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包公怎么出生的日期

包公镇_百度百科
包公镇是著名清官大学士的出生地。2006年,在乡镇建制调整过程中,由原、合并而成,镇址在小包居委会解集大街。全镇总面积近135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44个村委会,人口约6万人。位于安徽省东部,是合肥东向出入口。
包公镇历史沿革
1949年初,此地属,后并入文集乡。
1955年成立。1958年,政社合一,隶属。
1949年初,此地属,后并入文集乡。1955年成立解集乡。
1958年,政社合一,隶属石塘人民公社。
1963年成立解集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恢复解集乡建制。
1992年文集乡、阚集乡并入解集乡。
2006年11月,和合并成立包公镇,镇驻解集。解集地名源于解集街上居民。[1]
包公镇行政区划
包公镇下辖32个行政村,44个村委会。
包公镇地理环境
包公镇位置境域
包公镇位于安徽省东部,距县城20公里。东与巢湖市、滁州市毗邻,县内与、古城、、马湖、梁园等乡镇接壤。312国、辅道、店高路穿镇而过,横贯东西。
包公镇地形地貌
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东北至西南走向,低山、丘陵、平原相间,山水相依。
包公镇气候
包公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量虽适中,但分配不均,一般春多阴雨,夏雨集中,秋少冬干,年均960毫升,年平均气温在15℃,平均无霜期235天。
包公镇自然资源
包公镇土地
全镇常用耕地面积58000多亩,水面面积24000亩,退耕林地19000多亩,山地及绵延地带总面积38000亩林
业方面,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花生、大豆、山芋、玉米等。
包公镇植物
全镇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是肥东县林业资源第一大镇,总面积约47000亩,其中国家的面积为19000多
亩,19000多亩,的面积约5000亩,约800亩,薪炭林约2000亩。中日青年生态绿化示范林二期工程已经落户,植树1950亩。生态资源有:水库、黑洼水库、大竹塘等。
包公镇人口
截止2010年镇区人口5.9万人。[1]
包公镇经济
2006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6300万元。全镇工业企业中,以私营企业为主,涉及纺织、建材、服装、加工四大类。纺织业以毛巾加工销售为主; 建材业以生产销售石材、粘土砖、空心砌块、水泥涵管、楼板为主;服装业以生产外贸服装为主;加工业以粮油、豆制品。
合作单位有:综合服务区、合肥博大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振华服装有限公司、塔山生态园、上海森安林场等。
安徽申皖纺织有限公司成为安徽省民营出口创汇50强企业,
安徽安泰集团原种猪场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2011年被评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厂,
与岭国果品签下千亩经果林协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乃至合肥地区最大的单体经果林基地。
加工为主。
包公镇社会荣誉
荣获县2010年度科学发展乡镇二等奖,合肥市计划生育工作协会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其中包公镇敬老院已被评为“国家模范敬老院”。
包公镇历史文化
包公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大陈村的“”(又名皇城),是至西周的古村落遗址。作为北宋著名清官包公包文拯的出生地,也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
大别山余脉自南向北穿镇而过,两边依山而建的,郁郁葱葱,其间点缀的一些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现有保存完好的景点有:包氏宗祠、包公出生地的荷花塘、花园井、、九留十三包。曹操大兵南下时发掘的旱马槽、水马槽、望梅亭、棋盘石等。
民间文化有大邵洋蛇、狮子舞、阚集的折子戏等。
玩洋蛇灯的民俗在邵氏家族中代代相传,每18年玩一次,每一次增加一节(约1.6米),洋蛇灯已经长达104
米了。“大邵洋蛇舞”曾作为重要节目参加“全国相声节”,“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等大型演出活动,洋蛇灯的工艺技巧极其复杂,绑、扎、凿、勾、翘、压等多种方法,所用材料也是非常讲究,被誉为“中华一绝”。大邵洋蛇因其独特的工艺和磅礴的气势,被省文物部门列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5月,大邵村的村民邵传富又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包公镇风景名胜
太子山风景区
太子山,位于包公镇阚集乡,海拔327米。相传,金国四太子金兀术曾统兵驻此,故名太子山。四周有塔山、簸箕顶、尖山、西棋盘等诸峰环绕;山下有黑洼水
库,青山绿水相映,风景秀丽;山上林木密茂,怪石嵯峨。著名的旱马槽、水马槽即位于太子山北的塔山山腰。南簸箕顶,自山腰至顶峰,有一平整石道,长约1里,宽2到3米。传说是训练战马而形成,名“跑马道”。 太子山东北与尖山交界处有一石窟,深4到6米,宽、高约2米,洞前有一小泉,积水终年不涸。传说,曾有仙人居住,名“”。太子山西南的西棋盘峰顶,有一巨石名“”,高约10米;顶端覆盖巨大片石,长约8米,宽约4米,顶面平整光滑。传说南、北斗星君曾在此对弈。棋盘石底部由10余块大片石组成,形态各异,构成一组妙景。一线天:两片巨石壁立,露一线天光。可容一人沿两壁攀缘至棋盘顶。仙人居:3片巨石横竖支撑,形成石屋,屋深5米,宽3米,高2米。传有仙人居此。石屋南面的倾斜巨石上,刻两幅,一为如意头形图案花;一为鹿形兽,年代颇久。
包公历史遗存
故宅虽毁,但东西并列仅相距百米的包家井、塘至今依然存在。井名花园井,井筒上部五米为重修,下部八米仍为宋井风格;塘名清净塘,又名荷花塘、清明塘,水甚清澈。包村南有一土丘,据说包拯出生时的胎衣
