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哪个国家先最早铁甲战舰的

《战舰:世界王牌战舰暨海战实录》(潘石)【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该商品已下柜,非常抱歉!
战舰:世界王牌战舰暨海战实录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并非原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以下是热门股票
销售毛利率
其他(补充)
平均折/溢价
成交量(万)
总余额(万)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公司名称: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37812万元
上市日期:
发行价:3.83元
更名历史:沪东重机,ST重机,沪东重机,G重机,沪东重机
注册地: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1号
法人代表:董强
总经理:吴强
董秘:陶健
公司网址:www.csscholdings.com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021-
百年老工业品牌江南造船厂 研制第一艘铁甲军舰
鸟瞰江南造船厂
  江南初成
  江南厂最古老的文物是一件纸张发黄,但小楷字依然清晰的李鸿章的奏折,其中所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体现了建厂的初衷。1865年6月,李鸿章命人购买外国人开设在上海虹口地区的旗记铁厂,并将原有的两个洋炮局并入,组成新厂,定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船炮军火、各种机器”,由此成为我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民族工业企业。并建立了翻译馆,造就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而且使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为中国全面介绍、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对中国早期工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之迎来了自身的第一个兴旺发展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自行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和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之初,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为满足国家的急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集舰船、枪炮、弹药、水雷等制造于一身。当第一代江南人造枪炮时,发现中国不能炼钢;造子弹时,发现中国不能造无烟火药;造兵轮时,发现中国不能造加工机械。没有最基本的配套工业体系,江南人便样样自己动手做起。缺乏一批有系统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江南人便自己学习钻研攻克技术难关。在开拓中国近代工业技术的过程中,江南人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盖翻译之事,系制造之根本”,遂“添建翻译馆”,“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呈现了中国现代科技的第一道曙光。在“万事开头难”的境况下,江南人创造了那么多的“中国第一”,正是中国产业工人“自强不息,打造一流”精神所结出的硕果。  江南坎坷
  清王朝的腐朽没落,严重影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英雄无用武之地”。1905年3月,在荒废了近30年的船坞“穷极当变之时”,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史称“局坞分家”。江南制造局成为专门制造军火的兵工厂,江南船坞专营造船,这次改革使江南船坞的生产业务大有起色,仅1905年至1911年的6年间就造船136艘,而且所造舰船“船式美观,工程坚实”。
  1912年,北洋政府把江南船坞划归海军部直接管辖,改称江南造船所。1938年江南造船所被日军侵占,改名“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由此,江南厂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始终未能恢复以往的生气。连年战乱的践踏,尤其是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撤退前的大破坏,使江南厂满目疮痍,破败不堪。
  1949年5月陈毅签署上海市军管会第一号命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从此江南厂回到新中国人民的手中,开始了辉煌的新生。自强不息的江南人,冲破重重困难,以自身的实力与自信,以迎难而上的大无畏气概,迅速恢复生产,持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东风”号&&
  十年“文革”,江南造船厂是重灾区,大批干部群众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但尽管如此,江南人仍以国防建设和造船事业为重,排除干扰,生产一直没有中断,建造了几十艘多种类型的船舶,又开创了我国造船史上的许多“第一”。同时,江南造船厂还成功地建造了我国第一代航天测量船“远望1”、“远望2”号和首艘大型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等,圆满地完成了周总理亲自圈定的“718”工程的“三型五船”的建造和部分设计任务。
  在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中国工人阶级当家作主,江南人怀着振兴中华民族工业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壮志,肩负着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使命感,自强不息,拼搏不止,排除万难,勇创一流。江南人研制了大量军用和民用船舶,承担了一大批新型舰船和高技术民用船舶的建造任务,身兼海军装备建设中坚力量和船舶行业排头兵的双重角色。不仅如此,江南人还完成了国家急需的国内首批研制的与造船无关的一些重大高新技术项目。  江南起飞
