺度福利),不如托纳多雷的《1900》名气大大概是因为讲残忍的阶级斗争和人性非常不奥斯卡向了;《猎鹿人》是关于越战的,其中俄罗斯轮盘赌的戏也算是影史经典场景之一了。德尼罗说这里的角色是他演过的最吃力的一个。另外讲个拍摄小插曲,有一场他和克里斯托弗沃肯(图片上的哥们儿)的戏,导演让沃肯往老罗脸上吐口水,不知情的老罗被吐后一下子怒了,开始真动手,把沃肯吓惨了。德尼罗说这里的角色是他演过的最吃力的一个。另外讲个拍摄小插曲,有一场他和克里斯托弗沃肯(图片上的哥们儿)的戏,导演让沃肯往老罗脸上吐口水,不知情的老罗被吐后一下子怒了,开始真动手,把沃肯吓惨了。帕西诺在70年代混得也是如鱼得水。其实最初《教父》几乎全剧组都不接受帕西诺来演迈克尔的主意,他们认为他试戏的时候无所事事,可偏偏导演科波拉就看上他这一点了!事实上,早在科波拉看到他在《毒海鸳鸯》中的表演时就已经认定他是迈克尔了。《教父》是我每隔几天就会重看一遍的电影,尤其是在我消沉的时候。它的主题我认为就是家族了,在帕西诺眼中,迈克尔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极度克制,在一些看似恍惚的场景下将自己的内心深深包裹起来,围绕着他的矛盾,其实就是个人的身份地位与家族完整性之间的不可调和。帕西诺借此证明了自己,也算是没辜负科波拉那毒辣的眼光。这个时期老帕的代表作几乎是一个接一个的来:《稻草人》、《冲突》、《教父2》、《热天午后》以及《伸张正义》。《伸张正义》里帕西诺扮演的是一名律师,有个场景实在想分享一下,帕西诺跟着一个很有冒险精神的大叔坐直升机,本来是件挺酷的事儿,结果他一直极不淡定地嘶吼:...真的是千万匹草泥马从我心中飞过......就在两人的事业风生水起之时,一个电影时代的转折到来了。这次转折要从金光闪闪的产片儿圣地——好莱坞说起。现在一提这仨字儿,多半人已经不会拿它跟艺术联想到一块儿去了。久而久之波及到整个美国——美国电影也成了比欧洲电影低n个格调的流水线商品,牌面还不如亚非拉光亮了。其实美国电影生下来就跟欧苏不一样。欧洲电影最初都是精英才玩儿得动的东西,苏联一向政府把控,可以说是占尽了一切优质资源,春风得意如咱们的样板戏,可美国电影就民主太多了。美国的主导力量就是推翻过殖民统治的底层人民,所以电影这种新生艺术跨过一片洋就成了流行文化,以劳苦大众的品位为本。那时都还没有什么好莱坞呢,美国电影就遭到欧洲影人的鄙视了,因为一二战期间,欧洲精疲力竭,反映出的艺术作品也充满了悲观,显得更艺术一点,而珠光宝气发了横财的美国输出的东西相对娱乐性强很多,其实拍摄这些作品的也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只不过人家也挺自觉,从不自诩艺术家,而是叫专业娱乐家。八九十年代才有了好莱坞。在此之前美国电影早已供不应求,亟待用一套规范化的制度提升效率——效率就是钱。好吧,随之而来的标准化、可预测性都是必然的了,但最初,深知票房若想轰动还是重在风格、原创和胆识的监制(电影业的终极boss)始终有余力开辟出一条中间路线,给稀有才子自主的权利。到了80年代,有一部影响非常深远的叫做《大白鲨》的电影,深远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让电影市场变得十分浅薄,一直浅薄到了现在…这个时期,老罗和老帕都严重水土不服。遭到屠夫宰杀般的143min版《美国往事》埋葬了欧洲电影人进入国际市场的野心,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电影市场在无可挽回地被美国大电影公司霸占。这对本身就受利于欧洲电影影响,在美国新电影运动中崛起的的德尼罗来说,实在是一件闹心的事情,而阿尔帕西诺比较夸张,平均两年一部电影,《革命》票房滑铁卢之后,他有整整四年在银幕上消失了。90年代更夸张了,美国电影已经像它国一样称霸全球,但同时科技进击发展,特效费、广告费和明星人力费都不知贵翻了几倍成本,电影界把钱投给片场基本就收不回来了,所以造片厂好莱坞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赚钱!本土化的东西因为文化代沟不好赚钱,而重特效、重情景,弱化人物和主题的东西全世界都能看懂——电影成了麦当劳。兼具赚钱功能和洗涤灵魂作用的电影越来越少,小金人相比之下也只是虚名,奥斯卡声誉能当饭吃(说得就好像奥斯卡就多在乎艺术一样...)?那时候好莱坞的编剧地位最低权力最小,沦为高能写作机。人总是在贪欲和抱负中分裂,一个编剧说:“他们毁了你的故事,屠杀你的想法,出卖你的艺术,践踏你的自尊,你得到什么呢?一大笔财富。”不过也有好的一面,美剧和B级片的机遇来了。有线电视出现之后也是大把捞钱,电影界和电视界合作意味着丰厚的利润。老帕和老罗所处的时代,电影创作者来自剧场和文学界,而90年代,电影人才正在被电视界抢走。21世纪之后老帕参演HBO的两部作品:电视剧《天使在美国》和电视电影《死亡医生》都口碑极佳。B级片则得益于明星、观众和较低的成本。B级片多恐怖和低俗喜剧,这两类电影总是有固定观众群,而且传播性广,容易捧红明星,所以大片场都开始用A级资源拍B级影片了。美国片越来越有多样性,对老帕和老罗来说发挥空间其实并不大。因为这两个演员作为明星来讲,他们的银幕形象已经成了一种图征,一种文化原型,他们一出来,观众就会自动调动那些已然嵌入自己脑海的形象和情感。所以说老帕后期类型化了,其实一定程度上是被观众定性了,何况他自己尝试转型也不大会挑角色,1982年有一部叫做《欢喜冤家》的电影面世了,阿尔帕西诺在里面演一个围着孩子团团转的居家老爸,这是我认为他迄今为止接过的最不适合自己的角色。想象一下老帕温良贤惠咬着手指傻笑的样子...