掩埋在此,故名衣胞地。距村北约2公里,始建于宋,所见之祠为重修。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祠门都朝南开,而包氏宗祠却门朝北开,相传奸佞诬告包拯图谋不轨,为表白心迹,包拯特将祠门北开。以示包家子子孙孙永不,永远效忠朝庭。宗祠有四进,规模不算宏大,正厅陈列着《包氏宗谱》、《包孝肃议》及包拯塑像,塑像两侧有王朝、守护,正厅左壁题有《包氏家训》,包氏宗祠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故里文化园
自宋以来,作为历史人物,如包公这样被广泛、持久传颂的,绝无仅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也屈指可数。
包公的推崇者,遍及国内外,包公的影响,将随着历史的长河,永远传承下去。作为,包公镇的大包村和小包村等村落,至今还存留着许多与包公有关的遗迹。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资源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开发。不过,很多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这些资源的独特魅力。1月10日,合肥市政协委员陆勤学曾提案,建议打造“中国包公故里文化园”。在合肥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包括合肥市人大代表、包公第三十六代后裔在内的许多代表,都提出了建包公故里文化园的议案和建议。据了解,由包公镇政府、旅游局和共同设计的《包公故里文化园概念性总体规划》已经面世。“文化园”已经纳入肥东县的“十二五”规划。
包公镇著名人物
(999年5月28日-日),字希仁,合肥(今合肥肥东)人,名臣,以公正闻名于世。仁宗五年(1027年),包拯登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河北路。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权、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人称“包待制”,后为,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谥孝肃。有《包孝肃公》传世。
(日——日),原名张世德,男,汉族,安徽肥东人,193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敌后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国务院、国家部委和地方多个领导岗位任职,是中国科大的创校元老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科技和财经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原国务委员。[1]
.中共肥东县包公镇党委[引用日期]包希仁、包青天、包公
所处时代:
出生时间:
999年5月28日
去世时间:
主要作品:
《包孝肃公奏议》
主要成就:
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枢密副使、礼部侍郎
东海郡开国侯
官员、政治家
人物生平/包拯
早年至孝包拯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清正廉明包公在任安徽天长知县时,有个农民哭丧着脸到县衙门告状,说是有人割掉了他家耕牛的舌头,请求官府缉拿凶手。此等小案,于昏官是不屑一顾的,但爱民若子的包公深知一头牛对农家小户的价值,他受理了这个只有苦主,没有被告的“无头案”。包公经分析:人犯割牛舌并无利可图,不过为苦主的敌家报复的手段罢了。包拯沉思片刻,计上心来,便对那农民说:“牛被割了舌头,也活不长了,你先把牛杀了,卖牛肉赚回几个钱吧。但不要说是我同意你杀的牛,否则就破不了案。”那农民听了,不解其意。朝廷法令不是有“禁杀耕牛”一条吗?这县太爷怎么要我违法宰牛呢?既然是县太爷的吩咐,只好照办了。过不多久,便有人跑到县衙告状,说是有人私自屠宰耕牛。包公立即升堂,大声喝问:“大胆歹徒,为什么割了人家牛舌又来告人私宰耕牛?快快从实招来!那人一听,心中非常震惊,以为事泄,只好招认了与牛主有积怨而先害其牛又害其人的罪行。一件很棘手的“无头案”被包拯轻而易举地断决了。充分显示了他的机智和办案能力。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不久拜监察御史裹行,改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包拯半身像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曾经提议太平无事时把军队调到内地,没有答复。至此时,请求:“解除河北驻守军队,把他们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兖、郸、齐、濮、曹、济各郡,如果有紧急情况,没有误时的忧虑。如果说驻守军队不能立刻削减,请求训练民兵,稍加供给干粮,每年的费用,不到驻守军队一个月的开支,一个州的赋税,那么供给的人数就多了。”没有答复。调任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钱做买卖,年累计亏负十多万,都上奏加以除去。因丧子请求任政务清简的郡职,知扬州,调任庐州,迁升刑部郎中。开封府尹包拯半身像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迁谏议大夫、权且代理御史大夫。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七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他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张方平做三司使时,因为买土豪的财产,包拯上章弹劾,使他罢了官;宋祁接替了张方平,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暂代三司使。对此欧阳修说:“包拯是所谓牵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处罚已经很重了,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不也是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代理三司的命令,过了很久才出来任职。