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真实相貌曝光,吴三桂为什么喜欢陈圆圆与吴三桂电视剧

天津E网(),天津生活第一门户!
当前位置:
吴三桂陈圆圆_名妓陈圆圆_吴三桂真的爱陈圆圆吗
导读:导读:吴三桂好不容易夺回的陈圆圆为何失宠了?陈圆圆是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梨园女妓,后被吴三桂纳入帐中为妾,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为了夺回陈圆圆吴三
导读:吴三桂好不容易夺回的陈圆圆为何失宠了?陈圆圆是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梨园女妓,后被吴三桂纳入帐中为妾,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为了夺回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后投降清朝。许是男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动物,就连这费劲得到的还是不会珍惜,晚年的陈圆圆年来色衰,吴三桂宠姬无数,就渐渐失宠了。
老爸虽遭勒索,吴三桂也未必能投降清朝,但是当爱妾被刘宗敏霸占后,吴三桂顿时怒了,决定投降清军,结果引清兵入关,灭了李自成的大顺王朝。
吴三桂追回了陈圆圆,那么吴三桂对陈圆圆怎么样?据记载,后来陈圆圆逐渐失宠了,吴三桂不喜欢她了!
吴三桂为何投降清朝?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祯死、明廷亡,吴三桂和所有明廷故臣一样都在寻找出路。而一条最简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顺。
大顺对吴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给予其四个月军粮及白银四万两,并声明&俟立功日升赏&。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吴军确实是雪中送炭。吴三桂已有降意。
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先后接到两种文书。一是大顺使者所持其父吴襄劝其归顺李自成的书信,二是有人送给吴三桂密信,详告其父被刘宗敏抓捕追脏,遭到严刑拷打。其父已凑白银五万两,但离刘宗敏所索二十万两甚远。此外,吴三桂爱妾陈圆圆亦被刘宗敏霸占。副标题#e#
吴三桂闻讯大怒。遂拔剑斩案、升帐演兵场,斩一名来使,将另一名割去双耳,令其传言李自成:&李贼自送头来。&同时,起兵回师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吴三桂从态度模棱两可转变为公开对抗,这在大顺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
此时,吴三桂已别无选择。若明日单独与大顺军交锋,必将不敌,身家性命必毁于一旦。于是只得依多尔衮所示,亲往清营,剃发跪拜。次日,山海关大战展开。狡诈的多尔衮令吴军先与大顺军战。待交战双方皆疲,而吴军已显不支之时,方挥师跃入阵中。毫无思想准备的大顺军兵败如山倒。至此,吴三桂所谓借清军以伐大顺,以复明室的设想已成泡影。在军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动权的清,只把吴三桂视为众多归降故明官员中的一个,并驱之若走狗来为其征服全中国的企图效力。
与多名男人有关系的一代名妓陈圆圆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秦淮八艳&之一。
陈圆圆出身于货郎之家,母亲早亡,育于姨夫家,从姨父的姓&陈&。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戏曲家尤西堂少时&犹及见之&。
陈圆圆色艺双绝,名动江左。她自幼冰雪聪明,艳惊乡里。时逢江南年谷不登,重利轻义的姨夫将圆圆卖给苏州梨园,善演弋阳腔戏剧。初登歌台,圆圆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台下看客皆凝神屏气,入迷着魔。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副标题#e#
陈圆圆作为梨园女妓,难以摆脱以色事人的命运。圆圆曾属意于吴江邹枢,&常在予家演剧,留连不去&(《十美词纪》)。 据载,江阴贡修龄之子贡若甫曾以重金赎陈圆圆为妾,然圆圆不为正妻所容。而贡若甫的父亲贡修龄,在 见到圆圆后,非常吃惊,说:&此贵人!&&纵之去,不责赎金。&(李介立《天香阁随笔》)。
陈圆圆还与冒襄有过一段情缘,崇祯十四年(1641)春,冒襄省亲衡岳,道经苏州,经友人引荐,得会陈圆圆,并订后会之期;当年八月,冒襄移舟苏州再会圆圆,时圆圆遭豪家劫夺,幸脱身虎口,遂有许嫁冒襄之意,并冒兵火之险至冒襄家所栖舟拜见冒襄之母。二人感情缱绻,申以盟誓。此后冒襄因丧乱屡失约期,陈圆圆不幸为外戚田弘遇劫夺入京。
崇祯十五年(1642)仲春,陈圆圆被外戚田弘遇劫夺入京。圆圆入京的时间,有崇祯十四、十五、十六年三说,其中,胡介祉《茨村咏史新乐府》称:&崇祯辛巳年,田贵妃父宏遇进香普陀,道过金阊,渔猎声妓,遂挟沅以归。&持十四年说;叶梦珠《阅世编》称:&十六年春,戚畹田宏遇南游吴阊,闻歌妓陈沅、顾寿。名震一时,宏遇使人购得顾寿,而沅尤靓丽绝世,客有私于宏遇者,以八百金市沅进之,宏遇载以还京。&持十六年说。副标题#e#
然据冒襄《影梅庵忆语》载,冒襄与陈圆圆私订盟约在崇祯十四年秋,此后冒襄因家事牵累,未能赴圆圆约会。其间圆圆屡次寄书冒襄,促其践约,冒襄皆不及回复。崇祯十五年仲春,冒襄至苏州会圆圆,不意圆圆已于十日前被劫入京。由于冒襄所记为自己亲历之事,故陈圆圆入京时间当为崇祯十五年仲春。
吴三桂投降清军追回了小妾陈圆圆,后来陈圆圆为啥又失宠了呢?
