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一座孤岛曾隔离着耶稣医治麻风病人人如今成旅游胜地?

隔离岛电影剧情介绍_剧情介绍
由张一山、丁丁、朱泳腾、海波领衔主演的青春冒险电影《隔离岛》今日首次曝光海报,正式定档11月11日“光棍节”。这是张一山在《余罪》之后,延续其黑色硬朗的“小肌肉”戏路,再度出演准警察角色。
《隔离岛》讲述张一山饰演的警校学生与丁丁饰演的女友踏上一座孤岛开展毕业旅行,却由此卷入一场离奇旧案的故事。
《隔离岛》剧情介绍
电影讲述了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曾经隔离着上百名麻风病患者,三十年前的一场大火,将这里的麻风病院化为灰烬,大火本身已渐成传说。三十年后,警校学生殷浩(张一山饰)为在自己的女朋友电影编导系学生小暖(丁丁饰)面前显示自己男人的一面,带着她登上了隔离岛,拍摄纪录片,探寻大火真相的故事。已经被人遗忘的隔离岛突然风浪骤起,死火复燃,殷浩和小暖“致命真相”的旅程由此开启。
《隔离岛》相关资讯
影片透过九零后大学生的青春冲动、任性探秘,以年轻的视角追寻连环杀的源头,完成精神上的成人礼。
广东南部靠海的台山对面有一座小岛,因岛上曾经有一家麻风病院而被叫作隔离岛,三十年前一场莫名的大火几乎烧毁一切,如今已是残桓断壁,破败不堪,废墟已成为一个故事。摄制组来到原址,五十多位置景工人花了两个月时间,还原了火烧后的医院、锅炉房、渔夫家以及坟地,搭建了悬崖、山洞、巨石滩。
以上内容是剧情介绍:内容提要:
由张一山、丁丁、朱泳腾、海波领衔主演的青春冒险电影《隔离岛》今日首次曝光海报,正式定档11月11日“光棍节”。这是张一山在《余罪》之后,延续其黑色硬朗的“小肌肉”戏路,再度出演准警察角色。
《隔离岛》讲述张一山饰演的警校学生与丁丁饰演的女友踏上一座孤岛开展毕业旅行,却由此卷入一场离奇旧案的故事...
隔离岛电影剧情介绍相关内容
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最近曝光泰勒(Taylor Swift)坎耶-维斯特(Kanye West)的通话影片,却因为法律“禁止秘密录音和录影...7月17日,陈伟霆在微博晒出一张怀抱小外甥的照片,并附文称“佛爺出發長沙,88bb。”照片中,陈伟霆戴着黑色墨镜和绅士帽酷劲十足,而宝宝却显得悠然自得,紧闭双...分集剧情 剧情简介 MBC新水木剧《W-两个世界》即将在7月20日播出,该剧讲述了现实世界中的女医生吴妍珠偶然地进入了人气漫画《W》的世界,与漫画男主人公姜哲相...网络剧亲爱的公主病海报   亲爱的公主病百度云全16集5资源更新中   由泰国演员Mike、张予曦、杜妍、陈柏融、陈敬宣等主演的电视剧《亲爱的,公主病》正在搜狐...《W-两个世界》是韩国MBC电视台于日首播的奇幻爱情剧,由郑大允执导,宋载正编剧,李钟硕、韩孝珠主演。很多网友想知道W两个世界在哪里观看?W两...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
听说养的宠物和主人越长越像,天哪,养柯基的怎么办人和狗狗可以建立一种微妙的感情就像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会莫名其妙变得越来越像对方狗狗越来越像主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据说...主人在选择狗狗的时候会不由自主挑选和自己比较相像的...所以你为什么挑哈士奇你应该明白了吧!为什么挑腿长八厘米的柯基你明白了吧!但是狗狗和主人的确是会越来越像主人?宠物?傻傻分不清楚
上一页&1共3页热门新闻更多
热门游戏热门视频发现好货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走进最后的麻风岛
查看: 1910|
评论: |原作者: 黄焱红
摘要: 有消息说,因为修建台山核电站散热区,大襟岛上的麻风病院即将搬迁。
多年前,就萌生过探访大襟岛的念头,一直拖,未能成行。
联络了两个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他们和我认识的小胡姑娘同在一个基督教会唱诗班。出发前 ...
