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山中国这个名字的由来来

关于黄梅戏的作文 【范文十篇】
关于黄梅戏的作文
范文一:“媛媛,回家乡看看吧?”爸爸再一次问我。我还是那句老话:“不,永远也不!”这时,勾起了我以前在家乡的事:我们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现在家乡‘昔非今比’了。”我暗暗地想:这是真的吗?于是我就跟着爷爷坐着汽车回家乡了。 来到了家乡,啊!真美!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高楼大厦拨地而起。我和爸爸来到叔叔家,哇,叔叔家也变了,墙壁刷得雪白雪白的,好像是粉装玉砌的,好像是银装素裹的。家具也崭新的,刻着龙凤图案。房子很大很大,他们再也不用灶头煮东西了,都换成煤气炉,方便快捷……我好像到了人间仙境。叔叔带我走进一个房间,掀开一块花布,呀,这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电脑。叔叔熟练地操纵着电脑,犹如在谈钢琴似的。姐姐也有一台电脑,她也挺会打电脑。以前那重男轻女的旧社会观念现在也没了。我想不到家乡人的素质提高得那么快!吃过午饭,我悠闲地散步,看见远处那些农民不再用老黄牛拉犁耕地,而是用各式各样的拖拉机犁地。犁地时发出的声音如同赞扬家乡的变化。说实话,我以前一点也不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它们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个不停一点也没有趣味。  但是,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段黄梅戏,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么轻柔,音乐也那么优美,听过以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不但优美动人,而且还有这么悠久的传说呀。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虽然流行歌曲确实有它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它而忘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呀!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不难发现传统戏曲的美妙之处。所以,请大家和我一起,去体会中国传统戏曲的优美,相信大家一定会爱上它们!  明仁中学初一:张青睿我的家乡――安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有着八百年的历史。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文化也很繁荣。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庆。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的民间艺术想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了“怀腔”或“怀调”。这便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范文二: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黄梅戏用她那淳朴流畅、质朴细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上世纪50年代,《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众多优秀的剧目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也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黄梅戏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广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打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希望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范文三: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  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  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慢慢地,我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咦,怎么黄梅戏也这么好听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觉,我们也学着会唱了几首。谁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个对我们来说的坏点子—叫我们两个小孩子唱。天啊,犹如晴天霹雳,我们两人面面相觑,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帮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头……  唱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为我们鼓掌,夸我们学得快、唱得好。渐渐的,我喜欢上了黄梅戏,而且越听越喜欢,越听越觉得黄梅戏好听……  原来黄梅戏也很好听,以前小瞧了它,今后可不能这样哦!
范文四:黄梅戏
曾有一种出自湖北黄梅县的剧种,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曾有一种是山歌、秧歌、茶歌、采花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于城市,逐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曾有一种起源可追朔到唐朝时期的剧种,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曾有一种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剧种,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没错,那就是黄梅戏。
黄梅戏最早不叫黄梅戏,叫什么呢?叫采花调。作为地方剧种的一种,安徽黄梅戏流传很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会它起源于安徽。其实,黄梅戏的真正故乡是与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黄梅县。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乾隆时期至道光年间,黄梅县水灾频发,灾民为了生活,背井离乡,采用唱道情、打莲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卖唱,并与当地说唱艺术,如青阳调和徽戏结合。就这样,黄梅戏传播到了皖、鄂、赣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人民最喜爱的剧种之一。
2、 角色行当