  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高质量地完成国家下达的专项军工任务的同时,率先跨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始终在出口的进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其创造的“江南巴拿马”型系列散货船,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国际著名品牌。其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液化气(LPG)运输船,并不断推陈出新,在开发与研制水平方面雄居世界的前列。江南厂开发建造的汽车滚装船、快速集装箱船、大型自卸船、跨海火车渡船等一大批高技术船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造船业的标志性产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南造船厂改革步伐明显加快。1994年,江南厂在全行业率先成为全国100家大中型企业首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并于日正式完成改制。日,“江南重工”A股在上海证监交易所上市。日,毗邻的百年老船厂―――求新造船厂整体并入江南造船厂,首例工业集团公司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改革成功实施。日,江南造船厂债转股工作圆满完成,新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正式诞生。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江南造船厂的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成为工业的排头兵。
  江南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领域,流传着“国家有困难,赶快找江南”的说法。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凡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很少见不到江南人的身影,在困难面前有江南人,在江南人面前没有攻不破的困难。以国家需要为己任,越是面对危机和困难,江南人就越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越是面对压力和挑战,江南人就越是斗志昂扬,迎难而上,屡战屡胜。
  江南长兴
  140年来,江南造船厂几度坎坷,又几度辉煌,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中坚和典范。江南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几代江南人的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归功于“自强不息,打造一流”企业精神的长久激励。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亲临江南厂视察。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为江南厂题词:“弘扬江南精神,建造一流舰船。”进入以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黄菊等中央领导审时度势,多次对江南厂及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号召中国造船人敢为天下先,争创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中船集团公司积极响应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指示精神,大胆提出了“五三一”目标,即在2005年、2010年分别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的基础上,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力争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中船集团公司抓住江南造船厂现厂址被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规划征用,江南造船厂将第二次整体搬迁重建的重大历史机遇,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协议,在位于长江入海口的长兴岛划出8公里优良岸线,用于江南造船厂等中船集团公司所属船厂的搬迁与发展。中船集团公司正在长兴岛规划建设一个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800万吨的大型造船基地,再造一个新“江南”,并以此为依托,把上海打造成为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夯实工业腾飞的基础。
  2004年7月,江泽民同志再次为江南造船厂题词 “江南长兴”。建设中的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已成为江南人的“第二起跑线”,新一代江南人将在这里扬帆起航。
  江南长兴
  140年来,江南造船厂几度坎坷,又几度辉煌,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中坚和典范。江南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几代江南人的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归功于“自强不息,打造一流”企业精神的长久激励。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亲临江南厂视察。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为江南厂题词:“弘扬江南精神,建造一流舰船。”进入以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黄菊等中央领导审时度势,多次对江南厂及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号召中国造船人敢为天下先,争创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中船集团公司积极响应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指示精神,大胆提出了“五三一”目标,即在2005年、2010年分别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的基础上,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力争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中船集团公司抓住江南造船厂现厂址被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规划征用,江南造船厂将第二次整体搬迁重建的重大历史机遇,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协议,在位于长江入海口的长兴岛划出8公里优良岸线,用于江南造船厂等中船集团公司所属船厂的搬迁与发展。中船集团公司正在长兴岛规划建设一个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800万吨的大型造船基地,再造一个新“江南”,并以此为依托,把上海打造成为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夯实工业腾飞的基础。
  2004年7月,江泽民同志再次为江南造船厂题词 “江南长兴”。建设中的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已成为江南人的“第二起跑线”,新一代江南人将在这里扬帆起航。2-119世纪中后期世界军舰
一.铁甲舰:
[url]http://铁甲舰[/url](Ironcladwarship),顾名思义是木质或混和材料的舰船在外层包上厚厚的铁甲,用来抵御攻击。铁甲舰又译[url]http://装甲舰[/url],是[url]http://十九世纪[/url]下半叶早期的一种蒸汽式军舰,外覆有坚硬的铁或钢制装甲。由于木造军舰无力抵御炮弹的轰炸,铁甲舰便应运而生。1859年11月,由领衔的全球第一艘主力铁甲战舰光荣号(