什么鬼!!!1990年《教父3》的失败(相对前两部来讲)问题也出在角色身上——“没有人想看迈克尔得到报应和充满负罪感”,我觉得这点可以适用到所有同类黑帮片里,如果你的大佬从一开始就戴着光环,那编剧需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让光环从始至终亮着不灭。1997年《忠奸人》同样湮没,它的叙事视角实在不讨巧,作为一部黑帮电影,它表现的不是忠义豪情,而是黑帮成员之间对权力争夺的尔虞我诈,这跟老马的灭灯不是一个性质,它更不容易为人所接受,同时,两个主角也缺少主角光环。老帕在此帮衬了约翰尼德普,自己却是吃力不讨好。另外2013年的《菲尔斯派特》也挺失败的我觉得,老帕再怎么装扮也不像玩儿摇滚的:不过八九十年代老帕也塑造出了几个经典银幕形象:《疤面煞星》中的托尼蒙大拿本片中帕西诺操着一口古巴口音,脖子上挂根儿金链子的那股浓浓大东北土豪气质实在令人难以忘怀啊...老帕因为生在布鲁克斯区,所以一直觉得自己算是拉丁人,演起这个角色来也是沉醉不已。托尼蒙大拿其实是布莱希特式的——布莱希特式指的是离间手法,因为托尼蒙大拿不是一个有意让观众接受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共鸣被打破了,电影的催眠效果也被弱化,观众的理智被极大调动出来了,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观察者,一次完美的离间就这样实现了——bingo!还有《至尊神探》中的“大男孩儿”《闻香识女人》中的退伍军官Frank其实啊,这部电影的主角如果不是帕西诺,它就只是一部克林顿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而已。这个怪老头连台词都算不上的语气词“呼啊”,是他从教他组合A45枪支的中校那里学来的。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领袖魅力—— “记住,困惑的时候,操之。“(这段探戈是帕西诺现学的,之前他本人并没有这项技能。)还有《情枭的黎明》《两毛五》中的爷爷这部名气不够本来不该算进来,不过我想提的是,其实这部电影也属于温情系,但帕西诺的角色是一个有深度的人物,所以效果比《欢喜冤家》好很多。另外还有《挑战星期天》中的教练阿尔应该是在这里为自己设计了小动作,因为我老看见他呲牙。帕西诺大致如此,相比之下,老罗的适应度更强一些,总体我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的《妙想天开》和1999年的《老大靠边闪》。《妙想天开》的灵感源自《1984》,原名Brazil,取自一首40年代歌曲的名字,导演吉列姆受梅里埃的影响很明显。这部电影中的德尼罗不同于他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中的角色,飞檐走壁打扮古怪不是一般的酷。至于《老大靠边闪》,我想说的是,如果一定要推荐一部德尼罗的作品,我唯且只会推荐这部。德尼罗在这部影片中几乎展现了自己所有的不同面,而且在我这个常年沉迷黑帮片的人看来十分搞笑,当初在宿舍看,舍友听到霹雳磅啷的声音却看见我哈哈哈的大笑都以为我犯病了。anyway,强烈安利!德尼罗在这部影片中几乎展现了自己所有的不同面,而且在我这个常年沉迷黑帮片的人看来十分搞笑,当初在宿舍看,舍友听到霹雳磅啷的声音却看见我哈哈哈的大笑都以为我犯病了。anyway,强烈安利!总之,到90年代,美国大片已经占据了全球65%的市场,但此时美国电影的拉风跟70年代可完全不是一个性质,那时候叫做美国电影的杰作期,这时候就纯是好莱坞高于一切,金钱至上喽~这总体让在70年代崛起的两代“教父”无所适从,他们成长于演员不做宣传的环境和同样处于悲观的状态的美国,往往流行于社会崩溃时期的黑帮片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就足以说明问题。他们虽仍能塑造出经典的角色,但大多数时候那只是他们凭借自己高超的演技对时代的有力适应,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变革着的后几十年需要一个磨合。天无绝人之路(要绝也绝不了他俩的路其实),一个叫大卫马梅的顶级编剧出现了。大卫马梅的台词功底不是一般的漂亮。当代剧作家这个称号,他是担得起的。在八九十年代,电影向他与德尼罗共计合作4次,与帕西诺1次(2013年老帕主演的《菲尔斯派特》也是他编导的)。在80年代帕西诺的事业低谷期,他编剧的舞台剧《美国水牛城》将帕西诺成功送入了百老汇;德尼罗则称他是自己合作过的第一个有脑子的编剧。老罗在《铁面无私》的人物形象虽然比较脸谱化,但是艾尔卡彭这个私酒市场的霸佬像莫里哀笔下的伪君子一样具有烙印在人们的心里的力量。至于合作的其它三部:《我们不是天使》、《浪人》和《摇尾狗》都是短小精悍而且特别有趣的电影,尤其是只用了一个月就拍完的《摇尾狗》,台词讥诮无比,看下来浑身舒爽,基本讲明白了一个真理:
办大事还得需要搞艺术的。
