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匍匋怎样做匍匋酒

当前位置: >>
第一讲: 第一讲:汉字与汉字学 语言与文字 汉语与汉字 中国文字学 “小学”与“汉语言文字学” 汉字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学习汉字学 汉字的性质什么是语言?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于文字也。 ” ――(清)陈澧 什么是文字? 什么是文字? 广义: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
狭义: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 ――(清)陈澧 中国文字学 所谓“中国文字学” : 广义: “广义的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境内各民族所使用的各种文字,它的任 务是探讨中国古往今来各种文字的共同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制约文字发展的人文因 素,以求对中国文字的未来及国家语文政策的实施效果作出合理的预测。 ” ――聂鸿音 狭义:狭义的中国文字学则指中国传统的汉文字学。 “小学”与“汉语言文字学” 小学” 汉语言文字学” ”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 小学:文字学(以研究字形为主) 音韵学(以研究字音为主) 训诂学(以研究字义为主) “汉语言文字学” “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为小学,则以袭用 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 ” ――章太炎(1906) 《论语言文字之学》 汉字学的研究对象 “文字的形体的研究,是应该成为独立的科学的,语言的主体是声音,文字的主体是形 体,我们可以把文字的声音归到语言学里去,但形体却是独立的,……文字固然是语言 的符号,但语言只构成了文字的声音部分,我们要研究每一个符号的起源和演变,我们 要研究出一种适当的符号,那都是文字学的范围。 ” ――唐兰(1934) 《古文字学导论》 “我们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只限于形体。……文字学本来就是字形学,不应该包括训诂 和声韵。一个字的字音和字义虽然和字形有关系,但在本质上,它们是属于语言的。 ” ――唐兰(1949) 《中国文字学》1 汉字学包括如下四个部分: 1、汉字构形学。 2、汉字字体学。 3、汉字字源学。 4、汉字文化学。 ――王宁(2002) 《汉字构形学讲座》 学科发展过程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汉语言文字学:开始逐渐区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文字学:把研究对象确定为汉字字形; 汉字学:明确提出了汉字学研究的四个部分。 如何学习汉字学 1、正确区分汉字与汉语 2、树立历史观念,注意古今沟通 3、掌握规律,注意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语言的特点决定文字的特点: 文字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因此它必须适应该种语言的特点,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 文字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发展不仅受语言发展的影响,也会受到自身发展规 律,以及其他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非语言因素对文字发展演变的影响 1、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影响文字符号的形体。 2、不同民族的造型艺术特点也影响文字总体的字形风格。 3、不同的社会集团对文字的使用有很大影响。 4、本民族的文字可能受其他民族文字体系的影响。 汉字和汉语的相互影响 汉字的特点: 1、方块字 2、汉字与音节相对应(儿化音除外) 3、基本上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字义 4、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无论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还是几个字记录一个词, 书面上的排列距离都一样。 汉语对汉字的影响 1、汉语的单音节性决定了汉字字形与音节相对应的特点。 2、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这一特点影响了汉字的构形原则的选择,决定了汉字一直以来 都具有表意的性质。 3、汉语语音系统相对简单,同音词数量多的特点,促使汉字最终发展成为以形声字为 主体的文字系统。 汉字在汉语交际表达方面的作用 1、超越方言,增强地区凝聚力。 2、字形复杂,在书面上可以起到区别同音词的作用,为语音的简化提供了条件。 3、汉字在汉语修辞方面的作用。 汉字的性质 P101 表意文字? 过渡文字? 词文字/语素文字? 词-音节文字/表词-音节文字/音节-表意文字? 意音文字? 汉字的发展 汉字与古代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是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 从图画和记号到原始文字: 当图画和记号能够固定地对应语言中的词的时候,这些符号就变成了文字。 我们把还不能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称为原始文字。 汉字发展简史 ――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 象形字通过描摹事物的形体来表达意义。 指示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指示符号来指称事物的字。 会意字是会合两个以上的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 汉字发展简史――假借字 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注定其数量是有限的, (P4)要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 所造成的困难,只有一条出路:采用表音的方法。这就是借用某个字或者某种事物的图 形作为表音符号(以下简称音符) ,来记录跟这个字或这种事物的名称同音或音近的词。 这样,那些难以为他们造表意字的词,就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这种记录语言的方 法,在我们传统文字学上称为假借。用这种方法为词配备的字,就是假借字。 跟图画有明确界限的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 汉字发展简史――假借的局限性 假借方法的意义:假借方法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大大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对于 找不到合适的单个假借字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也可以假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起 来记录。 假借方法的局限性:同一个字代表不同的词,在缺乏具体语境或语境不明的情况下容易 造成误解和混淆。 汉字发展简史――形声字 为了克服假借和表意字一形多义所引起的字义混淆现象,人们把有些表意字或表意符号 (以下简称意符)用作指示字义的符号,加注在原来的字上。这种由表音的符号和指示 字义的符号一起组成的字在我国传统的文字学上被称为形声字。表音部分称为声旁,表 意部分称为形旁。形旁在传统文字学上称为定符或类符。 形声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文字表达语言的准确性,是汉字形成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 骤。并且成为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 汉字构形的相关概念 记号: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内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的符号,这种符号称为记号。记号可以 成为一个独立的字符,也可以成为组成汉字的一个部分。 音符:造字时,借用某个字或者某种事物的图形作为表音符号,这种符号被称为音符。 意符:造字时,人们用来指示该字意义的符号被称为意符。 声旁和形旁:形声字中,表音部分称为声旁,表意义的部分被称为形旁。P16 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上可以说是西周以前) ,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 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为使用意符、 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的形成可以看作这种演变完成的标志) 。如果一定要1 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 学者那样把它简称为意音文字,后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问题: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你认为汉字应该属于哪种文字体系?(请参考以下的一些 字) 日 月 休 夜 鸡(u) 构() 书( 尘 心 忍 采 彩 其 啤 葡萄(蒲桃、匍 葡萄牙 华(人) 华(盛顿)第二讲: 第二讲: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八卦说: “仰t^象于天,俯t^法于地,^BF之文c地之宜,近取T身,h取T物,于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f物之情。 ” ――《周易.o鳌 “河出D,洛出}人t之。 ” ――《周易.o》结绳说: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t^象於天,俯t^法於地,BF之文c地之宜, 近取T身,h取T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象。及神r氏YK橹味y其事,庶I其繁, 蚊壬|S帝之史}RBF之E,知分理之可相e也,初造酢 ――S慎(|h) 《f文解字 }R造字f: “昔者}R作煊晁冢硪箍蕖 ” ――《淮南子.本》 h字的萌芽 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 7000 年前)中发现的契刻符号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仰韶文化――彩陶文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因 1921 年发现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而 得名。仰韶文化是指距今约
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其文化以彩 绘陶器为特征。 仰韶文化的代表是西西安半坡文化。从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一批符号,被认为是 原始文字的雏形。 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符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 为距今 5000 年―4000 年。 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符 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于 1957 年发现,1960 年采集到三件刻画图像陶文的大口 尊(简称陶文) 。有不少学者认为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的陶尊文字是现行汉字的初型或 远祖,其成型时期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五千年左右,比甲骨文早 1500 余年。 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及诸城前寨四处遗址,共发现陶尊文字 17 枚,刻画图 像 3 枚。 龙山文化邹平丁公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符1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发现于山东章 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
