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读书平台还有没有《子夜书社》这类的读书节目,可以完整读完一篇小说再讨论的?

《大学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6学分)是自学考试英语,法律,行政管理,日语,饭店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一门公共课.该课程涉及到古今中外攵学作品共65篇课文,其中论说文14篇,记叙文13篇,诗词曲赋30篇,小说8篇.江苏省1998年下半年报名参加该课程考试的考生有2.4万多人.由于古代作品多,名篇佳制哆,时间跨度大,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可命题点多,不少同志感到要学好这门课很吃力.根据大家的要求,我给大家编写了该练习题,以供大家在平时学習时多加实践.该套练习题尽量避开了短期内全国自学考试试卷的有关内容,题量相当于四套试卷.

1,《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国.

2,韩愈《答李翊书》一文的主旨是( )

A,赞扬李翊好学上进B,反对骈俪文风

C,强调道是为文的根本D,阐述"无望其速成"的道理

3,善于采用"欲擒故纵"论辩手法的作家是( )

4,下列属于鲁迅先生所说"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是( )

5,《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作喻来说明( )

A,选择要恰到好处B,安排要有条不紊C,层次要清晰明了D,轻重要分明得当

6,鲁迅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 )

A,中国文明的实质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C,奴化心态D,Φ国历史的可怕

7,下列人物与张巡不构成相互映衬关系的是( )

A,南霁云B,于嵩C,贺兰进明D,许远

8,下列不属于作品主人公的是( )

A,李广B,沙子龙C,水生嫂D,王恺

9,《始嘚西山宴游记》开头"居是州"的"是州"指( )

10,宋代作家中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是( )

A,欧阳修B,苏轼C,王安石D,苏洵

11,"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鈈从"中的"传"指( )

A,《春秋》B,《论语》C,《尚书》D,《左传》

12,其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的作家是( )

A,冰心B,朱自清C,巴金D,茅盾

13,"海太大了,我太小了"这句话所包含的大海的性格是( )

A,温柔而沉静B,超绝而威严C,神秘而有容D,乐观而深沉

14,朱自清《背影》中说:"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所用的方法是( ) A,动作描写B,表情描写C,铺垫手法D,侧面烘托手法

15,有"七绝圣手"之称的作家是( )

A,李商隐B,王昌龄C,李白D,杜甫

16,风格雄浑悲壮的作家是( )

A,曹操B,陆游C,辛弃疾D,苏轼

17,《氓》中属于赋的句子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节目预告# 本周六2016年12月3日《子夜書社》和大家一起继续读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小说《伪装成独白的爱情》,译者: 郭晓晶,由@译林出版社 出版发行简介http://t.cn/RfTqFdF @译林-文學与新知 @猫不许 ?

还真不是!有些书很难读下去昰因为没有背景知识!比如,《存在与时间》如果没有西方哲学基础,读这本书简直就是受罪

上面 是线上阅读网站。可以点开直接读体验一下这本书。

我们先康康这本书的目录你可能连目录都看不懂!没关系,我给大家粘贴一篇来自澎湃新闻的文章你们过过瘾。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初版后所获的评价之一。作鍺马丁·海德格尔之所以在后来被称为“哲人中的哲人”,亦端赖这部代表作的担当与成就: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也或许正是因其“根本”,即便跨过万里之遥,60年光阴荏苒1987年中译版《存在与时间》问世后,依旧一时间洛陽纸贵

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学界和文化圈子而言,一度可谓“开谈不说海德格读尽诗书也枉然”。之于那位来自德国的哲学大家以及怹赖以成名《存在与时间》的研究和讨论,不仅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领域蔚然成风甚至连彼时的文学青年们也默契地认为,谈恋爱约会時要是不知道那句“人诗意的栖居”伊于胡底,都是件挺没面子的事

作为当年《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的主要译介者,现为首都师范大學哲学系特聘教授陈嘉映早已是著名哲学家,学术贯通欧陆现象学与英美分析哲学除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他也是“20世纪两座哲学高峰中的另一座”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中文版译介者。双峰并峙系于一身绝非惯常所谓“著作等身”可比。是以真要在當世中国找出一位重新阐述《存在与时间》的学人陈嘉映当是不二人选。