——项飞田和老帕合作的是《大亨游戏》,大卫马梅凭这个本儿拿下过普利策戏剧奖。去看看里面应接不暇的大咖你就会知道,除了像《建国大业》那样香不忍闻的马屁,还是有人愿意为了艺术性这种越来越不值钱的糟糠趋之若鹜一回的。用本事谈伟大其实扯了这么多,就是想先把德尼罗和帕西诺的轮廓尽量描清楚一些,这样比较起来也算是有理有据了。1.特长:模仿口音是演员的基本功了,但德尼罗更胜一筹的是,他能熟练地说意大利语和意大利英语,还会西西里土话,帕西诺也会说点意大利语,但并不是完全掌握。独白和演讲是最考验演员功底的,帕西诺在这方面似乎不用说,《市政大厅》43min处一段似希特勒般极具煽动性的演讲是我认为火候比较不错的。相比之下,德尼罗的演讲功力似乎没那么突出,但真实情况是,德尼罗虽然不常咆哮,演讲却是一点不输老帕的,《红灯》、《弯刀》、《回火》...里面的陈词同样震慑。跳舞算是西方人的必修课,老罗和老帕的风格却是不同。老帕跳舞和他的表演风格相同,体现在强有力的控制力上。他在多部影片当中跳过舞,无论什么类型他永远都是舞池中最显眼的那一个,活像个指挥。老罗则比较复杂。大多数时候,他是优雅温柔的:偶尔,也是肆意洒脱的:但他热情奔放起来却是尤为醉人的:冷笑三声:呵-呵-呵其实德尼罗就是一个活动衣橱,他收藏的服装道具还在活动影响博物馆展出过,参观人员可以穿着那些衣服,模仿电影中的经典段落。阿尔帕西诺则意淫过自己是贝多芬。他确实很会玩儿音乐,喜欢康茄舞鼓、吉他和钢琴,经常性闲得无聊叫一大帮朋友到家里来干玩儿一个小时乐器。不过他俩倒都不太会唱歌。另外老帕其实还有一个特长,就是——丢东西,小到雨伞,大至宝马他都丢过,但他从来没丢过钥匙——他是一个有钥匙情结的人。2.戏路:这方面在开头我有简单提过,这里要重点分析一下。德尼罗说他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像是在掏空自己,我把它们胡乱划归一下:①经典银幕形象:街头小痞、身世浮沉的黑手党、漂浮于世的局外人、经受战争摧残的士兵、偏执愤怒的运动员、农场主子弟/奴隶贩子、执拗古怪的老头、笑眯眯的变态②其它擅长:道貌岸然的独裁主义loser、运筹帷幄的终极头领、崇尚读书的霸道总裁、深情款款的情场痴人,杀伐果决的江湖浪子、狼狈的逃犯、慈祥威严的尊长、落寞孤单的独身老人、畸形/残疾人③其它职业:189路公交车的司机、政府摇尾狗、电影制片人、越矩警察、萨克斯手、医生、电器修理工德尼罗比较回避历史人物,除此之外,德尼罗演绎过的角色形形色色,不能用某一类型,诸如舍生取义、忍辱负重这样简单粗暴的词来概括;而帕西诺不同,由于早期一些失败的尝试,他的角色越来越偏向类型化。我把他诠释过的角色粗略归为以下几类:①事业强势,但情感/健康频现危机的残缺式英雄人物②落魄颓丧的抗争式人物③促成后辈蜕变的引导式人物帕西诺是那种会提前两个星期就开始琢磨角色的演员,所以他对角色深度是有要求的。Fuck这样的词经他说出来都好似一门高级艺术。在20世纪下半叶所有美国正剧男演员中,他说的电影台词变成流行语的次数或许是最多的(此处应有Attika!)当然,帕西诺在温情、爱情、喜剧方面也有所涉猎,只不过银幕形象远没有上述角色深入人心。其实在爱情片方面,德尼罗何尝不是一样的。他也撒过娇卖过萌——老到浑身是褶儿了还等等女人,谈谈恋爱,滚滚床单——但教父永远成不了站在泰坦尼克号上的小李子,爱情毕竟是他们的副业。但教父永远成不了站在泰坦尼克号上的小李子,爱情毕竟是他们的副业。德尼罗中年之后尤其老年,接得喜剧角色越来越多,有人说他的表演风格矫揉造作,毫无喜剧天赋,但更多的是拿他和鲜有喜剧作品问世的帕西诺所作的对比,那些聒噪的声音表示:德尼罗比帕西诺更会演喜剧。扯淡。两个人的喜剧水平暂且不提,就看帕西诺的《兄弟出头天》(跟造型师有仇,在里面跟只猥琐的水獭一样)和最近的《低入尘埃》,他的喜剧能力和德尼罗相比至少是旗鼓相当的。观众觉得不好笑,是因为他的角色悲剧内核更明显。德尼罗的喜剧往往是这样的:但帕西诺的喜剧通常没有这么外化,连德尼罗都说过,如果一部喜剧,它的角色能严肃一些,他觉得会更搞笑。事实上,帕西诺在1968年(比银幕处女作《处女的烦恼》还早一年)以前就演过喜剧了,不光演,还写过。帕西诺在成长中常常充当逗乐小丑的角色,他爱马戏和默片喜剧,早期对自己的认知就是一个喜剧演员,最后被说演不了喜剧,实在讽刺。所以说不能就这些对比得出结论,说德尼罗的戏路比帕西诺的宽。老罗只是看似多样化,而老帕的类型化也是有其它原因的。老帕的本命还是戏剧,他不止一次说过舞台对他来说表演发挥空间更大,有人问他站在天堂门前希望上帝对自己说什么,老帕说的是——明天三点排练。而且像这样量级的演员还跑去公园演莎剧不要票,实在是不多见了。至于他对电影的态度——导演、剧本、角色,只要有一个因素吸引到他,老帕就会拍的,但精分的是,他说在自己的电影生涯中有90%的戏都是他不想拍的-_-|||德尼罗虽然也是戏剧出身,但玩儿起电影之后基本跟戏剧say goodbye了,唯一一次在百老汇登台,是演一出叫做《古巴和他的泰迪熊》的严肃戏剧(说到泰迪熊,有一个关于老罗的梗。德尼罗发福之后,一度担心臃肿的身材会影响到自己的性生活,没想到有很多女人却认为他是一只超大号的泰迪熊很可爱。后来老罗在追惠特妮休斯顿的时候,还送给过她一只戴着钻石耳环的泰迪熊。)——好吧,我太八卦了,还是说正经的吧。即便在镜头前,两人的表演风格受戏剧影响多少也有所体现。帕西诺擅长用稳健的语调滔滔不绝地说台词,用躁动的情绪做出平和的动作,情绪无所羁绊,但到达顶点也绝不会失控,其实这就是偏向戏剧的表演;老罗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的静默张力,明显是对摄影机的控制力更强一些,他的表演风格也是现在好莱坞最常用的了。巧合的是,德尼罗和帕西诺都分别在《天使之心》和《魔鬼代言人》里演过撒旦,而要真说有什么类型的角色是其中一方没有演过的,确实有一个,就是同性恋。俗话说,每个伟大男人的背后都有一部gay片。德尼罗确实没有演过同性恋,被爆菊也没有,而帕西诺可攻可受的小身板儿不用就太浪费了:是不是gay气十足?!另外,德尼罗后期常常出演“廉颇老矣,重振雄风”式的电影,在选片上也越来越没有节操,保量不保质,随之自然增长的票房号召力粉饰了他已经沦为一个类型片打工仔的事实。除了对好莱坞时代的水土不服,更为关键的是他确实缺钱了,由他一手打造的翠贝卡中心的周转不是一个纯艺术家可以负担得起的。帕西诺现在则偏好独立电影,最近的两部《曼戈霍恩》和《低入尘埃》连着在威尼斯上映。