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得胜令归来的礼节,《出车》是必须要唱的吗

到别男女、重人伦的目的。从另一角度上看,婚礼的用意还在于把婚姻关系合法化(合乎封建礼法),舆论上公开化,使得三亲六故、同人、邻里等一体周知,予以承认。古人婚仪中的六礼即是在上述这种思想观点下,逐渐形成的。
六礼乃为周代遗制。旧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大姒于渭滨。始有六礼之制。《仪礼士昏礼》载其内容为,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谓之纳采;男家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以占卜吉凶,谓之问名;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告女家,决定缔结婚姻,谓之纳吉;男家给女家送聘礼,谓之纳征;男家决定婚期,备礼告知女家,求其同意,谓之请期;新郎至女家迎娶,谓之亲迎。在承传中,虽然有所从简,但基本上还没有离开原有的内容。
《舆地记》谓:《朱文公家礼;止用纳采、纳征、亲迎,以从简要。丘浚谓问名附于纳采,纳吉、请期附于纳征。六礼之目自在焉,乡绅士民悉准行之。
六礼主要是汉俗,汉人大抵依《家礼》为轨模,而揉以俗礼。同时,六礼亦多行于豪门富族。民间则因陋就简,略具梗概而已。满人入关,起初大多还依本族固有的风俗习惯,后来逐渐汉化。在婚礼上亦略具六礼之仪,成为满、汉合璧的婚礼。清末民初,北京满、蒙旗人的婚礼大抵如此,故这一历史时期的满、汉婚嫁礼俗区别不大。
古往今来,婚嫁是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前辈的心态,追求与向往,生活方式和准则,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故婚嫁礼俗适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京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古都,为四方各民族往来杂居之地,其婚蕞礼俗集中的表现出,具有浓厚的东方精神文明的特色。而且,炒它的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北京是近代汉、满礼的发源地。近代其它各地礼俗大多受其影响。尤其是我国北力各地,无不以京俗是瞻,仿而效之,而融于其乡土礼俗之中。尽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事实上,其它地方乡土礼俗与京俗的雷同近似之处,实多于迥然不同之处。俗云只见一斑,便知全豹。故全面深入地了解老北京的婚嫁礼俗,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礼俗以至传统文化的寻根溯源,都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章 保 亲
第一节 主婚与执柯
青年男女恋爱本是一种择婚的过程。但这是个体意识的择婚行为,是求婚人个体意识的体现。封建时代的婚姻制度是以家族利益为前提的,择婚必须是封建家族群体意志的体现。故此,择婚权利属于结婚当事人本身,而是属于结婚当事人的家长(监护人).或说是属以结婚人父、母为主的叔、伯长辈等家族主要成员。旧婚姻制度里,始终强调要有主婚人,即主持婚嫁及婚礼行。《大清律例集解》卷十注:男、女结婚嫁娶,必有主张其事荇,谓之主婚,由祖父、母为孙;父、母为子;伯叔、姑为侄;兄、姊为弟、妹;外祖父、母为外孙;此皆分重义尊,得以专制主婚,卑幼不得不从者也。据此,男、女婚事皆由主婚人全权包办,主婚人完全可以抛开结婚人的意愿和利益,根本不考虑结婚人个人爱情这一最基本的因素。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主婚人为结婚人选择配偶乃是一种义务。由于儿女等晚辈刚刚成龄,还缺乏社会经验,做父、母的有责任为他(她)们决定终身大事,从而达到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目的。同时,更出于封建礼教的约束,尽量不让青年男女直接接触,防止淫佚放荡、乱性失贞。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他人猜度和议论。俗云人言可畏,不论事实真相如何,一旦造成不良影响,势必败坏了家族的声誉。因此,竭力强调男不亲求,女不亲许。
清代,皇家贵族例由太后、皇帝指婚,或由男方父、母相中某家之女后,请旨指婚。形成一种门阀互相利用的男婚女嫁。《清稗类钞》载近支贝勒、贝子、公及外戚之子女既及岁者开具姓氏、年龄进呈,即由太后指配与满洲、蒙古、汉军之贵族联姻。指定后,明发懿旨,以某女配某王或×××。名日指婚,满语又谓之拴婚。实际上,是朝廷的命令婚姻。被指婚的必须无条件接受。
民间,男婚女嫁必须有媒人。以达到儒家所主张的隔男女,防淫佚,养廉驰的目的。媒人,亦称执柯人。《诗经.豳风破斧》云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礼记曲礼》谓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媒人,也叫大冰。相传晋代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使占梦者索统占卜云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诗I日士如归妻,迨冰末泮.婚姻之事也。君上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故后世以媒人为冰上人。俗称大冰。在婚礼上大冰必被尊为上宾,受到款待,故又引申为大宾。媒人在旧婚事中仍有很多称呼,如月老、红娘等等。总之,媒人在旧婚姻中是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既是介绍人,又是证婚人。有了具体的媒人,才算是正规的,符合礼法的婚姻。即老北京人常说的明媒正娶,明媒是正娶的先决条件。不过,民间的思想意识很朴素,媒人只要有名有姓,有具体人,但并不一定是名人。
旧式婚姻必须有主婚人、媒人(介绍人)始为合法(符合封建礼法),其婚约即可以成立。在舆论上就可以通过;亲友和公众就可以承认(但还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婚礼)。
旧京婚姻的介绍人一般多是男、女两家的老亲老友,完全出于情谊(并无其它贪图)主动给两家推荐,俗谓之提亲。因介绍人对两家知情知底,可以担保无误,所以谓之保亲。有的则是男方父、母看上了某家闺秀可以做自己的儿媳妇,请出与女家有交往的老亲老友去向女家求亲(此事总是以男方主动提出的为多)。媒人的身份很复杂,有的名门宅府婚事的媒人竟然是自家的听差或仆人。例如:女方完全可能是奉陪小姐的仆妇。虽然这些人生活在底层,但深知名门望族的底细。有的虽然与对方的主人说不上话,但与对方的听差、仆人却是莫逆之交。这样,完全可以通过仆人与仆人之间的关系,达到某种穿针引线的作用。等到两家联姻的议案趋于成熟时,两家再各自请出有头有脸的至亲充当媒证,以求名正言顺。这时,做为原媒的仆人即退居幕后。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以给人说媒拉纤为职业的中老年妇女,俗谓之媒婆。是议婚中最活跃的角色。这种人一向被人所敬畏。因为媒婆能起到月老牵红线的作用。旧谓婚姻是前生铸定事,但需通过媒婆这个引线来实现。所以,媒婆本身就是上达神明的,她们由于职业上的需要,对于民间有关婚嫁方面风俗、礼教、信仰、禁忌,掌握得最为全面。而且,腿勤、嘴巧,善于撮合。她们见到谁家有够了婚龄注的青年男女,便主动上门为之说媒提亲。还有的是男家或女家请出来的媒婆。过去,一档子婚事,有一位媒人两头跑的,谓之单媒;也有两位媒人的,谓之双媒。一般说来,与男家关系较密切的为男媒;与女家关系较密切的为女媒。大抵各自代表一方参预议婚。但是,全部议婚活动均是在双方媒人(媒婆)与双方家长(主婚人)之间进行,往往是背着结婚人的。结婚人不能参加议婚,因为他(她)们对于自己的婚事没有发言权,一切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谓之包办注婚龄。适婚年龄,始载于经,继入于令,经义奥衍,后儒诠解,执说互殊。而历朝诏令,多等具文,民间习俗,各行所是,盖三者不相侔久矣。民间婚龄大抵与人们的经济状况、文化教养与科学知识有直接关系旧京,清末民初时,多在十六岁至二十岁之间,婚事始提到议事日程。不过有的因家中缺少劳动力,或因早得贵子早得济的思想作祟,有将婚龄降低到十四、五岁者。
第二节 议 婚
两家联姻的条件(即议婚内容),一言以蔽之:门当户对;符合家族的利益。其主要方面为:
(一)民族的。最早满、汉两族不能通婚。满、蒙贵族只能与蒙古博尔济特氏(蒙古贵族)和满洲名门望族,如瓜尔佳氏、钮钴禄氏、乌喇氏、舒穆禄氏、富察氏、佟佳氏等通婚。到了清末民初才与内务府联姻。早时,民间满、汉也不能通婚。自清顺治五年(1648年)解禁,世祖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赤子,欲其各相亲睦,莫如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者,听之。其满洲官民娶汉人之女,实系为妻者,方准其娶。光绪末年亦曾降旨,令满、汉通婚。但从实际情况看,满、蒙旗人偶有个别人家娶汉人之女为妻。但满、蒙旗人之女决不嫁给汉人。满、汉两族与其它民族根本不能联姻。这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原因外,还有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上的原因。否则,婚后双方将无法相处。
(二)社会地位的。旧时所谓的家庭根基,既是指政治上的,又是指经济上的。但具体是指该家的宗亲三代的社会地位,因为这代表是否具备天恩祖德、功名富贵。双方尤其注重对方主婚人及其家庭主要成员的社会地位(如爵、衔、官品、功名)是否与自家上下相等。一般嫁女人家喜欢高攀,不愿低就,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是不肯下嫁的。
(三)财产状况的。民间中下层议婚时往往要看对方家底是否殷实,有无产业(不动产)。主婚人与结婚当事人及其家庭成员从事何种职业,有何谋生手段,有无经常进项(收入)。尤其是女方很重视男家的经济状况。民间嫁女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看姑爷本人具体情况,而是着眼于其家庭财产,认为只要家底厚,姑爷即便不会挣,坐吃一辈子也不会山空。把女儿嫁给他,终身不会受穷。谓之硬给家当不给儿郎。有远见的则与此持相反态度,不看男家财产薄厚,只要姑爷长得俊俏,精明强干,在创业齐家上有前途,有出息就行。谓之硬给儿郎不给家当。
(四)家庭人口组成结构的。民间嫁女,特别注意男家人口及其家庭的组成结构。大多以人口简单为好。旧时所谓有五世同堂、四世同堂、三世同堂者,表面上看来,是人瑞、福寿集中的幸福之家。但如将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儿嫁给这样的家庭未必理想。不要说五世、四世,就是三世同堂,姑爷上边有父、母,还有祖父、祖母。这样,姑娘过了门上边就有两层公、婆:四个管主。如果中间再多妯娌姐妹,下边又多子侄,家庭成员的横竖关系错综复杂,极易产生矛盾。所以,这门亲便不能做。
(五)结婚当事人的德、才、体、貌。男家选女首在贞操上的名声,要求确系闺中深处的处女。要有一定的家教。最起码也要为人老实,口紧、手紧。旧谓男人打外女打内,所以要求女人要有治家本领。会女红(针线刺绣等活计),会烹饪。所谓上炕一把剪子,下炕一把铲子。会替男人理财,既勤且俭。旧云郎才女貌,虽无特殊姿色,总要娴静文雅。女家选男,主要是看男的有无事业心,俗说小伙子是否要强。其次是其处世为人方法、态度,脾气秉性,亲友口碑。身体是否健康,有无残疾、恶疾和不良嗜好等。
男、女两家在听取媒人介绍,都有了几分同意之后,即要过门户帖。两家各用一红纸折子,写明宗亲三代(包括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名号、籍贯、官阶、民族,如是满、蒙、汉三军二十四旗旗民应写清所属旗分。新郎年龄、职业等简略履历。例由媒人给予互相传递。容两家分道进行深入了解,主要是向知情的亲友打听内情,然后,由两家家长亲自到对方家里,以串门的形式进行相看。般并不惊动被相看的结婚当誊人。被相看的当事人明知是来相亲,也故做不知情。北京俗曲《鸳鸯扣》相亲一节反映了当年男家女主婚人来相看女家闺秀的细节:且说那佳人二八就丧了母,随老父操持家务甚精明。
明知道婆子相亲,人家是来相看,少不得故意装做不知情。
午正时,家人报进,说来了。见一位年轻的奶奶走进屋中。口里说,张妈常提我,特来奉望!
