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红军过大渡河的时候在唱什么歌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那么你知道有关红军长征的歌曲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红军长征的歌曲大全_有关红军长征题材的电影,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更多长征相关内容推荐↓↓↓




1十送红军 (长征片尾曲)军旅歌曲

2十送红军(电视剧 长征 插曲午夜)民歌

3中国军事歌曲 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组歌 到吴起镇网络歌手

4十送红军(电视剧长征插曲)民歌

5第二乐章 红军.各民族的亲人丁善德长征交响曲

6十送红军 电视剧长征插曲网络歌手

7班长的红玫瑰金波军旅歌曲

8班长的红玫瑰军旅歌曲壮行兵歌

9长门怨 古琴名曲 与汉武帝的皇后有关网络歌手

10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选曲网络歌手

11十送红军(《长征》电视剧片尾曲)宋祖英

12十送红军(长征组歌)童丽

13潇洒走一回(与 一 有关的歌曲)叶倩文

14十送红军(《长征》电视剧片尾曲 伴奏版)宋祖英

15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组歌之四渡赤水出奇兵网络歌手

16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12岁以上国语经典儿歌

17新长征路上的摇滚(Live)崔健歌单:酷我热门歌曲合辑

18红军渡长征源网络歌手

19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的经典歌曲第一次碴琴 去人声网络歌手

20长征生命的歌1有声读物《长征生命的歌》

1、《无题》——聂荣臻

2、《无题》——杨成武

3、《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过草地》——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5、《长征》——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6、《七律》——乌兰夫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有关红军长征题材的电影

《长征》《四渡赤水》《马蹄声碎》《万水千山》《大渡河》《我的长征》《金沙江畔》《太阳河》《祁连山的回声》《勇士》《羌笛颂》《金沙水拍》《心动岁月》《姐姐》《山寨火种》《革命到底》《草地》《红鹰》《赣水苍茫》《草地》《突破乌江》《不能忘却的长征》《六盘山》《勇士》《红叶铺满小路》《冰山雪莲》等。

在以上众多的影片当中《四渡赤水》和《马蹄声碎》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四渡赤水》上映于1983年,影片以红军四渡赤水的史实为创作基点,成功塑了军事统帅毛泽东的动人形象,并真实地再现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历史过程。不论是跌宕起伏的剧情还是恢宏激烈的战争场面都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残酷的战争让我们至今想来仍是心惊胆战。看完影片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这都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为我们争取来的。

1987年上映的历史纪录片《马蹄声碎》则区别于其他众多的同题材电影,本片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给观众们展示了那一段悲怆的岁月,细致地刻画了女战士们以乐观向上的态度与艰苦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面对饥饿、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勇敢坚韧的女兵们不屈不挠扛过了生死考验,追上了红军大部队。在当时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剧组的服化道依然竭尽全力做到细致真实展现当年艰苦的长征历史,就算时光流转,用心拍摄的电影作品也不会被淘汰,它会像美酒一样越陈越醇香,这就是艺术魅力伟大之所在也。

有关红军长征的歌曲大全相关: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两岸高山耸立,河道陡峭险峻,急流汹涌,险滩密布,宽处可达一千多米,水深约七至十米,人称“天险”。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数万渡过金沙江后,抵达大渡河畔的紫打地(今安顺场)渡口。清朝四川总督骆秉章调兵遣将,据险阻击太平军。当地两土司在骆秉章重赏之下背弃许给石达开的让路诺言,斩断松林河上的铁索桥,坚壁清野,并用巨石滚木堵塞山路,截断太平军的退路。太平军数次强渡大渡河、松林河,皆因水势太猛、清军炮火轰击太烈而失败。部队战守俱穷,进退失据,粮尽草无,疾病流行。被称作勇将的石达开纵横疆场十余载,面对大渡河,只能发出了“大江横我前,临流易能渡”的悲叹。6月初,太平军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遇难。