3.执导:帕西诺和德尼罗都拿过导筒,老罗2部,帕西诺3部。不过在这方面,老帕与老罗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德尼罗就是正常拍电影,帕西诺搞得则是戏剧电影,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原有戏剧的看法的延伸。老罗是很乐意当导演的。他的导演处女作《布朗克斯故事》是献给父亲的祭奠,因为里面的情节引起了他和他爸爸亲身经历的共鸣。确实,当初看这部电影时我还不知道这些背后意义,就觉得故事跟传说中的德尼罗的生活特别像了,而且德尼罗还把自己对黑人女子的特殊爱好植入到了人物身上(早年电影公司是干涉跨种族婚姻的,老罗不像老帕奉行不婚主义,他觉得婚姻束缚但也没少结,以前还受到过哥伦比亚公司的警告)。影片里有句我印象很深刻的台词:
“我接受两种教育,一种来自学校,一种来自街头,所以我比其他孩子聪明一倍。”右半边的就是编剧:另一部是《特务风云》:另一部是《特务风云》:其实德尼罗的导演水平是相当醇熟的,感觉他跟老马学了很多,不过对这种特务片来讲他还是太舍不得动刀,有点拖了。这部电影的编剧艾瑞克罗斯就是写《阿甘正传》的那位。女主角安吉丽娜朱莉演完之后称赞老罗对女人的感觉绝对细腻。不光对女人细腻呢,老罗眼光太好,起用了当时专打酱油三十年的“璀璨高脚杯”——李佩佩:帅了我一脸...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这是你们的福利。帅了我一脸...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这是你们的福利。至于老帕,他导演的三部作品都是戏剧电影。老帕很热衷于把戏剧剖开给影迷观看,对他来说,舞台和观众间的“第四堵墙”从来都是不存在的,观众就是演出的一部分。老帕曾在演《理查三世》的时候听到观众席有人接电话,他信步走下台,起范儿拿过手机,说:“我是理查,你的朋友现在不能跟你谈话了。”然后挂掉电话,淡定地走回舞台继续演戏。《理查三世》也是他执导的三部戏剧电影中的一部,主要内容除了戏剧片段本身外,还有他们的前期筹备工作、随机采访路人,以及整个排练历程。在采访路人的时候,帕西诺自嘲:“我们活像是给莎士比亚拉皮条的。”因为我本身是戏剧狗,所以看这部电影感觉收获还是蛮多的,在这里分享一下好了~对戏剧略知一二的人一定都会在某个时刻感觉到,莎士比亚的台词对现代人来说,显得过于浮夸华丽了。大一我排过《威尼斯商人》的片段,听着演员生硬地念出那些台词,我又无力执导(还不如人家呢),便一怒之下连夜把莎翁的台词全改成现代版了!——这绝对是我目前所做过的最后悔的事情之一。大一我排过《威尼斯商人》的片段,听着演员生硬地念出那些台词,我又无力执导(还不如人家呢),便一怒之下连夜把莎翁的台词全改成现代版了!——这绝对是我目前所做过的最后悔的事情之一。这个问题帕西诺的剧团也遇到了,有人提出异议要改台词,看看老帕是怎么说的。说对了!就是多练多听。说对了!就是多练多听。莎士比亚不是不能有新的诠释,但该适应的最好适应,不该碰的最好不碰。美国人在搞戏剧方面是很有一套的,他们胆子大,花样多,但唯独碰到莎剧,姿态就成了仰视,才华变得很压抑,总是情不自禁的妄自菲薄,瞻前顾后。这跟美欧表演上的差异有关,美国式表演强调能力和感觉,欧洲式表演则注重台词和技巧。说白了,莎剧的重点恰恰是欧洲人擅长而美国人所欠缺的。不过越这么想越演不好,所以老帕从来不这么想——多练多听so easy啊~另外两部就是《王尔德的莎乐美》和《中国咖啡》了。《莎乐美》是一出非常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充斥着诡吊病态的美感。舞台剧版的《莎乐美》是这种风格的:先知约翰:先知约翰:希律王和莎乐美:希律王和莎乐美:舞台剧版也是每版都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我看的这版录像,除了先知约翰,每个人脸上都像涂了面粉一样惨白,人物动作像是定格放慢的舞蹈。舞台剧版也是每版都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我看的这版录像,除了先知约翰,每个人脸上都像涂了面粉一样惨白,人物动作像是定格放慢的舞蹈。帕西诺的版本则接地气一些:这里面别人都穿着戏服,只有帕西诺演的希律王,穿出了一股浓郁的帕西诺日常范儿...这里面别人都穿着戏服,只有帕西诺演的希律王,穿出了一股浓郁的帕西诺日常范儿...重点是莎乐美。莎乐美在原著中是被这样形容的:月亮上的女人、迷了路的白鸽、在风中颤动的水仙花,以及白蝴蝶和银花。大部分的舞台剧也都是按这种比喻来塑造莎乐美的,老帕的莎乐美是这样的:对,就是劳模姐。要是看惯了舞台剧,劳模姐版的莎乐美还是挺让人眼前一亮的。从一开始妆容和服饰就没有太“干净”,杀掉先知约翰之后直接裹了块儿血红色的布条。对,就是劳模姐。要是看惯了舞台剧,劳模姐版的莎乐美还是挺让人眼前一亮的。从一开始妆容和服饰就没有太“干净”,杀掉先知约翰之后直接裹了块儿血红色的布条。至于《中国咖啡》,这是一部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老帕和老罗的电影我基本都看完了,有些过于冷门只能在YouTube上看,我英语渣只能看懂轻喜剧或者上来就打型的,《中国咖啡》这种话痨片只能拜托学英语的同学帮翻译了。台词甩那些原创剧本n条街,表演抓人(其实我一直都搞不清现在学院常说的那些“他极为抓人的表演...”是怎么抓人了,明明一点也不抓人啊!!!这部电影过于知识分子,老帕觉得发行了也没人看,所以只有DVD版。