他主持三司期间改变了过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种封藏于仓库供皇帝用的物品,都从各地科派,造成百姓困难。包拯特此设立市场,公私实行公平买卖,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忧。原来司里吏员欠下金钱布匹,大多受到监禁,其中有些人往往逃走,就连带拘禁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这一类情形的包拯都释放了他们。升迁为给事中,为三司使。几天以后,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他推辞不受,旋即因患病逝世,终年六十四岁。死后封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当初,有儿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去世。崔氏守寡到死,不改嫁。包拯曾经弃逐他的媵妾,媵妾在父母家生了儿子,崔氏暗中抚慰他的母亲,让她小心地照看他。繶死后,把媵妾的儿子带回家中,取名为綖。有奏议十五卷。
人物评价/包拯
总评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死后追赠,谥孝肃。他有“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云:“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他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包拯断案的故事最为精彩,传播之广,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历代评价
欧阳修:“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司马光:“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仁宋时,包拯最名正直。”
刘敞:“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
吴奎:“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
朱熹:“复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刚毅。”
脱脱:“拯为开封,其政严明,人到于今称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谓刚者乎。”
蔡东藩:“狄青、包拯两人,垂誉至今,称颂不衰。而包龙图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妇人孺子,无不知有包龙图者。甚且谓狄之荣显,多由包拯之力,是则子虚乌有之谈,固难取信耳。尝考狄之立功,莫大于夺昆仑关,包之成名,莫要于知开封府,著书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没善,就两人功名,择要演述,已足存其实迹;而当时朝政之得失,亦销纳其间,以视俗小说之附会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别也。此书一出,可以扫尽巵言。”
胡适:“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了。”
轶事典故/包拯
&清正廉明包拯画像如今记载反映包拯初进官场的事迹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长县知县时断过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书。有贼把别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状,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杀了。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牛主人私杀耕牛,这在宋朝是违法的,包拯断喝道:“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贼被识破,惊服!一件小案子,从中看出包拯断案的机智果断,也许他“善断狱讼”之名就是从这时流传开来。至今几乎所有的包公戏都与他善断奇案、沉冤昭雪有关,而事实上,历史并没有记载包拯断案的事迹,他的政绩也非在断案上。
三年后,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一把手”。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不久,45岁的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虽然这个官职没有多少实权,但从此他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刚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无疑找到了自己的发声平台。在官场崭露头角,包拯确实发出了不少声音,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比如要求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反对朝廷以进贡求和西夏,主张强国策略等等。其间,他还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与对方使馆“二把手”舌战并成功赢回大宋面子。
这其中,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义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事实上,作为官场新秀,当时包拯只是上了一个并不为人关注的批评性的奏章,是否被批准史料也无下文。此时,离他入主开封府尚有12年。不畏王权