年(另一说为公元前 2900 年―前 2100 年)。 1991 年秋至 1992 年夏,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实习队在对山东邹平丁公遗址进行发掘时, 出土了一件刻有多个符号的陶片。据推测,这块刻有陶符的陶片应该位于一个陶盆的底 部。陶片上可确定的符号为十一个。关于这些陶符专家们意见不一,但基本上都认为这 是一种原始文字。 汉字的成熟和发展 中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大部分是殷商晚期文 字,时间大概在公元前 14 世纪-前 11 世纪。3000 多年前的商代,人们认为有神秘力量 主宰自然和人事,于是用占卜来预测事情的吉凶祸福。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 汉字,用来记录占卜的内容和结果。 据胡厚宣先生在《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 年第 5 期) ( ,目 前发掘出 15 余万片甲骨,但王凤阳先生认为“如能拼合起来,也不过万片左右” (王凤 阳《汉字学》上册 p107) 。从 1899 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出土的甲骨除在我国收藏 以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也有不少收藏。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 个, 但是到现在为止已释读出的字只有 2000 个左右。 我们从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代文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 己的特点和规律。从构形来看,甲骨文还具有鲜明的象形性特点。 钟鼎铭文(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我国上古时代称青铜为金, 因此把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 钟、鼎是青铜器中乐器、礼器的代表,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钟鼎上的文字有阴文和阳 文两种,阴文叫款,阳文叫识,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款识。 石刻文字――故宫博物院石鼓文、泰山刻石和三体石经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写在十块鼓形的石上,故称“石鼓文” ,关于其 制作时代说法不一。经近代和今人进一步研究,一般认为是战国时秦国刻石,但具体时 间不详。石鼓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 ,唐初被发现,在历朝历代几经辗转,现藏北京 故宫博物院。十个石鼓上的文字大多剥离,其中一石文字全部无存。 石鼓文所刻书体,是由大篆向小篆演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泰山刻石位于泰山上岱庙东御座内,是泰山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内容为秦始皇功德 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书写。刻石原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移至此。刻石原文共 222 字,经岁月风霜今仅存十字。现在泰山刻石为国家一级文物。 汉末魏初,古文经学盛行, 《熹平石经》是今文经,魏正始年间又刻古文经。每字三体, 先古文,次篆书,再隶书,因此称为“三体石经” 。魏正始二年( 公元 241 年)立于洛 阳。 三体石经对研究我国文字与书体的变化很有价值。 简牍文字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片。制 作时先把竹子剖成一公分左右宽的竹条,经过刮削、烘烤,使其失去水分,成为“简” , 之后便可以在上面写字了。用木片做成的简称为“牍” ,使用时用线或皮条把简牍编起 来便成了“册”“册”字形本身就像编好的简牍。 。 上博楚竹书是由上海博物馆出资于 1994 年从香港古玩市场购回的一批简,另有部分系 他人热心捐赠。经过年代测定,这些竹简的时代均为战国晚期。简文字体为楚国文字, 共有一千二百余枚,共计三万五千余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宗教、军事、 教育、政论、音乐、文字学等,为楚国迁都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 缯帛文字 《墨子.尚贤下》中说: “书之竹帛,琢之盘盂” ,可见至少在墨子的时代就有了帛书,1 我国已发掘出土的缯帛书大都是汉初的,解放前曾在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过一张帛书。 出土帛书中最为有名的是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帛书于 1972 年-1974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为西汉前期物。字体在 篆隶之间,笔划有篆、隶笔意,显得苍劲古朴。 货币文字 燕国刀币空首布圆钱玺印文字 刻在玺印上的汉字多使用小篆这种字体,它笔画弯曲婀娜,极具中国艺术特色。第三讲: 第三讲:汉字的发展与演变汉字演变的两大阶段 阶段一:古文字阶段 时间:起自商代,终于秦代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 阶段二:今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时间:起自汉代,延续到今天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字形的变化 一、线条化 p28: “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 大部分都很像图形,但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 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 ” 二、笔画化 p28: “在从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字符的写法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它们绝大多数 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笔画 化’。 ”汉字的简化与繁化 一、汉字的简化: 1、字体的变化引起字形的简化: 字体的变化往往与字形的简化是相伴的。 p29: “由古文字变为隶书,应该看作汉字形体上最重要的一次简化。从表面上看,楷 书对隶书的改变似乎不大,但是楷书的笔画书写起来比隶书更加方便,所以由隶变楷也 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 2、在字体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字形的简化也在不断进行。 3、人们有意识、有组织地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T其不c秦文合者。斯作《}R篇》 ,中府令 w高作《爰v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W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H省改,所^小篆也。 ” ――许慎 (东汉) 《说文解字叙》 二、汉字的繁化 1、纯粹是外形上的变化。 (1)为了起到明确字形,避免混淆而进行的繁化。1 (2)单纯是书写习惯上的变化(这种无意义的繁化几乎都发生在古文字阶段) 。 2、文字结构上的变化造成字形繁化。 文字结构上的变化造成的繁化,最常见的是增加偏旁。 注意区分汉字字形的繁化与汉字的分化。 其区别在于, 繁化的结果是个别汉字字形 的变化,分化的结果是在旧有的字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字。 汉字结构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 p32:1 “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以后,新增加的字多数是通过加偏旁或者改偏旁 从已有的字分化出来的。这些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 ” 2 “形声字既有表音成分,又不像有些假借字那样有造成误解的可能。在使用 意符、音符的文字里,尤其是在汉字这种记录单音节语素占优势的语言的文字里,这是 最适用的一种文字结构。 ” 3 “形声字比重的上升,是汉字发展的主要标志。 ”汉字结构的变化 汉字结构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 p32: “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以后,新增加的字多数是通过加偏旁或者改偏旁从已 有的字分化出来的。这些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 ” “形声字既有表音成分, 又不像有些假借字那样有造成误解的可能。 在使用意符、 音符的文字里,尤其是在汉字这种记录单音节语素占优势的语言的文字里,这是最适用 的一种文字结构。 ” “形声字比重的上升,是汉字发展的主要标志。 ” 二、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到以义符为主。 p33: “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古文字里,表意字绝大部分是用形符造的,形符是意符的 主流。汉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变化,破坏了绝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对依靠本身的 字义来起作用的义符,则并无多大影响。因此,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 意字的方法就逐渐让位给用义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 ” p34: “一方面在造表意字的时候,形符使用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旧有的表意字里的 形符也在不断减少。在汉字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和字形不断简化的过程里,人们陆续把一 些准合体字表意字里由不能独立成字的形符充当的偏旁改成了能够独立成字的表意偏 旁。 ” 三、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 p35: “汉字里用记号造字的情况极为少见,但是由于字形象形程度的降低和简化、讹变等原 因,估计早在古文字阶段就已经有一些表意字和少量的形声字变成了记号字或半记号 字。 ” “在隶书形成的过程里,有一大批表意字和形声字变成了记号字或半记号字。 ” “在解放后的汉字简化里,也采用了一些记号字和半记号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是商周时代 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甲骨卜 、 、 辞”等等。公元前 14 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 ,此后直到公元前 11 世纪商纣亡国,在 270 多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商朝的国都,甲骨文是这一时期商代1 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其中大部分是商王的占卜记录,小部分是跟商王有密切关系的大贵 族的占卜记录。 殷商甲骨文于 19 世纪末年在商代都城遗址,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根据出土材料 可以发现, 甲骨文大部分是契刻在甲骨上的, 也有小部分是用墨或者朱砂写在甲骨上的。 