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查一一下简易琴在哪里?

古琴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完美复刻张充和手抄曲谱长卷

抗战初期,古琴大家查阜西(1895—1976)与比自己小十八岁的才女张充和(1913—2015)在昆明相识,从此以“四哥”“四姐”相称,互授古琴与昆曲,“乐人词家,朝夕晤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们与音乐家郑颖孙、彭祉卿、杨荫浏、曹安和,以及作家老舍,学者罗庸、罗常培、唐兰、丁燮林、浦江清等,或徜徉山水,或演剧雅集,或谈文论艺。


他们承继文化命脉,虽在乱离之中,风雅未曾稍减。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晚翠园曲会》也只是记下了这场人文盛事的一角。

抗战胜利后的苏州,“干戈未损好春光”,“很可爱,又昆乱不挡,什么都会……我家上上下下都喜欢”(张充和语)的查阜西与张充和一家往来密切。不久张充和结婚赴美,查阜西以宋琴“寒泉”相赠,被张充和视为最珍贵的结婚礼物。二十多年后,海外误传查阜西死讯,张充和作《八声甘州》词以为悼念。未几,知尚在人世,又作一首,托家人带给查阜西。数月后,查阜西病故,张充和作第三首《八声甘州》,再悼故友。这一琴三词,是两位大家毕生高谊的见证。本书书名“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就出自第二首《八声甘州》。


本书通过大量诗文、日记及口述、未刊手稿等资料,围绕宋琴“寒泉”与张充和写给查阜西的三首《八声甘州》,细致梳理张充和与查阜西的交往,生动展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娓娓道来,曲折动人。同时,作者将二人之间的交往放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正如同白谦慎先生在序言中所说,作者“悬鹄高远,与众不同,写的是两位文化人的故事,揭橥的却是一段罕为人知的琴学历史”。 


一、作者长期致力于古琴历史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学术积累丰厚;又曾参与整理即将出版的查阜西文集,并从事编纂查阜西年谱,更兼多位师友助力,接触核心材料得天独厚。在撰写本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采访了张充和、查阜西之子查克承、郑颖孙之女郑慧等多位当事人,既做到无一字无出处,又细节丰富,真实可信。如今,写张充和的文章与著作可谓多矣,但能让张充和本人满意,被她赞赏者,唯此而已。

二、本书四色全彩印刷,装帧精美,随文配有数量众多的重要照片、手稿、书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披露。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附册以经折装的形式,完美复刻了张充和抄写赠给查阜西的昆曲谱《长生殿·弹词》手卷。这一张充和早期书法作品是第一次面世,长约十米,精美绝伦。

三、张充和的书法弟子、学者白谦慎为本书题签并作序,古琴家龚一、昆曲家梁谷音、掌故家赵珩、艺术史家范景中、文史学者扬之水,皆欣然列名推荐本书。  

严晓星,江苏南通人,学者、媒体人。著有《近世古琴逸话》《梅庵琴人传》《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庄剑丞古琴文稿》等,主编《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稿钞校本》、《掌故》丛刊、《现代琴学丛刊》等。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莫斯其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筋琴制作过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