这部电影过于知识分子,老帕觉得发行了也没人看,所以只有DVD版。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部叫做《本地污点》的同类型戏剧电影,他虽不是导演,但把这个封尘数年的剧本拍出来给观众看也是他的想法。这部电影只有56min,我看了三遍,也没太懂...大致讲的就是两个中年好基友,老帕赌狗赌错了回来抱怨,听朋友说前一阵有个gay吧把他赶出来了,便拉着朋友去街上晃悠了一会儿又钻进了一家酒吧。酒吧里有个老明星,两人上去搭讪,然后把人家在回家路上暴揍一顿,回家后还洋洋得意的故事。两个人的举止都莫名其妙的,其实就是可悲的欲求不满喽——我觉得。目前,老帕所倡导的戏剧电影已经成了一个成熟的电影品类。波兰斯基前几年大热的《杀戮》就属于这种品类。除了导演,老帕和老罗还都是制片。老罗制片作品要多一些,他打造了翠贝卡中心,办餐饮,拉投资,创立翠贝卡电影节(算是纽约独立电影节,帕西诺还带着作品参加过),做制片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老帕则很少做制片,基本都是在自己执导的那几部电影挂个名儿,不过他比目前没有过编剧作品的德尼罗要能写一些,他还是纽约演员工作室的艺术总监。4.延续:新人演员找对了范本,有机会受到前人的熏陶是一件幸运的事。老帕曾说过,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演员是詹姆斯迪恩(《伊甸园之东》的那位,付兰兰跟他相似度99.999%,还演过他)而现如今,模仿他的年代已经到来了。最近奥斯卡伊萨克在《至暴之年》里对帕西诺一板一眼的模仿相当卖力,虽然只是停留在形似,但也还算到位吧:在提携后辈方面,老帕一向诚意满满,演对手戏时压抑自己只用半分劲儿。约翰尼德普、查宁塔图姆、科林法瑞尔、罗素克劳、马修麦康纳以及约翰库萨克,都受到过老帕甘愿当绿叶的待遇。其实论起表演风格,老罗的选择显然要更聪明一些,他在镜头前大多数时候像一只豹子,机警地隐藏自己,伺机而动,迅猛地出击不留痕迹;而老帕则很不讨巧,他像一只霸气侧漏的狮子一样毫不掩饰自己的威风凛凛,总是毫无保留地对着镜头进行自恋式的表演,本来气场压盖性就强,还时不时大发狮吼功,看多了很容易给人留下抢着出风头的错觉。不过也正是因为老帕的无所顾忌,他的个人风格就愈发明显,已经自成一派可供后辈模仿学习,而老罗的套路,一方面过于常用,另一方面不好把握,所以很难说他的表演风格真正影响过谁。老罗最雷锋的事迹是选中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演《男孩的生活》,这是小李子捞到的一个重要电影角色。后来德尼罗又把他介绍给了老马。而和老罗合作过两部影片的爱德华诺顿更是激动地表示:“跟他学习就等于镀金”。5.作风:老罗和老帕的工作态度都是不用强调的敬业。在诺兰没有凭借《盗梦空间》席卷华夏大地,被天朝封神之前,帕西诺和罗宾威廉姆斯参演了他的《失眠症》,当时诺兰被帕西诺的实力感动,他说:“帕西诺比绝大部分人认为的更好,而绝大部分人已经认为他是最好的了。”——简直是为老帕癫狂的节奏。拍摄《稻草人》的时候,他和搭档哈克曼打扮成流浪汉的样子,花了一周时间在纽约的大街上行乞。老罗在这方面又复杂了。敬业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德尼罗是一个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喜欢一个镜头四五十条(在这点上,他还是没有拼过强迫症晚期患者大卫芬奇)。关于他的作风,正面的是:《坠入情网》十五周的时间,体脂量从19.9降到了9。《铁面无私》增了15公斤体重,剃光了前额的毛儿。《午夜狂奔》有一场德尼罗不慎坠入激流被营救的戏,当时正值严冬,激流已经结成了冰,剧组无奈只好去新西兰拍摄,老罗拒绝用替身,要亲自上阵以保证导演在景别选取上不被局限。《无语问苍天》德尼罗被演对手戏的罗宾威廉姆斯猛力挥舞的手肘打伤了鼻子,但他示意摄影师不要停,拍完后才接受的治疗。顺便提一句,这部电影中的医院取景地和《飞越疯人院》是同一家。《恐怖角》老罗斥巨资把牙整得像角色一样难看,然后又斥更大一笔巨资把牙恢复原样。《最后的大亨》减了18公斤,还一直戴着个假鼻子。《纽约纽约》为了表演真实,学会了演奏萨克斯管,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专业水平。《愤怒的公牛》为演年轻时的杰克减掉7公斤,又花了四个月暴饮暴食吃肥了32公斤——这都是他在拍摄档期内完成的,那时他已将近不惑之年了。而且拳击就是在三场专业比赛中赢了两场的水平。在意大利拍摄的《美国往事》,他自掏腰包为“麦大”买了一副假牙。以及出钱让身患骨癌已经不能投保的约翰凯泽尔成功参与了《猎鹿人》的演出。这里要跑偏一下提几句约翰凯泽尔。约翰凯泽尔只留下了五部电影作品(共计4个角色),就在正当年离开了这个世界。其实与其用伟大来形容德尼罗和帕西诺,我更愿意把它用在凯泽尔身上。因为他是真正敢于把自己丑恶的一面呈献给观众看的演员,他的角色,怯懦而又猥琐,愚蠢又常常了无生气,他从不惧怕自己入木三分的刻画会过于有信服力,让世界对他的认识停留在银幕上。他习惯于把光环罩在别人头上,帕西诺说凯泽尔能激发他身上的潜能,让他越演越好——这就是演员的内功。我相信如果凯泽尔活到现在,他会是一位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位影帝的高手。可惜没有如果。