七十二年后,中国工农红军也来到了昔日的紫打地,同样面对着汹涌的大渡河。蒋介石力图让红军重演历史的悲剧,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当中央红军越过德昌向大渡河兼程疾进时,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必谋在雅安附近”与红四方面军会合。5月21日,他给驻重庆行营参谋团主任贺国光下达手令,指示:此时主要战略,一是防止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是防止中央红军西进西康。同时令薛岳部迅速渡金沙江北上;杨森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汉源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蒋介石致电大渡河守备总指挥、四川军阀杨森,以活捉石达开的清军四川总督骆秉章相激勉,并于5月26日,由重庆飞赴成都坐镇指挥,电勉沿岸各部指挥官:“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彝汉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的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四川军阀刘湘也发布紧急通报,称红军已面临“石达开第二”的危境,消灭红军在此一举。国民党的各种宣传机器则一齐开动,大肆鼓噪朱毛“直步石达开之后尘”,红军“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西窜’又不可能,势必被消灭于大渡河附近”。

毛泽东也想到了石达开。他在前往大渡河的途中,多次给部属讲述石达开兵败安顺场的故事。他说:“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抱着很大的幻想,企图把红军消灭于石达开失败的地方。但是,“敌人的好梦是做不成的,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要走通。”

毛泽东的壮志预告着蒋介石的美梦注定将要破产。原因非常简单,红军不是太平军,毛泽东不是石达开。曾踏过万水千山、突破围追堵截的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可以创造出人类战争史上的任何奇迹。

5月24日,红军走出彝民区,开始向大渡河前进。先头红1师第1团由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直接指挥,冒着大雨直扑安顺场。红1师第2、第3团由师长刘亚楼、政委黄

        编者按:无数革命先辈在四川这片红土地上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心系群众、先人后己、勇敢战斗、威武不屈、艰苦奋斗、勤俭朴素、团结友爱等为基本内容的一整套优良作风。在庆祝建军节87周年之际,本网推出“”专题,让我们一起感受当年红军的感人故事和优良作风。

红一军团二师围攻叙永城时,正值营盘山上橘树硕果满枝。由于渡过赤水后日夜兼程行军,红军战士又饥又渴,见到遍山红橘,自然口舌生津,却没有人走进橘林。不少熟透的橘子掉在地上,一个年轻战士顺手从地上拾起一个红橘,旁边立刻有人提醒:“同志,注意群众纪律。”他把红橘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说:“给我两个大的吃,我保证能一口气冲锋30里。”说完,却把橘子放在地上,随部队继续前进。后来,有诗赞颂红军 “军过营盘桔树中,时当饥渴万人同。森严纪律西风里,不摘霜桔一颗红。”

1935年3月,红军来到太平渡。乡绅张策勋听信反动宣传,跑到贵州亲戚家躲避。红军走后,他回到家,听说红军在他家住过,便在屋里屋外仔细检查,发现一切如旧,只是楼上200多斤黄谷没有了。年底,张策勋在神台上的香炉里发现一张纸条和几块银元。上面写道“老乡,吃了你家200多斤黄谷,主人不在家,我们照价付钱,请原谅。红军留条。”张策勋一见惊呆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后来,他逢人便讲红军好,说:“这样的军队真是打起灯笼也难找!”

1935年2月3日,一支红军来到海坝(今叙永县落卜镇海坝村),当晚红军战士全部露宿屋檐下,没有一人进入民房。晚上,一个红军战士打着火把去挑水,从胡家房前经过时,一阵大风把火苗吹到了胡家草房上,草房很快被烧光。几位红军首长询问火灾情况后,将胡家人安顿到邻居家暂住,并送去棉被、衣服和大米。一位红军首长代表部队向胡家人道歉,并拿出50块银元作赔偿,还组织红军战士连夜修复了房子。

红军纪律:党员八要,党员十条,党员十戒

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开展人民战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建立军内民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光荣传统和以心系群众、先人后己、勇敢战斗、威武不屈、艰苦奋斗、勤俭朴素、团结友爱等为基本内容的一整套优良作风。回顾这些宝贵经验,对于弘扬红军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933年秋,红军来了,苍溪山区的梨儿香了。枣儿甜了,桂花在红霞中欢笑,谷穗在金风中舞动。人们从深山里钻出来,跑到十里外去迎接身上穿着灰军衣、帽上锥着红五星的“神兵”。住在苍溪县苏维埃附近的一位老妈妈,把一个红军班的战士,当“活菩萨”接到自己家里。

