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去《如懿传和延禧攻略关系》、《如懿传》拍摄地横店的可以来评价下吗?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好像:有的人在看《延禧攻略》魏姐升级打怪,有的人在看《如懿传》帝后婚姻围城,而硬糖君从始至终看的,都是“清宫老娘舅”。

“十对婆媳九不和”,婆媳矛盾是千百年来男默女泪的老话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清宫戏,自然也摆脱不了这个宿命。毕竟,宫廷里醒掌天下权的美妙和野心,我们普通人恐怕是很难代入。

《甄嬛传》结尾处,富察氏(乾隆皇后)和歪脖青樱(如懿继后)去寿康宫拜见“满级”的甄嬛。甄嬛提醒道:

“皇帝年轻,宫里嫔妃只有你们两人。今后人多也好,人少也好,哀家眼里见不得脏东西,你们自己好自为之,别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来”。

表面上是太后甄嬛对乾隆后宫的和平寄语,实际却是婆婆对媳妇的一记警钟:老娘是熬过《甄嬛传》76集的上届宫斗冠军,你们那点小心思,就别班门弄斧了。

婆媳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正热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里,得到了延续和激化。《延禧攻略》的57集,甄嬛通过精湛演技,一举击垮继后辉发那拉氏的“乾隆生母死亡之谜”,重新赢得皇帝信任,完成反杀;

而《如懿传》刚开篇,和蔡少芬势不两立的孙俪,不对,是和皇后乌拉那拉氏不和的甄嬛邬君梅,就逼死了如懿的姑母陈冲。而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姑母的嘱托,如懿硬生生吃了婆婆给的哑巴亏,只能委屈地让老公乾隆帮她擦眼泪。

多年媳妇熬成婆,本身就在指证婆媳关系的不平等性。禁锢欺压女人的思想,总是由女人自己来传播、贯彻的,这是一个极其普遍又令人遗憾的现象。其实,并非婆婆们当年就真的心甘情愿被自己的婆婆欺压,只是“熬成婆”的希望,支撑着她们忍受的意志。

一句“想当年,哀家也是这么过来的”,就可以让媳妇哑口无言。《延禧》里甄嬛不让辉发那拉氏开“亲蚕礼”party,《如懿》里甄嬛让如懿一直端着滚烫的鸡汤,都是变着法儿的“穿小鞋”。

从清代的宫廷剧中,我们还能看到婆媳关系的另一面:它是上一代宫斗胜利者对下一代宫斗选手的正面交锋,不言而喻的隐藏了家庭伦理之外的权力关系。

有了媳妇忘了娘,说的是婆媳之间的情感敌意。每当媳妇和婆婆正面硬刚,婆婆最爱说的台词是,“是我生了你丈夫”。在《延禧》中,当辉发那拉氏挑拨乾隆与甄嬛的关系,太后一直反复在强调:“是我养育了皇帝”。

家庭的基本关系有两种:一是夫妻关系,一是亲子关系,两者构成了家庭结构的基础。婆媳关系在家庭人际关系中更有其特殊性,既没有亲子关系所具有的稳定性,也没有婚姻关系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延伸形成,所以极不稳定,很容易因一些小事引发矛盾。

而在宫廷剧中,进一步拉大了婆媳之间的“权力剪刀差”。说得简单一点,太后不是皇帝的生母就是先帝的嫡妻,妃嫔可以打入冷宫,谁还能送太后去养老院?

这种先天的劣势,在妃嫔诞下皇子后能够得到一定改善,但远比现代家庭剧的婆媳关系要更难相处。毕竟,现代社会婆婆可能真是“熬”出来的,而宫廷剧里的太后那可是真枪实弹“斗”出来的,含金量和战斗力都远超一般家庭。

宫廷剧中,太后还有坚不可摧的心理屏障。自己是上一届“宫斗大会”的冠军,辛苦养育皇帝很多年,并且对整个皇室宗亲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媳妇的妃嫔,理应毕恭毕敬。

而妃嫔的心理屏障,主要是隔代宫斗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格格不入又缺乏沟通。如懿想,火腿配母鸡的汤多开胃啊。甄嬛心里不爽她干预乌拉那拉氏封号,借机发难:“好好的鸡汤,用味重的火腿相佐,喧宾夺主”。只要婆婆认定你不对,做什么都是错的。反之,只要婆婆觉得你顺服,就算像魏璎珞那样天天念有声书,也能让婆婆开怀。

