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忘记以前吃过一种面忘记了名字上面有小字好日子

忘了他就像忘了一朵花 【范文十篇】
忘了他就像忘了一朵花
范文一:砰——     正在上课的我们被突然撞开的门吓了一跳。高三七班的英语女老师Jane,满头大汗的在我们的数学老师耳旁叽叽歪歪的说着。大概内容,我都知道。我转过头冲身边空着的位子诡异地笑了笑。    “什么?!!”许老师惊叫起来。    “怎么了老师?”    “是呀,怎么了?”    “出事了吗?”     一瞬间,教室里议论纷纷,犹如秋天里漫天飞舞的枯黄树叶。一朵美丽傲慢的绚丽花朵在我的手心里渐渐枯萎死去,枯萎的花瓣,好象在哭泣或害怕似地颤抖着。     等我们这些学生赶到女厕时,许多凑热闹的学生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探头看。似乎这不是他们的事一样。    “啊——!!”一个站在前面的女生尖叫一声昏了过去。或许是死样太惨了吧?墨龙吃过的人从没一个死样好看点的。     我用透视眼看到了杜微微的死样。四肢是分离的,断裂处还有碎肉,似乎是被什么东西硬扯下来的。分离的四肢都残破不全。她的头颅则是滚到了镜子前,在镜子的照射下似乎在笑。这是冤魂。     真干净呀,墨龙。一点齿痕都没留下。不愧为神界最美丽最残忍做事干净利落的神物。呵呵,没人会想到,神也会吃人。     因为墨龙是魔物归龙的遗代,自然会吃人,但却会发出神灵般的灵光,所以才被列入神类的。    “她不好吃,只是肉嫩。”墨龙一边走向我一边说。     我弯下身抱起了它。它的嘴角还残留着斑斑血迹,染得它的嘴唇就像古代女孩的朱唇似的。    “好可爱的小狗呀!”站在我身旁的立晴笑着摸了摸墨龙的头。她没看到如此血腥的一幕。如果她看到了,会笑得那么开心吗?不会。     突然一团黑雾裹住了立晴,立晴的眼神瞬间冰冷。那是杜微微的怨气,她不甘心,她要在这世上活下去。可她见不得阳光,只有用附身这个办法了,可这样她比较容易形神俱灭。只要一个法力高强的道士,用招魂咒,把她的怨气招出来,她马上就会死去。    “太冒险了。”我淡淡的说,然后转身走向操场。多数人都去看热闹了,操场很冷清。乎的,下起了不大不小的雨。一片阴暗。     墨龙在我怀里不舒服地扭了下身子,“它跟来了,这个不是人的东西。真恶心,它还敢出来?幸好只有我们看得到,不然别人非让它吓死了。”     我好笑地咧了咧嘴,“那是你杀的,当然得找你了。我看你还是离我远点吧,不然我又要沾点晦气在身上了。”    “谁叫它要惹你,而且它偏偏撞在枪口上。”墨龙不满地白了我一眼,“我解决它。不劳烦你了。”     轰——     墨龙变成了一只通体雪白的巨兽,很可爱。它张开血盆大口一下就把立晴吞了进去。它满意地舔舔唇,然后变成只墨色的巨龙飞走了。我就是这样才叫它墨龙的,它会两种变化,一种是神,一种是魔。    “又吃了一个,浪费了。”我说,“算了,反正又不关我的事。”     我在雨中默默地前进。
范文二:雨在我安安静静睡去的夜淡淡的飘着,悄悄的下着,无声无息里没扰了我已深深珍藏起的心。
晨起时,雨还是那样游离如丝,却让窗前的我感知就是这一场淡如墨里的雨在不知不觉里凉了一季。
八月,入秋,也该有了凉意!心,却依旧躲在伞下不肯跟在我左右,雨后,看一地落红里,才倏然发现疏散了岁月,蜇伏了的心不再飞去沧海,如我不敢轻易里写你!
喜欢远远的看女孩子拉着母亲的手蹦蹦跳跳叽叽喳喳着如鸟儿飞着的样子,我没有;喜欢女孩子坐在小小的板凳上让那叫了母亲的女人用温柔的手一缕一缕梳起辫子的样子,我没有;喜欢生病时女孩子的额头上母亲用嘴轻轻的亲吻灼我的画面,我没有。。。我有的是荡上和天一样高的秋千里风吹不散的笑,我有的是从树上掉下来摔折了胳膊也不喊的疼,我有的是深夜里独自一人在海边看的星星,我有的是父亲不计任何代价里对我的默默守候,让我在无忧无虑中长大成长的像个公主。。。
是个为爱会舍了自己的一个女子,有一颗痛里也贪爱的心!
也许,这也是一种人生!
遇到你,我的心正因爱而殇,痛里蜇伏着,无处躲起。
我的心有时很大,大的捅破了天也不会在乎;我的心有时很小很小,小到只能装下爱。真的爱了,会痛;痛了,会偷偷的哭。。。而你,清舞幽梦,清舞,如池塘里那团扩散了来的涟漪荡动了我敛起的有爱的心,尔后入驻!
是你,陪我走过了春走到了夏,现在是秋了,时时是你在说我在听,时时也会在听着听着悄然流泪,而你说着说着也会无声。梦,你知道吗?一直不敢轻易写你,因为你是和我一样深爱的女子,写你如写自己,我怕疼了自己疼了心疼了你!只因为珍惜里想你一次,心就会软一层。。。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你一直在说:兰,好好的哈;兰不离不弃,兰,一直都要在;兰到永远好吗?。。。不敢回答,因为哪怕是轻轻的应允里,都是重重的一诺,可我怕,因为失去过,兰不知永远里会是多远;因为心碎过,兰不知自己还能走到哪里去;因为想躲起过,兰不知自己会不会还有走下去的勇气。。。
可流着泪里笑着说让我们珍惜——经筒里转动着我们的前世今生,我不乞求太多,只轻轻里说梦安好里,我便晴天!
如果让我送梦沁心一瓣,我愿是兰;如果让我送梦馨香一朵,那就是勿忘我!
蓝色花瓣里勿忘我,Forget me not ,就那么小小的一朵,指尖流年里不怕殇不怕痛,就怕忘记了我!而这小小的幽幽的花,纵然离开了生命之水,离开了生命之本,离开了生命之光,依然会美丽如初,花如故。喜欢了它只是想和梦说不要忘记了幸福里开心!因为梦,勿忘我在兰心里绽放了一脉的玉洁冰清!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梦,每个梦都会有一把锁,而兰这里是你静守了有灵的心!
送梦一朵勿忘我,加了绿茶添了蜂蜜后,缓缓饮下,更会让梦补血养颜,清肝明目,修身静心!兰自知不是巧妇,但也为梦做一盅无米之炊!
