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大井值不值得练,带什么装备,鱼雷还是大口径舰炮与鱼雷ios

深度:中国新型单管130舰炮有多难研制 英国竟造不出|武器装备|舰炮|海军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深度:中国新型单管130舰炮有多难研制 英国竟造不出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熟悉海军装备的朋友通常都清楚,现代海军的关键武器装备其实就垄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中,能生产反舰导弹的国家本来就不多,而能造鱼雷的国家更少,掐指一算只有中俄美英法五常外加意大利、德国、瑞典和日本,而日本有一部分相关技术还不是自研的。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能生产现代大口径舰炮的国家竟然比鱼雷的数量还少,只有中俄美英法五常外加意大利六个国家,法国也就只能搞一个100mm紧凑型舰炮凑数,口径高不成低不就。
  这个技术有多难我们从英国海军当初一心想为45型驱逐舰装备的隐身版114mm主炮的曲折经历就可以看出,闹得不仅海军部围绕其性能吵得不可开交,还最终妥协换装了美制的MK45四代长管舰炮,现代海军舰艇大口径舰炮技术有多困难就可见一斑。它需要突破的技术已经不仅仅是机械部分,更为复杂的是日新月异的电气控制和瞄准随动系统,是它们赋予了现代舰炮往往超过一个陆军炮兵营的凶猛火力,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随052D驱逐舰服役的国产H/PJ38型单管130mm舰炮是我军军工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了。
海军大口径舰炮的装弹系统异常复杂,能独立制造这种火炮的全世界屈指可数
  我海军最早接触现代意义上的舰用主炮是80年代进口的法制100mm紧凑型舰炮,其实当时我军有引进美制MK45型127mm舰炮的条件,但是这与当时海军发展的状况不符。因为之前我国的技术还停留在仿自50年代苏制56型“科特林”驱逐舰主炮的76式双联130舰炮的水平,所以仅吃透法制100炮技术就花了16年时间,后来这款型号为H/PJ-87的舰炮广泛出现在054A、052B、051C以及052C型舰上。
  而100mm口径毕竟太小,我海军将在052C建造结束后停止其生产,而选择与西方类似的76.2与130mm高低搭配,一方面是对舰炮认知的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对国产130炮的自信。毕竟这款05年立项,基于俄制双管130mm舰炮成熟技术并结合国产配套系统重新设计的舰炮已经达到了在40发/分的射速下普通弹药30km射程,火箭增程制导弹药射程破百的国际先进水平。这就意味着战时6艘052D仅靠主炮每分钟240发的射速就可以对一个两栖机械化师的登陆作战进行必要的火力支援。(作者署名:军事天地)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盘点外军主流大中口径舰炮
舰炮是现代海军最古老的舰载武器,在20世纪水鱼雷、舰载机和导弹武器出现之前,它曾是是海军舰艇上最重要的主战兵器。舰炮自14世纪装备海军舰艇以来,经过了滑膛炮发展时代(14~19世纪)、线膛炮时代(19世纪至今)。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水鱼雷的出现并没有撼动舰炮作为海战主战兵器的地位。二次世界大战,载满舰载机的航母已经取代以大口径火炮为主要作战兵器的战列舰,成为海上作战新的霸主,舰炮的作用已经大大下降。本世纪60年代,反舰导弹的出现,以及接踵而至的舰空导弹和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应用,使舰炮武器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这些精确制导武器射程远、命中率高、破坏威力大、作战效能好,舰炮与其相比相形见拙。于是,一场关于海军舰艇上还要不要装炮,以及装什么炮的争论日益激烈起来。以英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曾提出极端的观点:现代军舰可不装舰炮,舰炮可完全为导弹所取代。
在这种环境下,舰炮度过了它的60-70年代“低谷”时期。在经过了众多次的实战检验之后,舰炮的不可替代性得到了重新确立。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海战期间,英国MK8型114mm舰炮共发射了包括诱饵弹在内的8000余发炮弹,有效地打击了阿根廷的空中和地面有生力量。据英国司令部白皮书记载,由MK8型114mm舰炮击落了7架阿根廷飞机。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动用了2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使用舰上的406mm超大口径舰炮连续数日对伊拉克军队部署在滨海地区的军事目标进行了猛烈的轰击,共发射100余发炮弹,弹丸重量总计一百余吨。摧毁了伊军的岸防导弹阵地、岸炮阵地、雷达站、指挥所等多处军事目标,使伊军遭受重大损失。和平时期,舰炮可执行低烈度作战。舰艇在执行巡逻警戒任务时,对入侵本国领海的外国船只,舰炮可实施告警射击。总而言之,虽然导弹的出现使舰炮的作用降为辅助性地位,但它仍将是现代水面舰艇上必不可少的武器。