众女眷连忙让座笑相迎。这大奶奶坐下将佳人细看,只见她盘腿稳坐不动身形。粉颈低垂,含娇带愧,香腮上一阵子白来一阵子红。大奶奶看罢暗暗夸奖,腹内早已就应承。又只见三间大房十分的洁净,银花糊粮耀眼明。
临起身搭讪告别就与佳人拉手,为的是看她的春笋把玉腕擎。
相亲人明面上是看姑娘的衣服、鞋样,实际上却是看姑娘的身材、腿脚。
同时,女家也要相姑爷,形式不同,有的两家互约看戏,包上两个相邻的包厢;有的是两家互相约定到某个庙上进香。农村则是相约到集镇上去赶集。但都是只凭两家尊亲至友相看。结婚当事人绝对没有对相对看的(结婚当事人从议婚到迎娶之日坐帐前这段时间,对方究竟何许人也?始终是个谜,直到揭了盖头,此谜始破)。
两家经过相看之后,再与族人、至亲至友反复推敲、磋商、权衡利弊,大体上就可以定夺了。于是互换庚帖,上书生辰八字(即出生时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天干、地支)。至此,男女两家的议婚活动即告一段落,下一步就转入卜婚与合婚的阶段了。
从媒妁保亲到互换八字帖,有的结婚当事人还蒙在鼓里,不知底细。有的家庭即在适当的情况下,向儿、女挑明,走个商量的过场。封建时代,男、女青年受旧礼教的熏陶较深,一提起婚事,大多害羞,对于父母长辈的选择,大都知趣,低头默许。其间有与父母持有争议的,如哭哭啼啼,不吃不喝,父母等长辈也不过仅是以其他方面的优厚待遇相许(如家具、衣服、婚礼从丰等等),做为换取儿女接受婚嫁的条件。总之,不论结婚当事人乐之与否,反正是乾坤定矣。
第二章 婚元诸论--合婚择日
旧的婚嫁礼俗,一直受着封建礼教和神权观念的制约,往往带有极为浓厚的神秘色彩。男女双方的结合,除了三媒六礼之外,还要进行卜筮与合婚.诚然是姻缘天所定,红绳一线牵,具体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婚姻宿命观。
卜婚是合婚的原始形式。据中国古代传说,卜婚始于伏羲、女娲。原开天辟地之初,男女无别,自伏羲氏制嫁娶,滚石卜婚,以鹿皮为定礼,民始不渎。伏羲氏(即太吴,《史记》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曾向女娲氏(上古时代唯一女酋长)求婚。女娲氏要求各以一圆石,从山顶东、西不同方位推下,任其自滑,如两石能归于一处,象征天地相合,始能成婚。伏羲氏当即允应照办,结果,两石不但同归一处,而且相叠,女娲乃允嫁。伏羲氏遂用两张鹿皮(两张鹿皮谓之俪皮)为定礼。盖伏羲、女娲之婚乃为炎黄子孙有夫妇之始,夫妻之礼(经充实、完善)即从此而奠定。
周代,将卜筮决定婚姻定为六礼之一。问名之后,于家庙,然后视吉、凶而定取舍。沿至唐代,又出现了所谓合婚(亦谓之合姓,即合男、女两家二姓为婚姻)这主要是以男、女年庚相配,按五行的生、克,属相的相合、相犯来决定婚姻。这种习俗乃是从卜婚演化而来的,是卜婚的发展。合婚为封建婚姻提供了阴阳数理上的根据,因而进一步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的封建伦理道德观。
旧时,星命家(或称命理学家)给人们合婚择的依据是《三元总录》中的《婚元课定》,该书的许多内容即始于唐代,吕才合婚法即是一例。但其内容乃是在长期传承中逐渐充实、完善起来的,大抵始于唐,荟萃于宋,元集大成,而定型予明、清。《婚元课定》是婚元诸论的汇编,是我国古代算命术的一部分,就其性质来讲,也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由于在长期的传承中,不可避免地被一些江湖术士篡改、增删,这样就使得学术与迷信纵横交错,文化与民俗相互融合,适成为一个精华与糟粕的混合体,而且糟粕多于精华。长期以来,它成为人们的精神枷锁,是旧时主婚人与结婚人择亲上的共同障碍。婚元诸论构成了婚嫁喜事当中的头号陋俗。为了要彻底否定它,批判它,就要首先了解它,剖析它,要把它的主要精髓部分拿出来曝光,以打破它的神秘性,让人们充分认识这个庐山真面目之后,得出不过如此的结论。这就是因势利导地破,其实这比单纯地堵更为有效。
不过,婚元诸论的内容相当庞杂,除了给不同的生辰八字,、命相、属相男、女缔结婚姻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而且还给男、女双方缔结婚姻的全部礼节、仪式,选择了时刻、方位;确定了禁忌。其勘测、计算、选择的方法亦极为繁琐。因限于篇幅,现仅就清末民初,流行于北京地区的部分,概要地披露如下。
第一节 自我合婚
明、清两代,合婚之俗很盛,议婚时,男、女双方必通过媒人互换庚帖(一红纸折子,上书自家结婚当事人的生辰八字),以便相互推算。在男、女双方缔结婚姻之前,首先是自我合婚,然后是分别去命馆,请星命家合婚。前者仍带有卜筮的性质,如果问卜的结果不吉,那就连命馆也不必去了,两家婚事根本不能再议。
男、女两家各自分别进行自我合婚,大体上有两个方面。
一是问卜于神、佛或祖宗祠庙(进行告庙)。通常是由男、女两方的主婚人,各将对方的八字红帖压在家堂佛桌的香炉底下,或者压在宗亲牌位前的香炉底下(有的仅将八字帖放在灶上),陈设供品,焚香秉烛,祷告一番,甚至还要宣读,焚化所谓祝文。以便让神、佛或祖宗明示圣裁。此后,三天之内,测看全家的吉、凶(把一切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好事、坏事都与这门亲事联系起来)。如果,主婚人、结婚人以及家族成员突然出现了意外的喜事、吉兆,如求官、进爵有望,谋事有成,交易获利,远人有信,考试得意,题名在望,或梦星入怀(生贵子),梦群鱼出水(终得方)等吉兆,便说是此门亲事为家宅带来了祥瑞,两家必当联姻。如果没有上述喜事、吉兆,至少也须在这三天之内,全家老少安康无恙,一切正常,没有发生疾病、死伤、失盗、水火灾害、官司讼祸、口舌纠纷等不幸之事,才能去命馆合婚。否则,婚事一笔勾销,只能改弦易辙,另起炉灶。
还有的在神、佛供桌前,采用占课摇卦的方法问卜吉、凶,根据卦上的象日、诗日、断日上的谶语来决定是否联姻。过去,每家都有《全序通书》(即皇历),其中有六十四课金钱卦。关圣帝君神谶。主婚人必以诚敬信仰之心而择用之。早年常见的是金钱卦三十二爻。凡占课者,必先沐手焚香,虔诚上叩。以铜钱五枚,在香烟上熏过,两手高举,望空一揖,连摇连祷:虔拜敬请××菩萨、翻卦金童、报卦玉女,虚空过往一切神祗:今××年×月×日,有弟子×姓×名,系某省某府某乡人氏,兹因为儿(女)择偶,犹豫未决。特虔诚拜请于三十二卦内,占一课。莫顺人情,莫依鬼意,吉凶祸福,成败兴亡,报应分明,愿垂感应。祷罢,将铜钱倒出,顺序排于桌上。正面有××通宝字样者为字儿(属阴);背面为i面iJ1(属阳)。按铜钱排列字、面的组成情况,在历书上对号。必以所谓星震、进求、显达、福厚、太平、喜至、保安等卦为大吉大利,始可联姻。如果出现从革、曲直、润下、稼穑、遂心、灾散、上进、安静、开发、后吉等卦为中吉,仍可考虑联姻。如果出现所谓炎上、暗昧、阻折、犹豫、凝滞、颠险、无数等卦,即为凶兆,则不能联姻。
其中是由主婚人就男、女双方的命相、属相进行认真的自我审查。过去,关于阴阳五行、命相、属相之说,乃是最基本的社会知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有流行于市面上的《全序通书》(皇历)作参考,不愁审查无据。一个人的命相,有金命、木命、水命、火命、土命之分。这乃是根据此人出生之年的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的配合而来的。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里,凡是逢单的都属阳;逢双的则属阴。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都属阳。天干中的乙、丁、己、辛、癸;地支中的丑、卯、巳、未、酉、亥都属于阴。古代的星命相士以天干、地支配五方,以五方配五行。在五行方面的分配是:东方甲、乙属木;南方丙、丁属火;中央戊、己属土;西方庚、辛属金;北方壬、癸属水。在十二地支中五行的分配是:东方寅、卯属木;南方巳、午属火;西方申、酉属金;北方亥、子属水;辰、戌、丑、未为四隅土。天干与地支相配,从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直至癸亥共六十,称为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具体到每人生年所属的五行命相如何,命理学家还有进一步的推算方法,名为纳音。由于比较复杂,一般人是不得其门的。但是,当年《全序通书》(皇历)上,均刊有命理学家已为之推算好了的纳音五行表,任人可以一目了然。例如:甲子、乙丑年生人,其命相为海中金;丙寅、丁卯年生人,其命相为炉中火;戊辰、己巳年生人,其命相为大林木;庚午、辛未年生人,其命相则为路旁土。出生于其它干支纪年亦各有不同的命相。
根据上述纳音五行表中,查出结婚男、女双方的命相之后,再依下例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进行核查。
1、五行相生者,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两者相生的,谓之命相相合。
2、五行相克者,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两者命相相克即为婚姻不合。
再者,则是对于结婚当事人的双方属相进行审查。
古代的术数家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见《论衡物势》和《论衡言毒》)。后以为人生在某年就属某种动物,如子年生的属鼠,丑年生的属牛,称为十二属相,也谓之十二生肖。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四,谓十二属相之说起于东汉。但后来十二属相被星命家涂上了一层极为神秘的色彩,用来给人算命、合婚。在一些江湖术士和算命先生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家宅和自身的吉凶祸福与自家周围人的属相联系起来,尤其是在男婚女嫁选择配偶上,务要双方属相相合,竭力避免属相相犯。旧时,民间历来有十二属相相合及十二属相相犯的说法,并录于每年的《全序通书》(皇历)上。即:
子(鼠)与丑(牛)合;寅(虎)与亥(猪)合;卯(兔)与戌(狗)合;辰(龙)与酉(鸡)合;巳(蛇)与申(猴)合;午(马)与未(羊)合。名为六合。
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锉;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此即通常所说的犯相。
根据上述规定核查,男、女双方命相、属相全都相合,谓之大相不犯。这样才能将婚事初步肯定下来。
此外,民间还忌娶属虎和属羊的女人。因为人们以为,虎的禀性凶恶,能够伤人。故说克丈夫,妨公婆,终无子,主贫穷。又说虎丫头必缺一角(指人伦不全)。有的还把属虎的女人分为上山虎和下山虎,凡是寅年(虎年)前半夜出生的,即谓之上山虎,意为此虎已经吃饱归山,不一定再伤人。对于这种女人是否可娶,还有考虑的余地。如果这个女人是寅年后半夜出生的,则谓之下山虎.意为此虎乃是正在寻食者,必定要伤人。故为人们之大忌。不论双方是否犯相,都不能娶其为妻。
