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是乐器吗?

钱永利;[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舒泽池;[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栾凯;[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关继文;[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姜伟,董云秋;[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您好,我今天在一家琴行交了钱准备学习一个乐器,但最终因为一些原因,不打算学了,刚和商家协商看是否可以退款,但商家却拒绝退款,而且现在课还没有开,希望您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让商家能够将钱全款退换给我

科学技术元勘学者讨论乐器史:是否多管闲事?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11414日)

乐器设计史一向是乐器学唱主角的。可是,近年来,科学技术元勘(即把科学技术活动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包括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开始涉入乐器发展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不是“多管闲事”?

科技元勘学者主要以两种方式参与乐器史研究。首先,科技元勘学者利用本专业的理论和概念来帮助系统地识别历史上驱动乐器发展的机制。例如,美国的技术史学者Thomas Hughes20世纪80年代曾采用一个军事术语“反转凸角”(reverse salient)来比喻大型技术创新系统(如电力系统)在发展过程初期碰到的障碍因素。只要克服了“反转凸角”障碍,就能推动技术创新系统的大发展。在电吉他问世的初期,其反馈噪音(feedback noise)是个令人头疼的东西,好比是“反转凸角”,后来,美国著名吉他演奏家Jimi Hendiix19421970)有意识地利用反馈噪声来创作音乐作品,“化腐朽为神奇”,为电吉他的成功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

又如,有人用“技术的社会构建”模型来解释某一种乐器为什么能大行其道。穆格模拟合成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发明人罗伯特. 穆格博士做到了将“每八度音程一伏特”标准和键盘控制法嵌入了传统的音乐文化,从而可以在不同用途间游刃有余。他是一个优秀的“边界穿梭者”,将电子工程师和音乐家两个圈子给打通融合了。在打通边界的过程中,他不仅在改进合成器,而且在改变大家的音乐观――有了模拟合成器后,关于“什么叫音乐,什么叫作曲,什么叫演奏”的看法都发生了巨变。相形之下,当年与穆格合成器一争高下的Buchla合成器由于只局限于音乐界的反文化圈,未能吸引电子工程师的注意力,最终失败。

其次,科技元勘学者在研究乐器的发展背景时,视角更加广阔。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史学者Thomas HankinsRobert Silverman共同研究了风奏琴的兴起对自然哲学的作用,尤其是欧洲浪漫诗人“对另一个世界的抑郁向往”对风奏琴的广泛普及做出的贡献。美国科技史与科技哲学教授Myles Jackson的研究表明,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物理学家兼音乐家Ernst Chaladni不仅发明了谐音器(Euphone),而且对德国实验声学贡献良多。19世纪20年代起,德国物理学家Wilhelm Eduard Weber18041891)就腔管中的持续振动进行了研究,还制作了簧管对这样的振动现象进行精确测量。后来,风琴制作者也开始使用这种簧管。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曾经有两个复原北欧古风琴的科研项目。一个项目是2005年完成的,对荷兰某教堂中安放的、1789年制造的一部风琴进行了原貌复制;第二个项目是瑞典学者于2000年完成的,对哥特堡市某教堂中存放的1699年制造的一座风琴进行了复制。科技元勘学者对这两个项目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重新梳理,结果发现,两个项目依赖于不同的知识生产风格,一个偏向人文学科,一个偏向于自然科学,于是,最终复制出来的两部风琴大异其趣就得到了解释。

以上叙述表明,跨学科研究是可能结出美丽芬芳的奇花异果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否的拼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