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感觉戴圆帽,很像尼姑和济公帽子的折法图解的孩子举

刘靖安,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2003年以来,曾在《小说界》《百花园》《青春阅读》《佛山文艺》《小说月刊》《古今故事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发表作品60余万字,多篇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故事会》《读者》等转载。作品多次入选《2006中国年度小小说》《2007年中国年度小小说》等选本。曾获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小小说年度评选二等奖等近二十个奖项,出版有散文诗集《心悸的音符》和小小说集《风铃丁当》《直立行走的羊》《捉阳光的女孩》《挂在树上的银子》《桃花扇》《说聊斋》。...
平实而快乐的作家&&& ——刘靖安印象&&& 罗伟章&&& &&& 靖安跟我是同乡,但我们在故乡的时候并不相识,让我们在异地结交并成为朋友的,是小说。确切地说,是小小说。记得是2002年初,我在《百花园》发了篇小小说,叫《独腿人生》,靖安写了篇读后感一类的文字,也发在《百花园》上,此后过了大半年,他从新津来成都找我,打电话约我去某茶社相聚。那段时间,我内外交困,不想见人,但既然是老乡,人家又读过你的小说并且写了评论,不见真有些说不过去。我郑重其事地换了装,乘车往那家茶社赶。他在茶社外面的马路边等我,彼此自我介绍后,我禁不住暗地里多看了他两眼。我这么看他,不是他长得漂亮,而是他的平实让我喜欢。他个子不高,留着并不整齐的胡子,穿着深棕色的、已经很陈旧的皮夹克。我心想,早知道他是这么一个家伙,我就没必要那么费心劳神地换装了。&&& 直到那时候,靖安也没怎么写过小说;散文是写过一些的,据他自己说,我在故乡一家市级报当编辑的时候,还发过他一篇散文。但小说的确没怎么写过,只是在他的身边,已有了一大群写小小说的朋友,第一次和他相见,在场的就有二十人左右,那些人我一个都不认识,但我心里很感动。创作是一件很孤独的事,当你看到有那么多人都跟你一样,躲在各自的森林里从事着严肃的思考,情不自禁地就会涌起一种贴心贴肺的慰籍。同时我想,靖安真有本事,他竟然有这么多朋友!这证明,大家都是喜欢他的。&&& 一个平实的人,必然有其可取之处,许许多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从平实中来的。最好的文学作品,也是在平实的灵魂里孕育的。当然,靖安还远没有写出他最好的作品,但他写小小说的时间那么晚,可近两年取得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他在《百花园》、《小说界》等发表了上百篇作品,诸多作品还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其中《让我背你过河》获全国第二届小小说评选二等奖,《男保姆麦竹》获《百花园》全国第三届小小说金奖大赛优秀作品奖,听说,《百花园》及《小小说选刊》总编辑杨晓敏先生也在表扬他,说他不错。靖安的确不错,他对文学的热爱是天生的,抵抗世俗诱惑的定力,则考验着他灵魂的硬度。事实证明,他经得住这份考验。他一边认真地教书,一边坐在电脑前,勤奋地抒写他的热爱和思索,他的生命也便由此得到了延伸和扩展,世界在他面前也便多开了一扇窗户。&&& 对此,他自己很满意。他可以把工资一分不剩地交给老婆,稿费则用来抽点烟,喝点酒,结识一些朋友。这种生活使他快乐。他本来就是一个单纯的人,就是一个渴望快乐的人,他把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看作是成就幸福的全部保证。这非常好。因为快乐是精神健康的条件和可靠标志,它同苦恼、沮丧、忧郁和恐惧等并发症相对立,是作家打量世界的温暖角度。再说,他是那么清晰而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才具(这在作家队伍中很不容易),因而没有野心,作品发表一篇了,转载一篇了,收到一点稿费了,他就很高兴。这样的人真是可爱的。&&& 我曾对他说,我们四川东北部的故乡,是古巴人聚居地区,我们都是巴人的后裔。巴人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民族,武王伐纣,汉王伐楚,都曾以巴人为前驱,并取得辉煌的战绩,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勇敢的;巴人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打败了强大的殷商劲旅(“歌舞以凌殷人”),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浪漫的;后来,巴人在三峡一带神秘失踪,失踪得那么干净彻底,这说明勇敢和浪漫,并不足以征服命运……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滴鲜艳的血,这滴血的歌哭悲欢,都应该摇响我们神经的铃铛。我对靖安说这些,是在暗示他:文学是很大的,你写小小说,也要力图写出气派,写出小中的“大”来。但这些话我不会深说,因为我害怕破坏了他的平实,更害怕破坏了他的快乐。究竟说来,与心灵的狂妄、困倦和暮气相左的平实与快乐,不是简简单单地表现为一种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善,一种深度的行为素养,是生命的支柱之一。这比“野心”可贵——至少也能与荣誉感等量齐观。更何况,靖安不是正在稳步地朝前走吗,他的小小说作品,不是已经得到读者的喜爱和专家的认可了吗。&&& 因此我觉得,像靖安这样做一个平民化的、不装腔作势的作家,不仅是好的,也是难得的。&&&