黄梅戏角色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人要演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的分行。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稳重大方。
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嗓子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
小丑分校丑、老丑、女丑三小行。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为配角。
花脸在黄梅戏中专工极少,多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
正生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又称正生,白须称老生。
各具特色的人物是构成黄梅戏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表演地点
早期的黄梅戏的表演方式由于受到场地的制约,因而此时的表演仅仅是为了适应农民的自娱自乐的需求,纯粹是一种逢“场”作“戏”。黄梅戏的表演从平地走上舞台,是在出现了半职业班社以后的事。早期的所谓的“舞台”十分简陋,因地制宜,不尽相同。有的在面观众这一面竖起两根立柱,再加上一根供悬挂吊灯的横梁,即成舞台;有的则把几辆牛车拼凑在一起,铺上木板,即可演出;有的则是常以船头为舞台的;这种简陋之极的黄梅戏舞台,已大大强化了其作为一个剧种存在意思,但并不防碍演者与观众的交流。黄梅戏载歌载舞质朴活泼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虽然流行歌曲好听,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忘了中国传统戏曲。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不难发现传统戏曲的美妙之处,正如一首歌所唱的:“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让
我醉,怎么能够忘记,多想再回到当初的年纪,伴着音乐让我唱起……..”。这首歌唱的就是黄梅戏。
范文五:那种悠然自得,那种绚丽色彩,那种美丽而古老的神韵,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原来黄梅戏是如此之美啊!——题记我第一次认识黄梅戏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在奶奶家所居住的小镇上漫无目的走着,青砖红瓦,古色古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给人一种古朴宁静的感觉。突然,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别致戏台。“哦,是戏院。”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孩子,让一下好吗?”我猛地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苍白老者,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很多人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呛呛呛呛呛——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几步,想控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仅是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抹淡淡的妆术,但绘成一个角色,她先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睛。祝英台翘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色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羞答答转着。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一片欢呼,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一颦一笑,一个婀娜的舞姿,那种悠然自重,那种绚丽色彩,那种美丽而古老的神韵,都深深震撼着我的心,原来黄梅戏是如此之美啊!从此,我便迷恋上了黄梅戏,比如黄梅戏中的一段唱词,常常在我的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上两句呢: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如今,黄梅戏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范文六:其实黄梅戏也很好听
以前,我总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
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
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慢慢地,我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咦,怎么黄梅戏也这么好听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觉,我们也学着会唱了几首。谁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个对我们来说的坏点子叫我们两个小孩子唱。天啊,犹如晴天霹雳,我们两人面面相觑,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帮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头
唱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为我们鼓掌,夸我们学得快、唱得好。渐渐的,我喜欢上了黄梅戏,而且越听越喜欢,越听越觉得黄梅戏好听
原来黄梅戏也很好听,以前小瞧了它,今后可不能这样哦!
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四年级:李介匀
范文七:黄梅戏与徽文化
说道黄梅戏安徽的学子都不陌生,安庆的学子有的甚至还能哼出两句。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县,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在安徽还有一样东西值得安徽学子骄傲与自豪,那就是徽文化。那么徽文化和黄梅戏到底是一种什么养的关系呢?往往安徽的学子在一起闲聊之际总会谈起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安徽文化的代表,黄梅戏还是徽文化,如果说其中任意一个的话都是不全面的。在安徽省内,并存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一种是皖北淮河两岸产生的“平原文化”,另一种则是皖南长江中下游两岸丘陵山地地区产生的“山水文化”。二者有很大不同,它们分列巢湖的北南,其影响区域大致可以巢湖为界。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徽“皖江文化”系和中国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系的类型则属于这种皖南的“山水文化”类型。而合肥则属于淮河两岸产生的“平原文化”类型。历史上,虽然皖北“平原文化”的产生早于皖南“山水文化”。但是,由于安徽自建省以来,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直就在皖南的“山水文化”区内,固皖南的“山水文化”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皖北的“平原文化”。经过数百年的演化,这种“山水文化”也逐渐成了安徽文化的代表。20世纪40年代末,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迁至皖北的“平原文化”区内,于是,皖南的“山水文化”便开始进入衰落期。
