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瓷器的卢宗泽

请问吧主,宗泽死后,岳飞在朝堂上有根基?_精忠岳飞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281贴子:
请问吧主,宗泽死后,岳飞在朝堂上有根基?收藏
不管是说岳全传还是历史,你告诉我岳飞的根基在哪?就岳飞哪脾气,说好听的事刚直不阿,性情耿直,说不好听的就是个驴脾气,不懂为官之道,能得罪的全得罪了,连皇上都敢骂,你说他有根基,根基在哪?宗泽死后,他在朝堂一点立足之地都没有。删我帖子,那你告诉我,岳飞的根基在哪?
吧主来回答啊,要不是宗泽,岳飞死了多少次了。宗泽死了,岳飞还有靠山吗?
韩世忠会挺他的!
韩世忠本身也是武将,我说的是朝堂,两个不同的军队统帅走的太近本身就会惹人猜忌。
历史上的话,张浚算半个吧?
科普了很多次的月经贴了。见你这么生气我不介意再贴一遍贴吧@beimingke的科普贴。先说说岳飞和朝中文官 的关系。和文臣的关系上。——说到这点儿,其实当时的重要将领,大多都属于“我上面有人”的。比如赵构登基之初的重要将领辛氏兄弟,是赵构早期的宰相范宗尹的人;三衙宿将解潜,是高宗朝两度为相而且官声人缘都不错的名臣赵鼎的人;而战功、才干仅次于岳飞、雄镇上流独当川陕的吴玠,是同样两度为相的重臣张浚的人。不过,“上面有人”也从来是把双刃剑:上面的人在位自然是一切顺风顺水;但是一旦“上面的人”下台甚至被清算了,那么属于其班底或者说圈子的将领也不免跟着吃挂落。——吃挂落这事儿上辛氏兄弟和解潜基本都遭遇了,但最明显的还是吴玠:绍兴七年淮西兵变后,宰相张浚及其亲信、同时也是吴玠好友的刘子羽都被追责处罚,吴玠当时的权力也已经受到了来自朝廷的削弱和限制,但仍上书请求以缴还节度使的荣衔为交换,保刘子羽免罪,却被朝廷驳回申斥。吴玠自己也解读出了朝廷如此行事的弦外之意,加上看到第一次和议将成,高宗无意恢复,所以心灰意冷纵情酒色,很快自己把自己玩死了~然而同为后起之秀,本来没有任何官场后台的岳飞在这上面却是个例外。例外就例外在他一直的“上面有人”“朝中有人”,但从来没因为宰执大臣的更换而受到影响。原因倒也很简单:因为从朱胜非开始到张浚赵鼎,再到也是宰执大臣级别的王庶,全都对这个青年将领极为赏识和看重,都把他看做是未来举国北伐最合适的统帅,也都在他进行军事行动甚至政治建言的时候,给了有力的支持,当然也替他在赵构面前说了不少好话。而所有这些大臣看重岳飞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本人才干出众,经常能给统御他的文官挣脸(比如张浚绍兴五年带着岳飞平杨幺);但更重要的,是这位青年将领基本是当时所有大将中最“三好学生”的乖孩子。——不但所有的朝廷诏令都不打折扣的立即执行,叫干什么干什么;而且也不骚扰地方,也不和屯驻地的地方官乱掐架相反还处的挺好;也不和其他大将打架;也不虚报战功;也不替自己的亲信和亲属乱要官职封赏(当然更不替自己要);甚至率军征战时朝廷给予的便宜行事的权力,一旦军事行动结束就主动缴还;甚至给朝廷上报说我的属官名额多了,请考虑裁减一下人太多了不好。。。这些举动也许在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因为大部分人印象里的“名将”好像就应该是这么个范儿,天经地义一般;但在当时,宰执大人包括其他文臣们可不会这么看,他们会觉得这些举动岂止是三好学生,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宝贝。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况,是大将们打着滚为自己讨赏就算了,吃空额也算了,最要命的是需要打仗的时候调不动或者找借口避战(比如刘光世和张俊)、一旦没粮的时候就跟地方官打架(比如吴玠曾经为钱粮调度的事情,一口气杀过十几个负责转运的官员)甚至直接挥军攻城抢钱抢粮、以及为了互相看不顺眼的私人恩怨就领兵开片(比如刘光世和韩世忠再比如张俊和韩世忠)这三条。