在那个时代里,铁甲舰无疑是海上的霸主。这种由风帆战舰时代的战列舰发展而来的身披铁甲的军舰,在海军中充当了主战军舰的角色,用以参加正规的海上大规模作战,是各国海军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按当时的简单划分标准,可以将铁甲舰按排水量分为:一等铁甲舰(排水量在5、6000吨以上),后来中国的“定远”即被称为“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这类大型铁甲舰便是后代战列舰的始祖;另一种铁甲舰较小,称为二等铁甲舰(排水量在3、4000吨),日本的“扶桑”、“比睿”铁甲舰属于此类,在当时中国的史料中习惯称为“小铁甲船”。
1、船旁列炮铁甲舰(Broadside Ironclad Ships)
这是最早的一种铁甲舰,由法国人最先提出,其设计思路非常简单,就是在木质的基础上,增加了蒸汽动力和舷侧装甲。相对木质风帆战列舰而言,这种军舰改进的步子迈得不是很大,较为保守,除了甲板上多出了吞云吐雾的烟囱外,在外形上和风帆战舰区别不是很大,可以看作是过渡期的一种尝试性设计。
船旁列炮铁甲舰的名字得自它的火炮布置方法,和风帆战舰一样,这种军舰的炮位也是依次布置在船的左右舷,即所谓“船旁列炮”,通过一个个狭窄的炮门向外射击。1860年法国采用这种设计思想,在木质的基础上,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船旁列炮铁甲舰“GLOIRE”号,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之后英、奥等国也都开始陆续效仿。
早期船旁列炮舰的装甲敷设在军舰舷侧安装火炮的部位,属于一种局部防护。随着设计的发展,之后整体防护受到重视,舷侧的装甲带不再局限于保护火炮安装部位,而向前后延伸到了军舰艏艉,对船舵、螺旋桨等都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较之木质,其生存力有了显著提高。
但船旁列炮同时也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受限于火炮布置的方法,为安装更多的火炮,只能将舰体不断加长,使得整个军舰的尺寸越来越大,装甲带的面积也越来越大。而随着的发展,为抵御更的攻击,军舰必须采用更厚的装甲,如此一来,装甲的重量更是大为增加,军舰的排水量动辄就是上万吨,舰船的机动性能为之大打折扣。例如早期留学生、等实习过的英国
“马那杜”号船旁列炮铁甲舰,长度为124米,排水量高达10690吨。
日本船旁列炮铁甲舰“比睿”
船旁列炮军舰的火炮都布置在两舷,无法转向军舰的艏艉方向射击,这是一个极大的弊端,很早就有人提出批评。通过了的实战检验后,舰首炮、横阵的价值更显突出。在这一潮流影响下,各国原有的船旁列炮铁甲舰大都从一线位置被淘汰下来,有些沦为杂役船,有些就干脆退出了现役。而之后新造的船旁列炮铁甲舰上,则开始出现了舰首、舰尾炮,许多年后,参加黄海大海战的日本舰队中就有一艘改进型的船旁列炮铁甲舰——“比睿”。
2、船腰炮房铁甲舰(Central Casemate Ships)
[url]http://法国[/url]
当法国人还在为自己首创船旁列炮军舰而沾沾自喜时,不甘人后的英国设计师设计出了船腰炮房舰。这可以说是一种从船旁列炮舰改良而来的军舰,主要特征是在船的中部(船腰)用装甲围出一个四边形的“炮房”,将主要火炮都集中布置在这个四面有装甲的空间里,炮房之内的布置方法则和船旁列炮相似,都是将火炮分布在舷侧。采用这种设计后,军舰上的要害部位集中收缩到了一起,便于对这一区域实施集中防护,“炮房”前后左右四面都有厚甲保护,生存力比船旁列炮胜出一筹。
因为炮房内的空间有限,不能再像船旁列炮舰那样沿全舰舷侧布置火炮,船腰炮房铁甲舰上的火炮数量相对较少,为保证火力不受损失,设计师们决定以口径换数量,火炮的口径开始越造越大,这一思想对19世纪中后期的军舰设计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几乎成了那个时代铁甲舰的特征。除了装甲围成的炮房之外,船腰炮房铁甲舰还开始采用水线带装甲,到了后期,为防止敌方炮弹从顶部射入炮房,某些船腰炮房铁甲舰在四面用装甲保护炮房的基础上,又在炮房顶上也敷设了铁甲,装甲甲板即发源于此。
日本船腰炮房铁甲舰“扶桑”号,可以看到“扶桑”舰采用的是八角台炮房,4门火炮布置在炮房的四个边角上,较之布置在舷侧的火炮,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火炮向舰首舰尾方向射击。
船腰炮房舰问世不久,就遇到了和船旁列炮舰一样的问题,即炮房内火炮的射界过小,无法转向前后方向进行射击,不符合当时海军船头对敌战术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人员绞尽脑汁,最后提出了个显得有些儿戏、也颇有些无奈的解决办法——把炮房的4个角各切去一块,在那里开几个炮门布置火炮,尽管这些布置在角落里的火炮射界只有40度左右,但靠着这个斜边,已经勉强可以向军舰的前后方向发射了。于是这些原本是四边形,只长了4个角的船腰炮房变成了八个角,这就是后来中国史料中经常提到的“八角台”,日本铁甲舰“扶桑”和早期中国准备购买的两艘奥斯曼铁甲舰都属于典型的八角台铁甲舰。
在“八角台”的船腰炮房之外,英国人又设计出了“换门架式”军舰,采用这种设计的军舰,炮房里的火炮通过铺设在甲板上的轨道,可以转移到不同的炮位,通过不同位置的炮门来射击,虽然操作起来过于费事,但是火炮却可以通过变换炮位(换门)而向不同方向射击,也不失为一种增大射界的办法。不过炮房里那些汗流浃背,推着火炮不断“换门”的水兵肯定打心眼里憎恶这种设计。
“船腰炮房”诞生后,很快各国都竞相效仿,为了增大火炮的射界,除了八角炮房、“换门架式”之外,各国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但似乎大家都钻进死胡同了,怎么也脱离不了“船腰炮房”这个框子,造出来的军舰几乎都是在变着法的增加炮房的“角”,以便在更多方向上开设炮门,各种模样古怪的军舰不断被制造出来。
3、船面旋台舰(Revolving Turret Ships)
1861年,大海那边的欧洲人还在忙着摆弄他们的船旁列炮和船腰炮房时,新世界的美国人为着各自的信念而开始战争。和这个新生的国家一样,美国人的军舰设计充满朝气和创造力,天才的设计师约翰·埃里克森为北方政府设计出了一种外形独特的铁甲舰,就是后来著名的“Monitor”号。它彻底抛弃了桅杆,摆脱了风帆索具的束缚,最为独特的是,这艘军舰采用了可以转动的圆形炮台。这意味着,至少从理论上讲,装备在这种炮台内的火炮可以向水平任何方向开火,这不就是埋头在设计室里,一心想着如何再在船腰炮房上多切出几个角的欧洲设计师梦寐以求的吗。
作为视海洋为命脉的海上帝国,英国人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以用来加强他们海军的技术。
在美国人发明旋转炮台后,英国设计师考珀·克鲁斯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的这种炮台设计后来被称为克鲁斯炮塔。经过一系列试验,英国人于1869年制造出了第一艘船面旋台铁甲舰“Monarch”。
英国皇家海军七千吨级“船长”号船面旋台铁甲舰
所谓的船面旋台,就是用装甲围成圆形的炮台,顶上铺设平甲,类似钢铁“罐头”,“罐头”里面布置火炮。炮台下方装有一套旋转机构,通过转动整个炮台,从而让炮台里的火炮可以“四面测击”。其基本特点就是炮随台动,即火炮本身不动,而跟着炮台转动。
最初的船面旋台铁甲舰将旋转炮台都布置在军舰的中线上,利萨海战后,船头对敌的横阵成为潮流,沿中线布置炮台的设计当时被认为无法使各个旋台内的火炮同时转向舰首或舰尾方向射击,“患前后不能互击”,不符合船头对敌的基本战术要求。后来英国制造船面旋台铁甲舰“英弗莱息白”时,对此进行了改良,将炮台设计为犄角布局(或称斜连炮台),2个旋台错开一定角度,并列在军舰中部。采用这种布局,可以使2座旋转炮台能同时向舰首舰尾方向开火,而且在两舷中间可以布置舱房,而不用担心会遮挡住火炮的射界。后来中国海军的露炮台铁甲舰“定远”、“镇远”即使用了这种犄角法布置炮台。