还有南方忌虎,北方忌羊的说法,老北京有句歇后语,谓属羊的一甭算了。可见属羊的女人命苦,注定没人愿娶。虽然羊的禀性温柔,并不凶暴,且有羔羊跪乳的美誉,但人们却认为羊眼露四向,是犯大忌的。俗云眼露四白,五夫守宅。硬说属羊的女人必克死丈夫而后寡居。近代,还有人说什么慈禧太后就是属羊的,所以克死了咸丰帝。(咸丰帝仅享年三十一岁),似乎为属羊的妨丈夫找到了根据。其实这都是以讹传讹的无稽之谈。对生肖相克的说法,古人亦早有非议,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问道: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水胜金,蛇何不食狲猴?其结论是以十二禽之禽效之,五行之虫以气性相刻(克),则尤不相应。
但是,论命相、讲属相,并据此为结婚当事人合婚,乃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婚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不是少数人所能改变的。
第二节 命馆合婚
通过男、女两家的卜筮,并根据既定的风俗习惯,确定结婚当事人的命相五行相生,属相相合,女方属相不犯男方的忌讳,即已意味着两家联姻的条件已经基本上成熟。至此,就可以各自择吉到命馆合婚去了。
按古礼,本来应是男方主婚人去命馆,请专职的星命家给合婚(连同给这棚喜事择日)。事先,男方必须根据女方所开来的庚帖与自家结婚当事人的生辰八字,合捂一红帖,谓之男、女甲庚合谱式,即乾造某甲某月某日某时建生某姓;与此势排书写坤造某庚某月某日某时瑞生某姓。讲究的用红纸金字(一般均为红纸黑字),直行双排,字要成双,面上写二姓合婚四字。然后将此帖面交星命家。一旦被合成上等婚或中等婚,乃至下等婚,只要不妨不克,男家认可与女家联姻后,即备办礼物委托媒人向女家报喜,此即六礼当中的纳吉。
但清末以来,北京人一般不拘此礼,大多是男、女两家各自分别到命馆去合婚,男家主婚人持女家结婚当事人的庚帖到一家命馆去合婚;女家主婚人则持男家结婚当事人的甲帖到另一家命馆去合婚。然后,两家再往一起核对,看两家命馆合的是否一致。但这并难不倒星命术士,因为他们给人们合婚总是以《三元总录》中《婚元课定》部分为论点论据。这是固定的套子一般不会有差误。二是无论任何人来请求合婚,星命家均要求暂将庚帖或甲帖放下,一周之后再来看结果。在此期间,他们即四下摸底,星命术士们彼此都有联系和交往。通常他们都在某个固定茶馆碰头聚会,彼此见了面不免都要以行话交换业务情报,因此,所合的婚事,两家决不会有本质上的出入,顶多这家合出来的在某项上为大吉,那家在同一项上为双吉而已。命馆星命家给人们合婚纯系一套骗人的鬼把戏,他们所玩弄的那套极其玄妙的所谓阴阳数理大多米自《三元总录》中的《婚元课定》。但恰恰就是这本书(清末上海石印版)的序言却自我否定说:合婚一节,自唐吕才所始,唐之前未有此术,不曾合婚,如指腹成亲者,割衫襟成,奔苟合,皆得子孙蕃息,以至偕老,皆无合婚。自吕才一变,如两亲家其意相合,欲一一子之用此术则破之矣。百无一成,乃为破人之婚姻,其罪始于吕才今因世俗皆尚之故,取之于书,使智者辨之,愚者任其取舍。其实,唐代吕才正是对古代算命术的抨击者。至于吕才合婚法一节据传说,唐朝北番某部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曾企图与唐室联姻,强娶某帝公主,太常博士吕才乃巧施合婚之计,伪作古书,故弄玄虚,针对公主与番邦太子命相、属相、生辰八字等,虚设许多本来乌有的凶神恶煞,为双方缔结婚姻设置下重重障碍。写好后,裹上绫绸,放入锦匣,埋于驿馆附近,并做出霞光异彩等幻象。番邦使者见之,以为地下有宝,遂掘地三尺,发现古书一册。细读之,皆是论男、女结婚宜、忌之事,发现自邦王子与唐朝公主命相、属相相犯,不宜结成夫妇,否则对家族--王室大不吉利,甚至有家败人亡之虞,王室的命运关系到整个家邦的命运,实是事关重大,番邦不敢冒险行事,与唐室联姻一事,乃作罢论。但是,吕才合婚一书中的婚元诸论却不胫而走,流传于民间,日久形成风俗,而且越演越烈,其势竟然不可遏止。殊不知吕才合婚法本身就是一种骗术。不论这种传说在历史上有无其事,但从中可以看出有些前人对合婚一事是有非议的。
究其民间婚嫁合婚的目的也不尽一致。旧时,大部分人相信命运是前生注定,但是又企图最大限度地自己把握命运,所以就求助于算命,力图补救。认为人的命运不能十全十美,通过算命、合婚对于夫妻宫不佳的人也好找个补救的办法,借以挽回造化上的缺欠。有的虽然不能对婚元诸论确信不疑,但对事关家族兴衰、个人终身成败的婚姻大事上,不敢冒险从事,只能以无当有,以防万一。还有的并不相信命运,明知合婚是上当受骗之事,但他人(包括家族亲友)却不能免俗,所以也愿出几个钱,以便解除他人心理上的疑窦。合婚既已成俗,人们便不问真假,不追究竟,拘礼随俗罢了,更主要的是,当时,合婚是男、女结合必要的手续,只有通过合婚才能取得龙凤帖--结婚证书,使之全部符合封建礼法。故有的为了要与某家联姻,宁可花钱买动星命相士,篡改男、女结婚当事人的生辰八字,也要将婚合成,以便取得龙凤帖。这充分说明,合婚是对付社会舆论的,是给亲戚、朋友们看的。还有的穷人讨个媳妇不容易,从)各方面的条件上,均不允许将这门婚事断散,所以,不论自家相信命运与否,也自可采取自欺欺人的方法,求相士将双方八字略作改动,务以结成良缘为准,还自我解嘲地说是破解。
旧时,命理学家(星命家)给人们合婚,主要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推断、勘测,俗称推八字、批八字。此乃古代以四柱算命的一种方法。所谓八字,就是生人的年、月、日、时四项,谓之四柱,每柱各占天干、地支各一字,共八个字。星命家根据八字之间五行生克等干变万化的关系,推断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星命家概括给男、女合婚的要领是男家择妇,八字贵看夫、子二星,盖夫兴子益,其福必优也。女家择夫,八字贵得中和之气,盖不偏不倚,其寿必长也。如果有偏的,合婚时,男、女双方可以互补不足,从而取得平衡。这样也可以结成伉俪。故命书将此归纳为男命木盛为金者,得女命之刚金补之,则为尽美,得土生金者亦佳,得火者较次,得水木则无取矣。如女命刚金喜火者,得男命之烈火助之,则为尽美,得木生火者亦佳,得水者较次,得金土则无取矣。
不过,用推测男、女双方八字的方法合婚比较复杂、繁琐(取费也高),故此,一般多用简捷之法,不论男、女命造如何,仅依据男、女生年地支之刑、冲、破、害或三元、九宫及神煞来替人合婚。
常用的是吕才合婚法,所谓生气、天医、福德为上等婚;绝题、游魂、归魂为中等婚;五鬼、绝命为下等婚。此是以生年纳音配合三元、九宫进行推算的。最简便的是以神煞合婚。古法论命,以年为主,并重神煞。有所谓男、女破败凶月,俗称犯月、破月,即某属相者忌生某月。有所谓男铁扫帚、女铁扫帚、男骨髓破、女骨髓破、六害等名目。犯者不吉,主妨家败产。尤以六害为甚。《三命通会》谓六,六亲。害,损也。犯之,主六亲上有损克,故谓六害。
此外,按《婚元课定》之论,男、女合婚的参考依据繁多,现将主要的披露如下:
一、有所谓配男、女,生、克之论。例如:寅、卯木命的男人娶木命之妇宜子;娶火命之妇相生;娶土命之妇财丰等等。对其它各命男人娶各不同命之妇主吉主凶,亦各有说法。
二、有所谓胎胞相冲月之论。即某月生的男人不娶某月生的女人。例如:正、七不娶四、十女(即正月、七月生的男人,不娶四月、十月生的女人);八男不娶五、十一女等等。对其它各月所生的男人不得娶某月所生的女人亦均有详细规定。
三、有所谓纸簸箕月之论。说什么虎、马、兔人生十一月;蛇、鼠、龙人生二月;鸡、猴、牛人生八月。妇人夫先死,夫到妇门绝火烟。
四、有所谓男妨妻,多厄,望门鳏之论。谓金、木、水、火、土各命的男人,生在某个犯月即为多厄,主多灾多难;生在某个犯月即是望门鳏,主妨三夫,甚至妻未过门即被其妨死。故任何女人都不能嫁他。
五、有所谓女妨夫,多厄,望门寡之论。谓金、木、水、火、土各命的女人,生在某个犯月即为多厄,主多灾多难;生在某个犯月即是望门寡,主妨三夫,甚至未过门即守寡(或为给病危的丈夫冲喜而过门。男死,不得再嫁)。故任何男人都不能跟这种女人订婚。
六、有所谓内三堂、外三堂之论。内三堂系指出嫁女人生人年月对婆家成员的影响。例如:寅、卯木命女人,五、六、七、八月生,妨属虎、兔木命的公公;二、三、四、五月生的,妨属龙、狗、牛、羊土命的婆婆;十一、十二、正、二月生的,妨属猴、鸡金命的丈夫。对于巳、午火命,辰、戌、丑、未土命,申,酉金命,亥、子水命的女人,生在某月妨何命公、婆、丈夫亦爷有详细规定。外三堂系指娶妻的男人生人年月对岳父、岳母、妻子的影响。例如:寅、卯木命男人,二、三、四、五月生的,妨属猪、鼠水命的岳父;八、九、十、十一月生的,妨属蛇、马火命的岳母;二、三、四、五月生的,还妨属龙、狗、牛、羊土命的妻子。对于巳、午火命,辰、戌、丑、未土命,申、酉金命,亥、子水命等男人,生在某月妨何命岳父、岳母、妻子,亦各有详细规定。
七、还有所谓男禁婚命星、女禁婚岁之说。星命家给男、女婚姻设置了诸多障碍之后,又编造出所谓破解之法凡男、女禁婚,不宜嫁娶,用砖四块,殊书神符,安镇于床(炕)角下,即免灾祸,成婚大吉。又法,用青石一块,安卧于房中,镇百日大吉。
此外,还有所谓白衣杀、男、女孤虚月、孤辰寡宿月等诸多禁忌。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第三节 为喜事择吉
趋吉避凶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尤其是婚嫁大事,事关家族的兴衰与结婚当事人的终身成败。故此,主婚人及结婚当事人必然是诚惶诚恐,格外慎重,除了合婚外,还要选择全部喜事的时刻(即择月、择日、择时。简称为择日)、方位,确定回避、禁忌等事项。此更为繁琐,复杂。现简述之。
命馆星命家首先要为出嫁女选择行嫁利月。此以出嫁女的属相为准。出嫁女必须按照行嫁利月过门,否则,对于自身或子、女等必有克犯。而行嫁利月又有行嫁大利月和行嫁小利月之分。大利月是利于自身;小利月是利于子、女及媒人。行嫁利月仅用于新婚,再嫁则不必择月。
大利月的歌诀是正、七通鸡、兔;
二、八虎共猴;
三、九蛇亥猪;
四、十龙和狗;
五、十一牛羊;
六、腊鼠、马走。
小利月的规定是:正、七利鼠、马;四、十利牛、羊;三、九利虎、猴;
六、十二利兔、鸡;五、十一利龙、狗;二、八利蛇、猪。
此外,还有妨翁姑、妨父母、妨夫主、妨自身等说法。亦以出嫁女的属相为依据,对不同属相的出嫁女均有着不同的规定。例如:属鼠、马的女人如果二、八月出嫁妨翁姑;属牛、羊的女人三、九月出嫁妨父母;属虎、猴的女人六月、十二月出嫁妨夫主;属兔、鸡的女人,二、一出嫁则妨自身等等。
择好月份之后再择日子。凡放定过礼(纳征)、迎娶都要选择不将黄道吉日。过去《全序通书》上每日均标有干、支值日,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天一轮。其中,黄道吉日有二十天:即丙寅、丁卯、丙子、戊寅、己卯、丙戌、戊子、庚寅、壬寅、癸卯、乙巳、甲子、乙丑、丁丑、辛卯、癸丑、乙卯、癸巳、壬午、乙未。其中,标有天月、德合、三合、六合、天恩者为上吉日。