不过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以上这些行为,虽然让宰相大人们大感头疼,但在当时、甚至在整个的古代中国,都是非常常见的状况。——现在的人往往因为对历史细节了解不够,就拿现在的制度约束去想象古时状况,总以为现在的军队有纪律约束,和民事民政系统界限分明,古代就应该也是这样;如果不是,那么这些大将就是军阀这些军队就是私军。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军队是军阀部队还是中央统御,要看制度架构和执行情况,要看钱粮甲仗、包括重要职位的人事任免权力在谁手里,而不是看军纪具体如何和军头之间乱不乱斗。——否则拿后两条卡的话,你会发现从上古时期直到民国,中国的军队基本都是私军都是军阀~ 这就乱了套了。另外,古代的通讯条件远远不如现在,所以很多制度的执行力度到底怎么样,也不能简单的和现在比。总而言之吧,文官们最头疼的事情,基本都是没有啥明文规定可以执行,或者已经司空见惯管都不知道从哪儿管起的事情。所以当岳飞展现出完全不同于其他将领的素质时,这些在战乱年代被武将们折腾的够呛的大人们对岳飞会是什么态度,也不难理解了。当然岳飞拢住这些大人们的手段也不仅仅是这两条。比如当领导tz或者平级的同事表示小岳啊我这有个人不错想放你那儿锻炼锻炼的时候,岳飞也基本是毕恭毕敬照单全收。收了以后发现有的人特别能干(比如后来长期负责岳家军钱粮转运的王良臣,本来是赵鼎的人,后来被赵鼎支配给岳飞)当然给予信任和重用;但如果发现是渣渣,也一般不会明着出头打击,而会让自己认识的台谏官员出面把他弹劾下去(高宗朝宰相之一朱胜非大力推荐非要塞给岳飞不可的卢宗训就是这么被搞下去的~),免得直接开罪人。嗯说到弹劾人的话,岳飞当时在朝中结交的也不止朝廷大员,还包括谏官系统的很多人(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岳飞的重要幕僚薛弼的弟弟薛徵言。这位大人在当时是言官领袖,对岳飞助力极多关系也极深)。。。好吧其实岳飞连高宗身边的太监都结识了“收买”了。那位公公叫黄彦节,一开始也是很受赵构赏识的亲信。考虑到他很可能颇有文学才华和审美品味,把他也划拉在文臣这边好了。。
澄清三个关于岳飞的重要误解:一是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上不能定天子之交下不能团结同事以致到处得罪人;二是他过于中正刚直,不会玩政治或者玩的手段不高明;三是他干政太多,以致成了至少是赵构眼里的“跋扈”。这三点,其实都是和真实历史中的人物本来面目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误解。而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也和各种曲解岳飞之死的谣言成因差不多:一是从结果倒推结论或者代入式思考的“想当然”乃至“三观不正”;二是不了解史实,而且是从当时的大背景、到与岳飞同时代的其他著名不著名的历史人物、再到岳飞本人的真实事迹都不了解。而在这两点成因之后,恐怕还有一层更深的心理背景,就是后人看前人历史时很容易带的“上帝视角”,和这种视角带来的“他们都不如我聪明”的自大和浮躁。说的有点难听。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儿。——不然就算不了解具体史实,你总知道岳飞是名将,而且是从士兵做起很快升到大将的年轻大帅吧?总知道他当时、至少是被害前,是被皇帝委以重任的吧?那么你是凭着怎样的自信,才敢于觉得这么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懂政治?什么?你说你觉得乱世里只要打仗的本事大就可以了?图样图森破啊大仙儿们~ 即便是乱世,真。