在我们熟悉的国产家庭剧叙事里,婆婆和儿媳为了经济账闹翻不胜枚举。然而在宫廷剧里,经济问题因为天家富贵而自然解决。当然,如果媳妇懂得节省后宫用度,那就最好不过了。《甄嬛传》里皇后为了节流减了例菜,害得华妃没有蟹粉酥吃;《延禧》里继后赈济灾民开设粥棚,变废为宝售卖护城河菱角,都曾让太后颇为赞善。可见婆婆都爱节省的儿媳,奢靡浪费的,总难讨婆婆喜欢,即便在富贵已极的皇家亦是如此。

事实上,从历史来看,如懿和甄嬛的婆媳关系有过“蜜月期”也有过“决裂期”。富察皇后病逝,中宫缺失,乾隆就是秉承皇太后的旨意,册封如懿为皇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初一的上谕道:

“兹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母仪天下........固宜函承慈命,以慰圣心.......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上奉对母,襄助朕躬。”

这道谕旨,字里行间流露出皇帝对皇太后的孝顺,封皇后是为了对皇太后负责。所以,没有皇太后这个婆婆的同意,媳妇是坐不上皇后宝座的。

随着宫廷剧的轮番热播,观众对于清十二帝的“婆媳关系”也如数家珍。孝庄不喜欢董鄂妃,甄嬛永远不放过乌拉那拉氏一族,慈禧和珍妃达到斗争的白热化——媳妇不顺婆婆的意,婆婆把你推到井里去。

不同时代的宫廷剧,也反映着现实生活中家庭伦理的变化。

早期宫廷剧,普遍避开了婆媳矛盾的雷区,太后大多吃斋念佛,与媳妇相安无事。TVB的《金枝欲孽》选择在嘉庆朝,此时咱们的太后魏璎珞已经去世38年了(以《金枝》结尾天理教动乱的1813年减去令妃的卒年1775年),自然也就没有婆媳矛盾这一说。

即便有婆媳矛盾叙事,但也类似孝庄和董鄂氏之间的“温和不满”。电视剧《少年天子》中出现的婆媳矛盾,未占据重要篇幅。顺治的种种选择,都趋向于对孝庄超强控制力的对抗,仍然是“母子矛盾”。

而到了今年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婆媳矛盾虽然尚未上升为后宫的主要矛盾,但也颇为剧集增色:

《延禧》里继后辉发那拉氏(如懿),认定甄嬛为了保护自己的侄儿,而牺牲了父亲那尔布。因此,在挖掘出前朝大新闻后,通过乾隆生母钱氏大做文章,一度令亲子关系决裂;《如懿》里乌拉那拉氏如懿(娴妃),一上来就被甄嬛弄死了姑妈,只得俯首低眉韬光养晦,但始终心结难舒。

不过,尽管《延禧》中的辉发那拉氏败给了甄嬛,但在翡翠台2011年的《万凰之王》中,宣萱饰演的钮祜禄·伊兰,却斗跨了“婆婆”恭慈皇太后。用的正是和《延禧》一样的“皇帝生母死亡之谜”,伊兰更不顾道光帝的反对,赐死了企图发动政变推道光下台的太后。婆媳矛盾互有输赢,甚至关乎国本,也是斗得很大了。

婆媳争斗从来不是两方对垒,而是有关键的第三方力量———婆婆的儿子同时也是媳妇的丈夫。三方力量共同构成一个制衡的三角形,而最终形成何种局面,决定权其实在这位男性身上。

在《延禧攻略》中,乾隆明知继后父亲是被甄嬛授意灭口,却仍敲打继后:“你可以怨朕,但不可对太后不敬。今日念在你的丧父之痛,朕原谅你的失言。”而在《如懿传》中,皇帝在知道甄嬛逼死如懿姑母后,也只能默默为如懿擦泪。

夹在中间的皇帝两头不是人:帮母亲,会被年轻女性观众骂薄情;帮媳妇,会被大龄女性观众骂负义。由于第三方势力的存在,宫廷剧的婆媳矛盾呈现出四种形式:恭维以否定、讨好以躲避、先斩后奏、先应承再图变。

早期剧集中,面对婆婆的训话,媳妇唯唯诺诺,莫敢不从。但在现在的剧集中,妃嫔往往会以恭维的方式,消解太后对于具体事务的话语权,婆媳斗的技巧明显高超了不少。

比如在《延禧》中,继后筹备亲蚕礼遭太后拒绝,最终仍迂回达成,理由正是甄嬛难以回绝的“正值天灾,更需亲蚕”。

而在《如懿》里,如懿道破甄嬛借她之言堵住朝臣非议的想法,甄嬛道:“你很聪明”。很明显,这是有些底子被揭穿的恼怒。如懿如何回答呢?她说:“不是臣妾聪明,而是一切都在太后的掌握之中。”反倒令甄嬛不好继续发难。

