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的调光旋钮是新出的吗?好用吗?

现在,无论是在家里处理文件、打游戏还是在办公室工作,都不离开电脑,一台拥有宽屏的电脑会让我们工作时视野更宽广,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我们在使用电脑时,往往会忽视灯光的作用,大多数只会用到头顶的普通日光灯,但在需要处理纸制文件的时候会出现照明不足、亮度不够的情况,长此以往,会损坏我们的视力。

有些朋友会用台灯作为照明辅助设备,用于照射桌面,但对灯源、亮度和色温却没有要求,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这些参数的重要性。随着的普及,一台可以作为显示屏搭档的智能挂灯是很有必要的。这次,我拿到了明基最新推出的ScreenBar显示器挂灯第三代——ScreenBar Halo,看看能不能被它种草?

之前我有用过ScreenBar Plus智能显示器挂灯,所以对ScreenBar系列比较熟悉。ScreenBar Halo依然延续了ScreenBar系列的风格,简洁小巧,结构简单,只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灯管和相对于底座的重力枢轴夹,另一个是无线控制旋钮。值得点赞的是,ScreenBar Halo还配备了一个专为曲面屏挂靠的配件,非常人性化。

相比较之前的ScreenBar Plus,ScreenBar Halo有几处地方进行了升级,一是灯管和配重枢轴夹改成了一体式,ScreenBar Plus的这两个部件是分开的,需要自己安装。

二是在重力枢轴夹上增加了背光照明设计,可以从显示屏后面进行补光,保证了视线范围内光线最大的均衡和柔和,全面平衡对比眩光。这也是这款产品的最大特点,前后光营造出沉浸式的独立光空间。

三是控制旋钮从有线升级成了无线,这一点确实很人性化,摆脱了线材的束缚,方便把控制旋钮放在任何一个顺手的位置,而且桌面也更整洁了。

ScreenBar Halo显示器挂灯的灯管总长是50cm,比ScreenBar Plus长了5cm,照射覆盖的范围更大了,灯管整体设计非常简约,外观呈碳咖色,外壳铝合金材质,表面经过了阳极喷砂处理,所以质感非常好。

规格方面,5V6.5W工作温度是40℃,6.5W的输入所需要的电流是非常小的,所以ScreenBar Halo不但功耗小,而且在停电的情况下还能通过连接使用,大大增加了它的易用性和便捷性。

ScreenBar Halo依然采用的是USB供电设计,直接连接电脑主机或者显示器的USB就可以了,安装使用都非常方便。这次ScreenBar Halo电源线是直接固定连接在重力枢轴夹,相比ScreenBar Plus的灯管上可拨插的micro usb设计更一体化,而且电源线的隐蔽性也更好了。

光源是ScreenBar Halo的关键,冷暖两种色调的LED灯珠交叉差排列,能提供500Lux的照度,足够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照明需求。

我们仔细观察,可以看出ScreenBar Halo的LED灯珠不是直接照射出来的,而是通过内部反射照出光线,这也是ScreenBar系列产品经过精心调试、反复试验后的设计,可以保证光线不会照射到屏幕上,让光线更加均匀地散布在桌面上。

同时,ScreenBar Halo的LED灯珠通过了多项认证,包括无蓝光危害、无频闪危害等专业认证和安全规定,最大程度地把我们在使用中对眼睛的伤害降到最低。

重力枢轴夹是ScreenBar系列产品的专利,内部与显示器接触的区域都贴上了防滑绒布,更好地起到了防止刮擦和防滑的效果。同时,通过弹力平衡设计,重力枢轴夹支持安装的显示器厚度提高到了0.7~6cm。同时,新增的曲面屏配件也获得了专利认证。

ScreenBar系列之前产品的按钮设计都不一样,ScreenBar是在灯管上自带的,ScreenBar Plus用的是有线控制旋钮,而ScreenBar Halo升级成了无线控制旋钮。这个无线控制旋钮采用的工业精密滚珠轴承,摩擦阻力更小,使用起来更加顺滑无阶段感。它采取了是两段式斜面设计,下面一段是固定的底座,上面一段是可旋转的控制键。

