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解&春雨阵阵润大地,飞龙在天的意思什么意思生肖精解

春雨茫茫大地绿解什么生肖_百度知道
春雨茫茫大地绿解什么生肖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中国传统文化精解之三家经典
部分传统文化图示 年 画 寿星胖娃 吉祥结 清旗袍唐服饰 京 剧 脸 谱 中 国 武 士 服 庄 子屈 原周文王 古代人物孔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和| 建筑 龙八卦 凤 清代之凌迟之刑 四 大 美 人杨 贵 妃 绪论主要内容: 1、文化的定义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4、有关参考书籍 一、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至今多达300余种,并未有一个权威通行 的概念。 1、中国古代对?文化?的认识 A、本义。《说文》?文,错画也?,指刻划, ?纹?本字;?化,教行也。?也写?匕?,据后人 考证, ?匕?乃有孕的雌性,化,从?人?从 ?匕?,有生化,变化的意识。 B、古代典籍中,?文化?是文与化的复合。《尚书. 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文:文德教化;《论语.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文:后天的文化修饰。 C、 ?文化?合用的含义。《周易.贲卦》象传:?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 指人伦次序,这里的?化?指变易。《说苑.指武》 (西汉.刘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 加诛。?第一次出现?文化?合用。从此?文化?一 词在中国古代是文治教化的总称。 现代“文化”一词是从日本转译的西方词汇,是一个多 义词。 2、西方有关?文化?的概念 (1)文化?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 法律、习俗经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 它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英〕泰勒 《原始文化》(1971年)。 (2)文化即可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又?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 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 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他们在物质工 具和制造场中的表现。?《大英百科全书》。 3、文化的定义 可以认为,文化即人化,除纯粹的自然物以外的一 切均属于文化现象。?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 映出理论思想水平的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 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4、文化的结构和特征 结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 方式+文化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 特征:时间性和空间性;整体性和稳定性;自由性 和开放性;无形性和对象性等特性的统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严格说应指1840年鸦片战争 以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以 强力严重干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 现实功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等等.鸦战前 外部文化虽然也有参入,流入,甚至有的规模还 很大,但那都是文化的自然融合.这种融合由于 是在中国文化根基自愿,缺补基础上进行的,所 以这种融合是有机的,融合后的文化不断形成新 的传统中国文化.这这种融合文化,同外来文化 强力参入,并对中国社会发展逐渐起主导影响 作用的所谓&融合&有本质不同.. ? 2、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精神文化,是以 “周易”文化为中心以先秦儒、道、阴 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等 为代表发展出来的。 ? 3、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具体类型: ? 中国哲学、史学与文学、政治、宗 教、民俗、饮食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1、农耕文化:以农为本,天人合一,重土轻 迁,民为贵,乡土观,宗族观 ? 2、大陆文化:中土观,自足自给,崇尚自然, 封闭,含蓄,自娱 ? 3、独创、交融、连续的和谐文化。 三、主要参考书刊、网站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3、〔美〕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4、〔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5、邱运华、马固钢《中外文化概论》 6、《文化遗产》期刊 7、春秋―中国传统文化网http://www.chinage.net/中国 8、少年新世纪读书网http://www.cnread.net/index.htm 9、《四书》《五经》 第一讲 中国哲学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周易》及阴阳五行文化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第一章周易及阴阳五行文化? 第一节 《周易》――中国思想之源? 第二节 阴阳五行――中国传统科学 第一节《周易》――中国思想之源? 一、《周易》的起源与成书 ? 对于《周易》的起源与成书,《汉书?艺文志》曰: “《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 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 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 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 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 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 姬昌被纣囚禁于h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 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 《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 坏,故撰写《易传》十篇。 ? 《易经.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府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 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 ?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 “易之兴也,当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 文王与纣之事邪?” ?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 韦编三绝。” 宇宙魔方河图洛书 ? 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哲学思想 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 成中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 (生数);偶数为阴,为黑,代表地数 (成数)。洛书实际是九宫,即1――9 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和都 是15。河图、洛书形式不同,本质相同, 都表示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时八 节,八卦 ,九宫及五行统一的体系。 二、《周易》的理论? (一)释名 ? ?周?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 ?周普?。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 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 《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 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 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 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 ?‘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 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 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 ?