拍《猎鹿人》的时候梅姨已经是他的女友了,他推荐梅丽尔参演了这部电影,影片没有上映,凯泽尔就离开了人世,而梅丽尔也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拍《猎鹿人》的时候梅姨已经是他的女友了,他推荐梅丽尔参演了这部电影,影片没有上映,凯泽尔就离开了人世,而梅丽尔也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回到德尼罗。如果说他上述所做的都是作为一个专业演员的义务,那么下面这些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是他必须要承担的了:《1900》的导演贝托鲁奇:“他非常多愁善感,甚至有些神经质”,这两人几乎从头打到尾。德尼罗还直言不讳地表示,《1900》并不是他想拍的一类电影,这是一部令他失望的电影。《最后的大亨》的制片人:“德尼罗仍改不掉小偷小摸的长相,尤其是他笑的时候。他缺乏高贵的气质。”《喜剧之王》里合作的演员杰里刘易斯压根儿看不起德尼罗,他是一个脱下戏服就能把角色忘光的老牌好莱坞明星,在他眼中,德尼罗这种整天沉浸在角色里的人大概荒唐又可笑。《美国往事》即便导演莱昂内在场,他也经常越俎代庖,这点上跟他师兄马龙白兰度有一拼,他们俩在合作《大买卖》的时候,白兰度公然和导演撕逼,让德尼罗来执导他的戏份。不过万幸此时的莱导健康状况已然不佳,没有毅力和他纠缠,不然又是一场持久战。《妙想天开》的导演吉列姆:“我和剧组对他的看法发生了180°大转弯!我们想掐死他。”其实别人对老罗评价“任性且傲慢”也不是一两天了。确实,这个习惯改台词,恨不得将剧本中的每个标点符号都拷问一遍的演员,给别人颁奖时即便致辞只有两句话,他还是要照着稿子念。影片宣传期,例行性地制造噱头,说德尼罗所饰角色的原型给他打电话称赞他的演技如何如何到位,老罗听见了则会云淡风轻地向媒体否认这件事的存在。——这样耿直的性格实在是不讨喜啊。跟他合作过的电影人经常性提起他就大爆粗口“去他个狗娘养的!”但老罗却总是一脸真诚,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不紧不慢地说——我很喜欢这个人,我觉得他很有才华呢。相比之下,帕西诺这种更喜欢有理有据地说服的人,实在像一只温顺的羊咩咩,除了跟《夕阳之恋》的导演和《稻草人》的搭档有不和传闻,他大多数时候只是当好他的“堂吉诃德”。不过德尼罗虽然看似斤斤计较,但其实他所关心的那些真实并非指一件事真的发生过,而是它有没有发生的理由以及它应该怎样发生。至少,他不是一个无理取闹的半瓶醋。6.功名:百年冲奥路,深藏功与名。跟帕西诺在《西蒙妮》中的角色一样,对老帕永远的黑点就是他坎坷的奥斯卡之路。《教父》时,明显是重心人物的帕西诺被提名了最佳男配,而戏份明显更轻一些的白兰度则成了最佳男主。老帕一共被奥斯卡提名8次,其中有4次还是连续的,直到1993年才凭《闻香识女人》拿下一座小金人(那年男配也提了但没获)。相比之下,德尼罗简直顺风顺水,随便演个《教父2》拿一座,再演个《愤怒的公牛》,又一座,虽然提名只有7次,但可没有那么望穿秋水。帕西诺自己谈起来奥斯卡也是爱恨交加,一方面它的荣耀感持续了好几个星期,但同时他也清楚那只是机会到了,而且奥斯卡最令老帕厌烦的就是,有时候它让自己觉得自己失败了,然而他并没有。在其它奖项方面,两个人也总是搅合在一起的。他们一同被评为超过五十岁的两位最伟大的演员,德尼罗更是位列AFI影史十大表演艺术家榜首;金球奖更偏爱老帕一些,无论提名还是获奖次数都比德尼罗多;几大电影节两人基本势均力敌,但老帕拿奖的种类要更多一些,手中一座格调满满的托尼奖和两座艾美奖是老罗所没有的,但与此同时他还有一座奖杯也是老罗所没有的,那就是金酸梅。老罗也提过,但没有老帕次数多,而且有一次是两人共同出演了《火线特工》,结果老罗安全老帕中枪,你们想帕西诺得啥心情,而且拿着个奖的时候老帕都71岁了——欺负老年人;另外AFI终身成就奖老罗得的要早一些,他是31届,老帕是35届(颁奖人是罗宾威廉姆斯,很好笑,缅怀,推荐);德尼罗在IMDb TOP 250里上榜数量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我们又陷入恶俗的比成绩环节了么——咔!结论:我本来想狡黠地说: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是不同风格的演员,他们各有千秋吧啦吧啦......——这样可能会被打死吧!所以还是要实在地进行这个得罪人的环节,觉得这种比较很无聊可能会被激怒的请绕道走掉就好。不吊胃口了,先亮结果再总结理由吧,——毕竟我又不是洪涛。更伟大的应该是罗伯特德尼罗。别打我!别打我!其实单从电影方面讲,德尼罗的贡献确实比帕西诺的要多,但从演员的身份出发,帕西诺比德尼罗顾及到的领域要广。——这也让我很为难啊!帕西诺对后辈的影响明显,但不能说德尼罗就没有。演技旗鼓相当各表一枝没法比。优秀作品的数量,老罗多,但老帕比例高,又平了。伟大这种东西,说白了比的就是身外之物。奥斯卡最有分量,老罗胜;吸金能力,老罗强;老帕只在戏剧方面遥遥领先,但老罗是办过电影节的人啊,在制片方面也是马达全开;说他们可塑性都很强,但无奈老帕尝试过的角色确实不如德尼罗呈现出来的丰富。总体上,德尼罗的后劲儿也要比老帕足些。不过这种比较对于影迷来说重要么?我写这个答案,也不是抱着分高下的目的在写,而是想系统地把这两个难得的好演员介绍清楚。我入帕西诺的坑很多年,写这个结论的时候也没太心绞痛(解释就是掩饰没错的...)。喜好终归是私人化的事。================补充:我虽反复申明比较不是初衷,但仍有部分直接拖到底就想看个结论抱怨我写太长弄得他手很酸完了还要嘲讽一下这个题目很没意义看在我很闲的份上赏我个辛苦钱的人表示他们被添堵了。下面这段话正是针对被添堵人群写的。已然领悟在心的朋友不用费时看。伟大有很多截面。有一种叫做贡献卓越,还有一种在活着时往往不被人提起,在名利场更像是无稽之谈,它叫做坚持操守。老帕和老罗其实这两方面都不缺失,但都各自在某个方面稍微压过对方一成。况且,公认伟大的和限于世俗而失意的,其实名望上哪个都不亏——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个双赢啊。以上︿( ̄︶ ̄)︿