恃才自傲、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愣头青,再怎么能打也会在崭露头角之前就被打压甚至干掉的,你以为军队里就都是热血男儿、直肠子的汉子,就没有嫉贤妒能心狠手黑、或者因为纯互相看不上眼就赌气斗到死的货了吗?(关于这点的例子,可以看看刘光世手下的王德和郦琼,这俩才是经典的同事关系都协调不好,以至于刘光世被罢以后谁都扶不正的官场人事处理反面典型)何况岳飞后来坐的是什么位置?是方面帅臣+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地方大员,他如果真不懂政治不懂人情不会协调人际关系,别说做不到高官,就算侥幸真坐到那个位置也会很快被撸下来(关于这点的例子,请去《宋史》txt版本里检索王庶、曲端),或者被各路人马(友军+财政系统民政系统的官+朝臣言官)整的满头黑线,根本没什么气力再去组织北伐还组织出四次~~所以你看,到底是谁不懂政治、不懂人心,谁把世情和人心都想的太简单呢?——扒谣言的皮扒到这儿,真实历史中的岳飞在这方面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也差不多出来了:和现在流传的各种先入为主的谣言相反,历史上的岳飞,恰恰是个非常懂政治,非常善于协调各方面人际关系,非常尊重朝廷,为人也非常谨慎乖觉,有些时候甚至都有点滑头的人。这个特点,可以从他本人的立身行事、特别是独立领军以后的立身行事中着看出来,也可以从当时其他大将大臣的做法中反着看出来。比如在和武将的关系上,岳飞和吴玠、韩世忠的关系都非常好,甚至和刘光世手下的悍将郦琼关系也非常好。——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和郦琼是同乡同时岳飞本人又有勇名,郦琼作为武人容易对之有好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在1134年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的北伐行动中,刘光世本来是负有配合岳飞作战的责任的,但刘大帅发挥向来的光荣传统,直到岳家军已经收复襄阳六郡后,才打发郦琼带着人马姗姗而至。然而岳飞不但不计较,反而上书请朝廷在犒赏此次军功时,优先奖赏刘光世军。于是刘光世觉得挺有面子,郦琼也从此对岳飞心服口服。岳飞为人的周到、聪明,由这件事就可窥见一斑。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和岳飞交好的武将,本人都是白眼对青天从来不怕得罪人的主。——据史料载也算有个州学生出身的郦琼,其实在当时已经属于和上司和同事都处的不错的武将了,但是和同为刘光世左膀右臂的同事王德却斗的水火不相容,最终在张浚、张俊的乖张措施催化下,于绍兴七年酿成了淮西军变、郦琼投敌的恶果;——吴玠,本身也算中兴诸将中的后起之秀,年纪和其他大将差的也挺多,加上本人所处的川陕战区远在上流,自己的性格也是城府极深脾气不小,所以和其他同时的名将没什么交往,但唯独对岳飞青眼有加。——如果说一般的书信往还属官往来,还可以解释成战区邻近、或者岳飞本人习惯经常致书各大帅问候致礼的话;那么给岳飞送身价创了南宋一代人口买卖最高价格纪录的美女外配嫁妆,就只能理解为本人也风流倜傥的吴大帅对这位小老弟的盛情了;——韩世忠,最早因为岳飞三十二岁就达到了自己四十岁的成就(建节也就是获封节度使的荣衔)一度很不爽对方,岳飞每次写信问候都统统不回复,直到岳飞平杨幺后主动送了他一艘车船才哄好;不过他跟岳飞这样已经算不错的了,因为他和刘光世的互相看不顺眼已经到了要互相领兵开片、然后劳动皇帝和百官亲自出面劝架,劝和了还要宰相带群臣拜贺的地步。而和他是双重儿女亲家的张俊,与他芥蒂深到害他的时候可以连眼都不眨一眨。。。就是这么一帮神仙都犯愁的大爷,岳飞却能与之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和公事上的合作关系(岳飞给韩世忠送过李宝、给吴玠送过本部二次北伐时攻下的陕州,绍兴十年和吴玠的弟弟吴璘也有过军事上的互动),这个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到底怎么样,不言自明。(——摘自贴吧科普贴《岳飞为什么会死和赵构为什么会议和》)里面有很多日经月经谣言的辟谣。基本对岳飞的误解和辟谣,包括史料证据学术论文都贴在帖子了,不愿爬楼的我就贴上来。麻烦耐心看完,省的又说岳飞脾气不好什么的