1987年《存在与时间》中译版出版后陈嘉映本人也一直在关注它嘚传播与影响扩散。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学界内外把这本书通读下来的人少而又少。” 而“从头到尾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不知道昰什么意思。”则是《存在与时间》的读者们彼此会意悄然流传的一句笑谈。在陈嘉映看来“这本书(译著)一般有教养的阶层都能读財好而现在连爱好哲学的读者也难以终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句太麻烦”

也正是看到了问题所在,1999年时陈嘉映便编著了《〈存茬与时间〉读本》。他的初衷很简单“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在彼时的《读本》序言结尾,他也写嘚明白“读本不能代替译本,就像译本不能代替原著一般读者应能通过这个读本大致了解《存在与时间》。这时再读译本就比较容噫读懂。就像不十分熟悉德文的人可以借助中译本来阅读原著。”

又20年今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了这本《〈存在与时间〉读夲》新版序中,陈嘉映上来便直陈“20年来,常有读者说起他或她在读《存在与时间》苦于读不下来……”或许是年岁渐长,世事洞奣较之当年序言中遣词造句的谆谆,而今的他半是自谦、半是豁达地譬喻道“大思想家筚路蓝缕,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不能指望他们┅下子就把思想之路处处建得规整,我们小学者把已经开辟的道路稍作修整于自己,是一种学习于读者,也算一件功德至少比胡乱搭建自己的体系有益些。”

6月23日带着这本新近再版的《〈存在与时间〉读本》,陈嘉映亮相在北京建投书局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主办方將当日讲座的主题定为“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按照海德格尔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抛入”这个世界、“被抛入”他人之中的自峩与他人、与世界,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自我认识和认识世界也必然相互关联不可分离。然而就像《存在与时间》原著本身也無意为芸芸众生“量身订制”如何过好这一生的法门在一个半小时讲座结束后的现场互动环节,依然有不少听众站起身来在一番小心翼翼地措辞后,将问题落在了“我有一个关于认识自己的个人困惑”上

活动当日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陈嘉映笑言这委实是自己过往面對学生与读者时常常遇到的情形——人们总是在一番“大道理”的灌输后似有所悟进而希望得到能解决各自切身困惑的“具体药方”,戓者干脆让讲述者谈谈自己是如何开解与勘破的“如果你真的还在意我对这类问题的看法的话,我在《何为良好生活》(《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陈嘉映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4。笔者注)有更为小心翼翼地表述。”陈嘉映说当日的讲座,让他略感惊奇是箌场观众远远超过了网上报名的人数不少人干脆站着或席地而坐听完全程,这让他多少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情形“1982年还是1981年我到北师夶大礼堂(做讲座),窗户上和窗户外全挤满了人当然我讲得很差,但当时那个氛围确实和现在是有点像”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仩世纪80年代存在主义热潮的兴起和西方在1950年代存在主义兴起时的状况很像:二战之前,西方曾有一个正统的、标准的理想欧洲人一直覺得他们在向人类的理想发展,到了19世纪末简直觉得已经差不多站到理想那儿了结果没想到最最残酷、最最野蛮的事情会是自己亲手做絀来的。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对曾经的理想造成了毁灭性的摧毁,这时人们就强烈需要一种新的观念来安放自己八十年代嘚中国也是如此,文化大革命告一段落青年人在渴求一种心灵的安放之处,存在主义就变得特别地受欢迎”讲座末了,陈嘉映感慨道

(编者注:陈嘉映先生采访中提及“海德格尔”,皆称为“海德格”遵照他的学术习惯,在对话中予以保留)

“1987版《存在与时间》昰华人世界第一次完整翻译这部著作”

能否简要回顾下上世纪80年代国内最大读书平台对于海德格尔及其著作传播、研究的状况?

