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了解《探索与争鸣 刘瑜》吗

本文来自于探索与争鸣杂志导读:尽管我们对国内的教育还有许多不满,对应试教育的横行怨声载道;但是从国际视野考察西方的教育,几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西方等国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他们前面的路比我们更难走。位居PISA前列的上海、香港、新加坡三个城市,都是最近15年左右开始了根本性的教育改革,PISA测试成果说明,改革是必须的,也是有成效的。改革的方向与目前的困难,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必认为,肯定了上海的PISA成就,就等于肯定了中国的应试教育。假如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从PISA的国际比较,吸取国际的经验和教训,那将是难得的学习机会。1上海的中学生在经合组织举行的两次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可以说是翻开了基础教育国际互相学习的新的一页。但是2012年PISA测试结果公布后,也引起了一些质疑。美国有人怀疑中国抽样作假,国际经合组织已经严正辟谣。中国国内也有人因为不满应试教育的变本加厉,继而迁怒PISA,认为PISA测试高分不过是应试教育的结果。笔者追踪PISA多年,仔细研读过PISA的测试方法和题目,实在无法得出死记硬背出佳绩的结论。现代学习理论把理解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标准,而理解的真正考验在于应用。PISA恰好就是测试青少年应用知识的能力。把PISA测试与一般的选拔考试混为一谈,是没有根据的。值得说明的是,PISA的原意,本是一项国际比较的研究,而不是一项国际评比。美国有人把上海的PISA测试成绩抹黑,是用惯性的“冷战”眼光看PISA:“中国怎么可能这么好?”在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的,除了2009年的芬兰,其他都是受儒家“筷子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上海、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这种现象也一度引起了有关儒家文化的议论。要解释PISA的好成绩,关键不是测试本身,而是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与环境。第一,中国学生学习的强度与密度,是许多其他文化的学生难以比拟的。中国课堂里面40分钟的活动,往往要比西方国家课堂强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学生的学习经历,比其他文化的学生,也许要丰富很多。这包括学生专注的程度、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课程要求的进度等。第二,中国学生的学习是全时间的。课堂以外,还包括课后的、课外的、校外的,还有学校、家长以至学生自己组织的学习活动。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特别是公立教育,都把资源全部投放到课内学习,因此学生课后、课外、校外生活中学习的元素很少。第三,中国教师经常地、有组织地进行专业的研讨与提高,也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例如学校有教研组、政府教育部门有教研室。这与许多地方的教师,需要个人应付多个课程、课时繁重,不可同日而语。同样,我们自己习以为常的,在别的国家很难实现。第四,上海对于薄弱学校的改造,花了不少功夫,是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关键。如何改变薄弱的学校,许多教育制度束手无策;上海在这个方面卓有成效,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大面积的系统里面,不致有太大的差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PISA严格的抽样条件下,上海学生的总体表现还是比较好。如果说前述三点都是多年的传统,薄弱学校的改造,则可以说是政府刻意的改革行为。看来这也是OECD和其他国家最感兴趣的,因为从政策层面政府大有可为。关于第三点,我想再展开说明。上海曾于2006年对PISA的题目和报告做过研究,继而引起了上海学校内部评估方法、思路的变化。当时我做这个研究的时候,询问了一些老师,他们都不知道PISA是什么。这些老师都觉得新鲜,我就告诉他们PISA的设计和理念。他们说,与我们现在学校里做的测试差不多啊。其中,我觉得上海的PISA测试成绩之所以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上海基础教育的教研体制。教研是一种中国特色,在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全世界对上海的教研体系都感到很有兴趣。这种教研制度在别的制度里是难以想象的。比如说,外国人觉得奇怪,中国的教师每周12—15节课,上课之余干什么?在其他制度里,教师教课的时间表基本上是满的,学生上几节,他们也上几节课。