无线控制旋钮底部有一圈防滑垫,目的是在旋转上面一段的旋钮时底座不动。在实际使用中,无论是放在桌面上还是放在纸张、书本或者上,操作时无线控制旋钮都能纹丝不动。

再简单不过的安装及光源调节

直接把ScreenBar Halo放在显示器上就可以了,注意重力枢轴夹要贴合显示器边框,不要留空隙。

安装后重力枢轴夹是相当牢固的,不用担心灯会掉下来。50cm长的灯管安装在24英寸的显示器上可以说非常适合,色系、材质和显示器都很搭,毫无违和感。

重力枢轴夹在显示器的正面只占了很小的区域,所以对于窄边框的显示器,ScreenBar Halo也不会出现遮挡屏幕的情况。

接下来说说光源的调节。在无线控制旋钮上几个触摸式的按制键。左上温度计标识是色温,右上标识是亮度,左下带A的标识是自动调光,右下心形标识是记住自己喜欢的亮度、色温和光模式,正中间的是开关键,中间下方的控制键是光模式切换,可以选择前光亮、后光亮和前后光亮三种模式。

在旋钮边缘有一圈指标灯,通过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可以进行色温和亮度的控制,实现了真正的无极调节,手感丝滑。

第一次使用无线控制旋钮时,要先把手放在控制器上方2cm左右的位置,等电源指示灯亮起后就能唤醒控制器正常操作。

根据官方提供的资料来看,ScreenBar Halo比ScreenBar Plus的眩光减少了至少50%,光线的均匀度提高了25%。因为我身边没有相应的测试工具,所以只能通过实际的照明体验来感受。

我把显示器关闭,点亮ScreenBar Halo的光源,因为它采用了专利组合曲率反射光学,光学设计更专业,使得光路更加清晰,所以光线的照射范围只是在桌面上,对屏幕的影响进一步减少,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屏幕反光,达到了护眼的效果。

以前我在翻阅书籍和处理纸质文件时,都只依靠天花板上的光源和显示器屏幕透射出的光线来进行,亮度不够,而且光线还有所遮挡。长时间这样操作,虽说适应了,但容易产生眼疲劳,对视力也不好。当我开启ScreenBar Halo后,真的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桌面和键盘都变得更清晰了,在看书和处理纸制文件时更能得心应手,没有任何问题,对于ScreenBar Halo的500Lux照度不管在什么使用场景下都可以胜任。

我的桌面长度是120cm,可以看出ScreenBar Halo的照射范围还是挺广的,几乎可以覆盖整个桌面宽度。

个人建议在只使用电脑时,可以把光源亮度调低,需要看书写字时再把亮度调高。我比较喜欢根据室内温度来调色光源的色温,当感觉比较冷时,把色温调偏暖一些,这样看着比较温暖,在感觉比较热时,把色温调偏冷一些,这样感官上会更舒服些。

Halo的自动调光是很实用的,它相较于Plus的更新点在于其传感器位置调整到灯带和重力枢轴夹连接处,可以自上而下地主动侦测桌面亮度,并且通过传感器的特殊设计,有效排除屏幕及两侧光线对于侦测光线的干扰,使得侦测的范围更大、侦测的精度更加准确。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办公室照明是有标准的,就连我也是在体验ScreenBar系列产品时,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的。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一般办公室照明应不低于300Lux,而高端办公室、设计室的照明应保证500Lux。但很多办公室的顶灯根本达不到这样的照明环境,通过自动调光功能,ScreenBar Halo能将桌面光线自动补足至500Lux,提供最佳的办公光线。

护眼功能是明基ScreenBar系列必不可少的功能,而这也是深受像我一样长期在显示器前工作的人非常喜欢的功能。ScreenBar Halo通过亮度均匀、无频闪以及无蓝光危害这三个方面来实现护眼功能。

首先是亮度均匀。长期在显示器前工作的人,视线一直来回游移在屏幕与桌面之间,如果两者亮度差异过大,眼睛需要来回在明暗光线之间不停调节,会造成眼睛疲劳,长期视力降低。前面就提到ScreenBar Halo的LED灯珠通过不同安置角度和反射达到了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建议的亮度均匀效果,同时背光设计也让视线范围内的亮度对比降低。