吴三桂看中一代名妓
有一年,吴三桂随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闲暇时与苏州好友周仝游览太湖。二人正在茶馆品茶,忽见隔岸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优美动听,吴三桂不觉怦然心动。他问周仝:&这是何方女子,声色超群,令人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陈圆圆,是苏州艺美戏班子的当红歌妓,名震江南。&
吴三桂与周仝分别后,心神不定,脑海里总浮现陈圆圆的身影。他无心经商,常借故&与同窗好友相会&,实则跟随艺美班观看演出,以目睹陈圆圆的芳容。陈圆圆每次出场演出,总看见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无主。她偷偷观看这位青年,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从他的衣着打扮看来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后来听老板说,这青年姓吴,叫吴三桂,是将门子弟。陈圆圆每次演出,只要看见吴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副标题#e#
一日,陈圆圆缷妆后回家,忽听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是吴三桂,她喜出望外,于是放慢了脚步。吴三桂紧走几步,赶上陈圆圆,约她&春来茶馆&叙话。二人来到茶馆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壶茉莉花茶,边品茶边聊天,互诉爱慕之情。二人难分难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吴三桂说:&我一定要把你赎出来,娶你为妻,永不分离。&陈圆圆说:&我出身贫贱,不配当你的妻子,只要你对我好,能在身边伺候你我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终生,只等吴三桂父亲应允,再明媒正娶,接陈圆圆进入吴家大门。副标题#e#
陈圆圆晚年失宠入道
在吴三桂所部和清军的联系夹击下,李自成农民军遭受重创,仓皇逃离北京,尽弃所掠辎重、妇女于道。吴三桂在兵火中找到了陈圆圆,军营团圆。此后陈圆圆一直跟随吴三桂辗转征战。吴三桂平定云南后,圆圆进入了吴三桂的平西王府。
吴三桂独霸云南后,阴怀异志,穷奢侈欲,歌舞征逐。构建园林安阜园,&采买吴伶之年十五者,共四十人为一队&(《甲申朝事小纪》), &园囿声伎之盛,僭侈逾禁中&(王澐《漫游纪略》)。
陈圆圆因年老色衰,加之与吴三桂正妻不谐,且吴三桂另有宠姬数人,于是日渐失宠,遂辞宫入道,&布衣蔬食,礼佛以毕此生&(《天香阁随笔》)。一代红妆从此豪华落尽,归于寂寞。
(编辑:a)风流韵事:吴三桂到底有多爱陈圆圆_历史频道_新浪网
风流韵事:吴三桂到底有多爱陈圆圆
  文章摘自《只爱一个人》  作者:巨英
&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吴三桂说,我日夜不停地赶回来,就是为了你。现在见到了你,你却要死,那我也跟你一起死吧。是怎样的爱恋,才能有这样的铁骨柔肠。&
  她,陈圆圆,苏州人,当时,她已是“江南八艳”之一,名震天下。
  他,吴三桂,偶然一次见到她,倾心不已,可惜再见无期。他到处寻访,想用千金聘她,可惜她已经被崇祯皇帝妃子的父亲田畹抢走了,他们就这样失之交臂。
  可是,陈圆圆并不爱田畹,她弹琴吟诗,田畹并不懂得半句。田畹虽然对圆圆百般宠爱,但陈圆圆一看田畹白发佝偻,便心灰意冷。
  当时流寇猖獗,田畹托付吴三桂保护全家,并请他到家中欣赏歌舞。吴三桂因此又一次见到了仙女的陈圆圆,而她也认出了这位英姿飒爽的英雄统帅。两人再见恨晚,眉目传情。
  吴三桂以陈圆圆为交换条件,终于抱得美人归。
  两人郎才女貌,旗鼓相当,自然如漆似胶,浓情蜜意。
  可惜,吴三桂很快就要出关赴战场,他只好将陈圆圆放在家中,赶向山海关。但是他还未到战场,却传来京师沦陷、明帝殉国的消息。
  李自成杀进了京师,得知陈圆圆是天下无双,于是将陈圆圆据为己有。陈圆圆只有悲痛欲绝。
  本来,吴三桂已经要向李自成投降了,他把边关都交给了李自成的军队,准备回京。可是,他听说圆圆被李自成掠走了,当即恼怒不已,昏倒在地。醒来之后,他拔出宝剑,把案几砍成两段,誓要让李自成如同案几。