他们从教研制度里,发现了许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而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一些现象:比如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评课、教研组织与活动等等。比起他们自己的教学,外国教师有点恍然大悟:原来教学是可以这样准备的!但是同时又觉得在他们的制度和环境下很难做到。因此有人怀疑上海教师教课少,是以大班制作为代价的。实际上上海的学生班级规模也不算太大,现在30个左右;国外是20~25人左右。然而,所谓的班越小越好其实是个神话。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根据的假定:班越小越好,老师对学生的关注越高。这里面有一点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有一本书叫“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三种文化里的幼儿教育》),原书1991年出版,它在中国、日本、美国等3个地方,摄录了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然后交叉评论。当时日本幼儿园一个班级的学生有30个人。作者就问,“为什么要30人这么大的班?你不觉得班小一点好一点吗?”那个日本老师觉得奇怪,“为什么小一点好一点呢?”作者说,“小一点,不是每个学生受到的注意力就多了吗?”老师想了一想,说:“但是他的同学不是少了吗?”她是这样想的:人数少了,这个班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就弱了。由此可见,“班越小越好”其实是个神话。这个神话里面教师跟学生、学生跟班级是什么关系,其实在西方世界教育中是没有考虑的。西方的教学组织按照的是生产模式,一个教师面对多少学生,讲的是生产效率与效益。这与筷子文化所代表的东方儒家国度是不一样的。当然,现在美国借鉴“筷子文化”的教育方式,也加强课外的学习。但实际上,这些课后活动不是由本校老师组织的,主要依靠的是外聘教师,课外活动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几年发展下来,课后活动中的绝大部分变成补习活动,等于替代了我们的补习学校。在美国,虽然理论上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很重要,但实际很难做到。美国教师理解的教师概念就是在课堂上课。所以我觉得,PISA引起了一些中外比较,其中的差异是很深刻的。然而越比较越难比较,因为人们会发现更多的差异。PISA前几名的,都是“筷子文化”的社会。我举个例子,我参观过美国麻省一条村子,这个地方叫斯特尔布里奇(Sturbridge),村里所有人都在过1836年的生活。我就坐在里面上课,后来就跟老师谈,我说这里学生为什么来念书?他说因为他们将来要到波士顿(Boston)打工,所以要学会念读,学会写,学会计算。所以美国传统的学习概念就是Read,Writing,Maths(读、写、算),就是为了打基础,就是为了打工。2这就牵涉到一个更深刻的问题,现在全世界的教育政策,基本上受到一个经济话语(economic discourse)的支配:从国家维度来说是competitiveness(国际竞争力),从个人来说是employability(就业能力)。经济话语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中国现在的教育政策当然也摆脱不了这个范畴。以前计划经济讲的是人力规划,人力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国家的五年计划,就是每一个经济部门的指标,再转化生产部门的人力规划指标,人力需求指标就变成学校的产出指标。为了实现人才资源的配置,国家采取服从分配的办法,但是僵硬的人力规划只有引起越来越严重的错配。如今是市场经济了,人力资源的配置依靠市场,但整个教育的政策的背后还是“人才”观念。说得不好听,是把humanbeings(人)变成humanresources(人力资源),我觉得这种人才观其实是受西方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完全一样。 教育是否就是完全为经济服务?我这里举两个例子作为回应。一、教育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2001年捐了一个亿到他的家乡广东大埔,我当时跟着他去考察。他捐赠造桥、造医院、造学校,所到之处,鞭炮声隆,整个城市夹道欢迎。我问大埔的教育局长,受到资助后,你们的教育会获得很大改进吗?他说,对!我说那么你们的经济应该也有很好的发展。他说没有。我说,那为什么发展教育呢?他说:“就是多出几个田爷爷呀!”这对我触动很大,在很多地方现在都有这个思路,培养孩子念书,就是为了把孩子送出去,而不是为了本地的人才与经济。二、1999年,香港教育改革刚开始启动,梁锦松(当时任花旗银行总裁)第一个提出,再也不能把竞争力、GDP的增长作为目标了,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预测未来的变化。只有把注意力放在整个人口素质的提高,把教育改革的目标放到个人身上,让每一个人有充分的知识和素质的储备,才能面对变化万瞬的未来。梁锦松虽然是从商界的角度来提出的,但是很有见地。其实,国家让每一个人“对口就业”的做法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今天的世界变化很快,光教他外功不行,要内功精湛。