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孔子 老子 墨子与墨子的舞台剧

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思想共同点的是&&&&&&&&&&&&&&&&&&&&&&&&&&&&&&&&&&&&&&&&&&&&&&&&&&&&&&&&&&&&&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L" Q. P$ T5 T/ D B.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1 Q- K* V- S! D1 Y C.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5 e& @/ @; H
`8 X. F D.主张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 Z1 c/ ^: f0 R: _& D
解析试题分析:孔子和墨子分别代表儒家、墨家,B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C是道家的“无为”主张,D是法家的主张,BCD排除;孔子主张“仁爱”、墨子主张“兼爱”,都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A符合题意。 考点:孔子、墨子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孔子与墨子的“爱人”之较.doc 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孔子与墨子的“爱人”之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孔子与墨子的“爱人”之较
  摘 要:由于所处的阶级不同,孔子与墨子提出了不同的爱人观和义利观,但两人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的,其中有许多相通之处,都主张广爱人,反对私利,崇尚公利。但两人的观点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均有其片面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两人思想,从而探讨出它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7168984.htm
  关键词:仁爱;兼爱;义;利;孔子;墨子
  孔子与墨子皆出生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统一的思想,便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孔子与墨子便是这一时期的两大显学家。两人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他们都有自己的爱人观和义利观。但是由于出生于的阶级不同,自然会代表不同的利益,涉及到思想中就体现在孔子强调的是“仁爱”,而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不管是“仁爱”和“义利”都是有等级之分的,而墨子则主张人人平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一、“仁爱”与“兼爱”的异同
  二人之“爱”的基本内涵一致。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推己及人,仁者爱人”(《论语“夫忍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大人,能近取譬,可谓行仁之方也矣。”强调先爱自己,推而广之,再去爱其他人。马厩失火事件中孔子只问人而不问马,就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墨子提倡“兼爱”,他说要做到“视他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他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他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推己及人”。从这一层面来说,孔子与孟子的思想都有人文关怀的精神,都肯定人的价值。
  但孔墨“爱人”的逻辑起点不同。孔子作为一个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儒士,其思想必然是建立在宗法制度等级差别之上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爱人要以孝悌为根本,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别人。而且孔子并不认为人与人是生而平等的,人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在孔子眼中,小人只会屈从于利益,没有资格讲仁德,“仁”是君子所独有的。显然,孔子的“爱人”思想是有尊卑之分的。而墨子作为一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侠士,他能深深地体会底层百姓的疾苦,他主张人人都是平等的,他将孔子有亲疏远近的爱归为“别爱”,持批判态度。他认为爱并非单向的,而是互动的。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要先爱别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即他所说的:“必吾先以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并非根本对立的,孔子希望从爱自己身边的亲人开始,推而广之去爱其他的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而墨子讲战祸归咎于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而“交相恶”,因此主张“兼爱”,即天下之人无等级,无差别,相亲相爱。如果真正做到“兼爱”,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墨子》)从而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境界。这恰好与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之治不谋而合。总之,墨子的“兼爱”是在孔子的“仁爱”的范畴之内的,其许多价值取向均是提取了孔子思想的精华。可以说,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发展和再创新。
  二、义利观的异同
  孔子是重利轻义的,反对不择手段的去获取个人私利。他说:“不义且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忠君”,实行仁道,为此,他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子思想中的追求公利性是显而易见的。他本就主张人与人是平等的,不分等级的,从而实现“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下之臣也。”(《墨子
  但不同的是孔子是“重义轻利”,墨子是“贵义尚利”。孔子认为谋求道义是君子的生命意义之所在,所以才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谋利”势必会带来怨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懂得依“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追求仁义,而小人只会谋求物质利益,因此,他认为君子道义与小人私利是完全对立的。这是十分片面的。而墨子与孔子极为不同,他认为“尚利”恰好是“兼爱”的一大特点,因此才会有“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义”具有功利性,它应该建立在普遍的利益之上。人之所以要去爱别人,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爱。这也是片面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就义与利的关系而言,孔子与墨子都是强调重大义的,但具体来说,孔子只看到了义与利的矛盾性,而墨子只看到了它们的统一性,都有片面性。