序《风铃丁当》&&& 李永康&&& &&& 汪曾祺在论小小说是什么的时候说:小小说是短篇小说和诗杂交出来的一个新的品种。它不能有叙事诗那样的恢宏,也不如抒情诗有那样的音乐性。它可以说是用散文写的比叙事诗更为空灵,较抒情诗更具有情节性的那么一种东西。它又不是散文诗,因为它毕竟还是小小说。&&& 这种说法间接地回答了我关于刘靖安先生何以在三年前的一次与几位小小说作家的偶然相遇,便滋生了创作此类文体的激情。小试牛刀之后,越发不可收拾,文思泉涌,短短几年,一百多篇作品散布全国各地刊物,居然很快便闻名小小说文坛,并荣任几家网站的要职,担任小小说作家网“网校”的辅导老师,作品获全国年度评选二等奖及郑州小小说学会优秀奖,等等。话到此处,读者诸君早已心知肚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不知道,如今的靖安还会不会在心底里时常念叨散文诗,但我确实以为,是那一段写散文诗的经历成就了他,并使此君的小小说具有诗的特质。&&& 不信,请看:&&& 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朵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敲雪》&&& &&& 咋一看,好像是父亲很有雅趣。“听雪”确实妙不可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连“瑞雪兆丰年”也变成了忧心。“一切景语皆情语”。再看:&&& 你叫什么名字?男孩问。阳光呀,你不是知道了吗?女孩说着,仰起脸,举起收回的拳头,缓缓松开。女孩的脸上,流动着一种金色的幸福。“我听到阳光扇动翅膀的声音了。”男孩说。《捉阳光的女孩》&&& &&& 接下来,女孩说男孩很有诗意,男孩还听到蜻蜓和蝴蝶的声音。两个纯真人的对话,让你感觉是来到林密幽深处遇一山泉,听见淙淙的流水声。又如:&&& 小篮子,不要说了,我明白,我明白你的意思。山爷抚着婶子的额头说。&&& 村长在后面扶了婶子的背,山爷把婶子背到了门前的小树林里。&&& 找根树枝,画一条线出来。山爷对村长说。&&& 哧哧哧——村长就画了条泥线。村长很用力,画出的泥线很深。&&& 短了,再画,画碾子河那么宽!山爷又说。&&& 村长接了线头,哧哧哧——拖一条长线滑向远处。《让我背你过河》&&& &&& 这里有小说的丰满和诗的韵味,既有流动之美,又蕴涵着一种洗炼。&&& 文坛上因写诗而爱上写小说的多多,可转型成功的少之又少,但每每成功了却多有不凡的表现。刘靖安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本想就此打住,忽然感到有必要再哆嗦几句题外话:一个人要对其内在生活和行为动机了若指掌是极其有限的。所以,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其小说理论《小说面面观》一书中说:“小说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它真正地揭示了人物返观自身的内心活动。”“小说家可以比心理学家教给你更多的人性知识。”小小说能做到多少呢?小小说作家当深长思之!&&& 是为序。&&&
人性注视与诗意想象&&& &&& ――读刘靖安小小说&&& &&& &&& &&& &&& 刘靖安是中国小小说领域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作家群中不可忽视的一位小小说作家。从事小小说写作三年多时间来,分别在《百花园》、《小说界》等报刊发表了一百多篇小小说,其中多篇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并获得了“小小说金奖大赛”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创作奖,可谓成绩骄人。但这样的成绩对刘靖安而言并不是偶然撞上的――虽然从事小小说写作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但他为这种创作爆发做准备的时间却远远多于三年。&&& &&& 这种准备,很大一部分就是他此前的散文诗写作。纵观刘靖安的小小说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散文诗写作的操练对其小小说创作所带来的绵长而深刻的影响,这影响既体现在其小小说的语言和对题材的感受方式上,也体现在其进入小小说创作的情感基调上。“他唱着生命的恋歌,恋人,恋土地,痴痴无悔地唱,喉管中淤了岁月的沙砾,眼中集结了热血的精萃……”(罗锡文序刘靖安散文诗集《心悸的音符》),这种情感基调不仅贯穿着刘靖安散文诗的创作,也深入到了其随后的小小说创作中。以这种“痴痴无悔”的深情之恋为底蕴,刘靖安用平实而又具诗意的笔触,将生活中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植入其一系列小小说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清晰而驳杂的生活图景和生命图景。这些图景所凸显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虚假与丑恶的鞭笞、对自然和土地的亲近、对人间深情充满敬意的靠近,让其作品不但散发出了人性光辉的温暖,也传递出了一个作家通过作品的价值指向和道德坐标而对社会和生活所发出的声音。