最后,船面旋台因为是炮台整体进行旋转的,战斗中一旦敌方炮弹打到旋台和甲板相交接的边缝里,整个炮台就容易被卡死,”、“弹著旋缝,炮即碍转”。
4、露台旋炮舰(Barbette Turret Ships)
露台旋炮,在中国又被称为露炮台。其主要特征是炮台不动而炮动。和船面旋台一样,也是用装甲围成炮台,不过这种炮台的高度仅以保护火炮炮架为限,而且炮台还是和舱面连为一体,固定不能转动的,一般被称为装甲围壁,也有叫做胸墙的。火炮安装在固定的炮台里面,这样转向时只要转动火炮就行了,不用管那厚厚的装甲围壁,大大减轻了旋转机构的负担。而且早期的露炮台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上部是完全敞开、露天的,瞄准、观察的视野都比较开阔,火炮的俯仰角度可以调得比较大,也不会出现火炮发射后硝烟无法散去的问题,因为炮台本身是和舱面相连的固定装甲围壁,更避免了船面旋台“弹著旋缝”的弊病。
在船腰炮房设计诞生之后,法国人也予以引进,同样觉得这种设计不利于军舰火力的发挥,有必要加以改良,与英国将船腰炮房的四角切除改造成八角台不同的是,法国人在炮房的顶上作起了文章。炮房顶上的四角被各设置了一个圆形的炮台,炮台用装甲围成,高度以保护火炮炮架为限,是一圈矮矮的胸墙。这种炮台自身不能转动,台里安装的火炮可以通过炮架自行转动,即炮动而台不动,如此一来火炮就不再受封闭的炮房限制了,射界也开阔得多。法国人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改进,一下子获得两项世界专利:炮房顶上那些有点凸出在舰体之外的炮台后来被称为耳台,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北洋海军“致远”、“靖远”、“平远”等军舰就都是通过耳台来安装舷侧副炮的。而用装甲围成的炮动、台不动的炮台,就是后来露炮台的雏形。
从俯视图上可以看到,露炮台并不是圆形的,而近似于梨形,这种独特的梨形正是早期露炮台的重要外部特征。梨子的腹部里面安装着火炮,而梨柄的部位里则用来布置人员、弹药出入口,作战时火炮可以旋转,但位于梨柄里的弹药和人员出入口确是固定不能动的,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火炮的旋转角度,因为火炮不可能转得离弹药补给口过远。尽管后来德国人通过架设一种独特的运弹天车稍稍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比之弹药装填口和火炮一起随炮台转动的船面旋台来,这不能不说是露炮台的一个重要缺陷。
看来这次又该轮到英国人来向法国学习了,原本为船面旋台自矜不已的英国人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露炮台的优点更多些,很快英国人就把自己的露炮台军舰送上船台。十分有趣的是,就在英国人开始从旋台转向露炮台的时候,来欧洲定购铁甲舰的中国人通过参观德国造的露炮台铁甲舰“萨克森”和英国造的船面旋台铁甲舰“英弗莱息白”,得出了一套他们自己的设计方案:火炮布局上效仿“英弗莱息白”的犄角式,以便于充分发扬舰首对敌时的威力;而对于至关重要的火炮炮台样式,中国人在比较了船面旋台和露炮台后,竟然选择了露炮台技术,这对一向以舰船工业大国自居的英国自然是个不小的震动。中国人带来的震动还不止于此,来自东方的中国人竟然想出要给露天的露炮台加装盖子!原因是当时的军舰上开始出现了射速相当快的机关炮,例如美国的格林炮和法国的五管哈乞开斯炮之类,装在桅盘里的机关炮居高临下,对在顶部完全敞开的露炮台里作业的水兵是个极大的威胁。中国人的做法是,在露炮台里的大炮上架一个类似船面旋台那样的大罩子,称为穹盖式炮罩,炮罩通过几根支架连在火炮炮架上,随火炮一起转动,可以对里面的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为了避免炮罩的份量全部压在炮架上,中国人在露炮台厚厚的装甲围壁顶部铺设了轨道,将底部装有轮子的炮罩架在装甲围壁上转动。
尽管对这种科技含量比较低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认为“非船学所重”,英国人最终还是在自己的露炮台军舰上也采用了类似中国军舰上的穹盖式炮罩。有穹盖炮罩的保护,在里面作业的水兵自然就会稍稍踏实些,但不久这些水兵就会发现,装了这个大盖子后,瞄准不方便了、烟雾不容易消散了、火炮的俯仰角度又受限制了,船面旋台的种种弊端一下子又都捡了回来。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人做出了一项改进,将闷罐式的穹盖炮罩改成了后部敞开的半开式炮罩,这种后部敞开式的炮罩设计极为出色,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某些国家的军舰上偶尔还能看见。
地球那一面同样在采用穹盖炮罩的中国海军后来也对这种炮罩进行了改进。除了英国水兵已经体会到的那些弊端外,中国的改造理由里面多了一条用鲜血换回的教训。日,中国军舰“济远”、“广乙”在朝鲜牙山口外和日本海军展开激战,海战中,“济远”前部采用穹盖式炮罩的露炮台被日军炮弹击中,弹头虽然飞走,但是一些破片钻进穹盖炮罩内四处飞散,这处炮台里的水兵非死即伤,无一幸免。中国人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抵御机关炮的炮罩厚度不够,对大口径炮弹没有防御能力,如果没有炮罩,大口径炮弹可能就会飞过,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即使打中了人,也就是被打中的那名水兵自己倒霉而已,而采用了炮罩以后,虽然防不了大口径炮弹,但却能防小的炮弹破片,一旦破片进入炮罩,因为钻不出去,就会在炮罩里面飞来飞去,给炮位上的人员造成严重杀伤。为此,在一个多月后进行的黄海大海战中,很多中国的露炮台军舰干脆就直接把炮罩拆除了事。
体会到机关炮对完全敞开的露炮台的威胁,法国人也给他们的露炮台安上炮罩。在试用穹盖式和后部敞开式炮罩的同时,法国人开发出了一种模样不太好看,“障后而露前”的前部敞开式炮罩。法国人认为,机关炮的威胁来自高处,所以对炮手的主要作业区域——火炮的后部加以遮蔽,而炮罩的前部则大面积敞开,以方便瞄准、观察。采用露炮台设计的日本三景舰以及中国的法式军舰“平远”的主炮炮罩就是从这种前部敞开式发展而来。
5、近海防御铁甲舰(Coast Defence Ships)
在上面四种铁甲舰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另类的铁甲舰——近海防御铁甲舰。与上面的军舰不同,近海防御铁甲舰是根据其用途而得名。
1854年,英法与俄国之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两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在攻打要塞过程中,法国人的一种用装甲保护起来的浮动炮台大显神威,由此衍生出了后来这种另类的铁甲舰。从设计思想来看,近海防御铁甲舰和后来的浅水炮舰颇有些渊源,因为使用目标不同,这种军舰设计时主要侧重于和近岸处与陆地炮台相策应,充当“守口”用,不需要考虑到大海上搏杀,所以军舰的吃水浅、煤舱容量小,是一种适用于近海防御的铁甲舰,类似装甲蚊子船,和那些出没于大洋之上的大铁甲舰其实并不属于一类,只是当时的分类标准中都把它们称为“铁甲舰”而已。
平远号近海防御铁甲舰
二、巡洋舰
巡洋舰是19世纪海军中除铁甲舰之外的另一重要舰种,由风帆战舰时代的单层炮甲板军舰逐渐发展而来。最初,这种军舰有个显著特点,就是火炮一般采用船旁列炮布置法,依次排列在军舰两舷,不注重口径的大小,而偏重炮位数量,即所谓“尚多而不尚巨”,因此在那个崇尚巨舰大炮的年代里,这种军舰一般不会用来直接参加正规海战,通常只是作为铁甲舰的助手,执行一些护卫商船、侦察通信的零散工作。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在利萨海战之后,各国海军战略,特别是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巡洋舰的设计思路也随之发生了一定转变,传统的船旁列炮开始被舰首大炮取代,以口径换数量,某些军舰上开始出现毫不逊色于铁甲舰的大口径火炮,例如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三景舰,在单薄的舰身上竟然装备了320mm口径的巨炮,尽管这种设计问题多多,但也可以由此看到巡洋舰设计思想上发生的转变。