再比如和天子的关系上。——前文说过,赵构是个BT,但也不是纯粹的白痴,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某些事情上,他还是有一点小聪明的。比如在拿谁当亲信、用什么人这件事上,他还没有白痴到像现在某些看多了起点文和厚黑学的大仙儿一样,觉得能贪污才好,能要赏赐才好,本事不大才好,甚至和同事关系不好才好——因为据说和同事关系不好,才能证明自己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派,一心只对陛下。。这里拜托这些大仙儿想明白两件事情:第一羊毛出在羊身上,成天要赏赐要钱要东西要田地宅院,甚至互相开片乱斗,皇帝骨子里还是心烦的。因为打的厉害了要皇帝出面劝架,要的东西说白了也是皇帝的东西皇帝的钱,焉知皇帝陛下自己不心里骂娘?而且还要考虑到当时是战争时期而不是和平时期,这样作死的节奏不但会导致本来就草木皆兵有心理疾病的赵构严重缺乏安全感,更关键的是即使赵构这样的废柴,也会痛骂太不中用太拖后腿的;第二,赵构本人是个很虚伪也很好名的人,虽然BT,但绝不是敢于说我就是BT的真小人。否则他不会在晚年的时候坐拥佳丽数百,却统统不给高级一点的封号;不会在第二次绍兴和议后,一面天天去张俊家里开五星级国宴,一面标榜自己多么节俭;也不会在两次绍兴和议时都强调自己是为了孝道才屈膝。所以这样一个好名中重名,同时确实很文艺的皇帝,是希望自己的亲信能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臣子的。手下出色,领导脸上自然有光彩,这个搁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上也是一样,在赵构那里尤其如此。别的不说,至少不管真的假的,在大臣们面前慷慨激昂一番,这记入史书就是千古君臣知遇的经典段子,哪个皇帝不喜欢?就连贪财畏战的张俊,后来都借着自己的如夫人张秾在赵构面前表演过一番,你看赵构当时膈应了还是不高兴了?或者还可以看看赵构除岳飞之外宠信的武将是什么样的人——前面提到过的刘錡,就是一位文武双全(打个广告:刘錡的诗词写的远比岳飞好,感兴趣的不妨去百度一下——这个可以百度)、道德修养很好、为官清廉以至于晚年贫病时要靠杨沂中、韩世忠资助的将领,很多人甚至因为这点喜欢拿他和岳飞相提并论(当然这个其实属于瞎比。。)可见在武将中选择亲信时,赵构的口味是什么。更何况岳飞也并非很多人想象的清廉刚正到连皇帝都要得罪,至少皇帝的重要赏赐他从来不拒绝。——什么是重要赏赐?不好意思,不是什么田地宅院金银美女,那在宋代这种文人小资格调泛滥的朝代都不入流,在赵构这样的文艺神经病青年眼里就更不入流,一看就是打发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些大老粗的~ 赵构当时赐岳飞最多的礼物之一,是苏黄书帖。这种文化产品,在宋代的价格也真不比金银或者一处普通宅院便宜多少;而且最关键的,这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东,是文人之间才流行送的玩意儿。而岳飞对此也无一例外的照单全收。不过话说回来了。。本来赵构的其他赏赐,比如金银器、铠甲武器以及历次受爵封的食邑,他也从来没有不收,只是有一次辞了一处临安的宅院而已。