梦说过人这一生,总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眷恋,永远走不出一种牵挂!
聆听着海的声音,海陪兰长大;聆听着梦的心:幽兰缱绻萦清梦,暗香馥郁透满天!
梦在兰在,兰在梦在,现在不仅仅只是几个字,一句话。简约里依旧率真的兰珍惜着梦,抬眼看看天,伸手触触风,云轻风淡里珍惜了兰和梦的这份缘!
范文三:严格说来,在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区域是没有花的,除非你把雪花也当做花。但是,爱斯基摩人分明是一个喜欢和陶醉于花的民族。花,举凡我们知道的花,千姿百态干娇百媚地生活在他们的心里。也许,比我们见到的所有花都要美。谁怀疑生长在心里的花比生长在尘土中的花更美丽呢?在加拿大冬天的极地里,经常可以见到行路的人,他们要去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捕获猎物。你走向前去,问他们苦吗,他们笑一笑,平静地告诉你:“不苦,花儿在等待。”你若问他们:“有什么话要传递吗?”他们会红了脸庞,羞涩地告诉你:“请你告诉她,鲜花在等待。”  头一个“花儿”,是他的心上人,他是为了她去捕猎的;后一个“鲜花”,是他心中的爱情,他要你转告他心上的人,他的爱情始终像鲜花一样在心中盛开。  红的白的黄的花,娇艳欲飞楚楚生动的花,会涌动波浪的花,会喧闹唱歌的花,霎时在他眼角的微笑里铺满雪白的一望无际的土地,他们的脚下顿时暖了起来。  听爱斯基摩人谈爱情是一件温暖的事情。在他们的口里,你听不到一句抱怨,有的只是甜美的忧伤。他们坐在你身边,仰着脸给你讲爱情故事,那种神情分明是面向苍天的自言自语。他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人,他们大多数是一见钟情喜欢上了她,然后,靠夜里偷偷往她家门口放鱼、放熊皮——这是他们能找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来表白。如果他贫穷,如果他觉得不能和她生几个孩子并保证一家人幸福,他的爱就是永无止境的长夜——从此后他会默默爱她,默默追随她,以她的幸福为幸福,以她的痛苦为最大的不幸。而且,他把爱情埋在心里,一辈子,一辈子也不表白。走在北极千里万里的雪地里,世界没有了声音。你遇到一个人,他给你谈他的爱情。他的爱情故事让你热泪盈眶,但你向他问她是谁时,他坚决不说,这是他的爱情守则。他一辈子也不说。然后,他走了,走向千里万里的雪地里。  “你会忘掉她吗?”我问。  “不会。我知道不会。”他笑一笑。  “如果她结婚了呢?”我问。  “她幸福吗?”他很紧张地问我,眼睛里充满无助。  “也许吧。”我不知道怎么说了,在这个纯净的男人面前做这种残酷的假设,我的心微微地疼。但是我仍然继续说:“既然结婚了,她应该是幸福的。”  “那我忘掉她。”他笑一笑,眼睛有点湿润。  “你能吗?”我小声问。  “我们这里有一句话,是专门为这种爱情说的——‘忘掉她,像忘记一朵花’。”他说着仰着头看天空,不让眼睛里的泪水流出来。  2006年,巴西发行了一套玫瑰邮票,取名为“黑夜里闪光的爱情”。据说,这套邮票是赞颂那些钟情重情的男女的。巴西的邮票设计者知道爱斯基摩人的爱情守则吗?其实无论哪块土地,都有痴情的钟情的人。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脚下的土地湿润,而我,怀着虔诚的心情,为他们祈祷当下的幸福。路很长,脚很冷,命很薄,放下吧,忘掉她,像忘记一朵花。  (摘自《小故事网》 图/昵图网)
范文四:严格说来,在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区域是没有花的。除非你把雪花也当作花。但是,爱斯基摩人分明是一个喜欢和陶醉于花的民族。在加拿大冬天的极地里,经常可以见到行路的人,他们要去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捕获猎物。你走向前去,问他们苦吗?他们笑一笑,平静地告诉你,“不苦,花儿在等待。”你若问他们“有什么话要传递吗?”他们会红了脸庞,羞涩地告诉你,“请你告诉她,鲜花在等待。”   头一个“花儿”,是他的心上人。他是为了她去捕猎的。后一个“鲜花”,是他心中的爱情。他要你转告他心上的人,他的爱情始终像鲜花一样在心中盛开。   听爱斯基摩人谈爱情是一件温暖的事。在他们的口里,你听不到一句抱怨,有的只是甜美的忧伤。他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人,他们大多数是一见钟情喜欢上了她,然后,靠夜里偷偷往她家门口放鱼、放熊皮――这是他们能找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来表白。如果他贫穷,如果他觉得不能和她生几个孩子并保证一家人幸福,他的爱就是永无止尽的长夜。他会默默爱她,默默追随她,以她的幸福为幸福,以她的痛苦为最大的不幸。但是,他把爱情埋在心里,一辈子也不表白。   走在北极千里万里的雪地里,世界没有了声音。你遇到一个人,他给你谈他的爱情,他的爱情故事让你热泪盈眶,但你向他问她是谁时,他坚决不说,这是他的爱情守则。然后,他走了,走向千里万里的雪地里。   “你会忘掉她吗?”我问。   “不会。我知道不会。”他笑一笑。   “如果她结婚了呢?”我问。   “她幸福吗?”他很紧张地问我,眼睛里充满无助。   “也许吧,既然结婚了,她应该是幸福的。”   “那我忘掉她。”他笑一笑。眼睛湿润。   “你能吗?”我小声问。   “我们这里有一句话,是专门为这种爱情说的――‘忘掉她,像忘记一朵花’。”他说着仰头看着天空,不让眼睛里的泪水流出来。   其实无论哪块土地,都有痴情的钟情的人。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脚下的土地湿润。而我,怀着虔诚的心情,为他们祈祷当下的幸福。路很长,脚很冷,命很薄。   放下吧,忘掉她,像忘记一朵花!    摘自《牛城晚报》
范文五:严格说来,在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区域里是没有花的,除非你把雪花也当作花。但是,爱斯基摩人分明是一个喜欢和陶醉于花的民族。花,举凡我们知道的花,全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地生长在他们的心里。谁能怀疑生长在心里的花比生长在尘土中的花更美丽呢?在加拿大冬天的极地里,经常可以见到行路的人,他们要去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捕获猎物。你走向前去问他们苦吗?他们笑一笑,平静地告诉你:“不苦,花儿在等待。”你若问他们:“有什么话要传递吗?”他们会红了脸庞,羞涩地告诉你:“请你告诉她,鲜花在等待。”   头一个“花儿”,是他的心上人,他是为了她去捕猎的;后一个“鲜花”,是他心中的爱情,他要你转告他的心上人,他的爱情始终像鲜花一样在心中盛开。   听爱斯基摩人谈爱情是一件温暖的事情。在他们的口里,你听不到一句抱怨,有的只是甜美的忧伤。他们坐在你身边,仰着脸给你讲爱情故事,那种神情分明是面向苍天的自言自语。他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人,他们大多数是一见钟情喜欢上了她,然后,靠夜里偷偷往她家门口放鱼、放熊皮——这是他们能找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来表白。如果他贫穷,如果他觉得不能和她生几个孩子并保证一家人幸福,他的爱就是永无止尽的长夜——从此后他会默默爱她,默默追随她,以她的幸福为幸福,以她的痛苦为最大的不幸。而且,他会把爱情埋在心里,一辈子也不表白。   走在北极千里万里的雪地里,世界没有了声音。你遇到一个人,他给你谈他的爱情。他的爱情故事让你热泪盈眶,但你向他问起她是谁时,他坚决不说,这是他的爱情守则。然后,他走了,走向千里万里的雪地里。   “你会忘掉她吗?”我问。   “不会。我知道不会。”他笑一笑。   “如果她结婚了呢?”我问。   “她幸福吗?”他很紧张地问我,眼睛里充满无助。   “也许吧。既然结婚了,她应该是幸福的。”   “那我忘掉她。”他笑一笑,眼睛有点湿润。   “你能吗?”我小声问。   “我们这里有一句话,是专门为这种爱情说的——‘忘掉她,像忘记一朵花’。”他说着仰头看天空,不让眼睛里的泪水流出来。   其实无论哪块土地,都有痴情的钟情的人。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脚下的土地湿润,而我,怀着虔诚的心情,为他们祈祷当下的幸福。路很长,脚很冷,命很薄,放下吧,忘掉她,像忘记一朵花。