  孔子与墨子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但也决不能忽视道德文化的建设,如果不对人的欲望加以理性的节制,势必会导致拜金主义,危害社会的发展。各国交流不断增多,只有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当下的任务不是纠结于孔墨思想的差异性,而是将二者融合互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孔子与墨子
我的图书馆
孔子与墨子
中国的农业文明尽管发生很早,它的生产技术在古代世界中也一直遥遥领先,但由于它的自然地理条件不是太好,所以不是如何从吝啬的大自然中夺取更多的食物,相反,怎样才能使有限的生活资料获得更合理的分配,或者说,在中国文明中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这才是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从孔子与墨子的天命论看儒家与墨家的不同命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查看: 3569|回复: 24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0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1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9 积分
在线时间1980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1好友帖子UID514845
本帖最后由 夜里长安 于
01:15 编辑
& &&&老子《道德经》(约公元前571年(年)-公元前471年),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 &&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 && && && &&&也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 &&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或者说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0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1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9 积分
在线时间1980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1好友帖子UID514845
1、道家思想
(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2)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2、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3、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
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2)战国时期:
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孟子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②荀子: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5、兵家:孙子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它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444 小时听众数威望40008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6积分50451UID582594
考古文史学者
在线时间10444 小时威望40008 注册时间积分50451好友帖子UID582594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644 小时听众数威望5277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68415UID731803
在线时间15644 小时威望52772 注册时间积分68415好友帖子UID731803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6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570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3积分47308UID23200
顶级专家, 积分 4730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92 积分
在线时间11605 小时威望35706 注册时间积分47308好友帖子UID23200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0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1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9 积分
在线时间1980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1好友帖子UID514845
本帖最后由 夜里长安 于
14:42 编辑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
1,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jiǎo]同“侥”。求。)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2,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3,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4,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5,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6,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7,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8,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9,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10,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如 疵 乎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11,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12,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13,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14,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15,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客 ﹔涣 兮 其 若 凌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无 止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16,致 虚 极 , 守 静 笃。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17,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