易?字的含义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 《说文》训为?易,蜥易、i蜓、守宫也。象形。?即?易? 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说文》又引秘典说?日月为 易?,象征阴阳。 ? ? (二)内容构成? 1、从结构上,《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 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 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 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 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 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其中《系辞传》对易 经的解释最为重要。 ? 2、从形式上,《周易》可分符号系统和文字 系统。? (1)符号系统:《周易》的符号系统就是六十四卦的 卦爻符号体系。最基本的是两种符号,即?- -?(称 阴爻)和?―?(称阳爻)。将这两种符号?爻?重 叠起来,就能构成各种层次的?卦? ? (2)文字系统:《周易》的文字系统即旧所谓?卦 辞??爻辞?,统称?筮辞?。它们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述?,是编者引用的当时流行的歌谣(以及少 量原始史记),它们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所以往往 属于所谓?象辞?;二是?作?,是编者加上的占断 吉凶的辞语,如?吉??凶??悔??吝?等,往往 属于所谓?占辞?。 ? (三)《周易》的理论体系 ? 1、阴阳之道为本体 ? 《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刚 柔相推而生变化。? ?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 ? (1)“太极”即无极,指所有,我们能认知的太极是 由阴阳二气构成,“太极”、“阴阳”是一而二、二 而一的“二元一体”。 ? (2)“太极”分“阴阳”两极,“阴阳”中各自又包 含“阴阳”而成“四象”,四象各自分阴阳成“八 卦”。 ? (3)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生生化化的辩证统一体。 后 世 太阳 作 太 极 图 加 以 少阳 诠 释太极图又叫阴阳鱼图少阴太阴阴阳辩证理论: 事物是阴阳两极 的对立统一(相 克相生)――阴 阳总处于平衡与 不平衡的变化状 态中(阴阳平衡、 阴盛阳衰、阳盛 阴衰)――阴阳 可以相互转化 (阴极阳生,阳 极阴生) ? 八卦的构成原理:八卦是阴阳第三次变化产生, 故以三根爻表示,并以特征相应的物象来指称。 序数: 卦名: 符号:物象: 天人事: 父 特性: 健泽 少女 说(悦)火 中女 丽雷 长男 动风 长女 入水 中男 陷山 少男 止地 母 顺八卦说明的是事物相的对平衡稳定状态:“天地定位,山泽 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说卦》 先天顺序: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乾 兑文王后天太极八卦图巽坎北坎离 震 坤 艮 乾 艮兑震坤离 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巽后天顺序: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 2、卦象爻辞为用体 ? 周易在古代主要作卜筮之用,卜筮在当时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 无论天时、地理、政治、军事、生活等各方面皆以占卜为准则, 周易体现了中国古人认识世界以及自身的科学方法。 ? 阴阳易理的应用主要通过八卦演变成的64卦的卦象和爻辞来体现。 ? 八卦只是解释世界万物的基本,八卦互动就成了64卦。? 64卦的原理:八卦两两相合,得八八64卦,每卦由两卦六爻构成,上下排列,上卦为外卦下卦为内卦;六爻由下往上顺数,阳 爻用九、阴爻用六指代。每卦有解释一卦的卦象辞,每爻有爻辞。 ?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顾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 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 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系辞》 ? 如“乾卦”乾。元亨、利贞。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由下 往上
? 1.乾 2.坤 3.(水雷)屯( zhūn) 4.(山水)蒙 5.(水天)需 6.(天水)讼( sò ng) 7.(地水)师 8.(水比)比卦 9.(风天)小畜 10.(天泽)履 11.(地天)泰 12.(天地)否 13.(天火)同人 14.(火天)大有 15.(地山)谦 16.(雷地)豫 17.(泽雷)随 18.(山风)蛊 19.(地泽)临 20.(风 地)观 21.(火雷)噬嗑( shì ) 22.(山火)贲( bì kè ) 23.(山地)剥 24.(地雷)复 25.(天雷)无妄 26.(山天)大畜 27.(山雷)颐(yí 28.(泽风)大过 ) 29.坎 30.离 31.(泽山)咸 32.(雷风)恒 33.(天 山)q( dù n)34.(雷天)大壮 35.(火地)晋 36.(地火)明夷 37.(风火)家 38.(火泽)睽 39.(水山)蹇( jiǎn) 40.(雷水)解 41.(山泽)损 42.(风雷)益 43.(泽天) guà i) 44.(天风) (gò u) 45.(泽地)萃 46.(地风)升 47.(泽水) 困 48.(水风)井 49.(泽火)革 50.(火风)鼎 51.震 52.艮 53.(风山)渐 54.(雷泽)归妹 55.(雷火)丰 56.(火山)旅 57.巽( xù n) 58.兑 59.(风水)涣 60.(水泽)节 61.(风泽)中孚 62.(雷山)小过 63.(水火)既济 64.(火水)未济 ? 周易的64卦排列后人按八宫卦进行归类便于理解:分 本宫卦、别挂,本宫卦那八个主卦,别卦是每宫卦变 生的别七个卦。卦体归类一是便于记忆,二是便于断 卦。如乾宫八卦: ? 本宫卦 别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乾
q 否三爻变观四爻变剥五爻变晋四爻再变大有内卦全变(依次)一爻变 二爻变 ? 断卦依据:吉 凶 悔 吝 无咎 比 应 ? ?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 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 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 且吝。?《系辞》? (1)断卦吉凶,以卦象为主,爻为次。 ? (2)一卦六爻,初爻、三爻、五爻为阳位, 二、四、六爻为阴位。阳爻在阳位,阴爻在阴 位,称?得位?多吉,但太过用刚,就有?悔、 吝?。阳居阴位,阴居阳位,称?失位?,多 凶,但如果注意顺应刚柔变化,或许?无咎?。 ? (3)相邻两爻,阳遇阳,阴遇阴,为?无 比?,多凶。而阴阳相遇,称?得比?,多吉; 阳在阴上,称?阴承阳?,为亲比,吉;阴在 阳上为?逆比?,?吝?。? (4)一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六爻, 如果分别为阴阳,叫内外?相应?,多吉,如 果相同,则叫内外?无应?,凶。 ? 典型吉凶卦例析: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大往小怼 ? ?天地?否卦: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 不可荣以禄。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三:包羞。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地天?泰卦小往大来,吉,亨。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 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 行。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悔恤 其孚,于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 ?水火?既济卦?火水?未既卦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 防之。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六二,妇丧其,勿逐,七日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六四,]有衣M,终日戒。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郊之^祭,实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厉。 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初六,濡其尾,吝。 九二,曳其轮,贞吉。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 国。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 问卦方法与原则:? (1)古代以筮草49根,随手分两组,分3次, 每次除以4,不足4余数放一边,最后将余下的 4的组数相加,确定初爻的阴阳爻,9、7为阳, 8、6为阴。其它爻依此类推。其中9、6数为变 爻。 ? (2)后人结合五行,多以时间起卦,字数笔 画起卦,或以金钱课(摇)卦。方法简便。 ? (3)有事则问,一次为准。“初筮告,再三 渎,渎则不告。”