大多数国家海军对舰炮采用以口径分类的作法。通常把76毫米以下称为小口径舰炮,76毫米~130毫米称为中口径舰炮,130毫米以上称为大口径舰炮。现代大中口径舰炮主要作为舰艇主炮,通常为加农炮,身管长度一般为40倍口径以上。特点是弹丸初速高、弹道平直、射程较远;可多管联装、结构紧凑;火炮射界大、射速较高;操作灵活,破坏威力大。典型的大中口径舰炮有美国的Mk45型127毫米舰炮、意大利的“奥托”127毫米舰炮及76毫米舰炮、法国紧凑型100毫米舰炮、俄罗斯的AK-l30型130毫米双联装舰炮及AK-176型76毫米舰炮等。
一、俄罗斯AK-130型双联装130毫米舰炮
1967年,前苏联计划开始开发一款单管130毫米舰炮,用作1135型护卫舰的主炮。但在1969年试制炮的技术测试中发现,单管130毫米舰炮无法实现60发/分的射速,且炮塔重达到100吨,最后只能放弃。1976年,圣彼德堡的阿美第斯特设计局和弗伦泽军火设计局开始共同设计制造双联装的AK-130型130毫米舰炮。尽管1980年服役的“现代”级驱逐舰已经装备了AK-130型舰炮,但此时仍在测试中,直到1985年才正式定型。
AK-130型双联装130毫米舰炮系统包含一套带电视和电子瞄准装置的电脑控制系统。火炮可由雷达控制系统控制实施全自动射击,也可在自主控制模式下由炮手使用炮塔上的康丹瑟光学瞄准具实施射击,还可使用全手动模式射击。AK-130型舰炮配备了炮瞄雷达、红外和光学火控系统,即使在强烈干扰或舰队、电子系统战损的情况下,还可用炮塔右上方的光电瞄准装置进行半自动自主控制,以保持战斗力,具有极高的射击精度和很高的可靠性、生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门70倍口径的130毫米舰炮射速高达70发/分,远超过美国MK45型127毫米舰炮的20发/分,也超过了意大利“奥托”127毫米紧凑型舰炮的45发/分。最大射程29500米,最大射高20000米。由于改进了装填机构,AK-130型舰炮的重量大幅减少,仅为35吨。
但由于该炮在甲板以下的安装深度达6.2~9.4米,因此只能装备在大型军舰上,如“现代”级驱逐舰、“无畏2”级驱逐舰、“光荣”级巡洋舰、“基洛夫”级巡洋舰等。
二、美国MK45型127毫米舰炮
美国FMC公司北方军械部(1993年被美国联合防务公司并购,2005年又并入英国BAE系统旗下)于1964年在MK42型127毫米舰炮的基础上开始改进研制MK45型127毫米舰炮。当时,研制该型炮的出发点是扬长避短。虽然舰炮在射程、速度、命中精度等方面都不及导弹,但是较大口径的舰炮在两栖作战中,是较为有效的对岸火力支援武器,它具有长时间连续射击、投弹量大的优点,能有力地炮轰岸防的固定面目标。因此,考虑到MK42型舰炮存在有重量笨重(58.58吨)、自动化程度低、可靠性尚不高等缺点,不能满足新的作战需求,在设计MK45型时,重点是减轻重量、提高可靠性、易于维修、减少操作人员。研制成功的MK45型舰炮重量仅有22.5吨,操作人员减少到6人,机械结构也有所简化,提高了可靠性,更便于维修。但是发射率却降低到20发/分(MK42型为34发/分)。
为了进一步提高MK45型舰炮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付水面目标和岸上目标的命中精度和毁伤概率,美国FMC公司于1977年对舰炮开始了第一次改进,改进后的MK45-Mod1型(以下简称Mod1型)舰炮增加了自动选弹功能,它能够发射6种不同炮弹。1980年2月,在美海军“布里斯科“(Briscoe)(DDG977)号驱逐舰上,对Mod1型舰炮的自动选弹功能进行了成功的验证试验。20世纪80年代末,FMC公司对MK45型127毫米舰炮进行了第二次较大的技术改进。改进的重点是提高可靠性、便于维修。它更多地采用了可靠性好的标准部件,如用固态逻辑电路和放大器取代了延时逻辑电路,用封装式固态红外光电管取代了机械开关和白炽光电管;内装的自检仪器可以随时检测出故障及故障部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海军对MK45型舰炮加大了改进力度,分别研制了Mod2型、Mod3型、Mod4型舰炮,身管长也将原54倍口径加长到62倍口径。目前,Mod2型舰炮已研制成功,日常维修操作已相当简单,操作人员由6人减少至2人,并已装备在美、澳、日本等国军舰上。Mod4型在舰炮结构上作了重大改进,其综合性能有明显提高。
MK45型舰炮首次装备于美海军“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该舰是于1974年服役的。在以后几年里服役的美海军各级水面舰艇,如“弗吉尼亚”(Virginia)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1976年服役)、“斯普鲁恩斯”(Spruance)级导弹驱逐舰(1975年服役)以及“塔拉瓦”(Tarawa)级两栖攻击舰(1976年服役)都装备了MK45型舰炮。80年代中期以后服役的美海军“提康德罗加”(Ticonderoga)级导弹巡洋舰和90年代初服役的“阿利·伯克”(Arleigh Burke)级新型导弹驱逐舰上装备有MK45-Mod1型舰炮。此外,MK45型127毫米舰炮还装备日本的“爱宕”级驱逐舰、“秋月”级驱逐舰、韩国的“李舜臣”级驱逐舰、“世宗大王”级驱逐舰、“仁川”级护卫舰、澳大利亚“霍巴特”级驱逐舰、西班牙F-100型护卫舰等。