国民经济如果真的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退守培养每个人的最大可能的适应能力,经济才有希望。不然,仅仅把一个人囚禁在一个能力的架构和牢笼里面,宏观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得好。而且现在有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有能力的年轻人,不一定选择就业;他选择创业,甚至多种职业一起做。现在很多淘宝卖家很厉害,我觉得中国人原来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好像有了新的意义。面对一个不可测的、不稳定的、没有保障的、不安全的风险社会,你该怎样准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上海在PISA上的成功,其背后的意义很大,因为它是测试能力,特别是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其他许多国家,还没有走到这一步,把教育移到培养个人的全面发展还要一段路。因此,尽管我们自己对国内的教育还有许多不满,对于应试教育的横行,怨声载道。但是从国际比较来说,就教育而言,我们确实已经做得很有起色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西方的教育也存在问题,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教育体制做根本性的改革,前面的路比我们更难走。处于PISA前列的上海、香港、新加坡三个城市,都是最近15年左右开始了教育的根本性的改革。尽管在实施过程,各有各的困难,但是PISA的成果说明,改革是必须的,也是富有成效的。我们必须把改革的方向与目前的困难,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必认为,肯定了上海的PISA成就,就等于肯定了中国的应试教育。假如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从PISA的国际比较中,吸取他国的经验和教训,这将是中国基础教育难得的学习机会。当然,PISA的测试结果也提醒我们,从国际的视角看,今天的教育政策正面临着巨大的调整,从一个经济逻辑主导下的话语转到学习的话语,应该是很大的突破。据我所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在正在草拟新的文件,来回应1972年的Learning to be和1996年的学习四条支柱(学会自为、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共同生活)。因此,我对中国是很有期望的,我认为在一个世界教育政策开始做出调整的格局下,中国不必敝帚自珍,应该基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观念体系。我对世界教育格局发生变化的判断首先是基于我个人的感觉。我觉得现在的世界跟以前的不一样了,复杂得多了。很多事情并不再是零和游戏,比如有人认为,功课好了就不能参加活动,参加活动多了成绩就不可能好,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以前,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被看成是一种落后的思维,但是现在从新的世界格局看,中庸之道中的包容、多方共存,确实是一种张力,其背后也不仅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看到,今天的西方所进行PISA之类测试之外,正在研究所谓non-cognitive skills、non-cognitive learning 之类的非智力的学习。个种原因在于,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金字塔式的,人们生活在科层、官僚架构里面,每个人都是嵌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根据岗位职责、工作指示、规章制度维持巨大的机器的运转。但是今天的情况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现在的新的说法叫“less of more”,就是“产量少,品种多”,这样你才能夺得市场。因此机构越变越小,以前那种纯粹地靠体力劳动、重复性的工作转化为直接面对服务对象。这将考验担任者,你要决策,要冒风险,要管理自己,要不断学习,等等,以前是当领导才需要具备的素质,现在一线工作者都必须具备。工业社会一直追求的是理性和功利的逻辑,今天,对于西方人来说,提出要超越“知识与技能”。这种对西方人来说比较新鲜的提法,中国的传统对此并不陌生,中国人的传统不早就提倡这样的吗:我们讲究“五育”——德、智、体、群、美;起码是三育——德、智、体。所以依我看,在人类社会比较极端的那种明确分工、非常有结构、非常清晰分析性的社会慢慢地演化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今天好像逐渐具有了它的新的价值,变得返璞归真,那种“全面教育”好像又回来了。3前面提到,中国现在还是讲究“人才”培养,并以此作为教育政策的框架。但是我觉得人才的概念,是狭隘的教育概念,是一种进化论的支配的、追赶性的教育观念。所谓教育发展大概有三个思路,第一个是改良思路,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多一点、好一点就行了;第二个是追赶思路,就是这一套不行了,另起炉灶,再搞一套。