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电影开发商 发行商 分成的票房分成远高于国内发行公司

刚百度了一下电影票房的分成规则,这尼玛拍电影也太难赚钱了吧?
32回复/3亮 13490浏览
百度来的说法:按照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惯例,100元的票房,5元钱是要上缴的电影基金,上税3.3元,剩下的91.7元,影院拿走47元,拿13元,制片方和发行商拿剩下的31.7元。北美票房中,发行商可得约55%。导演收入有的是只拿片酬,有的另外加分红。----------------------------------------------就是你投资了三个亿去拍电影,票房得有十个亿才能不亏钱。。这感觉比炒股风险大多了啊。还是说大部分电影的票房都能到成本的三倍以上的?好像和我概念里不大一样啊
这些回帖亮了
成本不高,虚报一下就行。发自手机虎扑
首先拍片成本,基本都是虚报的,然后大投资的电影其实占比并不多,还基本都是中小成本电影,其实收回成本还是不难的。。。
但一部影片的收入远不止票房收入啊,各种植入的广告,其他媒体类型的版权费(网络、dvd等)
成本不高,虚报一下就行。发自手机虎扑
喜欢看,偶尔说
电影不是只有票房可以赚钱`~~~~
知道的不多,但是应该还有广告赞助什么的
谁知道呢 我电影院去的不多 但发现中国电影公司真他吗多,大多都是没听过的,而且以后见不到同一公司发第二个电影的公司太多太多了,感觉水好深啊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就是一帮子地主,坐地收钱,没人下地干活
申花香自苦寒来
影院为什么要拿这么多啊?
“He's made me believe that you can do the strange and unpredictable and be out of position once in a while yet still make something positive happen. ”--Gregg Charles Popovich
但一部影片的收入远不止票房收入啊,各种植入的广告,其他媒体类型的版权费(网络、dvd等)
制作成本也是虚高的吧 不是说拍电影可以洗票子嘛
引用6楼 @ 发表的:
影院为什么要拿这么多啊?
电影院要负租金,水电费,工作人员要发工资,还要装修费什么的. 如果上座率低,说不定还得赔钱.当然要多分一点.
香港电影拍烂不就是因为拍电影洗money么。
现在虽然不说一定是这情况,但这种拍片成本,你看看就得了
更多脑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球不黑,
可点击大头像微信扫描进行关注。
猫镭(专业篮球教学人士),花姐(专业新闻搬运翻译人士)和我(绝不专业的一个逗逼)会为大家努力做一个有内容,有想法的篮球公众号。
首先拍片成本,基本都是虚报的,然后大投资的电影其实占比并不多,还基本都是中小成本电影,其实收回成本还是不难的。。。
从今天起,做一个远离了高级趣味的人
制作成本都是虚报的 动不动就上亿投资 呵呵 我想知道钱都花哪去了 再说电影又不是只有票房那些收入 还有周边收入呢
大家认为电影行业赚钱都是被那几在最前面的大片骗了.
国内院线市场百亿级别,蛋糕本身不大,但是要分的人很多.在电影的每一个环节都附着了大量的从业者.除此之外,还有分账大片的蛋糕瓜分.每年大家记住的就是那几部片子,不知道多少炮灰被忽略了..
@ 扯淡 3亿的国内大片就1部12生肖吧,还存在其他吗?
看着是难赚钱,其实是很洗钱
心好伤。。。也许命中注定我不会是个好男人。。。
引用14楼 @ 发表的:
@ 扯淡 3亿的国内大片就1部12生肖吧,还存在其他吗?