范文六:郭思乐教授说:“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不过,对于后进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也把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让他们也以最大的自由投向学习,享受学习,可行吗?   我长期进行“小班化”教学实践,“每一个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早就深入心田。“发展每一个、张扬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并非易事,后进学生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小班人数少,学生个体占有的比重就相对变大,一两个后进学生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不容小视的。我们往往亲自抓后进学生的辅导工作,一方面是跟这些学生交流思想,另一方面则是利用课余时间、牺牲中午休息时间来为这些学生补课。遗憾的是辅导的效果很多时候并不见佳。   怎样才能组织学生学,还能组织后进学生学好学精,学出成效,是我近年来一直思考研究的问题。自从进行“生本”教学实验以后,结合“小班化”教育自身的优势,我改变了以往对后进学生的辅导方式,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生生互动,互为师友”,时日不长,效果不差。   一、确立互动对象   通过平时的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倾听发言、课间交谈等形式,我了解到后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学习习惯差,学习动力不足;一种是学习能力的确比一般的学生落后许多。于是,我确定好需要辅导的对象,做到心中有数,但并不向全班宣布,而是有意识地将这些学生分散到各个学习小组。   由于“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所以我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每个学习小组自己去确定本小组每个学生的优缺点,确定互动的项目。这样一来,各小组的成员确定的“互动”对象基本与教师心目中所要确定的人员相吻合了。   后进的学生绝不意味着一无是处,教师一定不能简单地宣布“帮扶对象”,用上述的方式来确定互动对象,胜过教师一人的判断,胜过从教师口中来向全班学生宣布互动对象的名单。这样既保护了后进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让他们有了自信心,让他们心中会产生这样的动力:不能因为我的成绩不理想而拖累了小组,我更要发挥长处,在其他方面为小组争光。   二、指导互动方法   由于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互动”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我定期召开组长会议,帮助大家制订互动方案:对学习习惯不好的,要多督促他们做到认真上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努力完成前置性作业;对信心不足的,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对学习能力确实很薄弱的,采取细水长流的方法,慢慢来,一点一点地让他们进步。   例如,班上有一个小年龄的女生,就属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全组的所有学生就很耐心地帮助辅导她。小组交流时,支持她回答最简单的问题;摘抄笔记时,帮她检查出错误及时纠正;听写词语前,每个成员都轮流帮她现行听写;小组汇报时,推荐她最擅长的朗读进行展示。渐渐地,她的语文学习成绩走出了低谷,而且她本人也重拾自信,每天主动要求小组中的组员轮流来辅导自己的语文学习。   再如,班上的一个男生学习习惯差。最大的毛病就是懒,能偷工就偷工,能减料就减料,背古诗、背课文总是拖拖拉拉。每次有学习任务时,其他组员就像追债似的督促他。课堂上交流阅读体验时,组员先让他发言,督促他做好批注、做好笔记;在每次背诵竞赛时,他也每每作为第一梯队成员被推荐上台与别组PK。渐渐地,他的学习自觉了、主动了,最大的进步是从不爱课外阅读到酷爱课外阅读。记得,有一次写小练笔,他作为推荐成员上台说:“……我也能为小组得分了,下次我还要更努力……”   三、品尝互动甜头   班级各学习小组的总体学习能力与水平是有差异的,有些问题是自己学习小组的成员不能解决的,这样使“互动”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小班化”教育要“发挥每一个”的特长,于是,我建议:“你们可以拜其他小组的你认为更强的同学为师啊,这样就变小组互动为班级互动啦!”   于是“生生互动,互为师友”俨然成为班级的一种风气,当学习上有了不明白的地方,就拿着课本找班上许多优秀的同学来辅导自己的功课;当班会课需要才艺展示时,也请教有专长的同伴进行辅导;更可贵的是,这种风气可以一致对外,靠着这种“互为师友”的做法,我班在年级组乃至学校组织的多项竞赛和活动中获奖。   例如,胡同学,经常在午休前找李、孔同学辅导自己的学习,刚学完一篇课文,她就一字一句地让这些小老师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是否过关,若有疑难马上请教解决;丁同学就拜作文写得好的吴同学和马同学为师,向他们请教写作文的方法;赵同学让张同学做自己的小老师,专门督促自己静下心来看课外书,终于使他养成了每天午休前钻到“快乐读书吧”的良好习惯。   “互为师友”习惯的培养,不仅使后进的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请教他人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有了提高,还使其他同学在学习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也更加努力了,就怕有愧于“小老师”的称号。   “互为师友”风气的形成,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更加浓厚,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准了自身的闪光点,对自己的长处充满了信心,钻研热情更加高涨,真正体现了“小班化”教育中“每一个”的理念。   1.发挥每一个小组的作用   学习小组成员的编排是按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的强弱作为依据的,一般采用异质分组。所以保证了每个学习小组有领头羊,有中坚力量,也不乏后进生。这样的安排,使“生生互动,互为师友”工作落到实处,能够让后进的学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后进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2.尊重与信任每一个学生   互动对象由各学习小组来确定,这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相信学生的判断能力。这也是对每一个学生极大的尊重,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小组成员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从内心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逐渐被激发,使他们逐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使“生生互动”更有成效。   3.依靠每一个学生的力量   生本教育理念中强调“交付”,学生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一定要交付给学生来完成。对于学习互助,学生是有能力做到并做好的,教师只要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和及时鼓励就行。这样使强者更强,弱者也逐渐变强。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那么小组的整体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4.评价每一次合作的成败   我把“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个人间的学习竞争变为小组间的学习竞争,以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我有意识强化“合作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及时对整个小组的学习作出鼓励性评价,让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将压力变成动力,使小组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达到学习评价的目的。   5.体现“无为而为”的思想   “无为而为”指的是教育者表面上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无形的“有为”。把“生生互动,互为师友”活动放手给学生,表面上看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工作,学生在热火朝天、热情高涨地学习和生活。实际上教师把自己的工作“隐形化”,在必要的时候做一些必要性的点拨指导,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在最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的基础上,最经济地使用教育力量,这样,才能把教育集中到最必要的地方去。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作为“小班化”教育者,我一直追寻: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达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同仁小学)
范文七:当清风抚平每一处暗夜的褶皱,阳光擦亮每一个待醒的黎明,大自然中的生灵便开始了生命的律动。在林中,在溪畔,在田间,在课堂,尽情地舞蹈,肆意地舒展,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也扮靓了别人的世界。亲爱的你,请告诉我,你自信的姿容靠什么装扮,你儒雅的风范用什么造就?   我知道,你要做一朵鲜艳的花,一片灵动的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或大,或小,或绚丽华美,或黯淡冷清。不管你身居何处,命当何时,请一定要记住:做一个有品位的人!   在“品位”的词典里,赫然镌刻着这样一些名词:知识、修养、大度、谦逊、善良、乐观、向上、拼搏、坚持。生命的大厦从一开始便以知识为基石,然后在春风的沐浴和细雨的浸润中,或者在狂风的吹袭和激流的冲刷下,孕育出修养和上德。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德操、谦逊的态度、善良的品性、大度的胸怀和乐观向上的心志,共同诠释着完美,昭示着品位。   作为一名正处在黄金般岁月的高中生,你一定要懂得抓住每一秒稍纵即逝的韶华,采知识之精丝缝织成衣,集善德之布帛缀制成裳,让一切彰显人性之华彩的美德成为自己安身立命、匡时济世的“定海神针”。你一定要懂得珍视自己的青春,为阔远的人生奠基,善待身边的一花一木,呵护世界的精彩。对于一个有品位的高中生,阳光朴实的精神面貌是最有力的武器,乐观正直的心态是制胜的法宝,不为暗流所动是成功的秘诀。那么,当这样一个有品位的你走向人群,又怎不会给人带来一种清风徐来的感觉呢?   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要积极地面对人生,以欣赏的眼光去面对自然,面对他人,面对自己;以激赏的心态去读自然,读社会,读他人,读名著,读一切可读之物。如此,方可以做一个有品位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创造力;如此,你就能举止文雅,浑身散发着书卷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如此,你就能具有理想与情操,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如此,你就能拥有博大而真挚的爱和宽容的胸怀。这样的人在任何生活细节方面,都将表现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有着温和而优雅的性格,生活简单,远离喧嚣,即使在困境中也能自得其乐,享受生活。对一朵花微笑,你会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更能保持内心的清澈。   生命于人只有一次,亲爱的同学们,请用自己广博的知识积淀、深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生活方式投入到这个社会中来,让自己的善德善行使这个世界变得精彩。   学会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学会对一朵花微笑,向每一个生命鞠躬!   (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