如今,MK45型127毫米舰炮已成为美国海军大、中型水面舰艇上的标准装备。它主要用于舰上导弹的后备武器实施对舰作战和对岸炮火支援。同时,新型弹药及应用技术层出不穷,这使MK45舰炮如虎添翼,作战性能有了极大提高。正在开发的新型弹药有,低成本竞争型弹药(LCCM)、BestBuy弹药、Scramshell高性能炮弹、增程制导炮弹(ERGM)、Mk172新型子母炮弹(cargoprojectile)及其高能发射装药。应用技术有,新型高能材料、末段寻的器技术、信号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等。
三、意大利“奥托”127毫米舰炮
意大利“奥托”127毫米舰炮和美国MK45型127毫米舰炮同是世界上著名的战舰主炮。该炮于上世纪70年代初正式生产和装备,是用在驱逐舰和护卫舰上的高平两用主炮,用来对付飞机、导弹,攻击舰艇和轰击陆上目标。该炮最大特点是结构紧凑、射速高、可靠性好、储弹量大。火炮由甲板上的炮塔部分和甲板下的弹舱以及装填和供弹系统组成。火炮采用127毫米口径、54倍口径长的身管,初速808米/秒,最大射程23680米,最大射速45发/分,且射速可调。该炮由扬弹机供弹。
“奥托”127毫米舰炮的标准型为紧凑型(Compact),开发时间与美国Mk
45型舰炮相近,两者使用相同的弹药。美国在上一代MK42舰炮开发是继承泛用功能,设计采高平两用。然而机械结构与炮身寿命的问题让美国在开发MK45型的时候放弃了对空效能,主要以操作稳定度作为考量;然而意大利设计此款舰炮主要是防空取向,因此在设计时便以超越MK42型的每分40发射速作为标准,采取了与76毫米快炮类似的诸多全新设计,成功的让舰炮系统在轻量化以及自动化下仍具有高射速效果,为了提高射速以及续射性采用了液冷式炮管(将炮身内部凿空并注入冷却液),因此可以维持长时间高射速状态。
火炮系统分成上甲板部与下甲板部,下甲板部为控制室与人力装弹区;装弹手以人力方式将底火与炮弹自弹药库取出,安置进下甲板的圆筒状弹夹,装弹人力最低需求2名,最大射速时需8名装填手运送弹药,扬弹机将安装好引信的炮弹运送至上甲板的火炮区块;上甲板部为火炮区可全自动无人操作,除了主炮外炮塔内规划了3个弹药储藏区共66发的备射弹,炮弹发射后弹壳依照设计动线掉落至下甲板区由人力回收。
除了标准型以外,2003年原厂推出针对吨位较小的舰艇而设计的轻量版(Light Weight)。炮塔重量由原先的40.6吨减轻到25吨,炮身口径长增长至64倍口径,不过回转速度减慢,最高射速也降低为35发/分,搭配特殊弹药射程可达100公里。
“奥托”127毫米舰炮除装备意大利的“大胆”级(Audace)与路·杜·泽·拉·潘级(Luigi Durand de la
Penne)驱逐舰、“狼”级(Lupo)与“西北风”级(Maestrale)护卫舰外,还装备阿根廷与利比里亚的MEKO360系列护卫舰、加拿大“部族”级(Tribal)驱逐舰、日本“金刚”级驱逐舰、“高波”级驱逐舰、韩国“广开土大王”级驱逐舰、荷兰“七省”级(De zeven Provincien)护卫舰等。
四、英国MK8型114mm舰炮
二战以后,英国皇家海军提出了应发展一种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的中口径舰炮武器,并最终将114mm(4.5英寸)舰炮选定为驱逐舰、护卫舰等水面舰艇主炮的标准口径。60年代初,英国海军开始考虑对当时正服役的MK6型114mm舰炮进行技术改造,并提出了指标要求: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人员少、可靠性好。1966年,英国维克斯造船工程有限公司(VSEL)正式承接了MK8型114mm舰炮的发展设计合同,1968年完成样机研制,它以MK6型114mm舰炮为基础,借鉴了105mm自行火炮的一些技术,经过2年多的试验后于1970年投入使用。
炮管设计借鉴了英国陆军“艾博特”(Abbot)105mm榴弹炮管结构,采用单筒式,管长从MK6型舰炮的45倍口径长加长到55倍口径。为了减轻炮管重量,拆掉了水冷却装置。MK8型舰炮的发射率不高,只有25发/分,不太适于作为有效的防空武器。主要使命任务为:在对海射击区域内,对敌海上目标(大、中、小型水面作战舰艇和辅助船只)进行攻击;
在射击区域内,对敌岸(或岛礁)上软、硬目标或集群目标进行攻击。
目前,MK8型舰炮已装备在英国海军45型、42型驱逐舰和21型、22型、23型护卫舰上。
五、法国100毫米紧凑型舰炮
法国海军舰炮装备系列与发展,与其它北约国家海军有所不同。其舰炮口径系列简单,且以公制(毫米)作为舰炮口径标准,而不是英制(英寸)发展体制。其现役主战舰艇的主炮是100毫米舰炮,在北约国家海军中通用性差,副炮多为“吉亚特”20F2型或“厄利孔”20毫米舰炮,只有一些辅助舰船上装有30毫米舰炮或早期的“博福斯”40毫米舰炮。法国军火商也曾开发过“萨摩斯”与“撒旦”近程防御系统(CIWS),但都因法国海军没有采用而夭折,所以法国是没有装备CIWS的国家。