有消息说,因为修建台山核电站散热区,大襟岛上的麻风病院即将搬迁。
多年前,就萌生过探访大襟岛的念头,一直拖,未能成行。
联络了两个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他们和我认识的小胡姑娘同在一个基督教会唱诗班。出发前的晚上,他们还没有最后决定去否,要集体祷告,听主的指引。很晚,小胡来电话,敲定。
于是,一行8人。
大襟岛位于广东台山赤溪镇,因形似衣服前襟而得名,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
大襟岛保持着原生自然生态,周边海域拥有近300头白海豚,是中国第二个白海豚分布区,岛的南面有南湾村,以前住着几十户渔民,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两户人家,其他渔民都搬到赤溪镇,或是在北湾建临时棚子,继续捕鱼为生。岛的北湾,就是中国唯一的海岛麻风病院。
1927年,美国传教牧师理约翰及华侨梁耀东先生建起这座麻风病院,主要收治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等地的麻风病人。
几十年来,大襟岛共收治过约1500位麻风病人,1997年以后,麻风病院得到澳门明爱服务中心开始了长达10年的扶助;现在,岛上仍住着46位肢体残疾的老人。随着搬迁的临近,一个孤岛残生的悲惨故事终于要画上句号。
用歌声向老人表达祝福
大襟岛距离台山赤溪镇14海里,码头有快艇前往,但受涨退潮影响很大,我们选择了另一个铜鼓码头,可全天候出行。找到快艇,匆匆驶向大襟岛,尽管飞一般,还是用了40分钟航程。
船直接开到北湾,远远看到那座西洋风格的白色建筑群,麻风村到了。
与其说是医院,其实大襟岛更像是一个村民自行管理的乡村,有村委会,有正副主任,有各部门的明确分工:分管药房的、负责会计的、管理饭堂的。
见到我们,老人们拄着拐杖推着轮椅围过来,又找来村委负责人朱伯,为我们介绍情况。
探访了几间宿舍,看望了几个90多岁的残疾老人。老人们住在很大的“集体宿舍”里,里面很凌乱,大包小包堆放在床边上,听到搬迁的消息,病友们都很兴奋,急急忙忙收拾了细软,却迟迟不见动静。他们一个劲向我们打听搬迁的日子,然后无奈地说,又推迟了,已经推好几次了。
我们向村委提议,搞个小型联欢会。老人们听说了,都很高兴,很快,聚集了30多人。我们取出彩色气球,一个个吹起来,挂在树上,营造起一个喜乐氛围。
会唱歌的老人主动坐成一排,唱起宗教歌曲,一首接一首,停不下来。我们也跟着哼,小何就用吉他为他们伴奏。这中间,我们把行前特意买的46个月饼分送给老人,预祝他们中秋节快乐。
接下来,唱诗班几位年轻人声情并茂的唱起来,常年在教会唱赞美诗,早已训练有素,多声部,中间还穿插着朗诵;今天,面对这些在苦难中顽强生存下来的老人,他们被深深打动,歌声表达了大家由衷的祝福。最后,陈姑娘领着大家为老人们祷告,她讲得很动人,在场的人都感动了。
大襟岛之夜
原定在岛上住一晚,因条件有限,朋友们决定当晚乘快艇返回陆地,我犹豫了一下,最后决定一个人留下来。送行时,我扣下了他们带来的全部口粮,包括饼干罐头香肠方便面榨菜等,装满两个袋子,然后一家家拜访,分送给了大约20个老人。
下午6点,大襟岛开始发电。这是岛上最有生气的时间段,病友们利用这有限的时间烧开水、看电视,村子中心那座基督教堂里坐了十几个人,有些残破的教堂空间很高大,显得空空荡荡,一台爱心人士送来的电视机摆放在中央,这里是病友们消磨晚上时光的场所。
9点15分,准时停电,大多数老人在这之前就入睡了。月亮当头,很大,院子里的景物被映照得清晰可辫,我走到码头,坐在石头上,眼前,亮着灯光的渔船还在近海游弋,正在消退的潮水留下一次次渐行渐远的涛声,身后就是那个饱经磨难的麻风病院,70多年来,这里见证了多少苦难人生,他们受病痛折磨,身体残疾,他们遭社会遗弃,亲情断裂,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和身体双重打击,顽强生存下来……
回去,路过海边一座乘凉平台,见到张金励正在铺被子,准备在外面睡觉,我跟这个58岁号称大襟岛最年轻的病人聊了很久。听他讲了很多故事,才回去睡觉,天气热,我干脆把床板搬到药房外面的走廊上,蚊子极猖狂,两盘灭蚊香也抵挡不住它们的疯狂进犯,只有和它们战斗,几乎一夜无眠,正要迷糊一下,听到扫地声,天已朦朦亮。
他们想念陆毅神父和修女们
清晨,教堂的门就打开了,我看了时间,5点40分。20多个老人陆陆续续“走来”,里面很暗,开门的老人点燃了前面两只蜡烛。
因为听到搬迁消息,墙上那些宗教图片已经被教友们取下来,包装好,只留下正面墙上的十字架。
进了屋子,老人们先到十字架前划了个十字,然后退回座位上坐下。
一个老伯搬来一张红色折叠椅,放在中间,让我坐。他说,这是陆毅神父坐过的,他每次都坐这里。