其 次 , 畏 之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悠 兮 其 贵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 然 」 。
18,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19,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绝 学 无 忧 。
20,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不 自 矜 , 故 长 。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诚 全 而 归 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孰 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 乎 。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失 者 , 失 亦 乐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虽 有 荣 观 , 燕 处 超 然 。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七 章
善 行 无 辙 迹 , 善 言 无 瑕 谪 ﹔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 善 闭 无 关 楗 而 不 可 开 ,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无 弃 人 ﹔
常 善 救 物 , 故 无 弃 物 。
是 谓 袭 明 。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
不 贵 其 师 , 不 爱 其 资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为 天 下 溪 。
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离 , 复 归 于 婴 儿 。
知 其 白 , 守 其 辱 , 为 天 下 谷 。
为 天 下 谷 , 常 德 乃 足 , 复 归 于 朴 。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为 天 下 式 。
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复 归 于 无 极 。
朴 散 则 为 器 , 圣 人 用 之 ,
则 为 官 长 , 故 大 智 不 割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九 章
将 欲 取 天 下 而 为 之 , 吾 见 其 不 得 已 。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为 也 , 不 可 执 也 。
为 者 败 之 , 执 者 失 之 。
是 以 圣 人 无 为 , 故 无 败 ﹔
无 执 , 故 无 失。
夫 物 或 行 或 随 ﹔ 或 嘘 或 吹 ﹔
或 强 或 羸 ﹔ 或 载 或 隳 。
是 以 圣 人 去 甚 , 去 奢 , 去 泰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章
以 道 佐 人 主 者 , 不 以 兵 强 天 下 。其 事 好 远 。
师 之 所 处 , 荆 棘 生 焉 。
大 军 之 后 , 必 有 凶 年 。
善 有 果 而 已 , 不 以 取 强 。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骄 。
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强 。
物 壮 则 老 , 是 谓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一 章
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君 子 居 则 贵 左 , 用 兵 则 贵 右 。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为 上 。
胜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乐 杀 人 。
夫 乐 杀 人 者 , 则 不 可 得 志 于 天 下 矣 。
吉 事 尚 左 , 凶 事 尚 右 。
偏 将 军 居 左 , 上 将 军 居 右 , 言 以 丧 礼 处 之 。
杀 人 之 众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战 胜 以 丧 礼 处 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二 章
道 常 无 名 朴 。虽 小 , 天 下 莫 能 臣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宾 。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始 制 有 名 , 名 亦 既 有 ,
夫 亦 将 知 止 ,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犹 川 谷 之 于 江 海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胜 人 者 有 力 , 自 胜 者 强 。
知 足 者 富 。强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万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辞 , 功 成 而 不 有 。
衣 养 万 物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于 小 ﹔
万 物 归 焉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为 大 。
以 其 终 不 自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五 章
执 大 象 , 天 下 往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
乐 与 饵 , 过 客 止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无 味 ,
视 之 不 足 见 , 听 之 不 足 闻 , 用 之 不 足 既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六 章
将 欲 歙 之 , 必 故 张 之 ﹔ 将 欲 弱 之 , 必 故 强 之 ﹔
将 欲 废 之 , 必 故 兴 之 ﹔ 将 欲 取 之 , 必 故 与 之 。
是 谓 微 明 。柔 弱 胜 刚 强 。
鱼 不 可 脱 于 渊 , 国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将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夫 将 不 欲 。
不 欲 以 静 , 天 下 将 自 正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宁 ﹔神 得 一 以 灵 ﹔