法国100mm舰炮由法国克勒索·洛瓦尔(Creusoc-Loire)公司负责研制,最早发展于1953年,1959年开始装备舰队。到了60年代末,先后改进研制出64型和68型。经过几次改进后,发展到68-Ⅱ型时,100mm舰炮在射速、可靠性、全自动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它不仅成为法国海军大、中型水面舰艇不可缺少的武器装备,完成对舰作战、对空防御和对岸火力支援的多种使命,而且还出口于阿根廷、土耳其等7个国家。
法国克勒索·洛瓦尔公司 1978年对68型100mm舰炮开始了改进设计工作,并在同年法国海军展览会上展出了改进的样炮模型,命名为100mm紧凑型舰炮。该型炮保留了68型舰炮的内弹道性能不变,主要是减轻重量,提高火炮的快速性、发射率、精度和可靠性。广泛采用了铝合金和高强度玻璃钢材料,明显减轻了该炮重量,全炮仅重17.5t,是同口径舰炮中最轻的,能装在500t级以下的小型水面舰艇。改进供弹系统,确保了高的发射率,它比68型100mm舰炮的发射率提高了50%,最高达90发/分,身管长位55倍口径。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使从炮塔到技术舱之间的60~80条信息能够即时得到处理,提高了该炮的快速应变能力。
该炮定型后于1983年投产,但法国海军由于旧式的100mm炮贮备过剩,因此并未装备。但在出口市场上,先后有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中国等国家海军购买了该炮。中国在其基础上仿制出了H/PJ-87单管100mm
55倍口径舰炮,并装备052B型驱逐舰、052C型驱逐舰、054型护卫舰。
六、意大利“奥托”76毫米舰炮
1958年,意大利开始研发一款实用型的62倍口径76毫米舰炮,并于1962年投入生产,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主力对空舰炮装备意大利海军。20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在第一代76毫米舰炮的基础上,推出了第二代的紧凑型76毫米舰炮,全重7.5吨,射速85发/分。该炮一经推出就倍受西方国家海军的青睐,它适于装备护卫舰等中小舰艇,具有很好的防空能力。在当时的军火贸易出口市场上,76毫米紧凑型舰炮赢得了很多用户,是目前装备量最大的76毫米舰炮。其中,美国于1975年引进了76毫米紧凑炮加以仿制,并命名为MK75舰炮,作为“佩里”级护卫舰的主炮。日本也引进了生产许可证,由日本制钢所生产。
虽然76毫米紧凑型舰炮的射速已经达到了85发/分,但是意大利人并不满足。20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奥托”公司开始改进它的76毫米紧凑型舰炮,改进重点是提高发射率和精度。1985年首次展出射速为100~120发/分的76毫米快速型舰炮,并于1988年4月开始在“勇敢”号驱逐舰上进行海上实验。之后,又继续改进出射速120发/分、精度更好的76毫米超速型舰炮。近年来,为了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又推出了具有隐身特征炮塔的版本,并装备日本的“隼”级导弹快艇和挪威的“南森”级护卫舰。
七、俄罗斯AK-176型76毫米舰炮
70年代初,小型快速攻击型舰艇发展迅速。例如,德国“虎”(Tiger)级导弹快艇、丹麦“惠勒摩斯”级导弹快艇等新一代舰只相继服役,这些舰艇上均装备了意大利“奥托”76毫米紧凑型舰炮。受其影响,前苏联海军也开始意识到需要提高其小型导弹护卫艇、轻型护卫舰等小型水面舰艇的战斗力。为此,在AK-726型双联装76毫米舰炮的基础上,由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机械制造厂负责研制了AK-176型单管59倍口径76毫米舰炮,该炮于1975年在“牛虻”(Slepen)级巡逻艇上进行了试验,1978年服役。它最先装备于俄罗斯海军“纳奴契卡”(Nanuchka)Ⅲ级轻型护卫舰,以后主要装备于“塔朗图尔”(Tarantul)级、“格里莎”(Grisha)V级、“帕契姆“(Parchim)Ⅱ级轻型护卫舰、“马特卡”(Matka)级快速攻击艇以及各种军用船。同时,还出口保加利亚、古巴、德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该单管舰炮用于抗击来自空中的威胁目标,打击海上目标和岸上可见目标。
该舰炮的主要特点是:1、射速高。该炮在设计上采用了双路快速供弹和自动机的高速循环动作,使舰炮的射速达到了120-130发/发。2、持续射击能力强AK-176舰炮弹鼓储量大,差不多是“奥托”76毫米舰炮的2倍,并配有海水循环冷却系统,所以在不进行补弹的条件下可长时间地持续射击。3、可靠性好,易于保养维修。AK-176舰炮从定型生产、出厂验收到装舰后的实弹试验等,它所经过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把关的有关试验,提高了可靠性。该炮的机械部分的故障率为0.2%,电气部分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为300小时,这些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炮塔上有多个维护门,维修人员可方便地出入,排除一个机械故障一般只需10-12分,排除一个电气故障(如随动系统中的故障)一般用30分。