因此某些人眼里岳飞拒绝赏赐以致膈应了皇帝、以及《精忠岳飞》里皇帝三试岳飞而岳飞不管送什么都不要的诸如此类的脑补,实在不知道打哪儿看的怎么想出来的~最后关于岳飞的为人处事,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岳飞本人在政治上也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还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极为准确的判断力,这点儿有些宰执级别的文臣也不如他,最典型的就是张浚。关于政治敏感,最经典的体现就是岳飞对待“迎还二圣”这个口号的态度上——当金人有了扶立“丙午元子”也就是钦宗之子、动摇赵构统治合法性的图谋后,岳飞不但从此绝口不再提“迎还二圣”,而且连对钦宗的称呼也成了“天眷”。他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性、乃至对赵构心态的认识有多深,明白人自能窥斑见豹;还有很多人觉得是岳飞死因的“议立太子”,其实也是一例。因为在赵构绝后的情况下,就是因为他迟迟不立皇储,才给金国造成了趁虚而入、拿钦宗当牌打的机会。在文臣们上至宰相下至小吏都已经念叨了好几年好多遍的情况下,岳飞以受赵构宠信的武臣身份、在赵构特地命令他去资善堂见过皇储赵瑗、自己又接到再次通报金人意图立钦宗之子的谍报之后,向赵构提这个建议,恰好是他洞悉政治局势的表现。岳飞身后数十年,大儒朱熹在评论这件事时,对岳飞这一行动给的评价就是“大段有见识”“他人皆不及”,可见当时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对此事的看法和评价如何,至少根本不是什么“武将搀和这个话题就是找死”。而岳飞的谨慎、低调和包容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件事情上:一者是他对朝廷的大政方针其实从来都是尊重为主,即使提意见,也是在重大事情上、在朝廷主动征求意见时才有所表达;而具体意见、方略上的不同,也从来不会影响到他和别人的私人关系。——比如和岳飞私交最好的宰相赵鼎,实际在当时是主和派(这里特别提一下,秦桧是不能算主和派的,甚至我觉得说投降派都太抬举他,他特么就是带路党。原因前文已述此处不再解释),而不是主战派。即便不论绍兴七年、八年他的乖张举措,他在战略上也是主张持重、相对保守的。但岳飞恰恰和他私交很好,可见岳飞并不是毫无包容性的人。二者,则主要体现在他在对待第一次绍兴和议的态度上。没错,当时岳飞是在朝见时当着赵构的面表达了不支持和议的态度,最后还上了一道其实是表北伐决心的贺表,并且力辞封赏不受。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宽一点儿,看一下当时其他大臣的表现,就会发现岳飞的反应其实是相当温和的。——在连赵构的亲信、向来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杨沂中都忍不住当面对秦桧表示了反对意见的情况下,他没有像韩世忠一样直接准备派军士扮成土匪劫杀议和使臣以破坏和议(而且关键老韩还因为不小心让这事儿泄露出去给皇帝宰相知道了= =);没有和很多文臣一样指着赵构的鼻子骂的他狗血淋头,就差没直接说他应该一死谢列祖列宗;甚至没有在当时全国流行骂秦桧的潮流驱使下,直接、公开的指责秦桧。只有一句措辞其实很温和的“宰相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根据王曾瑜先生的分析,更大的可能也是冲着赵鼎而非对秦桧说的(这个分析还是相当令人信服的,因为秦桧当时主政的时间并不长,而赵鼎则是元老重臣,召集三大将来朝希望挽回和议局面的也是他)。——实际上,大概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吧,还真有学者写论文论证岳飞的“忠”是愚忠时,摆出来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指责他在绍兴八年宋金第一次议和时没怎么抗议,和胡铨这样公开要求斩秦桧公开说赵构负天下苍生,还有韩世忠这样要以实际行动破坏和议的一比,太不给力太怂。。