范文八:南方周末
世界向他们关闭了几乎所有交流的门窗,却又让他们存在于世界……  过年了,这些在广州至灵学校里学习的中、重度“弱智”儿童先后回到了家,过合家团圆的日子。  虽然由于家长的意愿,我们无法了解到这些特殊儿童一年中唯一在家的几天是怎么样地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采访策划失败了。  但另一方面,我们真切地面对着他们等待回家过年前的一举一动,知道他们曾经单纯地快乐着,知道他们的的确确地焦灼及期盼着,虽然这些相对于健全的儿童来说微不足道。  没有人对过年作出反应  当我们绕过写着“一百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小公民在这里生活”的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墙,通过那一扇小门进入到至灵学校时,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外面的世界。在稍显残旧的教学楼的三楼的某一间拉上了铁闸门的房间里面,是15个在这里学习面对社会、学习生活自理的中、重度弱智儿童。我们的眼睛依次地在这些儿童的脸上流连,却很少碰到跟我们对视的目光,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游戏,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在长沙发上呆呆地坐着。  “新年快乐!”我们向老师及孩子们问好,没有一个孩子回应,该做什么依然做着什么。据老师们介绍,这些孩子的家长工作都很忙,而这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不可能离开别人的照顾,于是有家长要求学校开办假期的寄宿班。为减少家长的负担,学校便于1月12日放寒假后,将这15名特殊的儿童集中起来,直到他们的父母将他们接回家,而他们中最晚的,将在大年廿九晚上回家。  一个常常倚门凝望的美丽女孩  在离开至灵学校的时候,在我的脑海里最清晰地留有印记的是文文。她斜倚在门框上,将头自然伸展地靠着手臂,那一对如希望工程宣传画上女孩一样的眸子向远方张望的姿态令人心痛。  文文是等待回家的15个孩子中的唯一的女孩子,今年10岁,身子却很瘦小,她的眼睛没有什么神采,却像一首哀怨凄婉的诗。我觉得她如果长大了的话,就可能会是林黛玉那样的人。但在了解了她的情况之后,我们只有叹息。我的 “拍档”在结束采访时对我说,他甚至在拍国家领导人时,都未曾“谋杀”过这么多的胶卷。  她很美,而且非常的文静,我们后来知道那不是文静,而是唐氏综合症的表现。唐氏综合症(前称蒙古症),是最常见的弱智症状,正常孩子在每个细胞里有46条染色体,而大部分患唐氏综合症的孩子,因遗传因子出了问题,却有47条。就是这一条额外的染色体令文文与普通的孩子的外貌和智能都有所差距。  我们在寝室的墙上看到了文文的教学个别进度表。那是培养学生自行冲凉的步骤及学生的完成情况。一个对普通孩子来说非常简单自然的动作,对于文文来说需要千百次的训练。仅列出来的步骤就有11个,依次是:1.到拖鞋架拿拖鞋,换拖鞋;2.脱袜,把袜放在盆内;3.取好干净衣服到冲凉房,放好衣服;4.拿毛巾洗脸;5.用水淋身,把身体从上至下淋湿;6.擦沐浴液,从上至下擦遍全身;7.用手擦身体,把沐浴液擦均匀;8.用水冲洗身体,洗净为止;9.抹身,把全身抹干;10.穿衣,挂毛巾;11.穿鞋,把拖鞋放好。  在那张表上,文文的评定成绩基本上都是B,即便是在老师的口头提示之下,文文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洗澡的自理环节。文文在这群孩子中其实算是比较好的,她能发一些简单的音节,只是不肯跟别人交流。  不说话的阿荣也想家  当我们向老师询问谁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学生时,老师们争先说:“阿荣。”  谁是阿荣?我们随着老师的手指找到了他,一个脸上堆满笑的胖乎乎的男孩。我们叫“阿荣”,没有回答,只是他脸上的笑意更浓了,而且脸上的肉稍微向左边堆起。“什么时候回家?”仍然没有任何回答。  老师又补充说,阿荣虽然说不出什么东西,但他其实是懂的。这句话在后来得到了印证。我每问阿荣一次,他便笑一次,当我问他想不想家时,他先是收敛起笑意,一会儿后竟出人意料地微微点了点头,很有点忧愁的样子,让我惊讶不已。  老师告诉我们,阿荣今年15岁,从小就得了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通常在三岁前可以察觉得到,主要是语言障碍和社交发展障碍,因此不与别人接触及沟通。每1万个初生婴儿中约有15名患有自闭症或自闭症倾向。其中男童为女童的四倍。  大约有3/4的自闭症人士同时兼有弱智,阿荣不幸成为弱智者之一,搞建筑材料的个体户的爸爸于是将阿荣送到至灵学校来,但他工作很忙,比较少来看他。  阿荣还有一个12岁的妹妹,曾和妈妈一起来看阿荣。老师们说,他妹妹很漂亮,对阿荣也很好,并说如果阿荣不是有自闭症,肯定也是一个很漂亮的男孩。  阿荣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那天,阿荣不停地让我看他怎么穿鞋,一开始我鼓励他,说阿荣很能干噢,自己会穿鞋噢,阿荣更高兴了,一再拉住我的手让看他穿鞋。如是近十次之后,我没了开始时的笑容和耐心,又恐怕伤了他的心,只能找借口说要跟别的小朋友聊聊天。阿荣可能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因为他后来又将我拉回到他身边,要我继续看他穿鞋。  孩子们不停地冲到大门旁  年廿七、廿八,孩子陆续被家长接走。看着同伴拉着亲人的手回家,越来越多的孩子按捺不住了。三楼的那一间临时的课室里,不断有向外面冲的孩子。  阿哲是这群人中最顽固的,从中午吃完饭开始,他就不肯呆在房间里面看电视了,他不时地跑出课室的门,并尝试着打开被老师拉紧的铁闸门。第一次,老师把他拉了回来,劝说他,说妈妈很快就要来了,如果不听话,妈妈就不接他回家了。这样的恐吓开始对阿哲有用,但看着另两位小朋友被接走,阿哲不高兴了,他又一次冲到了铁门边,老师把他拦住后,他索性躺在地上不愿起来,口中不时地嘟囔着什么。  阿宁也是不老实者之一,年廿八,课室里只剩下4个人了,阿宁趁老师不注意,猛地一蹿,跑到了门边,但他打不开铁闸门,于是不停地用小手臂拍打铁闸门,老师左劝右劝都无济于事,最后只能对他说,先收拾好书包和衣服,妈妈来时才可以很快走,阿宁才乖乖地跟老师回到课室。  阿宁一进课室,一下子就抓住了自己的小书包。老师叫住他,让他进寝室收拾被褥,阿宁开始时不愿意,老师照例以不收拾被褥妈妈就不带他回家为理由相 “威胁”,阿宁才稍微安静了一点。  见到爸爸就扑了上去  新新在这群弱智儿童中算是比较“老实”的一个,他总是一个人呆坐在角落里,同伴们怎样大吵大闹他也不动声色。老师们说他刚来时比现在还“懒”,半天也不动一动,非要老师们抱他,才肯挪动一下位置。  他脸上的表情也比较单调,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我们叫他的名字,做出鬼脸逗他,他都无动于衷。更加让我们失望的是,我们费尽心机吸引他的注意力,想他能活跃一点,但新新大概觉得我们的表演也不过如此,竟趴到了桌子上,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凑到他跟前说话,他似懂非懂地听着,让我们无所适从。