  他杀死李自成派到边关的将领,让所有将士都为崇祯皇帝穿上丧服,与三军将领歃血为盟,誓死消灭李自成。
  果然,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吴三桂勇挫李自成20万大军,李自成想要求和,吴三桂却寸步不让。
  终于,李自成被赶出了京城,吴三桂和圆圆得以相见。
  那一刻,陈圆圆泪如雨下,她想拔剑自刎,因为她已经不是那个洁白如玉的陈圆圆了。
  而吴三桂说,我日夜不停地赶回来,就是为了你。现在见到了你,你却要死,那我也跟你一起死吧。
  陈圆圆顿时泪流满面。
  吴三桂成为滇王后,带着圆圆来到了云南,终于过上了相知相守的生活。
  后来,吴三桂杀了永历帝,犯下了死罪,被攻入的清军杀死。相思成灾的陈圆圆也不能自活,跳入吴三桂为自己修建的莲花池中,香消玉殒了。
  可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的故事,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刻在了每一个渴望有一个柔情铁汉的女子的心里,并永不磨灭。
  吴三桂(公元1612年-1678年),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明崇祯时被封为辽东总兵,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汉中王、济王。公元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公元1661年杀南明永历帝,公元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
  陈圆圆(公元1624年-1681年),字畹芬,原姓邢名沅。中国常州武进(今江苏境内)人。姑苏名妓,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江南八艳之一。吴三桂妾。
  最好的爱,有时不是相知,而是给足信任、自由。当你知道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唯一 这样爱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吴藻:不上兰舟只待君
  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他姓黄,只知道他是才女吴藻的丈夫。
  他是当地最有钱的商人,读书甚少,不懂诗文,因此,对诗名在外的吴藻,倾心仰慕。
  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填词,被人称为当代柳永。她出生于富有的丝绸商家庭,她的生活就是月下抚琴,雪中赏梅。只是,当时她已经22岁。在清代,这个年纪已经是老姑娘,是嫁不出去的。
  可他却如获至宝,用十六抬大轿子把她接进门,像宝贝一样供养着她。他给她准备了大大的书房,浩淼的藏书,让她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吴藻惊喜万分,以为他也是读书人,于是在他回来之后,将自己的诗文念给他听,他频频点头说,“好”。可等吴藻念完,却发现他已经睡着了。
  吴藻失望万分,她没想到自己竟然嫁给这样一个俗人――不解风情,不懂情趣,每天只知道赚钱,晚上回来像死猪一样呼呼大睡。真是无限恨,卿不怜我。
  心高气傲的吴藻闷闷不乐,虽然他百依百顺,对她无微不至,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她能做的就是写诗,可是,她感觉到窒息。没有谁理解她那颗高傲又敏感的心。
  他看到吴藻不开心,自己又忙于生意没有办法陪吴藻,于是,他便找来一些文人雅士陪她一起吟诗作对。慢慢地,吴藻开始融入了圈子,那些文人雅士也对吴藻崇拜之至。后来,吴藻开始应约一些开明人士出去游玩,同登酒楼,泛舟湖上,吟诗作对,常常带醉而归。吴藻玩得不亦乐乎,竟发出“愿掬银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态的感慨。
  这在社会风气保守封建的清朝,是怎样出格和伤风雅的行为。可他从不说她半句,反而怂恿她出去玩耍,只要她开心。