天将雄狮宣传时不是说投资6500万美元吗
引用16楼 @ 发表的:
天将雄狮宣传时不是说投资6500万美元吗
宣传也信啊,成龙片酬加入有这么高还差不多发自手机虎扑
百分之5电影基金要返还的,电影院国产片市场份额超过50就返还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17楼 @ 发表的:
宣传也信啊,成龙片酬加入有这么高还差不多
不过看起来应该比十二生肖投资大点,剩下的感觉就赤壁有点可能
还难赚钱,现在明明就是太容易,随便一弄就赚钱了,风险还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11人参加识货团购278.00元36人参加识货团购369.00元70人参加识货团购388.00元36人参加识货团购449.00元52人参加识货团购159.00元32人参加识货团购179.00元31人参加识货团购239.00元40人参加识货团购338.00元1人参加识货团购77.00元22人参加识货团购348.00元27人参加识货团购599.00元61人参加识货团购189.00元票房及分成常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票房及分成常识
上传于||文档简介
&&票​房​及​分​成​常​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5部电影4部亏 这届“保底发行”不行
当前位置: >
5部电影4部亏 这届“保底发行”不行
时间: 11:22:34
来源:钱江晚报
点击:1517
&&&&& 刚刚过去的“七夕节”终于让电影人稍稍松了一口气,这个七夕节史上票房最高达2.49亿元。《盗墓笔记》一枝独秀,一晚上就拿下了1.35亿元。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盗墓笔记》10亿元票房保底发行,有戏。而暑期档其他4部保底发行的电影,全都没戏。
是什么原因,让近年来流行的这一电影发行方式,突然失灵了呢?
&&&&& 记者昨日采访了电影界多方人士,他们表示,这是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拐点出现后的必然现象。当然,更直接原因是,热钱涌入发行追捧制片业,电影质量下降,导致观众不买账所造成的恶性循环。
“保底发行”成热门电影词汇
&&&& “保底发行”这个词,几年前还是个生僻的电影术语,而从前年起,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只要关心中国电影的人,会时常挂在嘴边的词。
&&&&& 票房保底发行,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票房承诺,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如果超出,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 昨日,一位汪姓资深发行人士告诉记者,保底发行方一般在拿到公映许可证之后,就会把钱先打给制片方,此外还要承担一笔电影的宣发费。而当票房超过保底数字,保底发行方就能根据协议拿到超出部分高于惯例的分成比例。如果票房不好,没达到保底数字,发行公司就赔大了。
&&&&& 这其实是发行商的一次“赌博”,风险巨大。受益的当然是制片方,电影还没上映就拿到了钱。
5部保底4部亏& 有人哭晕在厕所
&&&&& 5亿保底《心花怒放》最终票房收11.69亿,2亿保底《大圣归来》最终票房收9.56亿元,20亿保底《美人鱼》最终收33.89亿……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增长,近年保底发行赚得盆满钵满的例子比比皆是。
&&&&& 不过,到了今年暑期档,“保底发行”却让豪赌的发行公司吃到了苦头。
&&&&& 有消息称,微影时代4亿元保底《致青春2》,和和影业、联瑞影业等10亿元保底《绝地逃亡》,博纳影业10亿元保底《封神传奇》,恒业影业4亿元保底《夏有乔木雅望天堂》。虽然微影、博纳、恒业都没有公开证实保底的具体金额,但从目前这4部片子的票房来看,显然非常不乐观。
&&&&& 成龙的《绝地逃亡》目前为止票房为8.76亿。4部保底片中,有两部是吴亦凡主演的青春片《致青春2》和《夏有乔木》。前者稍好一些,而后者上映6天目前票房只有1.42亿。《封神传奇》就更不用说了,上映13天票房2.82亿元。
&&&&& 今年暑期唯一能达到保底数的应该是《盗墓笔记》,“世纪长龙”10亿元保底发行。截至昨晚8点半,《盗墓笔记》上映6天的票房是7.18亿元。
为什么这届暑期档不行? 都是热钱闹的
&&&&& 为什么炙手可热的“保底发行”到了今年暑期,突然就不灵了呢?