老妈妈名叫张权氏,有50多岁。生活的凄苦把她的头发染得花白,满脸布满了皱纹。那年田颂尧的部队从山沟里开过,把她儿子拉去当“挑夫”,不久拖死在路边。媳妇被匪兵抢去糟蹋了,含羞跳河死去。张权氏的丈夫是多年的“痨病”,没钱医治,加上呕气,吐了几口血,也就离开人间。剩下这孤苦的老妈妈,守着3间廊敞壁漏的茅屋,穿没穿的,吃没吃的,好几次想悬梁自尽,正在这时,救苦救难的红军来了。

红军战士住进张权氏的茅屋,犹如回到自己家中。他们对待张妈妈胜过亲娘。红军班的王班长是一位彪形大汉,他刚放下包袱,就率领战士们连夜补好漏房,修好残壁。第二天早晨,大家又争着挑水、扫地。第三天、第四天……红军战士们又帮大妈种菜和收割庄稼,他们割的割,背的背,干活快如风,歌声满天飞。大妈看在眼里,喜在心中,逢人便说:“真没见过这样的好兵啊!”到了晚上,大妈同红军战士们围坐在火堆旁,谈家常、诉苦请、摆故事、学唱红军歌。他还借着火光,给战士们补衣服、纳鞋底,真是亲密无间,情同鱼水。

转眼半年过去了,红军奉命转移。张妈妈把战士们送到五里坡外权家寨下,战士们把张妈妈的手握了又握,张妈妈把惜别的泪揩了又揩。红军走远了,张妈妈一人返回家中,屋内空荡荡的,冷清清的。她呆呆地在门口闷坐了好大一会,才想起该做晚饭了。她从小方桌拿起锅盖,突然看见一叠崭新的布币摆在桌上。大妈颤巍巍地捧起布币,顿时老泪纵横。她想起红军临走时,王班长曾提出要付给她蔬菜钱、铺草钱,她当时很生气的拒绝了,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又把钱压在锅盖下面。

        张妈妈用模糊的眼泪,激动地望着这一张张宽3寸,长5寸的布币。币面上“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字迹和镰刀、斧头、五星组成的图案,好像是神仙描绘的花纹。这些花纹很快又变幻成红军战士和蔼可亲的脸庞……。怎么办?想把这些布币送回去吧,红军已离开多时了。她埋怨自己老眼昏花,竟未注意到王班长放钱的动作啊!

红军暂时撤走了,革命组织转入地下活动,外逃的土豪劣绅又回来了。他们张牙舞爪,严令收缴红军物品。张妈妈的家,他们抄了好几次,家里的钵钵碗碗都被打烂完了,仍然一无所获。张妈妈把红军留下的40张布币,视为宝贝,爱如生命,一直巧妙的珍藏着。起初放在墙缝里,用泥糊好,可是敌人抄家时,到处挖地板、推墙壁,使她很不放心。后来,她又将布币放入瓦罐,埋在竹林丛中泥土内,但她又怕天长日久,潮湿霉烂了。最后,决定联成衣服,穿在身上。这个办法倒是很好,但是白天有坏人监视,不能缝,晚上又不敢点灯,她只能半夜起床,借着窗缝里透进的月光,慢针慢针地联。张妈妈在月光下,缝啊,缝啊,皎洁的月光是否理解她得心而比以往常更加明亮。她越缝越高兴,一连熬了7个夜晚,才把这些布币连成衣服样式,缝在自己一件旧夹衣内。

张权氏老大妈深深地热爱红军,怀念红军。红军用过的每件东西,她都看成是“神物”。这件“钱衣服”,她一年四季都贴身穿着。她说,穿上这件“神衣”好像红军战士就在她的身边,心里感到格外温暖,那怕是数九寒冬,也觉得抱了一个火炉。有一次,一群坏蛋来搜家,又把她抓去威逼拷打,脸打肿了,腿打伤了,手上鲜血直流,她始终不说出红军给她留的有啥东西。

        充满白色恐怖的16个冬春过去了,1949年冬,张妈妈的家乡解放了,日夜想念的红军又回来了。这时,年近古稀的张妈妈无比兴奋地捧出“钱衣服”,从夹层内取出40张完好无损的布币,她请求人民政府替她退还给红军。至今这件“钱衣”还摆在苍溪县文化馆的文物陈列室里。