  吴藻越来越大胆,最后竟然穿上了男儿衣服,和诗友们一起出门,跑到风月场所喝花酒。眉清目秀、身材高挑的吴藻穿上男装后,俨然一个翩翩俏公子,惹得青楼姑娘们青眼相加。后来,一个林姓姑娘居然真的爱上了她。而她,竟也逢场作戏,和姑娘眉来眼去,还写情诗给对方。这些,他全不怪她。
  十年过去了,她没有给他生一男半女,还一边放浪形骸,一边伤感悲悯,觉得命运不公平,没有给自己一个脱俗的丈夫。
  因为劳累,他忽然被一场大病夺去了生命。他死了,她却不那么悲伤。
  但是渐渐地,她忽然发现自己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珍宝。再也没有人对她嘘寒问暖,再也没有人跟前跟后,再也没人在她身边发出沉重的鼾声……剪烛西窗少个人,不上兰舟只待君。
  32岁时,她的心忽然就安静了,“欲哭不成还强笑,讳然无奈学忘情”,她在自己的词中写出对他的思念,对他的感激,对自己的后悔。她在他留给她的香榭楼阁里,把自己所有的诗词编著成册,从此,再也没有出去玩闹,再也没有爱过任何人。
  最好的爱,有时不是相知,而是给足信任、自由。
  吴藻(公元1799年―1862年),字苹香,自号玉岑子,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商贾之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填词更甚,是清代著名女词人。与徐灿、顾太清、吕碧城并称清代四大才女。著有《花帘词》和《香南雪北词》,其杂剧《乔影》亦享有盛誉。
  黄先生(生卒年不详),吴藻的丈夫,商人。
  一个用生命去爱的女人,一个不惜放弃荣华富贵,和一个男人吃糠咽菜的女人,生活的困苦杀不死她,食物的缺乏饿不死她,所有的重担都压不垮她,可是,不爱、背叛这样的东西,却会像鹤顶红一样,只要一滴,就要了她的命。
  王宝钏:如何痴心都付空
  她是相国千金,貌美如花,无数豪门公子抢着要迎她入门。可她,偏偏却看上了春游时遇到的他。
  他衣着寒酸,却整洁儒雅,眉目间透着英气和聪颖。几个纨绔子弟调戏她,被他三脚两拳放倒在地。
  她芳心大动,他却暗自自卑。因为,他不过是个父母双亡的穷小子,虽然腹有诗书,武功盖世,却怎么也不敢妄想着能和千金小姐牵手相伴。
  她决定抛绣球选亲,来的全是城中权贵,而她却悄悄让丫鬟将他带来,将手中的绣球抛给了他,也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于他。
  她的父亲贵为宰相,怎能让女儿嫁给一个居无定所的穷小子?可她执意要嫁,不惜与父亲断了关系。
  他们没有房子,就在城外找了一处土窑暂住。两人勤勤恳恳,相敬如宾,倒也快活似神仙,虽然没有锦衣华服,没有山珍海馐,可两情相悦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几年之后,边境上发生了混乱,文武双全的他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便与她依依惜别,加入了队伍,前往前线建功立业。
  她只能忍痛放他走,因为好男儿志在四方。
  他在军队中很快立功晋升,而偶然的一次机会,他被沙陀国的公主看中,并很快被招为驸马。战事频繁,他无法告之她这一切,就这样过了十八年。
  他终于以功臣的角色回到了长安,见到了两鬓斑白的她。她苦苦等了他十八年,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依靠在土坡上挖野菜为生。
  他终于取得功名,可以和她的身份平起平坐,他终于和那些王公贵族一样,可以给她锦衣玉食的生活。
  可是,他还有个公主。
  公主知书达理,认她为姐姐,与她和睦相处。可是,仅仅十八天后,她便撒手归西。人们说,是因为她吃了十八年野菜,肠胃一时难以适应那些精致的珍馐。
  可谁知道,一个用生命去爱的女人,一个不惜放弃荣华富贵,和一个男人吃糠咽菜的女人,生活的困苦杀不死她,食物的缺乏饿不死她,所有的重担都压不垮她,可是,不爱、背叛这样的东西,却会像鹤顶红一样,只要一滴,就要了她的命。
  爱中的女人,莫不如此。
  王宝钏(生卒年不详),唐懿宗时期宰相王允的三女儿。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每个领导心中都有个阅兵梦。一朝权在手,便把兵来阅。其实,山寨阅兵式的参与者多数也并...
彭晓辉认为,假设人只能学一门学科,那唯一要学的就是性学。身为国内唯一的人类性学研究...