&&&&& 浙江星光院线老总富海芳冷冷抛下几句:“都是资本闹的。按照去年(热度),别说10个亿,20个亿(保底)都会喊得出来。今年上半年一过都歇菜了。谁都没想到今年情况这么差。”
&&&&& 一位发行过今年暑期档高分电影《路边野餐》的发行人士告诉记者:“保底发行在现行的市场里有着很多不稳定因素,例如在未对影片质量进行评估的情况下就进行保底、对卡司的过分迷信、未对市场环境做好评估等,这些使得很多影片远远低于预期票房。”
&&&&& 他表示:“保底价格普遍偏高的原因,除了迷信IP、竞争激烈等因素以外,还有资本的涌入。电影的发行作为回笼资金周期较短的商业行为,导致越来越多的热钱注入。另外,全民的观影水平正在大幅提升,再也不像早年有知名导演、明星演员就可以取得高票房。”
&&&&& 虽然暑期档保底失败者多,但近日又传出吴京的《战狼2》还没开拍就被保底8亿,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也是没开拍就被保底。
&&&&& 对于这一现象,业内人士表示,以后很有可能是发行方早早介入和制片方一起“保底”。不过这一方法到底有多少胜算,也要电影真正上映了,才知分晓。(记者 陆芳)
主办单位:许昌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许昌广播电视网
电子邮箱:
互联网视听节目许可证号:预备2012001号
ICP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号-1
法律顾问:河南许都律师事务所
技术支持:揭秘美国电影“票房”
载于《中国广播影视》
美国电影的票房统计数字是如何出炉的?美国电影也存在票房虚报的现象吗?电影的放映商和发行商是如何分配票房收入的?票房还是美国电影院最大的赢利渠道吗?关于美国电影“票房”的这些谜团,在接下来这篇文章里,笔者将用详实的数据和分析为你一一解开。
1、美国电影也虚报票房?
近来,不断有媒体和学者批评国内电影虚报票房的现象,殊不知虚报票房并不是中国这个不成熟的电影市场特有的现象,即便是在市场机制高度完善的美国,虚报电影票房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电影首周上映时。而媒体在批评票房虚报的同时,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正是它们对票房数字和排行榜近乎狂热的追捧,促使电影出品方为了营销效果而虚张声势。
在美国新片通常在星期五上映(现在也有越多越多的电影安排在周四晚上映),而出品方或票房统计公司星期日上午(有的甚至在星期六晚上)就会公布从影院汇总来的电影首周末票房(周五、六、日)成绩以达到宣传效果。一方面有数以百计的媒体等着在周末的版面上刊载票房排行榜,另一方面提供票房统计数字的几家公司Rentrak,
BoxOfficeMojo, Exhibitor Relations, 和票房(以往还有Nielsen
EDI公司, 但2010年已被Rentrak收购)也有互相竞争的压力,这便使得公布票房数字成了争分夺秒的商业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看到的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中,星期日的票房是基于周五、六的票房表现预估出来的,真正的周末票房事实上要到下周一才会出炉。这就给出品方留下了虚报票房的空间,美国学者抽取了年间上映的1000多部大片的实际票房与出品方提前公布的首周末票房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大部分电影提前预估的首周末票房都要比实际票房高,平均高出6%左右,说明电影出品方在下意识地估高票房,以在排行榜上争取更好的名次。其中索尼影业浮夸旗下电影票房的程度最高,达到了10%左右,而当同一周有两部实力相当的电影争夺票房冠军时,出品方虚报各自电影的程度会最为严重。这些研究说明了美国电影也存在虚报票房的现象,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产业机制根源。
实际上,在1970年代之前,美国电影的出品方和放映商并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票房数字,有一些影院甚至会刻意避免透露某些卖座电影的票房情况,因为害怕同城的其它影院也去订来同一部电影放映。而现在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公布票房。这种巨大的转变得从美国电影业1970年代以来的发行模式转变说起,不同于1970年代以前“放长线钓鱼”、按轮次渐进推开的发行模式,1970年代之后好莱坞电影逐渐转向一种速战速决、广泛发行的模式,如今一部电影动辄同时在2000块以上的银幕上映,而上映时间通常只有几周时间。在这种情况下,首周末票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出品方公布的票房数字会被数以百计的媒体争相公布在周末的版面上,而抱着“从众”心理的观众往往也根据票房排行榜决定自己去看什么电影。那些位居排行榜前列的电影可以将首周末票房作为进一步招徕观众的有力工具,那些首周末票房不佳的电影则近乎死路一条了。首周末票房数字实际上成为了电影最有力的营销工具,也往往是一部电影的生命线。在这种情况下,出品方和放映方自然都愿意为了宣传效果而故意估高票房。
有趣的是,因为大部分美国电影最先公布的首周末票房都含有一定的水分,而且水分的幅度也相差不大,这种水分于是彼此抵消了,票房排行榜的数字虽然不精确,但名次仍是对的,并不会给观众带来太大的困扰。但在中国,有些电影则有点牛皮吹过头了,比如《阿童木》首周末票房只有700万的情况下,却虚报为4000万,也难怪会引来一片声讨了。而像《唐山大地震》跟《狄仁杰》这些电影因为抢先公布首周票房,导致出现与后来公布的实际票房有小幅度偏差的情况,则尚属可以理解的现象。要知道,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票房统计系统还没有很成熟,有一些地方还没有实现电脑联网售票,还需要手工汇总数据呢。
2、放映商如何与发行商分割票房收入?