一块完整的有字甲骨, 往往带有多条卜辞, 篇幅较长的卜辞, 有时可以多达八九十个字。 然而,甲骨文并不只是商王朝所独有的。1977 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一座西周建筑 遗址的窖穴内出土了一批甲骨,其中龟腹甲 13600 余片,牛肩胛骨 300 余片。内有 289 片龟腹甲刻有文字。每片字数多寡不等,少的 1 字,多的 30 字。1979 年,在邻近的扶风 县齐家村也发现和采集到 22 片甲骨,内有 6 片刻有文字。岐山南麓的岐山县与扶风县一 带古称周原,是周人灭商前的都城遗址,因此,此地出土刻辞龟甲被称为周原甲骨。 殷商甲骨卜辞选读 贞:勿囗于祖丁? 贞:囗于祖丁? 贞:不其受年?周原甲骨选读 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贞:王其邵囗成唐?将祝服二女,其彝盟牡三、豚三,思有正。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我国上古时代称青铜为金, 因此把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 钟、鼎是青铜器中乐器、礼器的代表,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钟鼎上的文字有阴文和阳 文两种,阴文叫款,阳文叫识,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款识。周代金文选读 “武王征商,隹甲子朝。岁鼎。 “克昏夙有商?”辛末,王在偃师,赐又(右)事(史) 利金,用作公宝尊彝。 ” 利簋(西周早期) : 1976 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周代金文选读 “隹王廿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善夫克舍令于成周,y正八之年。克作朕皇祖 囗季宝宗彝。克其日用将朕辟鲁休 ,用康龠,屯(纯)右(佑)眉寿,永令冬(终) , 万年o疆,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小克鼎(西周晚期) : 1890 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六国文字 什么是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是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函谷关以东国家所用文字的统称。因此,所谓“六国文 字” ,其实其范围不仅限于齐、楚、燕、三晋(赵、魏、韩)这六国的文字。这些国家 的文字在形体和演变规律上跟秦国文字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将其与秦系文字并称。六国文字的特点1 一、 “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而俗体之中最常见的是简体。 ” 二、 “在俗体流行之外,六国文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字异形。 ” 秦系文字 什么是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秦系文字的演变特点 一、秦文字比东方各国文字更多地继承了西周晚期铭文的遗风。春秋战国时期,六国文 字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秦文字则比较稳定。与六国文字相比,秦系文字的形体始终变化不 大,它与西周、春秋文字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而与六国文字相去悬殊。从春秋战国时代秦 国的金石文字来看,春秋早期的秦国文字跟西周晚期的文字很接近。 二、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里, 秦国文字形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程度的不断提高 上。秦国文字有时为求字形的规整匀称,使笔道变得弯曲起来,有时又为了同样的目的,或 者为了书写的方便,又使笔道变得平直。隶书的出现便跟这种变化有直接的关系。这两种变 化的结果是使得文字的象形程度越来越低。 三、秦系文字虽然也有正体、俗体之分,但俗体的流行程度不比其它国家,而且是从战国中 期以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秦国的俗体比较侧重于用平折、方直的笔画改造正体,其正体与俗 体的字形之间有明显的联系,这与六国文字正俗体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最后,战国时 代秦国文字的正体演变成为小篆,俗体逐渐演变为隶书。 因此,可以说,秦系文字上承西商周文字,下启汉隶,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第四讲:汉字的发展与演变――今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第四讲:汉字的发展与演变――今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今文字阶段隶书――隶书的形成 什么是“正体”?什么是“俗体”? “正体与俗体是就字体而言的。‘正体’指共时汉字中书写严谨规范的字体,而 ‘俗体’则指书写随意草率的字体。正体与俗体,是汉字与生俱来的两种共时并存形式。 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 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 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 ” 注意: “正体与俗体的关系,只是字体的不同,而不是不同的字。 ” ――詹鄞新《正体与俗体三题》隶书的形成1 “其後T侯力政,不y於王。憾Y分海匀テ涞浼7槠锂, 涂,律令法,衣冠制,言Z,文字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 奏同之,T其不c秦文合者。斯作}R篇。中府令w高作爰v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 W篇。皆取史籀大篆,或H省改,所^小篆也。是r,秦斐f典。大l吏卒, d戍役。官z辗保跤须`匀ぜs易,而古文由此而^矣。 ” ――许慎(东汉) 《说文解字叙》隶书的发展 秦国的正体文字即是经过李斯等人整理以后的小篆,俗体文字即慢慢演变成为隶书。 “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 ” “在秦国文字的俗体里,用方折的笔法改变正规篆文的圆转笔道的风气颇为流行。有些 字仅仅由于这种变化,就已经有了浓厚的隶书意味。 ”秦隶的代表――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又称云梦秦简,1975 年 12 月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该批竹简长 23.1~27.8 厘米,宽 0.5~0.8 厘米,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 转变阶段的情况。 “很多人认为简上的文字就是秦隶,这应该是可信的。 ” 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秦隶――隶书的初级阶段 “秦简所代表的隶书还只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隶书。 ” “首先:有很多字的写法仍然接近于正规篆文的写法。(如图一) ” “其次,有些字虽然已经有了跟成熟的隶书相同或相似的写法,但同时仍然使用接近正 规篆文的写法。(如图二) ” ” “为了和成熟的隶书相区别,我们可以把秦和西汉早期的隶书合称为早期隶书。隶楷阶段的汉字 隶楷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今天。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出现顺序: p74: “两汉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大约在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 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比较简便的俗体,我们姑且称之为新隶体。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 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书。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楷书出 现后,隶书和新隶体并没有很快就丧失它们的地位。经过魏晋时代长达二百年左右的时 间,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 ”研究汉隶的资料 1、石刻和墓志文字: 石刻文字: “石刻文字的代表是碑文。刻碑的风气大概起于东汉,而盛行于东汉中晚期。 东汉碑刻一般使用隶书,魏和西晋碑刻一般也使用隶书,到东晋时已经多用新隶体。南 北朝以后,楷书就成为碑刻上的主要字体了。 ” 墓志文字: “亲属在死者墓中放置墓志的风气是从晋代开始流行的,南北朝时墓志盛行, 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规格。 ” 2、简牍文字: “东汉中期蔡伦改进造纸方法之后,纸开始成为书写材料,不过一直等到南北朝时代,1 纸才比较彻底地把简牍排挤掉。在晋代,虽然纸已经使用得很普遍,但是政府的文书往 往还是使用简牍。 ” “在西汉简上可以看到隶书逐渐成熟和草书逐渐形成的情况。 ” 3、帛纸文字: 4、其他隶书的成熟――汉隶 一、汉代隶书的发展(p78) 1、字形构造方面: (1) “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繁到简的方向演变的。 ” (2) “在隶书字形演变的过程里,新的字形出现之后,旧的字形往往迟迟不退出历史舞 台。不但早期隶书理由这种现象,就是在成熟的隶书里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 2、书体变化方面――挑法、波势、波磔: “我们在东汉晚期碑刻上看到的隶字, 结体一般都是扁方而规整的, 用笔也有一套成规。 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有些较长的横画,收笔时也略向上 挑,形成上扬的捺脚式的尾巴。先竖后横的弯笔,收笔时多数上挑,而且幅度往往比较 大。向左下方的斜笔(即撇) ,收笔时多数也略向上挑。收笔时上挑的横画,起笔时还 往往有下垂的顿势,整道笔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较长的捺有时也有这种笔势。 ” 二、什么是“汉隶”? 1、习惯上把具备上述书体特点(即挑法、波势、波磔等笔法)的隶书称为汉隶,汉隶 形成之前的隶书称为秦隶。 2、 “古隶”与“今隶” : 秦隶也称古隶,因为秦隶也包括汉隶形成以前的汉代早期隶书,所以称为古隶其实更为 合适,但是由于所谓“今隶”是楷书的别名,所以如果与“今隶”对称的话, “古隶” 与一般所说的“隶书”同义。 3、八分书(分书、分隶) :汉隶也称“八分” 。这个名称大概在汉魏之际已经出现,用 于区别当时所用的“新隶体” 。一直到了唐代,人们一般还把当时通行的楷书称为“隶 书” ,而把汉隶称为“八分” 。 三、汉隶的形成时间: 在已发现的汉代碑刻的隶书里面,八分书体的特色要在东汉中期以后才充分显示出来。 但是在敦煌、居延等地发现的武帝晚期到宣帝时代的简上,可以看到八分书体逐渐形成 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武帝时代是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 ” 右图:熹平石经(东汉晚期) ,为汉隶的典型代表。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 p82: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 在整个古文字阶段,虽然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一直还保持着象形的原则, 进入隶楷阶段以后,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而把古文弯曲的线条改变为平直的笔画。 “这是隶书改造篆文的最重要的方法。 ” 2、省并 “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 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 3、省略 “隶书有时直截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如图一) ” 4、偏旁变形 “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隶书 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的情况就时常可以看到了。(如图二、图三) ”1 5、偏旁混同 “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 常见的偏旁。 ” “此外,省并、省略和偏旁变形,也会造成偏旁混同的现象。 ” 草书的形成及演变 汉代通行的字体,除了隶书之外还有草书。 一、什么是草书? 广义:不论时代,写得潦草简便的都可以算作草书。 狭义:狭义的草书,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是到汉代才开始形成的。p85: “大约从东晋 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称汉代的草书为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 为今草。 ” 二、草书的形成过程: 在秦隶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相较于隶书更为草率的写法,这些写法在隶书正 式形成以后仍在使用,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草率的写法,这些新旧草率的写法改变了隶 书的字形构造,作为隶书的俗体在文字使用者中通行开来,逐渐演变成了草书。 三、草书形成的时代: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书粗书之,汉俗简堕,渐以行之。 ” ――张怀妒槎.上》引南朝宋代王钟 从出土材料看,章草绝不是急就章所创造的字体,其出现不会晚于汉元帝、成帝之时, “很可能在宣、元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 四、草书改造隶书的主要方法:p88 1、省去字形的一部分。例如:r→时 2、省并笔画保存字形轮廓,或以点画来代替字形的一部分。例如:L→长、椤 3、改变笔法。草书由于写得快,很自然地改变了隶书的笔法。今天楷书的很多笔画都 是来源于草书。草书还大量使用连笔。 五、草书对字形的影响: “有些本来有明显区别的偏旁,在草书里面被混同了起来,或者已经变得很容易相混 了。(如下图) ” 因此“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 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新隶体和早期行书 一、新隶体的形成: 1、p89: “八分的形成使隶书的书法有了比较明确的规范,但是这种字体书写起来却相 当费事,人们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往往并不能完全按照这种字体的要求去书写。大约 在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跟八分有明显区别的比较简便的俗体。 在东汉后半期,虽然士大夫们相竞用公正的八分书勒石刻碑,一般人日常所用的隶书却 大都已经是这种俗体了。 ” “上述的这种俗体隶书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同时还接受了草书的一 些影响,如较多地使用尖撇等,呈现出由八分向楷书过渡的面貌。 ” 。 为了将这种俗体隶书与正规隶书区分开,我们称之为“新隶体” 二、早期行书的形成: 1、形成时间:东汉晚期。 2、形成过程 p91: “在东汉后期,已经出现了带有较多草书笔意的新隶体,……早期的1 行书应该就是以这种字体为基础,通过在笔画的写法和文字的结体上进行美化而形成 的。 ” 3、行书与新隶体的互相影响: “早期行书是一种有独特风格的新字体。它既不是把有些字写成新隶体把有些字写成草 书的杂凑字体,也不是新隶体的草体。 ” “早期行书虽然并不是新隶体的一种草体,毕竟是在带有较多草书笔意的新隶体的基础 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字体,它跟草率的新隶体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相似的特色。而且早期 行书出现后,必然会对新隶体产生影响,一部分人写的新隶体必然会向行书靠拢。 ”楷书的形成与发展 一、什么是楷书? 楷书又叫真书或者正书,因为被认为是可以作为楷模法式的字体,所以被称为“楷书” 。 二、楷书产生的时间: 根据裘锡归先生的说法,p92: “尽管楷书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但是在整个魏晋时代, 使用楷书的人却一直是相当少的。 ” “进入南北朝之后,楷书终于成了主要的字体。 ” 右图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书――钟繇所写的宣示表临摹本的刻本草书和行书的演变 一、今草的形成: p95: “在魏晋时代,由于早期行书和楷书的书法的影响,章草逐渐演变成为今草。 ” 二、今草与章草的比较: 1、 “今草的字形多因袭章草,但是改掉了跟隶书相近的笔法,有时对笔画还略有省并, 书写起来比章草更方便。(如右图) ” 2、今草中的一些字发生了进一步的简化,变得跟章草大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 字在今草里既有来自章草的写法,也有楷书草化的写法。 3、今草连笔比章草多,字与字之间常有勾连,比章草更加不易辨认。 随着楷书的发展与今草的形成,行书也相应地演变为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字体,已经不 同于早期行书。 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并且受到楷书和今草的影响。写得规整接近于楷书的,被称 为“真行”“行楷” 、 ;写得较草率有草书味道的,被称为“行草” 。 总之,p96: “汉字进入楷书阶段之后,字形还在继续简化,字体就没有大的改变了。 ”汉字的整理与简化 一、历史上对汉字的整理与简化 1、先秦时代: “掌饬睿迫饰宓壑七_谒姆健 ” ――《周Y.春官》 2、秦代“书同文” :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T其不c秦文合者。斯作《}R篇》 ,中 府令w高作《爰v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W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H省改,所^小 篆也。 ” ――许慎 (东汉) 《说文解字叙》 要注意的是,p280: “秦的篆文本身还是有异体,隶书里很多字的写法也尚未固定,异 体繁多。早期的楷书异体也很多。南北朝时代,由于国家分裂动荡,文字的写法尤其混 乱。 ”1 3、隋唐以来的文字整理: 隋唐以来,政府很注意正字工作,学者中也有人写了正字的有关著作,如颜元孙的《干 禄字书》 、张参的《五经文字》 、唐玄度的《九经字样》等,都是当时专为纠正字体而著 的专书。 4、宋代以来的文字规范: “宋代以后,由于印刷业的发达以及科举考试对文字写法的要求的严格化,字形不断趋 于稳定。到了近代,随着印刷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和普及,这种趋 势就更为明显了。 ” 二、现代汉字的整理与简化 1、1909 年,教育家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 一文,是第一篇明确提倡简体字的论文。代表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对汉字进行简化和整 理的思想。 2、1922 年,钱玄同、陆基、黎锦熙、杨树达联名向当时的教育部国语统一委员会第四 次大会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这是第一个向政府当局提出的简体字议案。 3、1935 年 8 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签署了《简体字表(第一批),这是 》 第一个由政府部门正式公布的简体字表。 4、但是,国民政府公布的简体字表公布不到半年就夭折了,所以,真正由政府部门公 。 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是 1956 年 1 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布的 《汉字简化方案》 在此之前, 1955 年 12 月由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还发布了 于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 ,共 这两个文件加上 1965 年 1 月由文化部、文改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同构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的规范。 5、1964 年 5 月,文改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总表》分为三个字表,第一表是 , 352 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 132 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 14 个简化偏旁,第 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 1754 个简化字。三表共计 2238 字。因“签”“须”两字重 、 见,所以实际为 2236 字。1986 年 10 月又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对个别字做了调整, 总字数实为 2235 个。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古隶 2、八分书 二、试为下面所列的简体字写出相应的繁体,并为繁体字写出相应的简体字。 (简→繁) :罢 湾 宝 备 达 (繁→简) :
y ` 第五讲: 第五讲: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及汉字构形理论的发展六书说、三书说与汉字结构功能分析法 六书说――六书说的提出 一、六书说的提出 1、 “六书”的说法最早见于: “保氏掌G王海B右缘溃私讨: 一曰五Y,二曰六罚晃迳洌脑晃羼S, 五曰六痪怠! ――《周Y.地官.保氏》 2、 “汉代学者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1 共有三家: 班固《汉书?艺文志》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 现在我们在说到“六书”时,用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周Y八q入小W,保氏教酉纫粤R辉恢甘拢甘抡撸而可R,察而意, 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成其物,随wx,日、月是也;三曰形,形 者,以事槊∑┫喑桑⒑邮且玻凰脑猓庹撸阮合x,以指郑洹 信是也;五曰D注,D注者,建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 本o其事,依托事,令、L是也。 ” ――S慎(|h) 《f文解字六书说的问题 “……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 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 各人可有各人的说法。 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属哪一类。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 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 ” ――唐兰《中国文字学》 具体分析来说,裘锡圭先生做了如下总结: 1、用意符造的字,即象形、指示、会意三类的界限并不清楚。如:大、武、信、涉、 叵。 2、所谓“转注”定义不明,古往今来诸家说法纷纭。 3、汉代学者对“假借”一项的认识与今人不同。 “大概汉代学者心目中的假借,就是用 某个字来表示它的本义(造字时准备让它表示的意义)之外的某种意义。 ”因此,混淆 了词的引申和字的借用的关系。六书说的发展――“四体二用”说 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首倡的,这种学说认为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 造字法(体) ,它使文字增生孳乳,是在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的基础上得出的不同结构 类型;后二书转注、假借是用字法(用) ,它对文字数量加以节制,是从历史的角度揭 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天地g有形而後有,有形而後有意c事,四者文字之w也。