谷 得 一 以 生 ﹔侯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正 。
其 致 之 也 , 谓 天 无 以 清 , 将 恐 裂 ﹔
地 无 以 宁 , 将 恐 废 ﹔神 无 以 灵 , 将 恐 歇 ﹔
谷 无 以 盈 , 将 恐 竭 ﹔万 物 无 以 生 , 将 恐 灭 ﹔
侯 王 无 以 正 , 将 恐 蹶 。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是 以 侯 王 自 称 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贱 为 本 邪 。 非 乎 。 故 致 誉 无 誉 。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进 道 若 退 ﹔夷 道 若 颣 ﹔上 德 若 谷 ﹔广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质 真 若 渝 ﹔大 白 若 辱 ﹔大 方 无 隅 ﹔大 器 晚 成 ﹔
大 音 希 声 ﹔大 象 无 形 ﹔道 隐 无 名 。
夫 唯 道 , 善 贷 且 成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
人 之 所 恶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故 物 或 损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损 。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强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将 以 为 教 父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
无 有 入 无 间 , 吾 是 以 知 无 为 之 有 益 。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与 身 孰 亲 。 身 与 货 孰 多 。 得 与 亡 孰 病 。
甚 爱 必 大 费 ﹔ 多 藏 必 厚 亡 。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长 久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大 盈 若 冲 , 其 用 不 穷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辩 若 讷 。
静 胜 躁 , 寒 胜 热 。 清 静 为 天 下 正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却 走 马 以 粪 。天 下 无 道 , 戎 马 生 于 郊 。
祸 莫 大 于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于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户 , 知 天 下 ﹔ 不 窥 牖 , 见 天 道 。
其 出 弥 远 , 其 知 弥 少 。
是 以 圣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见 而 明 , 不 为 而 成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八 章
为 学 日 益 , 为 道 日 损 。损 之 又 损 , 以 至 于 无 为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取 天 下 常 以 无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九 章
圣 人 常 无 心 , 以 百 姓 心 为 心 。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圣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为 天 下 浑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圣 人 皆 孩 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
人 之 生 , 动 之 于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夫 何 故 。以 其 生 之 厚 。
盖 闻 善 摄 生 者 , 路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军 不 被 甲 兵 ﹔
兕 无 所 投 其 角 , 虎 无 所 用 其 爪 , 兵 无 所 容 其 刃 。
夫 何 故 。 以 其 无 死 地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势 成 之 。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贵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长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养 之 覆 之 。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长 而 不 宰 。 是 谓 玄 德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 , 以 为 天 下 母 。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
复 守 其 母 , 没 身 不 殆 。
塞 其 兑 , 闭 其 门 , 终 身 不 勤 。
开 其 兑 , 济 其 事 , 终 身 不 救 。
见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强 。
用 其 光 , 复 归 其 明 , 无 遗 身 殃 ﹔ 是 为 袭 常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三 章
使 我 介 然 有 知 , 行 于 大 道 , 唯 施 是 畏 。
大 道 甚 夷 , 而 人 好 径 。
朝 甚 除 , 田 甚 芜 , 仓 甚 虚 ﹔
服 文 采 , 带 利 剑 , 厌 饮 食 ,
财 货 有 余 ﹔ 是 为 盗 夸 。
非 道 也 哉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四 章
善 建 者 不 拔 ,
善 抱 者 不 脱 , 子 孙 以 祭 祀 不 辍 。
修 之 于 身 , 其 德 乃 真 ﹔修 之 于 家 , 其 德 乃 余 ﹔
修 之 于 乡 , 其 德 乃 长 ﹔修 之 于 邦 , 其 德 乃 丰 ﹔
修 之 于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
故 以 身 观 身 ,
以 家 观 家 , 以 乡 观 乡 ,
以 邦 观 邦 , 以 天 下 观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天 下 然 哉 。 以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五 章
含 「 德 」 之 厚 , 比 于 赤 子 。
毒 虫 不 螫 , 猛 兽 不 据 , 攫 鸟 不 搏 。
骨 弱 筋 柔 而 握 固 。
未 知 牝 牡 之 合 而 峻 作 , 精 之 至 也 。
终 日 号 而 不 嗄 , 和 之 至 也 。
知 和 曰 「 常 」 ,知 常 曰 「 明 」 。
益 生 曰 祥 。 心 使 气 曰 强 。
物 壮 则 老 , 谓 之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六 章
知 者 不 言 , 言 者 不 知 。
挫 其 锐 , 解 其 纷 , 和 其 光 ,
同 其 尘 , 是 谓 「 玄 同 」 。
故 不 可 得 而 亲 , 不 可 得 而 疏 ﹔
不 可 得 而 利 , 不 可 得 而 害 ﹔