知道新新脾气的老师对我们说,新新只有在爸爸来接他时,才会又跳又叫。  年廿七下午,我们果然看到了一个跟上午不一样的新新。下午4点,当新新的爸爸在课室的门口探头向里看时,新新一眼看到了爸爸,立即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口里“咿咿呀呀”地大叫着,向爸爸扑了过去,他爸爸拍拍他的头说:“别叫了。”但新新还是没有安静下来,他继续跳着叫着,直到爸爸帮他收拾好被褥和书包,拉着他的手,让他跟老师和小朋友们讲“拜拜”,他才算安静下来。   眼睛死死盯住贺年卡  阿舜今年已经15岁了,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来到了至灵学校,现在他已经长到了1·76米,很有点虎背熊腰的味道。当我们和他打照面时,他很大方很清晰地叫我们“哥哥”,让我们十分诧异。老师们解释说,在至灵学习的这么多年中,阿舜基本上学会了生活自理,也比较有礼貌。  阿舜长得十分憨厚,脸上总是堆满笑容,其实我们都没有见过阿舜不笑的样子。问阿舜一些关于他个人的问题,他有时看着我们的眼睛不回答,有时把眼睛转向别处。老师说自闭症患者外表很正常,样貌讨好。但他们有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脑部不能正常地处理和综合资料,因而令他们在社交、沟通、言语和行为情绪方面都出现问题,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大多自闭症孩子都避免和别人目光接触,有时却以特殊和不寻常的目光凝视别人。  老师们说,阿舜其实是很聪明的。他学习的课程包括:常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图工、自理、实用技能、感知、肌能训练、社交及沟通等科目。而阿舜画画很不错,对颜色的感觉也比一般的自闭症患者好。我们拿着一张过年的贺卡问阿舜是否漂亮,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图案,还伸出手把贺卡拿到眼皮底下看,我们又拿出一张贺卡递到阿舜面前,他同样一把抢了过去。可惜两张贺卡被阿舜玩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成了皱巴巴的废纸。  后记  有谁曾想过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自闭,他们无助,他们无法独自投入社会,他们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在某些人眼中,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悲凉和痛苦,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角落,是已灭的灵魂。但又有谁知道,他们的世界也一样有着精彩,一样有着欢笑,只要你亲身与他们接触,与他们沟通,你就将感受到这一点。  老师们说,弱智是一种永久性的缺陷,不是疾病,更不是精神病,它不是肢体或器官上的缺陷如盲、聋或瘸,而是智力发展的迟缓或障碍,这种缺陷使弱智人士在学习及适应环境方面受到了限制,使他们异于普通人。面对社会,这些儿童无能为力。但社会不应对他们无能为力。
忘不了那朵友情的花
在栀子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即将毕业,带着对母校深深的眷恋,我漫步在校园里,耳边是挥之不去的离别声,闻到的是那阵阵花香。最后一次来看看这盛开的栀子花,抚摸那柔软的花瓣时,我的记忆之书仿佛翻到了三年级那年,一幕幕又重新在我的脑海中上演。
“你说老师怎么会分给我这么一个苦差事,整天清扫这些花花草草。”我好友绮在我身边抱怨,那时小河旁有一排五颜六色的花,我们的保管区就在那儿,“你呀,整天是个闷葫芦,给个回答行吗?”她又在我身边发起了牢骚。“行了,你也别哭天喊地了,面对现实吧,认真地扫,扫完了就可以去写作业了。”每一天都这样,真不知道她说话累不累。这时,她突然拉起我的手,向前面跑去,“喂,你干什么?”我在一边叫着。“你别叫了,我给你去看样好东西。”被她这样一说,我倒起了好奇心,跟她一起跑。“到了。”她突然的停住使我措手不及,便撞倒了她。“你能不能小心点呀。”绮在一边不满地说着,“算了,今天就原谅你了。”“你要我看什么呀?”我说。“栀子花,它就在你眼前,真笨。”说完,她便用手摘了一朵花,放在鼻子上闻闻,“学校的花是不能随便乱采的,当心别人看见扣分呀。”我一边说,一边抓住了她再一次伸向花的“魔爪”。“啊呀,你真保守,又没事的,不就是一两朵花嘛,学校又没亏。你也摘一朵,真的很香。”碍于好奇心,我也摘了一朵,真的很香,那种清新的香气回味无穷。“不错吧,我没骗你哦,我们摘几朵回家养吧。”就这样,每天我们都会去闻闻那栀子花的花香,还摘了几个花骨朵,放在水里,可是没过几天,花就枯萎了。可我们还是迷恋栀子花的花香。慢慢地秋天到了,栀子花都没了,可我们还在等待另一夏的栀子花开。也就是那一年友谊的萌芽在我们心中悄悄地生根发芽。
三年后的夏天,我们在这栀子花开的季节里道别,三年前我们还在一起玩耍嬉戏,三年后,一切都变了,她将回到老家去念初中,而我还是待在这里,我们曾在栀子花开的季节里哭过笑过,一切都将变成回忆。
突然,一只篮球滚落到我的脚下,拉回了我的思绪,原来是一群小孩们在打篮球。突然,一个小孩跑了过来,我想那球应该是他的吧,便弯下腰捡起来,递给他,他高兴地说:“谢谢姐姐,姐姐也喜欢栀子花吗?”“对呀。”“姐姐,我告诉你哦,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友谊,改天我也来摘几朵,送给朋友。”说完,他便一溜烟地跑了。“永恒的友谊。”我重复着那句话。
栀子花香又漫过我的身体,我顺手摘了一朵,闻了闻,真香,,,,
六(3)杨晓霞
范文十:作者:黎虎新文学史料 2004年01期  20世纪30年代“边城”北平萧瑟的文苑中曾经绽放一朵美丽的小花——《昙华》文艺
半月刊。然而对于这份文艺刊物,不仅一般读者不了解,就连许多专业的中国现代文艺
刊物目录也没有提及。今年是她创刊70周年,故特向世人介绍这朵被遗忘了的小花。  《昙华》文艺半月刊创办于1933年,1月1日出版了创刊号第一卷第一期,此后则每逢1
日、16日出版一期,至同年4月1日出版第七期之后停刊,一共出版了七期。那么,这份
刊物是怎样创办起来的,为什么如此来去匆匆,有如昙花一现呢?其主要内容如何?欲知
其中的缘由,还得从《昙华》文艺社及其主编黎昔非谈起。  《昙华》文艺半月刊的主编黎昔非,日诞生于广东省兴宁市罗岗镇甘村,
1930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中国文学系。时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
院长,故黎昔非与胡适有了师生关系。1930年8月黎昔非从上海赴北平,1931年春考取
了北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指导教授为黄节,研究课题为《诗经学史》。恰巧1930年11
月胡适也从上海迁平,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于是黎昔非与胡适再度有了师生关系
。1932年3月胡适邀请黎昔非帮助他办理《独立评论》,担任经理人。黎昔非从上海来
到北平的目的,据他在《自传》中说是“想在学术上搞出点成绩”来的,因而对于是否