次查每天值日的二十八宿。此分东方七宿(苍龙):即角木蛟(吉)、亢金龙(凶)、氐土貉(凶)、房日兔(吉)、心月狐(凶)、尾火虎(吉)、箕水豹(吉)。南方七宿(朱雀):即井木犴(吉)、鬼金羊(凶)、柳土獐(凶)、星日马(凶)、张月鹿(吉)、翼火蛇(凶)、轸水蚓(吉)。西方七宿(白虎):即奎木狼(凶)、娄金狗(吉)、胃土雉(吉)、昴日鸡(凶)、毕月乌(吉)、觜火猴(凶)、参水猿(吉)。北方七宿(玄武):即斗木獬(吉)、牛金牛(凶)、女土蝠(凶)、虚日鼠(凶)、危月燕(凶)、室火猪(吉)、壁水猗(吉)。星命家及《宪书》对上述诸星宿均各有说法。例如:若逢角木蛟值日,嫁娶婚姻多贵子;若逢尾火虎值日,埋葬、婚姻依此日,代代公侯达帝京。又如:若逢鬼金羊值日,婚姻必定守空房;若逢翼火蛇值日结婚,少女贪花恋外郎等等。故旧时嫁娶务择吉星当值之日。
此外,还须参考所谓黄道日黑道日。其歌诀日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大用;闭、破不相当。黑道日及闭、破之日为凶;黄道日及成、开之日为吉。
择日还有用所谓嫁娶周堂或白虎周堂的。据说,周堂是周公留下的择日法。
凡选择嫁娶吉期者,大月以夫字顺数;小月以妇字逆数。择弟、堂、厨、灶日用之。如遇翁、姑日而无翁、姑者亦可用之,或请翁、姑从新人入门至坐帐时,回避片刻亦吉。值夫、妇不用,另择则吉。
大月从灶字顺数;小月从厨字逆数。不论节气。,口择厨、灶、睡、死日用之,不妨。若遇门、堂、床、路,宜用鼓乐震动,白虎自退,迎娶无妨。根据白虎周堂的这种说法,可知旧时婚嫁喜事要吹吹打打,动用鼓乐的目的,不独是庆贺,而且有驱避不祥之意。
嫁娶择日,禁忌繁多,主要有:
(一)忌十恶大败日。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云败日则为俗所最忌。并援引明朱权《荆钗记》:(净)依我嫁孙家,多与他房奁首饰,若不肯嫁孙家,剥得赤条条,拣个十恶大败日,一乘破轿子,送到王家,房奁首饰一些没有,再不管他。败日历来被民间称为百事忌。嫁娶若逢此日,主夫妻离散,家宅败落。
十恶大败日:每逢甲、己年,乙、庚年,丙、辛年,癸年,均有具体月日。例如:甲、己年为三月戌日;七月癸亥日;十月丙申日;十一月丁亥日唯丁、壬年不忌。
(二)忌冰消瓦解日。此亦为百事忌,例如:正月巳日;二月子日;三月丑日;四月寅日余者亦备有规定。
(三)忌往亡日。此日忌赴任、出行、嫁娶、求谋。犯者主败亡。例如:正月寅日;二月巳日;三月申日;四月亥日;五月卯日余者亦各有规定。
(四)忌红沙日,此亦为百事忌。星命家有歌诀日:。孟月常居巳;仲月酉上加;季月来土上。此日是红沙。出外犯红沙,必定不归家;得病犯红沙,儿女挂缌麻;嫁娶犯红沙,实是破人家;盖房犯红沙,必定火烧家。(其中,孟月指正、四、七、十月;仲月指二、五、八、十一月;季月指三、六、九、十二月。酉、巳、丑,均是指值日的地支)。
(五)忌红嘴朱雀日。亦有歌诀日红嘴朱雀三尺长,眼似流星火耀光。等闲无事伤人命,千里飞来会过江。初一行嫁主再娶;初九造屋定乖张;十七葬上冷退死;廿五移徙人财伤。切忌犯之灾立至,前人试验不寻常。
(六)忌四离、四绝日。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一日,谓之四绝;每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日,谓之四离。按《婚元课定》、《茔元课定》论,四离之日不嫁娶,(主夫妻离散);四绝之日不安葬,(主家宅绝后)。但民间一概忌之。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说法不一,有的自相矛盾。例如:对于二十八宿既有吉星、凶吉的划分,但又出现了个所谓七星杀(即金神七煞)说是角木蛟,亢金龙、奎木狼、娄金狗、鬼金羊、牛金牛、星日马等七星值日时,不宜出兵、行船、上任、起造、嫁娶等事。还有其歌诀角、亢、奎、娄、鬼、牛、星,出军便使不回兵;行船定遇大风起;为官未满即遭刑。起造婚姻逢此日,不过一年见哭声其中,角木蛟,娄金狗本是吉星、在这里却又被说成凶星。令人莫衷一是。
此外,还有给新娘裁制嫁衣(包括给老人裁制寿衣)以及新婚设帐安床,都要按二十八宿和干支或所谓《安床周堂》选择吉日。
择好日子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时。俗云好年不如好月,好月不如好日,好日不如好时。星命家有十二黄道、黑日时之论。此十二位值日、值时的星宿是:青龙黄道(吉)、明堂黄道(吉)、天刑黑道(凶)、朱雀黑道(凶)、金柜黄道(吉)、天德黄道(吉)、白虎黑道(凶)、玉堂黄道(吉)、天牢黑道(凶)、玄武黑道(凶)、司命黄道(吉)、勾陈黑道(凶)。盖十二吉、凶星按上述排列顺序值时。其起止推算的方法唯以值日的地支为依据。例如:值日地支是寅申日,子时是青龙(吉);丑时便是明堂(吉);寅时便是天刑(凶),卯时朱雀;辰时金柜,逐一下推。卯、酉日是从子时司命开始,依次下推;辰、戌日是从子时天牢开始;巳、亥日从子时白虎开始;子、午日从子时金柜开始;丑、未日从子时天刑开始。
(四)择方位
迎娶发轿和新人下轿要迎着喜神方位,必须遵照《婚元课定》中的喜神方行事。据说这是根据鬼谷先师选定趋吉避凶日、时定局总结出来的喜神方位。即甲、己日在东北;戊、癸日在东南;丁、壬日在正南;丙、辛日在西南;乙庚日在西北。另有依据出嫁女的属相决定下轿方位的。其歌诀日寅卯辰女宜向西;巳午未女宜向北;申酉戌女宜向东;亥子丑女宜向南。迎娶发轿和新人下轿忌五鬼方位。即值日的天干是甲、己不要向东南;庚、乙日不要向东北;丙、辛日不要丁、壬日不要向西北;戊、癸日不要向西南。
新人下轿要忌些属相,此乃根据婚嫁之年的值!日地干来决定。其歌诀日申子辰年蛇鸡牛;巳酉丑年虎马狗;寅午戌年猪兔羊;亥卯未年龙鼠猴。但内亲不忌。
此外,忌孀妇、孕妇毛女、以及带孝守制人等。
吉日、吉时择好后即不能变更,风雨无阻。民间认为,迎娶之日,新人上下轿时,有风、雨、雷、电,均属不吉。俗云风不良,雨不长。应尽量避之。
第四节 龙凤通书
星命家根据以上合婚、择日的结果,给请求合婚的男、女双方写出鉴定,谓之《龙凤通书》。以做为喜事全部礼仪的指导。形式不一。凡是细批详合的都在一红纸折子上写明:
谨遵历书选择婚元嫁娶
论主婚翁命某年某岁,不犯天罡,福寿大吉;
论主婚姑命某年某岁,不犯河魁,福寿大吉;
论娶妇男命某年某岁,不犯命星,喜庆大吉;
论行嫁女命某年某岁,不犯岁星,喜庆大吉;
行嫁大利某月某日是为吉期,并无诸禁忌;
谨择纳征吉日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大吉;
谨择冠笄吉日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房间坐向某方,梳桩女命忌属某某某三相之人,避之大吉;
谨择嫁娶吉日于某年某月某日,宜用某时大吉;
嫁娶之人忌属某某某三相,内亲不忌。妊娠产妇之人避之大吉;
新人上下轿宜向某方迎之大吉;
安床设帐宜用某房某间或某房间面大吉;
宜向某方夫妇行合卺之礼大吉;
迎娶路逢井石、庙宇,宜用花红毡盖之大吉;
论六耗神拦门,宜用五谷草节、铜钱,迎门撒之,轿前置鞍,箴命新人抱红绢帛包、明镜、宝瓶重物,履黄道吉时进宅大吉。
天地氤氲,咸新庆会,金玉满堂,长生富贵。大清 年月 日吉时选择听用全吉
旧时,取得了上述的《龙风通书》就意味着完成了合婚手续,两姓联姻已有了阴阳数理上的根据,进而可以定婚迎娶了。
第三章 放定
古代六礼当中有所谓纳吉,就是男方将合婚卜定可以联姻的消息通知女方。汉《艺文类聚》四十引郑众《婚礼谒文》云。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至此,始可定婚。
清代京师,有的男、女双方互换年庚小柬之后,各自到命馆合婚,然后由媒人通报合婚的结果,传递男、女两家的意见;有的则是男、女双方会同媒人一起去命馆合婚,可以同时知道合婚卜算的结果,不必再互相通报。这样,当然也就省略了纳吉之礼。如果被命馆合成上等婚、中等婚,即便是下等五鬼婚,只要不妨不魁(指女方不妨不魁公婆、丈夫),就可以订婚,互换龙凤帖。
定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手续,用意在于把婚姻关系通过因袭相传,约定俗成的喜宴、仪礼肯定下来,使双方家族、亲朋公认。从此,双方不得反悔,带有很大的约束力。
但是,旧时对于男婚女嫁的大事是相当谨慎的。为了留有余地,定婚须分两个步骤,即放小定和放大定。壶定,婚事即已初步规定下来,如无特殊情况、非常情况是不会解约的。放了大定,就意味着婚事已成最后定局。男、女两家从此都必须恪守婚约。男方准备迎娶,女方准备遣嫁。
至于定婚礼物的轻重、多寡,主要视男方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它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所谓财礼(亦作彩礼、聘礼),双方讨价还价,财礼的轻重、多寡居然成为议婚的条件,甚至是首要条件,结果,形成买卖婚姻。北京素为首善之区,比较文明,男婚女嫁,各持以礼,很少有图非礼之利者。正如《舆地记》所载:定礼用色缯以及钗、钏、羊、酒、果实之属,贫富随宜,咸以受财为骀。间有竞尚侈靡,类多出于市井,而敦礼之家,惟崇雅黜浮焉。一些贵族、富户的奢婚,多表现在男女两家互相为礼时,相应从丰,有来必有往,且相互礼让。(例如:女家接受男家定礼之后,往往用陪送妆奁的形式还礼。男方过礼为八抬,女家陪奁即为十六抬。原则上,以增加一倍之数还礼)。这样,当与其它地区女家单方收受钱财(并不相应地还礼),在性质上完全不同。至于贫苦人家放定多是象征性质的点到则已,对方亦不强求。同时,也要用陪奁或其它形式相应还礼。总之,无论贫富的订婚仪式,要求的是礼而不是物(财)。从这个意义上讲,还是文明的。
第一节 放小定
放小定也叫过小帖,即古时的所谓文定。这是个初步隆重典礼,历来都要择个黄道吉日举行。有条件之家必要邀请家族内的至亲至友前来聚会,以并酒酌进行招待。贫户则一切从简。
满、汉两族的定婚礼仪、礼物,虽然各有特点,但大同小异。满人前往女家放定,照例要从至亲当中请出一位上有丈夫,下有孙男弟女的全福太太,来主持这一仪式。以便借用她的福分。
在定礼方面,满人最重视如意,认为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因此,贵族、巨富者用全玉如意。次者用三镶点翠、珊瑚、玛瑙或镶嵌的如意;经济条件较差的则用岫岩石、锦川石的如意。以示尊重族礼。
其次是预备荷包一对或两对,它是满人所特有的饰物,是一种倒垂桃形的锦囊。放定用的荷包大多是用红缎制成,上有吉祥文定以后,男方筹备婚娶。制做家具;女方准备购办嫁妆,剪裁嫁衣。同时,女方家长便约束姑娘,不准外出,以便调养身体。由文定至婚期没有一定的时日。因为有的男方正在求学,尚未当差做事,不宜立即成家;有的女方年纪尚小,娇生惯养,父、母不忍过早遣嫁。所以一放就是一、二年,甚至拖至三年不定。一旦年岁、时间已经适合,各方面条件成熟,男方要求迎娶,女方自当遣嫁。至此,即可择吉放大定。
第二节 放大定
放大定,亦称过大礼,即古礼所谓的纳征、纳币之仪,有要求男方向女方送彩礼(财礼)的含义。其仪式的规模仅次于迎娶。这乃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奢风始自帝王之家。以汉代为例,皇帝大婚,其聘金为黄金两三百斤不等。《王莽传》下云:进所征天下淑女,立杜陵史民女为皇后,聘金三万斤。《汉官仪》云皇帝聘皇后黄金万斤。《宋书礼志》云:尚书朱.