不 可 得 而 贵 , 不 可 得 而 贱 。 故 为 天 下 贵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七 章
以 正 治 国 , 以 奇 用 兵 , 以 无 事 取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其 然 哉 。 以 此 :
天 下 多 忌 讳 , 而 民 弥 贫 ﹔
人 多 利 器 , 国 家 滋 昏 ﹔人 多 伎 巧 , 奇 物 滋 起 ﹔法 令 滋 彰 , 盗 贼 多 有 。
故 圣 人 云 :
「 我 无 为 , 而 民 自 化 ﹔我 好 静 , 而 民 自 正 ﹔我 无 事 , 而 民 自 富 ﹔我 无 欲 , 而 民 自 朴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八 章
其 政 闷 闷 , 其 民 淳 淳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
是 以 圣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刿 ,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 耀 。
祸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祸 之 所 伏 。
孰 知 其 极 。 其 无 正 也 。
正 复 为 奇 , 善 复 为 妖 。
人 之 迷 , 其 日 固 久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九 章
治 人 事 天 , 莫 若 啬 。
夫 唯 啬 , 是 谓 早 服 ﹔
早 服 谓 之 重 积 德 ﹔ 重 积 德 则 无 不 克 ﹔
无 不 克 则 莫 知 其 极 ﹔ 莫 知 其 极 , 可 以 有 国 ﹔
有 国 之 母 , 可 以 长 久 ﹔
是 谓 深 根 固 柢 ,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章
治 大 国 , 若 烹 小 鲜 。
以 道 莅 天 下 , 其 鬼 不 神 ﹔
非 其 鬼 不 神 , 其 神 不 伤 人 ﹔
非 其 神 不 伤 人 , 圣 人 亦 不 伤 人 。
夫 两 不 相 伤 , 故 德 交 归 焉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一 章
大 邦 者 下 流 , 天 下 之 牝 ,
天 下 之 交 也 。
牝 常 以 静 胜 牡 , 以 静 为 下 。
故 大 邦 以 下 小 邦 , 则 取 小 邦 ﹔
小 邦 以 下 大 邦 , 则 取 大 邦 。
故 或 下 以 取 , 或 下 而 取 。
大 邦 不 过 欲 兼 畜 人 , 小 邦 不 过 欲 入 事 人 。
夫 两 者 各 得 所 欲 , 大 者 宜 为 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二 章
道 者 万 物 之 奥 。 善 人 之 宝 , 不 善 人 之 所 保 。
美 言 可 以 市 尊 , 美 行 可 以 加 人 。
人 之 不 善 , 何 弃 之 有 。
故 立 天 子 , 置 三 公 ,
虽 有 拱 璧 以 先 驷 马 ,
不 如 坐 进 此 道 。
古 之 所 以 贵 此 道 者 何 。
不 曰 : 求 以 得 , 有 罪 以 免 邪 。 故 为 天 下 贵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三 章
为 无 为 , 事 无 事 , 味 无 味 。
图 难 于 其 易 , 为 大 于 其 细 ﹔
天 下 难 事 , 必 作 于 易 ,
天 下 大 事 , 必 作 于 细 。
是 以 圣 人 终 不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夫 轻 诺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难 。
是 以 圣 人 犹 难 之 , 故 终 无 难 矣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四 章
其 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 谋 。
其 脆 易 泮 , 其 微 易 散 。
为 之 于 未 有 , 治 之 于 未 乱 。
合 抱 之 木 , 生 于 毫 末 ﹔九 层 之 台 , 起 于 累 土 ﹔千 里 之 行 , 始 于 足 下。
民 之 从 事 , 常 于 几 成 而 败 之 。慎 终 如 始 , 则 无 败 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智 多 。
故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贼 ﹔不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福 。
知 此 两 者 亦 稽 式 。常 知 稽 式 , 是 谓 「 玄 德 」 。
「 玄 德 」 深 矣 , 远 矣 , 与 物 反 矣 , 然 后 乃 至 大 顺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六 章
江 海 之 所 以 能 为 百 谷 王 者 ,
以 其 善 下 之 , 故 能 为 百 谷 王 。
是 以 圣 人 欲 上 民 , 必 以 言 下 之 ﹔
欲 先 民 , 必 以 身 后 之 。
是 以 圣 人 处 上 而 民 不 重 , 处 前 而 民 不 害 。
是 以 天 下 乐 推 而 不 厌 。
以 其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七 章
天 下 皆 谓 我 道 大 , 似 不 肖 。
夫 唯 大 , 故 似 不 肖 。
若 肖 , 久 矣 其 细 也 夫 。
我 有 三 宝 , 持 而 保 之 。
一 曰 慈 ,二 曰 俭 ,三 曰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慈 故 能 勇 ﹔ 俭 故 能 广 ﹔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故 能 成 器 长 。
今 舍 慈 且 勇 ﹔ 舍 俭 且 广 ﹔舍 后 且 先 ﹔ 死 矣 。
夫 慈 以 战 则 胜 , 以 守 则 固 。
天 将 救 之 , 以 慈 卫 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八 章
善 为 士 者 , 不 武 ﹔善 战 者 , 不 怒 ﹔善 胜 敌 者 , 不 与 ﹔善 用 人 者 , 为 之 下 。
是 谓 不 争 之 德 ,是 谓 用 人 之 力 ,是 谓 配 天 古 之 极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九 章
用 兵 有 言 :
「 吾 不 敢 为 主 , 而 为 客 ﹔
不 敢 进 寸 , 而 退 尺 。 」
是 谓 行 无 行 ﹔ 攘 无 臂 ﹔
扔 无 敌 ﹔ 执 无 兵 。
祸 莫 大 于 轻 敌 , 轻 敌 几 丧 吾 宝 。
故 抗 兵 相 若 , 哀 者 胜 矣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章
吾 言 甚 易 知 , 甚 易 行 。天 下 莫 能 知 , 莫 能 行 。
言 有 宗 , 事 有 君 。
夫 唯 无 知 , 是 以 不 我 知 。知 我 者 希 , 则 我 者 贵 。
是 以 圣 人 被 褐 而 怀 玉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一 章
知 不 知 , 尚 矣 ﹔ 不 知 知 , 病 也 。
圣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二 章
民 不 畏 威 ,则 大 威 至 。
无 狎 其 所 居 ,无 厌 其 所 生 。
夫 唯 不 厌 ,是 以 不 厌 。
是 以 圣 人 自 知 不 自 见 ﹔自 爱 不 自 贵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三 章
勇 于 敢 则 杀 , 勇 于 不 敢 则 活 。
此 两 者 , 或 利 或 害 。
天 之 所 恶 , 孰 知 其 故 。天 之 道 ,
不 争 而 善 胜 , 不 言 而 善 应 ,
不 召 而 自 来 , 繟 然 而 善 谋 。