(《周易.蒙》) ? 附:现代八卦预测析,以时间起卦―― ? .12(农历3月初2)起卦(2、3、2、7)得: ? 上山下水蒙卦,二爻变,变卦为山地剥卦。山水蒙:亨。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 渎则不告。利贞。 九二,包蒙,吉;{D,吉; 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柔接也。 (离宫之四卦)山地剥:不利有攸往。 六二,剥床以辨⑤,蔑, 贞凶。 (乾宫之五卦) ? ? ? ? ?? ? ? ?三、《周易》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1、《易》确立了二进制和十进制数。 2、《易》确立了数学的任务。 以数学来描述世界和预见世界发展。有数字对方位、对季节、对变 化的计算。 3、《易》开始了对除法和余数的研究。用四个四个数,然后观测余数, 4、《易》开启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 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 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A以象闰,故再A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 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 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 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为乎!” (《周易.系辞》 第二节阴阳五行――中国传统科学一、阴阳五行的起源与发展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 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 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 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 宙观。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线路,所以称为&阴阳 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先秦学派之 一,传闻战 国 时 为齐国 邹 衍 所创。 ?儒 调 期 平 顺 的 五 卦 庭 阴 依 ? ?秦 汉以后阴 家 和 神 仙 阴 阳 、 顺 道 教 经 典 经 》 之 言 五 行 为 本 。 《 老 子 行 , 令 各 爻 配 阴 阳 经 》 以 五 阳 五 行 学 据 。阳 五 行 说 广 为 流 行 , 被医家、道 家 、 方 士 以 及 后後 世 道 教 所 吸 取, 扩展为 四 时 、 序 五 行 、 政 令 配 月 令 。 早 中 也 充 满 了 阴 阳 五 行 思 想 。 《 太 ? 以 阴 阳 五 行 为 家? , 以 奉 天 地 、 , 认 为 天 地 之 性 是 由 阴 阳 所 构 成 想 尔 注 》 讲 阴 阳 之 道 , 主 张 ? 和 安 其 位? 。 《 参 同 契 》 以 《 周 易 》 五 行 , 用 以 说 明 修 仙 炼 丹 。 《 黄 脏 配 五 行 , 用 阴 阳 之 气 炼 形 养 身 。 说 成 为 道 教 内 外 丹 学 的 重 要 理 论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刘 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哲学、社会学到各门类的应用学科,阴 阳五行成为主要的科学理论――如果承认中国古代有科学思维的 话。 . ? 二、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 ? 五行:水、木、土、火、土(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 ? 阴阳五行的结合:阴(水、木)阳(火、金)、阴阳相合 (土),五行中每行都各具阴阳。 ? 五行相生:五行中互相资生和助长: 钻木取火 火的灰变成泥土 泥土蕴含矿物质及金属 金属溶後会有水 水滋养树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 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中互相制约和克服金坚硬防碍树木生长植树以防泥土松脱 泛滥时用沙包挡水 用水来灭火 用火可溶掉金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生克图 ? 三、阴阳五行与八卦(八卦纳五行)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天) (泽) (火) (雷) (风) (水) (山) (地) 金 火 木 水 土 ? 四、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1、阴阳学说亦应用於中医学上,用来解 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 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至於阳,则指 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胜则阴 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 ? ? ? 2、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五行属性 木 火 土 金 脏 肝 心 脾 肺 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特性 肝的特性是怕郁结,要像树木般得到舒展 心推动气血温暖整个人 脾主消化吸收,滋润身体,如大地孕育万 物 肺主声,肺气宜清,如金属般铿锵有声水肾膀胱生命的本源来自水,而肾属先天的本源阴阳 阴阳五行的天人合一 ? 三、阴阳五行与历法?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甲骨文中就有记载,传说起源与黄 帝时期。干支与五行几乎同时产生并相互结合来反映中国 古代对时间特性的认知。12生肖在先秦《诗经》也已以出 现。 ? 天干、地支与五行对应:木火土金水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寅 卯 巳 午 辰 戌 申 酉 亥 子 丑 未 ? 干支纪年及组合――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天干地支及12生肖对应速查表甲 鼠1984乙丙1996丁戊2008己庚辛壬癸 子牛虎 兔
蛇 R 羊 猴 u 狗 i19851986199788200900 91 02 12 2013丑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199395 2007酉 戍 亥 干支纪月、日、时辰及其方法古代除周朝外阴历以夏历为标准,故正月起寅。时辰则不变。月、时与地支对应见 下表: 月份 地支 属相 正 寅 虎 二 卯 兔 三 辰 龙 四 巳 蛇 五 午 马 六 未 羊 七 申 猴 八 酉 鸡 九 戍 狗 十 亥 猪 十 一 子 鼠 十 二 丑 牛时辰 3~ 5~ 7~ 9~ 5 7 9 1111 ~ 1313 ~ 1515~ 1717 ~ 1919 ~ 2121~ 2323 ~11~ 3月、时天干推算法年、日天干因年干 正月起干 因日干 子时起干甲己丙 甲乙庚戊 丙丙辛庚 戊丁壬壬 庚戊癸甲 壬 天干地支五行冲合表天干六合表甲已 土乙庚 金子 午 子 丑 未 丑丙辛 水寅 申 寅丁壬 木卯 酉 卯戊癸 火辰 戍 申 巳 亥 酉地支冲合表相 冲 相 害 相刑 相 合 六合未寅巳申 子丑午寅亥巳丑戍未 卯戍 申巳辰子卯亥辰酉戍辰午酉亥 午未五行三合土木亥卯未火水金巳酉丑太阴太阳寅午戍 申子辰 ? 时间干支五行释例: ? 如日12点(农历2009年3月初2), 年月日时干支为―― ? 年:已丑(土土) ? 月:丁卯(火木) ? 日:壬申(水金) ? 时:丙午(火火) ? 如果是看人的出生,这就是俗称的“八字”。 民间“看日子”,就是了解当天五行生合吉凶。 第二章 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儒家文化 ? 一、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 本质 ? 二、儒家文化概要 ? 三、孔子与儒家文化 ? 四、孟子与儒家文化 ? 五、荀子与儒家文化 ? 六、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一、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 本质儒家思想是贯穿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 想。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儒家 思想的影响,遵循者遵循的是儒家思想,叛逆 者叛逆的也是儒家思想,外来思想要与之斗争 的也是儒家思想;士大夫经过了儒家思想的洗 礼,庶民百姓也无法逃脱儒家思想的规范。 ? 儒家思想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 因为儒家与中国古老的经济社会传统有深刻的 现实联系,它不是一时崛起的纯理论主张或虚 玄空想,而是以具有极为久远的氏族血缘的宗 法制度为其深厚根基,从而能在以家庭小生产 农业为经济本位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现实的力量 和传统的有效性。 二、儒家文化概要。(一)演变使儒 会正统思想、 学成为诸子百 学遭 中国传统文化 家中的蔚然大 受打 的主流思想 宗 ↓ 击 明代中 宋代 魏晋隋唐时 明末清初儒学十分活跃, 期王阳 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和 ← 明把理 ← 儒学 ←期儒学吸取 发展 佛、道精神, 继承传统儒学,构建起 学发展 为理 进一步发展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成为心 学 体系。 