看到我吃惊的样子,几个老人忍不住纷纷说,我们的假肢是他给的,我们的电是他送的,岛上的路是他修的……
他们说的陆毅神父来自澳门,原籍西班牙,十多年前,他多方募集资金200多万元,为大襟岛建自来水塔,装发电机和供油设备,修食堂、病房,铺水泥路,种植花草,添置不锈钢床,还派来外籍修女们照顾病人。
这两年,老神父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在这座孤岛上,人们对神父充满发自肺腑的敬爱和思念,很想再见到给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的恩人,他们猜测,可能神父年纪大了,行动不便。
岛上没有电脑,老人也不会上网,他们不知道,今年97岁高龄的陆毅神父还在为贫困和不幸的人群奔走着,他们不知道,陆毅神父领着他的爱心团队,常年奔走于边远山区,给中国139个麻风病中心的8000位麻疯病患者送去了关爱,大襟岛只是爱心所覆盖群体之一。
还有那些被老人们称为“印度妹”的修女们,她们无微不至照顾老人,做了很多儿女们都做不到的事情。讲起她们,老人们不无遗憾地说,她们走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帮我们洗澡擦身,再也没有人晚上来给我们打针输液,再看不到这么好的姑娘了……
教友基本到齐,大家开始齐声祷告,教堂的地板上映衬出烛光暖暖的光班,还有几架轮椅的剪影,这些身体残缺的老人在这里得到心灵慰藉,遥远的关爱抚平了他们几十年前的伤口……
吃饭是老人们的大问题
钟声敲响,是早饭时间。
声音来自村子中心一棵大树,树上吊着个空煤气罐,用来当钟敲,开饭时打钟。其实,打钟只是提醒,所有入伙的老人都是生活难以自理行动不便者,食堂的师傅要为他们送饭。
负责管理伙食的刘祝权告诉我,一天吃两顿,时间将是上午9点和下午4点,伙食标准是每天一两肉,4两菜,伙食费120元,米饭要根据吃的多少另外给钱。现在有19个人在食堂吃,下个月就20人了,有个老人刚刚申请入伙,因为他年龄大,已经劈不动柴了。
紧挨医院外面的山野中也散落着一些小棚子,那是一些老人临时搭建起来的的厨房,每个小棚子都显示着顽强,他们一大早就开始忙乎,淘米洗菜洗碗舀饭,他们用残肢艰难地做着正常人轻而易举的事情。我发现,在这些小厨房做饭吃饭的都是单独个体。
在宿舍外面走廊上,则是一个个互助组合,两个人合在一起吃,既能相互照顾,又有个说话的人。我看了一下,他们的伙食不错,有肉,还有青菜。走廊里吊着几个篮子,老人们说,前天,东莞来的爱心人士送来了猪肉香肠豆制品,伙食大大改善,他们舍不得一次吃完,就装起来,吊在通风的廊道里。岛上没有冰箱,实在放不住的食物有时候也会存放到码头的小冰库里,那是南湾的渔民储存海鲜的临时转运站。
相濡以沫的艰难人生
76岁的黄细小老伯和岁数相仿的麦细莲婆婆是一对忠实的互助组合。
我去的时候,麦婆婆正在切冬瓜皮,右手没有了,菜刀用绳子捆扎在光秃秃的肘头,动作却相当准确,让人看了不忍心。
黄老伯正坐在地上整理工具箱,里面有很多工具,有锉刀有木工锯子有砍刀……。要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敢想象四肢残缺的他能使用这些工具。他从里面取出一把锯,又用绳子将一个特制的手环系在手上,把锯子固定,然后把木头放在他特制的“工作台”上,用一只残腿压住,然后开始锯……
锯成一段段的木头还要劈开,这需要换工具,要重新用绳捆住另一个特制环,这一回固定的是一把分量不轻的砍刀,但见他“一手”扶住木头,“一手”举起砍刀,几刀下去,木头就被劈开。黄伯说,他们刚刚买回1000斤柴。这些柴,他要付出多少艰难呀。
吃饭了,麦婆婆先给黄伯盛饭,我注意到,他们吃饭用的碗都经过了改造,加上了端碗的铁丝托,不用绳子捆,就可以用一个肘头轻松端起饭碗。麦婆婆指着黄伯说,都是他自己做的。
另一位老伯告诉我,互相扶助在我们这很普遍,有的是两个婆婆,有的是两个老伯,也有男女在一起,但很少结婚,几十年只有很少几个,过去,他们还年轻,本来可以结婚,但那时病人多,没地方单独居住,现在人少了,房子多了,人却老了,结婚已经没有意义。只好各自住集体宿舍,白天在一起做饭吃饭,我们都说,这是:合起来吃饭,没条件合睡。
就这样,一群孤老病残的苦命人在这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用做饭、洗衣、砍柴这些琐碎和平凡,诠释出患难之交的深刻。
告别了两个老人,我的眼睛湿润了,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彼此搀扶着走着最后的人生路。
85岁的照顾94岁的
在一间很大的只住了6个人的“女生宿舍”,我们看望了94岁的老人叶银开,她1957来这里,麻风病使她失去了右腿,3个月前,原本能勉强走动的叶婆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就再也起不来了,她彻底痴呆,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靠多年来就一直照顾她的李洁娣婆婆继续看护,换衣服、洗衣服、端屎倒尿、擦身、喂饭……殊不知,李婆婆已经85岁高龄了。