整议:汉高后制,聘后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夫人,金五十斤;马四匹。庶民娶妻亦须以重金下定。甚至贫者无聘礼而不能成婚者,宁可令长吏以下各有奉禄以助赈之,亦不肯废其礼。可见娶亲用彩礼一节,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但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有所演变,各地情况不一,有的地区利用纳征礼,索要高额彩礼,使婚姻更加商业化,成为名符其实的买卖婚姻。清初,对注:罗敷有夫原出自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然后。通过夸夫,斥退了有妇而又渔猎女色的使君。
女子戴上了男家给的定婚戒指,就意味着已是像罗敷一样,是个有夫之妇了。
于婚嫁仪物,统治者要求依礼而行。雍正四年(1726年)规定,汉人婚娶的纳采数及成婚礼的规格。四品官以上,纳缎不得过八尺,金银首饰不得过八件,食品总数不得过十样,五品官以下各减二,八品官以下有顶戴大员以上又各减二;军民人等纳采不得过四件,果盒不得过四个,金银财礼官民皆不许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25《礼部婚姻》)事实上,很难彻底施行,不过徒有虚文罢了。但清末,就京师及京师近畿一带纳征(放定)的形式看,基本上还是以物代币,以礼代俗。在过渡性的婚礼上,有某种程度的进化。
放大定,通常都在迎娶前两个月或一百天举行,具体日期是由男、女两家协商确定的。放大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男家通知女家迎娶的吉期,故又谓之通信过礼。在这之前,男家循例索要新娘衣服的尺寸单和小日子。尺寸单是为了给新娘做衣服用的;小日子是预先问安新娘经期,以便选择迎娶日子时好规避。通信过礼仪式都在上午举行,俗云早礼晚嫁妆。
过礼数量不一,主要根据男家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而定。除鹅笼、酒海之外,什盒从两抬、四抬、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以至三十二抬或更多,都是双数。所谓抬,主要是指什盒。每一抬什盒有四层(农村什盒只是一层)。每层里面放两样礼品。什盒宽约一尺半,长三尺,每层深度为六寸,把聘礼分类放在里面,外边以红纸喜字的封条加封,以示恭谨郑重。
通信过礼的具体礼品主要有如下各项:
(一)《通书龙凤帖》,表示龙凤呈祥。有报喜之意。一般的龙凤帖仅是一顺红纸的折子,外加一个龙凤金纹的封套。讲究的则是精工细裱的大折子,封面、封底是硬胎绫或缎裱,有凸起之龙凤呈祥的金字。内附新郎原来小帖;古钱四枚。
(二)《过礼大帖》,等于迎娶通知书。即用一顺红纸折子,封面上写鸾音二字。内书:
钦定协辨三元万年书
乾坤二造年命不将吉期用良辰黄道周堂吉日,谨詹于× ×年×月×日迎娶大吉。
天地、合卺、坐帐、交歪、冠带,以上面向喜神正南,迎之大吉。宜娶、送亲人堂客用×、×二命大吉;
宜娶、送亲人忌×、×、×三相大吉;宜新人上下轿用×时大吉;
宜忌产孕、孀妇,毛女不用大吉;
一路逢井、庙、孤坟,用花红毡迎之大吉。大德望×亲翁××老先生门下纳彩
忝眷侍教姻弟×××叩拜有附上礼单者(尤以南礼讲究用这种形式),亦用顺红纸的折子,上书:
以上三份帖子,同放在头一抬上层的拜匣里。
(三)如意匣。如意质地不拘,或全玉,或紫檀白玉。与放小定同,不赘述。
(四)鹅笼。用活鹅一只或一对,富者两对。用胭脂将鹅毛染红。装在一个六角形的筒形的笼子里,上面盖以圆锥形的笼盖。此代表古时婚礼用的雁。本来,最早是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如女方同意议婚时,男方用雁送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代以前,因地位不同而礼物各异。公卿纳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后来一律改用雁。因为人们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徂顺乎阴阳往来;再者,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沿至唐代,婚礼中,让新娘坐在马鞍上,新郎把雁隔障扔到堂中,由女家人接住,然后用红罗缠裹雁身,以五彩锦线捆住雁嘴,不让它叫唤。礼成后,由男方出钱赎回这只雁放生。这就是所谓的奠雁之礼。但雁是珍禽,一般平民不易得到,故只有以彩扎、木刻的雁或以鹅代之。后世,一律以鹅代雁,做为定婚礼物。清代,放大定用鹅,只不过是象征性的,并无奠雁的仪式。
(五)酒海。此抬因为要与鹅笼并列故笼形与鹅笼相仿。由一抬至四抬不等,务与鹅笼数目相等对称,每笼装酒一坛(五十斤、三十斤、十五斤、十斤不等)。王府豪门用的酒坛以红漆油饰,上绘蓝色龙凤呈祥的图案。民间一般用原坛贴喜字或扎以红绸。后来,还有用瓶酒的(瓶数不拘,但要双数)。酒主要是象征婚姻和美。同时,酒又是祭祀祖先的供品。
(六)鱼池。内放活鲤鱼两尾。取新婚夫妇鱼水同欢,吉庆有余(余与鱼谐音)之义。
(七)绸缎尺头(衣料),皮、棉、夹、单、纱等四季衣服、鞋、袜等。
(八)成匣的金银首饰。如项圈、镯、镏、钏、珥、簪等等。
(九)合欢被、褥的里、面以及装新用的棉花。棉花即绒花,以绒谐荣,以花谐华,取荣华之义。
(十)龙凤喜饼。这需要到糕点铺去定制。它是一种大块(约直径三寸,厚六、七分)酥皮点心,上有红色龙凤花纹。但有的满、蒙旗人不用龙凤喜饼,而是用印着红喜字,大小不等的馒头一百个至二百个不等。每个馒头有二两、四两、半斤之分。摆放层次由小及大。分作两抬。
(十一)猪、羊。富者用整只,一般仅用猪肘、羊腿。这是通过女家送给媒人的礼物。俗云媒人跑断腿,赔他猪羊腿。
(十二)喜果。干、鲜各四盘。例如:桂圆、荔枝、生花生、
生栗子、红枣等。均用胭脂染红,表示早(早与枣谐音)立子(立与栗谐音),早生贵子(贵与桂谐音)。其中,花生代表先生子;后生女,或子女双生。鲜果方面有:柿子,表示事事(事与柿谐音)如意;苹果,表示平平(平与苹谐音)安安;石榴,象征子嗣兴旺;藕(两支),象征夫妻情意连绵,取藕断丝连之义。也有用对药的。其意义与藕相同。
(十三)鸡蛋、鸭蛋(汉人用此礼品)。各一百个,以胭脂染红,并印有金喜字。以长方大木盘盛之(例由喜轿铺包办)。
(十四)茶叶(汉人用此礼品)。多少不拘。品种视季节而定。大多以花茶为主。
以上抬盒、酒笼都是红漆描金边的,色彩鲜明夺目。每抬由两名身穿绣着红光金喜字绿袍,头戴大绒秋帽的抬侠抬着。由原媒和请出来的至亲一同结队送往女家。除富豪之家特别盛大的通信过礼仪式雇鼓乐吹奏外,一般都不用响器。途中只有鹅叫的声音。故此,过去一听到谁家有鹅叫,那就是要聘姑娘了。
女家收到礼品后,多陈列于庭院,请亲友们观看,示意男家具礼倍极优隆,已出于至诚。同时,由家人亲友将男家使者迎进客厅,待茶之后,使者取出如意放于新娘膝上(如小定之仪),并以簪、钗一二件插于新娘头上。间或有让新娘试穿新衣者。穿戴时,各念吉祥话,表示祝愿。最后,女家为表示答谢,便捧出文房四宝、糕点、果品等物,作为回礼,并附红纸礼单一纸,上书:
通信过礼之后,就等正式迎娶了。于是男、女两家都进入了筹备婚礼的紧张阶段。
第四章 陪 奁
妆奁,俗称嫁妆,是娘家陪送自己出嫁于他姓的女儿的故谓之陪奁。此举既是实用性的,也是礼仪性的。
陪奁包括添箱、送妆两个内容。此为女家聘姑娘办喜事的开始。按礼仪程序,有条件的都要治筵招待亲友一天至五天不等。讲究的富户往往做前三后二五的安排:第一天为添箱;第二天为送妆;第三天为聘女(即男家迎娶);第四、五两天为庆祝。等而下之的安排三天:即添箱、送妆、聘女。一般仅安排聘女正日子一天。贫户只有聘女之事实,而无治筵庆贺的各种举动。
旧时,嫁女普遍重视陪奁,满、汉皆然,满、蒙旗人尤甚。满族旗人家庭,多钟爱女孩,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较轻。例如:平时女孩与父母同桌吃饭,排列坐次总是先女后男,妹居兄上,弟弟更须让姐姐占先。父、母亡故后,女孩虽不能像男孩一样地分一份家中的不动产,但在她未出嫁时,动产中的家具、摆设、衣物等项,在使用上多是女孩优先,故谚语有云男有家当女有份。一旦出嫁,父、母必须为她精心办上一份体面的嫁妆,使她心满意足,高高兴兴地走向新的生活。北平俗曲《鸳鸯扣》所反映出的妆奁已很丰富,阿妈还说委屈了姑娘,日后阿妈再补等语。足见做父、母的对女儿的关怀心情。另一方面,妆奁如果体面、阔绰,也能让婆家人和婆家的亲友高看一眼,在某种程度上能高抬姑娘的身价。有利于婚后妯娌之间的地位平等、和睦。故富户办嫁妆往往不惜代价,要求好上加好,多多益善。就是贫苦人家也要想方设法尽到自家经济上的力所能及,给出嫁的女儿办些嫁妆,哪怕是象征性办一些,也得盖盖大面,否则就会被对方亲友指责为不尽情理。
第一节 添箱与攒妆
旧时,嫁女的妆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聘女者自家采办,谓之攒妆;二是近亲至友赠送,谓之添箱。后者,需要结合没酒筵邀请等礼仪进行。
通常女方在收到男家的定礼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或喜字馒头、茶食点心、干鲜果品等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然后,家人分头捧盒给至近亲戚送去,告知陪送妆奁和聘女的具体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友则只送去一张请帖,谓谨詹于某月某日为×女××于归之期,假(某处)敬治喜筵,恭请阖第光临。本族中长辈、平辈,还有姥姥、舅母、姑母、姨母届时必要根据姑娘生活上的需要送些实物性的礼品,如衣服、鞋袜、首饰、化妆品之类的东西。这样,自然就使妆奁丰富起来了。