意之所通,而D 注起焉,之所比,而枭桑呶淖种靡病8`^D注肇於S},形w寡而衍意; E於秦火,s而失真。 ” ――朱E(清) 《f文通定.自六书说的发展――三书说 唐兰的“三书说”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批判了六书说,进而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 的新理论。 “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 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 不清的地方。 ” ――唐兰《中国文字学》 唐兰先生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 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 对唐氏三书说的批判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里,例举了唐兰先生“三书说”的一些问题(p105) : 1、把三书跟文字的形音义三方面相比附。 2、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表意字留下位置。 3、象形、象意的划分意义不大。 4、把假借字排除在汉字基本类型之外。 六书说的发展――新三书说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1、陈梦家先生在 1956 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 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象形、假借和形声是从以象形为构造原则下逐渐产生的三种基本类型,是汉字的基 本类型。 ” “……三者之‘形与义’的关系是不同的:象形是由形而得义,形声是由形与音而得 义,假借是由音而得义。 ”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2、刘又辛先生在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 年 5 月号的《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 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 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 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代甲骨 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 成为定型。 3、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认为陈梦家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 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范围里,应该把通假(此处的通假指的 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本有其字的词,如用斗升的“斗”来表示争Y的 “Y” )也包括进去。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 p107: “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 为意符字。 假借字使用音符, 也可以称为表音字或音符字。 形声字同时使用音符和意符, 也可以称为半表音半表意字或意符音符字。这样分类,眉目清楚,合乎逻辑,比六书说 要好得多。 ”不能纳入“三书”和“六书”的文字类型 p107: “三书并不能概括全部汉字。……在汉字的发展过程里,由于形体演变等原因, 有不少字变成了记号字、半记号字。三书说跟六书说一样,只管这些字的本来构造,不 管它们的现状。 此外, 汉字里还有少量不能纳入三书 (同样也不能纳入六书) 的文字……” 裘先生在《文字学概论》中,对以上提到的字做了以下分类: (p107~108) 1、记号字,如五、七等。 2、半记号字,如简化字“丛(玻 ” 3、变体表音字,如兵→乒乓,刀→刁。 4、合音字,如甭。 5、两声字,如、。 变体表音字: “有时候人们稍微改变某个字的字形,造出新字来表示跟那个字的本来读 音相近的音,这样造成的字,我们称之为变体表音字。 ” 合音字: “读音由用作偏旁的两个字反切而成的字。 ” 两声字: “由都是音符的两个偏旁组成的字”六书说与三书说之评述1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总的说来条目清楚、界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说更简明。 但其分类标准不如六书说只据汉字形义关系单一,还要着眼于汉字发展的过程。而假借 字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产生极早,在汉字字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都有产生,并促进汉字字形向其下一个阶段发展,把假借作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 段是不合乎汉字实际的。另外,讲新三书者往往还要再分种类,结果搞得比六书繁复得 多,更难掌握。王宁先生在《汉字构形学讲座》一书中指出: p14-15:‘六书’是传统文字学分析汉字构形模式的凡例与法则,但是,六书的前四书 “ 虽勉强可以涵盖《说文》小篆的构形类型,后二书却与构形没有直接关系。细究‘六书’ 的意图,很大成分是着眼在探求形中的意(造字意图)和义(构字所依据的词义) 。只 有兼从‘释字之法’而不是单从‘造字之法’的角度,也就是汉字形义学的角度,才能 准确理解‘六书’” 。 p15: “汉字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 而且必须在个体考证的基础上探讨其总体规律。 传统文字学在研究上以形附属于义、着重个体而忽略总体的习惯,便在无形之中成为这 种本体研究的障碍。加之历代字书都不区分字形的历史层面,提供不出一批经过整理的 系统字料,创建科学的汉字构形学便更加难以起步。 ” p16-17: “从甲骨文到秦篆历代古文字大量形体的实际面貌,隶变以后汉字形体演变的 复杂事实,都对传统‘六书’提出了挑战,进一步说明了‘六书’仅对秦代规范的小篆 是适合的,但它无法覆盖历代的汉字构形。为了使汉字构形的类型划分能够切合古文字 的实际,一些文字学家提出了‘三书说’ ,但是‘三书说’对古文字来说过于笼统,对 今文字来说又不完全切合,始终未能将六书替代下来。 ”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汉字构形理论的发展 诚然, “六书说”是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的,但这种理论之所以能统帅汉字构形分析近两 千年,主要在于它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适合汉字这种表意文字形体结构的特点, 所以, 在王宁先生的主持下, 一批学者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字学的合理成分, 全面测查 《说 文》小篆与抽样测查各个历史层面的汉字形体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汉字构形理论―― 汉字结构功能分析法。 汉字结构功能分析法的相关概念 一、汉字的构意与造字理据(p22)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 1、构意: 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我们称作 ‘构意’ ,也称‘造意’” 。 2、 造字理据: “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 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 我们称作 ‘造 字理据’ 。造字理据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它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 现。 ” 二、汉字的构意与构形 “因为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所以说明一个汉字的形体必须包括构形和构意两个部分。 构形指采用哪些构件、数目多少、拼合的方式、放置的位置等。而构意则指这种构形体 现了何种造字意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又采取了何种手段来与相似字或同类字相区 别。 ” 三、汉字构形理据的发展演变: 注意: “从汉字发展的历史事实看,完整的构意并不是在汉字的原初构形时就普遍存在 ,而不认 的。……在早期的古文字中,有一部分汉字难以解释,我们称作‘构意不明’1 为它们没有构意。 ” 在讲一个字的理据时, 要注意一个事实就是从古文字过渡到今文字阶段时 (我们称为 “隶 变”,一部分汉字的构意发生了变化,按照王宁先生的说法,分为以下三种情况(p26) ) : 1、理据重构。 “形体因书写而变异不能与意义统一时,在使用者表意意识的驱使下,会 重新寻求构意去与它的新形相切合,或附会它的意义去重新设计它的构形。 ”如: 射 、| 、饮 2、理据部分丧失。 “在字体演变中,有些字部分构件发生了无理变异(也叫构件的记号 化) ,构意看不清了,但还有一部分仍保留理据。 ”如: 监 3、理据完全丧失。 “还有一部分汉字,在字形随字体的演变中,由于构件的无理变异或 构件的粘合,在视觉上完全失去了构意。 ” 无理变异的,如:朋 构件粘合的,如:更 、K 四、汉字的构形元素 1、构件: “汉字的构形单位是构件(也称部件)” 。 2、形素: “我们把汉字进行拆分,拆到不能再拆的最小单元,这些最小单元就是汉字的 基础构形元素,我们称之为形素。 ” 五、构件在组合中的功能 p45: “构件在构字时都体现一定的构意,构件所承担的构意类别称为这个构件的结构功 能。 ”汉字构件的结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表形功能。 “构件用与物象相似的形体来体现构意,我们就说构件具有表形功能。 ” 如: “果”中表示果实的部分, “齿”中表示牙齿的部分。 2、表义功能。 “构件以它在独用时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来体现构意,这就是构件的表义功 能。(要注意区分表义构件与表形构件) ” 3、示音功能。 “构件在构字时体现示音的构意,我们就说它具有示音功能。 ”如形声字 中与该字字音相同或相近的部分。 4、标示功能。 “构件不独立存在,而是附加在另一个构件上,其区别和指事作用,即具 有标示功能。承担标示功能的构件一般为非字构件。 ” 标示功能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只有区别作用的标示构件,如:(2)既有区别作用又有指事作用的标示构件,如:六、特殊构件 “有一部分构件在演变中丧失了构意的功能,变得无法解释了,我们称这些 记号构件: 构件为记号构件。 ”如:简化字“鸡(u)、 ”“难(y) ”中的“又” ,就是记号构件。 又如: “塞”“寒”的中间部分, 、 “春”“秦”的上部都是由两个以上构件粘合、完全记 、 号化的构件。这也是记号构件。1 汉字的构形模式 一、什么是汉字的构形模式? p53: “构形模式是指构件以不同的功能组合为全字从而体现构意的诸多样式。这些样式 是由直接构件的功能决定的。 ” 二、 根据汉字的合成情况和构件在组构中的四种功能, 王宁先生从汉字的实际状况出发, 总结出以下 11 种构形模式: 1、 全功能零合成字。 由一个单独的成字构件组成, 无法进行再拆分。 “水” 、 如 “象” 。 2、标形合成字。一个表形成字构件加上标示构件,以标示物体的位置或增加与形体相 关的信息,即为标形合成字。如“叉” 、 “旦” 。 3、标义合成字。表义构件加标示构件,以区别近义字,即组成标义合成字。如: “太” 由“大”加区别符号“丶”构成, “音” 由“言”加“一”表示区别。 4、会形合成字。两个以上的表形构件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即为会形合成。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古文字才有会形合成字。 “ (北) 表示两人相背立, 如: ” “ (益) ” 表示水满溢出。 5、形义合成字。用表义与表形构件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即为形义合成。 如: “ (d)、 ”“ (柬)。 ” 6、会义合成字。