学汉武帝时“罢 秦时 百家 春秋末孔子 “焚 汉初 黜百家,独尊 J 创立儒学 争鸣 K 儒学 → 儒术”,使儒 书坑 → 局面 战国孟子、荀 儒” 逐渐 学成为封建社 形成 子大改造,儒 J 复苏 (二)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 ? (三)儒家经典(古代士子必读书目)? “四书”:南宋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 《四书》。 ? “五经”:汉代独尊儒家所定。《诗经》《尚书》《周 礼》《周易》《春秋》。 ? “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诗经》 《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 子》。《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 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 “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 “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 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 《尔雅》又次之。 ? 儒家经典均成书于西汉之前,后世主要是注疏。 《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u矩。”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 疚,夫何忧何惧?”?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後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始先治其国。欲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 《中庸》: ?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孝经》: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 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 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 於立身。” 《礼记》: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 不妄说人,不辞费。 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 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 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 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 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 知好礼,则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 悼与耄,虽 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三、孔子与儒家文化(一)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化史》:“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 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 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 赖孔子而开。”――柳诒徵 ? 《中国古代史》:“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 源;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夏 曾佑 ? 张岱年:“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 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 巨大作用的是孔子。” 孔子其人? 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先世是宋国贵族,父孔纥(he), 字叔梁,曾任鲁国陬邑宰。孔子三岁父亡,故 “少也贱,多能鄙事。”青年时做过委吏(管 库)、乘田(管牛羊)。27岁前后,在鲁国朝 廷任职,中年开始聚众讲学。50岁,由鲁中都 宰升任小司空(掌管工程),旋升任大司寇 (掌管刑欲、纠察等),后去职周游列国,68 岁返鲁,不见用,致力于教育,整理文化典籍。 孔子其人? 《论语》,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 子记录编纂而成,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 要著作。其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主张: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天道观:相信 天命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但“子不语怪、力、乱、神。”教育观: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 被美国列为世界十大伟人之首;被世界 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一)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继往开来者?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系统整理, 和总结:删《诗》、《书》,定《礼》、 《乐》;修《春秋》,序《易传》。《诗》搜 集、整理、校勘工作。3千余篇――305篇; 《书》――《尚书》,3千余篇――1百篇―― 28篇;《礼》――《礼记》、《礼经》。周礼 最完备,整理而成;《乐》――孔子审定乐谱 音律;《春秋》――史纲、简略、褒贬,孔子 整理;《易》――《易传》。在历史文化文献 学上,做出不朽贡献。学问家。在传统文化中 起继往开来作用。 (二)孔子开创了文化教育的新局面?⒈私人办教育。西周时期,贵族垄断教育, “学在官府”。周:小学――学小履小节、六 艺:礼(仪)、乐(音乐)、射(军事训练)、 御(驾)、书(文字)、数(数学)――技艺。 束发大学(太):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定“六艺”),学大艺、履大节。―― 理论:为贵族培养人才。孔子,开创私人教育 新局面。提出“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也。”孔门多杂,“子路、子贡、 颜琢聚……皆为显士。”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分成八派,影响大。儒学、显学。 2、 开创道德教育传统(1)?提倡“仁”德为本的道德传统。“仁 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与人”,忠恕之道。怎样施行仁德:解决怎 样爱人问题。①孝道:爱父母。“子曰: ‘弟子(年轻人)入则孝,出则弟(敬兄 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亲近有仁德 者)’”。“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 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 以为孝乎?’”(《为政》) 2、 开创道德教育传统(2)? ②敬兄长:程子说“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 仁以孝弟为本。”(这是整肃好家庭关 系的根本)③泛爱众:广泛友爱大众。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礼运》) “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 冶长》 2、 开创道德教育传统(3)? 孔子主张推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④爱万物 (生命)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 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 ‘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恸而谁 为?’”(《先进》)“伯牛有疾,子问之, 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 斯疾也!’”(《雍也》)(注:伯牛以德行称, 亚于颜、闵,故痛惜之。)“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爱惜人命。 “钓而不纲”“戈不射宿”――爱物命。 3 、孔子重礼教(1)?礼,礼制,外在制度,也是做人的 行为规范。礼不下庶人:君子之士,为 奴隶主贵族专有。刑不上大夫:周刑罚 专为镇压平民而设。孔子“不学礼,无 以立”。孔子是尊礼、崇礼、行礼典范。 待人以礼。待君以礼:“君命召,不俟 驾行矣。”(《乡党》)待长者以礼: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党》) 3 、 孔子重礼教(2)? 待哀者、残疾者以礼:“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 貌。” ――《乡党》 待人接物礼:“凶 服者式之,式负版者。”