然后就是无频闪危害。LED灯所发出的亮度取决于灯珠接收到的电流大小,电流大则发出较亮的光,电流小则亮度低。如果电流始终是保持一样的大小,则LED发出的亮度就是稳定不闪烁的。但实际上所有的电路都经过调节控制,因此供给LED的电流多少都有起伏变化,起伏变化大的,就会有严重的频闪。ScreenBar Halo在这方面是通过严格的设计和品控,我在使用时也完全没有感觉到闪烁。

最后自然是无蓝光危害。ScreenBar Halo所采用的LED灯珠都是明基集团自研发自制的灯珠,所有灯珠都采用de-Blue纳米涂布,在有害蓝光发出前就能够有效完整包覆,避免有害蓝光的波长溢出,从灯珠根本解决了蓝光危害。值得一提的是,明基ScreenBar Halo也通过了欧盟无蓝光危害IEC/EN认证,这个认证是当今做无蓝光危害认证的权威机构。

其实,我在使用ScreenBar系列之前并不认为自己的办公桌亮度不够,但使用后才明白高亮度才真正适合工作,它很好地照亮了显示器前的工作区域,又不会产生屏幕眩光。全新一代的ScreenBar Halo外形简洁,无线控制旋钮的设计不仅操作方便,还简化了我的桌面,更进一步地让我的工作趋于无线化,每一处的细节设计都更好地考虑到了使用者的体验。多向补光把桌面打造出独立的光空间,沉浸式的光体验让工作效率更高。如果你需要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一个合适的照明设备,那么既能“隐身”在屏幕上,又能实现无线智能化的ScreenBar Halo无疑是你最佳选择。

(1.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4研究所,上海 200031;2.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上海 201203)

摘 要:传统的船舶减摇装置包括减摇鳍、减摇水舱、舵减摇、减摇陀螺、减摇重块等,本文介绍了这些传统的减摇装置的发展现状及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减摇装置,包括零航速减摇鳍、舵鳍联合减摇、舱鳍联合减摇、Magnus效应回转轴减摇、减纵摇、船舶姿态控制系统等,并对未来的新型减摇装置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减摇鳍;减摇水舱;舵减摇;陀螺;减摇发展

人类从19世纪初的帆船年代的舭龙骨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船舶减摇的努力和斗争,前后共提出了350余种不同类型的减摇装置,其中用于了实践的达20几种[1]。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保留下来的船舶减摇装置主要有舭龙骨、减摇水舱、减摇鳍、减摇陀螺、舵减摇、减摇重块等少数几种。

是一种装于船中两舷舭部外侧,与舭部外板垂直的长条形板材结构。在船横摇时扰动船体周围的流场,使船产生附加阻尼,通过增加横摇阻尼来达到减摇的目的。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减摇效果,效果大约为20%~25%。舭龙骨结构简单、造价低、效能高、没有运动部件、便于维护,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类船舶。目前几乎所有海船都毫无例外地装有舭龙骨,它已成为海船船体的一部分。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所谓减摇装置系指舭龙骨以外的减摇措施和设备。

自从1911年佛拉姆成功推出被动U型水舱以来,这种减摇装置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经有各种减摇水舱应用到几千艘各类船舶[2]。减摇水舱最大的优点是其减摇效果跟航速没有直接关系,可以在任何航速下减摇。对被动水舱而言,还具有功率小,成本低等优点。减摇水舱也有多种,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可控式U型被动减摇水舱。美国Flume Stabilization Systems公司已为超过1500条船提供了被动减摇水舱,Intering公司提供了大约600套,Rolls-Royces公司270多套,日本的STABILO公司大约为200套,日本JFE公司约130套(不包括军船)。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研制出国内减摇水舱前年刚刚投入市场,就已经承接了数条船的订单。减摇水舱存在减摇效率相对较低、占用空间大、低频扰动下易增摇等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减摇鳍出现的历史相对较晚,世界上第一套减摇鳍装置于1923年由日本三菱重工的元良信太郎博士

作者简介:洪超(1977-),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船舶减摇技术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判断refa坏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