用两个以上的表义构件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即为会义合 成字。如占卜的“占” : 7、无音综合合成字。这种合成是表形、表义与标示构件的一次合成,但没有表音符号 介入。如: “葬” : 从、从死、加标示构件“一”构成。 8、标音合成字。示音构件加标示构件,以区别同音字或近音字,即组成标音合成字。 如: 9、形音合成字。用表形构件与示音构件组合,即为形音合成字。如“凤(P): ” 加注表音构件“凡”→ 10、义音合成字。用表义构件与示音构件组合,即为义音合成字。如“解” : 从刀、从牛、角声,表示“解剖”“分解” 、 。 11、有音综合合成字。这种模式是由多个表形、示音、表义、标示构件一次合成的。如 甲骨文的“渔”“春” 、 :汉字结构功能分析法的评述 p61“我们现在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确立的构形模式,对各时代的汉字都可以囊括,它体 现了‘六书’的基本原理,避免了‘六书’的局限,也能涵盖前四书,在理论上和操作 上应当是可行的。不过, ‘六书’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在普及的领域里,有时还不得不 使用它来大致界定汉字的构形、解释汉字的构意,但有了对结构功能分析的全面认识, 对‘六书’条例的使用,可以更慎重一些,力求不产生失误。 ”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 总的来说, “六书说”从起产生之日至今已近沿用了两千年的时间,其基本原理是科学 的,其对文字学学科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巨大的,三书说不能取代六书说,今天的汉字结 构功能分析法也不能取代六书说,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这些理论中的方法和原则,为1 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汉字提供助力。问答: 1、什么是“六书”? 2、什么是汉字的“理据”?第六讲: 第六讲:汉字中的表意字裘锡圭先生的三书说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认为陈梦家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 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范围里,应该把通假(此处的通假指的是用 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本有其字的词, 如用斗升的 “斗” 来表示争Y的 “Y” ) 也包括进去。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 p107: “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 为意符字。 假借字使用音符, 也可以称为表音字或音符字。 形声字同时使用音符和意符, 也可以称为半表音半表意字或意符音符字。这样分类,眉目清楚,合乎逻辑,比六书说 要好得多。 ” 表意字的分类 根据裘锡圭先生的分类: 表意字分为: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会意字、变体字。抽象字 1、什么是抽象字? 用抽象的形符造成的字叫做抽象字。这类字数量很少。如:一、二、三、囗、O 等等 2、例字解析: (1)囗(方) :因为该字在古文字里容易跟“●/■(丁) ”的轮廓写法“□”和“O”相混, 所以很早就被假借字“ (方) ”所代替。 (2)O(圆)“O”和“圆”是同一个字的初文和后起字。 : “圆”从囗(wéi) 、员声, 《说 文》“囗,象回(匝)之形。 : ”囗音同“围” ,是围的本字。围与圆古音相近,两个词 是从同一个源头分化出来的,所以可以认为囗是从“O”变来的。秦汉简帛常以“员” 来表示“圆” ,而“员”本是从“ ” (从鼎、O 声)简化而来。由于“O”很容易跟 “囗(方) ”和“□(丁) ”相混淆,所以大概很早就用“员”来代表“O”了。但是因 为“员”除了要表示“圆形”的意思以外,还要表示别的意思,所以后来又给它加上了 “囗” ,分化出了“圆”这个字形,专门表示“O”的意思。所以记录“圆形”这个词的 抽象字字符变化过程如下: O→员→圆 →囗→围 (3)回: 回字本象水涡之形,用来表示“回旋”的意义。 (4)L(纠) : 《说文》“L,相L缭也。 : ”字形以两条曲线相勾连示意。 “纠”本是由L分化出来的一 个字, 《说文》“纠,绳三合也。 : ”后来“L”废弃不用,用“纠”替代了它。1 (5)小: 以三四个小点表示微小的意思, “小”“少”二字本一字分化。 、 p111: “抽象字大都出现得很早,秦汉以后出现的,大概只有‘凹’、‘凸’、‘丫’(象分 叉形)等很少的几个。 ” 注释: 1、 “本字”与“假借字” 把一个词当作本义或者引申义来表示的字,对这个词的假借字来说就是本字。 2、 “初文”与“后起字” 某字的最早期的写法称为初文。后起字相较于初文而言,指同一个字的后起的写法。象物字 1、什么是“象物字”? “这类字的字形象某种实物,它们所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 ” 2、例字解析: (1)山: 象山峰耸立之形。 (2)丘: 象比山小的丘陵之形。 (3)川: 本象两岸之间有水流动之形,后来中间象水的点连成了线。 (4)泉: 象泉水从泉穴中流出之形。 (5)木: 象树木,上象枝杈,下象树根。 (6)H(草) : H是草木之“草”的本字, “草”是假借字。 《说文》“草斗,栎实也。 : ”原意是指栎树的果 实。 (7)禾: 上象禾苗的穗和叶,下象禾苗的根。 (8)恚矗 : 简化字作“来” ,本象麦子。麦穗直,所以上端不下垂。后借此字表示“来去”的来, 原来的意义逐渐被代替。 (9)B(鸟) : 象鸟之形。简化字作“鸟” 。 (10)隹: 隹也象鸟,所以在构字的时候与“鸟”常常可以通用。11)象: 象大象之形,突出其长鼻的特点。 (12)(龙) : 象之形,简化字作“龙” 。 (13)子: 象婴儿之形,突出其头大,双臂常常摆动的特点。 (14)女: 象一个敛手跪坐的女子之形。女、奴两字音近,有人认为“女字本象女奴。 (15)鼎: 象鼎之形。 (16)酉: 象酿酒或盛酒的圆底尊。 “酉”与“酒”古音相近,古文字往往以“酉”为“酒” 。 (17)宀:1 象房屋之形。 (18)广: 象比“宀”简单的建筑,如果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不以住人为主要目的的, 字形往往从 “广” 注意, 。 在简体字中, “广” 常常简化作 “厂” 如 , “N (厨)、 (厕)、 ” “ ” “(厩) ”等。 (19)网: 该字是“W”的初文,简化字用“网”这个字形,可以说是复古。需要注意的是,在楷 书里, “网”用作表意偏旁时一般写作“” ,如“罩”“罟” 、 。 (20) : 象古代的一种旗帜。旗帜类的东西多以此字为意符。 有一部分象物字的字形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 (21)羊: 象羊角之形,表示“羊”这种动物。 又有一部分象物字形体比较复杂,这些字所象的东西很难用孤立的形体表现出来,所以 造字时要把与之相关的东西也表现出来,如: (22)果: 象果实长在树上,上象果实,下象树木。单独表示果实字形不明确,容易混淆和误解。 (23)瓜: 象瓜结在瓜蔓上,为表示瓜而连带表现出瓜蔓。 (24)身: “身”的本义大概是指腹部,字形为了表现腹部连带画出人体。指示字 1、什么是“指示字”? “这类字在象物字或者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以示意,数量很少。 ”指示字中的指示符 号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意符。 2、字例解析: (1)本: “本”的本义是树根,在“木”的底部加一横画指示树根的位置。 (2)末: “末”的本义是树梢,在“木”的顶端加一横画指示树梢的位置。 (3): “肱”的初文,意思是手臂。 (4) : 指上肢,在其上添加指示符号强调手臂的位置。《说文》“ : ,手足甲也。 ”该字中加在手形中间的两点既可以被认为是起指示作 用的,也可以认为是象指甲之形。后世借“爪”代替了这个字,如“爪牙” 。今天从该 字得声的“蚤”上部已经变成了“叉” ,是偏旁混同的一个例子。1 象物字式的象事字 1、什么是“象物字式的象事字”? p121: “这类字从外形上看很像象物字,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象物字所代表的词是“物”的名 称,这类字所代表的词则是‘事’(如属性、状态、行为等)的名称。这类字数量不多,出 现的时代大都很早。 ” 2、字例解析: (1)又: (2) : 这两个字是指示方位的“左”和“右”的本字,分别以象左手和右手的形符来表示左边和右 边的意思。 (3)鳎 《说文》“鳎阃芬病!鳌焙汀柏啤币敉乙庖逑嘟8米钟靡桓霾嗤返娜诵卫 : ” 表现“偏”的意义。 (4)郏 这是“顺逆”之“逆”的本字,字形用一个倒过来的人形来表示“反”的意思。会意字 1、什么是“会意字”? p122: “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凡是会合两个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 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我们都看作会意字。 ” 2、字例解析: A:图形式会意字 : 表示人有疾病躺在床上。 跟疾病有关的字多用病字旁就是利用了这个字符的意义。 该字大概是“疾”字的初文。 (2)从: 用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之后来表示“跟从”的意义。 (3)北: 本是 “背” 的初文, “背” 是后起的形声字。 字形像两人相背。 表示北方的 “北” 可能是假借字。根据裘锡归先生说,则因北方是背阴的一方,所以“北方”是 引申出来的意义。 (4)o: “o”和“舞”本是一字。字形像人持牛尾之类的东西舞蹈,“o”因为常被 借用来表示“有无”的无,所以跟表示舞蹈的“舞”分化成了两个字,分别记 录不同的词。 (5)卿: “”的初文,字形表示二人相向而食。用该字来表示卿大夫的“卿”,大概 是引申或假借的用法。古代用此字表示方向的向,今天我们用来表示方向用 “向”这个字,是一个假借字。 (6) : 是“”的初文,本来的意思是“种植”,字形表示在土地上种植物。“M” 象人伸出两手,楷书中“M”与“丸”相混。这个字形后来又被添加上了意符1 “H”,变成“ ” ,后来又变成“”。简化时,造了一个从艹、乙声 的形声字“艺”来代替。 (7)取: 表示以手取耳。古代战争或者田猎之时,一般会取下敌人或是猎物的左耳来作为记功的 凭据。“取得”的“取”是这个意义的引申。 (8)得: 以手取贝表示得到财富,加彳旁表示在行道时得到。表示右手的“又”在篆文中变成了 “寸”, (9)孚: “孚”是俘虏的“俘”的初文,“孚”的字形像用手抓住一个孩子。 (10)受: “授”和“受”二词本都是用“受”来表示,字形表示舟的授受。两只手的中间用舟的 字形来表示授受之物,根据裘锡归先生的推测大概是因为“舟”的古音与“受”的古音 相近。 (11)析: 表示用斧斤一类的东西断木或者草茎。 (12)至: 表示箭射到一个地方。 B: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 (1)之: “之”的本义近于前往的“往” ,字形以“_”代表人所离开的地方,以向前的“止(趾) ” 表示人离此地而去。 (2)正: “正”本是“征”的初文,本义是远行。 “止(趾) ”向□前进,表示向目的地进发。 (3)出: 整个字形以“止(趾) ”离坎穴表示外出。 (4)相: 字形表示以目观察树木。由此可知“相”的本义是查看。 (5)莫: “莫”本是“暮”的初文,字形以日在(莽)中或丛林之中表示“日暮”的意思。 C、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 (1)(见) : 字形在人上加目,表示看见的意思。 (2)O(监) : 字形表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面照自己。 (但“监”的本义后来多用“b(鉴) ”来表示) “监视”的意义是引申义。 (3)(饮) : 字形表示俯首张口饮用酒尊里面的酒。这个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理据重构,变成了从1 酉、从欠、今声的形声字。但在隶书里又简化为从食、从欠的会意字。今简化作“饮” 。 (4)企: 《说文》“企,举踵也。 : ”企表现踮起脚望远,表示“企望”的意思。 (5)走: 走的古文字形上半部象人跑步时双臂摆动的样子,下部加“止”会意。 “走”本来的意 思就是奔跑。 D、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 (1)林: 树木丛生为林,从二“木”以表示木多。 (2)U(卉) : 《说文》“U,H之总名也。 : ”从三屮。 (3)(莽) : 据《说文》所说则该字是草莽之“莽”的本字。但是今天可以看到的古文字材料和传世 文献中,该字只用作偏旁,且意义与H无别。 (4)x(虫) : 从三虫,简化字作“虫” 。 (5)(膻) : 《说文》“,羊臭也。从三羊。 : ”由此可知其的本义是羊膻味,该字是“膻”的初文。 (6)(鲜) : “”的原始意义可能是鲜鱼的气味,其构字理据类似于“” ,但从意义上看,这个 字是“新鲜”的“鲜”的本字。 (7)(粗) : 《说文》“,行超远也。从三鹿。 : ”但在古书中,该字多假借用来表示粗细之义,简 化汉字时把它当作异体并入“粗”字。 E、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 (1)凭: 《说文》“凭,依几也。从几从任。 : ”从依靠几案会意,表示“凭依”的意思。 (2)劣: 从力、从少,表示力量不足、弱小等意义。 (3) 是“鲜少”之“鲜”的本字,从是、从少会意。简化汉字时并入“鲜” 。 (4)d: “苏醒”之“苏”或写作“d” ,从更、从生会意,简化汉字时并入“苏” 。 F、其他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会意字: (1)删: 古代在竹简或木牍上写字,写错时用刀刮去,所以“删”从刀、从册会意。 (2)掰: 指用两手把东西分开或从中断开。从两手、从分会意。 (4)占: “占”本义是观察卜兆之形以判断吉凶,从口、从卜会意。1 变体字 1、什么是“变体字”? “这类字用改变一个字的字形的方法来造字,为数不多。改变字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增 减笔画(一般是减笔画)和改变方向。 ” 2、字例解析: A、增减笔画的: (1)片: 《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 : ”取“木”字篆文字形的右半边便成“片”字。 (2)甩: 有些人认为“甩”也是一个变体字,把“用”字中间一竖拉长向右拐一个弯,表示把没有用 的东西甩掉。 B、改变字形方向的: (1) “ (永) ”与“ (派) ” 这两个字古本无区别,都象水有流脉,后来意义引申的方向不同, “永”引申出“水 长”之意,而“ ”是“派”的初文,因此后来字形的方向才成为了两字的区别。 (2) “可”与“叵” “叵”表示“不可” ,确是从反“可”得意义。 (3) “片”与“爿” “有些方言把劈成片的竹木叫做“爿” ,又引申为量词,如称一家商店为一爿店。但是 这个字出现的比较晚,大概是反写“片”而成。 ” 在表意字的分类上,还有很多复杂的文字学问题,我们给表意字分类的目的,正如裘锡 归先生所说, “是提高理解、分析表意字字形的能力,斤斤计较哪一个表意字应该归入 哪一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表意字字形与词义研究 1、利用表意字字形研究词义的重要性: (1)p142: “表意字字形在研究中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字的本义。字 的本义就是造字时准备让它表示的意义。通常也就是作为造字对象的词在当时的常用意义。 确定本义对于正确了解字义的发展变化, 即作为造字对象的词的意义在后来的演变和派生新 词等现象有很大帮助。 ”如:走、莫(暮)等等。 (2)p144: “由于表意字多数造得很早,有时候能借助于某个表意字的字形,纠正长期以来 对它所代表的词的涵义的不够明确的理解。 ”或者“有时候,还能借助于表意字字形找出早 已被人们遗忘的本义来。 ”如: “追”和“逐”的区别。如下: 追: 逐: 从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 “逐”表示人追豕,而“追”表示人追“ ” (甲骨文和 金文中“ ”都被用来表示“军队”之义的“”。再联系两字在甲骨卜辞中的用例,可 ) 以知道凡是说到追逐敌人一定用“追” ,而追逐野兽一定用“逐” ,可知“追”本义是追人, “逐”本义是追逐动物,两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本都有差别,后来才逐渐变得混淆 不清。 2、利用表意字字形研究词义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p145: “首先,一定要以时代较早的没有发生讹变的字形作为研究的依据,不然就 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 ”1 (2)p146: “其次,是必须对文字跟语言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既要牢记文字是记录语 言的符号,也要认识到文字对语言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因此,在利用字形研究词义 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语言材料和字形分析结合起来,不能望形生义。要注意字的本义 不等于词的本义,且字形所表示的意义跟字的本义也不能随便划等号。 (3)在利用字形研究词义发展变化的时候,要注意梳理字符和词义发展演变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如“L”和“纠” ,如下: 《说文》“L( : ) ,相L缭也。“纠,三合绳也。从糸、L。 ” ”可知 “L”是“纠缠”之纠的本字,而后借用表示“三股绳”的“纠”来表示这个意义( “纠” 应该是从“L”分化出来的一个形声字) 。但是如果不考虑“L”的古字形,单就“纠” 字来看的话, “纠缠”这一个意义就像是从“合三绳”引申出来的意义了,最后的结果 必然是打乱了字符与词义之间的发展与演变的关系。 思考题: 1、裘锡圭先生对表意字做了哪六种分类? 2、 “追”和“逐”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近义词,但从字形的角度来看,其本义有什么不 同?第七讲: 第七讲:汉字中的形声字 什么是形声字 一、什么是“形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许慎(东汉) 《说文解字.叙》 形声是以形符标明该字的意义类属、取声音相近的字(声符)注明该字读音,搭配成字 的造字法。二、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概说: (p151) “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 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就是在形声字大量产生以后,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的 形声字……仍然是不多见的。大部分形声字是从已有的表意字和形声字分化出来的(这 里所说的表意字和形声字, 包括用作假借字的以及已经变作记号字、 半记号字的那些字) 或是由表意字改造而成的。 ” 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由表意字改造和分化而来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如: (1)鸡(u) : 鸡的初文是一个象形字,后来在这个象形字上加注了音符“奚” ,再后来象鸡的形符和 “鸟”混同,成了一个一般的形声字。 (2)裘: 裘的本义是皮衣,象皮毛外翻的一件衣物,后来加注了音符“又” ,再后来象皮衣的形 符换成了“衣” ,成了一般的形声字。后来音符“又”换成了“求” ,是为了贴近改变了 的语音。 (3)X(齿) : “X”的初文是一个连带表现出口腔的复杂象物字。后来加注音符“止” 。 (4)福ㄒ埃 :1 “野”的初文写作“浮 ,从林、从土会意。后来加注音符“予” (字形见睡虎地秦简) , 但传世古书多作“矛” ,是“予”的形体讹变。篆文写作“ ” ,从田、从土、予声。 p152: “加注音符而成的形声字跟原来的表意字,一般是一字异体的关系。加注音符的 形式通行以后,原来的表意字通常就废弃了。 ”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二者分化成两个字的情况,如我们已经提到过的“星” : 甲骨文阶段的“星” : →加注音符“生” :→周代以后的字形以及简化的形式: 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了两个字: 表示天体的 “星” (加注了音符的字形) 和表示星光的 “晶” (利用原来的字形) 。 2、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 152: “有些表意字是通过把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的途径,改造成形声字的。 ” (1)何(荷) : “何”是表示“负荷”之义的“荷”的本字, “荷”是假借字。字形用一个人肩负一物 的形象来表现“负荷”之义,后来人形简化成一般的人旁,所负荷之物变成形体近似、 发音相近的“可” ,整个字就变成从人、可声的形声字了。 (2)羞: “羞”的本义是进献食物,初文从“又”持“羊” ,后来“又”被改成了形近的“丑” , 就成为从羊丑声的形声字了。 (3)弦: 《说文》“弦,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轸”在这里指上紧弦,后来象丝轸之形 : ” 的 变成形近的“玄” 。就成为从弓、玄声的形声字了。 3、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 p154: “有大量形声字是由于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的。加注意符通常是为了 明确字义。按照所要明确的字义的性质,加注意符的现象可以分为三类” : A: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意符,如: 师子→狮子 吴公→蜈蚣 仓庚→]f B: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如: 取→娶: “取”的字形本来表现的是取敌人或者猎物的左耳,表示“取得”“获取”的 、 意义,后来意义引申, “娶妻”之“娶”也用这个字来记录,再后来为了明确这一个引 申出来的意义,在原字形上加注“女” ,形成一个形声字。 * 单就“娶”的字形来看,该字既可以理解为从女、取声的形声字,也可以理解为从取、 从女的会意字。但“娶”字从来源看确实是为了明确引申义而在初文“取”上加注了意 符。C:为明确本义而加意符,如:1 初文加注意符所成的后起字止趾州洲肱北背孚俘益溢莫暮注意: p155: “需要加注意符以明确本义的字,多数有比较通行的引申义或假借义,加注意符 的后起字出现之后,初文通常就逐渐变得不再用来表示本义,而只用来表示引申义或假 借义了。 ” 如:其、北 止 4、改换形声字偏旁 p157: “在汉字里,通过改换某个形声字的一个偏旁,分化出一个新的形声字来专门表 示它的某种意义的现象,也很常见。 ” 如: (1)绵→棉 (2)赴→(讣)三、多声和多形 1、什么是“多声”“多形”? 、 p156: “汉字是单音节的。按理说,一个形声字只要一个声旁就足够了。形旁一般是用 来指示形声字字义的类别的,也没有超过一个的必要。……但是,有些形声字却具有两 个声旁或两个以上的形旁。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多声、多形。 ” 2、多声与多形举例 A、多声: (1): 《说文》“,逆也。从午,吾声。“午”与“吾”其实都可以看作音符。 : ” (2)嘏: 《说文》“嘏,大远也。从古, : ”该字中“古”和“倍伎梢钥醋饕舴 B、多形: (1)(宝) :1 《说文》“,珍也。从宀、从玉、从、缶声。 : ”但是通过考察古文字资料,可以知 道甲骨文中“”字写作“ ” ,用房子里有玉、贝来会意,表示“珍宝”的意义, 而到金文中才添加了声符“缶”而变成了一个形声字。 (2)奉: 《说文》“ : ,承也。从手、从 ,丰声。“ ” ”象两手,照理说没有必 要在造字时再加上一个“手” 。从古文字形来看,早期的“奉”字写作“ ”之形, 表示以两手捧物,上部的“丰”既可以表音,也可以看作是被奉之物。由此可见小篆字 形中的“手”是后来添加上去的。 (3)碧: 《说文》“碧,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声。 : ”该字可以看作是一个多形的形声字。四、省声与省形 1、什么是“省声”“省形”? 、 p160: “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的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或 形旁的字形省去了一部分。这种现象在文字学上称为省声、省形。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 2、省声与省形举例:A、省声: 省声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a、把字形繁复或占面积太大的声旁省去一部分。如: (1)u(袭) : 《说文》“u,左衽袍。从衣、 : 省声。籀文不省。 ” 2)秋: 《说文》“ : ,……从禾, 省声。 ,籀文不省。 ”表示 ”秋天之 “秋” 在甲骨文中写作 “ ” 或者 “ ” 都是假借字, , 后来才在 “ 的基础上加上“禾”旁,造出表示“秋天”的专用字。 (3)姗、珊: 《说文》对这两个字的分析分别是: “从玉,删省声”“从女,删省声。 , ” b、省去声旁的一部分,空出的位置用于安置形旁,如: (1)夜:《说文》“ : ,从夕,亦省声。 ”楷书的“夜”已经看不出来原来的构意了。 (2)蹇、褰、骞: 根据《说文》 ,则这几个字都是从寒得声,但是在构形的时候都把“寒”字省略了一部 分,用来放置下面的形旁。 