中国不忘历史,主动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挑衅。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图)_网易新闻
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吴三桂青年时候的顶头上司袁崇焕,是个英雄将领,他让当时的女真人不敢靠近山海关一步。他以文臣出身任武将,照样把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当地军民的爱戴。这样一位伟大的将领,当之无愧是明王朝东北的长城,可惜,他最后的结局是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所有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太强大了,成为清朝皇帝皇太极不可逾越的屏障,于是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让疑心重的崇祯皇帝亲手杀死这位将领。袁崇焕不仅身死,而且背上恶名,直到之后清朝一统中原开始修《明史》的时候,皇帝才下诏给袁崇焕平反。
  吴三桂是袁崇焕手下的得力干将,虽然当时明朝皇帝和北京居民相信袁崇焕是卖国恶贼,但是吴三桂和其他在第一线的将士,因为知道袁崇焕当时面对的情况,所以坚信袁崇焕不是叛贼。既然不是叛贼,却无辜被崇祯残忍杀害并累及家人,这样的皇帝还有效忠的必要吗?袁崇焕的死动摇了吴三桂忠于崇祯皇帝的信心。
  后来,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终于不受其辱,为免于像南唐后主李煜等亡国之君同样的下场,他终于拿出勇气,煤山自尽。这个时候,吴三桂开始犹豫是否要投降李自成。本来,如果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后,能够一如既往地约束自己的部下,那么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也能建朝称帝,开创一片盛世基业。可惜的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就以为天下大定,掉以轻心。
  当吴三桂正想接受李自成招降的时候,京中传来消息,李自成大将吴宗敏残酷考掠吴三桂父亲,企图占有吴家财产以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发现,李自成也非明君,投降李自成连自己的家人安危和家庭财产都保不住,那么又何必投降他呢!于是,吴三桂只得另想出路。这时,他想的是为崇祯皇帝发丧,借清人的兵,重建明王朝,立崇祯的儿子或者明宗室子为帝,然后划分部分土地给清人作为报酬,他就可以位极人臣辅政,自己将来的平安富贵权力就都有保障了。
  可惜,他低估了皇太极的实力,没有想到,清朝廷打败李自成,一下子一统山河。于是他没办法,为了自己的利益,只得在中缅边境抓到明宗室桂王一行人,将他们处死。
  本来吴三桂当了云南王,在那里安居乐业,他也满足了,于是开始享受生活。可惜,运气继续不好,碰上了千古一帝康熙皇帝,这位皇帝当时还很年轻,已经除了鳌拜,又想除三藩,成为中央集权的皇帝。吴三桂是三藩之一,他的兵权如果被剥夺了,以后生命财产都会没有保障。吴三桂这时候不得已,只好再次起兵反清。这时候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而且儿孙都在康熙手上,只得起兵称帝,后来因为准备不足,实力相差悬殊,终于兵败身死族灭。
  从这些看来,他也算是个悲剧性人物,一直都只是根据命运的轨迹在走,成为人们唾骂的对象。
  摘自《华夏关注》
本文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吴三桂、陈圆圆墓葬发现始末|口传|文化馆_凤凰资讯
吴三桂、陈圆圆墓葬发现始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已经流传三百余年,吴三桂的冲冠一怒,陈圆圆的痴情相随,最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然而,康熙十七年(1678年),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的昆明城破之后其尸骨何在?爱妾陈圆圆归葬何方?偌大的吴氏家族有没有后代留存?他们又散落何处?这一切几成世纪疑问,三百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无有定论。