&&& &&& 从叙事上来看,刘靖安的作品大多是市井而琐碎的,没有宏大题材,也没有厚重题材,但是其小说却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冲击力和批判力,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刘在创作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借用了人性的天秤。“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摆在人性的天秤上。”(加缪《荒诞的创作》)借用这天秤,刘靖安将其看似散乱的作品聚在了一起,给了这些作品一个充满关怀的审视目光。有了这目光的审视,其作品不管是写男女感情还是人事纠纷,不管是写扬善还是惩恶,都能让我们看到清晰的价值走向――那就是对人性之美、人心之善和人间之真情的赞美、憧憬和讴歌。《范篾匠》中范篾匠用智慧惩恶的快意、《让我背你过河》中山爷和婶子爱的深情和遗憾、《空位上有人》中老人的深情和肖老太化冰的温情、《祭娘》中异姓兄弟对偷鸡的肖建明的化仇恨为关心的转变、《补鞋匠的爱情》中萧师傅对桂香无怨无悔的深情、《男保姆麦竹》中麦竹将遥控车轻轻放在女人家门口时内心的明净、《春天,那片雪花》中近乎于童话的纯情和真情……,吹出的都是一股股心灵净化之风。同时,与上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证美相对映,刘靖安也在《刀》等作品中以展现人性扭曲的方式,对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进行了嘲讽和批判。与这些作品的价值取向相连,刘靖安在证美的小说中大多运用诗意、优美的笔触,让人在感受意蕴美感的同时,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而在讽丑的作品中,则多采用沉郁或揶揄的笔法,在字里行间植入了作者的批判。&&& &&& 在高唱人性颂歌的同时,刘靖安还在如《敲雪》、《失踪的土爷》、《蛙声如浪》等很多作品中写到了对土地和自然的亲近,并在这亲近中通过人物命运的展示,将笔触更深地触及到了人心灵的栖息之地等存在本质的命题。这种展现有《敲雪》般的温情,也有《蛙声如浪》、《失踪的土爷》般的悲情。《蛙声如浪》中,二秀在城市里听着阿文在田间采录的蛙声痛哭,并在慌乱中将磁带扔进垃圾桶,其内心深深的失落不仅反映出进城打工者无奈的命运选择,更将他们进城后因抛弃其心灵的栖息之地而产生的痛楚丝丝入扣地揭示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忧伤的情感体验空间和命运反思的空间。&&& &&&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美和善的痴情,以及对土地和自然的亲近,让刘靖安的许多作品具有了诗意的想象,这些诗意的想象在增强作品朴实、厚重的质感的同时,也让作品具有了飞翔的轻盈。在《失踪的土爷》中,被儿子迎进城里居住的土爷有一天吃晚饭时突然说闻到了稻香,而儿子所居之地离郊区尚远,要闻到田野里的稻香纯属无稽之谈。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诗意想象,将土爷对土地深入骨髓的眷恋和牵挂,以及土爷和土地如兄弟一般的息息相通刻画得深刻而淋漓尽致。从实处看,这一细节可以理解为一个浸濡于乡间劳作几十年的老农身上对农事的季节性反应;从虚处讲,它完全就是人对土地付出深情后深入骨髓的天人感应。在《找腿》中,二狗坚持认为他那条被锯掉的腿是丢下他独自散步去了,而让他的恋人三秀在雨天给走掉的腿送把雨伞,其荒诞中透出的酸楚,是实写的笔触很难抵达的。这样的诗意想象,在刘靖安的小小说作品里还有很多,它们虽有荒诞之处,却并不荒谬,而且意味深长,可谓其创作中的灵气闪现。&&& &&&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刘靖安在目前的创作中还存在着某些题材随众、眼界不够宽广的问题,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创作是作家将“对别人的观察和对自己本身的了解或多或少巧妙地结合起来”(见莫里亚克《小说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对生活观察不深、对别人观察不深、对自己了解不深,都会在不同程度制约作家的创作。如果刘靖安能进一步加深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观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创作更独立,相信其创作必能更上一层楼。&&& &&&