        赵德仁出生于1920年,是苍溪籍老红军。长征时期在红四方面军供给部任通信员、警卫连战土,先后给徐向前和朱德当过警卫员。我小时侯最爱听赵德仁讲故事。赵德仁的故事,听起来轻松,想起来沉重,有些故事至今难忘:

        爱抽烟,是徐帅留给赵德仁最深的印象。那些纸烟是从白区搞来的,由赵德仁保管。他说:“徐帅很省,一支烟分几次抽完,三四天才抽一包”。

        嘉陵江红军渡,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起点。“一次勘察地形,徐帅在红军渡一个山洞里呆了一昼夜。山洞里不能咳嗽,也不敢露火光,他在洞里踱来踱去,一支烟也没抽”, “可打仗的那天晚上,他整整抽了两包!”。

        1935年3月28日夜晚,红四方面军三路大军从三个渡口同时打响渡江战斗,偷渡和强渡相结合,两岸守敌措手不及,溃不成军。“一仗下来,缴获敌人缁重无数,还有不少纸烟。”

        当赵德仁把上好的纸烟拿给徐帅时,徐帅看了看,闻了闻,却一反常态地说:“不抽了,这也是民脂民膏,抽多了要打败仗!”还说:“缴获归公。”

        原来,朱德的牛皮腰带,头天晚上被赵德仁偷来跟几个警卫员一起煮来吃掉了。他说,“味道还不错,就是嚼不烂,不好咽,嘴里全是黑水。” 

        赵德仁赶紧把马牵了过去,朱德一摆手:“不骑了。” 赵德仁以为朱德为腰带的事生气了。朱德拍拍赵德仁的肩膀说:“给后面的伤病员骑吧,腰带嘛敌人还会再送来。”

        苍溪县马桑乡龙江村张治德家有一床珍藏了50多年的红绫蚊帐。这床薄如轻纱,绣帘如玉的蚊帐,是一件难得的革命文物,它凝聚着工农红军与贫苦农民的一段难忘的深情。

1935年春天,红军解放了马桑乡,乡、村苏维埃基层政权很快建立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张治德家住着一位女红军。这位女红军年约十七八岁,帽缀红星,身穿灰军装,满脸秀气,俊秀中透露出英武的气概。她负责经理部工作,红军连队经常找她领取钱币和麻袋等物件。她一有空就帮着张家担水煮饭、洗衣、扫地,晚上围着小木桌拉家常、摆革命故事,宣传红军的政策主张,军民团结,情同手足。一次张治德患感冒,女红军还特地去伙食团端来马肉为他调养身体,千方百计使他恢复健康。这年4月27日,女红军要随部队北上,千言万语难叙离别情。临别时,她拿出这床蚊帐,无限深情地说:“桃花谢了还要开,红军走了还要来,赠送这条蚊帐作纪念吧!”红军走时张治德夫妇送到大路口,眼泪挂着惜别泪,满腹衷情难以表达。

红军走了,土豪劣绅卷土重来,听说张治德家有床红军蚊帐,还乡团对他家采取突然搜查,翻箱倒柜,折腾半天,什么也没有搜到。红军走后不久,张治德的妻子陶大娘因病去世了,张治德又娶妻徐氏。徐氏知道陶氏曾把这床蚊帐视如生命,先把它藏在柜子里,担心被人发觉,又放在一口大瓷缸底,中间放烂杂物,最上层放粮食。用这个办法保存了很长时间,时间久了,他们怕潮湿霉烂,便在晚上取出来晾凉风。为保存这床蚊帐,他们四处藏放。敌人没有搜到蚊帐,就采取软的一套,恶霸地主罗顺承扬言拿出一石二斗黄谷买这床帐子,团正张信臣又拿出80个硬洋做诱饵,企图诱使张治德夫妇上钩。但他们夫妇在金钱面前不动摇,坚定地说,你们就是把我家挖地三尺,房子倒转都找不出什么蚊帐来。

1935年5月25日晨,石棉安顺场。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18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分成两批,熊尚林带领第一批8人先渡河,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勇士们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智能双全的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1935年6月,当听说红军大首长要经过硗碛的消息后,喇嘛和藏民们天天在杨家湾等候,等到第三天早饭时,红军过完后也没有认出哪个是毛主席,哪个是周副主席,哪个是朱总司令。红军人多,骑马的也多,吃的,根本分不出那些是首长,那些是战士。