类似这样的话语,通过对婆婆地位的肯定和恭维,将婆婆架在较高的位置上,满足其权力指示的心理需求,来换取自身对具体事务的决定权。本质上,这种隐藏文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权力置换,用虚名换实权

“讨好以躲避”则是现代人处理婆媳关系乃至父母关系时经常用到的方式。最为典型的就是出钱让公婆去旅行。而在宫廷剧中,无疑就是把太后送去圆明园避暑,或者吃斋念佛。

“先应承后图变”的模式,通常发生在严重冲突中。由于婆婆—儿子—儿媳三者之间充满了先天的冲突关系,也充满了权力对抗的现实要素。儿媳在这一权力冲突中往往处在弱势一方,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在与婆婆正面交流中采用沉默、认错、忍让等应承手段,换取冲突时间的最短化。

最典型的是《如懿传》的如懿,宫斗老手姑妈乌拉那拉氏给出的建议是:“眼下,你我都无力反扑。你要活下去,你连恨都不要有。你不仅要让钮祜禄氏(甄嬛)不杀你,还要让她成为你的助力。”

不管是多么“尊重史实”的宫廷剧,本质都是讨今天的观众欢心,照映的都是当下的现实。于是,如今的宫廷剧女主,勾得住君王,掐得动小三,还要斗得垮婆婆,没有主角光环加身,是万万不能笑到最后的。

  “从后宫戏的角度来讲,她其实是个失败者。”这是《如懿传》导演汪俊对女主角如懿的定位,也是他拍摄这部戏的最终落脚点,“她是一个自由的灵魂,要的是内心的解放,她用死来解脱自己,真正获得了自由。”

  随着本周剧情的展开,如懿终于走出冷宫恢复妃位,处置了陷害自己的宫女阿箬并扳倒高贵妃,一直波澜不惊的《如懿传》总算掀起了一波宫斗的小高潮。被吐糟、被比较,开播之初备受争议的《如懿传》如今渐入佳境,口碑和评分也逐渐回暖。近日,该剧导演汪俊和制片人黄澜接受采访,直面网友们的热议话题。

  戏剧冲突不够强烈?

  “铺垫显得平淡,是想营造后宫的真实生活氛围。”

  《延禧攻略》里魏璎珞一路开挂、战斗力爆表,令观众高呼“爽”,同样讲述乾隆后宫的《如懿传》节奏放缓、风格变软,明显不能延续这种“快感”。导演汪俊说,其实他想讲述的是一对帝王夫妻的婚姻围城:“如懿盼着嫁给皇帝,但等到真正开始争宠又觉得很累、很悲凉,有一种宿命的悲凉感。这部戏里表现了很多嫔妃,包括金玉妍、高晞月等的忏悔,皇家表面光鲜,内里悲惨,如果嫁给一个寻常人家反而会幸福。所以在故事的最后,每个人在离开的时候,都会有反思。”

  跟一般的大女主戏不同,《如懿传》的女主角如懿最终以悲剧收场。“从后宫戏的角度来讲,她其实是个失败者。”汪俊说,“传统意义上的后宫剧多以嫔妃的日常生活为主,女主从逆境开始,最后升级打怪、逆袭成功,站到胜利者的顶峰,一般都是这样的套路。《如懿传》恰恰相反,如懿赢得了皇后的位置,也曾赢得过皇帝的心,但最后她失败了,几乎被废后,跟皇帝的情感也分崩离析,最终连独立的碑陵都没有。”他认为,这样的女主角更高级,“她完成了精神上的逆袭,最后是她拒绝了紫禁城,在临死之前把所有跟紫禁城、跟皇上有关系的东西全部毁掉了。她是一个自由的灵魂,的是内心的解放,她用死来解脱自己,真正获得了自由”。

  对于部分观众认为《如懿传》的冲突不够强烈、剧情不够“狗血”,汪俊称,后面会有更多充满张力的大事件,“之所以前面铺垫得长一些,显得平淡,是因为我想营造一个后宫的真实生活氛围。大家一起吟诗作画、聊聊家常,甚至有些八卦,我都觉得挺生动的,有点后宫浮世绘的感觉。有了这些铺垫,后面的冲突才会更有带入感,观众介入的情感就会更多,因为你相信生活在后宫里的这群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会勾住你的心”。

   周迅演少女太违和?