4、瞄准方式多、生存力强。AK-176舰炮有全自动、半自动瞄准、人工瞄准三种工作方式,这反映了前苏联海军在舰炮作战的指导思想上与西方国家有明显不同,近些年,俄罗斯海军最新装舰的单管100舰炮和双管130mm舰炮也都保留有手动瞄准方式,它体现了俄罗斯海军设法在复杂的海战中发挥舰炮的最大效能,提高其生存能力的作战思想。5、环境适应能力强,弹道性能好AK-176舰炮能在7级海情、-40+~50°C的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它的初速较大,射程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装备】日本战列舰之王——大和|【三海一核】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大学生在线()
【装备】日本战列舰之王——大和
1937年9月的一天,日本吴市的气氛诡异的变化起来,港口船坞突然间忙了起来,大群警察,密探围绕着这里,监视着工程师们和工人们在庞大的船坞四周搭建伪装网,并且大量改装吴市的海军船厂,工程十分惊人,巨大的伪装网使用了大量的棕绳,致使吴市周边的棕绳全部脱销。吴市,日本的天然良港,自古即有水军驻扎于此,明治时代后,更先后成为日本帝国海军和海上自卫队的主要据点,更是造船、钢铁、机械的发展中心,这里有着日本重要的海军军工厂,人口众多,到二战时达到了最大值40万。这一天,这座城市的几乎所有工业尖端力量、技术、资金都被汇聚于此。茫然的人们哪里知道,这里,将要诞生人类史上的巨兽,战列舰之王——大和!野心1934年,这一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已经在复仇和贫穷下的愤怒的日本等国来说,已是形同虚设了,一战凡尔赛和约意味的20年和平,也终于要到期了。战败国的卷土重来,在人类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更是变本加厉。一战,不是义战,没有正义,没有对错,人类为了利益聚在一起,拉帮结党,拳脚相向,。所以,当法西斯和帝国主义兴起的时候,英国在想怎么继续当老大,美国想着怎么废掉英国自己当老大,20年,列强还是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德国的复兴崛起,日本的崛起,他们不顾代价地利用,早已忘记那曾经也让他们畏惧的爪牙。这时的日本,已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日本一面为了公开争夺自己的船舰吨位,一面暗中研制着突破条约的巨型战列舰。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召开,日本极力争夺自己的海军力量,但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1936年,日本拒绝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并退出裁军会议。不光日本,即便那些所谓签字的国家,都早已将条约抛之脑后了,他们纷纷造出了巨炮大舰时代的最后一头巨兽——后条约战列舰。而日本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假想敌美国的工业实力跟自己简直是天壤之别,为了弥补这一天然缺陷,日本希望以质量胜数量,于是通过了第三次造舰补充计划,研制了最为先进的最为强大的新型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就是后条约战列舰其中之一。大和号战列舰(日文:やまと,英文:Yamato,中文:大和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舰建造过程中的计划的标准排水量为64000吨,实际建成是的排水量则为65000吨,满载排水量72808吨。其中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据认为大和携带6-10条610毫米直径鱼雷,但该舰没有鱼雷发射管,6-10条鱼雷也没有75吨重),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合计重量69,100吨(正常排水量)1937年11月,在侵华战争爆发的四个月后,日本开始了大和的建造,铺设了第一根龙骨。武器1941年10月,大和开始试航,到了12月日,就是珍珠港事件爆发的那一天,大和试航结束,编入现役。历时4年完成。大和的建造,日本煞费苦心,大和身上的每一处都浓缩着日本30年来对海军舰艇制造的研究。1934年10月,日本开始了这项惊人的设计,就像日本赋予它民族之名一样,日本竭尽全力将日本最好的技术应用于大和。无论是海军史还是船舶史,大和都拥有一席之地。大和开创性的采用了球鼻首,且在球鼻首里加装上了听音器;大和使用了舰首半圆形前斜,这是以往军舰上未出现过的,很多在英美还处于试验阶段,足可看出日本在造船领域的先进。