6月11日下午3时左右,为尽快打通前进的道路,迅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军先遣队经过头道桥、凉水井、扎角坝,于天黑时分到达夹金山下的菩生岗。这里有3户人家,先遣队当晚就住在这里。虽然已是农历5月的天气,这里仍然十分寒冷,战士们挖野菜、吃干粮,围着火堆过夜。就在这样艰苦的岁月,红军战士们仍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和饱满的乐观精神,笛子声、歌声、谈笑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夹金山。

        先遣队从硗碛出发,沿途都要放一张2寸宽3寸长的纸条,特别是到了岔路口,隔几步就要放一张,为跟进的红军指示方向。

夹金山下的扎角坝有十几户藏家,由于受反动谣言的迷惑,红军刚到的那天下午,就听见有人在山上喊:“忙米戈壁!忙米戈壁!”(藏语“兵来了”)便都躲了起来,这些藏民在暗中观察着源源不断地通过扎角坝的红军,发现没有一个红军进他们的房子。到了晚上,红军沿扎角坝至新寨子露营,也没有人去动他们的东西,就连他们堆在房前屋后的柴火也没有动过一根,而是从附近山上捡来柴草,烧起一堆堆篝火过夜。藏民们被红军秋毫无犯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第二天,便陆续回家,并主动上前与红军战士攀谈。听了红军的宣传后,藏民们非常高兴,当即送来柴火、粮食、油盐、疏菜等。

        川陕省财经委员会主席兼工农行行长,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厂长,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部长郑一斋掌管军政、财政大权。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川陕苏区军民称他为“红管家”,红管家的故事在苏区广为流传。

        川陕根据地建立不久,便遭到四川军阀田颂尧的“三里围攻”,围攻中敌人截断了从南部运往通江的盐路。盐巴是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必需品,不能缺,郑一斋赶紧召开会议,动员根据地军民自己开盐井、取卤水,以应急军需民用。

        一次,地下交通站通过敌人封锁线运回一批盐巴,郑部长喜出望外,吩咐经理部人员及时分配下发。分发中,郑义斋取了半斤盐巴装在一个小袋子中带回家去,然后,他把警卫员小曾叫来:“你把这包盐送到徐总指挥那里去,他跟大伙一样,也在唱旦(淡)角呢。”

郑义斋和徐向前总指挥是亲密战友,三天前两人在一起研究部队后勤保障工作,晚上,徐总留他消夜。炊事员端上两盘小菜,菜倒新鲜,吃起来却淡而无味。郑一斋嘴里不说,心里不免一阵难过,徐总指挥身上担着那么重的担子,日夜操劳,生活上也和战士们一样地苦熬着。如今,有了这批盐巴,给徐总指挥送点去,上面写着:“义斋同志,谢谢你的好意,我这里已经有卤水,盐巴还是留着你自己用吧。”郑一斋凝视着字条,眼泪润湿了眼镜,他想了想,又命令小曾将这包盐送到战地医院,院长伤员讲了这包盐的经过,大家深受感动,当场就有一批伤员要求重返前线投入反围攻战斗。

        红军攻占绥定城的捷报传来,郑一斋与张琴秋、刘瑞龙一道星爷赶到达县。在清理胜利品时,警卫员小曾在仓库里挑老了件大衣还是从鄂豫皖带来的,都好几年了,肩上都破了,给他换一换。

        淡月下,杨文局坐在院坝中,飞针走线地缝补着衣服,郑义斋轻轻推开窗棂,从窗缝中看着杨文局的身影,心里充满了爱意。

        郑义斋30岁时与工行银行保管科长杨文局相爱结婚,杨文局是达县普家乡(今通川区魏兴镇)人,达县女师学生,能写会算,参加红军后,任银行保管长。

1934年,川陕苏区农业获得了好收成,总经理部的仓库里堆满了肉、禽、鸡蛋和黑白木耳,要办一顿丰盛的婚宴是不成问题的,但他俩的婚宴只煮一锅荞麦面疙瘩招待客人。郑部长诙谐地说:“通江人给荞麦面编了首歌——‘荞麦面,冷水和,气死公公饿死婆’,是说吃起来满口钻,今天我们吃的是‘喜沙’啊。”一席话,把大家都逗乐了。婚后,夫妻俩情投意合共同为红四方面军的后勤保障忘我地工作。