实践证明,这两种思路都不行了,我们需要第三种思路,就是要教授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也就是把青年人的基本功和内在素质培养好,使他们有能力迎接他们变化莫测的一生。一个学生毕业以后,有差不多30多年的工作时间。其他不讲,光说经济生活,这里面变化就大的不得了,要服从基本的人的发展,但这个基本的人的发展好像又回到我们原来的“全面教育”。我常问自己,现在的变化是不是被我们夸大了?今天的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这个转变所带来的改变,绝不亚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变化。农业社会,人囚禁在土地上,与自然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业社会把人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以后,他又进了工业社会的机构和行业。但是,随着网络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行业和机构的概念,如今正在慢慢消失。当然,表面看变化很慢,但是从全世界发展来看呢,将非常快。现在发生的变化,15年前没有,20年以前更没有。从个人来说,他面临的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可以终身受用的学历,而且现在越来越需要的是知识、技能、经济生活以外的能力需求。在全世界可见的将来,我觉得有九点是可以预见的:连绵的自然天灾、不断的人为意外、新旧的传染疾病、难测的经济危机、潜在的战争威胁、自发的恐怖活动、突发的社会动乱、任性的政党纷争、普遍的社会不均。我并不是危言耸听,此类种种,20年、30年恐怕不会远离人类,只会越来越厉害。我们的下一代如何面对这样的未来世界?我在观看德国二战时灭绝犹太人的电影时,就时常想这种人类悲剧会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一夜之间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第二,更加现实的问题是,经济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社会矛盾突出,局部的动荡,学生要面对,学生要不要参加?如不参加应采取什么态度?当老师的要对学生讲什么?每个人都面对这样的挑战,这些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PISA所要测试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不可能就是关起门来只搞我们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当代社会一个很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时代的变化中,我个人觉得,中国传统的教育可能会提供更为根本的良方和出路。回到PISA的话题,PISA不是在学校层面,更不在个人层面,它是整个社会层面的。美国、英国等别的国家,对PISA的讨论,几乎动员了全国的力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了上海,中国人似乎对之关心不多。这也许就是受中国传统“为我所用”观念的影响。但是我们有时候妄自菲薄,对自己的发展很不自信。上海的PISA成绩排在前面,就要承担“排头”的国际责任。上海的许多传统,将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焦点;上海的许多改革方针措施,也必然成为许多政府模仿的对象。如何把“上海经验”提升到理论与观念的程度,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国际财富,也许是更大的挑战,但这也不应该是上海的使命吗?今天在一些国际会议上,人家非常有意要了解中国的时候,中国却没有人出席,没有声音。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是不是也有个世界责任?既然是一个大国,5000多年的文化,这么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的理念,中国有些好像还是走在前面的。趁这个机会把我们原来的好东西都扬出来,我觉得责无旁贷。我们对自己的应试教育,大加鞭挞,觉得难以容忍,但是PISA又分明宣告我们的教育其实还不错,但这个不错后面的理念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教育文化在今天的意义和作用,又如何看待中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要理解清楚,并不容易。然而,在我看来,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在今天的社会,中国的传统教育,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试举三个简单的例子结束我的文章。第一个例子,今年三月份我在哈佛大学参加一个会议,来自中国的九位教育厅长,与来自美国的15位州的教育主管交流。