第二天清早,在教堂每天清晨的祷告仪式上,我看到正在领读的李婆婆,她目光深邃,态度虔诚,正在从主那里领受关爱他人顽强生存的精神力量。
离开大襟岛那天上午,张金励领着我去看墓地,几十年来,已经有上千人永远留在了岛上,说起这些曾一起患难的人,老人们都习惯用手指指海边那个方向,说,他们去了那边。
路上,我们和一个70多岁老人擦身而过。张金励说,他又去陪老谢了。
到了墓地,我才知道,他说的老谢已在几个月前去世,坟茔被大量鲜花簇拥着,正是刚才那个老人孙天宏种的,他和老谢是几十年的好朋友,现在,孙老伯每天都来陪朋友,一天2、3次,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远远望着他步履蹒跚的背影,我想,已经去了天国的老谢一定会被这友情感动的。
墓地紧邻大海,一座座坟包被很深的荒草掩埋了,只露出墓顶的十字架,最新一座是不久前去世的98岁老人六颜。虽然身体残疾,生活艰难,又与社会和亲人隔绝,但有了这种守望相助的真情,加上水质和空气。相对外面的人,岛上的老人都比较长寿,现在,46个老人的平均岁数是75岁。
康复好的病人进入服务行列
暮色中,我在码头附近见到一间亮了灯的小屋,就冒昧走进去,主人是79岁的伍尚桥。一个看上去完全正常的健康人。相比其他病友,伍显然幸运很多,他几乎没有残疾,和家人的亲情也没有割断。他说,1959年得病,1964年来到这里,1972年病好了,医院让我回家,那时候,人们对麻风病很恐惧,我怕影响家人,影响孩子,就没有走。买了一条船,开船跑运输,负责帮大家买东西,后来年龄大了,因为有60岁以上不让开船的规定,就把船卖掉。大襟岛有了发电机后,我就负责发电的事情,每个月有一点工资。
伍伯的家在台山,家里有儿子,有三个孙子,两个上中学,一个在外面打工。以前自己有船,回家方便,一年多次回去看望,现在少了。
我在他的小屋里坐了一会,里面有电视机、电风扇,生活很有条理。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管理发电机,负责岛上的照明,遇到机器出小毛病,也会简单修理一下,毛病大了,就要请外面的师傅上岛来修理;
今年68岁的刘祝权来这里近30年了,1959年得病,住在台山另一家医院,后来就到了大襟岛。现在,像他这样残疾程度低、肢体相对利索的病友都进入管理阶层,除了食堂,他还要管理总务等其他事情。
张金励也是从病人走进服务队伍的,他是广东茂名人,从小父母双亡,很小就给了别人家,得病以后被遗弃。他一只腿残疾,但两只手基本正常,于是,他学会了理发、打针、输液,尽量为病友们服务,每个月也能得到一点工资;
74岁的梁建忠是广西贵港人,十多岁生病,比很多人都幸运,梁的家人一直和他有来往。他说,还有一个舅舅和一个姐姐,每隔几年就要见见面,这里交通不方便,都是他们去广州,我再赶过去和他们会合。
在东莞住院治疗期间学会了护理,包括打针、输液等,1976年来大襟岛后,又学了看病,会开处方。梁伯很自豪的说,医生给了我处方权。现在,岛上没有常驻医护人员,一般小病我都能看,遇到大病,我看不了,再找医生。
因为肢体健全,他还负责了大襟岛唯一一间小卖部的采购工作,经常要坐船去陆地进货。
“认契”背后的精神层面
大襟岛分南湾和北湾,南湾是渔村,很多年前,南湾人不敢来这边,担心传染,后来,北湾条件改善,麻风病也得到根本医治,村民都愿意来麻风病院,可以找医生看病,且药品免费,此外,渔民还接上了北湾的自来水管,不用再到处找水喝。
我离开前,还听一个老人说了“认契”这件事。这个习俗大约开始于30年前:南湾的孩子病了,找到算命先生,先生向家长建议,给孩子找个“契爷”或“契妈”,可以转嫁病痛。家人于是准备了礼品和红包,带孩子来北湾。找到一个“命硬的”麻风病人,取得同意,叫一声“契爷”,认契仪式就完成了。当然,以后也会常来常往,特别是每逢端午、春节等,契仔契女们要来看望契爷契妈们。
让我深感不解的是,明知南湾人认契的目的是让他们承接孩子的病痛,病友们为何还接受呢?
只能猜:这些孤岛残生的老人从小遭社会遗弃,亲情和社会关爱严重缺失,如今,认个契仔契女,逢年过节还有人看望,长期以来的孤独得到补偿;此外,他们受到的苦难已到极致,生存意志非常顽强,还有什么转嫁来的灾难能够超过正在承受的呢?再有,长期的宗教信仰让他们获取了关爱他人的精神力量,甘愿冒此风险,做替罪羊。
虽然这仅仅是一种精神假象,也能看出大襟岛苦难人群高尚的另一面。
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孤岛
也许,很多年以后,这些老人会想念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岛,想到它碧海蓝天的美丽和清净,但现在不会,我在岛上,没有看到留恋,他们实在太想离开了。