川人的抗战作者:郑光路(著名作家,学者)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下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300万川军出川抗战,64多万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川军同全国同胞一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曾对川军抗战和牺牲的川军将领曾作过高度评价。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必将成为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灿的一段历史……谨以此文纪念“七·七抗战”67周年!           惊人数字: 300 万川军出川抗战  “号外!号外!买号外!7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借口演习中一军曹失踪,侵入宛平县城,我卢沟桥守军吉星文团当即奋起抗战,抗战爆发了!” 1937年 7 月 8 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极为罕见的急促吼卖声……原来只在两小时前,成都  《新民报》主编李有伦匆匆从省政府跑回春熙路报社,一上阶沿便气喘吁吁叫道:“卢沟桥昨天打燃了,赶快出号外!”李有伦摊开手中的中央通讯社所发电稿,心急火燎地组版、校样、开印……总计不到 40 分钟,《抗战爆发了》的号外即出来了。报馆人员全部出动上街叫卖,半小时之后,便撒遍了市区的主要街道。一批报童还甩开光脚板师跑二十里,把“号外”卖到华阳县、中和场等乡下。“号外”只比巴掌大一点,但它及时传播了石破天惊的新闻,把成都震动了!一群群的人拿着“号外”奔走相告,群情激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立刻响遍城乡……   以上情景是年愈八旬的老报人魏道尊先生对我讲的龙门阵。日前,国内著名图片收藏家王新禧先生也给我寄来两张图片:一张是被日寇强奸并碎尸的阜平县罗峪村 22 岁的妇救会主任刘耀梅,日寇万般折磨她后砍下头颅,并从她躯干上割下肉带回去包饺子和烤吃;另一张是日寇将木棍插入一位被轮奸致死的中国姑娘阴道内……只要一想到日寇种种暴行,就不难理解当时我们四川同胞为啥会如此同仇敌忾了!  1935年 5 月后,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试图吃掉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川军。看似“面带憨相”的四川省主席刘湘,其实极懂纵横捭阖之术,他想尽办法对抗老蒋,组织武德学友会(励进会)稳固部属,联络各色反蒋势力。共产党人郭秉毅、张曙时、田一平、罗世文、李一氓等先后到刘湘部工作,对刘湘产生很大影响。中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深合刘湘之意。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8月 7 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据杨续云先生回忆:会上各方主战主和犹豫不决,刘湘慷慨陈辞近 2 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会后,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亲临刘湘寓所访问,赞誉他积极抗战的决心。  他回成都后, 8 月 25 日发布《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巨大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川军各将领纷纷请缨抗战。  1937年 9 月 5 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省各界在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刘湘、邓锡侯等将领莅会讲话,表示抗战决心。几岁小学生也留着泪水上场致词;四川大学师生赠送16面“抗敌先锋”锦旗和除赠旗毛巾2000张;妇女会赠手巾250打……  纵队司令唐式遵此时一把推开麦克风,走向台前激昂慷慨陈词,吼声响彻全场:“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他朗诵了才写不久的一首诗以明其志:“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打内战时唐式遵被人骂为“唐瘟猪”。但此时的唐司令官悲歌慷慨,颇有易水送别之慨,少城公园内数万军民泪如雨下、掌声如雷……  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 40 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居全国之冠。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曾写过《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书中记载川军出川人数令人震撼:抗战 8 年中,四川(包括西康省及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的10万余人)提供了近 300 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 1405 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  由此想到以抓壮丁为题材的电影及近年来什么“王保长”之类电视剧。