在设计上,日本经过大量试验和保留数据,采用了技术成熟的蒸汽轮机,使庞大的大和可以达到30节的航速,日本一改自己以往的战列舰桥建筑的异常高大复杂,容易被识别发现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优化了舰桥采用了二重筒状结构,减少对外开口使整个舰桥指挥部的结构更加紧密,减少了火炮冲击波的影响,并且依照战列舰的烟囱薄弱的特点,采用了单烟囱及加大烟囱倾斜角度,并且加固了烟囱前装甲,既提高了烟囱的防护能力,又使烟囱不阻挡观测视野;为了提高大和的机动能力,大和采取了先进的转向舵,分为主舵和副舵,距离15米,大大提高了大和的转向能力;大和的前甲板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位呈曲线状,船身较宽,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实际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非常大,而舰体粗短的“大和”无疑拥有着更好的纵向稳定性。大和上的改进,很多都被大型军舰、航母沿用至今。人们熟知大和,就是因为大和有着无与伦比的装甲和武器。最为著名的便是大和的主炮,460毫米的大口径舰炮,这是战列舰史上当之无愧的No.1,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时,各国就已经开始研制这种口径的巨炮,只是当时的还未曾想到将如此巨大口径的火炮应用到战列舰上去,这就是为人熟知的巨炮的前身,不过巨炮,或是轨道炮的应用虽然很著名,但是实际威力和作战效果并不明显,相反,在海军战列舰在对大口径火炮的需求日渐增长时,这种口径夸张的巨炮歪打正着的被海军追捧。1920年试制的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在高膛压条件下,炮管很难支持,而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为此,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事后日本经过多次模拟实验与讨论,根据设计要求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三联装9门主炮方案,并且选用前二后一的布局,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单座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总重为2,774吨(有些资料称大和炮塔重2,510吨,系未计算弹药时的重量),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后部装有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装有电罗经,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弹机械化。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为1.8发/每分;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重1460公斤,装有330公斤高爆炸药,发射后可在空中飞行90秒,最大射程42公里。在20到30千米距离上可以打穿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如此巨大的主炮,即便炮塔沉重,后坐力也相当惊人,9门主炮按一舷齐射,后坐力竟让达到了8000吨。为了解决后坐力的问题,日本人绞尽脑汁,开始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后为了加强防空力量在每个炮塔上加设了2门三联装25mm防空机枪)。大和炮的优异性还表现在射速上,这是改变了设计方式的结果,3联装主炮齐射后发射出去的炮弹在飞行中往往会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以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让中间那门火炮与边上的2门交替发射,而大和舰在主炮上装了一种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间那门炮的发射时间比边上2门延迟3/1000秒—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同时射击。大和舰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分别执行对同等战列舰和大型舰船及航母、对空、对地和小型舰艇的攻击。这里我还是提一下这个对空炮弹,即三式对空弹,上文中曾明确的提出来,大和的主炮的仰角射界可以达到45度,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懂行的人都知道,战列舰的主炮基本不会对空,很多国家对大口径火炮的对空能力都做过研究,但是限于火炮的引信技术和杀伤方式等问题,对空在其他战列舰上基本被取消。