76岁的王伯说,很小就得了这种病,60多年前,就有一只脚坏了,也不知道是什么病,1951年住院,1954年从广东韶关一间医院转到这里,治好以后就没有再离开。
几岁时就没有父母了,只有一个哥哥,得病以后,哥哥也没有来看过我。韶关人都怕麻风病,怕我们传染。我从来没有回去看过,也不想回去,自己的样子不好看,交通又这么困难。
我们都想离开这座孤岛,到了岸上住大棚都好。在这里有了病,外出就医很难。两个医生常常不在。
岛上的发电机和柴油设备都是神父带来的,现在油不多了,要省着用。
79岁的陈伯说,我是广州芳村人,1941年就生病了,那时候还在读书,手指出现了红线,感觉麻木,红线一年年上升,到了1954年,胳膊就碎了,以前还可以踩单车,后来,完全不行了,1964年进入东莞的麻风病医院,1969年来到这里。
最怕的就是台风,十天八天没有交通,没有吃的,吃不到新鲜菜,只能吃即食面、吃榨菜。一天不搬家,一天不能解决这个困难。
同样是广州人的纳婆婆说,我今年76岁,1965年入院,几十年来,没有一个亲人来看过我,自己没有钱住院,是政府叫我住院的,后来,手和脚都残废了,只剩下一只脚;我们最盼望的就是每个月发生活费。
我们没有种田耕地的能力,就靠政府给的300元生活费和100元医疗费。可是,这些钱我们拿不到,要等到年底才给,试过2、3年,半年发一次生活费,后来又不给了。没有钱吃饭,要借钱,抽烟喝酒的就更没办法了,全靠一些爱心人士来帮助我们。
83岁的黄婆婆说,很早就听说我们要搬家,搬到东莞去,8月23日,广播上说,国务院批准我们离开这里了。我们很想走呀,这是一座孤岛,这条海好大,岛上买药好难,买东西好贵,买青菜好贵,烧很多油才能上岸,东西就贵,猪肉贵出几元钱,
我们买菜,一买就买好几天的,每次都求渔民帮我们带菜回来,有时候,早上买了菜,下午才赶回来,猪肉都变味了,求人家买的,也不能不要,好臭也要吃。
是由麻风杆菌通过侵犯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睛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患者的症状常常是消瘦,肢体溃烂、变形,以至失去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麻风病人的归宿往往是远离人群与世隔绝。但医学早已证明,麻风病的传染机率极小,只有与病人经常并长期身体接触才有可能感染此病。而早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种简称MDT的多药物疗法,已被认定为安全、有效、经济的理想疗法,可最终治愈麻风病。
在中国,现存的600多个麻风村里,收容的基本上是麻风病治愈者。
刚表态过的朋友 ()
感同身受啊,分享了。
在线好友(0)
Powered by  (记者/谷立辉 通讯员/杨纯)11日,韶关市曲江区枫湾镇麻风病康复村里,50多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带着鲜花、物品,为这里的12名特殊母亲送上节日的问候(见右图)。  当天志愿者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准备中午的饭菜。这些爱心人士有的是来自韶关乐善义工会的义工,有的是来自韶关学院医学院的学生,甚至还有来自顺德和中山的两名日本人。今年77岁已经当了太姥姥的邱桂凤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有很多爱心人士走进村里看望大家,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来源:南方日报 |
  据文献记载,麻风病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受到医疗条件的限制,麻风病造成大量患者肢体、面部和眼睛残疾。明清时期,广东官方对麻风病基本未有什么防御和治疗措施,而是抱以“灭绝”处理的态度,或是把麻风病人集体收容在深山或孤岛上,限制他们与外界联系,采用断粮、断交通,使之自生自灭。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
南方日报讯 (记者/欧雅琴)目前,广东省已基本消除麻风病,随着现有麻风治愈者老去,麻风病院也亟待转型。近日,东莞市医院协会“开门办院”活动走进广东泗安医院,该院院长易学锋谈到,泗安医院正在尝试转型皮肤专科,并已在东城新建皮肤专科门诊,近日已开始向东莞市民提供服务。
来源:南方日报 |