“问人于他邦, 再拜而送之。”“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饮 食起居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和孔子的倡导与身 体力行分不开。 (三) 孔子创立了儒学(1)? ⒈诸子百家。 ? 春秋末战国初,各阶级、阶层思想家为救时弊竟相发表自己的主张,学术思想界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诸子: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 老子、墨子,亦指他们的代表作《论语》、 《孟子》、《老子》等。百家争鸣:春秋末至 战国初的思想文化领域互相辩争的学术风气。 百家:指先秦至汉初的各个学派:儒、道、阴 阳、法、名、墨、农、杂、纵横、小说家。 (三) 孔子创立了儒学(2)? 九流十家:先秦至汉初学派的总称。十家即上述十家,九流,去掉小说家 (本指浅薄、琐屑的言论,《汉书? 艺 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后来凡是丛杂著作皆称为小说。)三 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 孔子创立了儒学(3)? ⒉ 儒家成为显学。 ? 儒:从事“相礼”(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职业的人。儒家: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思想 核心是“仁”,政治主张是“治国以礼,为政 以德”,学说主要内容是:“祖述尧舜,宪章 文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身修养。这是 以孔子为宗师的、从事文化教育以六艺教人的 学术团体。儒学:继承和研究孔子学说的学派 和学说。八派继承孔子的儒学派别。 (三) 孔子创立了儒学(4)?孔子之后续承孔子的八派儒学:子张学派; 子思学派;颜氏学派;孟氏学派;漆雕氏学派; 仲良氏学派;荀子学派;乐正氏学派。汉代以 后出现的学派有:西汉董仲舒、刘歆(xin)为代 表的“古今文字学”和谶纬之学,融进了阴阳 学、法家思想,改造儒学;魏晋王弼、何晏: 玄学(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学);唐代韩愈:道 统(排佛);宋明:程朱理学(程颐、程颢、 朱熹);清前后:汉学、宋学、今文经学、古 文经学。? 四、孟子及其思想。(1)? 孟子,名轲,邹邑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思孟学派,儒家学派继 承人。《孟子》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 载孟子言行,是孟子与弟子万章、公孙 丑等编撰。思想主张:政治上主张施仁 政、行王道;行政理论是民本思想: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及其思想。(2)? 得其民,斯得天下。主张有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斧金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数 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重视经济建 设和道德教育。性善论:四端:仁、义、礼、 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高道德准则:舍生取 义,以身殉道。与孔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 义”成就中华民族尚德精神境界。 五、 荀子及其思想。?荀子,名况,字卿,称孙卿。战国末 期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对儒学有 扬弃和发展。博学善辩。齐稷下学宫讲 学、学宫祭酒,楚春申君命兰陵令。思 想主张:法后王,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隆礼重法。培养法家学生李斯、韩非。 哲学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天 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性恶 论:人皆好利、好声色,应以礼仪教化。 六、 儒学的人文精神? 1、人本精神 ? 以人为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 体现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仁 学精神。以仁为核心,爱人:亲亲,仁民, 爱物。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追求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 。现实价值: 面对人的物化,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严重, 儒家思想提升人格,关爱生命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体现了人本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2、忧患意识。 以忧国忧民为特征,表现出责任感、使 命感。孔子提出的理想社会: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 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后世儒者说, 天下之事,吾儒分内之事。现实价值: 具有忧患意识,就懂得关心并解决人类 面临的生态危机,社会文明危机,道德 危机,精神危机 。 儒学的人文精神? 3、乐道精神。 ? 道:精神追求。理论、学说、技艺,追求之而获精神的愉悦。孔子说:“朝闻 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而耻恶 衣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吾十又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 儒学的人文精神? 朱熹:“道,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程子: “人不可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 也。”孟子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乐道精神: 即以高尚的道德、理想、高层次的兴趣、 爱好的追求为快乐。 儒学的人文精神? 4、中和精神。? 中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也是不同要素的统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朋友切切缌缌,兄弟怡怡――子路。和 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儒 家讲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当今人际关系冷漠,人与自然关 系失和,更有必要汲取儒家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 5、见利思义精神。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论语》)“富而可求也,虽执 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 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 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 以为成人矣。”(《宪问》)儒家主张义利两 全。不排斥功利,但不能见利忘义,即取利有 道。当今市场经济,人们争相逐利,见利忘义, 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儒家义利观可校正之。 儒学的人文精神? 6、笃行精神。 ? 笃行:儒家的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譬如 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 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 罕》)“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而忘 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朱熹注:未得 发奋忘食,已得乐之而忘忧)。”“曾 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 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 子人也。” 儒学的人文精神?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朱熹认为,学《易》明乎 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无大 过。)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济天下。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入世的,或 追求道德价值的完善,或追求功利价值 的实现,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表 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精神。 附:中国古代礼仪? 