  “最后才拍最年轻的戏份,安排上确实有失误。”

  除了在主题、故事、人设等方面的大胆尝试,创作团队希望这次的演员阵容也能给观众带来惊喜,其中最大的惊喜当属如懿的扮演者周迅。制片人黄澜透露,剧组等周迅的档期等了很久,“如懿从年轻到晚年,这么大的时间跨度需要一个有古典气质又有好演技的演员来担当,周迅是特别合适的人选。另外,如懿的定位是‘把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这跟周迅一直以来塑造的荧幕形象非常吻合。她的表演有灵性,在对爱情奋不顾身的追求上,周迅跟如懿是有共通之处的。”

  周迅在《如懿传》中的表现颇受好评,一场如懿因贴身宫女阿箬陷害而被打入冷宫的表演,成了很多演员学习的范典。黄澜表示:“周迅的处理很符合心理学。人在遭受重大打击时,有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麻木或者克制。她的表演很内心化,完全沉浸在角色中,当她被带去冷宫时,会有‘我不知道怎么回事’的表情,而不是哭闹。”

  然而,《如懿传》前两集里周迅的少女青樱扮相没少被网友吐槽,“脸肿,声音粗,没有少女感”,这两集的讲述也跟后面的剧情有些格格不入。汪俊解释称,前两集是原著没有的内容,“只是做情节上的弥补。全剧讲述了如懿和乾隆的情感过程,头两集既是前史也是铺垫”。汪俊坦言,也考虑过找年轻演员来演,但“前两集到乾隆登基,才六年时间,很难找到年龄相符又很像主演的年轻人。最主要的问题出在日程安排上,头两集其实是最后拍的,大家都拍了很长时间,连我都熬得筋疲力尽,周迅更是。她连续拍了两个月,休息三四天又回来,状态不好,脸都是浮肿的。最后才拍最年轻的戏份,安排上确实有失误。”

  被《延禧攻略》比下去?

  “反套路的设定是一种创新和突破,需要观众的认可。”

  《延禧攻略》热播之际,《如懿传》匆匆定档,难免被网友拿来比较。在黄澜看来,《如懿传》的反套路设定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如懿传》对那个时代的制度有强烈的批判和反思,这是我们觉得最好的地方。女人的幸福在哪里?最后还是要依靠男人吗?在这个方面《如懿传》做了很大的挑战,当然这需要看观众是否能够认可”。

  除了来自同档期同题材的《延禧攻略》的压力,《甄嬛传》也是《如懿传》必须面对的一座“大山”。原著和剧本都出自流潋紫之手,讲的都是后宫里的“那点事儿”,《如懿传》一直被视作《甄嬛传》的姊妹篇。“故事没有承接关系,人物关系也变了,探讨的主题也不一样,就像一个螺丝钉,拧在不同机器上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黄澜坦言,《如懿传》从筹备初期就面临着能不能超越《甄嬛传》的舆论追问,主创压力非常大,“我们把套路的东西给去掉,希望观众沉浸在故事中。当看完了新的故事,你能否感受到不同的东西?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在艺术品位、风格、演技等方面能否让观众有所体会,我们只追求这些”。

  汪俊透露,郑晓龙拍摄《甄嬛传》时曾邀请他,但当时他刚拍完《苍穹之昴》,“累得要死,对横店的明清宫已经‘深恶痛绝’,就拒绝了”。“现在有点后悔,当时要拍了那个,现在就不用再拍《如懿传》了。”汪俊笑称,“所以说,人生永远不知道哪一块云彩有雨。其实我觉得两部剧没什么可比较的,我们是一个偏文艺的片子,观众能看出我们想表达的东西,就可以了。”

  纯网播错失了爆款?

  “播出媒介和受众的改变,对剧确实有伤害。”

  请来一线演员坐镇,87集的大体量篇幅,再加上精致的服化道、考究的镜头调度,怎么看《如懿传》都是奔着爆款来的。在几次三番的改档、改平台后,《如懿传》最终成了纯网剧。汪俊对此也颇为遗憾:“原来这部剧是要在电视台播出的,镜头设置、叙事方式、结构等都是按照台播的需要做的,比如用俯拍或者特殊的角度去营造宫廷氛围。现在播出媒介变了,受众可能也变了,对我们来说确实有一些损失。比如乾隆登基那场戏,我们用了广角甚至航拍,但用手机看,效果完全体现不出来,底下的人基本就是模糊一片。”黄澜也补充:“大家都在手机上看,会更关注情节,特写和近景可能效果会更好。”汪俊称,多次使用流动镜头,是想营造“从外面往宫廷里面看”的观感,为此剧组还专门去内蒙古、苏州等地拍外景,“希望把帝王生活的整个格局,用尊重历史的方式展现,打开观众的视野”。