其实这个问题挺没劲的,反正又是热门的比来比去。但是又挺有劲的,因为这是每个影迷观影生涯中绕不过的两个男神。总之我又折腾了一个比较很长的答案,没耐心的诸位请自行绕路。关于阿帕和劳勃,我上个礼拜才在一个回答里写到:「你非要让我辨认阿尔帕西诺在「狗日的午后」里的表演更好,还是罗伯特德尼罗在「愤怒的公牛」里的演技更好?拜托,这让人怎么区分。」
幸好这个题目不是来让人比较演技高低的,而是比较伟大程度的。虽然伟大这件事情见仁见智,但是仍然可以试图通过量化指标来阐述一二。
如果比较伟大程度,还尝试用世俗的标准就不够地道了。就好比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妮妮,凭着出演Iron Man角色所获得的报酬,可能超过了阿帕生涯的片酬总和。但是当妮妮进入好莱坞历史层面的时候,暂时还沾不上「伟大」的边。所以类似赚了多少身家,知名度有多高,行业地位几何等等之类的要素在阿帕和劳勃这个层级已经没有比较的必要。他们都是不世出的演员,对于好莱坞而言,都已是ICON般的存在。
我试图将伟大的各个要素分门别类:1. 优秀作品的数量 2. 伟大作品的数量 3. 达到的高度 4. 获得奖项肯定的数量 5. 创造的商业价值6. 艺术生命的长度 7.
于行业或者说是电影工业的贡献 8. 在其他领域的贡献 (同样欢迎补充)
1. 优秀作品的数量。 生涯阿帕出演电影47部,劳勃出演电影92部。阿帕的作品的水平一直参差不齐;而劳勃和名导合作,尤其和老马丁合作的佳作众多,但也参演了更多的商业烂片。(当然某部叫做「正当杀人」的烂片他们同时出演了)。总之在优秀电影的绝对数量上,劳勃肯定是胜出的。但如果论起优秀电影的比例,阿帕可能还要略高一些。
2. 伟大作品的数量。怎么定义「伟大」见仁见智,仅从影迷和业界比较公认的角度,阿帕的伟大作品可以列举出:「教父」系列前两部、「狗日的午后」、「疤面煞星」、「盗火线」、「闻香识女人」、「冲突(Serpico)」、「局内人」等。坦率的说,我越列到后面越心虚。而劳勃呢,两人一同出演的「教父二」和「盗火线」不提;还可轻易列出「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美国往事」、「赌场风云」、「猎鹿人」、「好家伙」、「巴西」、「义胆雄心」等等。如果以IMDB Top250的数量为标准,劳勃迄今仍然保持着个人主演入选的最高纪录,计有8部(实际上以演员身份排名这个榜单第一名的呢,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老爺子依靠在自己的电影里跑龙套,在IMDB前250占了9个位子);而包括「教父」系列在内,阿帕亦有5部。
3. 达到的高度。这个和获得的奖项不完全重叠。通常我们都喜欢说「生涯最佳演技」这个名词。如果提名两人「生涯最佳演技」,阿帕多半是他在「教父2」、「热天午后」中的表演入围;而劳勃入选的可能是「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他们的表演都算是影响深远;但离类似卓别林、詹姆斯-史都华这种开一代先河的成就;亦或是梅姑或者刘皇叔这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似乎又有些距离。之前各类杂志都有评选过影史百大表演,我上面提到的四个经典形象都是入围前十的常客。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两人是不相伯仲的。
4. 收获奖项的数量。这一点上,阿帕奥斯卡八提一中;劳勃七提两中。但是阿帕有过可怕的提名四连()以及主配同提(正是1992年)。金球奖上,劳勃九提两中算是出挑,但是在阿帕的十五提(包括一个TV类的和一个终身成就)四中面前就是浮云了。所有奖项统计,包括了奥斯卡、金球、国际三大、广播协会、观众选择奖等等所有奖项中,阿帕是85提45中,劳勃是95提42中。总之从这个项目来说,阿帕是略胜一些的。
5. 创造的商业价值。阿帕生涯参演电影北美地区总票房是14.5亿美金,全球总票房是24.5亿美金。其中卖座片,除了两部教父之外,可以拿得出手的有「至尊神探」、「海洋之爱」、「狗日的午后」、「盗火线」以及后期打酱油出演的「十三罗汉」等几部。而劳勃参演电影北美地区总票房28亿美金,全球总票房44.5亿美金。其中包括卖座喜剧拜见岳父大人系列,其他类似「恐惧角」,「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出租车司机」、「老大靠边闪」等口碑和票房皆不俗的杰作。不过两人在平均票房上倒是相差毫厘,每部4000万美金上下。总体而言,劳勃还是略胜阿帕的。
6. 艺术生命的长度。现在还持续在电影界发光发热,平均每年至少出演两部电影,主配皆有且偶有佳作的劳勃;和两年难见一部电影,而且演出玩票性质居多,难见佳作的阿帕相比,艺术生命的intensive阶段无疑要更长一些。当然,阿帕在电影之外,偶尔也会参演一些TV制作和舞台演出。
7.对 于行业或者说是电影工业的贡献 。 劳勃导演处女作「布朗克斯的故事」算是佳作一部,次作「特务风云」亦好歹参与了柏林的角逐。另外劳勃先后担任了39部电影的制片人,虽然其中不少他自己有份参演,但也不乏他人的作品,例如强尼戴普的那部「人民公敌」。反观阿帕,自编自导作品倒有四部(包括一部纪录片和一部电视短片),水平尚可;在电影行业扮演其他角色的次数则寥寥无几。