所以不必奇怪,从绍兴四年或者更早一点,一直到绍兴十一年,岳飞一直都是赵构最为信任和倚重的武将。即使在绍兴七年的淮西之变、绍兴八年的议立太子风波后,这个关系其实也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至少直到绍兴十一年岳飞最后被害前,在赵构那里,岳飞也丝毫没有跋扈不臣甚至谋反的嫌疑。否则以赵构的性格和经历,他决不会在岳飞已经奉自己的命令见过赵瑗、并且在绍兴七年、绍兴十年两次上书建议明正赵瑗皇储之名的情况下,还毫不犹疑的继续把赵瑗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并在绍兴十年岳飞再次上书建议立太子时对他大加鼓励;也决不会在决意杀岳飞以满足金人条件后,把这件事情完全扔给秦桧去办自己几乎撒手不管。所以不必奇怪,当绍兴十一年秦桧开始着手摧毁南宋的国防力量时,他一开始找上的不是兀术指定的岳飞,而是韩世忠。——因为就像真。人渣张俊,把韩世忠、刘錡甚至后来的薛弼、王德都掐了一圈得罪了一圈,也找不出岳飞什么岔子,只能在心里默默憋屈嫉妒恨一样,秦桧大概也一时找不到这个年轻人什么把柄。但是韩世忠绍兴八年想玩暗杀毁掉他的议和大业的泼皮劲,还有不久前上书反对和议、等秦桧质问又栽给解潜的滑头,秦桧倒是印象很深。而对于岳飞,他当时最深的印象,大概不是后世人眼里天经地义的“恨之入骨”,而更可能是“这小子居然在绍兴八年的时候都没跟风骂过我”,是“兀术信里的条件还没说死,官家到底怎么想的也还没定,我先试试这个人能不能为我所用能不能彻底转性,然后看兀术和官家的态度再说”。所以当秦桧准备诬陷韩世忠谋反时,他在明知岳飞和韩世忠关系很好、而张俊则一直嫉妒岳飞的情况下,仍然派了岳飞和张俊一起去巡视楚州。这在他眼里,就算是自己扔给岳飞的一块骨头,接下来就看岳飞捡不捡了。而韩世忠,则一上来就连被试探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其实兀术点的不是韩世忠的名,而且韩世忠的军事才华也没到足以左右宋金两国战略平衡的份儿上。但是秦桧当时大概也是急着报私仇+上来先试试手,所以也没考虑太多——谁让老韩绍兴八年整那么大动静就算了,还走漏风声让赵构秦桧知道这么档子事儿来着?而对此时的岳飞来说,秦桧这个试探意味着,尽管因为出众的军事才华和战功,导致他自己已经成为兀术指名要求做掉的对象;成了宋金对峙的天平上,要达成新的平衡就必须拿掉的砝码;但他面前还是有回旋的余地的。当然这个余地也算不上多大。因为有兀术的深思熟虑“为国家计长远”和指名道姓在先,有赵构要不惜一切代价达成和议的心理在先,再加上秦桧以逢迎赵构和金国为第一的目标和过河就拆桥的好习惯,岳飞即使在谋害韩世忠时保持观望态度,甚至也和张俊一起挖坑埋韩世忠,也未必能保住性命。至于罢官免职踢出朝廷什么的,更是连怀疑都不用怀疑,肯定免不了。这个看看张俊后来的待遇就可以了——岳飞被害后没多久,秦桧就立马指使言官弹劾当时已是三大将仅存在朝的张俊也“图谋兵柄”,说白了就是说他也要造反,吓的张俊赶紧辞职退休了事。在宋金议和和陷害韩世忠、岳飞这三件事情上完全投靠秦桧、出了大力(比如审问张宪,还有其他一些可能更不上道但因为狱案毁了已经光知道有不知道具体是啥的事儿)、而且本人完全是军事废柴的张俊尚且被秦桧弃置如此,岳飞就算助力秦桧或者明哲保身,接下来的遭遇也不容乐观。但不管以后的可能性如何,当历史走到绍兴十一年的夏天时候,至少在岳飞面前,是有这么一个选择的机会。和韩世忠被秦桧完全剥夺选择权是他自己凭对和议的激烈反对赚的一样,岳飞面前的这个机会,也是他自己赚出来的。凭他十多年来在政治上的谨慎和敏感,在人际关系上的圆熟、周到、与人为善,甚至之前和赵构极为相得的君臣关系赚出来的。