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笔需要多少词汇好是什么意思?

还不错,意思是比较好,作文语句通顺,有文采,能击败他心理默认的六成以上的等量级对手,但远远没有达到技压群雄出类拔萃地步,只要好好努力,还是有希望成为写文章的人。文笔,不只是简单的遣词造句,在使用文字表述的时候,除了用词恰当,意思明了,还要给读者留下可读性、趣味性与思想性并存的深刻印象。好的文笔就是远离枯燥无味、拖泥带水与死板僵硬的描述,使读者获得生动形象鲜明立体的画面效果。还不错,是一种比较中肯的评价:离真正的文章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与同龄人相比,显得比较好。说明你具有写文章的潜质。至于以后能不能在写作方面有所成就,他也说不准。这是对你写作能力的肯定,不是对你写作成就的赞美,这一点你必须要清楚。好好努力,说不定可以在写作方面有所建树,但如果停滞不前,也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
知乎日报上有篇稿件《为什么很多高中生文笔比知名作家都好》,很受欢迎。它从「细节描写」,「写作的一些基本法」和所谓「准确性」分析反驳了一下标题。看完之后会有一些获得感,但是讲得一点点笼统庞杂。按着理工科的逻辑来稍稍分享一下我这个外行人的看法。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文笔」。字面意思,文章的笔法。但这个词大多时候被讲出来,是带有褒义色彩的,至少也是个中性词。而关于什么是「好文笔」,这个问题要稍放一放到文尾,涉及很多方面。先来分清两个概念,「写作」与「文学」。昨晚突然有朋友给我发来一句话:「写作无非三种,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他说他还挺赞同。这个定义的表述方式其实更属于哲学方面的:清晰,有逻辑性。这是文学与哲学很大的一个不同点。再者,这个定义说得有道理,但我不喜欢对文学分蛋糕,简洁明了地画个圆然后切几刀就好像全部包括了。我回复朋友:写作其实不过是把我们口头想说的话,整理在了纸上,又或者变了变样子,成了故事一类的,归根到底还是「交流」。所以这个定义与其送给写作,不如说是,我们人类之所以想要和别人讲话,讲故事,我们的目的本就是传播思想,达成一定事项。写作也只是交流的一种手段而已。只是我们彼此讲话往往会有一个时效性,一是构思时间短,二来对话的人一般是在一个时空下的。而写作呢,可以构思精巧的故事,也可以写给后人、写给自己或写给不存在的人,比较自由。你要是懒得构思,那就是语音输入。而到了文学,它的特殊性在于对话对象,伟大的文学不为任何一个单独的人,文学是我们与世界构成对话的方式。早年的时候我很信韩寒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语文课学不会语文的。而现在的我更愿意把这句话描述得更加复杂一些,我在扩句。还是先要考虑词汇本身的定义。因为语言的内容,复杂就复杂在大家很容易会把概念笼统起来,不像生物学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我们所接触的语文课大多是基础教育的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要教人识字,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能听懂别人讲的话,大概会写个材料,这是我的揣摩。我前些天坐在地铁上被迫听到身边大声电话的一位阿姨说,她们单位要她出书面材料,她不会写,还花钱雇人。我觉得这种级别的写作,我们学校的语文课上还是可以教会的。而倘若要是把语文与文学创作一致起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前者是语言学科,后者则是艺术学科。当下其实还有一种文体,网络文学。这里不单指早年的《斗罗大陆》《斗破苍穹》一类的,甚至要囊括同人领域和《脑洞X》一类的书籍。这些其实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他们更多的是用了讲故事的一些基本架构和技巧,制造刺激性的矛盾和强烈的代入视角,这个之后我会再单独写。先从歌词出发,文笔一般还有一个对应的词汇叫「文风」。歌曲也有风格。国风、复古风一类的歌曲最近很火,编曲一类的音乐学不了解我就闭嘴了,但从歌词来讲,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审美风格很单一化,路数都很一致。大抵都是不太文言的文言文,然后点缀一些出场频率很高的词汇「愁绪」「殇」「江湖」巴拉巴拉。很多时候我会感觉到,很多人好像认为会写一些不太常见的词语堆砌起来,把文章修饰得华华丽丽,这就是好文笔了。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回到一开始的定义上来,或者说从目的性分析,写作究竟是为了干什么?写作是为了交流,为了构成对话,为了传递思想。