大和,我一直这么看待日本强加给大和主炮的对空能力和一系列对防控的加强是因为日本已经认识到到了航空母舰的威力和海军航空兵的作用,至少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人认同这一点,所以大和的460主炮,也装备着罕见的对空炮弹,不过技术上的硬伤就是显而易见得了,大和的主炮对空时使用的三式对空炮弹需要再发射前调节延迟引信来控制炮弹在空中的爆炸时间,从而取到打击敌方飞机的效果,可是说的简单,怎么调节引信呢?拧螺丝!对,就是这么简单易懂,啥时间,大和回到了最早期的风帆战列舰时期,你想打到敌人的话,必须先来测量敌我距离,再算出需要的引火线长度并裁线,然后发射出去,大和除了把引线换成了螺丝,原理基本相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种滑稽的设计被应用下来,而且在大和沉没的冲绳岛战役当中,这种主炮确确实实应用了!除了主炮,大和的其他武备也很齐全,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副炮采用从最上级巡洋舰改装时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四联装3门),该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4座炮塔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上层建筑的两舷。(这两座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来安装高射炮)。这种配置可保证大和舰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舷。还装备155mm炮156门(3联装45座、单装21座),13.2mm机枪4挺(双联装2座),大和的舰桥旁边围满了密密麻麻的各型舰炮,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发怒的刺猬。此外,大和还配有3种鱼雷,舰载机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和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共七架。作为战列舰中的老大,大和不仅仅拥有出色的攻击力,还装备着最厚的装甲带,作为一艘标准的战列舰,其防护性能堪比教科书,按照设计要求,即该舰的装甲可以承受该舰自己的攻击,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米距离上的打击,大和绝对符合这个要求。它是整个战列舰史上最厚重的一艘。装甲带经过严格设计与处理,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倾角(向内侧倾斜),舷侧装甲倾角是战列舰中最大的,大和舰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大大提高了大和舰装甲的抗弹性。大和防护系统并没有明显的特点,只是对指挥塔、炮塔及主机和弹药库的装甲进行了进一步的加护;并且迫于航空力量的压力和对远程炮战中极易出现的大角度落弹情况,大和号对几乎所有的重要部分上甲板进行了较大加强为了减轻重量,以保证炮塔的转动速度,该舰副炮的防御设计得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为25毫米,仅能防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副炮的炮塔底座采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来保护向弹药库的通道。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是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也只是加强了弹药库的防护。为了防水雷和鱼雷攻击,大和的舰底采用3层底。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大和号应对鱼雷攻击的能力相较于其他战列舰要强好多,但是大和号的船体防鱼雷设计并不科学,这也是造成大和号沉没的巨大原因。(真不知道日本咋想的,日本二战时期在鱼雷上的研究是公认的出类拔萃,但是无论是大型战列舰还是航母,对鱼雷的防护其相当的差劲。)上文提到了,大和在珍珠港事件的当天完成了试航,成了此次事件的功臣山本五十六的旗舰。(山本五十六这人很有眼光,不仅支持航母的发展,看到了航母未来的潜力,而且成功,偷袭了珍珠港,我在这里不提及罗斯福阴谋论,他很反对战列舰的研制,认为航母的潜力会更加大。不过大和一给他,他就把大和当旗舰,说他口是心非吧,其实也不是,这就跟我们总是说钱是万恶之源,不过一旦有人给你很多钱,你一样很开心,同样的道理,理解万岁!)这艘被日本视为“帝国的救星”的庞然大物,终于开始了他悲剧的一生。他将载着大舰巨炮主义坠入深渊,不过,跟我们一样,无论成功失败,在game over之前,一生的路还是要走,还是有悲剧和欢喜,没人逃得了!