不一定管用,但就算不是免死铁券,也起码是个缓冲器。在秦桧的党羽已经遍布朝野,朝廷的架势也摆明了是要议和的恐怖气氛下,一般人在这个时候的反应,都差不多是不管到底有没有用,眼前先顺竿爬上去再说。——就像落水的人挣扎的时候,手边碰着什么都会抓一把一样。然而岳飞自己拒绝了这个机会,而且拒绝的十分彻底。他不但没有顺应秦桧的要求,配合张俊“分世忠之军”,顺便挑唆胡纺诬陷韩世忠谋反;甚至也没有采取不下手也不出声的旁观者立场;而是秘密派人给韩世忠送信,叫他找皇帝设法自保。不过此时的岳飞仍然保持着在政治上一贯的敏感和谨慎,即使在这一次不得不公开和张俊、秦桧翻脸唱对台戏的时候,也依然如此。这里为图方便,不引他当时和秦桧、张俊的交谈原文,来逐字逐句分析他当时多么注意谈话的技巧和措辞的斟酌了;只说他捞韩世忠的方式:不是自己上书或者公开和秦桧闹翻,而是遣人密报韩世忠,让他自己找皇帝解决。——因为他知道韩世忠和秦桧之间私怨的成分更大,而韩世忠于赵构曾有救驾之功。所以以赵构的性格,让韩世忠自己去找皇帝求告,效果会远远好于自己出面或者其他形式的公开嚷嚷。总之要让事情在韩世忠和赵构之间解决,不能让秦桧搅进来,也不能公之于众,否则反而可能难办了。所以他不仅是洞悉当时的局势和赵构的性格特点,而且连韩世忠和赵构的关系、和秦桧的关系大概到什么程度,都清楚的很。但轮到他自己的时候,他却拒绝把这份洞察力、这份敏感和聪明,用在保全身家上。搭救韩世忠、放弃秦桧抛给自己的救命稻草,只是这种拒绝的一系列表现之一而已。
他把自己对局势洞若观火的清醒和机敏用在哪儿了呢?——巡楚州的时候,因为张俊要撤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当时的宋金边境前沿重镇)戍军,所以岳飞立即召回了自己的旧部将、绍兴十一年被他当大礼包送给老韩的抗金将领李宝,命令李宝从海州出击,骚扰金军治下的山东沿海,以打击金军的气焰顺便证明海州可守不可弃;同时也为从海路出击沿海袭扰,配合陆上攻势并力北进的东线北伐方略做一个试探和演练。(顺便说一下,虽然因为张俊当时官职比岳飞高说话也管用,李宝这次奉岳飞之命出击后获胜的战果并没能挽回海州城的撤戍,但却给他若干年后统帅南宋水师作战积攒了经验。——二十年后的那次出击中,李宝按照岳飞当年向他指点的大体方略,以舟师北上,先后援助了在海州(海州当时已经被割让给金国)起兵反金的名将魏胜,袭扰了山东沿海各州县,最后在现今青岛附近的唐家岛附近全歼了金国水师。之后如果不是他儿子李公佐力劝他当时状况下还是应该回师江南保护行在的话,这个山东土鳖就打算“乘势席卷”,一路往北打了。)——刘錡被罢兵权的时候,岳飞以枢密副使的身份上书,请留“刘錡掌兵”;——最后在绍兴十一年秋岳飞被罢官之前,他还上过一道反对和议的奏章。这大概是他最后一次事关国家大计的上书,之后还有两封奏章就是一封求辞官一封谢解职顺便求“保全终始”了。奏章的全文没有留下来,但史料有记了其中一句是“今虏人有何惧而来约和?”这是句大可玩味的话。——前文好几部分都在分析宋金的强弱对比。而作为绍兴十年北伐实际上的总指挥,和矢志不渝的抗战派,岳飞当然更清楚当时宋金两国的力量对比是怎样的,更清楚金国现在确实非常怕南宋,更确切的说是怕岳家军和自己。但他反对议和时,问的却是“今虏人有何惧”。显然,这是他看清了赵构和秦桧当时的打算、和金人的意图之后才发出的批评:金国如果怕南宋,那怕的是什么?如果怕的是军事力量,那说明我强敌弱,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北伐议的哪门子和?金国如果不怕南宋,那说明敌强我弱,这种情况下议和金人又图什么?何况当时川陕的战事还远未平息,身为枢密副使、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之一的岳飞不可能不知道相关消息。所以这是个套,问的很巧也问的狠,恰恰打在当时赵构、秦桧和兀术里外互动、试图造成宋金强弱平衡之假象的要害上。——他的聪明劲儿全用在这上面了。