原标题:吴三桂、陈圆圆墓葬发现始末李治亭手绘吴三桂、陈圆圆墓穴方位图马家寨全景2015年初,吴氏族人集资在吴三桂墓前新立一碑陈圆圆墓与吴氏秘传人交谈中。左一为李治亭,左二为吴永鹏,左三为滕绍箴。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已经流传三百余年,吴三桂的冲冠一怒,陈圆圆的痴情相随,最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然而,康熙十七年(1678年),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的城破之后其尸骨何在?爱妾陈圆圆归葬何方?偌大的吴氏家族有没有后代留存?他们又散落何处?这一切几成世纪疑问,三百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无有定论。偶然听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先生近年曾多次前赴传闻中的陈圆圆归隐地马家寨考察,记者决定去找他探寻一番。偏远的“黔东南”意外来电寨门口那块碑,所有人都理解错了在清史编委会的一间办公室里见到李治亭教授,他身前的书桌上有关吴三桂的书籍和材料层层叠叠。他说:“2010年7月和12月,我和几位学者一年间两次前往马家寨。第一次,确认了马家寨为吴三桂后裔集聚与陈圆圆归隐之地;第二次,确认了吴三桂墓所在地。”李治亭回忆:“6月末的一天,我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宣传部长助理廖永伦打来的电话。他是在网上查到我写过一部《吴三桂大传》,以此为线索辗转找到了我。他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发现了吴三桂的后裔,陈圆圆的墓就隐藏在吴氏族人的墓群之中,是否真实,有待学术界考定。”李治亭得到这一消息觉得难以置信,同时又兴奋不已。他敏感地捕捉着这一线索包含的重大学术信息。他知道,这个消息一旦被确认,将有助于解密吴三桂身后的历史,由此也有助于分析当年康熙皇帝的有关政策诸如撤藩等是否得当。应岑巩县与黔东南州政府邀请,李治亭立刻和滕绍箴等四位学者组成五人专家组前往马家寨。这几位学者有的专研吴三桂、三藩问题,有的研究清代政治史。有意思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世愉研究员,他的研究领域是清代科举制度,看似与吴三桂没有联系,但在实地考察时却发挥了重大作用。“马家寨入口处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己酉科岁进士’,是吴家一个后代入科举后刻下的纪念碑,当地人和吴家人都把‘进士’看成中‘进士’。李世愉看了以后则说:此‘进士’应该与‘岁’连读,也就是‘岁进士’。‘岁进士’是推荐给国子监读书的贡生,不是‘进士’。这件事多少年来以讹传讹,若不是李世愉的话,哪里破解得了!”李治亭说着,呵呵地笑了起来。寨子按八卦建成,外人进去就晕吴氏后人的寨子为何姓马马家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坐落于县城东北角,与县城相距近40公里,四周环山群绕。李治亭说:“前前后后都是山,我们都找不准方向,只觉得所经之处很少有村落,仅在个别地段的小溪旁,散落着几户或十几户人家。我当时就想,当年陈圆圆是怎么带着吴三桂的后裔从云南穿过险山恶水到这里的啊?”怎么到达这里的?只是李治亭一行心中生出的诸多疑问之一,越向前行,萦绕大家脑际的问号越多。车停在村寨入口处,就开不进去了。李治亭描述:“入口很狭窄,畜力车和现在的机动车都进不去。我们就下车步行。寨子里的巷道纵横交错,路都是用石板铺的,巷道的两侧用石块砌成高墙。你看每一条的宽窄都一样,用的材料也一样,很容易造成视觉混乱。后来寨子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整个寨子是按照八卦原理建造的,就是为了保护寨里人的安全,生人进来,很难找到出路,就连原路都很难找回去。”“马家寨地处一个山脚下,地势比较平坦,靠北侧的地势稍高。”李教授介绍说:“顺着往前走,是一块宽达数百米的向阳山坡,坡度很缓。我们抬眼向上一望,就看到山坡上布满了坟茔。”看着这一片山坡,李治亭和专家们脑海中不禁又生出一连串问号:这就是吴家世代的最后归宿地?他们是何时到达此地的?为什么要选择这里?吴氏后人为什么以马姓为寨名?这些问题都是那么神秘而不可解。其实,马家寨的秘密在民国初期就已经被说破。1913年,马家寨邻村胡家铺一个妇女因为浇水灌田与马家寨的一位农妇发生口角。胡女骂:“我胡家老祖宗为保你家老祖宗落草,千里来到这山沟沟,如今你们还与我们争水,太过分了!”之后又历数吴三桂、陈圆圆的“不堪”过往。吴女非常生气,转身回马家寨报告。马家寨人听后群情激愤,跑到田间,见胡女还在看水,就问:“你刚才骂了什么?”胡女说:“揭你家的老底!”有人说:“你敢再说一遍!”胡女竟真的重复一遍,她话音未落,就被吴家人用锄头打死了。此后,没有人敢再说吴三桂和陈圆圆坏话。直到“文革”时期,时任岑巩县宣传部副部长的黄透松在水尾公社马家寨大队参加“五七培训班”,随意聊天中听一位吴氏后人说起自己是吴三桂的后代,这位副部长立刻留意,找到知晓其家族秘密更多的本家人家中访问。本家人回以“要严守代代遗训,不外传家族秘密”。当时正处在“文革”高潮时期,黄透松也是挨批挨斗的对象,此事也就只好搁置下来。198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要编印一部《名人词典》,列名吴三桂,请基层知情者帮助提供史料。黄透松立刻想到了马家寨,于是和县文化馆的晏晓明一起,全力投入调查研究,相继发现了陈圆圆墓、吴三桂大将马宝墓。之后二人陆续有考证之作发表。