当时,北京教委一个代表提出一个引起全场注意的话题,他说看了美国的学校,有一种感觉就是美国的老师从一开始就准备培养能力不一样的学生,他说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的确,一般在中国,同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基本上是比较整齐的。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们说社会不均,其实在学校里就已经产生了。对于能力差不多的学生,我们还要人为把他们分类、分等,要比分数高低,要排名次。学校是不公问题的开始,依我看,这是真正值得忧虑的问题。第二个例子,浙江大学吴俊杰教授在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上发表文章,提到孔子的教学法,并跟现在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法比较,他说孔子自己是不提问题的,而是等学生提问题,他觉得学生急迫提问题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而众所周知,孔子对于同一个问题,给予的答案是因人而异的。对比现代所谓先进的教学法,老师即使提问也是引导式的,非要学生得出我们期待的答案不可。这一点对我触动也很大,老实说,孔子的教学法,反比较接近当代学习科学的发现。可见,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里面,还有许多宝贝亟待我们重新审视。第三个例子,我觉得我们对于科举考试的研究还不够。比如说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林金辉教授,他们研究科举制很久了,遗憾的是外国朋友很难明白中国科举的个中奥妙。以前的科举,有很多坏处,但是有一点却很好,家长没有经济压力,只须孩子努力,除了盘缠,也不用花钱。我认为,科举制中一个美妙的地方在于,虽然每年只有一个状元,但不论出身、不论背景,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一个科举制,把天下读书人的热情调动起来了。但现在因为收费、流失,农村的很多学校溃败了。1990年代捐款建的不错的校舍,如今很多几乎空了;偌大的一个教室,只有一张桌子、两个学生。孩子的希望没了,这对全民族来说是很可怕,也是根本性的破坏。最近我跟杨锐教授合写了一篇文章:“高等教育还是不是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影响到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出了很严重的问题。对于目前国内由PISA引起的争论,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美国,某个理论、看法、模式可能一窝蜂流行。在中国相反,很多人做了很多研究,各地有些看法是非常精彩的,但是没有凝固起一种力量。所以对实际的思路、实践形不成一个方向。还有,中国的门派比较强,不利于形成新的学说。在外国不会有这种现象。就是说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慢慢形成一些模糊的共识。中国很容易把事情变成谁最好,谁不好,真正实质性的争论,其实不多。原刊于《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期,原题为《上海的PISA测试全球第一到底说明了什么》。本文系据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关于PISA与上海教育的文化思考的高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教育思想网(eduthought)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eduthought本平台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即结合自身使命和战略定位,在分析优势和市场评估的基础上,以“为正在进行教育自救、教育创新的群体提供智力支持、案例支持、精神动力”为愿景,孵化的一个基于用户的观念更新需求、方法需求的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热门文章最新文章eduthought本平台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即结合自身使命和战略定位,在分析优势和市场评估的基础上,以“为正在进行教育自救、教育创新的群体提供智力支持、案例支持、精神动力”为愿景,孵化的一个基于用户的观念更新需求、方法需求的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您(@)目前可用积分:316343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读者评论对方舟子告《探索与争鸣》案的判决
20272 次点击
12:28:30 发布在