汉、满两族嫁女,虽然都要陪送妆奁,但具体要求却不尽一样。近人侍余生《燕市积弊》谓凡聘姑娘的主儿,不论大小户,贫富,但有一线之路,都得陪送点嫁妆。满礼是男家糊好了屋子就得,一切陈设,桌椅板凳,直到炕蔗毡条,都归娘家这头陪送。汉人净管桌面上的摆设,不管桌椅木器。所以,汉人的嫁妆比满洲的省俩钱儿。过去,汉人婚前置备屋内家具摆设是有分工的。习惯上,男置木器家具;女置陈设摆设。故女方陪奁只顾桌面上的东西和手使的用具。
嫁妆有固定的套路,套路之内的东西,除极贫寒之家外是非有不可的,只能多,不能少。如果缺其主要的一两件,必被他人讥为外行。故此,当年市面上有种嫁妆铺,懂得满、汉两族人的风俗习惯,专门为人设计、掂配嫁妆。用主只要说出打算花费的数目,店主马上会拿出一套至数套丰俭不同的嫁妆清单来,让用主蚪酌。保证合乎传统习惯,能盖过大面。这样,事主就不必再分心劳神,省去了很多麻烦。所以有的家主办嫁妆都乐于与这种店铺酌商办理。最后由嫁妆铺满包满了,事主只听店方的一口价就算了。
嫁妆往往成为门第的标志。嫁妆的优劣、多寡是根据女方经济状况决定的。按贫富大抵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王府、宅门、冠冕仕家、巨商富户的豪华型嫁妆:
甲、房产。以瓦作为象征。每陪送一所瓦房,即在送妆专用的栏杆桌上摆一块新瓦。瓦有染红者;包彩纸者;绘花纹者。均贴上剪纸形式的红双喜字。
乙、地亩。以土坯为象征。每陪送一顷地即在送妆专用的栏杆桌上放一块土坯(包上彩纸作一套古书状)。
丙、商号。以所陪送的商号匾额或蓝皮红签的帐册为标志。每陪送一商号,即抬一块扎着红绸的黑地金字大匾,或在栏杆桌上放一本写着××宝号日进斗金的大帐簿。
丁、木器家具,多为花梨、紫檀、红木等高档木料做成的。此系根据新房内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例如:
1、地面上摆的木器家具有:大、小架几案、八仙桌、圆桌、琴桌、书桌、茶几、顶箱(内放几串铜钱或几锭银子。忌空)、立柜(内塞满棉花。因棉花即绒花,与荣华谐音;柜与贵谐音。以取荣华富贵之义)、书柜(内放儒家《论语》一册;佛教《金刚经》一册;道教《道德经》一册;皇历一册)、硬木雕花多宝格一对(内放金、银元宝各一对),取意多宝多财。豇豆红瓶一对,上贴新婚多吉的红条,取平安之义)、连三(横柜,上带三个抽屉)取连升三级之意、樟木箱子两对至四对(内装皮、棉、夹、单、纱等四季衣)、花梨或楠木匣子若干对、梳妆台一座、衣架、铜盒架(上挂布掸子、铜鞋拔子、鞋刷子、蝇甩子等物)、立地大穿衣镜一架、太师椅、花篮椅(均带坐日建垫)各四张,兀凳、磁绣墩各四只。
2、炕上的木器家具有:中间镶大理石心,四帮镶蛤蜊蚌子的螺甸硬木炕桌一张;镶蛤蜊蚌子螺甸金钱柜(指金钱形装饰)一对(内装铜钱或金锭、银锭。忌空)。
戊、桌面上的摆设。此系根据木器家具而设计的。主要有:
1、带硬木框玻璃罩的如意一柄。最好的是整身白玉、珊瑚、翡翠如意;其次是红玉三镶玉片、玛瑙片、松石、青金石等如意。这是满人在嫁妆里必不可少的吉祥物。汉人也有用如意的,但也有用其它吉祥物的,如立体五彩福、禄、寿三星瓷像等。
2、锡质或铜质蜡扦一对,上插方形雕有龙凤和喜字花纹的藏蜡(样蜡)。
3、锡质油灯一架,内盛香油和蜜(取蜜里调油之意,象征新婚夫妇亲密和美)。灯油内以红头绳为芯。花烛之夜在洞房燃点。
4、进口的金轮钟或大型广钟(带一米以上的玻璃罩)一座;不同形式的座钟、挂表。
5、带玻璃罩的盆景一对。即磁质小水仙花盆内有料做的花卉,如碧桃、菊花、干枝梅等。
6、大瓷掸瓶一对,内插红、绿鸡毛掸。
7、玻璃砖的大帽镜一座;磁质帽筒一对。
8、粉彩或闲彩的茶叶罐一对。
9、全套茶具:茶壶、套壶、盖碗、茶船、茶盅、茶碟一套。
10、各样磁器:花瓶、茶瓶、油盒、吐沫盒。
11、带硬木架的磁果盘一至二架。内须装满具有喜庆意义的鲜果。如苹果(象征平平安安)或石榴(象征多子多孙,子嗣兴旺)。
12、高脚果盘两对。亦装鲜果。
13、闵漆、景泰蓝或瓷质果盒,内分九格、十一格、十三格不等。应装满喜果。如用胭脂染红的桂圆、荔枝、生栗子、生花生、红枣之类的干果。也有装其它蜜饯干果的,如桃脯、杏脯、苹果脯、糖藕、瓜条、金丝枣等。
14、陈女贞酒(绍兴黄酒的一种)一坛拄。
15、铜盆内扣皂鞋一双(因鞋与谐同音,取夫妇合谐之义)。
16、挂镜、挂屏,有祝词和吉祥画面的字画。如绘有梧桐树上落喜鹊的,谓之同喜图。绘有竹、梅、喜鹊的谓之竹梅双喜。绘有芙蓉、牡丹的谓之荣华富贵,山上有玉兰花的谓之玉树临风。
己、化妆品及日用品。王府宅门除不陪送刀、剪等带刃的锐器(此物触之见血,主凶。刀、剪均有一刀两断之嫌,为新婚之大忌。民间不忌剪子,为的是好让姑娘做活。俗云上炕一把剪子,下地一把铲子才是好媳妇),余者必须周全。主要应有:
1、梳理用具:黄杨木梳大小各若干把;湘、蜀竹篦子若干把。
2、洗漱用具:漱口盂、银质刮舌子、牙刷、牙粉;彩色毛巾、檀香皂、桂花碱等。
3、化妆用品:胭脂缸、胭脂垫、棉花胭脂若干打、画眉膏、画眉笔、白兰头水、桂花头油、扑粉。
4、床上用品:绣着满床笏缎子床帘、幔帐。
5、红、绿缎子被褥(男家送来的被里、被面及棉花)配上鸳鸯绣枕。过去在妆奁上,人们尽量赋予被褥以吉祥意义。被褥用四铺四盖的谓之四平;六铺六盖的谓之六六顺;八铺八盖的谓之八稳。
6、各式不同的门帘(如桃红缎子的门帘,绿走水,五彩流苏)、窗帘、椅披、凳套。
7、烟具:锡质或铜质的烟缸、烟筒、烟盒。庚、四季衣服、鞋袜及其它穿戴物。
皮、棉:大毛皮旗袍,除按例紫貂、猞猁、玄狐毛皮制品不能随便陪送外,其它狐皮均可陪送。初春穿小毛皮袍,如灰鼠羊皮、珍珠毛、骨中羊皮。各种棉旗袍等。
夹衣:纱夹、绸夹、缎夹、布夹旗袍。
单、纱:单衫、纺绸、湖绸、茧绸、薄纱花布大褂。盛暑季用的实地纱、麻纱、亮纱大褂。还须有白细布或夏布衬衣配套,以防露体。
外罩儿,即敞衣,时称褂镧。如大红宁绸的面子,周围沿上几道绣花绦子。配上绣花的白缎袖子。讲究的要在全身绣上五福捧寿、百蝶飞翔、凤垂牡丹、万字长春等吉祥图案。
尺头(即衣料)各种质地不同的袍料、褂料等。
鞋:满人旗装妇女穿的花盆底鞋;汉人妇女穿的平底绣花鞋(有天足、缠足之分),多半是家做的鞋。有多至几十双者(有的是老母亲辛苦大半生做下的;有的是出嫁女自己的针线活计)。旧京,嫁妆中的鞋袜不厌其多。童谣有谓虎皮椅子象牙床,大红绣鞋堆满箱之句。
其它零星小件,包括绣有不同吉祥图案的汗巾、丝线腿带、不同形状的荷包等等。这些零星小件大部分是为婚后赠给家人(如姑嫂)和亲友们的。
辛、金银首饰
1、满人在几支头面匣里分别装上金项圈、银项圈、大扁方、小扁方、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耳坠子、压鬓花、头正儿(两把头头座正中所戴金银所制花头或大绢花)、关头丁(插在两把头头座上,起巩固作用)。
2、镯子、戒指:一般多是用金、银制成,有纯金,或银胎包金、镀金,讲究的要选用珍珠(珠串镯子谓之钥)、红蓝宝石、翡翠、碧玺、紫晶、蓝晶、松石、青金石等镶嵌而成。
王府豪门还有陪送丫环、妈妈(女仆)的。有两名、四名不等。一般都是出嫁女原用的仆人。对于跟过去的丫环、妈妈还有陪送物品。亦尾随出嫁的主人的妆奁之后。大抵每人四抬至八台不等。一般不外乎是榆木擦漆的木器:箱、柜、桌、椅、梳妆台等五大件。还有些日常穿用的衣服、鞋袜和手使的东西。
(二)普通平民小康之家聘女用的嫁妆,一般的套路是:
甲、樟木箱子一至两对,内装四季衣服、鞋袜等穿戴物。
乙、匣子一对。也叫子孙箱。内放出嫁女平日珍爱之物和储蓄钱。
丙、红漆连三一座。与其配套的有:帽镜一座;带罩的盆景一对;掸瓶(内插红、绿鸡毛掸)、花瓶(内插绢花)、茶叶罐。各一对。
丁、八仙桌一张,太师椅一对。与其配套的有:带座磁果盘一个,内放苹果(取平安之义);玻璃鱼缸一个,内有金鱼绿藻(取富贵有余、鱼水同欢之义)。
戊、镜支一个:属梳妆用具,收叠起来像一只小手提箱,掀开盖子,便是一面镜子支起来的角度,正好对镜梳妆。如将前面两个小柜子向左右打开,即露出小抽屉,里面是梳头用具和化妆品。内有大小木梳、篦子、抿子、红骨头针、宫粉、胭脂、画眉膏、笔等一应俱全。庚、锡拉油灯一盏,谓之长命灯。花烛之夜燃点。
辛、锡茶壶、锡酒壶各一对;茶碗四个;茶盘一个;筷子一箍。
壬、脸盆、脚盆、尿盆(汉人俗呼夜净儿)、子孙盆(木制大洗澡盆、洗衣盆、尿盆,三者为一套,通谓之子孙盆)。其中,夜净儿、子孙盆、长命灯是必须要有的。旧谓之女人出嫁的三宗宝。
(三)贫户嫁女的妆奁只有很简单的木器和衣物。例如:
甲、箱子一对,装四季衣服、鞋袜。另有一小箱子(即子孙箱)装银钱及珍爱之物。
乙、匣子一对,装首饰、珠花、绢花、绒花、荷包、汗巾之类的小件物品。
丙、镜支,附梳洗、化妆用品。丁、盒子一对,内装应时糕点或喜果。
十分贫苦的人家嫁女时,不过仅有一大一小的木箱(内装衣物),脸盆、油灯等物而已。
第二节 送妆--发奁
清代,往男家送妆奁的时日,有成例可循。据《舆地记》载:娶前一日,女方去妆。《啸亭杂录》亦载既定婚期,前一日女家赠妆奁嫁资。清末民初,大多按此办理。民间俗云早礼晚嫁妆,故娶前一日的下午送妆。(清代,多于夜间迎娶,妆奁只要在迎娶前送到男方即可,故有谓于当日送妆的)
送妆的头天,照例由女方雇喜轿铺的抬侠到女家按妆奁清单盘点,按类分出若干抬。最多的是王府嫁女陪奁,一般不少于一百二十抬。清《京兆地理志》载:旧俗都市夸数百抬,充溢街巷。平民当然没有这个势派。按民间习惯,够三十二抬的为半份;六十四抬的为一整份。(如长子分得祖产五间瓦房,至少得四十八抬注:陈女贞酒,据日北京《展报》载文:《京市之黄酒业》谓绍兴黄酒,以陈女贞最为珍贵,且富有神秘意味。相传黄兴陈酒者,如诞生女孩,即于诞生之日起,酿{酉一坛,密封深藏于闺中,不准启视。届此女出嫁日,即用此坛洒为妆奁之一。洞房花烛夜后,此一随嫁黄酒,即圆满成功,可以启封而饮矣。惟最要之条件,此女必须玉洁冰清,贞璧无瑕,酒之色味,始能晶黄莹澈,香味芬芳,为女贞上品。否则馥腐色变如浊汤矣。就北京实际情况看,大户人家陪送陈女贞酒,多系购于市肆,并非自家酿造。且多是客居北京的南方人嫁妆才能摆满)不过,一般平民大多少于半份,有二十四抬、十六抬、八抬,贫者甚至六抬、四抬。再少的不上抬,只通过喜辅铺雇几个扛肩的(老北京人俗叫窝脖儿的)搬运工人给扛去。另外,按惯例,凡二十四抬以上者,始有木器家具;二十四抬以下者,仅是箱匣和桌面上的摆设、用具。