当时国民党统治腐败,各级官吏、党棍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一些官吏豪绅的纨绔子弟,贪生怕死不愿当兵上前线,出钱买人顶替,“卢队长”、“王保长”之类人物趁机捣鬼的情况确实不少……  但必须认识到:老百姓反对的,只是各级恶势力国难当头,却趁机乱搞抓壮丁的“买卖”吃黑钱。实际上,这种“抓去”的壮丁只占出川军人的少数,大敌当前,四川广大民众不甘当亡国奴,无数热血青年都是自愿应征参军奔赴前线的。当时也制订有《出征军人家属优抚条例》,有安家费、免征免税、保护军婚等内容。  因此,四川各地热血青年踊跃从军的高潮从未间断过,“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上前方”的事例甚多。如共产党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1943 年 11 月 21 日第 3 版上刊登:新津县的爱国模范、 72 岁高龄的高尚奇,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他将 4 个儿子中的 3 个先后动员去参军抗日,仅留老三高光田在家做小生意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  又如曾被誉为“模范父亲”的安县王者成,送其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时场景更催人泪下:他赠送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他在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往勇直前,勿忘本分!” (见《绵阳文史资料选刊》第1辑)  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四川在1个月内征4万五千名优秀知识分子当兵,飞印缅补充远征军。四川无数大中学生和公教人员群情激昂“泣请从军”,很快就有4万多人奔赴前线……  如被某些“戏说”误导,以为出川军人都是不愿上战场被强“拉”去的壮丁,这实在把严肃的抗战历史庸俗化。300万川军将士,如果不是出于精忠报国的愿望,他们能那样义无反顾地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吗?那些血洒疆场的川军将士九泉下也会不平的!           惨烈牺牲:川军伤亡64万余  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世界”。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 10 月 15 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为副总司令;邓锡侯为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 11 月 28 日转至湖北汉口万国医院。他自知病已不支,曾在纸上含恨书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两句杜诗……1938年1 月 20 日,刘湘去世,终年仅 48 岁。死前他留有遣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1939 年 9 月 19 日在成都为刘湘举行极隆重国葬典礼。刘湘力主抗日、抱病出征的壮举,为他晚年写下最光彩的一笔。  打内战时的川军,很多人是“吊儿郎当双枪将”(破枪加鸦片烟枪),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不堪一击”……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日救国”感召下,出川后军纪严明,沿途鸡犬不惊,深受各地民众欢迎。抗战八年中,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十分之二,打了无数恶仗、付出最惨烈的牺牲!  川军出川后,最先抗敌的是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在淞沪战场的血战。据何聘儒先生回忆:26师装备可怜,“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伤亡惨重,战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仆后继、毫无惧色。军士“刘芳第二次重伤时还在说:‘为抗日牺牲,死而无憾!’”255团中校营长,代理团长强兆馥左腿被敌弹打穿、颈部中流弹,仍坚持指挥……该师官兵就是英勇顽强地鏖战了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护抗战的七十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该师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共伤亡250余名。每个连留存下来的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四千多人,这场仗打后仅剩下六百多人!  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这次也在淞沪抗日前线也立下大战功。10月15日,804团奉命收复失掉的阵地。