只是二人地处偏僻遥远的山区,发出的声音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李治亭说:“我们此行就是希望在他们二人的研究基础上,获取更多的证据和信息,把研究推得更深入。”吴氏凭哪一招躲过了清王朝的三百年追剿陈圆圆放不下的“根根”是谁马家寨现在聚居了吴姓族人千余口,他们到底是不是吴三桂的后裔呢?带着这个必须解决的疑问,李治亭一行在村寨中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马家寨民居依然是明清时期的青砖青瓦,房龄都在百年以上,各家的堂屋中都供奉着天、地、君、亲、历代祖宗,家家皆称此屋为延陵堂。李治亭说:“我们看到延陵两个字,就基本确定了马家寨吴氏族人和吴三桂的关系了。”原来,吴三桂当上将军后的别号就是“延陵”,马家寨人以此为堂名,与吴三桂同出一族应该毋庸置疑。以“延陵”代替吴三桂名号,也有利于吴氏族人隐蔽。一个家族能够在朝廷的追踪中隐身下来着实不易,在李治亭和其他学者的考察中,发现吴氏一族有一独特妙招。从古至今,家族欲传史者必修家谱,李治亭说:“马家寨的吴氏家族不创制族谱,不见诸文字,而是设立秘传人,代代分房口传。”想来这一桩怪事是吴氏一族隐姓埋名,又使后人不忘记祖先的无奈之举。李治亭说:“我们采访过吴氏长房第十世秘传人吴永鹏,他向我们介绍了秘传人的一些情况,特别有意思。秘传人分两房传承,大房、二房各传一个,两房之间不互传。秘传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要五官端正、有些文化、能保守秘密、热爱家族事业,还要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从外表到内心都提出了高要求。传授时,他们要设立神龛,上一辈人和待传人跪在神龛脚下向祖宗‘吴三桂老太公’、‘陈圆圆老太婆’叩头,禀报两代人的姓名、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传授家史时,更是只能口传心记,反复三遍,不能默写。之后还有一系列要求,仪式非常严格。”“在秘传人的口中,吴三桂、陈圆圆、马宝的故事如数家珍。”李治亭说:“应该说他们的做法行之有效,一直延续了300余年,吴氏家族包括吴三桂、陈圆圆、马宝等重要人物的历史就靠他们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这一大段连清朝也一无所知的史实,就因为这个秘传的奇特做法,为后世填补了一个巨大空缺。”陈圆圆一向以姿容绝世为人称颂,在秘传人的口中,她还是一位极具智慧的女中英侠。在昆明平西王府,吴三桂有难事解决不了时,会去找陈圆圆,只要她说出“一二婉语”,吴三桂的疑难就“直时冰释”了。她对时事的超群见解,也使府中的年轻将领们对她俯首听命。所以,陈圆圆在吴府是智囊,也是被上下尊崇的人物。吴三桂的谋反企图,曾令陈圆圆非常反感,而陈圆圆的藏身问题在吴三桂起兵之前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她表示:“我的安全无所谓,但要把‘根根’保住。”这个“根根”指的是吴启华,也就是从小养在吴三桂兄弟吴三凤身边的吴三桂的另一个儿子吴应麒。吴应麒自小称呼吴三凤为父亲,故而其一直不在清朝廷的视野之中。吴应麒九岁被接至王府,应该就养在陈圆圆身边,二人状如母子,关系极为亲密。吴三桂去世后,陈圆圆对小朝廷很是失望,于是与吴应麒和大将马宝商量,要找个安全的地方保护“根根”。在吴氏长房第十代秘传人吴永鹏口述的整理材料中,可以看到:陈圆圆由马宝护送,先到龙鳌河搭茅洞,那里地势险要,前面是百米高的悬崖,后面是深山老林。后因山上野兽多,粮食不得收,陈圆圆带着家人先后住过前屋场田、老屋场等几个地方。到雍正年间,上面追得不太紧了,才下山住到马家寨。大将马宝时不时去照顾后人敬称的“陈老太婆”,马家寨之所以得名,也是为了纪念马宝。马宝为转移清廷的注意,向清廷投降,遭凌迟处死。而吴氏一族直到嘉庆年间,上面的追杀风平息下来,才敢恢复吴姓。复姓那一年,距吴三桂反清称帝已整整过去了120年。陈圆圆与吴三桂有没有真感情 碑文上的“聂”藏着怎样的姓氏密码传言中陈圆圆的墓,就在李治亭一行初入马家寨所见的那一片坟茔之中。其墓坐东朝西,泥土封堆,看上去很不起眼,也就是小土堆一个。坟前立有一块1983年出土的墓碑,“石碑表面有些斑驳不平,碑面高0.73米,宽0.48米,”李治亭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大小,“碑上刻有雍正六年(1728年)的碑文。这块碑文很隐晦,我们很了解那段历史,后来又请秘传人帮助解读,如果不是这样,真的很难解释清楚。”陈圆圆的墓碑阴刻铭文为:“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年代标明为“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并书明立碑者众人。李治亭说:“吴氏第十代秘传人吴永鹏做出的解读是,‘先妣’指最先来这里开发繁衍的老祖太婆;‘吴门’是借用的别称,暗指陈圆圆籍贯为苏州;‘聂氏’代表陈圆圆有两个姓,陈圆圆六岁以前姓邢,六岁父母双亡,她姨夫把她养大的,所以随姨夫姓陈,那么邢、陈二姓都有一个耳刀旁,还是一左一右的耳,所以‘聂’字代表陈圆圆的这两个姓;碑文中只有‘聂’字一个简体字,‘双’字的繁字体上半部分可看做是‘佳佳’二字,‘佳佳’意为‘最好’,引申义为‘花好月圆’,也即‘圆圆’之意。