嫁妆的箱、柜、匣、盒有加封条的,有不加封条的。凡加封条的,本家都以三尺长,二寸宽的顺红纸条,于紧上端书喜字,紧底下写一封字,贴成×字形,务将铜锁盖住。说是怕外祟妖邪侵掠,实际上是一种在送妆道途中的防盗措施。小件嫁妆,如桌面上的摆设和用具,一律放在栏杆桌上,由抬佚在头天用红绳袢牢,使之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走起来,不致晃动错位,以防坠落摔毁。所谓栏杆桌是喜轿铺特制的送妆工具,颇有特色。长方形,金漆雕花,四周有荷花栏杆,下面是圆腿,围以红布,两侧穿上抬杆。行进时,抬侠们用双肩或双手抬行,有如小轿。
木器家具,如顶箱立柜之类的大件,则用一种红漆金头的所谓寿杠袢在嫁妆上,八个人一抬;八仙桌、琴桌、圆桌之类的小件木器则为四人或二人抬。
为渲染喜庆气氛,无论大小件,一律贴上红色剪纸的喜字。临出发之前,在每一抬的栏杆桌上的空隙处,均洒上桂圆、荔枝、生花生、生栗子、红枣等喜果。
往男家送嫁妆,谓之送妆,也叫发奁,俗叫过嫁妆。有其固定的仪式和程序。有的男方有催妆仪式。催妆有两重意义,首先是催新人上妆,准备登轿。二是催嫁妆出发,别误吉时。后来,人们均把它单独理解成催嫁妆出发了。
习惯上,女方必须等到男方催妆的礼物到了才能送妆。所谓催妆,就是男方雇人抬来催妆盒子,里面配置几样食品,大抵是些猪肉、羊肉、干面、切面、年糕、糕点之类。肉是所谓离娘肉,年糕则被附会成年年登高。实际上是谢妆的一种形式。
凡是有催妆仪式的,嫁妆送到了男方之后,男方即不再回到女方举行谢妆仪式。两者不能并行。
催妆的盒子到了,女方也就该打点送妆了。一般并无鼓手吹、奏。盛大的送妆仪式,有唢呐、海笛、笙、横笛、水镲各一对,大铜鼓(大疙瘩锣)、跟锣各一面。这与迎娶时所用的鼓乐不一样,没有八面大鼓和号筒之类的重型打击乐。因之,吹奏起来,清雅可听。
前一日,女方请男家四人、六人或八人送妆。(民社《北平指南》)。最为理想的是有官爵的,以便走起来,官服补褂,翎顶辉煌,壮大势派。《百本张抄本》民间俗曲《鸳鸯扣》的唱词里,叙述送妆的行列说:好些个顶子、翎子骑着马走,黑鞭子八把为的是挡狂徒。众家丁新衣新帽来回的照应。车儿上搽胭脂抹粉抱着包袱,勾画出了当年送妆队伍里的人物形象。
王府送妆奁的队伍,前面要由两人执吉庆有余的征兆标志为前导。满人第一抬必是如意,以象征吉祥如意。汉人第一抬有用如意的注,也有用福、禄、寿三星瓷像或其他吉祥物的。
女方发奁后,男方马上派出近亲四人至八人到路口去迎接,势派大的也要有鼓乐吹奏,谓之迎妆。
事先,男家已将新房墙壁糊成四白落地,打扫干净,单等妆奁一到,即刻可以安妆。送妆人必须是近亲,以便按新郎、新娘的生活习惯去指挥摆列。有的安妆完毕,要由一位送妆的近亲手执奁目(即妆奁清单,大抵都写的是礼单上特用的雅称),一一唱呛,谓之报帖、请新郎接奁,再向主婚人道喜。实际上,这乃是妆奁的交接仪式。男家如果没有举行催妆仪式,此时应即刻乘车与媒人和送妆的近亲们一同到女家,进至上房中间,向上三叩首,不发一言,随即走出返回。女家妻父或尊长再旁立候,但并不接送,也无烟茶招待。此举即谓之谢妆。
妆奁到了男家,安妆之后,就意味着第一天的礼仪和庆祝活动结束。如果是明天白天迎娶,前来祝贺的亲友就可以告辞了。但是,本家照例都要摆晚席进行招待,即便对一些执意要走挽留不住的亲友,也要把他们的家奴随从人员留下,请这些人坐席吃酒。最后,还要进行放赏,拿出事前包好的银封和若干串青蚨(铜钱),分给住新房里搬运妆奁出力的底下人(包括男、女两家)。如果是夜间迎娶新人,那末,亲友们就一定要坐晚席,等候迎娶吉时的到来,同观嘉礼。
注:儒家在嫁妆里也讲究用如意。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女孔德懋著《孔府内宅轶事》,记叙其出嫁发奁的具本情况小弟十五岁那年,我结婚了,结婚前三天,小弟给我过礼(送嫁妆),在数百抬嫁妆中,头一抬就是大楷木如意,孔府有两件祖传的无价之宝--两个像写字台那样大的楷木如意,楷木如意是孔府赠送贵宾的一种特有的礼物。(楷诲木,即黄连木。可制器具)
第五章 迎 娶
古代谓迎娶为亲迎或迎亲,即婿往女家迎新妇也,以此表示男求爱于女,以示男、女相亲之意。《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礼,所以必亲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又《嫁娶篇》谓必亲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示亲之心也。封建时代,男女也只能是寓求爱于礼仪之中。后世,随着封建礼教的加强,迎娶礼仪也就失去了原来的含义。
亲迎(迎娶)本是古代婚礼的六礼之一。《通典》日:周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亲迎是婚嫁喜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最后一环,亲迎礼成,才算完婚。
近代,人们将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等前五项当成议婚、订婚的过渡性礼仪,而将迎娶(亲迎)当成正式婚礼。民间办喜事的种种庆贺活动都集中在迎娶前后进行。
迎娶包括发轿迎亲、新婚夫妇拜天地、坐帐、合卺,以及双朝贺红,拜三代、回门等婚后琐礼。现按仪程顺序分节介绍如次。
第一节 婚礼日程安排
晚清,京师贵族豪门侈婚者多矣。受其影响大户人家迎娶(正式办喜事)讲究前三后二五(即正日子前三天,后两天,共计五天)有的还要多些。例如:
第一、二天:本家帐房宣告成立;酒棚搭就;官座上齐;厨行进棚试灶落作儿;迎友接亲。
第三天:开始亮轿、亮执事;正式开席;本族近亲同堂宴会;下午催妆、迎妆。
第四天:安妆;家族演礼。
第五天:予天地诸神设位--天地桌摆设齐备;正式闭门;排喜烛、贺幛;家族继续演礼。
第六天(正日子):设筵招待亲友;迎娶新娘过门;行新婚礼--拜天地、坐帐、合卺。
第七天:双朝贺红--向娘家报喜;招待娘家人吃酒;新妇行开箱礼。庙见--礼神、佛,祭祖、拜三代。
第八天:拆棚撤座、卸彩;帐房结算。第九天 +新妇回门;新郎认门,拜女家家庙暨宗亲三代;女家近族同堂宴会。
有安排三天礼仪活动者。但五天拆棚撤座。
第一天:本家帐房宣告成立;酒棚搭就;官座上齐;厨房试灶落作儿。亮轿、亮执事、催妆、迎妆、安妆。
第二天(正日子):正式开席,招待亲友;迎娶新娘过门,行新婚礼--拜天地、坐帐、合卺。
第三天:双朝贺红--向娘家报喜;招待娘家人吃酒;新妇行开箱礼。
庙见--礼神、佛,祭祖、拜三代。
第四天:新妇回门;新郎认门,拜女家家庙暨宗亲三代;女家近族同堂宴会。
第五天:拆棚撤座;帐房结算。
贫户及简化礼仪者只安排正日子一天,上午迎娶;下午回门。设筵有一餐、两餐不等。次日即拆棚撤座撤灶。本世纪三十年代后,除特殊富户外,均依此办理。
如再贫者,只有迎娶仪式,不治筵,不收礼(即不办事)。谓之清茶恭候,一切从俭。但也有近亲的小型聚餐,不过仅是找个帮忙的厨师,做上两桌菜馔而已。
第二节 请全福不忌人
男女婚嫁双方为把喜事办得符合礼法,根据传统习惯,都要在事先请几位至十几位至亲至友,在迎娶过程中担任不同的礼仪性职务。但这是有条件的:
(一)必须是所谓全福人,亦做全合人、全科人。一般应有配偶和子女;父、母在堂则更为理想。总之,人伦关系上下要全,七世同堂、五世同堂者更好。鳏寡孤独者绝对不用。
(二)各项礼仪中,如新人下轿等照例要有些禁忌,如孕妇、孀妇历来不得在场。又如:根据命馆星命家的勘定还要忌些属相,一般是按婚嫁之年来决定(详见《婚元诸论--合婚择日》一节)。被请的张罗人属相不能是被忌的,谓之不犯相者。
符合以上两个条件者,在旧婚礼中即称为全福不忌之人。此乃基本条件。
(三)必须是懂得传统婚嫁礼俗,善于应酬的外场人。
(四)最好是面容、身体无显著残疾,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者。旧时的红白喜事,除丧事当中的点主之外,都不大计较司礼、司仪人的社会地位、职务、名望(知名度)。尤其是民间,重礼而不重名,决不单纯片面地追求司礼、司仪人的知名度。
男方迎娶之日,男、女两家所请的司礼、司仪人员主要有:
1娶亲太太一人,要年长妇女。为男方迎娶仪式的总主持人。
2娶亲官客(茶房呼为娶亲老爷,不论其人有无官衔)四人至八人。除与大媒陪同新郎外,张罗自发轿以后,迎娶途中的礼仪性事务。
3从娶亲人当中选择提盖头红包袱的小男孩一人(最好在十岁以下)。于迎娶发轿后,随着娶亲官客一同乘车(轿),将包有盖头的红包袱提到女家。届时,大人必再三叮嘱,无论用左手右手提,都要一提到底,不得中途倒手,否则意味着新娘终必改嫁。
4从娶亲人当中选一提金银水壶的小男孩一人(最好是十岁以下)。从男家带一壶水,倒在女家的水缸里,再从女家打一壶水带回来,倒在男家水缸里。谓之带金银水。有借水得财,互相带财发家之意。
5给新娘下轿时填胭粉(亦作上头)的妙龄少女一人。
6搀新娘下轿的妇女两名。在南礼中谓之傧相。
7给新娘下轿铺红毡,倒红毡的少女两人(只有文明结婚婚礼才用茶房倒毡;旧式传统婚礼因怕犯属相,故忌茶房倒毡)。
1送亲太太一人,要年长妇女。为女方送亲礼仪的总主持人。
2送亲官客四人至八人,迎接和招待娶亲官客;张罗宝轿起轿后,送亲途中的一切礼仪性事务。
3.给新娘开脸的妇女一人。所谓开脸,就是用衣线绞去脸上的汗毛。这是妇女出嫁的标志。
4.抱新娘上轿的男子一人,在兄长伯叔中选择全合人担任。