出任《独立评论》经理人的工作曾经是相当犹豫的。由于胡适的一再邀请,于是他不得
不中止了在北京大学研究院的学业,从1932年4月开始了他在《独立评论》社长达五年
有余的经理人生涯。  然而文学创作也曾经是黎昔非的人生奋斗目标之一。他对于文学创作的追求,是在192
9年春从上海持志大学文史系转学中国公学之后的事情,他在《自传》中对此追述道:
“直到转入中公,才开始注意到新文艺,喜看翻译小说,尤其是鲁迅的翻译。对做学问
的看法,也有了转变:觉得从事创作也是条路,不一定要专搞古代的东西。不过认识不
足,以为创作是轻而易举的,要保证将来有饭吃,就要有实学,即是对古代的东西要有
点研究才可。”在中国公学时对于他立志从事文艺创作影响最大的是担任他们创作课程
的沈从文,黎昔非就这一问题曾经这样回忆:“我所以想从事创作,一固然是由于自己
喜欢它,一也是受沈从文的鼓励:因我来自农村,深知农民大众的痛苦,每所暴露的都
是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他认为这比那些坐在上海亭子间里的‘普罗作家’所写的还较真
切,故极力怂恿我走创作这路。”怀着这种“想新旧兼为”的抱负,黎昔非在中国公学
毕业后即转赴北平。当时,“从事创作好呢?还是搞古代的东西的两种思想,便在我的
思想深处时在斗争着,结果竟想二者得兼,即以研究古代东西为主,暇则从事于创作。
主意既定,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毅然只身到北京去,满以为专搞一二年,总能搞出一点
东西来,便不难跻身于教授、学者之列了。”“我离沪前晚,沈从文曾写了几封介绍信
,抵平后曾按址去访一位清华教授林宰平,一个作家黎锦明,因那作家给我有一句没一
句的态度,便把其余的函压在箱角里,不愿让它们再见世面了!我于是整天沉醉在北平
图书馆的经史籍中,把‘创作’这事搁在一边了。”正当他一心一意从事学术研究时,
胡适邀请他主持《独立评论》一事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本来,我打算只干他半年至
一年,藉以维持生活,以期完成自己的论文便罢了。没想到那种工作这么烦忙,有时忙
到连报纸都要到夜深才得闲来看,也没想到一再推辞,直到北京沦陷前夕都还没和它完
全绝了关系……再三推却,都以不易找到相当接替的人而被留住了!”直到1937年“七
七”事变之后,在坚持出版了《独立评论》242号(7月11日)、243号(7月18日)、244号(
7月25日)之后,于7月27日离开北平南回故里。  黎昔非在办理《独立评论》期间,1932年秋,他的中国公学同学、同乡、朋友丁白清
携女友陈菲村(也是中国公学中国文学系学生)到北平来找他。不久,另一位中国公学中
国文学系同学潘齐平(广东惠阳人)也来到北平。加上当时在北平大学法学院读书的、黎
昔非的同乡刘在海,一共五人,他们一起成立了《昙华》文艺社,并决定创办《昙华》
文艺半月刊。黎昔非在追忆此事时写道:“同时‘作家’这二字也时在脑海里晃荡着”
,“追求‘名’的思想仍是很剧烈的,于1933年春曾和丁白清、陈亚菲、潘齐平、刘在
海四人,共同出钱出力,办一‘昙华’文艺半月刊,竟想由此而成为一个作家。”1931
年5月至1937年7月先后就读于北平东城大同中学、辅仁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的
黎昔非的同乡、朋友林钧南曾目睹他们五人创办《昙华》半月刊的情况,在《清白一世奉献毕生——忆故友黎昔非同志》一文中对此回忆道:“1932年9月,同乡、同学丁  白清突然与同学陈菲村小姐一起从上海来看昔非,并说中公同学潘齐平过几天也要来北
平。当时就读于北平大学的同乡刘在海也前来参加。他们商议决定组织一个文艺社,出
版一个文艺刊物,以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为主。目前人数虽少,可以逐步吸
收热衷文艺的青年参加。大家委托昔非去请求胡适题签,并推举昔非担任主编,出版费
用大家来分担。由于筹备出版琐碎费时,至翌年1月1日才出版了创刊号。其后就按时每
月出版两期。”《昙华》同人丁白清1958年给组织写的一份材料中对此追述道:黎昔非
“是我大学里的一个要好同学,过从是很密的,他对中国文学,是造诣很深的;尤其是
对《诗经》这一门,特别有研究……我们在1933年春,在北平举办昙华社,出版《昙华
》文艺半月刊,是事出很偶然的,原因也简单:我们昙华文艺社社员,根本不多也不少
,就只有五个:昔非、潘齐平、刘在海、陈菲村和我。五人中,除刘在海外,我们都是
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的同学:我和昔非同班,齐平比我们低一班,菲村比我们低两
班。而且,五人中,除刘在海读法律系外(北平大学法学系毕业),我们都是读文学的,
甚至都是中国文学系。谁都知道,在旧中国时代,办刊物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就是销路
问题,无名小卒,是不吃香的,何况又要自己掏腰包来办呢!可是,又为什么要搞它呢?
因为我们都是读文学的,又是青年,求知欲,创作欲,都很强;同时,又在万里的他乡
遇故知,心情特别舒畅,于是,我们的‘昙华’就出现了。”  《昙华》的创办,还与胡适和《独立评论》多少有一些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黎
昔非而得以实现的。首先,《昙华》文艺社的社址就是利用后门慈慧殿北月牙胡同2号
《独立评论》社址和它的办公室,这对于经费并不宽裕的《昙华》同人来说是一个帮助
。其次,胡适为刊物题签,对于提高这份刊物的身份也有一定意义。第三,《独立评论
》与《昙华》互登对方的广告,对于宣传推广《昙华》也有一定的作用。《独立评论》
第34号、36号、41号、46号,曾分别刊登了《昙华》第1、2、3、4、7期出版的广告。
与此同时,《昙华》第1、2、3期,也曾分别刊登了《独立评论》第32号、第35号、第3
6号出版的广告。  与胡适、《独立评论》的这种关系对于《昙华》所起的作用,在林钧南
日给笔者来信中透露了个中一些内情,他说:“据我所知,这是丁白清、陈菲村到北平
旅行结婚时,住在‘独评’社附近,其后又来了潘齐平,然后他们提议创办的。你爸爸
工作忙,并不热心,迫于同学关系,只好答应。所以他请胡先生题书名,发行人也是他
,社址也是‘独评’的地址,还在‘独评’登广告,因而外界不了解内情者都以为是胡
先生参与创办的。故第一期很快就销售一空。还有汇款来订购的。”“因是胡适题字,
加上地址又与独立评论社址相同,故外人也说《昙华》是胡适主办的,办了三期(应是
七期)都畅销,订户也多。”  黎昔非是这份刊物的核心人物。不仅上述《昙华》与胡适及《独立评论》的这种特殊
关系都是因黎昔非才有可能发生的,更重要的是这份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也是黎昔
非在具体负责和操持的,正如黎昔非在《自传》中所说:“编辑、写稿、校对、发行全
由我一人负责。”据黎昔非的友人回忆,《昙华》的每一期都有他的作品。但是他的作
品都是以笔名发表的,有的甚至没有署名。现在能够确认是他的作品的,只有四篇:它
们是《昙华》创刊号上的《发刊词》,第一期署名艮心的小说《南旋》,第三期署名胡
谭的小说《友谊》,第四期署名甘村的小说《活财产》。此外,第三期署名罗岗的小说
《爱与仇》也有一半的可能是他的作品,因为《昙华》同人中只有他和刘在海是兴宁县
罗岗镇人。  《昙华》五位同人中1991年尚在世的陈菲村先生于同年4月4日给笔者寄来一帧《昙华
》同人1932年在北平的合影,她在信中说:“最近我翻阅旧照相簿,发现了1932年在北
平出版昙花文艺杂志时,与您爸及刘在海,潘齐平和白清照的相。我们五个同人,他们