读者评论北京西城区法院对方舟子告《探索与争鸣》案的判决(ZT)(www.XYS.ORG)方舟子名誉侵权纠纷案一审败诉,有人云陶某人要写文章了.殊不知仅冷眼视之,盖腐败势力盘根错节,而野鹤乃其辩护士,网开三面,亦无足怪.惟读到判词中有“因文引到人,虽个别文字对原告有过激评价,但该文文风是开展批评,属于学术争鸣的范畴,不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大奇,反观鲁迅有云:“辱骂恐吓决不是战斗”,而今这位法官判为批评所本应具有之文风,可谓别具只眼,盖将名垂中国文学史矣.(陶世龙)--------------对于一审的结果,本来不应该失望的――因为本来就不抱希望嘛,但我还是失望了。原来以为,方舟子毕竟“名人”,这也许会对他有点帮助,让权力机器――虽然早已声名狼藉――有所顾忌而对于正义与公平作出稍许让步。但现在看来他们已强大且自信到无所惧惮的程度了,这是让我惊诧所以失望的所在。但是我仍然支持方舟子上诉。&&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尝试不同的途径,也许很多条路都最终通向死胡同,但是只有有人走过了才会知道此路不通,以为后人示范。第一个人去走第一条路了,我们这些观众在一旁看着;第二个人去走第二条路了,我们这些观众在一旁看着;现在方舟子选择了第三条道路,我们也在一旁看着。对于行路者他的选择也许是悲壮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观众他们将见证哪条道路会成功。因此,我残忍地支持方舟子上诉,因为我想见证这第三条道路会不会破产。(疫苗)-------------方先生:&&&&您好!&&&&今天看到又有许多人支持您,虽然对于官司的结局不抱乐观,但公道自在人心。如果要是事态像李敖先生说的那样,以自己的不幸遭遇将司法界之无良丑态暴露于众目之下,那也真该诅咒混账当道了。可以想象,日后人们谈及历史上有您这样一位捍卫科学尊严的学者,一名执着不屈的打假斗士,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但我们不能去沉浸在日后的赞语中,问题是现在,公道不能伸张,道理不让辨明。这帮无良的有头有脸的上层人士真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无耻之辈。他们不在乎后世如何评价自己,在世时能打压封杀异己者便自得其乐了。野鹤的文章才真是文革遗风、扣帽子专家、搞政治心理分析的典范。这种垃圾竟也评之为理性的分析,独到的见解。我看不是编辑眼神不济,实在是中邪,心中的怨恨使得他们连职业道德和素养也丢弃不顾了!(撇开野鹤的文章不谈,《探索与争鸣》本身就是学术性不纯正的杂志,地方性刊物而已,要是我做社会科学这块,绝不会把文章发在这般档次的非学非俗的官样期刊上。)官司还是要打下去的,且看先生大人们和文化人的表演吧。审判长之流和被告态度暧昧,明显袒护被告,粉饰、弱化一切对被告不利的证据。相关人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视大义于草芥的精神与玩弄权术的境界自然高于小说中的虚构,这就叫生活。要是国内也像英美一样有陪审团制度,这案子早就结了,哪敢来什么猫腻?(良忠)------------方先生,您好:&&&&一直关注《新语丝》,也佩服您的疾恶如仇、疾假如仇。&&&&您在北京西城法院的官司,我看还是别抱什么希望。西城法院民事庭的混不讲理,我通过两位朋友的官司有了感性的认识。他们不会采纳对自己判决不利的证据,在判决书里可以不引用任何法律条款作依据,一句“本庭不予支持”就交代了。在法庭上,理是没机会讲的,因为法官的立场早在开庭前就确定了,开庭仅仅是走形式,谁还跟你费话。上诉也不会有好结果,他们都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为了别人的案子为难自己?在西方的人习惯了法律的公正,但要把对公正的期待也安到中国某些法院的身上,就大错特错了。&&&&但还是支持您把官司打下去,让西城法院多多展示自己的丑态,可能也算是一种形式的“司法曝光打假”吧。&&&&顺祝编安。(呈禾)------------------  一个伟大、繁荣昌盛、政治文明之民族,无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方舟子先生敢于以个体状告一个国家级学术刊物,足见其胆识兼备的宽阔胸怀。大凡文化人,无不知道鲁迅和林语堂的故事,二人的笔墨官司在中国文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据说他们不愿把笔墨官司诉诸法庭的原因:1,他们自认弹的调子都是阳春白雪,惟恐曲高和寡、外音入侵、打乱自己的文思;2他们是真正的斗士,不依不傍,根本不愿拉大旗做虎皮,借势欺人;更不愿拉帮结派,落个以多欺少的恶名。3,他们文辞犀利,但绝无污言秽语,无论谁想告谁,都无容置喙。以此推断方舟子状告探索与争鸣起因有四,1,你越是依仗国家之势欺我平民之体,我越要用国家制定之法与之拒理力争,他不相信一个文明礼仪之帮、所制巍然之法会形同虚设。2,你越是依仗人多势众,怎敌我真理在握,惧你非丈夫也!3,我乃堂堂中华奇男,虽持绿卡身居异帮,怎能改变我的中国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4,我以一腔热血为捍卫科学和真理而抗争,己身被骂,事小,但,科学和真理将因此而蒙尘事大也,岂能默然置之。于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英雄形象便巍然跻立于揭露、打击学术腐败之潮头。综观方舟子学术打假之历程,可谓旗帜鲜明,功勋卓著;尽管其文辞犀利,却无任何污言秽语;直至今日,还没有出现新闻官司。实在可惜,本来健康发展的打击学术腐败的清涓之流,却被一个国家级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的一系列污言秽语搞的耳溷目浊;在对打假义士竭尽侮辱诽谤之余,还必欲置其于死地,个中情由,除方舟子的律师陈述外,恐怕还有述之不及之隐情;站在明处之方舟子、为捍卫科学和真理不避不让之方舟子、毫无害人之心之方舟子、前途之凶险能不令世人担忧!