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包拯该站在守旧派阵营,因为把他从地方推荐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却并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其中纷争。同时,守旧派也没把这个无名小卒看上眼,更没指望他能在打击改革派上有所作为。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质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腐败争论不休。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生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正当保守派长吁一口气时,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这可把保守派给打懵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他不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
此后,包拯的人生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庠,其人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如同当今提的“”、“不在状态”等概念。包拯画像包拯越弹越牛,甚至六次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飞机”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事实上,皇帝只是缓兵之计,仅过了几个月又把这些要职委给“国丈”了。其实,君臣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包拯却非要让皇帝下不了台,继续,一弹再弹,最终把仁宗给弄烦了,不再动张尧佐的职务。后来张贵妃又香消玉殒,这场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锯战总算平息了。
包拯这股子牛劲让权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点畏惧三分,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包拯一生弹人,他自己有没有被弹过?当然也有。包拯刚弹掉张方平、宋祁两任三司使,结果自己又取而代之,这是朝风大忌,欧阳修就批评包拯“蹊田夺牛”,但他同时也为包拯开脱,说他“素少学问”,即太不懂人情世故。包拯不得不回家避风头,不过没过多久,老包又像没事儿人一样回来继续履职。注重实干
在入主开封府之前,包拯因对官场失望导致情绪低落,而“七求外任、出京四年”。包拯曾于公元1056年来金陵担任过4个月的江宁府尹,接着奉调入京任开封府尹。1056年,58岁的老包终于成为开封府尹。按理说,包拯后世之名应是从开封府名扬天下的,事实上,他只在这个职位上坐了一年有余。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
不过,以包拯的个性,不在开封府干出点名堂不会善罢甘休。他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在当时,平民告状都得先通过门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时常被小吏讹诈。几个月后,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原来屡疏不通的原因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了“水上公园”。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水榭全部“毁去”以泄水势,“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老包这一举动可谓石破惊天,威名大震,京师老百姓都盛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当然,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包拯肯定也查办过一些案子,也许其中不乏为民平冤的,也采取过一些措施维护首都治安,一度赢得美名。他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种阶层一视同仁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他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得来了“包大人笑比黄河清”的民间评价——要看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啊!
然而,包拯主要政绩并不在开封府任期,更不在英明断案上,他是一个实干家。不到两年,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他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属于最高军事长官之一。然而,63岁的包拯已经是风烛残年。宋仁宗时代相对和平,所以这个职务也许是皇帝对老包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种荣誉的回报。又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欧阳修曾说,包拯一辈子“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他纯朴平实、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同时他不苟言笑、太过较真、不会处世、人缘不好。然而,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包青天”。包公断案