一、礼仪概说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 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 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 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 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 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 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 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 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 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 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 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 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 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 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二、礼仪类型 ? (一)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 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 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 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 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 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 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 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 结束。 中国古代礼仪?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 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 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 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 土神、谷神、社稷等。 中国古代礼仪?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 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 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 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 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 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 “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 记? 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 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 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 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 祀先王三十六帝。 中国古代礼仪?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 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 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 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 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 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 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 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 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 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春 秋 祭 孔 大 典 中国古代礼仪?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 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 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 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揖让 中国古代礼仪?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中国古代礼仪? (一)古代生活礼仪 ?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C之祭 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 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C之祭,唐宋时制定了 高C之祀的礼仪,金代高C祭青帝,在皇城东 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C神位。清代 无高C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 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 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 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 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 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中国古代礼仪?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 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 演变而来,周礼定男子20弱冠、女子16 及笄。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 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 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 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 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山东大学女子成年礼
中国古代礼仪?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 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 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 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 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 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 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 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 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 的要求。 中国古代礼仪?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 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 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中国古代礼仪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 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 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 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 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 (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 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 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 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 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 中国古代礼仪?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 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 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 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 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 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 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 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 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 最为完整典型。 三、道家文化? 一、道家的起源与发 展 ? 二、道家基本思想 ? 三、老子与道家文化 ? 四、庄子与道家文化 ? 五、道家的人文精神 ? 一、道家的起源 ? 道家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道家学 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所开创,并在庄子那里得 到了继承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以老子和庄子 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 ? 因道家崇尚《老子》一书,西汉的司马谈在 《论六家之要指》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 《史记? 太史公自序》和《汉书? 艺文志》则正 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 ? 秦汉之际有&黄老学派&,以黄帝和老子并称来 说明道家源于黄帝。 ? 二、道家的发展? 春秋战国建立学派――西汉前期合为黄 老哲学――汉武帝时衰微――东汉末年分化为 神仙方术为主的道教和与儒家思想合并的魏晋 玄学,这两种形式成为道家影响后世的主流― ―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 家为三教之首)――宋以后儒道合流,道家处 于从属地位。 ? 三、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与 典籍 ? 道家代表人物及著作: ? 老子:《道德经》(经典) ? 庄子:《庄子》 ? 列子(列御寇):《列子》 (已佚) ? 葛洪(东晋):《抱朴子》 三、老子与道家文化(一)老子生平 老子(约前600年 ―前470年),姓李名耳,楚国 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世界文化名人。老 子又名老聃,所以被称为老子;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 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 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传闻老子 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又名《老子》)送给守关将领尹喜,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 之父?。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 《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 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 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 (二)《老子》简介 ? 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 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 《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 经》,后44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 之名。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老子》经典赏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 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 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 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 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 “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 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 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 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 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 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 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 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 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 三、老子哲学思想 ? (一)宇宙观:万物源于“道”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二)价值观 ? 1、无、道、德 ?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 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 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 终於“无”。 ? 老子言“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 之根源,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 强称为“大”。“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 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 应服从於“道”,故谓:“道生之,德蓄之”,“孔德之 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 之修养,避免犯过。 ? 2、守柔――以弱胜强 ?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 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 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 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 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 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 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 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 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 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 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 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 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 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 3、居后不争――处下无忧 ?