团长向文彬率部当夜恶战,夺回了阵地,但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1人,连排长非伤即死,无一幸免,排长剩下4个,士兵只剩120余人!向文彬在“一天中的三小时内,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晋升少将”,被认为是川军勇于临危受命,誓死卫国的突出代表……  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122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四千余人。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13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感慨地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我查阅繁多史料,川军中广大川军“不把日寇驱出国境,誓不生还”,催人泪下动人事例举不胜举。抗战八年中,川军为挽救国家危亡与日寇鏖战,牺牲巨大。据何应钦的统计: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这又居全国之冠!  由此我又联想到什么“哈儿军长”“哈儿司令”之类,出川的忠勇川军被演得如同小丑闹街、洋相百出……把重大而严肃、鲜血浸透的四川抗战历史,肆意戏说丑化,无论用何种理由辩解,都是说不过去的。我熟悉的一位专搞电视剧发行的朋友对我说:当时“军长”“司令”的电视剧,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愿买映者少得可怜!这些丑化抗日军人的所谓“方言喜剧”,理所当然地受到不仅是四川、而且是全国绝大多数观众的冷落和斥责!           艰难困苦:后方人民共赴国难  八年抗战岁月漫漫,整个中国的钱粮支撑,就主要靠“陪都”所在地的四川这个“大后方”来负担了。抗战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以八年抗战总计,国家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  这么多粮食,是四川百姓勒紧裤腰带奉献出来的!1941年四川省田赋管理处长甘绩镛行经南、潼道上,在一处茅草房前歇脚休憩,问一个老农民:“今年收成和生活情形咋样?”老农回答说:“老天爷不作美,我们经常以苕藤菜叶和杂粮充饥。” 甘绩镛又问:“粮食不够,还给国家纳粮吗?”老农民说:“我应缴的粮食都缴了,左邻右舍都是这样的!” 甘绩镛问:“你们自己都填不饱肚子,还有啥余粮缴公呢?”老农慨然说:“军队去前方打仗,没粮食就吃不饱,就是有条命也不能拼啊……只要能打胜仗,赶走日本鬼子,能过太平日子,我们老百姓暂时吃苕藤树叶,也有想头,比起日本人来抢我们好多了!”还有一个农妇,儿子出川抗战,她孤身一人无余粮交公,把陪伴自己的一只猫儿卖了买粮交公,说:“我儿子爱国,我也要爱国啊!”  当我读到这些史料时不觉眼湿欲泪,四川普通民众,与“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贪官污吏对比,天壤之别!为平息民愤,当局曾严惩囤居奇者,前成都市长杨全宇因囤积大量粮食,日在重庆被“最高当局”敲了“沙罐”(脑袋)。省政府通令:凡从事非法交易者,一律“处以极刑”。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不是空喊一些口号能奏效的……   战时粮食奇缺,全川物价暴涨。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粮、糖、盐、火柴等,都曾限量供应。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寒线上。  万般困苦艰难的情况下,四川百姓们仍加紧耕种、生产,支援前方。抗战军队的军火枪械,穿的军衣等,当时主要是靠待遇菲薄的四川工人日以继夜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川江上赤裸上身的航运船工,吼着悲壮的川江号子、积极运输部队、军粮、难民和军需、民用物资……  到抗战中后期,国家财政困难万分,军费紧张,全川又掀起了献金高潮。1944年春,国民政府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到川中各地劝导节约献金,进一步推动了献金运动。这年1月17日,“成都市各界民众献金救国大会”在少城公园内行。从张群、余中英(市长)等官员,到市民、商人、教师、静环等川剧艺人……无不踊跃捐献。最催人泪下的情景出现了:只见一长串衣不蔽体、瞎眼跛脚的乞丐,一个挽一个踉踉跄跄把乞讨来的全部铜元、镍币,叮叮当当放进“救国献金柜”里,然后蹒跚下台……全场哭声顿起,争先恐后地掀起又欢迎光临:
#1: 无主题 ——