关于包拯断案的故事,后人演绎的成分较多,《》记载的只有这么一件: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春,这年包拯三十九岁,赴京听调,进京前写了一首明志诗。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就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铭。到京后不去拜权贵,立志廉洁奉公,正身立朝,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清官。包拯接诏命,便立即天长县上任。刚到任,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的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这虽是一个小案,但影响农耕生产,包拯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报复性案件,思虑后,想出个“金钩钓鱼计”,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买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您杀的牛,案不难破。”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他只杀牛卖肉。果然包拯的神算,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警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以败露,十分惊恐,又怕刑杖之苦,只好招供认罪。这就是包拯断的第一个案件。
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里流传开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戏基本离不开他如何善断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实上,除了“牛舌案”,史书再无包拯断案的其他记载,他的政绩也并不在断案上。家乡传说
一、包河藕无丝包拯雕像北宋初年,仁宗即位时,执意要将安徽的巢湖赏赐给包拯,包拯不受。
仁宗遂欲强将合肥的一段护城河,即今包河赏赐给包拯,此下包拯不便推托,只好领受。可河内有藕,藕能卖钱,此与包拯忌财拒贪风范相悖,然而又不能不让河长藕,这如何是好?经反复思忖,包拯终于想到一两全之法。一日,包拯手书四言,大意言:“此河之藕不能卖,只能供医当药材。言喻后人切记牢,休以河藕换钱财。”说也怪,自那以后,包河藕日渐丝少,且食之清淡无味,唯独作药用却为上品。如此,包河藕无丝(私)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佳话,包河藕也成了合肥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产。
清末启蒙思想家宋衡()曾写过一首诗名叫《》赞扬包河藕,诗云”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正是包公的正直和无私精神,故民间有包河藕无丝(无私)之说。
二、一里十三包
相传九百多年前在包拯出生地安徽省肥东县古小包村(今解集乡小李蛮村),包拯快出生时,其母照常去附近的凤凰山(现名柴山)砍草。一天,包母感到肚痛,自知快要临产,急忙回家,哪知每走几步,肚子就痛一阵,每痛一次,就要蹲下一会。大约走了一里,痛了13次,蹲了13次。并且在蹲过的地方冒出包墩。这就是当地地名“一里十三包”的由来。如今安徽省肥东县解集乡(今肥东县包公镇)的包墩尚在。
三、箭杆黄鳝马蹄鳖
每年栀子花开,正是黄鳝、鳖鱼旺市,人们到肥东常听到一句口头禅:“箭杆黄鳝马蹄鳖”。黄鳝象箭杆,并不粗;鳖象马蹄,并不肥大。为什么拿它作为美味标准呢?这里有一段清官包拯的故事。
包拯入朝为官时,宋朝已行贿成风,只要入朝为官的,对皇上都要有点孝敬。可包公是“膝盖头穿袜子——不是那一角(脚)”啊。仁宗等急了,便向包公伸手说:“包卿,入朝要善待皇上,你可晓得?”包公说;“我晓得。善待皇上,就是要为国尽力,替民分忧,而今边防——”仁宗听包公的话不上“正题”,便打断他的话说:“朕是问,你的家乡可有什么好吃的?有,就给朕进贡一点。”包公听了,心里一惊。当时,正是边境吃紧;北面有金人挑衅,西面有西夏入侵。包公心中翻过来滚过去的事,就是如何多买马匹,多置弓箭,以便加强边防,防止异族入侵。便顺口奏道:“陛下,臣家乡靠近巢湖,要论味美,就数箭杆黄鳝马蹄鳖了。”仁宗听了,很高兴说:“那好啊,你给朕吧!”散朝后,包公回到家中,就吩咐家人包兴返乡买办。买的黄鳝,比手指还细,就象箭杆;买的鳖,只有茶杯口大,翻过来,就活象马蹄。早朝时,包公呈上箭杆黄鳝马蹄鳖。仁宗一见,很不高兴,寒着脸说:“包拯,你搞的啥名堂?朕的御厨里两斤重以上肥美的鳝鳖甚多,朕看不出这些小东西有啥好处?”包公跪下奏道:“陛下,你和臣想的不是一条道,自然看不出名堂。陛下问我什么好吃时,我正想着边防吃紧,戍边的将士要的是‘弓箭足,马匹多’,我一急,就说出了‘箭杆马蹄鳖’。我也知道,这些不够斤两的鳝鳖,不如大的肥美,我这是欺君。但我想奏明圣上,边防吃紧,我们在朝的,上至君主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不可能‘紧吃’!只要圣上多想边防,多置弓箭,多买马匹,西夏和金人就不敢小视我们。只要边防安定了,国泰民安,细鳝小鳖,圣上也会吃得喷香可口。”一席话说得仁宗醒悟了。他说:“包卿的用心,朕明白,治国应多想边防、百姓,不应净想着吃喝,朕赦你无罪。”
说也怪,大概因为是清官讲的,箭杆黄鳝马蹄鳖的味道就是不差。
四、肥东焦面
根据包拯家乡的传说:有一天,仁宗让小黄门领着,悄悄地来到包府,不让门官通报,径自进了门。进门后就听到里面传出“呼噜呼噜”的响声,仁宗感到奇怪,便向响声的地方走去。进屋一看,原是包拯的夫人董氏,带了两个丫环在磨磨,磨子下面隆起一圈黄乎乎的粉末。董氏一见仁宗,赶紧跪下接驾。仁宗坐下说:“免了,免了”。接着便问:“你磨的啥?”“焦面。”“磨这干啥?”“让包府尹私访时带着路上充饥。”仁宗听了,点点头又问:“这是怎么制的?”于是,董氏便将焦面制作的由来向仁宗禀奏。焦面是把大麦炒焦磨成的。第一个制焦面的人,是包公大嫂。原来,包公是包家的老罕儿子,母亲生他不久,便死了。包公大嫂淳朴善良,便把襁褓中的包公抱到自己儿子的摇篮里,一齐抚养。包公二嫂势利刁钻,看着这吃奶的小叔子,至少要吃十几年白饭,就吵着要分家。大嫂不怕吃亏,也就答应了。这样,大嫂的日子,就更艰苦了。到了包公能上学时,大嫂勒紧裤带,又让叔侄两人一齐上学。由于塾馆在集上,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要是有钱,在集上饭馆搭一顿,也就没话说了,可是拿不出。大嫂为此伤透脑筋。公公对贤惠的长媳,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便把留给他吊(酿)酒的大麦拿出来,交给大媳妇说:“我不喝酒了,这大麦给你,你想想点子,做点什么,给老汉、孙子带着上学。”大嫂接了大麦,想呀想,终于想出炒焦磨粉,让包公叔侄带着,搞点开水拌拌,既方便,又抵饿。