至于在表演上对于行业的贡献,两人都算是难以估量的。不论是从经典角色的数量,演技的精研、对角色的挖掘等都对行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利用个人影响力,帮助后辈的电影作品方面,两人都是楷模。
但论起整体对产业的贡献,劳勃似乎要更甚一筹。
8. 在其他领域的贡献。电视圈,两人都偶有涉猎。当然阿帕2010年凭着出演迷你剧「死亡医生」获得了艾美奖。另外,在舞台剧方面,身为多次托尼奖获得者,以及诸多经典话剧的主演,阿帕的成就和贡献真不是偶尔涉足舞台的劳勃可比。至于其他公益慈善出版等等,两人都偶有作为,但亦不是以之出名。总体而言,这一点上阿帕完胜。
至于结论:
如果是评价一个电影演员的伟大,以前四点来看,两者相差不多,劳勃小胜一点。如果是评价一个电影工作者的伟大,参照5、6、7三点,劳勃胜出的优势要大一些。但如果评价一个演员或者艺术家的伟大程度,这两人似乎又重新不相上下了。
但坦白说,以上比较完全没有涉及各种要素的权重。比如有些人认为生涯的高度最重要,有些人以为优秀作品数量是关键,这个就不一而足了。他们都注定是影史留名的巨星。还是那句话,到了他们这个层面所谓孰高孰低只是满足茶余饭后的谈资。我现在,特别想做的就是再看一遍「盗火线」,欣赏他们同戏中的精彩对戏。
最后,我坦白,这回答抄袭了知乎不具名权(ao)威(jiao)演技评价大师的模式 。但诸位请人艰不拆。
表演是一项极为消耗人的艺术。罗伯特德尼罗在这一点上几乎做到了极致,熟悉他的观众可以发现,他永远追求反复雕琢的表演方式,他的作品始终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内省。阿尔帕西诺则是天赋异禀的代表,上帝的眼睛,魔鬼的嗓音,骄阳般的笑容,暴风雨般的咆哮。正时义正言辞,不怒自威,邪时飞扬跋扈,舍我其谁。某种程度上,这种从容不迫的表演路数无法模仿。非要对二人的表演方式做比较,我倾向于把罗伯特德尼罗归于气宗,而把阿尔帕西诺归于剑宗。二人在盗火线中正面交锋,不分伯仲,而他们的联袂演出则要追溯到教父第二集,两位的表演让无数影迷交口称赞,击节叫好。本质上,表演不是竞技,没有必要给两位伟大的演员排名列坐,而欣赏表演又是非常主观的事情,我从来没喜欢过梅姨的任何一个角色,总觉得她是技巧驱动情感,我最喜欢的表演来自于教父第二集中海门罗斯的几次出场。何况,表演并不是电影的全部。
方法派是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方法演技派标榜的是,心中有所体验,才能融入脚色,所谓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也就是对角色感同身受。 说到方法派,一定绕不开李·斯特拉斯伯格、伊利亚·卡赞、马龙白兰度、丹尼尔戴刘易斯这样的名字。毫无疑问,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都是方法派演技的伟大实践者。这样的双子表演家,我想世上再难找出第二对了吧。他们是同一时期的表演家,用极其精湛的表演几乎征服了所有影迷,这几十年,他们互相竞争、互相鼓励,给大家留下了众多的经典形象,将自己的名字永远的刻在影史中。他们携手和竞争近四十五年,如今,人们只要提到阿尔帕西诺,一定会想到罗伯特德尼罗,提到罗伯特德尼罗,一定会想起阿尔帕西诺。阿尔·帕西诺出生在1940年,1993年,凭借《闻香识女人》问鼎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出生在1943年,1981年,凭借《愤怒的公牛》问鼎奥斯卡影帝。他们都是有意大利血统,定居在美国纽约的演员。他们不但在电影中互相飙戏,而且在生活中也是很好的朋友,惺惺相惜吧。他们的电影“主业”都是黑帮电影。当然,伟大的表演家,戏路都很宽,什么都能演。帕西诺偏向独立精致电影,如《失眠症》《伸张正义》《死亡医生》《中国咖啡》等,德尼罗偏宏大史诗电影:《美国往事》《一九零零》《猎鹿人》《好家伙》等。帕西诺在精致爱情电影中很亮眼,如《现代爱情故事》《午夜惊情》《夕阳之恋》等,德尼罗在精致喜剧电影中很有天分,如《拜见岳父大人》《午夜狂奔》《喜剧之王》等。当然影帝也有温情的时候,如《稻草人》《天伦之旅》,近年影帝有时也许游戏人家,快乐电影,如《伙计们站起来》《最后拉斯维加斯》。总之,希望还可以见到这两位影帝的精致合作。永留在荧幕上。
老帕在表演风格上对后辈的影响远超德尼罗。待续,我是帕粉这大家都看得出来。
这个其实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基本上在影迷论坛(注意,是影迷,不是粉丝)上,两人的fans都最多。喜欢老帕更多,因为他的爆发力(当然,有些人说是马景涛式),还有那抑扬顿挫的口才。而德尼罗风格更加内敛。分什么高下没意思,自己喜欢就好。---------------------似乎帕西诺说过、舞台剧是他的主职,电影只是业余(原话大意如此)。拿过美国舞台剧、电视剧、电影最高奖项(托尼、艾美、奥斯卡)主角奖(最佳男主、女主)的,也就阿尔·帕西诺和梅丽尔·斯特里普。 斯特里普拿艾美是《天使在美国》,而帕西诺是《天使在美国》和《死亡医生》两次。
姜文认为德尼罗更厉害一些。
要看谁死的早一点。
AL现在接片还是看能否对得上自己的口味 RD现在是看片酬 前者依旧做艺术家 后者早已商业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午夜狂奔迅雷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