天 网 恢 恢 , 疏 而 不 失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四 章
民 不 畏 死 , 奈 何 以 死 惧 之 。
若 使 民 常 畏 死 , 而 为 奇 者 ,
吾 得 执 而 杀 之 , 孰 敢 。
常 有 司 杀 者 杀 。夫 代 司 杀 者 杀 , 是 谓 代 大 匠 斲 ,
夫 代 大 匠 斲 者 , 希 有 不 伤 其 手 矣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五 章
民 之 饥 , 以 其 上 食 税 之 多 , 是 以 饥 。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上 之 有 为 , 是 以 难 治 。
民 之 轻 死 , 以 其 上 求 生 之 厚 , 是 以 轻 死 。
夫 唯 无 以 生 为 者 , 是 贤 于 贵 生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六 章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 其 死 也 坚 强 。
草 木 之 生 也 柔 脆 , 其 死 也 枯 槁 。
故 坚 强 者 死 之 徒 , 柔 弱 者 生 之 徒 。
是 以 兵 强 则 灭 , 木 强 则 折 。
强 大 处 下 , 柔 弱 处 上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七 章
天 之 道 , 其 犹 张 弓 欤 。
高 者 抑 之 , 下 者 举 之 ﹔
有 余 者 损 之 , 不 足 者 补 之 。
天 之 道 , 损 有 余 而 补 不 足 。
人 之 道 , 则 不 然 ,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余 。
孰 能 有 余 以 奉 天 下 , 唯 有 道 者 。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不 处 , 其 不 欲 见 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八 章
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 ,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胜 , 以 其 无 以 易 之 。
弱 之 胜 强 , 柔 之 胜 刚 ,天 下 莫 不 知 , 莫 能 行 。
是 以 圣 人 云 :「 受 国 之 垢 , 是 谓 社 稷 主 ﹔受 国 不 祥 , 是 为 天 下 王 。 」
正 言 若 反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九 章
和 大 怨 , 必 有 余 怨 ﹔
报 怨 以 德 , 安 可 以 为 善 。
是 以 圣 人 执 左 契 , 而 不 责 于 人 。
有 德 司 契 , 无 德 司 彻 。
天 道 无 亲 , 常 与 善 人 。
老 子:「道 德 经」 : 第 八 十 章
小 国 寡 民 。
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 。
虽 有 舟 舆 , 无 所 乘 之 ,虽 有 甲 兵 , 无 所 陈 之 。
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 之 。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乐 其 俗 。
邻 国 相 望 , 鸡 犬 之 声 相 闻 ,
民 至 老 死 , 不 相 往 来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善 者 不 辩 , 辩 者 不 善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圣 人 不 积 , 既 以 为 人 己 愈 有 ,
既 以 与 人 己 愈 多 。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圣 人 之 道 , 为 而 不 争 。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0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1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9 积分
在线时间1980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1好友帖子UID514845
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
===================
西方国家学习了我们,并且沿用至今!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8522 小时听众数威望5290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71422UID7804
在线时间18522 小时威望52901 注册时间积分71422好友帖子UID7804
......缺个孙子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0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1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9 积分
在线时间1980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1好友帖子UID514845
本帖最后由 夜里长安 于
09:58 编辑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 —— 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摘自:名人名言网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 荀子名言
6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 荀子经典语录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 荀子名言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8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 荀子名言
8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8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劝学》
8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8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0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1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9 积分
在线时间1980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1好友帖子UID514845
许慎古瓷 发表于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 ......缺个孙子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乐安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举荐,向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他曾率领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 墨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