美国电影放映商和发行商之间分割票房收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固定比率分配,这是目前好莱坞广泛采取的方式,即票房收入在扣除影院放映电影的运营成本后,发行商和放映商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通常是90/10),而运营成本会根据影院的水准、银幕和座位的数量提前商定。另一种方式的分配比率会根据上映时间灵活调整,一部电影上映的首周,发行商可以分得60%到70%的票房收入,但在首周之后,发行商所得票房比率会逐周降低,到4-7周之后,一般已降至30%。
这种票房分配的比率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放映商和发行商需要依靠自己的实力与对方博弈,如果是重磅大片上映,发行商通常会占优势,甚至可以对放映商提一些特殊要求,比如提前支付一定的“保证金”。
而好莱坞几大公司之外的一些小发行商则会在票房分割中占弱势,大约分到票房的40%到50%之间。一些在艺术院线放映的文艺片,其发行商分割到的票房则可能低至35%到40%。
通常在电影上映前至少3个月,发行商便会与放映商协定好相关的事宜,包括上映的日期和时间段,要上映的场次,提供的座位数量,票房分配的比例等。但这些协定并不是铁板一块,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空间,就票房分配比例而言,如果电影上映时的票房远好过预期或者非常惨淡,放映商可以要求发行商提供一定的“奖励”或“补贴”,发行商通常也会同意,因为毕竟他们与放映商之间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但这种灵活性也容易造成一些纠纷,比如2004年好莱坞影星梅尔·吉普森自组Icon公司发行了大片《基督受难记》,放映商Regal娱乐院线起初同意按照好莱坞大片的标准分割55%的票房给发行方,但最后却只按照艺术片的标准支付了34%的票房,于是愤愤不平的梅尔·吉普森发起了诉讼。虽然最后双方以庭外和解告终,但从中也可以洞察美国电影的放映商和发行商之间复杂的利益斗争。
在电影上映时,放映商需要向发行商及时提供票房的数据,但向发行商支付票房收入则比较慢了,通常要在电影下档之后的1-3个月,不过总的来说,放映商还是会老实地把钱交给发行商,瞒报票房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如今美国大多数电影院都隶属于规模庞大的院线,这些院线都是上市公司,受监管方和投资者严密的监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瞒报收入变得更加困难,绝大部分电影院都已采用联网电脑售票系统。发行商不但会委派第三方公司监控这些系统,在某些时候还会委托一些公司对售票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如TNS媒介情报集团(TNSMedia
Intelligence)的影院娱乐服务部就提供这样的服务,它们会按发行商的要求派人秘密到影院清点某场放映的观众人次,之后发行商则可以将这个数据与放映商提供的售票数进行对比,看是否存在瞒报票房的情况。
3、票房是美国电影院最大的赢利渠道吗?