安徽是文化大省,而安庆和徽州则是安徽文化的根源和重心,更是代表!就连安徽省名的由来都是取的安庆和徽州的首字的合称。黄梅戏作为安庆的代表与徽文化作为古徽州的代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 先说联系
1、从文化上来说,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善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安庆的黄梅戏是全国出名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他们逐渐地又由小歌舞形式进化成“三小戏”,并吸收当地的罗汉腔、青阳腔、弹腔加以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后经过与徽剧的融合,再揉入安庆地区本地的山歌调子,以安庆的方言为载体唱出,逐渐
形成了今天黄梅戏的。逐渐发展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所以说黄梅戏吸取了徽文化的精髓并经过自身的融合而行成的。
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徽商遍布全国,财力十分雄厚,徽商以财力大力支撑安庆徽班,使得徽剧压倒昆曲,在扬州赢得“安庆色艺最优”的盛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清高宗(弘历)八十诞辰,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连乾隆帝都惊叹徽班艺人有如此精美绝伦的行头、装饰,从而使徽剧在繁花似锦的梨园中衍生出后来被推崇为“国剧”的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二. 再看区别
徽州的地名,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古徽州府治所在就是今天的歙县.谈徽州文化,我们有必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刻书、新安医学 、徽派建筑、 徽菜,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谷、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徽文化与黄梅戏虽然联系紧密,但他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徽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的内容广泛,而黄梅戏只是人们娱乐的一种戏曲。徽文化对中华文化影响源远流长,而黄梅戏只是在近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后才开始在人们心目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今天人们往往把徽文化理解为安徽文化,各地都在打徽州牌,很多对徽文化了解很肤浅甚至有误区的人把徽文化弄得不伦不类,徽州撤地区建市后由于黄山市经济一直较落后,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和阻碍,徽州也被分解的支离破碎,使得古徽州内部内耗严重,这也大大影响了徽文化的传播。
黄梅戏和徽文化是安徽的两大奇葩,都值得我们安徽学子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之余要继承要发扬。
范文八:“黄梅戏”,一个带着芬芳泥土气息的年轻剧种似乎更不是如今的时代发展了。对于我这个黄梅戏迷来说,当然是祝愿黄梅戏的明天会更好,不管是不是全世界都要对黄梅戏感兴趣,作为本土人来说,还是应该多了解一下这个地方戏曲。和有着“东方歌剧”之称的京剧相伴,黄梅戏没有京剧的华丽,京剧的激情高亢虽能独挡一面,可黄梅戏的朴素文雅也是毫不逊色的。我的家乡在长江边上,好像紧靠着长江边上的人们都特别的喜爱黄梅戏,所以黄梅戏虽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可在安徽一带繁华一片。其实较有些地方戏曲相比,黄梅戏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热爱黄梅戏的人儿还是很多的。这些些就得益于黄梅戏有通俗易懂的优点,肯定不像越剧那样难懂。似乎是安徽人都会唱黄梅戏,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哼几句,而且唱的还不错。其实都是黄梅戏这个剧种影响着他们,而他们对黄梅戏的那种热爱之情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黄梅戏的发展。然而专业的黄梅戏人对黄梅戏做出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我影响中最深的一位就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老师。我相信热爱黄梅戏的人们肯定是知道严凤英的,可以说当初没有这样一位黄梅戏的灵魂人物,黄梅戏是发展不起来的。正是因为严凤英出演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后,黄梅戏一下子就被众多的人所熟知了,里面的几个唱段也是传唱与大街小巷,而且经久不衰。只能说,严凤英把七仙女演活了,看了她演的这部电影后,人们一定都会觉得严凤英就是一个美丽善良还带着点古灵精怪的七仙女。她不止把七仙女演活了,还把《女驸马》中的那个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冯素贞也演得活灵活现。可是上天总是那么的无情,严凤英英年早逝,她还没唱够黄梅戏,就早早的去了。对于她对黄梅戏奉献的,我们后人一定会深记于心中。我们说,在黄梅戏的发展史上,每个年代总有那么一个承前启后的黄梅戏人支持着黄梅戏着个年轻的剧种,说过了严凤英后,也不得不提一下马兰。马兰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她娴熟俊美的扮相实在是令人欣赏,她不俗的气质也是深深的吸引着许多的黄梅戏迷们。我浅谈到了两为在黄梅戏界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其实她们只是被更多人所熟知的,在黄梅戏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在为黄梅戏奉献着的表演者们,他们同样是伟大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黄梅戏在现在的社会上发展的情况,我们是知道,再有吸引力的戏曲在现在科技这样发展的社会上也是难以站稳的。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而不仅是提留在中老年的阶段上。我们大学生们更应该做到主动去欣赏与喜欢中国的戏曲。今天我愚浅的谈了这些,很多的想法都是在于想让更多的人对黄梅戏能有些许的喜欢。