  令主创们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已经适应了《如懿传》的娓娓道来,最直观的体现是该剧的豆瓣评分已经升至7.3分。汪俊心里明白,让所有人都喜欢《如懿传》不现实,“现在的口碑还可以,一定是有一批坚定的观众真的喜欢这部戏。我觉得拍戏就要勇于尝试,我在某些方面蛮轴的,不妥协就是不妥协,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莉)

摘要: 备受争议的《如懿传》渐入佳境,导演汪俊直面网友质疑,强调反套路的设定需要被认可,剧情后续会有更多大事件。

“从后宫戏的角度来讲,她其实是个失败者。”这是《如懿传》导演汪俊对女主角如懿的定位,也是他拍摄这部戏的最终落脚点,“她是一个自由的灵魂,要的是内心的解放,她用死来解脱自己,真正获得了自由。”

随着本周剧情的展开,如懿终于走出冷宫恢复妃位,处置了陷害自己的宫女阿箬并扳倒高贵妃,一直波澜不惊的《如懿传》总算掀起了一波宫斗的小高潮。被吐糟、被比较,开播之初备受争议的《如懿传》如今渐入佳境,口碑和评分也逐渐回暖。近日,该剧导演汪俊和制片人黄澜接受采访,直面网友们的热议话题。

“铺垫显得平淡,是想营造后宫的真实生活氛围。”

《延禧攻略》里魏璎珞一路开挂、战斗力爆表,令观众高呼“爽”,同样讲述乾隆后宫的《如懿传》节奏放缓、风格变软,明显不能延续这种“快感”。导演汪俊说,其实他想讲述的是一对帝王夫妻的婚姻围城:“如懿盼着嫁给皇帝,但等到真正开始争宠又觉得很累、很悲凉,有一种宿命的悲凉感。这部戏里表现了很多嫔妃,包括金玉妍、高晞月等的忏悔,皇家表面光鲜,内里悲惨,如果嫁给一个寻常人家反而会幸福。所以在故事的最后,每个人在离开的时候,都会有反思。”

跟一般的大女主戏不同,《如懿传》的女主角如懿最终以悲剧收场。“从后宫戏的角度来讲,她其实是个失败者。”汪俊说,“传统意义上的后宫剧多以嫔妃的日常生活为主,女主从逆境开始,最后升级打怪、逆袭成功,站到胜利者的顶峰,一般都是这样的套路。《如懿传》恰恰相反,如懿赢得了皇后的位置,也曾赢得过皇帝的心,但最后她失败了,几乎被废后,跟皇帝的情感也分崩离析,最终连独立的碑陵都没有。”他认为,这样的女主角更高级,“她完成了精神上的逆袭,最后是她拒绝了紫禁城,在临死之前把所有跟紫禁城、跟皇上有关系的东西全部毁掉了。她是一个自由的灵魂,的是内心的解放,她用死来解脱自己,真正获得了自由”。

对于部分观众认为《如懿传》的冲突不够强烈、剧情不够“狗血”,汪俊称,后面会有更多充满张力的大事件,“之所以前面铺垫得长一些,显得平淡,是因为我想营造一个后宫的真实生活氛围。大家一起吟诗作画、聊聊家常,甚至有些八卦,我都觉得挺生动的,有点后宫浮世绘的感觉。有了这些铺垫,后面的冲突才会更有带入感,观众介入的情感就会更多,因为你相信生活在后宫里的这群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会勾住你的心”。

  周迅演少女太违和?