本报海口1月12日讯(记者范南虹)每年元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 “中国麻风节”。今天上午,由国家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成国家慰问团,前来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秀英麻风复康小区进行慰问,并为居住在这里的麻风病人和防治工作者发放了慰问品和慰问金。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
  江门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大衾医院创建于1924年,院址设在今台山市赤溪镇大衾岛,离赤溪半岛14.3海里。  1929年,医院建成并开始收治广东省和广东附近个别省的麻风病人。1951年,省卫生厅接管后改称为台山县大衾医院。1992年,改称为台山市大衾医院。全院现有工作人员8人,现有病房16座。大衾医院从建院至今共收治1200多例麻风病人,目前还有留院康复者共44人,年龄最小的58岁、最大的94岁,平均75岁,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
记者王进良 通讯员刘晓平 鲁锋上世纪中期,麻风病曾一度在多个省市肆虐,患者身体溃烂流脓、肢残变形、面目扭曲,不少人被隔离治疗。汉川市麻河镇一座孤岛上就陆续收治了500多名麻风病人。如今,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下,还有40多人在岛上生活。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
老人在大树下向记者述说麻风病院里的爱情故事。一根烟一个拐杖一台收音机是吴远启一天的内容。大洋网-广州日报8月23日报道 前天,98岁的三水籍老人六颜带着未了心愿走了,她等了一个甲子光阴,最终也未能迈出台山大襟岛一步。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
  日前,省卫生厅、财政厅、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部门联合组成慰问团,到佛山市高明区潭山医院慰问麻风病康复者和医务人员。  省卫生厅副厅长黄飞介绍,我省是麻风病高发省,全省累计登记的麻风病例95777例,占全国登记总数的20%,列全国第一位。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全省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麻风病患病率显著下降。
来源:南方日报 |
  新华网广州1月10日电(记者杨霞)广东是麻风病高发省,经过努力,多年来麻风病患病率显著下降。记者日前从广东省卫生厅获悉,今年广东将对全省麻风病院村进行整合,在省级和14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点建设8所麻风病院村。
来源:新华网 |
深圳新闻网1月24日讯(文、图/记者卜瑜 通讯员曹智辉、吴荣华)在那座重重大山环绕的村庄里,丈夫刚去世仅5天,59岁的何金凤就嫁给了65岁的冯代全老汉。现代社会中的“闪婚”,看来本不应该在两名花甲老人身上。但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中,仅有的35名成员之间却只能够以包括闪婚在内的各种形式相濡以沫,他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互相延续着仅剩不多的生命。
来源:深圳新闻网 |
日前,省卫生厅、财政厅、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部门联合组成慰问团,到佛山市高明区潭山医院慰问麻风病康复者和医务人员。省卫生厅副厅长黄飞介绍,我省是麻风病高发省,全省累计登记的麻风病例95777例,占全国登记总数的20%,列全国第一位。
来源:南方日报 |
金陵晚报讯(记者 李凯 通讯员 苏静) 提起麻风病,总会让人心惊胆寒。1月10日上午,六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江宁青龙山,看望居住在那里的11名六合籍麻风病休养员。在六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麻风病防治的孙主任向记者讲述了麻风病防治的老故事。
来源:南京龙虎网-金陵晚报 |