‘位席’是说陈圆圆是皇妃,‘位席’是对皇妃死后的一种敬称,所以用这两个字是理所当然的。”通过秘传人的一系列解读,学者们得到三个确凿的信息:一是吴氏一族隐蔽于此是以陈圆圆为首;二是秘传人所说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三是碑文用文字技巧进行掩饰,一般百姓家庭是做不到的,客观上已经证明了此墓不虚。学者们又以其他相关资料进行佐证,得出结论,此墓即为一代佳人陈圆圆的葬身之所。据秘传人口述:陈圆圆生前思念吴三桂以致形神交瘁,又时常操劳家人安危,致使患了一种头痛病,痛得严重时会昏死过去,不省人事。病到后来发作越来越频繁。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的一天,陈圆圆在念诵佛经中倒地,再也没有醒来。吴三桂墓竟然也暗藏在这里 “八十五岁”含着什么玄机同年11月中旬,黄透松和廖永伦又传来讯息:他们在吴氏墓地中发现了吴三桂妻子张皇后的墓,碑文可辨认处是:吴公张君后墓。虽听说是张皇后之墓,但李治亭等人意在吴三桂,所以非常重视这一发现,于是立刻和当地约定,再次实地考察。12月9日,李治亭特约滕绍箴研究员同行,由北京飞贵阳,直奔马家寨。李治亭说:“从一面山坡的全部墓地看,黄透松所指的墓坐落在中轴线上,位置在整个墓地的中心,墓的大小和其他墓差别也不大,也就是隆起的一个坟头而已。”在现场看墓碑,“高不过一米,宽也就半米多。碑面也是斑驳不平,上面有几处黑色,应该是苔藓类的岩化附着在了碑上。碑文显示,碑是雍正元年(1723年)所立,与陈圆圆墓相隔仅仅五年,但是这块碑文更不清楚,几个关键字非常模糊。”最初地方专家将碑文考订为“受皇恩眷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张君后墓”,学者们觉得这样解释十分怪异,单从行文看很难读通。碑文看不清,不惜伏地细看,可左看右看还是看不清辨不明,尤其是“號(号)”字下面,李治亭觉得最关键的,有可能是墓主人的名或字、号的两个字更是辨识不出。两位学者知道,只要识得其名、其字或其号,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可是那两个字剥蚀严重,只能看到偏旁,看着像自然风化,又像是被人故意凿刻。相比之下,其他不那么重要的字倒还算清晰。”李治亭说。但是,是不是故意凿刻已经无法回答了。两学者只能从实际出发,努力分辨,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在现场始终未能辨两字,学者当晚在住处看到了碑文的两张拓片。一张墨色重,看不甚清,另一张墨色浅淡,让李治亭看到了希望。很快,根据字形所留痕迹,“受皇恩眷养”中的“眷”被辨认出应为“颐”字;以此为基本点,解读后面的“一次”,可直译为“第一次”,也可引申为“开拓”、“开创”之意,滕绍箴解读其意为“创业之主”,也就是指吴三桂为“大周开国皇帝”。最难解的是“號”下面的两个字,这就是“关键词”!李治亭说:“我们首先排除了墓是张皇后的看法,因为前面有吴公两个字,指明了墓主人是一位男性。那么‘吴公’到底是谁呢?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心思隐藏呢?费尽心思,反复辨别两个字的字形,突然想到了吴三桂的字和号,那两个模糊的字顿时就变得清晰起来。”说到这里,李治亭的眼睛都亮了,语气也加重了些:“吴三桂有一个号是硕甫,这个号不常用,一般人也不知道,我也是在一个不起眼儿的文献中看到过。”“硕甫”字号一出,碑文的解读随即顺理成章,立显吴三桂之人。之前,地方人员的初步考订为何误读?因不解吴的字号,无法辨识其字形。接下来,碑文上的“八十五岁”该如何解读?李治亭说:“这个发现也很有趣。‘八十五岁’我们一直想不明白,后来在和秘传人的密切接触中,发现在他们对于吴三桂死亡日期的记录与史料的普遍记载相差两天。史书记载吴死于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七日,秘传人的传承是八月十五日,也就是中秋节。以此为突破口,我们认为‘八十五’就是指八月十五日。‘岁’就是‘年’的意思,指吴三桂死的那一年,也就是康熙十七年干支为戊午年。这样的话,整个碑文解释起来就是:‘受皇天之恩颐养大周太祖高皇帝吴公号硕甫之墓,卒于康熙戊午年秋。’”第二次考察,专为“张皇后”而来,却发现了吴三桂的墓,收获之大,难以用语言形容。李治亭说:“当时我们真是很激动,谁能料到,在贵州偏远之地,先出现陈圆圆的墓,然后又发现吴应麒、马宝的墓。最后,吴三桂的墓也出现了!而且这座墓就在人们脚底下,一直没有人注意。现在,这一切重见天日,三百多年的一桩疑案,终于被破解了。”2015年初,吴氏族人集资,在吴三桂墓前新立一碑,高2.05米,原碑移至陈圆圆史迹陈列馆。新碑的两侧,刻有李治亭所撰联句,上联为:敢为天下难为之事独创历史;下联为:不计身后成败荣辱任人评说。至此,发现吴三桂墓画上了圆满句号。文/本报记者
王勉供图/孔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287700
播放数:2110383
播放数:351949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三桂 陈圆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