四位,先先后后离开了人间,最先是刘在海,以后是您爸,再后是白清,最后是齐平。
只我一人还在人间。看了照片总不免满怀惆怅!这张照片,是齐平在生前向我索去复印
了几张,又寄回给我两张。不知您爸留给您没有?现我给您寄一张。您看,您爸坐在椅
上多英俊呵!……虎侄!我们编的昙华文艺杂志,您爸留下没有?我在土改时,放在石马
家中,给没收了!十分可惜,齐平生前也没有呢!”  关于《昙华》的停刊,《昙华》同人及林钧南先生都有一些相关的回忆。黎昔非在《
自传》中写道:“在这数年中,我总是想写点较专门的东西,对于时事,则不能说所要
说的话,又不愿‘歌颂功德’,故没写过一句,——出了数期,因人员星散,经济困难
而告停刊,不然,我们可能被压出些东西来,虽然能值一读与否是不敢必的。”又说:
“不久人员星散,款项无着,且编辑、写稿、校对、发行全由我一人负责,也有点应付
维艰而宣告夭折。”这里列举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人员星散,二是经济困难,三是主编
黎昔非的负担太重,应付维艰。  《昙华》同人星散的原因,大的背景是当时的形势使然,林钧南先生回忆道:《昙华
》于1933年4月突然停刊“这是由于日寇侵占我热河省之后,又进攻长城各口,与我守
军商震部、宋哲元部激战,原驻北平的中央军黄杰师和关麟征师也参加抵御敌军,因而
北平形势非常紧张,人心惶惶,大批知识分子纷纷南下。”但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
《昙华》同人的星散也还有不同的具体原因和情况。对此,丁白清的回忆最为详细,他
说:“昙华文艺半月刊,我记得只出刊了7期。在1933年,4月1日出刊了7期后,就停刊
了。原因是:最先,齐平转学厦门大学,取录了,他到厦门去:跟着母校复办了,迁上
海汶林路,她(指陈菲村)又回去就读;最后,时局紧张,热河沦陷,喜峰口、古北口告
急,北平时出现日机,时闻高射炮声,人心惶惶,同时我家催我速即南下,我即于5月
中旬离开北平。这样,在北平,同人只剩下昔非和在海,人力、财力都成问题,‘昙华
’便真成‘一现’了。”五个同人中有两人(潘齐平、陈菲村)是因上学而离开北平,一
人(丁白清)因北平形势紧张而南下,留在北平的二人中,有一人为在读学生(法商学院
学生刘在海)。在这种情况下,只靠黎昔非一人势难以为继,因而不得不宣告停刊。  《昙华》从日创刊,至同年4月1日第7期停刊为止,一共出刊7期,但是现
在我们能够找到的只有6期,其中第6期未能找到。刊物为16开本,每期16页。未设单独
的封面,第1页右侧的长条黑框内,上部为竖写的刊头“曇崋”二字,字的左   下方,钤有一枚篆字阴文方形图章:“胡适之印。”下面分别为出版时间、刊期、定价
(每期三分)、通讯地址(北平
北平大学法学院第二院号房转)及“本期目次”等。左侧
即为第一篇文章的内容。  《昙华》半月刊各期的作品篇目如下:  第一期
菲村《某日》  小平《祖母的怨望》
鹤子《战区之一角》  零零《快乐的结局》
艮心《南旋》  刘枕涛《灯下谈丛》  第二期
菲村《迟了》
零零《宴会》  潘小平《先生的儿子》
申伯《一个女理想家的懊悔》  第三期
罗岗《爱与仇》
胡谭《友谊》  夏蒂《孩子们》
朱无挂《猎名作家与成名作家》  刘枕涛《灯下谈丛》  第四期
夏蒂《电报》
潘小平《偷走》  辰仲《还愿》
甘村《活财产》  刘枕涛《灯下谈丛(续)》  第五期
朱无挂译《歌德与音乐》
徐平《云姑》  潘小平《先生,写信吧》
刘枕涛《国难声中之科学贡献》  申伯《现代青年》
亦明《温情与热爱》(诗)  丁未《时光老人》(诗)
未生《光明的太阳》(诗)  方桥《归车》(诗)
小姑娘《会客》  第七期
飞灵《廿四夜》
零零《克复以后》  亦明《脚病》
夏蒂《期待》  未生《无聊?惆怅!》(诗)
徐平《考试日记》  现存的六期《昙华》,共发表作品36篇,其中小说25篇,评论5篇,诗歌5首,译文1篇
。显然,小说是《昙华》的主要内容。  《昙华》对于“美”和“真”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中国最主要
的社会现实就是农村、农民以及与他们相关的问题。由于《昙华》同人多来自农村,比
较熟悉和了解农村,因而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题材在《昙华》的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属
于这方面的小说有《某日》、《祖母的怨望》、《南旋》、《迟了》、《先生的儿子》
、《偷走》、《还愿》、《活财产》、《云姑》、《廿四夜》等。  《昙华》中乡土文学的突出,一方面由于《昙华》文艺社的成员都是来自农村,有着
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也与主编黎昔非的文学思想有密切关系,他在谈到从事文
学创作的原因时曾说:“一固然是由于自己喜欢它,一也是受沈从文的鼓励:因我来自
农村,深知农民大众的痛苦,每所暴露的都是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他认为这比那些坐在
上海亭子间里的‘普罗作家’所写的还较真切,故极力怂恿我走创作之路。”  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处于日本侵略中国日益剧烈的时期,反日救国已经成为每一个爱
国者的心声。“昙华”文艺社产生和消失的本身就是与中国当时面临的民族危机紧密相
连的。因而《昙华》对于现实的关注也突出表现在她所发表的以反抗日本侵略为题材的
作品中。《战区之一角》、《宴会》、《友谊》、《孩子们》、《电报》、《克复以后
》等都是属于这类题材的小说。  《昙华》文艺社的成员,都是当时热爱文学的青年。比起其它生活领域,他们更熟悉
青年的生活与心理。因此,关于青年问题题材的作品,也是《昙华》的重心之一。《昙
华》所发表的小说中,涉及青年生活及其问题的有《快乐的结局》、《先生的儿子》、
《一个女理想家的懊悔》、《爱与仇》、《现代青年》、《会客》、《脚病》、《期待
》、《考试日记》等。透过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各个生活层面,触摸了当时青年生活的脉
搏。  此外,从第五期开始,《昙华》出现诗歌栏目,有《温情与热爱》、《时光老人》、
《光明的太阳》、《无聊?惆怅》、《归车》等诗篇。这些都是抒情诗,青年人常有的
对爱情、时间、人生感慨是这些诗歌的主题。  《昙华》虽然只是一现,没有能够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显著的痕迹。但是,她为我们
留下了那个时代较为真实的声音。文学史固然离不开一些大家和名刊,但也同样不能忽
略如“昙华”一样美丽而“一现”的刊物和作者。尤其是主编黎昔非,在20世纪30年代
极为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为实现他的“作家梦”,繁荣文艺创作,尽他最大的努力与同
伴一起出版《昙华》半月刊,那种热爱文学为文学献身的精神对今天来说,也是一份弥
足珍贵的财富。《昙华》是一份不应被遗忘的文学史资料,恢复它在现代文学史视野中
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也是完全有必要的。(上述资料及引文,参见黎虎主编《黎昔非与》,学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得要忘记 sh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