而很明显,单纯地堆砌词语,很多时候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我觉得QQ空间是一个很好的反映自己成长的地方,往很早发的内容翻去,经常会把自己尴尬到融化。我初中时期的内容大多很青春文学,很张嘉佳,他当时写了一本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给我们初二( 3 )班全体同学看得如痴如醉,光被班主任上课抓到收走的就有 5 本。我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无比。晴时满树花开,雨天一湖涟漪,阳光席卷城市,微风穿越指间,入夜每个电台播放的情歌,沿途每条山路铺开的影子,全部是你不经意写的一字一句,留我年复一年朗读。这世界是你的遗嘱,而我是唯一的遗物。上面这句话我当年摘抄在笔记本扉页并且全段背诵。(本文从此开始,以下部分含有大量主观评判)大概从2020年开始,我慢慢变了,不再爱看这些样式的句子。文学创作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张力」,形容的是句子传递内容的力道。张嘉佳这句话,我们把它拿出来。首先是大量的对比:晴时、雨天,这是阴晴变化,自然规律,也是生活百态,起起伏伏。阳光、微风,不同的天气,但都是一种闲适、休憩的感觉,像是秋季宁静而温暖的午后,清凉而带着些温和,不知原谅什么。再来,电台与山路,复古的气息,混杂着土壤味,还能想起背包,旅行,空旷,自由,带着一点点的反叛与潇洒。最后开始总比:这一切都是你的一字一句,而我是唯一的遗物。所有的记忆,都带着形状,温度,抽象又具体;而遗嘱意味着离开,遗物则是留守,存在;温暖与离去做了对比,我的存在与你的消失做了对比。所以其实没用太多手法,简单的对比与比喻,情感张力就上来了。但我不再读这种句子,不能说他不好,是我的口味问题。看下一个,双雪涛《自由落体》里的一句展现情感的。其实我当时挺感谢她给我讲了这个故事,虽然我们俩很熟,但是要说说自己的事儿,原原本本的,还是头一次。我想告诉她,她严肃的时候,尤其是眼睫毛上湿乎乎的讲故事的时候,我想去摸她的头发,后脑勺那部分。可是我什么也没说,我只是说,我明白了。语言很平实,谈不上华丽,但是突出了一点,真实感。她的严肃,和我看到的柔软景象,是一种对比;而我想要告诉她的冲动,和我最终忍住了的心口不一,又是一种对比。而且还有大量的联想,眼睫毛,要离的很近,很定神才会看到,再者看向眼睛这个动作本身就很有味道;湿乎乎的,是水,有光影,像是沐浴,温和流转;摸头发,一个柔和的动作,也是一种冲动;而最后却什么都没做,把一切收拾好整理好,又变成另一个无趣的人。相较于张嘉佳的华丽而直勾勾的表达,我更吃这种克制所压缩出的张力。再来看第三个人的,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一段: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首先是有环境描写,细雨迷蒙的码头,你可以想到柳絮般的雨没主见地,被害风一吹,平着就搔在了鼻尖儿上,然后一股朦胧晶莹的绿色向这边走来,带着温度。男士话并不多,说她是药瓶,而她混杂着天气的敏感心情一下又犯了,是自卑也是高傲,一种嗔怒浮了上来,却还没发作。他附在耳尖,热气与温度要比声音先到,跟雨中氤氲的寒意又形成对比,“你是医我的药。”想法从对她多病的嘲讽换做对她温婉的赞美,怒气自然消失,大概成了娇嗔,这又是一种克制。最后,摘木心部分句子:你再不来,我就要下雪了。我像雪花飘下来那般地爱你。不懂呀,不懂呀,沙漠似的不懂呀。木心的句子,我一直觉得像是飞起来的,没有落地,他的句子是哲的味道更大一些。我摘出来的这几句里,还有形成张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陌生化。就比如,我要下雪,这句话在逻辑上,语言学上是错的,但是在文学上是对的。人不能控制天气,不可能下雪,但是在这里下雪可以指向一个同一语境下的众多词语:飘零,寒冷,孤寂,空灵,甚至是“独钓寒江雪”。你单独拿出来任何一个词都不会有下雪这二字有力。类似的,沙漠似的不懂,沙漠,庞杂,颗粒感,无望无边无际,没有生命,燥热,红黑黄。语言的张力,摆在明面上不如埋起来,让读者自己去挖,去想象,留白越多,他们填充的也就越多,内容就越丰富。最后,还有一些个零碎的事。首先是作家个人文段中的符号色彩,跟文风有很大关系,但又不全是。我罗列一些词语,大家感受一下。张嘉佳,风雨,花朵,阳光,湖水,兜风,书信,云,青海,眼泪,初恋,电话卡。张爱玲,香港,旗袍,书屋,香炉,项链,领带,猫的尾巴,轮船,细雨,阴天,镜子。木心,宇宙,剧场,皮靴,风衣,竹林,庵,风雪,礼帽,手表。双雪涛,工厂,北方,暖气,茶瓶,酒鬼,刀子,冷光,下岗,水泥,冰块。这些词里面没有形容词,但是一些味道与作家本人的样貌已经出来了。文学创作,大概是要把作者的眼睛拿给所有人,给别人看自己看到的东西。在这其中,作家不太能有所保留,因为他们想要保留的,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写作应当是裸奔的精神实现形式,从里到外,一览无余。另再拿两句出来。