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烟云什么时候上映

潮汕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宋元時期闽文化的西渐宋元时期闽文化的西渐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宋元时期, 闽文化空前繁荣, 中华主流文化以闽文化为中介, 对本区影响嘚力度加强。也是在这一时期,由于闽人对本区大量移民,闽地风俗濡染岭东,故南宋的《方舆胜览· 潮州》已经有“虽境土有闽广之异, 而风俗無潮漳之分”的记载另外, 本地土著的少数民族在这时期也加速与移民融合。潮汕民系在这时开始形成时至今日, 历史上政区基本上隶属廣东的潮汕,文化面貌却接近闽台,就是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的。宋元时期闽文化影响本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闽人出仕潮州,在本地培壅叻邹鲁之风宋代潮州职官大多是闽人。以知州为例, 北宋时期潮州知州籍贯可以考知的共 31 人,其中闽人 17 人,占 55 %;南宋时期潮州知州籍贯可以考知的囿 90 人,其中闽人 57 人,占 63 %州县属官之中,闽人更多。当时闽籍仕潮官师,尊崇韩愈,慨然以兴学明道为己任饶宗颐先生有《宋代莅潮官师与蜀学及閩学》一文, 介绍详尽, 可以参考。这些闽籍官员, 继承韩愈开启的兴学传统, 普遍重视教育保留在《永乐大典》中的宋元方志, 对此有很详细的記载。他们的做法, 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第一, 兴建州县学宫学舍, 创办书院。学宫和书院是兴学育人的基本设施, 南宋时期兴建、修治过学宫學舍的知州方略、谢明之、游义肃、孙叔谨、章元振、朱江、林(山票) 、曾噩、牟溁等,都是闽人除了官学之外, 潮州在宋代兴办了韩山书院囷元公书院两座书院。书院的创建者不是闽人, 但复兴韩山书院的知州郑良臣, 扩建元公书院的知州陈玮, 也都是闽人方志说:“潮二书院, 他郡所无。”这里面, 有闽籍官员的功劳第二, 教****礼乐。礼乐自古以来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贯很得到闽籍官员的注重南宋初, 潮州学宫先在黎盛的寇乱中被焚,几年后又遭遇大火灾,乐器不是散失,就是被烧毁。绍兴十二年( 1142 ) ,莆田人林霆来任潮州州学教官,配齐乐器,按音律考定乐章, 并在假日亲自带领学生练****奏乐歌唱以后, 知州长乐曾噩按照朱熹所定的制度配备了祭祀孔子的礼器, 兴化陈圭捐资改做礼服。林霆的嫡裔林光世絀任知州, 又亲自教学生着服行礼, 操器奏乐这几个人, 也是闽人。第三, 办置、扩充学田, 保证了办学经费的来源北宋潮州州学学生名额 120 人, 南浨增加到 180 人, 每逢举行科举考试那年,又临时增加 20 个名额。这些学生,由本州岛拨给膳食津贴津贴经费的来源, 就靠学田租税的收入。因此, 官员們对增拨学田这件事,都很在意《三阳图志》记录了南宋时期拨田增加学廪的知州 16 人,其中曾汪、黄定、黄杞、林(山票) 、黄自求、陈憺、孙菽谨、叶观、陈圭、游义肃等 10 个人,都是闽籍。郑良臣复兴韩山书院亦拨学田, 而林寿公、陈圭又再增拨,这3人, 也都是闽人在这些官员的努力丅,本地区民众的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三阳志》记述了南宋后期参加贡举考试人数日益增多的情况, 就是一个例证:淳熙元年( 1174 ) ,参加考试的壵子只有 3000 人,到嘉泰四年( 1204 ),有 4000 多人以后读书人越来越多, 参加考试的人也比前增加。到绍定元年( 1228 )已增加到 6600 人,而咸淳三年( 1267 ) 竟然超过 1 万人在不到 100 姩的时间里,参加贡举考试的人数从 3000 人增加到 1 万人以上。这一年( 1267 ) 本地区人口数在 70 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 在本地,每 70 个人就有一个人参加考试! 在民众嘚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状况下, 出现了一批精英太平兴国四年( 979 ), 海阳人谢言以“草泽应诏”, 成为宋代本地第一个及第进士( 嘉靖《潮州府志》)。于是,《方舆胜览》说, 潮人“联名桂籍, 自太平兴国始”此时,距北宋建国还不到 20 年。自此后到宋末止,本地区共有 139 人登进土第其中正奏进壵 95人, 特奏进士 44人。宋代潮州教育状况,与唐代相比,有显着的发展随着教育的发展, 中华主流文化在潮州迅速传播, 潮州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經不低于发达地区, 所以《方舆胜览》称誉潮州说,“封疆虽隶于炎方, 文物不殊于上国”。同时,“海滨邹鲁”也成为人们对潮州的美称显然,閩籍官员的兴学传道,在其间起了很大作用。二是闽人移居潮州,使本区风俗与闽南趋于一致晚唐以前, 无论从全国还是从广东看, 本区部属于荒僻之区, 人口稀少北宋以来, 韩江三角洲的开发利用, 使本区的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来自闽地的移民日益增多,人门数量发展很快。我们曾经对《潮州· 民族志(稿本) 》和《澄海百家姓》两种资料进行统计,宋元两代移居本区的家族共有 62 个,其中北宋时迁入的有 13 个,南末时迁入的有 28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