以上这些司礼、司仪人,事先本家都要备礼物亲自登门邀请。老北京人大多重人情,识抬举,凡力所能及者,决不推辞。另外,还有些人乐于参预亲朋、邻里之家的红白喜事,遇事主动张罗,但并不见得有些什么贪图。过去,有的老年妇女,对民间满、汉礼仪的细节,了如指掌,又擅于张罗、应酬。一年到头,不断被亲朋、邻里邀请去娶亲、送亲。还有的老年妇女,每次被邀去娶、送亲时,其子亦被请去当娶亲官客,其孙亦必去提盖头或金银水壶,至少也要给人家响响房(在喜房打三下大锣,然后即闭门)。这种老年妇女自然是名符其实的全福吉祥妈妈,她的家庭也成了全福吉祥之家。
第三节 搭大棚、贴喜字
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儿,二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
龙凤围桌红官座儿。(北京民谣)
当年许多类似上述表现迎娶场面的民谣、童谣,都把搭大棚,贴喜字当成整个办喜事的序幕。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搭棚,一定要比办喜事早一两天。男方娶亲,先于迎妆;女家聘女,不误添箱。只能赶前,不能错后。
棚的形式、大小是根据办事的规模和自家住宅的格局决定的。老北京人过去都住四合院、三合院的平房。有住独门独院的(多系自家的产业);有两三家共住一院的(多系房东、房客的关系)。不论居住条件如何,有了婚嫁喜事都讲究在家里办。所以都要找棚铺注根据不同条件,在家里搭个蘼棚。以便在棚内设茶座、饭座,招待来贺的亲友。有的家主只在自家居住范围内,搭棚设座;有的家主则是搭个可院大棚,把同院邻居的住房也罩在里边。确实是一家有庆,阖院同欢。还有的人家住的是邻街的铺面房,没有院子,办事也要搭棚,而是搭在门口外边的便道上。只要不影响交通,地面上也不会干涉。
喜棚主要是用来设筵招待来贺的亲友,故又谓之酒棚。一般说来,均系平棚(没有起脊的)。棚外的顶上,围以状如古典楼台上的栏杆,大多是木质红漆的,中间加上彩色花瓶的装饰。有围四面、三面、两面不等。栏杆之下围以彩绘挂檐,上有折枝花卉等图案。为了使棚内的光线充足、明亮,棚的四壁安上木框的玻璃窗。根据院落情况有安一面、三面、甚或四面的,每面从十数块至数十块不等。窗上绘有红色吉祥图案。娶亲的用红框,红双喜字;嫁女的用红框,红单喜字。使人从远处望去就知道这家办的是什么性质的喜事。
喜棚,冬、夏设备不同。冬天棚内有用砖石砌成的火池子,或用几个大汽油桶制成的炉灶,烧煤取暖,以使棚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在棚的每个出入口搭上避风阁。夏天,棚壁设有通风卷窗,可以根据日照情况,随时用绳拉卷开关。
最讲究的喜棚是两层或三层楼阁式的,多用于豪华型的盛大婚礼。整个棚均搭在院落四周的房顶上,等于将原来的建筑接出一层或两层楼阁,但四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成为环楼,前出走廊,四面皆通。走廊围以彩色雕栏,红漆明柱(有的上边挂有金字对联),明柱之间挂着红、黄、绿三色的彩球。后边安隔扇门窗(冬天不能透风),状如古典宫殿,雕栏画栋,精美绝伦。各殿上端悬有扇面形的大匾,上面各有题词,例如:北方为天作之合;东为乾坤交泰;西为琴瑟和谐;南为箫声引凤。每边廊下各吊水电石的汽灯若干盏。以备夜间照明。楼阁两侧搭有木梯可以上下。北楼为宴会厅,招待亲朋坐席用饭。南楼为戏台。迎娶后两日可办堂会,演唱八角鼓(单弦牌子曲)、京剧、昆曲等戏曲。来宾坐于北楼廊下及楼下院内即可看戏。西楼、东楼为茶座。四角角楼各为厨房、茶炉、衣帽存放处、盥洗处。
这样,院内没有被棚占去有效面积。除将院中通往礼堂--喜房的甬路让出来以外,两边一律搭上与房座石台一边高的木台。台的边缘围上红绿栏杆,下挂台裙。每边各设两处木梯(有扶手栏杆)直通台上。台上设官座,围以一色的缎绣桌围、椅套,是为观礼席。发轿时的八面或十六面大鼓等四十八个响器,即在甬路两旁(观礼台下)排成对面两行,进行吹奏。迎娶回来。喜轿进门后,即从中间甬路穿过鼓乐喧天的响器行列中间,抬进正厅礼堂--喜房。两旁木台上和楼上的宾客,均可清晰地看到喜轿入门、进院,以及跨过炭盆熏煞的盛况。
通过搭棚扎彩,还可以在院内做出各种不同的点景,弥补住房建筑格局上的缺欠。只要院子大,空地多,没有垂花门的,可以用杉槁席箔搭出来;没有穿廊、游廊的也可以临时搭设。再加上精心设计的各种彩饰,比原来档的建筑更加艺术。顿使院内花团锦簇,五光十色,进一步烘托喜庆气氛。
别看冠冕仕家,绅商富户在搭棚挂彩上如此讲究。但王府门头却认为这种做法俗气。往往办喜事并不搭棚。其实,这主要是王府里有富丽堂皇的厅堂、轩馆、亭榭等建筑,可供应用。喜期,男宾可到各轩馆落座;女宾可以直接到各关防院内的房间休息。同时,王府办喜事也不设酒筵,对来宾只待以香茗一盏,表示礼敬。谓之清茶恭候。所以,也根本用不着酒棚。
与搭棚、悬灯结彩同时进行的,便是贴喜字。
喜字是民间的吉祥图符。习惯上,双喜字用于娶亲;单喜字用于嫁女。民间办喜事都要在街门两旁贴上喜字。通常一律用墨笔在大约一尺半见方的顺红纸上书写;极讲究的才用胶水书写,然后洒上金粉,成为红纸金喜字(但不能用黄纸、粉红纸作地,写红喜字)。喜房里还有倒贴喜字的,谓喜到了(以倒谐到)。所有的嫁妆上都贴上红色剪纸形式的喜字;甚至天地桌上当做香炉的木斗上也要贴个喜字。但满、汉两族对喜字,尤其是对双喜字的认识并不一致。
据说,双喜字是宋朝大文豪王安石因赶考归途得了乘龙快婿。正逢洞房花烛之际,又得知金榜题名。于是将汉字的两个喜字并排书写,表示喜上加喜,故谓之双喜。从此,双喜就成为喜庆,尤其是婚嫁喜庆的吉祥符瑞。
但是,满人办喜事,无论娶聘,一律用单喜字,连迎娶仪式用的牛角灯也用红色的单喜字。王府门头的婚嫁喜事,除了在过大礼后,大门油饰一新以外,并无其它点缀。大门、玻璃窗都不贴喜字(只是悬灯结彩)。室内每间挂四盏宫灯,亦绘单喜字。据金裔完颜佐贤《康乾遗俗、佚事、饰物考》云,满人以为,双喜字是奸字的别写。用它来庆贺婚嫁不文明,不礼貌。故满人不用双喜字。但近世满人在风俗习惯上受汉人同化。所以,许多人亦不再深究双喜字的确实含义,仅拘礼随俗罢了。
注:棚铺。清末民初,北京市内约有大小棚铺二百余家。最著名的有西长安街大六部口陈记六合棚铺。曾承办慈禧太后六十岁、七十岁两次万寿大典的席棚}光绪帝、慈禧太后奉安大典的蘼棚;民五,袁世凯丧葬蘼棚;宣统大婚的喜棚等。此外,还有西城东绒线胡同张记东义成棚铺;祖家街李记棚铺;二龙路赵记棚铺;护国寺西口外森茂棚铺;锦什坊街德成棚铺;东城灯市口天赎棚铺;振兴棚铺;东单北大街元顺棚铺;南城宣武门外下斜街山海棚铺;北城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郑记永泰棚铺等等。
第四节 礼堂和喜房
礼堂是新婚夫妇拜天地的地方。喜房,也叫洞房,是新婚夫妇坐帐、合卺的地方。但有的是礼堂与喜房是合二而一的。这样,便于回避不祥之人。通常办喜事的人家都将北房(三合房、四合房都以北屋为正房)外间当礼堂,东里间当喜房(洞房)。如以南房为正厅则以西里间为喜房。习惯上,喜房以设在正房上首者为多,但还要视本家居住条件和房屋格局而定。
天地桌有设于礼堂正面的,有设在喜房对炕的。所谓天地桌就是供奉天地诸神的香案,是给新婚夫妇拜天地用的。一般香案后端正中摆一个木质的神祗夹子,夹着一份临时从香蜡铺请来的百份,即一个红灯花纸的口袋,半装半露地装着一沓木刻版,水彩印刷的神像,头一张是黄纸彩印,银脸的玉皇大帝,由两位侍从掌扇,象征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后边的根本看不见,完全是自纸,木刻素印的神杩,据说是玉皇统辖之下的三十二天诸神注一。还有的供的是全神杩,亦称全佛。是一整幅黄毛边纸印刷的,上首正中贴着一尺长,一寸宽,红纸金字: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的横签。上有部分彩色的银脸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太祖佛和玉皇大帝等神像。下半部完全是素印神像,如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增福财神等等。这是旧京香蜡铺中唯一佛、道合一的神祗(这种神祗也用于除夕接神的天地桌上)。有时,不见得将神祗整张挂起来,而是叠得相当工整,仅把彩印的部分露出来。夹在神祗夹子上。神像前,供着苹果、桃木弓、柳木箭、马鞍、新秤杆(以红纸包裹)、胭脂粉等新人下轿时礼仪上的用品。供桌前边正中是装着小米的木斗一个,当做香炉用。外贴红纸双喜字。两旁是一对蜡扦,上插喜烛(简陋的仅插一对称为大双包或小双包的红色羊油小蜡)。下边压着黄钱、元宝、千张等全份敬神钱粮注二。并备有两股高香(发轿、拜天地各烧一股)。桌前挂着大红缎子绣花的桌围子,有鸾凤合鸣、牡丹富贵、麒麟送子等花色图案。地下铺有大红地毯,上设彩绣锦缎拜垫一对。
如天地桌设于洞房之内,外间礼堂正面即另设礼案。通常不再供奉什么神像,而是挂一幅大红缎子的喜幛,正中有彩绣金线加边的大红双喜字,两旁垂有巨大红、黄、绿三色的彩球,做为陪衬装饰。两旁挂着喜联,如鸿禧百代;燕好千秋、花色偕车秀;箫声引凤来等(多系亲朋送的礼品)。前有金属烛台,或铜或锡,有的制成一古装人物,侍马而立,手持一花,或手托一盘,中间有芯,可插喜烛,表示执烛马前迎亲。谓之烛奴。两烛奴之间摆有带盖的鼎式香炉(不焚香)。礼案前边挂上大红缎绣的桌围子,多为龙凤呈祥图案。两边是轮、螺、伞、盖、花、罐、鱼、长的八吉祥图案。
喜房四壁用吉祥如意或双喜字暗纹的银花纸裱成四白落地。所有的玻璃窗一律挂上绣有双荫鸳鸯、比翼双飞及连理枝图案的窗帘。北京人大多用炕而不用床,故齐着炕沿,从上面吊起红罗帐。帐前挂起一对红喜字灯为饰,届晚燃烛其中,以点缀花烛之夜。炕上应有红缎、绿缎绣被各一床,鸳鸯绣枕一对。炕案上放长命灯一盏(自发轿时起灯)。炕前为红毡铺地。一般人家的礼堂和喜房,在发轿或迎娶回来响房之前,来贺的亲友们是可以随意出入的。在发轿或迎娶回来响房之后,才封闭起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李将军归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