西路军遭到“三马”(马步芳、马鸿逵、马步青)骑兵的追击,战斗频繁,损失很大。从一条山到古浪,从古浪到高台,西路军浴血苦战,战士们很多时候高台血战,西路军全军覆没,这是红军长征后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是党的历史上及其悲壮的一页。1937年1月,西路军残存部队进入祁连山。突围的前夜,在康龙寺一座喇嘛庙里,郑义斋抱着怀孕的妻子,满怀悲壮,深情地说:“文局,最后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如果我冲不出去,你也要想法冲出去,活着把孩子生下来,不管是男是女,都要拉扯成人,让他继承革命事业。”

        第二天,郑义斋将保存下来的一包金子交警卫员小曾,要小曾冲出重围与总部徐向前总指挥会和,小曾哭着,不愿离开,郑义斋坚定得说:“这是命令,这袋金子是革命的本钱,你一定要交到总部。”说完,他策马一鞭,让小曾突围。敌人又发起了新的进攻,他把机枪手调到身边掩护小曾突围,在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后,不幸壮烈牺牲。

袁克服:关心群众疾苦送银元

        1934年5月,袁克服调红江县(今通江县涪阳镇)担任红江中心县委书记兼西路游击司令,负责指导红江、赤江、南江、广元、长池以及陕西省的南郑等县游击队、工作队开展工作。袁克服带领工作队在当地发动群众,继续深入开展扩红和土地革命,为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而努力工作。

一天,袁克服带着县委的同志下乡检查工作,走到涪阳坝对面的山上,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两个男孩艰难地行走在山道上,看到衣着破烂、骨瘦如柴的娘儿三人,袁克服关切的向他们询问情况。谁知一问之下,那个妇女竟哭得说不出话来,袁克服得知这娘儿三人是因生活所迫正准备外出讨饭。他马上从身上拿出仅有的二块银元送给她,妇女拉着两个儿子扑通一下跪在他的面前,口中不停地叫:“恩人呀恩人,多谢恩人!”袁克服连忙扶起妇女说:“你要感谢共产党,共产党才能让贫苦农民翻身解放。快叫你的亲人参加红军吧!跟着共产党,打倒地主老财,分田分地,你才能过上好生活。”妇女听了他的话,决定不再外出讨饭,马上回家叫她在外帮工的男人回来参加红军。临走时,那妇女又拉着大儿子的手对他说:“长官,我把这孩子交给您,您就是他的干爹,叫他跟您好好当红军吧!”接着她又嘱咐儿子:“儿啊!你一定要听干爹的话,干爹到哪儿,你就到哪儿,生死莫离开他。”后来,这个孩子真的跟着袁克服参加了红军,还担任了他的警卫员。10月,反六路围攻作战胜利后,中心县委和西路游击司令部撤销,他又被调北路游击司令部任司令员,在大巴山一带警戒汉中之敌,以保障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方之安全,同时,他还负责代表省委指挥赤北、红江两县的一切工作。                  

        1933年农历八月十一日,红四方面军红十一师在师长陈再道、政委叶成焕的带领下,从巴山县挥师南下,一举解放了石桥镇。接着,红九军、红三十军政治部先后抵达石桥镇,建立石桥区苏维埃政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土地的高潮。那时,李先念和红三十军政治部驻扎在街东面的文昌宫。

红四军政治部有一位满15岁的小战士,家住大巴山,因为家穷,上不起学,也没有正式的名字,人们只管叫他“二娃子”。红军路过家乡的时候,正在山上放牛的二娃子气喘吁吁地跑到首长跟前,要求参加红军。“你看,你还没有枪高哩,部队天天行军打仗,很辛苦。”首长拍拍二娃子的脑袋,微笑着说,“小鬼,还是回家放牛吧。”队伍远去的背影越来越模糊,而红军战士帽檐上闪闪的红星却在他的心里越来越清晰,突然,二娃子风一般地飞奔而去......第二天,首长发现了紧紧拽住马尾巴的二娃子,说:“ 真是人小鬼大,挺机灵的嘛!”