本来我也想费些时间对大和号的事迹一一介绍来着,不过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战争太多了,作为一条如此短命的战列舰,而且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的作用和影线并不是很大,他所经历的战斗确实不少,大大小小有了20多次,被航空炸弹击中27次(最后一战24次),鱼雷12次(最后10次)。小战斗不谈,光聊聊大战吧!刚上战场的1943年,这家伙除了被人家潜艇闷头打中了2颗鱼雷后,就没有什么了。第一次参战有点冤,中途岛海战没赶上,一开始的几次战斗其实都是没有参加的,中途岛受挫后,大和一直在等待机会。大和之殇机会终于来了!月,美国开始实施菲律宾战役,日,大和号作为栗田舰队的核心,包括武藏等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的第二舰队,由文莱出击,执行捷号作战计划(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舰队遭到了重创所以未能参战),参加莱特湾海战。这次海战中,大和初露锋芒,一炮秒杀了美国护航航口母舰冈比尔湾号,巨大的爆炸使得航母直接被炸成两段。不过此次海战中,大和一共打出了104枚炮弹,其射击精度可想而知,我能理解美国人为什么在这场赢得应该算是轻松加愉快的战役中并不好受的感觉了,他们需要冒着分分钟秒杀自己的炮弹来战斗,看着炮弹飞过来,但就是没打着,跟被枪毙时枪哑火了一样,这个虐心啊!之前战役中姐妹舰武藏号被炸沉,给了日本无比沉重的打击,这次又看到了大和的实力,估计日本人才会丧心病狂的想出自杀式袭击这种烂招。所以当美国开始实施中途岛登陆战,日本不仅出动大量自杀飞机攻击美国舰队,还不顾联合舰队的反对,强行出动大和号。不得已,大和带领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前往战场,由于燃油紧缺,大和的整个舰队只带了大约1/3的燃油,基本就是单程票。大和的命运也就结束了,这次出行,美军很快觉察到了,出动了大量飞机侦察,并且还是像以前一样,将大和调离到远海,阻止岸基航空兵的支援。美军率先发现了大和,并通过战斗机、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等共280架发起了突袭,一时间,各类飞机腾空而起,对大和展开了狂轰乱炸,鱼雷,炸弹,机枪火舌倾泻而下,大和奋力反击,舰桥周围的火炮纷纷引燃,在空中交汇出一张火网,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偶然情况,还是美国人好像在轰完武藏号后得到了经验,所以鱼雷机只对左舷一面开火,即便大和疾行躲避,还是因为船身过于庞大而无法有效规避。这使得大和很快倾斜,美军可以使大和迅速沉没。四架美军鱼雷机冲出云层从容实施攻击,美机攻击动作十分完美, 它们朝敌舰上层建筑上不升起的太阳旗直冲过去, 瞄准左舷首部和正横之, 在距离目标码时投下了鱼雷投雷后, 四机如释重负, 摇晃前冲, 险些撞到了大和号的烟囱, 如同是在进行飞行特技表演。战斗异常惨烈,大和上到处是爆炸、燃烧和日军士兵的鲜血,在铺天盖地的飞机攻势下,大和上的火力越来越弱,船体甲板上到处是日本士兵的尸体残骸,日军还继续拼死抵抗着,很多美军飞机在投弹之后还在用机枪对大和疯狂扫射,最终,大和在被鱼雷击中十余次后,船体已经左倾80度,几乎与水面垂直,即使在注水平衡也无法阻止船的倾覆,大和终于沉没了然而就在大和沉下水的那一刻,460毫米前主炮膛里的炮弹滑落下来,撞穿了弹药舱甲板,引爆了舱中的炮弹,剧烈的爆炸将大和号舰体炸断,烈焰冲天而起,翻滚的蘑菇状烟柱竟高达1000米,甚至连110海里外鹿儿岛的居民都看到了大爆炸的火光与浓烟。下沉的巨大舰体在海面上形成了 一个深50米的旋涡,将许多在海面挣扎的舰员吸入海底。不多时,后主炮塔里的弹药也在水下爆炸,钢铁的碎片从水下飞溅而出,爆炸的气浪连附近日舰上的水兵都感到一阵窒息,伊藤中将和有贺大佐以下2498名舰员葬 身 海 底 ,只有269人生还。大和的覆灭,标志着战列舰时代的终结,盛行了半个世纪的大炮巨舰主义也终于烟消云散了,大和是战列舰迷们最为喜欢最为推崇的战列舰,我知道,在我之前,很多人写过大和,太典型了,那么强大,那么传奇,又是那么悲剧,他把战列舰的威力推向巅峰,又亲手结束了战列舰的命运。无数人惋惜战列舰的离去,没错,战列舰是男人的浪漫,它是人类兵器时尚最能体现暴力美学的武器,之前,我听过很多人讲战列舰,也读过很多书,看法都不尽相同,老兵虽死,但是光荣依旧。无疑,我也一样,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我之所以选大和,不仅是上述原因,还因为我是学造船的,大和上有着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日本对我们来说,抵触情绪都不小,但是有些东西要掘弃,有些方面我们还是要学习,大和留给我们的是教训,是经验,是借鉴,也是警醒,学习战争,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平!在此,向所有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们致敬!
浏览(1763)
网友评论(0)
请先后再进行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口径舰炮穿深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