人们通常认为,电影院最大的赢利来源自然应该是电影票的收入,但这已非美国电影放映业的实际情况。如表1所示,虽然光就销售额而言,电影票的销售额仍是美国电影院所有收入来源最高的。但电影票收入的一多半(目前平均为53%)要归发行商所有,再扣除电影放映所需的运营、人力、维护成本之后,往往已所剩无几。事实上目前美国的电影院主要靠食品和饮料的收入支撑,因为销售食品和饮料的毛利润很高,通常达到了80%-85%,也不必与发行商分割利润。据估计,食品和饮料销售已占到美国放映业利润的2/3。
表1:年间美国影院的收入来源(单位:亿美元)
总营业收入
电影售票收入
食品和饮料收入
数据来源:美国统计局提供的服务行业年度统计
为了进一步挖掘这方面的赢利潜力,近些年来,美国电影院开始采取一项新的措施,即在影院里开设正式的餐厅,而不再仅仅设一个小卖部卖一些简单的食品。据美国影院主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在旗下5750家影院中,已有400家影院设有餐厅,提供更精致也更贵的食物。影院的算盘是,对观众来说,可以在影院就餐,是比较节约时间的,如果价格合适,应该会受到欢迎。因此食物的价格并不会贵的离谱,如表2所示,AMC影院餐厅与院外的快餐厅食物价格相当,尽量不使观众因为价格而打退堂鼓。餐厅会布置的很有情调,墙上装饰艺术品,爆米花通常是免费赠送的,还往往配有吧台。当然由于这类影院允许观众将餐点带进放映厅享用,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打扫卫生是一个挑战,因为通常每场放映之间的时间很短。而听着别人在电影院里嚼东西的声音,闻着食物的香味,对想认真观赏电影的观众难免会有干扰,因此这类影院往往会对座位重新布置,扩大座位间的距离。
表2:美国电影院餐厅与快餐厅的食物价格比较(单位:美元)
苹果蜂快餐厅(Applebee’s)
凯撒鸡肉沙拉
鸡肉炸玉米饼
芝士三明治
巧克力核仁冰淇淋
数据来源:两家公司的官方网站
业内人士认为发展这类影院是美国放映业的一种趋势,会在接下来几年里快速增长。大部分院线也都已开始行动,比如美国最大的院线Regal娱乐,从2007年开始便开设附有餐厅的高档影院,目前已开设5家,统一命名为Cinebarre
Line,计划发展为一个高端的子品牌。而AMC院线也计划将旗下约375家影院中的10%改造成此类影院。
除了食品和饮料,广告也是电影院日益重要的一个收入来源。据美国电影院广告协会的调查,其旗下的电影院的广告收入2009年已达到5.841亿美元。影院广告包括银幕广告和银幕外广告两种形式,银幕广告是指电影放映前播放的商业广告,目前全美电影院的银幕广告业务主要由两家公司垄断:National
CineMedia和Screenvision。到2010年10月,National
CineMedia已代理全美1386家影院的17370张银幕,而Screenvision代理了2403家影院的14968张银幕。相形之下,银幕之外的广告形式更为丰富,经营也更为分散,从爆米花、饮料的纸杯,到影院大厅里的陈列品,从批准促销员进入电影院向观众推销,到配合其它品牌举办商业宣传活动,都能成为电影院广告收入的来源。
表3:美国影院广告协会旗下影院历年广告收入(单位:亿美元)
美国影院广告协会旗下影院广告收入
总的来说,与中国的电影放映业相比,美国电影放映业体制更加完善,盈利渠道也更加多元,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在拓展盈利渠道方面,美国影院在饮食销售中的策略值得中国影院借鉴,与其让高昂的价格吓退观众,以致很多观众偷偷摸摸地将食品、饮料装在包里带进影院,不如采取“合理定价,薄利多销”的策略。在票房统计方面,美国电影的运作方法也值得借鉴,虽然为了争取票房数字的时效性而在准确性上打一些折扣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但中国的电影出品方也有必要将票房数字的“误差”或“水分”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中,避免让票房统计成为观众眼中失去了公信力的“浮夸风”。
而面对一些中国电影院存在瞒报票房的问题,电影发行方更可以学习美国电影业委派第三方公司进行监控的做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资本投资好莱坞能否上演双赢
来源:经济参考报
  2月8日,嘉实基金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证实,嘉实基金和阳光媒体、红岩资本集团创始人吴征组建了一只规模8亿美元的私人股本基金,用于投资好莱坞电影。中国资本挺进好莱坞能否实现双赢,业界看法不尽相同。  嘉实另类投资集团首席执行官林赛·赖特(L indsayWright)表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示,这只名为嘉实七星媒体(H arvest SevenStarsMedia,以下简称“嘉实七星”)的基金将寻求为好莱坞影片提供融资,以此获取影片在中国的联合制作身份。  嘉实基金方面称,嘉实七星将在30天内宣布首批投资交易,并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进入封闭状态。