后来,包公为了私访方便,就让妻子董氏学会做焦面。董氏心疼包拯,还炒了点芝麻放进去,比大嫂做的焦面又讲究了些。仁宗听了,很受感动,吃了一口,还可以;吃第二口,便不咋的了。因为皇帝毕竟是吃香的,喝辣的,味口吃高了。但他却感动地说:“包卿为用心如此良苦,诚朝廷之良臣也!”
由于这样,焦面在包公的故乡——安徽流传下来了。这种制作简单,携带方便的焦面,后经日益加工,越做越好。拌上糖,已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了。
后世纪念/包拯
开封府大堂开封府大堂包拯出任开封知府虽然只有一年多,但经过民间上千年的演绎和《三侠五义》的文学加工,“开封有个包青天”、“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这些都成为让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开封人民为纪念包公重建开封府,开封府位于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占地六十余亩,建筑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为九个游览区。作为主题景区,开封府坚持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历史与演义相映成趣的经营理念。在开封府,您除了能看到大批珍贵史料及有关逸事的陈展外,还能够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操练”以及戏剧、宋宫歌舞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使您能真切的体会到“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的真正含义。开封包公湖开封包公湖
传说当年黄河发大水淹没了开封府衙,包公的阴阳镜落入水中,形成今天的包公湖,开封至今还流传着“死包公铡了活知府”的包公湖故事。包公湖是河南省开封市城内湖,位于宋朝古城墙内,处于古城的西南角。整个湖泊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像一个斜躺的葫芦,中部偏西有跨越该湖的南北路——迎宾路,西南为包公湖南路。湖泊周围有包公祠、延庆观等名胜古迹。
开封包公祠开封包公祠自金、元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纪念这位先贤。开封包公祠是为纪念包拯而恢复重建的。
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影响最广的专业纪念包公的场所。它坐落在七朝古都开封城内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河南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东侧为灵石苑,由石雕、水榭构成,典雅别致。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
开封包府坑
开封的老百姓纪念包公,在开封府旁修建了一座包公祠。当时,开封府署内有一块题名碑,凡是在开封府任过府尹的,姓名都刻在碑上,只有“包拯”两个字被后人抚摸最多,以致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指痕。这块石碑仍然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包拯”两字已模糊难辨。
开封包公祠毁于明代末年,当时明军为阻挡李自成进攻,扒开了黄河大堤,大水把开封府署和包公祠都冲毁了。大水过后,只在包公祠遗址上留下一个小水潭,被称为“包府坑”。合肥
庐州城南的一段护城河,传说包拯小时候经常在这条河边玩耍,家乡人民为纪念包公把这条河取名叫“包河”。人们在包河里种藕养鱼,包河里的藕,脆嫩无丝(私);包河里的鲫鱼,背呈黑色(铁),象征包拯一生的“铁面无私”。
合肥包公祠合肥包公祠包河有一个沙洲,名“香花墩”,传说是包拯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墩&上的建筑群即是“包公祠”。明弘治年间,知府宋鉴在墩上建包公书院,让包公后裔在此处读书。到嘉靖时,书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肃公祠”。
包公祠的迎面正厅是包公享堂。堂中的包拯端坐塑像,造型生动逼真,双目炯炯,慑人魂魄。塑像旁是一副对联:“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在包公像前,陈列着传说中包公生前处决犯人的三具铜铡。
合肥廉泉合肥廉泉廉泉位于包公祠东,是花亭里&的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内侧,是一道道被井绳勒得极深的纹道。传说廉泉有一种特别神奇的地方,就是会因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味道。普通老百姓喝了会解渴;清官喝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但是如果贪官喝下去,必定苦湿难咽,像有芒刺封喉。肇庆肇庆包公祠肇庆包公祠
端州,包拯曾任过知州。由于他为官,人品端正,离开任所时,当地的老百姓十分怀念他。北宋熙宁年间,即包拯去世后的第六年,肇庆修建包公祠,引来成千上万人朝拜。四百多年后,由于祠堂年久失修,当地人又集资在城西重建一座包公祠,该祠历代都有维修,故一直保存完好,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二零零年三月重建,巍峨壮观,是肇庆的旅游热点之一。
砚洲包公楼
砚洲包公楼位于肇庆市(古称端州郡)羚羊峡下西江河中心的砚洲岛之东。距离肇庆市十多公里。自古相传,在砚洲乃当年(北宋庆历三年)包公在端州为官。奉诏回京时坐船途经羚羊峡口,骤被狂风恶浪困阻。包公心思为官清正,为何离去之时江河不平,查问原因,原来是随从收了当地人临别送赠的一方端砚。包公便把此方端砚抛下江中,时即风平浪静。后来那方端砚竟化成沙洲,称为“砚洲”。故此,民间流传着“包公掷砚成洲”的典故。
合肥墓址/包拯