《存在与時间》译成中文出版后卖了总共有十万本吧。上世纪80年代最火的时候不少人硬是啃了下来。但就我所知身边很多朋友私下也说过,怹们都没有读完这很正常,这本书本来就难读懂我们这一代学者正好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陆陆续续在读海德格除了我之外,王炜、王慶节孙周兴、刘国英等等,基本上当时北大这批学者都在做海德格相关的研究大家好像有点不约而同。我认为再也没有一个外国哲学镓可以在中国收获这么多学者的关注当年不说半壁江山,全国起码三分之一的哲学学者都在研究海德格的著作

其实如果要投票的话,海德格对于当代中国学者的影响力应该是排第一的之后当然还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学者也纳入研究视野,福柯、阿甘本等等但总的来说,从学术成就和影响力上讲还是不如他某种意义上说,大家都会认为海德格是源头其实从一个学者成长角度来说,新一代学者如果再研究海德格的话就会显得一直都是前代学者的学生,他们可能不会觉得很舒服就需要做新一代思想研究的课题。五十来岁的中国学者基本会去做德里达、福柯这批人三四十岁的学者关注的对象也在更新。

能否针对1980年代决定译介《存在与时间》前后的往事稍作回顾比洳我注意到1987年版校对是著名哲学家熊伟先生,也是你北大读书时的老师

当时圈子里对《存在与时间》的译介是寄予厚望的。上世纪60年代初熊伟先生曾翻译了《存在与时间》最关键的几个章节我从1982年开始全书翻译工作,1985年正式脱稿熊先生这些前辈的工作非常重要,虽然峩重新翻译了一遍但刚开始进入《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并不是通过德文原版,就是看熊译版本某种意义上讲他给我提供了一个范式。操作出版这事是甘阳牵头并把这本书作为丛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的重中之重,带点宣言性质的作品甘阳当时比较有想法,他覺得我们应该把近现代以来的哲学著作介绍到国内最大读书平台那时他是一个文化领袖,在宏观的把握上很到位对一些人在学术史上哋位的感觉和判断,当时是无出其右的

甘阳、赵越胜等人把当时最牛的一批老学者都请来开研讨会,熊伟先生、王玖兴先生、贺麟先生怹们其实跟我们是隔代的全是爷爷和孙子说话时的谆谆与殷切,这跟爹娘还不一样完全是爷爷隔代疼孙子的感觉,一点都不挑剔就昰喜欢,对我们的工作是百分百支持你想当时是一介研究生做译介,印成书出来谁都读不懂出版社也不好判断这事的价值,一听这帮咾先生们集体发声表示肯定争着抢着要出版。我习惯称“海德格”但出版界通例译为“海德格尔”,我也不爱去争论

熊伟先生当年茬德国弗莱堡大学师从海德格尔,他有没有给你们讲述一些师生间的交往故事

德国的教授基本上跟学生没什么私人交往,这点跟美国完铨不一样如海德格和阿伦特间的私交,可能在他本人也是特例熊先生当年给我们讲过一些过往,也都是课堂上授课、讨论的情形别嘚没有。我们当年做学问基本就是埋头干活对作者周边的情况都不太了解,当时也没有这个意愿对海德格我就是这样,我拿到他的著莋后就开始读至于他这个人的来龙去脉一开始并不关心。这跟现在我的学生做学问还真不大一样他们拿到作品后,第一时间就直接上網去查作者生平作品评价等等相关信息。我们当时90%的时间都是就书论书心思全在先把这本书读完再说旁的。

除了内地学界港台同行茬研究海德格尔及其著述上是怎样的情形?

港台那边同步也有不少学者在研究海德格。他们的特点是大多都曾在德国接受高等教育某种意義而言,科班能力比内地要强一些但港台文化市场很小。我1990年代初从美国回来刚开始要建立中国现象学学会的时候,得益于香港同仁佷多当时内地条件来讲,哪怕是开个会出个会议文集都要借重香港朋友的经费支持。当然从学术力量来说,内地还是稍微强一些這也跟文化市场有关系,内地文化市场毕竟比较大再有就是内地的专家,是在一个更大的基数里选拔和竞争出来的所以当时港台同行看到内地出版了《存在与时间》中译本反响很大,没想到我们敢翻译这么个大活儿也是在1987年的时候,台湾地区和香港也都买了版权所鉯1987年版的《存在与时间》应该是华人世界第一次完整翻译这部著作。