“最后才拍最年轻的戏份,安排上确实有失误。”

除了在主题、故事、人设等方面的大胆尝试,创作团队希望这次的演员阵容也能给观众带来惊喜,其中最大的惊喜当属如懿的扮演者周迅。制片人黄澜透露,剧组等周迅的档期等了很久,“如懿从年轻到晚年,这么大的时间跨度需要一个有古典气质又有好演技的演员来担当,周迅是特别合适的人选。另外,如懿的定位是‘把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这跟周迅一直以来塑造的荧幕形象非常吻合。她的表演有灵性,在对爱情奋不顾身的追求上,周迅跟如懿是有共通之处的。”

周迅在《如懿传》中的表现颇受好评,一场如懿因贴身宫女阿箬陷害而被打入冷宫的表演,成了很多演员学习的范典。黄澜表示:“周迅的处理很符合心理学。人在遭受重大打击时,有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麻木或者克制。她的表演很内心化,完全沉浸在角色中,当她被带去冷宫时,会有‘我不知道怎么回事’的表情,而不是哭闹。”

然而,《如懿传》前两集里周迅的少女青樱扮相没少被网友吐槽,“脸肿,声音粗,没有少女感”,这两集的讲述也跟后面的剧情有些格格不入。汪俊解释称,前两集是原著没有的内容,“只是做情节上的弥补。全剧讲述了如懿和乾隆的情感过程,头两集既是前史也是铺垫”。汪俊坦言,也考虑过找年轻演员来演,但“前两集到乾隆登基,才六年时间,很难找到年龄相符又很像主演的年轻人。最主要的问题出在日程安排上,头两集其实是最后拍的,大家都拍了很长时间,连我都熬得筋疲力尽,周迅更是。她连续拍了两个月,休息三四天又回来,状态不好,脸都是浮肿的。最后才拍最年轻的戏份,安排上确实有失误。”

被《延禧攻略》比下去?

“反套路的设定是一种创新和突破,需要观众的认可。”

《延禧攻略》热播之际,《如懿传》匆匆定档,难免被网友拿来比较。在黄澜看来,《如懿传》的反套路设定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如懿传》对那个时代的制度有强烈的批判和反思,这是我们觉得最好的地方。女人的幸福在哪里?最后还是要依靠男人吗?在这个方面《如懿传》做了很大的挑战,当然这需要看观众是否能够认可”。

除了来自同档期同题材的《延禧攻略》的压力,《甄嬛传》也是《如懿传》必须面对的一座“大山”。原著和剧本都出自流潋紫之手,讲的都是后宫里的“那点事儿”,《如懿传》一直被视作《甄嬛传》的姊妹篇。“故事没有承接关系,人物关系也变了,探讨的主题也不一样,就像一个螺丝钉,拧在不同机器上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黄澜坦言,《如懿传》从筹备初期就面临着能不能超越《甄嬛传》的舆论追问,主创压力非常大,“我们把套路的东西给去掉,希望观众沉浸在故事中。当看完了新的故事,你能否感受到不同的东西?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在艺术品位、风格、演技等方面能否让观众有所体会,我们只追求这些”。

汪俊透露,郑晓龙拍摄《甄嬛传》时曾邀请他,但当时他刚拍完《苍穹之昴》,“累得要死,对横店的明清宫已经‘深恶痛绝’,就拒绝了”。“现在有点后悔,当时要拍了那个,现在就不用再拍《如懿传》了。”汪俊笑称,“所以说,人生永远不知道哪一块云彩有雨。其实我觉得两部剧没什么可比较的,我们是一个偏文艺的片子,观众能看出我们想表达的东西,就可以了。”

“播出媒介和受众的改变,对剧确实有伤害。”

请来一线演员坐镇,87集的大体量篇幅,再加上精致的服化道、考究的镜头调度,怎么看《如懿传》都是奔着爆款来的。在几次三番的改档、改平台后,《如懿传》最终成了纯网剧。汪俊对此也颇为遗憾:“原来这部剧是要在电视台播出的,镜头设置、叙事方式、结构等都是按照台播的需要做的,比如用俯拍或者特殊的角度去营造宫廷氛围。现在播出媒介变了,受众可能也变了,对我们来说确实有一些损失。比如乾隆登基那场戏,我们用了广角甚至航拍,但用手机看,效果完全体现不出来,底下的人基本就是模糊一片。”黄澜也补充:“大家都在手机上看,会更关注情节,特写和近景可能效果会更好。”汪俊称,多次使用流动镜头,是想营造“从外面往宫廷里面看”的观感,为此剧组还专门去内蒙古、苏州等地拍外景,“希望把帝王生活的整个格局,用尊重历史的方式展现,打开观众的视野”。

令主创们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已经适应了《如懿传》的娓娓道来,最直观的体现是该剧的豆瓣评分已经升至7.3分。汪俊心里明白,让所有人都喜欢《如懿传》不现实,“现在的口碑还可以,一定是有一批坚定的观众真的喜欢这部戏。我觉得拍戏就要勇于尝试,我在某些方面蛮轴的,不妥协就是不妥协,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懿传和延禧攻略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