        就这样,倔强的二娃子留在了红三十军政治部,成为宣传队里年纪最小的一名红军战士。跟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他们一边学文化知识,一边学习刻写标语口号,很快就成了一名熟练的“錾子队”队员。巴山渠水的岩石、院墙、墓碑石上,到处都留有他的杰作。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在川东北发起了著名的“宣达战役”,红四军政治部进驻石桥古镇。一天,二娃子被指导员通知到部队接受了一项特别的任务。二娃子和一位名叫胡成菊的红军姐姐爬上了新场街最高的二号牌坊,胡姐姐先后前面写“列宁主义街”几个大字,二娃子便身背绳索,手持铁锤、錾巴,脚踩石墩,猴子似的几步就爬上了牌坊,悬在离地一丈多高的空中。开始一锤一锤地錾刻。

        就在即将錾刻完工的那天下午,场镇外响起了密集的枪声,通讯员同志二娃子火速转移。“不行!列宁的‘宁’子还剩下最后一笔。”高高的牌坊上传来二娃子兴奋而坚定的声音,“你们先撤吧!我一定要完成指导员交给我的任务。”

        枪声一阵紧似一阵,子弹在牌坊石上溅起串串火花,二娃子浑然不觉,仍然全神贯注地精錾细刻。一分钟、两分钟......“宁”字终于錾完了,他松了一口气,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二娃子的后肩,“哐啷——”一声,手中的錾巴、铁锤滑落下去,身子也悬在丈余高的空中。

“列宁”二字和其他的红军标语铲掉,二娃子抬头望着石碑坊上的那刚劲有力的“列宁”二字,嘴角泛起了一抹胜利的微笑。突然,他猛地转身,一声怒吼:“呸!你们这些狗东西!”然后,使出浑身的力气把手中的工具砸向敌人。“砰!”一声枪响,罪恶的子弹穿过了二娃子的胳膊,在石碑坊上绽起了星星火花。气急败坏的敌人将他倒拖着,拖向离场镇不远的鲁家坪马蹄坟,在敌人的乱刀之下,这名年仅15岁的小红军永远地闭上了眼镜......

当晚,夜深人静的时候,几名乡亲噙着眼泪,冒着生命危险将小红军二娃子的遗体偷偷运出,埋葬在一个叫威武寨的寨子旁边,据石桥的老乡们讲,敌人本想炸掉这些这些石刻标语,由于他们,忙着在镇上敲诈勒索、吃喝玩乐,还没有来得及动手,红军主力部队便打回来了,反动军队仓皇逃命。小红军用生命錾刻的“列宁主义街”及石刻标语得以保存才来,这条老街也因此得名“列宁街”。

        如今,“中国红色第一街”——达县石桥镇列宁街已成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又被国家旅游局列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无数慕名而来的人们瞻仰列宁街的红军石刻标语,大家被小红军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

        红军《文彬日记》记:到石龙桥“无数群众围拢来,拿着茶壶、茶杯,和蔼地叫着:先生吃茶。有的拿着点心、糖,请我们的战士吃,大家都笑迷迷地不肯,硬要拿钱给群众,说着:‘同志,你不要钱我不吃。我们是工人农民的军队,公买公卖’。”在峨瓦,“男女老少都站在路边看,

        插着‘欢迎红军’的红绿旗子,摆白米饭酸菜,送给我们。我们个个战士都给钱买吃”。红军过后,峨瓦下堡子的陈大妈到园中,见一些菜不见了,心想,这些菜哪去了呢? 再细看,见被扯了的菜根窝内都放有一个铜元(铜币)。红军过时,没有来管园子,她突然醒悟过来,“啊,这是红军留下的菜钱!”

峨瓦是翻峨瓦山进入彝区的堡子,翻山出汗要喝很多的水。见红军纪律严明,公买公卖,妇女便烧开水在路边供红军喝。红军接受一盅开水,便放一枚铜元在桶内。7天,红军过完,丁大妈的桶装满了。拖乌雀儿窝村的彝族群众,听说要过兵,像往常一样跑到山中躲藏,因过去来彝区的兵是烧抢什么都干的。听说红军不但不抢,还送东西给穷人。回到家中,见用过柴的柴堆下放着铜币。他们感叹又吃惊,世上有这么好的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从哪里渡过大渡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