以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诩的、以高度科学民主自诩的、以政治文明自诩的、以依德治国、依法治国自诩的泱泱大国,怎么连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守不住,这一审的判决结果,只是司法腐败和学术腐败的孽果,他不可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谁放任那白纸黑字、低级庸俗的污言秽语玷污神圣的象牙塔、玷污我们民族圣洁的语言、谁容忍躲在黑暗角落里的丑类射杀为捍卫科学和真理的斗士;谁就必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其实,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需遮丑,更不要虚荣,难道一个以代表先进文化、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执政党会在全人类所有的政党都奉行科学民主的大潮中甘愿落伍?难道会站在科学和民主的对立面、去堵塞言路、压制科学和民主?我们亟待需要的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我们亟待需要的是领先蓬勃向前的世界历史潮流!  方舟子不愧是华夏民族的天之骄子!他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那“虽胜尤耻、虽败尤荣”的闪光字眼――生动地折射出真的勇士、那胜不骄败不馁的光彩照人的豪情!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老百姓祝你一路走好!!!(垂华)-------------------我本来要说的是,舟子,你这次能够全身而退,已属万幸,别再上诉了;可是翻到前面的“新到资料”以及“立此存照”栏目,看到你已经表示要上诉。就忍不住要提醒你一下。从网站所公布的第一审情况看,被告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所采取并且成功实施的策略是,尽量使案件政治化。根据中国的不成文法(在中国,不成文法决定成文法的解释和适用),政治化的案件必须按照政治原则来审理和判决;而且法官本人要在另一个更高的法庭面前,依照政治原则,对自己的判决负责。所以,一审判决的结果是并不令人惊讶的:因为法官绝对不可能做出任何别样的判决。根据中国的不成文法,如果有人指控别人“长期以来发表了大量恶毒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指控的人不需要提供证据,而被指控的人当即应当被推定为确实发表了此类言论,除非你自己能够证明你没有发表此类言论。在法庭上,当被告这样对你指控的时候,其实你自己已经由原告变为被告了。法官没有就此进一步讨论,实际上应该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做法。所以,上诉的时候最应该注意的是被上诉人再次实施其政治化的策略。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准备。(你的陌生朋友)------滑稽的判决书诽谤案的要点是"捏造事实,恶意诽谤".想来法官要判不支持原告诉讼请求,应该要么在判决书列举原告指出的"捏造事实"均属事实,要么认定被告有足够理由相信其属实,或者就是对原告虽有"诽谤"行为,但情节轻微,且未对原告造成重大名誉损害.而这里的判决书仅仅以"过激评价"一笔带过,实在荒谬.须知,评价在"过激",也属言论自由性质,并不存在诽谤.而只有恶意"捏造事实"才构成"诽谤",这在原告的诉讼请求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法官竟然忽略,只能是故意枉法来解释了.(岳麓山)-----------支持方舟子将官司打下去诚然,打官司必然要花费相当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必然要耽误许多其他的事。但这有个值不值就是哪个更重要的问题,窃以为,打官司更重要,远胜几篇科普著作和打假。将方方面面的事全给亮出来,放到太阳地下晒晒,是金子的会绽放光芒,是蛆虫的会无处躲藏。须知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永远被蒙蔽的,以为靠一时的专横来压制正义的呼声必不会长久,历史如明鉴。胜负固然重要,而过程的意义更加重大。本案将为司法公正,新闻自由,及至普通人的利益等进程起极大的推进。方舟子还年轻,还有的是时间来做一番事,也不在乎这一年半载的。再说了,打官司以来老方不也做了很多有目共睹的事吗?忍让、消极避世的态度不足取,活着为什么?还不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岂有忍气吞声之理?声张正义,弘扬正气之举,岂能妄言退却?洒家才不及方舟子万一,否则会玩的更大。毕竟时代进步了,至少现在不会再有林昭、张志新那样的悲剧出现。在为此欣慰的同时,我们更加希望自由公证的步伐迈进。(pilgrim)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无处伸冤]
[jiangjun2526]
[星星的眼睛1]
[春十三娘]
[在城一方]
[临泉之树]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20:31 &&