  文 本报记者 杨洋、何涛1957年,全国上下开展了麻风病大普查,在交通不便、没有水电的深山、海岛上修建数百所麻风病院,大规模收治麻风病人。位于广东省台山市大衾岛上的大衾医院,收治了当时全省最严重的麻风病人。那时的大衾岛偏僻,病人坐船出外,要买三个座位因为邻近的两个没人敢坐。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
新华网武汉2月2日专电(记者李鹏翔)好人有好报,道德模范价更高。2月1日,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委、县政府对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第三届湖北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江志国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63岁的江志国献身麻风病防治事业42年,被誉为“孤岛医生”。1970年,他被分配到团风麻风病院工作。当时的麻风病院三面环水,被称为“麻风孤岛”。岛上的路、电、水不通,条件十分艰苦,先后有8名医护人员和多位院长相继离开。
来源:新华网 |
3月18日,董淑猛(右)和徐娜为91岁的梁华洽看病。大山深处的广东省开平市玲珑医院是一家麻风病院,有50多名病人。8年前,毕业于扬州大学医学院的董淑猛来到这里,成为玲珑医院55年来第一位专业医生。与他同来的,还有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的徐娜,从此,两位年轻人既是麻风病患者的医生,又成了他们的朋友和亲人。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本报10月10日讯(记者 尹明亮) 如今电影早已进入普通人的日常休闲生活中,但在腊山脚下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已经数十年没看过大屏幕电影了。11日晚,本报“张刚大篷车”将联合济南市文广新局,走进如今济南唯一的麻风病院,将一场电影送给那里的60位老人。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中新网9月29日电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为有效控制麻风病的流行,消除麻风病的危害,卫生部等11部门近日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年)》。以下为规划全文:全国消除麻风病。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据新华社电 1日,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委、县政府对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第三届湖北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江志国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63岁的江志国献身麻风病防治事业42年,被誉为“孤岛医生”。1970年,他被分配到团风麻风病院工作。当时的麻风病院三面环水,被称为“麻风孤岛”。岛上的路、电、水不通,条件十分艰苦,先后有8名医护人员和多位院长相继离开。
来源:京华时报 |
中新网武汉2月2日电 (熊阳生 赵林武)湖北团风县委、县政府1日对江志国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以解决其住房困难。这是该县首次对道德模范进行重奖。今年63岁的江志国被誉为“孤岛医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 |
南方日报讯 (记者/陈枫 通讯员/粤卫信)广东省卫生厅昨日宣布,揭阳市惠来县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至此,全省100个麻风流行县(市、区)通过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省级考核验收,实现广东省基本消灭麻风病目标。
来源:南方日报 |
她身患癌症,却在手术后不久走进麻风病院,和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写出调研文章,让常年悉心照顾病人的护士长刘振华为公众所知。她曾是黑龙江省社科界最年轻的研究员,如今扎根济南10余年,发表学术论著、调研报告上百万字。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