包拯墓包拯去世后,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公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包公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原墓地被废为耕地。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公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包公墓全称,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集。
一九七三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公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一九八五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三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
史书记载/包拯
人物著作/包拯
《包拯集》
又名《》,收入《》“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是研究包公和宋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九百多年来,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不过,《包拯集》并不是包公生前亲自编撰的,而是在包拯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搜集整理加以印行。
这本论文集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折、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艺术形象/包拯
民间故事包公故事的丰富,在通俗文学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其实宋朝之前的著名的廉吏也有不少,就是在同时代的官僚中,包公的地位远不及富弼、韩琦、文彦博等人显赫,才情也比不上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的出类拔萃;政治上的建树,更无法与范仲淹和王安石等人相提并论。包公为什么会作为清官文学的代表在通俗文学中出现?这要看文学包公的传播史:
宋代包拯去世后,包公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和《》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公断案故事,《》虽不是包公断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现了包公的名字:“直待包龙图相公做了府尹,这一班盗贼,方才惧怕。各散去讫,地方始得宁静。”但总的说,在流传下来的宋元话本中,包公的故事并不多。元曲元曲到了元代政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元杂曲里大量包公戏流传,保存下来的有完整剧本的清官断案戏有十六、七种,其中包公断案的就有十一种之多,这就是无名氏的《陈州粜米》、《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关汉卿的《》、《鲁斋郎》,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曾瑞卿的《》,武汉臣的《》,还有一种是科白不全的《张千替杀妻》。元杂曲里包公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义又无所不能的包公,体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这也是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元代百姓的呼声。平民呼唤包公,实际上是对黑暗现实的极度不满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幻想。小说小说《》里的包公,既维护皇权,又刚正不阿,替民众伸冤,显示了一个清官所具有的正直品质和内在魅力,他有智有刚,是日断阳夜断阴的下凡星宿,与元曲逐渐神化的包公相比,明代的包公神通广大,上至玉帝,下到阎罗,对包公有求必应,有的地方神,更受他驱使。
《》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得以更广泛的流传。特别是小说中详细增加了包公的身世、包公的三口铜铡由来、开封府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及其大量包公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公形象推向顶峰。
《》,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得以更广泛的流传特别是开封府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公形象推向顶峰。脸谱包拯脸谱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当今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改编自文学包公的带着某种理想化的包公形象,包公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同样赢得今天观众的喜爱。京戏名剧。
包公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包公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说中包公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电视剧《》&饰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0次
参与编辑人数:3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33:01
扫码免费获得此书, 新用户手机专享特权。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帝杀包青天视频播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