当然,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未必抱着多大的希望,未必觉得自己这么做了,就一定能抵制住朝廷的投降步子,阻止秦桧张俊破坏国防的种种倒行逆施。就像他肯定看出了秦桧给的那个保命的机会未必有多大用一样。他虽然在绍兴十一年之前没有公开和秦桧唱过对台戏,但对秦桧的为人却恐怕比大多数还没挨过秦桧坑的人都清楚(这点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后面细说)。归根到底还是说:以岳飞的战略眼光和对人心世情的洞察力,他不会不知道当时的大环境有多么诡异反常,而自己作为让敌国震恐的主帅和实际上的抗战派领袖,处境有多么危险;更不会不知道在自己的朝中奥援——薛徵言、赵鼎、王庶、李光甚至张浚都被秦桧赶下台的时候,再这样孤身奋战意味着什么。相反,恰恰是因为太清楚大局的走势,和自己几乎近在眼前的可能的结局,所以当和议没有最终达成、宋金新的战略平衡还没有调整完毕,而自己的最终命运也还没有敲定,总之国家和身家,两边似乎都还有一些回旋空间的时候,他放弃了希望不大的自救,把所有的精力和才智,都用在了其实希望也不大的阻挠和议保全国防上。因为和个人挣扎保命的道理一样,既然还有行动的机会和能力,那么不行动就永远比不行动强。只是对绍兴十一年的岳飞来说,他宁可这种微弱的行动效力,能实现在“国家社稷”上面,而不是自己一人身上。毕竟,人死了就死了,以当前的局势和赵构特别是秦桧的为人,自己折腾的再多也未必下场有多好,还八成得落个晚节不保卖身投靠的名声;但有些在国防上的努力,却可能因为未全系于自己一身,而多少能留到以后。巡楚州时他派李宝出击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虽然当时没能制止张俊放弃海州城这个前沿要地,但积攒的军事经验却为李宝二十年后的大捷打下了基础。当然,岳飞再怎么预言能力惊人,也不是神仙,也没开前后眼看不到李宝绍兴三十二年的海战业绩,但是“这一次积攒的军事经验以后一定能用上”这一条,以他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阅历,应该是很确信的。所谓尽忠职守尽忠报国,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动机、心境、支撑的力量和最终的期望,无非若是。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不是因为脑子不够使想不明白;反而恰恰是因为想的太明白,看的也太清楚。所以也不必奇怪岳飞最终被罢官到最后被害,几乎每一句被史料记载下来的话,都透着一种洞明的决绝,即使读史者酷暑中读来,细细体味也不免觉得胸腑中冰炭摧折:“吾所无愧者此心耳,何必辩。”“只得前迈。”“使上天有目,必不陷忠臣于不义。万一不幸,亦何所“皇天后土,可表飞心。”以及大理寺最后一番慷慨陈词后长久的沉默,直到最后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并非是真的没有什么可辩没有什么可说,而是处在历史漩涡中的这一个当事人,始终保持着大多数人在那种关头罕见的清醒和理性。所有的去路他差不多都心中有数,所有的决定也都是在慎重考量之后才做出的选择。所以当预料中的结局一点点呈现的时候,也确实不必再多说什么。担当生前事,做自己还能做的而已。其他的,既然自己左右不了,又何必在意?几百年后让迅哥儿悲慨不已,而不得不不歌哭于笔墨发聩于众人的、所谓哀痛者的哀痛和幸福者的幸福,大致也不过如是,以上这么长的篇幅,描述的基本是绍兴十一年岳飞的处境、可能做的选择和可能的选择结果。并且一直在强调,在这个时间点上,因为种种原因,岳飞的选择空间、改变命运的机会,已经相当小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的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