嘉实基金方面同时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尽管目前具体的投资项目尚未公开,但该基金将会用于投资具有票房前景的好莱坞电影,并有可能投资好莱坞制片或发行公司。  对此,外界普遍认为,此番中国资本挺进好莱坞,将会是双赢局面。一方面,将有助于好莱坞电影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资本通过投资好莱坞影片,将有望收获更高投资回报。  根据现行政策,国内电影市场每年只允许引进20部国外影片上映,极大地限制了好莱坞影片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另外,国外电影公司还须与指定的国内发行商进行合作,所能获得的票房分成也被限制在不超过17%,极大地削弱了国外影片在中国市场的盈利能力。  一位投资经理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一旦国外影片和国内制片方合作,电影将获得在中国的联合制作身份,除了需要接受国内的各项审查外,将不受发行限制。因此,一旦好莱坞电影获得中国资本投资,将有助于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据介绍,目前已有好莱坞电影通过联合制作方式,绕开了国内的发行限 制 , 进 入 中 国 市 场 。 其 中 包 括2011年上映的,由华谊兄弟和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联合制作的《雪花秘扇》。  该投资经理还介绍,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备受热捧,票房也水涨船高。因此,未来好莱坞电影可能更欢迎中国资本直接投资,以便快速进入中国市场。  艺恩娱乐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票房突破130亿大关,同比增长30%,中国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最 为 重 要 的 海 外 市 场 之 一 。 而 在2011年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前20强中,好莱坞电影占据8席。其中,《变形金刚3》以10 .93亿元的惊人票房高居票房榜榜首;《功夫熊猫》、《加勒比海盗4》、《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速度与激情5》则分别以6 .08亿元、4 .63亿元、4 .11亿元、2 .56亿元的票房位居票房榜第二、第五、第六和第十位。  另外,业界还普遍认为中国资本进军好莱坞,将有望获得更高投资回报。伦敦花旗银行分析师梁嘉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好莱坞电影、特别是好莱坞大片的盈利能力有目共睹。一部投资1 .5亿美元左右,制作精良的好莱坞电影,全球票房一般会在5亿美元左右,盈利能力之高令人咋舌。而像《阿凡达》这样投资高达5亿美元的电影,全球票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9亿美元。因此,投资好莱坞电影会使中国资本获得更高回报。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提示,好莱坞电影不是稳赚不赔,中国资本投资好莱坞电影同样面临巨大风险。一位国内电影行业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说,2005年好莱坞科幻巨制《逃出克隆岛》投资1.22亿美元,最终票房不到3600万美元,让投资方血本无归。这部电影任用了后来拍摄《变形金刚》系列的著名导演迈克尔·贝,还邀请到当红的伊万·迈克格雷格和斯嘉丽·约翰逊出演男女主角,而且制片人是好莱坞知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可见好莱坞并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他还介绍,美国观众的口味变化很快,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电影能否取得高票房,还受上映日期、发行等因素影响。因此,中国资本在选择投资具体项目时,仍需小心谨慎。  作者:侯云龙
(责任编辑:谢伟)
12-02-02·
12-01-31·
12-01-30·
12-01-14·
12-01-12·
12-01-12·
12-01-09·
12-01-09·
11-12-22·
11-12-18·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高清影视剧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戏发行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