对于海军大国来说,因为国力雄厚,拥有的军舰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可以奢侈到为了执行专门的任务而设计专门的军舰,各类军舰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绝不混淆(这种情况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存在,海军大国可以为了指挥而设计建造专门的指挥舰,而小海军国家的一艘驱逐舰可能会同时扮演指挥舰、驱逐舰、训练舰等多种角色,贫富悬殊,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里,铁甲舰是海战场上的斗士,它的一切设计都为了执行大规模海战而考虑,为此采用厚甲、重炮;而巡洋舰的用途平时是保卫商旅、巡弋护卫海外殖民地,“周莅属部”,战时则用于配合铁甲舰,执行侦察通信,以及破坏敌方海上运输线,袭击商船等任务。因此巡洋舰的设计最初也是紧密围绕它的任务而展开的,为前往遥远的海外殖民地巡弋,煤舱的容量就设计得很大;为扮演侦察通信、偷袭破交等角色,就具备了较高的航速。大续航力、高航速,这就是那个时代巡洋舰的特征,在中国的史籍里,给了这种军舰一个贴切的名称——快船。
大海军国家可以为专门的用途配属专门的军舰,但小海军国家就不胜负荷了。国力有限,军舰的数量本就不多,从成本考虑,不可能让一艘军舰只遂行一种用途,原来是辅助舰种的巡洋舰,在这些国家的海军里有时也被迫披挂上阵,参加与铁甲舰的搏杀。但早期巡洋舰的设计根本不适应参加大型海战,于是一些进行了变通,装备类似铁甲舰的装甲和大口径火炮,“兼快船、铁甲之利”的巡洋舰应时而生,成了小海军国家的至宝。最初这些被设计用来参加大海战的巡洋舰是不被主流海军大国看好的,直到日中日两国间爆发了黄海海战,双方数十艘各式巡洋舰与铁甲舰同阵厮杀,毫不逊色,开始证明了巡洋舰之于海战的价值,巡洋舰的发展史由此又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下面将要说的是19世纪中后期的巡洋舰类别,与同时代的铁甲舰一样,此时的巡洋舰也正处于探索、进化的过渡阶段。
一、巡海快船
英国头等巡海快船“Inconstant”,1869年建成,排水量5780吨,航速16.2节,长102.81,宽15.31,吃水7.77,装备9寸前装线膛炮10门、7寸前装线膛炮6门,编制600人。同级舰“Raleigh”、“Shah”。
该舰建成时为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军舰,无愧于“快船”之名。但舰体尺寸、排水量过大,舆论认为这些对巡洋舰来说显得多少有些浪费,无益。从“Inconstant”之后的巡海快船因此一下子就瘦小了许多,这艘在巡洋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军舰一直保存到1956年才最终告别大海。她的同级姊妹舰“Raleigh”曾接纳过中国早期海军留学生刘步蟾。
这种军舰现在一般被称作无防护巡洋舰(unprotected
cruiser)。从风帆战舰时代的单层炮甲板军舰一路走来,巡洋舰发展过程中排在最前的是这种军舰,由英国最先建造。与早期的船旁列炮铁甲舰一样,巡海快船采用的是船旁列炮布置法,火炮排列在军舰两舷。与铁甲舰不同的是,为减轻自重,追求高航速,巡海快船并无装甲,只是后来为了防止锈蚀而在船底包裹了铜皮,这种军舰早期采用的是木胁木壳,即船骨(中国史料中称为胁)、船壳都为木质,到后来逐渐发展为铁胁木壳、铁胁铁壳等等,中国福州船政早期生产的“扬武”号巡洋舰就是典型的巡海快船。
“扬武”号巡洋舰
巡海快船设计时考虑到它的主要用途是巡逻海外殖民地、护卫商船、侦察通信,因此煤舱容积和风帆面积通常较大,“使涉远而无所乏”。这一点是快船最大的特点,由此造成了与铁甲舰最本质的区别。
正在演练火炮的“扬武”舰官兵。“扬武”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艘近代巡洋舰,由福建船政局于1871年开工建造。排水量1560吨,航速12节,全舰共装备9门前膛火炮,按船旁列炮法布置于主甲板上的两舷,属于标准的二等巡海快船。
在19世纪中期,通常把巡海快船分为四等。头等巡海快船,除了在主甲板上布置火炮,船体内还设置了炮房,即有两层列炮;二等巡海快船只在主甲板上列炮,即列炮一层;其它三、四等巡海快船则是依据军舰吨位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
二、穹面平甲快船(Armour Deck Cruiser)
简称穹甲快船,今天一般称之为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巡海快船诞生后,因为全舰无防护,生存力不高,一旦遭到攻击,机舱部位中弹,则“全船俱失”。为弥补这一缺陷,英国在1876年新建造的巡海快船“Comus”上运用了一种新设计,这艘军舰的机舱部位顶部覆盖了一层平甲,即装甲甲板,在装甲甲板之下的两舷设置了煤舱,如此设计之后,顶部的装甲甲板、两侧的煤舱共同对机舱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当时,舰船设计界大都认为装满煤的煤舱对炮弹有较好的防御作用),巡海快船的生存力得到大幅提升。但这种军舰只能称为平甲快船,穹面平甲快船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防护巡洋舰(亦称穹甲快船)切面图。红色线即穹甲,灰色为煤柜。船底为双重船身
穹”在中文中的意思是中部隆起的拱形,和近代中国对外来词的翻译习惯相一致,穹甲一词的翻译也十分形象。
采用平甲的“Comus”诞生后,经过实际操作中的检验,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Comus”用于保护机舱的装甲甲板虽然给军舰的生存力带来了一定的提高,但它位于水线之下大约4英尺处,这样一旦水线处被击破,海水便会乘势涌入,整个平甲的上面被淹没,最终将导致军舰倾覆。而且随着对“快船”航速的要求不断增加,军舰的锅炉体积越来越大,由于受到安装在水线之下的装甲甲板限制,机舱内的空间变得逼仄,不利于操作。
英国穹甲巡洋舰“Mersey”,建造于1887年,排水量4050吨,舰长96.1米、宽14.02米、吃水5.94米,采用强压通风时航速18节。穹甲厚2-3吋、司令塔甲厚9吋、炮盾厚2吋。军舰装备8吋炮2门、6吋炮10门、6磅速射炮3门、3磅速射炮3门、机关枪9具、鱼雷发射管4具。
善于变通的英国人立即开始了改进,平面的装甲甲板被改成中间平、两边坡的穹面装甲甲板,即穹甲。中间部位的平甲提起到了水线之上,而两边的斜甲落至水线下4英尺处。因为中央部位高出水线,这样即使水线处破损进水,也无法淹没高处水线的装甲甲板,军舰仍能保持较大的浮力;而装甲甲板两边落至水线之下,又起到了对军舰的保护作用,即“以斜度拒弹,以穹面界隔漏水”。最初因为考虑到减轻重量,穹甲只覆盖了军舰中部的机舱等要害部位,直到1884年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生产穹甲巡洋舰“Esmeralda”时,才将穹甲延伸到了军舰艏艉。
除英国之外,世界上第二个建造穹甲巡洋舰的是德国。有些特殊的是,德国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并非是为本国建造的,而是属于中国北洋海军的“济远”号。因为资料缺失,我们只能从一些史料的片断中来推测“济远”内部的结构:这是一种仿英式的穹甲巡洋舰,和早期的英国同类军舰一样,“穹甲笼罩机舱”,没有延伸至军舰的艏艉。但德国人似乎没有来得及彻底吸收、消化英国人的设计思想,在这艘德国造船工业的概念舰上,穹甲竟然安装在水下4英尺处,这有悖于“穹甲界隔漏水”的设计思想,与英国早期的平甲巡洋舰“Comus”如出一辙,弊端也如出一辙,“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无几,隔堵水久,奇支侧难免,斯时炮炮势成上重,驾驶为难,危险特甚”,“其失如机舱逼窄,绝无空隙,只身侧行,尚虑误触(前日试机已有触手成废者),暑月炎燠,临战仓皇”。这是一艘没有学到家的穹甲巡洋舰,或者说是一艘走了样的穹甲巡洋舰,虽然具备了穹甲之形,但在关键的布置上并没有领会穹甲设计的精髓,居然仍沿用了老旧的平甲巡洋舰设计,中国人为德国当了一次试验品。