范文九:离开故乡已有25个年头,可故乡的黄梅戏却是“月亮走,我也走”,一直盘旋在我的心头,牵动着思乡的心绪。    我的故乡在桐城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紧挨着严凤英的家乡,算得上是黄梅戏的源头,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着黄梅戏的节拍和韵律,3岁的小孩唱一段黄梅戏,是司空见惯的事;白发苍苍的老人,更是黄梅戏的高手,不仅能唱,还能做出相当难度的表演,并能讲出“男花腔”“女平词”以及如何走好台步等戏曲理论。    记得在家乡种田务农的日子里,村庄上空几乎每时每刻都漂浮着黄梅戏的声音。    白天劳作之时,由于那个时期“公社化”的体制,乡亲们通常是集中在一起干活,一边干活一边就自觉不自觉地哼起了黄梅戏。那七仙女的“看人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段,似乎每个人都感到这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于是唱得深情、唱得悠扬、唱得够味。在出工、收工的途中,青年们走在空旷的田野中,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你一段我一段,此起彼落;男高音女高音,遥相呼应……一切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将人们劳作的困乏一扫而去。    夏夜纳凉之际,生产队的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带着小凳子和小凉床,来到村外菱荷飘香的塘边,不一会便自觉不自觉地唱起了黄梅戏,有独唱,有合唱,还有对唱,纳凉听唱的人,便将手中的芭蕉扇在腿、背上拍打蚊虫的同时,拍打出黄梅戏的节拍和鼓点,以作附和。父辈们对黄梅戏大师严凤英非常熟悉,每每说起,总是津津有味,如身临其境。    秋冬的夜晚,虽然人们很少聚集到塘边,但黄梅戏的声浪仍在村子的夜空中流淌。有笛声、二胡声、口琴声、手风琴声,不同的黄梅戏小段,在庄子的上空久久环绕,你辨不清她发自哪一家哪一户哪一个方向,一时间形成了世界上仅有的乡村自发的黄梅戏交响曲。    春节前夕,最是故乡黄梅戏的高潮。生产大队一定会挑选出二三十名戏技出众的农人,经过十几天的排练,一台演唱数小时的大小节目就非常完美了。新年伊始,则是各生产小队轮流搭起张灯结彩的露天高台,请大队的“戏班子”来表演节目。虽然隆冬的夜晚,寒风使劲地吹,甚至天上飘下零星的雪花,也吹不走那黑压压的不知从哪里赶来看戏的人群。    往事悠悠,如今我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哼起黄梅戏,就不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于是顿然充满自信和力量。    黄梅戏,故乡的情感在流淌!   (选自《散文百家》2009年第2期,有删改)   赏读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有关“故乡的黄梅戏”的劳动放“歌”、塘边献唱、村庄合奏、春节汇演四个情景,表现了人们对黄梅戏演出的热爱之情。   思考练习    1.文章第四、第五两段都用到了“自觉不自觉地”这个短语,试分析这个短语写出了人们对黄梅戏怎样的情感。    2.文章第七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你如何理解文章第八段中“只要哼起黄梅戏,就不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这句话?   【于仁耿/供稿】         参考答案   《故乡的黄梅戏》    1.表明黄梅戏已经浸到人们的骨子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常常就“自觉不自觉”地唱起来,表现了人们对黄梅戏的热爱之情。    2.这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侧面表现了人们对黄梅戏演出的热爱之情。   3.因为黄梅戏已经成为故乡的代名词,只要一哼起黄梅戏,就如同回到了故乡,使自己不再感到孤单。
范文十:我 与 黄 梅 戏
安庆市石化二小
我的家乡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
小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黄梅戏,只是觉得很好听,经常跟着爷爷学唱。长大后,我才知道,这种戏曲叫黄梅戏,安庆是它的发源地。
直到现在,我依然十分喜欢黄梅戏。打开电视机,我常常首先选择戏曲频道,尽情地欣赏黄梅戏。有时,我会和着乐曲轻轻哼上几句,体会一下黄梅戏那优美的曲调;有时,我会静静地欣赏,跟随演唱者一起进入戏曲的情境中;有时,我会坐在椅子或沙发上,边看边在心中默默地唱一小段。我还会在烦闷时,甩开嗓子唱一段黄梅戏,让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黄梅戏,其中,最喜欢《天女散花》这曲戏。
在这曲戏中,我最喜欢穿着红色纱裙的那位可爱的小姑娘,她圆圆的脸蛋,额前是整齐的刘海,后面的头发从中间分开,扎成了两个圆圆的冲天辫。大大的眼睛,像两颗精致的黑宝石,嘴巴小而红润,可爱极了!我太喜欢她了,看着她,我根本顾不上看别的人了。
每当打开电脑,欣赏《天女散花》这优美的戏曲,我就不知不觉陶醉在天女散花的情境里。我似乎也成了其中的一
员,随着旋律和她们一起翩翩起舞,边跳边唱,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门口,在高大的柱子间脚步轻快地绕来绕去,在云雾的衬托下,仿佛到了天宫一般。紧接着,大家来到了一座桥上,看着平静的水面,高声歌唱,那歌声似乎比什么都更响亮,更动人。
当她们排成两排,圆满地退出了,我才回到现实中,望着空空的屏幕,思绪万千……
黄梅戏被称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是家乡安庆的骄傲。而今,四年一度的黄梅戏艺术节不仅促进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而且对安庆的经济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生长在黄梅戏的故乡,要努力弘扬黄梅戏,让黄梅戏名震天下,让黄梅戏为家乡安庆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家乡的黄梅戏!
教师评语:
小作者生长在黄梅戏的故乡,从小耳濡目染,便喜爱上了黄梅戏。而且,这种喜爱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浓,或轻轻哼唱,或静静欣赏,或心中默唱,或在烦闷时甩开嗓子唱。黄梅戏成了小作者休闲、娱乐、解闷的法宝。喜爱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
接着,重点表达了对《天女散花》的喜爱之情。通过描写戏曲中
“红色纱裙”小姑娘可爱的形象和自已陶醉在天女散花那美妙的情境中,进一步表达了对黄梅戏的喜爱之情。细腻的描写使文章感情充沛。
文章未尾,表达了对黄梅戏的自豪感,以及对发展黄梅戏,促进家乡腾飞的期盼,使主题得以升华。
从“小时候”,写到“长大后”,以及“直到现在”,写作井然有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文章可谓写得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且有形象,有情境,有思想,有趣味,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指导老师:管云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这个名字的由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