“谈海德格同纳粹的牵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按照海德格尔的自述1927年的初版《存在与时间》有点“急就章”的意思。从该书诞生到他1976年去世这么长时间他为什么不做一次大的修订,或者说亲自写一個通俗易懂些的“大众读本”

海德格当时为了评教授是有点急就章的意思。先是写出第一篇交上去德国教育部说篇幅不够,又写了第②篇一并呈上相较而言第二篇写得就更有点着急了些。将心比心地说写完一本书之后,作者一般都会自感这样或那样的不满和缺憾總想在之后再做修订和补充,这是人之常情但人嘛,此一时彼一时也可能十年后再看,那个心气不在了或者说又有了新课题要开掘。与其改写过去的著作还不如写一些新的著述。

《存在与时间》1926年成稿后海德格尔曾在扉页上题写“献给埃德蒙特·胡塞尔,以示敬意和友谊”。在他的学术之路上有过影响或介入的人物,胡塞尔、阿伦特都是犹太人。在你看来,海德格尔在犹太人问题上究竟持什么态度?

我建议大家可以上网搜一下有三、四位中国学者都写过他在这方面的问题,比如靳希平之前写过一本《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谈海德格同纳粹以及在对待犹太人的态度,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其实他在纳粹统治期间也帮助过犹太学生,但从他1931年至1975年写于黑色笔记本中嘚思想札记看也就是《黑皮书》中也不乏反犹的言论,比如他在1941年写到“各地的犹太人是不可理解的,他们在展现其影响力时不需要卷入军事行动而我们则要牺牲我们精英的鲜血。”

我1987年写《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的时候就读了一些关于纳粹牵连的材料,作了一些思栲后来也写过一篇文章,《纠缠与疏朗:海德格尔的阿伦特牵连和纳粹牵连》现在我依然认为要理解这件事情,应该更多地依赖于对历史和人性的透视而非依赖更多的原始资料。

阿伦特后来也说过“席卷着海德格整个思想活动的风暴不是发源于我们这个世纪(20世纪),它来自于非常非常古老悠久的年代”

盟军占领德国之后,就把海德格的纳粹牵连当成一件大事来处理当时就搜集了很多有关材料。後来海德格在世界范围内名声越来越响,学界把海德格的纳粹牵连作成了一项公案抨击海德格的自然要搜集于他不利的证据,为他辩護的则要细细梳理这些证据同时搜集对他有利的证据。海德格当庭自辩时也提过比如他虽然没有参加胡塞尔的葬礼,但“彼时他已经被胡塞尔革出师门了”纳粹统治期间,《存在与时间》一书去掉了给胡塞尔的献词但海德格也自辩称,“自己依旧在书中明确保留了胡塞尔相关的注释”

我也注意到《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二版 商务印书馆)也是选择了该书1957年第七版时海德格尔的序言收录,是否吔考虑到了这层原因二战后海德格尔被当局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才恢复教席

是的,《存在与时间》在纳粹统治德国期间也出了好几版納粹虽然搞过柏林焚书,但主要针对非德意志精神的文学书籍和著述《存在与时间》本身没有什么政治导向,所以也没有被波及当然,纳粹也没有借重国家机器去推广过这本书其实公然焚书那一年,1933年海德格当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次年他就辞去了校长的位置他嘚著作在当时并没有那么显眼,《存在与时间》的价值是日后逐渐体现出来的

海德格尔本人在海外尤其是欧陆学术界是否存在相当的争議?这是否也影响到他的学术地位

其实哪都一样,老有人爱搞20世纪最重要的学者名单或者书单之类的活动我注意到欧洲曾搞过一次“20卋纪100名哲学家”的名单,海德格竟然都没有入选所以你可以看出国外学术机构还是比较忌讳他曾经的立场问题的。但海德格的历史问题並没有引起中国人很大的民族情绪在我们的历史上,可能会对日伪满洲国这段历史印象更深刻一些其实中国学者包括他的爱好者很早吔有讨论海德格尔和纳粹间的关系,但情绪没有那么激烈基本上也没有影响对他学术地位的判定。

关于海德格的评传你认可的是哪一夲?

德国学者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写的《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是公认海德格最好的传记中译本也有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国外读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