在用中国人的钱进行了试验之后,德国很快为自己的海军制造穹甲军舰。几乎在“济远”建成同时,德国开始建造自己的采用穹甲技术的军舰“Brummer”。这是一级简化版的“济远”,属于我们以后将要讲到的蚊子船一类,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济远”的经验,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济远”的影子。这级军舰的穹甲同样位于水线之下4英尺处,同样面临机舱逼仄的问题,同样装备了与“济远”型号相同的210mm克虏伯大炮,更特别的是,可能出于制造工艺等原因,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这艘军舰的穹甲不同于英国那种中间平、两边坡的样式,而是采用了弧形穹甲,这与李鸿章在汇报“济远”舰情况时提到的“龟甲”之说完全吻合,据此可以推断,德国人早在“济远”上运用的就是弧形的穹甲,而这种样式的穹甲一直影响了之后的德、法等国穹甲巡洋舰的设计。“济远”开辟了穹甲巡洋舰设计上的另一门类。
1885年,法国建造第一艘穹甲巡洋舰“Tage”时,效仿了德国人的设计,采用的也是弧形穹甲。而德国在拥有了“济远”和“Brummer”的经验后,到1886年设计新型穹甲巡洋舰“Irene
”时,将弧形穹甲从水线下4尺处提升到了水线附近,德式穹甲巡洋舰的设计趋于完善。
二、碰快船
即撞击巡洋舰(ram
cruiser)。这属于一种另类的巡海快船,或无防护巡洋舰,其由来要追溯到爆发于1866年的利萨海战。正是因为在这次海战中,舰船撞击战术创立了奇功,撞角便与大炮、鱼雷一起列入19世纪海军的三大武器,在一份中国北洋海军军官的日记中就有“海战攻敌首重用炮、次则鱼雷……次则撞嘴”之类的记载。
撞击这种古老的战术在利萨海战的炮声中复活了,各国新造的军舰大都开始装上撞角。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则干脆开始着手设计一种以撞击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军舰,在他想像中,这是一种小型、高航速、造价低廉的军舰,可以“追赶、碰坏铁甲舰”,用低成本、小型的军舰去打败傻大黑粗的铁甲舰,恰好就是那个时间段上各国热衷的话题,铁甲舰过时论甚嚣尘上,蚊子船、碰快船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直到日黄海海战爆发,在弹雨纷飞中“不稍退避”的中国铁甲舰“定远”、“镇远”的出色表现,有力地证明了铁甲舰的价值,巨舰大炮重新抬头,而之前的铁甲舰过时一说就渐渐没人再提起了。
伦道尔的代表作——撞击巡洋舰“扬威”。因为舰型低矮,在军舰首尾的炮房上都装有挡板,舰船航行时把挡板放下,以防止海水溅入。在这个炮房里面,火炮采用的是换门架式布置法(参见铁甲舰篇的相关介绍),火炮转向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
“扬威”与她的姊妹舰“超勇”一起参加了
撞击巡洋舰主要运用冲角作战,其追求的战术是偷袭、突袭。因此在设计上着重强调高航速、外形简洁、隐蔽,颇有几分隐形军舰的味道。但低矮的造型使得军舰的航海性能受到影响,无法适应在远海作战,日爆发的中日黄海海战中,中国方面的舰队里即有两艘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这两艘军舰在海战中的命运似乎预示了这类军舰的前景,无防护巡洋舰生存力低下的缺陷,加之撞角战术使用上的不确定性,使这种另类的巡海快船最终归于沉寂。
三、铁甲快船(Belted Cruiser)
铁甲巡洋舰,今天一般称为装甲巡洋舰(armored cruiser)。
在用平甲以及穹面平甲提高快船生存力的同时,英国海军提出在巡洋舰上增加水线带装甲,即竖甲的设想,但水线带装甲被认为对于只担负侦察、巡逻等辅助任务的巡洋舰过于奢侈,全无必要,而且还会加大军舰的重量,影响航速,因此遭到英国海军部否定。
装甲巡洋舰切面图。红色为装甲,灰色为煤柜。船底为双重防水船身。
对于拥有大量铁甲舰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说,增加一种用铁甲保护的巡洋舰确实无甚价值。但对军舰数量不多的海军国家,这意味着可以让造价较低的铁甲巡洋舰来充当铁甲舰的角色,便于以较低的成本来扩充海军实力。对海洋充满野心,但苦于国力不充,无法大量建造铁甲舰的俄国人最早领会到这一点,1870年,俄国开始建造世界上最早的铁甲巡洋舰“General
Admiral”,从外形看,这级军舰和早期的巡海快船十分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沿水线带装备了铁甲。在用以摸索技术的水线带装甲巡洋舰出世后不久,俄国人在后续的军舰上引入了铁甲堡设计,并开始大量建造,“为是类以利行远,且常以游弋大西洋、地中海诸口”,“英俄积忌已久,一旦决裂将以劫制旅舶,困其商业”,准备用这类军舰来对抗英国海军的巡洋舰乃至铁甲舰。
英国自然不甘心受制于人,很快英国船厂中也制造出了自己的铁甲巡洋舰,与俄国相同,英国的铁甲巡洋舰设计也经历了从水线带装甲到铁甲堡式的过渡。一时间,世界舰船设计领域发生了不小的震动,原本巡洋舰只是辅助舰种,现在居然装上了类似铁甲舰的装甲,而且船也越造越大,有的排水量高达近万吨,除了装甲稍薄外,已经和铁甲舰无甚区别了。
对比穹甲巡洋舰,铁甲巡洋舰虽然成本较高、航速不快,但是却有类似铁甲舰的强大生存力,各国海军部一边在设计自己的穹甲、铁甲巡洋舰,一面也为两者孰优孰劣而大加辩论。这一时期刚好是中国政府做出“大治海军”决定的时候,远赴欧洲采购军舰的中国外交官也卷入到这次大辩论中,一方坚持“铁甲、快船截然二物,断不能制一船而兼擅其胜”,认为巡洋舰就应该像个巡洋舰的样子,航速是其真正的价值,那种硬往巡洋舰上加装甲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到时候造出来的军舰只能是装甲不如铁甲舰、航速不如真正的巡洋舰的四不像;另一方则认为铁甲巡洋舰的价值更大,性价比更高,用较便宜的钱可以获得类似铁甲舰的军舰,那何乐而不为呢。结果各说各的理,莫衷一是,被吵得心烦不已的中国政府最终拍板,穹甲、铁甲巡洋舰各买2艘。在这之后,争论依旧继续,穹甲和铁甲巡洋舰何者更加优秀?只有留待后来的历史来检验,尽管这两种军舰的设计用途并不一样。
中国铁甲巡洋舰“经远”。这是中国乃至亚洲国家拥有的第一级装甲巡洋舰,也是德国造船工业建造的第一级装甲巡洋舰
始终坚持铁甲巡洋舰设计的德国船厂终于获得来自中国的订单,建造2艘新式的铁甲巡洋舰,即后来中国北洋海军的“经远”、“来远”。这对德国人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此之前,德国只是在蚊子船“wespe”上试验过水线装甲而已,真正设计、制造铁甲巡洋舰这还是头一次。与德国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一样,德国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又是由中国人买单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次为中国建造新式军舰的经验,德国造船工业得以迈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上述的巡海快船、穹甲快船、铁甲快船涵盖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巡洋舰的主要类别。在此之外,19世纪中期还有一种鱼雷快船,将放置于以后的鱼雷兵器一篇中专门介绍。
看过19世纪海军的主战兵器后,下面将要介绍的是个头不大,但在当时海军中也不可忽视的炮舰、蚊子船