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 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 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 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 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 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 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 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的境界。 ? 4、寡欲 ?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 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 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 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 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 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 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 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 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 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的境界。 ? (三)政治观 ? 1、无为――无为而治 ?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 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 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 子? 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 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 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 为)。 ? 2、自足自乐――小国寡民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 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四)知识论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 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 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 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 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 人皆骇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 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 病。” 三、庄子与道家文化(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 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做过蒙城漆园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 家贫,织履为生,曾借粟于监河候(官 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相国?的厚币礼 聘,晚年垂钓于濮水,开后世隐逸之风。 庄子的根本精神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 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老庄哲 学?。唐玄宗皇帝赐号庄子为?南华真 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 ? (二)典籍及语录??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 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 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 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 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 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 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 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 ? ? ?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噱 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 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7、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8、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9、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0.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 为珠玑,万物为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1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 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1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 1、?道?为宇宙之本 ? 继承了老子的?道?观,道是绝对的本源、 是永恒而超越的。?道?为?万物之所 源??一化之所待?(《大宗师》),却不依 靠任何其它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存于 ?道?,?道?却不依靠任何别的存在。?道? 是无需任何条件而存在的绝对实体。?道?是 超越时空,?有情有信,无力无形?的存在: ?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秋水》) ?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2、?齐物?以悟道(《齐物论》) ? 万物始于“无”,自然而不知所以然,故应顺应自然。 既因自然而生,便无是非真假之争、死生物我之辨。一 切源于道,故“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 间本无是非、生死,“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 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 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 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 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是非之辨都不攻自破,“自 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土,樊然淆乱,吾恶能知 其辩!”至于死生之辨,庄子认为:“予恶乎知说生之 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 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亦即人不必畏惧死亡,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所以“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3、以?逍遥游?超越人生极限(《逍遥游》)?“逍遥游”即“无所待”的自由,绝对的自由。“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庄子的”逍 遥游“,是一种人道合一后实现了对人生各种困境的超 越的忘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 由的精神状态。“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人的解 脱在于内在的境界,而不在外物。? 4、处世之道在于“有用与无用之间” ?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材与不材之间”,“物物而不物与物”。庄子的处世在于随机应变,但一定要追 随自然,自然而然,不为社会人生所累,也是乱世明哲 保身的方式。 四、道家的人文精神? 一、返朴归真,顺乎自然 ? 二、超越生命,追求永恒 ? 三、虚静自守,柔弱无争 五、道家养生悟道 修德 行功 小周天运行图 任脉督脉
附:脉络图
更多搜索:
赞助商链接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雨阵阵润大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