  麻风病,一提起这个词,可能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  然而,就在腊山脚下的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住院部,有这样一对夫妇,丈夫陈望生(化名)因麻风病身患残疾,而妻子李文香(化名)身体健康,却一直陪丈夫治病住在麻风病院,一住就是9年。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红网炎陵站8月30日讯(分站记者 彭新平 通讯员 陈冬荣)8月27日,湖南省佛慈基金会向炎陵县龙景山麻风病院36名病人捐款10万元生活费。至此,湖南省宗教团体已为炎陵县龙景山麻风病院病人奉献爱心9次,捐助生活费达60余万元。
来源:红网 |
中广网广州8月25日消息(记者周羽)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广东省卫生厅宣布全省100个麻风流行区均已通过考核验收,广东终于实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然而,广东省人大代表郭伟光却对卫生厅的官方说法提出质疑。
来源:中国广播网 |
  文/本报记者 毕庆 图/本报记者 高强  4月12日,国家海洋局公布了首批“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我市有8个无人岛位列名录,位于旅顺口区北海街道北海村的猪岛就是名录中的一个。昨天,记者来到旅顺口区北海街道北海村探寻无人岛猪岛的历史,它的经历很丰富,上世纪90年代以前,猪岛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居民,困境中村民曾到岛上讨生活。
来源:大连晚报 |
  ●南方日报记者曹斯陈春花通讯员粤卫信  “搬家这天终于来了!”在孤岛上生活了34年,67岁的谭亚德终于盼到搬迁的日子。  昨日,长期在江门市台山大衾岛大衾医院治疗休养的44名麻风病康复者,顺利搬迁到位于东莞麻涌镇泗安岛的广东省泗安医院继续治疗休养。
来源:南方日报 |
来源:南方网 |
本报讯 广州消息:“搬家这天终于来了!”在孤岛上生活了34年,67岁的谭亚德终于盼到搬迁的日子。昨日,长期在广东江门市台山大衾岛大衾医院治疗休养的44名麻风病康复者,顺利搬迁到位于东莞麻涌镇泗安岛的广东省泗安医院继续治疗休养。44名麻风病康复者大多年迈体弱,残疾严重,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平均年龄75岁,有的康复者甚至已几十年没有与外界接触。
来源:新民晚报 |
  广东将在省泗安医院和14个经济欠发达市选择病人收容规模较大、交通相对便利、水电设施相对较好的8个麻风病院村进行重点改造,适度扩大收容规模。因此,广东68家麻风病院村拉开整合搬迁的大幕。  在搬迁居民当中,也有人内心打鼓:住到新医院后,大家能否适应这个环境,能不能与医院原有的病人处理好关系?他们不担心这里的医疗和生活照顾,他们更渴望来自医院和社会的温暖,各种各样让老年人心绪安宁的人文关怀。
来源:南方日报 |
泗安医院的条件,和孤岛上的相比有极大改善。 新快报记者 王小明/摄“两年来的梦想,就是离开大衾岛,顿顿吃上新鲜肉。”一位麻风病康复老人昨天激动地说。位于江门市台山的广东唯一海岛麻风病院——大衾医院昨日“大迁徙”,岛上的44名麻风病康复老人集体搬迁,安家到东莞的广东省泗安医院(下称泗安医院)。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
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熊阳生、赵林武)2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身边的感动”栏目,对团风县麻风病医院院长江志国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江志国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63岁的江志国献身麻风病防治事业一干就是40年。1970年,他到麻风病院工作,当时的麻风病院建在一座大型水库中的荒岛,被称为“麻风岛”。岛上的路、电、水不通,条件艰苦,前后有十几名医护人员离开了医院。期间,广州、武汉、黄州等地几家医院都高薪聘请过他,但他一一婉言谢绝。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漳州麻风病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