炮舰确实曾是一种单独的军舰种类,英文是Gunboat。特点是吨位较小,装少数重炮,几乎无装甲防护,低干舷,低航速,主要在沿岸或内河中航行,并且以轰击岸上目标为主要任务。
炮舰从风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18世纪俄国与瑞典争霸时双方曾广泛使用,数量多达百艘,小的只有15米长,架一门24磅重炮,而大的也不过20米长,架两门24磅重炮。这东东在黑海沿岸和美国也经常使用。最有名的是拿破仑战争期间,丹麦与挪威联军同英国海军进行了一场长达7年的战争,因为前者完全由200艘炮舰组成,所以这场战争干脆就被称为“炮舰战争”。
到了蒸汽时代,炮舰也是个相当繁荣的舰种,这是因为海上列强都占据了相当多的海外殖民地,不值当用大型主战舰只来维持,而炮舰与轻型护卫舰就可以镇压当地反抗维护殖民统治的最常见工具。包括在旧中国,在长江上耀武扬威的主要就是各国的炮舰。炮舰也因此给许多前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留下的深刻印象,甚至还创造出“炮舰外交”这个政治名词。
19世纪中期左右的世界,大口径火炮是最具威势的兵器。在海洋上,它的搭载平台就是大型铁甲舰,而陆地上,则是坚固的炮台工事。
但结果,铁甲舰和炮台发展成了一对相生相克的冤家,相对于铁甲舰,炮台上黑洞洞的巨炮阴森可怖,而炮台由于是固定的建筑,万一铁甲舰不进入自己的防守范围,而是另辟蹊径,暗渡陈仓,炮台就成为虚设。为解决这一对矛盾,当时各国的陆海军界都绞尽脑汁,结果往往落入无限增大火炮口径、威力的俗套。而由伦道尔的Staunch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武器——“水炮台”,即水上的炮台,外形看上去是艘船,实则并不作为军舰来使用,搭载巨炮的小船只不过是大炮的安装平台而已。水炮台和同样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铁甲舰相比,造价上可谓天壤之别,但装载的火炮所具有的威力却并无太大不同,属于低成本、极具性价比的火炮搭载平台,虽然不能到大海上与铁甲舰争雄,但是它搭载的火炮同样可以给铁甲舰以巨大的威慑,近海防御时占有优势。而相对于耗费大量土木人工,经年累月构筑起来的陆地炮台,水炮台在价格低廉的优势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即这种炮台是可以移动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量布置到需要加强的濒海地域,“驻扼口隘其力能拒甲舰”,短时间内即能构成一个海上的炮台群。
4.鱼雷舰艇
雷,在汉语语义里,最初的意思是指自然界里伴随着天空闪电而发生的巨大声响,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属于自然现象范畴。但是在先民们眼中,这种惊天动地的景象看起来十分具有威势,于是常常习惯给其他一些能产生闪光、巨响的事物,尤其是类似的兵器也冠以雷字,以增加其威武程度。隋唐以后,火药兵器的运用逐渐普遍开来,能产生巨响、闪光,且威力惊人的爆炸性火器,大都被称为雷,这就引申出了雷的第二个语义。在当时,应用雷这种兵器的领域主要局限于陆地战场,依据朴素的命名法,相关的武器大都被叫作地雷、旱雷等。元、明以后,随着水上作战的日益频繁和水师兵器的逐渐发展,爆炸性火器开始进入江河湖海,具有代表性的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混江龙、水底鸣雷等,与陆地的地雷相区别,这些水中的雷泛称为水雷。
和中国相类似,西方的爆炸性火器也经历了从地雷到水雷的发展过程,由于早期的水中爆炸性武器大都是静止的水雷,只能被动防守,无法主动出击,属于使用守株待兔战术的武器。因而中西方都在摸索一种具备爆炸效果,但是能主动攻敌的水中兵器。根据明代《武备志》记载,当时的中国水师曾创造并装备了一种独特的武器——连环舟,外观是一艘完整的军舰,实际是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组成,军舰前半载有各类爆炸物,类似一个大战斗部,船头还安装了带有倒刺的大钉,而军舰后半部则供水兵操舵划桨。作战时,冲向敌舰,军舰前半部分钉在敌舰上,依靠引爆载运的爆炸物攻击敌舰,而后半部则乘势脱钩,由士兵安然驾驶返航。1585年,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人也有相近的尝试,采用一条小船装载依靠类似钟表的延时机构控制的爆炸物摧毁了一座桥梁。尽管古代这些水中爆炸性火器的奇特构思都不够成熟完善,没有真正得到普及发挥大的作用,但却标志着海战武器的复杂程度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1.拖雷艇和杆雷艇
战争永远是推动技术革新进步的动力。美国南北战争中,水雷大放异彩,南北双方都有大量的舰船命丧水雷之手,这种武器自然被世界海军广泛注意。无奈的是,水雷虽然威力强大,但未免过于被动,只能用来封锁港口。如果能够有一种武器让水雷变成主动进攻的武器,肯定非常有前途,于是当时的人们做了各种有意思的尝试。首先诞生的是所谓的“拖雷艇”。所谓拖雷,即拖带水雷。设计思路非常简单,军舰用绳索拖曳着水雷航行,通过调整航向,把船尾后面的水雷甩向敌舰。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诡异的战法实际效果很有限,毕竟海战不是玩保龄球,这么麻烦的甩法要想成功,运气远比训练重要。于是有人又想出了一个杆雷艇的设计,就是在蒸汽艇上安装8到9米长的铁杆,将小型水雷绑缚在铁杆的杆首,平时铁杆缩在艇中,接近目标弹出来攻击敌船。这种爆炸武器被称为杆雷,搭载杆雷的小艇则叫做杆雷艇。杆雷比拖雷成功率高些,但是危险系数也很大,因为杆雷艇的攻击半径只有区区不到10米,要想靠近敌战舰10米之内自然是要闯过枪林弹雨才行;而且即便是成功接近了敌舰,在没有射流破甲技术的年代,杆头的雷把自己小艇炸伤的机会跟炸穿敌舰也差不多。因此,兵工工程师们设计的杆雷艇如上图有一个坚实的铁甲保护壳:水兵是躲在壳内施放杆雷的。
罗伯特·怀特黑德(Robert
Whitehead),是英国一个棉花漂白商的儿子,自幼就对机器设备有股子天生的兴趣,14岁时曾跟随一个工程师充当学徒,周游欧洲推销纺织机械,眼界为之大开。1856年开始,落足在奥地利一家机械公司担任工程师、经理,意奥战争期间这家公司受命为奥地利海军大量制造提供舰船机械设备,怀特黑德于是藉此开始涉足海军技术领域。得到好友奥地利海军上校卢俾士(Giovanni
Luppis)有关鱼形机动水雷设想的启发,1866年,怀特黑德在奥地利的飞雄门(今克罗地亚港口城市里耶卡)成功制造并试验了世界上第一条自航的水雷,据目击者记录,这个钢制细长的水雷两头尖锐,外形非常像海豚或鱼,当时中国因此就将这类鱼型的水雷命名为鱼雷,汉语中的鱼雷一词就这样诞生了,在后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鱼雷专业的教材中,对这一命名的来由有十分精彩的记述,“……其身圆长,前后体尖,头有圆嘴,后有双轮,能以行驶。似鱼有翅有尾,能自上下,驶行水中,如鱼之游泳,有鱼之形,有雷之力,行速力猛,能击沉敌船,故谓之鱼雷”。现在看来,当时怀特黑德试制的这条鱼雷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鱼雷的许多重要特征,鱼雷的头部可以使用装满炸药的战雷头,或者采用训练用填充砂石(后改进为内部采用铁饼和木框架结构)的操雷头,鱼雷中部则是压缩空气舱,中国称为天气舱,储存在内的压力为370磅/平方英寸的压缩空气通过带动尾部的双缸V形发动机,驱动仅有的一个螺旋桨叶转动(后期型号的鱼雷上开始采用共轴反转双螺旋桨,即双轮),从而达到自航的效果,尽管这种鱼雷的射程仅仅只有200米左右,定深和航向控制等设计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但毕竟这是水中兵器发展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圆了人类千年以来关于自航武器的梦想,这种能够自己航行、主动出击攻敌的特殊水雷让各国海军界为之震惊,怀特黑德和他的鱼雷由此名载史册。