c、声旁和形旁合用部分笔画或一个构件,如: (1)S(斋) : 《说文》“S,从示,R(齐)省声。“S”字中间的二横画,既可以看作是声旁“R” : ” 中间的两横,也可看作是形旁“示”上的两横,实际是声旁和形旁合用了这一部分笔画。 (2)黎: 《说文》“黎,从黍、 (古文‘利’)省声。 : ”在这个字形中,左上角的“禾”既可 以看作是声旁“ ”的左边,也可以看作是形旁“黍”的上部,其实是形旁和声旁 合用了一部分构件。 注意: p161: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到,省声字并非都是一开始就省声的,有些字是在使1 用过程中由一般的形声字改成省声字的。……还有不少字在篆文里并没有省声,到隶书 或楷书里,才变成省声字。 ” 所以,我们在考察形声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考察单个形声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史,只 有这样才能更清楚和正确地了解字形结构的来源和构形理据,避免错析字形,影响对字 义和词义的理解。B、省形: 省形字的情况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a、把字形繁复的形旁省去一部分,如: (1)星: 《说文》“ : ,从晶,生声。 ”该字或省作“ 这个省形的字隶定来的。 (2)晨: ” ,我们今天的“星”字便是从《说文》“ : ,房星,为民田时者,从晶,辰声。 ”该字或省作“ ” 。该字本 是辰星之“辰”的专用字。需要注意的是表示“早晨”的“晨”小篆本作“ ” ,后 来到了隶楷阶段,隶书楷书字形将两字混同,都用“晨”来表示。 b、省去形旁的一部分,空出的位置用来安置声旁,如: (1)考: 《说文》“ : ,老也。从老省,@声。 ” (2)弑: 《说文》分析该字是“从⑹。缴 ”但是从今天简化字的字形来看,该字已经变成 了“从杀,式声”的一般的形声字了。 五、形旁和声旁的位置 p165: “古汉字的偏旁位置是很不固定的。在形声字里,这一现象尤其突出。到成熟的 楷书里,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形旁和声旁有不止一种配置方式的形声字虽然还有,但是 已经不是很多了。 ” 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配置方式大概有八种类型: 形旁、声旁配置类型 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下形上声 声占一角 形占一角 形外声内 声外形内 例字 祥、肌、煌、防 祁、期、雌、郸 宇、崔、芹、零 盂、岱、斧、背 旗、房、病、近 疆、载、颖、修 圆、阁、匪、衷 闻、篡注意: “有个别形声字的声旁,被后人不恰当地割裂了开来。 ”如: (1)S(s) :掺杂之“杂”本当是从衣、集声的“S”字,一般误将“集”拆分,与 “衣”拼合,写作“s” ,今简化字从“s”简化作“杂” 。1 (2)R(螅 :表汇合的“汇”本当是从匚、淮声的形声字,人们常误把声旁“淮”拆 分开,写作“蟆 ,今简化字从“蟆奔蚧伞盎恪 。六、形旁的表意作用 1、形旁跟字义的关系: A、有少数形声字跟形旁同义,如:船、^、爹、爸等。 B、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形旁,只表示该字字义的意义范畴,或者跟字义有某方面的联系, 如: (1)枫:是一种树木,所以从“木” 。 (2)轴:轴是车的一个部件,所以从“车” 。 (3)刻:雕刻需要用刀,所以从“刂” 。 (4)醉:醉是喝酒以后的结果,所以从“酉” 。 C、由于事物的发展变化,或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也会影响形旁的表意作用。如: (1)R(镜) :古代的镜子一般是金属制造的,所以从“金” ,但今天的镜子都是玻璃 制造的,所以“金”这个形旁已经丧失了表意作用。 (2)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不高, “妄、奸”等表示贬义的字常用“女”作形符,这在今天 来看也是不合理的。 2、形旁的代换 p168: “有不少形声字的形旁,既可以用甲字充当,也可以用乙字充当,或者先用甲字, 后来改用乙字。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形旁的代换。 ” A、有一些意义相近的形旁有时常可相互代换,如: “言”和“口” :――咏 “口”和“欠” :@――U [――^ “足”和“辶” :E――迹 u――逾 B、有时造字时着眼点的不同也会造成形旁的替换,如: g――熔 ――瓶 ――P七、声旁的表音作用 按照形声字的构造原则,声旁在造字之初,和形声字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至少非常接近 的,但是在汉字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今天大多数形声字都跟声旁不同 音,而且有时候的差异还很大。 p169: “有人曾据《新华字典》里 7504 个可以分析出偏旁的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进 行统计,结果读音跟声旁全同的形声字只有 355 个,占 4.7%;生母、韵母同而声调异的 只有 753 个,占 10%。二者相加也只占 15%弱。……估计跟声旁声韵相同(包括调异的 在内)的形声字,在全部形声字里所占的比重不会超过五分之一。 ” 声旁表音功能不健全还表现在使用同一个声旁的一组形声字有多种读音,如从“者”声 的这组形声字:1 虽然如此,但是(p170) “从绝对数量来看,跟声旁同音的形声字还是相当多的。偶尔 还能看到同从一个声旁的很多形声字全都跟声旁同音的情况” 。如:以“皇”为声旁的 一组形声字“煌”“徨”“蝗”等。 、 、 “有的形声字的读音跟声旁很不一样,但是在跟它同从一声的形声字里可以找到同音或 音近的字。 ”如: “垩”的声旁是“亚” ,今天这两字的发音很不一样,但是同样以“亚” 为声旁的“恶”同音。这样联系起来就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和记住形声字的读音。 2、声旁和形声字的读音有差异的原因 根据裘锡圭先生的意见,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A、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存在用不完全同音的字充当声旁的情况。或者是因为完全 同音的字字形太复杂,或者是因为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字形的时候,后起的字跟初文相比 发音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在以后讲文字的分化时还会讲到。 B、第二方面的原因是古今语音的演变。 p172: “古今语音的演变会造成或扩大声旁和形声字的读音的差异。 ” 有少数字在造字的时候跟声旁读音是完全一样的,后来因为语音的演变产生了差异;另 一部分字在造字之初就跟声旁的读音有一定差异,而语音的演变扩大了这种差异。 “形声字跟声旁之间在造字时就存在的差异,一般都比较细微。较大的差异大都是语音 的历史演变所造成的。 ”3、声旁的代换 “声旁跟形旁一样,也有代换的现象。 ”如:*以上所例举的字例,一般来说后面的字形出现时间都比前一个字形晚。 发生声旁代换的原因: A、我们知道因为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很多形声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字音与声旁的读音 渐渐变得不一致, (p173)“相代换的声旁多数不同音。使用跟旧声旁不同音的新声旁, : 似乎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形声字已经变化了的实际读音。 ” B、有时候,改换声旁完全是为了减省笔画。如上举的“簟北涑伞暗啤钡睦印 C、 “有的声旁似乎主要是由于充当这个声旁的字已经不再独立使用而被代换的” 。如: “匡”“狂”“汪”“枉”等字在篆文里都从“ 、 、 、 “1”声。在隶书与楷书里,”不再独立使用,这些字的声旁“”就都改成了发音近似的“王” ,汉隶里 的“枉”有从“”的写法,就是古字形“ ”的遗留。 4、声旁的破坏 p174: “由于字体演变、字形讹变和偏旁混同等原因,有些形声字的声旁遭到了破坏。 ” 如:第八讲:文字的假借、异体字、 第八讲:文字的假借、异体字、同形字 假借 一、什么是假借? 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词的现象叫做假借。假借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所谓的 “通假” 。 二、本字与假借 1、什么是“本字”? “有时候,本字指一个字比较原始的书写形式,如‘ ’是‘舜’的本字。有时候,本 字指分化字所从出的母字,如说‘取’是‘娶’的本字。 ” p180: “用来表示它的本义或引申义的字,对假借来表示这一意义的字而言就是本字。从词 的角度看, 把一个词作为本义或引申义来表示的字, 对这个词的假借字而言就是这个词的本 字。 ” 三、假借的三类情况: 假借可以按照其所表示的词是否有本字分为三种情况: A、无本字的假借; B、本字后起的假借; C、本有本字的假借。 下面对这三种情况分别加以说明: A、无本字的假借: “有些词始终只用假借字表示,这是无本字的假借。 ” 如: (副词)亦 (语气词)耳、夫 (疑问代词)何 *注意:音译外来词很多始终是用假借字记录的。 如:浮屠、巧克力 B、本字后起的假借 “有的词本来用假借字表示,但是后来又为它造了本字。 ”一般称后来造的本字为“后 起本字” 。 如:狮(师子→狮子)1 蜈蚣(吴公→蜈蚣) ]f(仓庚→]f) 下面我们再看几组例字 例字解析: (1)戚→i、h “戚”本是一种斧头类的兵器,如《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操干戚而舞” : 。借作 表示心理活动的“戚” ,如《论语.述而》“小人常戚戚” : ,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于 : 我心有戚戚焉” 。后来加心旁造出本字“h”或者“i”来表示这个假借的意义。在进 行汉字简化时,又把后起的本字“h”和“i”作为异体字并入“戚” 。 2)毒冒→x瑁、玳瑁 玳瑁本来借用 “毒冒” 两字表示, 后来才加了玉旁造出了后起本字 “x瑁” , “玳” “x” 是 的异体字,因为语音的变化,现在我们用“玳”而不再用“x”了。 C、本有本字的假借 p182: “有很多本有本字的词也使用假借字。这种假借字,有一些到后来完全或基本上 取代了本字。 ” 下面我们来看几组例字: 例字解析: (1)L(本字)→纠(假借字) (2)H(本字)→草(假借字) “H”是“草木”之“草”的本字,而《说文》“草,草斗,也。“草”这个字本 : ” 指栎树的果实。 (3)Z(本字)→端(假借字) 《说文》“ : (Z) ,物初生之}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 ”这是“开端”之“端” 的本字。而“端”的本义是“端正” ,传世古书大都借“端”来表示“开端”之义,现 在“Z”已经作为异体并入“端” 。 (4)拢ū咀郑颍俳枳郑 “隆北纠词恰捌で颉钡摹扒颉钡谋咀帧9糯磅砭稀钡摹熬稀币糇隆 ,而从玉、 求声的“球”本来指一种美玉。假借本来表示美玉的“球”来表示“隆笔呛芡淼氖虑椋 但是今天在简化汉字时把“隆钡弊觥扒颉钡囊焯宀⑷肓恕扒颉 。 (5)w(飞)→蜚 “蜚”的本义是一种虫,古代常常借用“蜚”来作“飞翔”的“飞” ,而现在,这个假 借字已经不再用来表示“飞翔” ,仅在“流言蜚语”“蜚声中外”等成语、熟语中出现 、 了。 本有本字的假借情况总结: a、虽然很多汉字本来有为其本义创造的本字,但是后来假借字流行开来,逐渐取代了 本字。假借字的本义不传,而假借的意义却成为了其常用义。如例(1)~(4) 。 b、也有部分本有本字的假借,假借字在跟本字一起通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完全或基 本上停止使用了。如例(5) 。 c、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比如本来表示“负荷”这一意义的“何”字,后来 在“负荷”这个意义上被假借字“荷”所取代;而这个字却被假借作疑问代词“何” , 并且作为这个意义的假借字一直沿用了下来。 *区别:假借与通假? p187: “狭义的通假指假借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本有其字的词。所以本有本 字的假借是典型的通假现象。 本字后造的假借, 在后起本字出现之前, 是无本字的假借。 后起本字出现之后,假借字如果还继续使用,就可以看作通假字了。 ” 四、跟假借有关的字音问题 1、假借时常会造成一字异音的现象。1 原因: A、p196: “被借字的读音(也可以说假借字原来的读音) ,跟借它来表示的那个词的音 , 可以仅仅是相近的,而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一个字的本义跟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族米酒的做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