(接上)不谈政治谈什么我有个亲属是律师,他对我说过打官司的时候经常要给法官上法律课,补补法律。所以说这帮法官如果不往政治靠,那还怎样?所以野鹤案的被告聪明啊~先扣政治帽子,将方定性为反党反社会的家伙,法官不就一下“明白”了!在看看前几天“天地生人”讲座不久猛攻击方的意图等等?还搬出所谓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十条诫令》,啥子意思喔?下次干脆说方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务好了,支持方的人都是发展对象:) (wolaile)--------------------中国的事情,其实大家都明白,这种官司输了很正常。但是一定要坚持打到底,真金不怕火炼,真理越辨越明,只要公开审理,就算输到底,至少能让更多的人看看这些法官是什么货色,想想真正独立公平的司法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普通老百姓都认为斑竹的官司输得没天理(这个案子实在跟学术一点不沾边),法律能保护公民自由和尊严的时候也就到了。最近往家里打电话,我妈说看到斑竹上了中央台的节目了。我妈是退休小学教师,六十多岁,不上网,因眼疾也不能看书,勤俭节约了一辈子却花大钱买过几次贵得离谱的保健品,只因为这些东东是什么狗屁专家教授的最新成果。经过我转述若干新语丝的立此存照之后,现在已经不那么好骗了:-)扪心自问,这事若搁我身上,未必有勇气和耐心坚持下去。但斑竹既然决定上诉,还是要到这儿来鼓鼓掌叫声好,顺便废话一句,输赢的事,斑竹不要太在意了。(xixi)--------------------版主和野鹤的官司,大可不必泛“政治化”。。。。应该正视这一现实,这仅仅是一件民事案,且仅仅经过西城法院这第一个环节,原告、被告、法院三方立场也是分明、清楚的。国内的公检法系统也在改革和进步之中,他们有什么理由偏袒被告一方呢,值得注意的倒是:野鹤方的审判前的答复以戴政治大帽子的方式将版主方贴以资产阶级自由化标签,看似一着蠢棋,实际可能是高手在背后出招,以此逼法院的审判人员站队。因为依照现有东土法律,类似的案件是非的确定本就有很多含胡不清的地方,最后的结果可能就决定于判案法官的潜意识当中的一点点被诱导出来的倾向性,能不能追究被告方的这一故意诱导呢!?($)----------------官司偶不懂。但觉得打了就得打下去不过俺是出不了啥好主意。Just support it.网上很好玩,平时常说对事不对人,真一来事就不一样了。很多逢方必反的人更是利用这此官司大肆诬蔑。我看他们才是真正的方FAN。每一点小动静他们都很关心。野鹤用公开的方式在正式场合(学术杂志应该算正式场合)采用人格侮辱的形式无中生有,这就构成了诽谤他人。哪怕其中只有一句脏话也是诽谤。探索杂志社现在东拉西扯,一会儿是文学争论,一会儿又说是学老方的笔法,一会儿又是政治立场。这些都是瞎扯JB蛋。这些都不是就事论事的做法。法律重证据,他们有本事象贺绍强的案子一样,discredit贺家,让贺的证据无效。但是西城法院现在做不到。现在老方手里白纸黑字,铁证如山。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案件公开,把档次提高,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术打假的工作,让更多人知道真理。(XJ)-------------“枉法狗官”,够狠!张远山敢这么骂,是国内现在言论很自由还是他胆子很大?他是在上海北郊不是在上海租界呀。公开骂法官是“枉法狗官”会吃官司吗?(JFF)----------------被他间接点名的“枉法狗官”要直接告他诽谤,那才真是有戏看等到开庭,台上的大人问张百姓,张某人,你为何污蔑X大人是枉法狗官啊?台上的大人转过来向台下的同僚道,X大人,这是骂你枉法狗官的人吗?……那多好玩啊!可惜,大人让张百姓吃官司,肯定是别的理由,比如代为保管儿子或女儿的压岁钱,性质是挪用,定性为贪污,情节当然恶劣,民愤不能不大,“依法”一定严判。 (乱劈材)---------------我看舟子这官司就算了, 你赢不了. 自古以来这汉人就不知好歹,早晚你得冤死. 最好入个旗籍,就像祖大寿那样, 我们满人欢迎您.(zhujiaoz)-----------------舟子名气大是在国内。如果同样名气在美国,官司在美国,可能就打不赢。当年flint造谣谁是私生子吃官司,因为原告是名人,不了了之。但是这次在中国,没有什么名人不受保护的先例。相反,他们做的是保护名人,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赵忠祥。所以名人不受保护不适用。退一步说,即使不保护名人的隐私等等,也要先认明诽谤确实成立,然后一转身对舟子说,你是名人,本院不保护你。(无知)-------------支持舟子上诉中国的司法现代化需要一些高度暴光有影响力的案件来推动。不管结果如何, 相对于许多无名案件,舟子的案子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和震动。将会是对中国法官的生动一课。不过实在是太辛苦舟子了。(Rainman)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52:01 &&
该信息已被管理员屏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57:59 &&
该信息已被管理员屏蔽
本版块主题总数:186381 / 帖子总数:1378961
今日论坛共发帖:21363 / 昨日发帖:25683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读者评论对方舟子告《探索与争鸣》案的判决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探索与争鸣 刘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