一轮献金高潮!  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表的不完全统计,抗战中四川各地献金总额为5亿多元。这些钱,是四川人民一滴一滴地挤出来的血!这笔巨款,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1940年9月后,重庆正式定为中国战时的首都(陪都),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日本人深知“中国大后方”四川的重要,对四川的轰炸前后持续了6年多时间,四川老百姓承受了巨大灾难。据统计,日本对四川的轰炸共有26000余人被炸伤,22500余人被炸死,财产损失难以统计……我从记事起,“跑警报”这三个字就是父辈嘴巴头常唠叨又很有恐怖味道的名词!  中央军校毕业的方学熙先生是我的初中体育老师,他讲:1939年6月中旬的一个午后,日寇18架新式战斗轰炸又空袭成都,横冲直闯。突然,云层上出现一架双翼小型飞机,直冲敌机群俯冲扫射。敌机惊惶失措队形大乱,四处窜逃。这架小飞机自杀式左冲右突,频频开火。跑警报的市民忘了空袭危险,翘首天际绷紧心弦,参观这场以寡敌众的空战。敌众我寡,小飞机不幸被敌击落,市民悲声四起……烈士叫石大陆,中央军校十期毕业,抗战中历经多次英勇空战。其父石杰将军,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曾与蒋介石,张群同学,当时任中央军校技术总教官。儿子殉国后,他没有流下一滴泪,仅抱着烧焦了的英雄遗体,拍下一张永志不忘民族仇恨的照片……   盟军要配合中国空军作战,从1943年12月起在成都周围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温江、德阳等地,新修或扩建轰炸、驱逐机场,工程浩大艰巨,共动员民工150万人参加。曾管理修建温江黄田坝机场的黄维德先生回忆:“应征民工抗日情绪甚高,不少是自愿要求参加的,开工你追我赶,工效很高……我去工地厂听见黄龙溪来的两个女民工,边挖边摆龙门阵,一个说:‘我家男人当壮丁走了,保上没有喊我,是我自己要来的’。一个说‘修机场是从天上打日本,让日本人也跑跑警报!大家多凑一把力,早点把日本人打跑!”修抗日机场是全民动员,诗人流沙河先生讲:他当年才13岁,也身著土黄布的童子军装脚穿草鞋,腰悬搪瓷饭碗,和同学们高唱《中国童子军歌》,雄纠纠地走到“民工如蚁”的广汉机场劳动……  但有些地方官员腐败,视民工如愚民,克扣食米甚至滥加打骂。我文革年代当知青,下乡就在邛崃桑园机场附近,常听老农民摆当年修机场的旧龙门阵:吃饭是盐水泡菜下糙米饭杂粗糠,如同喂猪,又不卫生,常患痢泻;寒冬腊月,民工衣单被薄挤住工棚,挤偎御寒、虮虱成堆,人人长“干疮子”(疥疮),因痒抓而血痕遍体……轻病转重又无药可医,死了如无亲属领尸,工程处就近挖坑掩埋如死狗……  就是这些衣衫褴褛忍饥忍饿的民工们,流血流汗,硬是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原始工具,在半年时间里就修建好各个机场!日,第一批B29轰炸机群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飞到日本钢铁中心八幡市上空投弹,八幡霎时变成火海……这是从中国第1次完成远程轰炸日本本±,是日本人做梦也没预料到的!到这一年底止,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的B29飞机对日本本土及其占领地共计投下炸弹三干六百二十三吨,令日本法西斯胆寒……              四川抗战将永垂青史  日,日本政府广播以凄哀声音播出向中美苏英等盟国宣告投降书——傍晚后,报童拿着各种报纸的“号外”飞跑笑吼“号外!紧急号外!日本投降了!”   这成为四川抗战史上最后一个难忘之夜、狂欢之夜! 消息迅速传到各州县,男女老少涌向街头、场镇,大跳大笑大唱,连不相识的也互相拥抱,到处都在敲锣、打鼓、敲铜盆,鞭炮彻夜、火把游行……抗战牺牲者的眷属则泪糊满脸大声狂叫亲人名字:“日本鬼子投降了,你该安心九泉了!”  岁月如水,抗战慢慢成了历史。  文革“破四旧”运动中,日,成都各校红卫兵高呼呐喊来到南郊公园挖了刘湘的“老坟”,把刘的遗体从棺材拖出焚尸,幸亏公园工人邓生元是个有心人,打扫场地时将刘湘骨灰扫拢埋藏在墓西侧墙边……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省、市“统战部门和“对台(湾)办”,将所埋骨灰挖出,重立塔碑:“抗日战争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刘湘之墓”。  当年300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了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日,成都东门城门洞建立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川军将士阵亡纪念碑”,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长期为成都市民敬仰……  我的家从小就住附近,幼时常听父辈讲传说:有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单薄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元的小摊子前,看来是又冷又饿,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元……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元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那个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元罗!消息传开,百姓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又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元,到铜像前祭奠……童年时的我,听后哭了;行文此处,我两眼再湿。