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以人去爱人,这也是给予我们最艰难,最重大的事。其一是,克制,欲语还休,留白,这是中式文学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美感。其二是,很多时候,作家会把自己当做祭品。木心,飞得很高,一生未婚,无从爱人;卢梭,写《忏悔录》,爱全人类,却不顾自己的子女;《傅雷家书》,鼎鼎大名,真正的收信人恨自己父亲都恨不及。木心有篇文章《爱默生家的恶客》,专写沮丧,讲至今应当无人能写沮丧,因为沮丧者不言语、不书写、不作诗。《红楼梦》,晴雯去世,宝玉给他写悼词,但悼词再悲再沉,你都觉得不够味道。倘若是黛玉死了,宝玉绝对写不出任何东西来,他出不来半句话,那种悲伤是他难以控制的。但凡能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玩物,遣词造句,都是有心情把玩的。所以作家有时候会把自己当做祭品,文里写的越深越透,他们所能承载与把玩的也就越多,玩物而已,慢慢也就木了。不知道讲这个做什么,随口一提。要回答开头的问题,什么是好文笔?从诺贝尔奖出发,张嘉佳的作品肯定得不了诺贝尔奖,甚至偏严肃文学的奖都拿不了。但是他很好地符合了心情比较青春的人群的审美习惯,传递的价值观其实也无不妥之处,那这便是好的。归根到底,文化产物,言之有理即可。你愿意听,愿意看,再者,这内容客观上有些价值,不耽搁你正常生活,不让人学坏,那就是好的。和吃饭挑食一个道理,你能大概保证营养均衡,身体健康,那多吃点爱吃的不会有太大事。我还想再分享两个无关的句子出来,大家可以自行品味。2021年是一个因为程式化的工作,而缺乏想象力的一年。我捏起她的梳子,避过残存指纹的柄;闻了闻,发现还有一点油气——我的五脏登时揉成一团锡纸。
其实,文笔,口才,都是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表达的目的在于说服。古人说文以载道,写文章是要表达一个观点,而越多人接受这个观点,就说明表达越成功。文笔好的人,善于用文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读者可能不知不觉被说服。无论是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作者都带着自己的观点。虚构写作把观点藏在故事里,藏在人物的命运里,读者读完了,有时候以为是自己的判断,但也有可能是作者润物细无声的说服。非虚构写作把观点藏在事实的排列里,虽然全文没有出现笔者的观点,但实际上,文章整体都是作者观点的反应。孔子说,春秋大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文笔好的第一个体现,可能是说服程度。古时候的纵横家,口才好,文笔也好,政治家不自觉就会被左右。文笔好的第二个体现,是我上班之后才学到的。总结成一个词语叫做“朗读感”。意思就是,一篇文章文笔好不好,读出来。诗词歌赋都有平仄韵律,虽说是为了华美,但也是为了有朗读感之后便于流传。你读《古文观止》实际上是很有朗读感的,朗读感有利于记忆。“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发苍苍,而牙齿动摇。”“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读起来很爽滑。白话文运动之后,不讲究平仄韵律了,朗读感多少有些受伤。但好的文章,依旧具备。举几个例子。“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需指指点点”这虽然是译本,但朗读感仍旧很好。“我醒来时觉得阳光耀眼,天蓝得吓人,身上落了一层细细的尘土,好像一层爽身粉。我一生经历的无数次勃起,都不及那一次雄浑有力,大概是因为在极荒僻的地方,四野无人。”读出来,就被带入了那个氛围,自己就成了说这话的那个人。“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沈从文和王小波一样,都是“文体家”,他们的文笔自成一体,读起来舒服,让人亲近,而不像有一些文字有卖弄典故和技巧的嫌疑。提到文体家,文笔好的第三个标准,就是有没有自己的文体,也叫文字性格。文字的辨识度也是评判一个人文笔好不好的重要标准。如果把姓名隐去,能不能让熟知你的读者,第一时间找出你的文字,这是门手艺。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自己的表达风格,文笔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沈从文,王小波,老舍,汪曾祺,阿城都是文体家,辨识度极高,讲故事,说道理,用自己的方式,娓娓道来,读起来舒服,心里自然也乐于认同。最后,总结一下,个人觉得文笔好的三个标准:说服力,朗读感,文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文笔需要多少词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