由于鱼雷能够直接威胁当时军舰防护最为薄弱的水下部分,世界海军的舰船设计、战术思想、作战样式受此影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怀特黑德的英语单词直译成中文的意思是白头,因而怀特黑德鱼雷在中国又被称为白头鱼雷。经过对最初型号的不断改进,白头鱼雷的设计渐趋成熟,1872年,怀特黑德在奥地利飞雄门开设专门的鱼雷工厂,开始批量生产鱼雷,怀特黑德的母国英国也不惜重金购得专利,在乌理治兵工厂制造白头鱼雷。其他如俄国、法国等国也看到了鱼雷武器的使用前景,纷纷解囊购入,并开始自行仿制,在各国五花八门的白头鱼雷翻版、盗版型号中,最卓有成效的是德国。设计制造的起初,白头鱼雷外壳的材料使用的是钢,钢虽然材质坚硬,但是不耐腐蚀,经常性地浸濡水中,雷壳不可避免地会被锈蚀,对于需要频繁在水中练习发射和回收的鱼雷,这个缺陷是令人头疼的。当时以冶金工业闻名于世的德国,在金属铸造加工技术方面足令各国无法望其项背,德国刷次考甫(SchwartzKopf)工厂在分析、仿造白头鱼雷的基础上,对雷壳的材料进行了更换,舍弃容易锈蚀的钢铁,尝试改为使用一种特殊的材料——磷铜,即在克虏伯公司用于生产火炮的炮铜内加入磷青,从而去除铜材内的杂质,使得铜质更为坚绵耐腐蚀,这种磷铜的制造方法在德国是不传之密,似乎是可以要对应被称为白头的英国鱼雷,中国史籍中给可靠耐用的德国刷次考甫磷铜鱼雷取了个略显古怪的名字,黑头鱼雷。白头、黑头成为了近现代世界上两种最负盛誉的鱼雷类别,二者间此后不断在鱼雷的性能方面展开竞赛,为鱼雷兵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鱼雷诞生后不久,即引起各国注意,开始大量进入各国海军。鱼雷的使用方法,起初大都是在船面设置发射槽,或者直接借助原始的鱼雷发射架抛射到海中,甚至干脆由人来驱动发动机转动后扔到海里,之后才逐渐开始采用管装发射装置,即鱼雷发射管。1876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专门以鱼雷作为主战武器的军舰——“闪电”号,这艘排水量仅有32.5吨的小艇,开创了舰船史上一类新型的舰种——鱼雷艇,“闪电”号长25.76米,宽3.28米,吃水1.57米,采用汽车式锅炉,主机功率460匹马力,拥有在当时海军中非常惊人的19节的高航速,这种高航速的设计是19世纪乃至现代鱼雷艇的共同特征,与鱼雷艇的使用战术有密切关系,攻击时高速突袭,发挥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能逃避敌方火力的攻击,由于鱼雷艇自身武器单一,万一没有命中目标,撤退时更需要极高速度,飞奔绝尘而去,因而乘坐在鱼雷艇中颇有一点现代冲锋舟、摩托艇的感觉。从外形看起来,这艘小船的船体部分就是豪华的机动汽艇,然而艇首甲板上赫然出现一个看似比较怪异的鱼雷发射管,鱼雷艇后方还有个奇特的小型司令塔,在艇的中部两侧,露天各有一辆鱼雷运输车,装填时沿着轨道将这装载鱼雷的小车推至鱼雷管后部进行装填。显然,“闪电”的设计并不适合实战,因为在露天甲板上设置鱼雷运输车是极为危险的事情,高速航行时,在舰面工作的人员会遭受风浪和敌方炮火的双重威胁,实际上,“闪电”只是鱼雷艇这一新舰种的验证舰,属于概念性武器。在此基础上,1878年,英国第一种成熟型的鱼雷艇诞生出来,法、俄、意等传统海军强国也紧随其后,建造装备鱼雷艇。19世纪中期之后开始诞生的鱼雷艇,主要分为大艇、小艇两种,大艇吨位较大,除了鱼雷发射装置外,一般还配有数门小口径的速射炮作为自卫武器,这种艇的一支后来逐渐发展进化为近代驱逐舰,而小型鱼雷艇吨位小,载煤有限,而且不耐波涛,自航能力差,通常是附带在大型军舰或专用趸船上一起出海,到达作战海域后吊放至水中,发挥奇兵的作用。
随着鱼雷和鱼雷艇的出现,世界的海洋上开始更加热闹起来。但是需要引起今天注意的是,当时的鱼雷兵器虽然威力巨大,但可靠性并不乐观,偏离航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甚至1879年智利和阿根廷的海战中,还出现了发射出去的鱼雷自己掉头跑回家自摆乌龙的离奇事件。而且,早期的鱼雷射程普遍较短,高速发射时一般在2、300米左右,低速发射时可以达到500米,在枪林弹雨中,要逼近到如此近的距离上发射鱼雷,显然对发射人员的心理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英国海军章程就明确规定,“雷艇必用敢死之士”。除了射程短、航向不准外,当时的鱼雷定深也极为繁琐复杂,必须统一在维修车间进行定深后再装上舰船,作战过程中就无法再调校定深,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鱼雷命中的精度。尽管有诸多不足,但是鱼雷作为19世纪海军中最新潮、最具威力的武器,开始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对火炮这一传统的海上利器提出了挑战。
此后,[url]http://奥地利[/url]、[url]http://希腊[/url]、[url]http://德国[/url]、[url]http://意大利[/url]、[url]http://日本[/url]及北欧各国的海军都拥有了鱼雷艇。日,[url]http://俄国[/url]鱼雷艇首次成功使用“白头”鱼雷,在70米距离上击沉了排水量2000吨的[url]http://土耳其[/url]炮舰“英蒂巴”号。鱼雷艇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奇迹,使鱼雷艇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后,欧洲各国海军都相继制造和装备了鱼雷艇,鱼雷艇的性能也不断得到改善。
中国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李鸿章在1880年代正值盛年,权力和地位都堪称一时之极。几乎自鱼雷一诞生起,他就对这种价格低廉、杀伤力大而使用方便的兵器产生了不可抑制的痴迷。1882年,两艘鱼雷艇的零件由商船运回中国,在大沽船坞由洋员指导装配成型。当这两艘被称为“乾一”、“乾二”的鱼雷艇在白河上飘荡起蒸汽主机的浓浓黑烟时,中国海军发展的一个新高潮也由此掀开。此后,李鸿章为建设中的北洋海军购置了4艘单雷艇,在德国购置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也各携带2艘小型鱼雷艇。&
在李鸿章为北洋采购第一批鱼雷艇的同时,南方那位热心洋务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也在自己的辖区内筹款购置了3艘鱼雷艇。两年后,这个数目增加到11艘。主持福建水师军务的清流干将张佩纶则在德国订购了中国第一艘大型出海鱼雷艇“福龙”。鱼雷技术的发展把更耐腐蚀和保养更方便的德制刷次考甫(Schwartzkopf)“黑头”磷铜鱼雷带入了中国,北洋海军随即向英、德两国订购了以此为主要武器的大型鱼雷艇6艘。1888年,当这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经制海军成军时,已经拥有了由17艘组成、亚洲一流的鱼雷艇部队,刘公岛上一时一片兴盛。
3.鱼雷巡洋舰/鱼雷炮舰
鱼雷艇问世时,因为自身航程短,主要被当作近海防御武器使用。不干于威力巨大的鱼雷如此白白浪费,英国著名设计师巴纳贝根据海军部委托,设计了排水量2640吨,装备了5具鱼雷发射管的巡洋舰“多音天蚕”号,开创了大型鱼雷军舰的先河。以鱼雷作为主要武器的大型军舰诞生,意味着鱼雷有机会在远海的主力舰会战中发挥作用,很快各个海军强国分分加入这些军舰。大型的鱼雷军舰根据其规模,排水量在1000吨以上,武备与小型巡洋舰相近的,称为鱼雷巡洋舰,排水量略小的称为鱼雷炮舰。
19世纪80年代建造的“广乙”级军舰,是由福建船政局工程人员自行设计的产物,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自造鱼雷巡洋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早的铁皮战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