这哪是传说?这是四川民众对出川抗战牺牲将士的深切悼念啊!  1966年“文革”时,这座成都标志性建筑,又以铜像是“国民党兵痞”的罪名被砸碎……日,市政府将塑像重塑于万年场。  日,83岁满头白发的日本老兵盐谷保芳,是抗战结束55年来首位赴川谢罪的日本老兵。他刚到成都,就驱车来到“川军将士阵亡纪念碑”前,用黄白菊花扎成的花圈恭恭敬敬地献上,深深低垂脑袋忏悔。他坦言,4年的侵华生涯中,死在自己枪下的中国军人不下10多人。悔恨的泪水涌泉而出,他说:“我还要让日本年轻人了解我们这代人在中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明年,我还要带20名日本老兵到四川来谢罪!”  站在这座神圣的铜像下,会让人耳边响起那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座铜像,不就是当年四川人民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吗!  随着城市建设,听说这座塑像又将搬迁,据说还要搬到二环路外……连一个曾是侵略者的日本老兵都如此珍惜这座铜像,我们四川人有什么权力漠视这座历史的象征?!  作为一个整理四川地方史多年的普通市民,我向有关方面郑重建议:将塑像迁至南郊公园,与刘湘墓连为一体,增添四川抗战纪念馆,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的“抗战纪念公园”,这里必将成为吸引无数中外人士和足以让四川人自豪的名胜之地!中国神话之诸神起源100亿年前,没有天没有地,整个宇宙是混浊的一团。突然间窜出来一个巨人,他的名字叫盘古,他手握一把巨斧,用力一劈,把混沌的宇宙劈成两半,上面的是天,下面的地,从此宇宙有了天地之分。盘古完成了这样一个壮举,累死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毛发变成了森林和草原,骨头变成了高山和高原,肌肉变成了平原与谷地,血液变成了河流。   公元前1万5千年--前7724年燧人氏从昆仑山向四周迁徙。  公元前7724--前6352年,伏曦氏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创造了八卦,懂得了结网捕鱼。他的老婆叫女娲,是人面蛇身。他们带领中华人种发展出第一种文化但是人们遭受了一次大天灾(西方说是他俩受到蛇的诱惑被赶出了伊甸园)只省他俩人。过了很久她倍感到人间只有他们夫妻两个太没劲了,于是用泥巴捏成人样,一吹就变成了真人,于是人类就诞生了。他们创造了文化。后来东北方向的天塌下来了,她就炼五色石补天,由于五色石乃冰块凝固而成,所以中原地区刮东北风时特别冷。  公元前4513年,在今河北涿鹿出了一个伟人叫姬轩辕,号称黄帝;淮阳出了一个伟人叫神农氏,号称炎帝。炎帝有个女儿在东海被淹死,山西长子县有一只叫精卫的鸟,衔西山的木石去填东海,估计没有成功。炎黄结成同盟,在今天的河北涿鹿与蚩尤展开大战,蚩尤战败,炎帝九世帝夸父又与黄帝战被打败黄帝成为天下之主。死后又成为宇宙万物之主,后人只有得到他的保佑才能得到幸福/快乐/自由/等等。蚩尤部下少昊鸷总理三苗九黎旧部创大汶口文化再南逃到中国南方,成为苗族、藏族、越族的祖先,又有一支迁到澳洲及南太平洋诸岛,少昊玄枵/蚩尤/危/虚北逃东北亚再迁徙北美洲,少昊昌意西迁与夸父联姻;炎帝九世帝夸父牺牲夸父族西迁黄土高原再拓殖东北亚又迁南美洲,于秘鲁立查文国;神农氏末帝参卢榆罔则迁到湖南居住,是楚国人的祖先;黄帝则住在中原,是华夏族的祖先称黄帝,人类的主宰天下文明的创造者,创立云篆,统一文字,统一历法,颁《调历》等等。  西迁诸族在黄土高原的最后接受黄帝的统治,黄帝说:如果你们成心悔过我就把西海边的土地赐给你们,赐他成为宇宙万物的主宰我的子民。所以他们就努力向西发展形成一支灰色人种(这是西方人不想承认他们是黄色人种/中华人种而故意编造的)、西迁诸族有一支不思辛苦迁徙到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是为苏美尔 人,他们有伏羲女娲(就是亚当夏娃)神话/洪水神话等传后世,创造了西亚文明。西迁诸族又有一些迁到南亚印度成为达罗毗茶人创造印度文明。又有一支迁到英国创造巨石阵文化。又有一支迁到埃及与黑人创造埃及文明。留在中亚的与白种人混血变成雅利安人,把中华文明传道了白种人那里。把原始白种人驯化成野蛮的白种人。到公元前2000年他们已经发展到整个亚欧草原,他们又分别进入印度/伊朗/意大利/阿拉伯半岛,灭亡西亚与希腊文明。  公元前22世纪起全天下又发生大洪水,西方人说是黄帝为了惩罚人们,只有诺亚一家逃过了这次洪水。只有华夏族的大禹率领华夏族治服了洪水,不用象以前或天下其他民族一样只有逃跑/淹死或黄帝帮助他们。  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奉黄帝/蚩尤/炎帝(女)为三位主神创婆罗门教。进入西亚的一支雅利安人还信奉黄帝(上帝)还记得黄帝说过的话,记得自己是生来有罪的人通过努力悔过/赎罪自认为是真正黄帝(上帝)的唯一子民,一直向西到达巴勒斯坦以为就是黄帝(上帝)赐予他们的土地,就在那里住下发展为犹太人。  公元前2500年,共工氏与姬颛顼(黄帝的孙子)争帝失败,怒而触不周山(昆仑山),把天柱和地维给搞断了。所以天向西北倾斜,星星凑近西北;地向东南倾斜,江河流向东南。  公元前2400年,帝喾在位。他有两个老婆,一个叫姜女原,生子叫弃,是周文王的祖先;另一个叫简狄,吞鸟卵生子叫契,是商汤的祖先。  公元前22世纪发生大干旱,是唐尧在位,出现了一个人物,他叫羿箭发最好。当时天上有10个太阳,可能是盘古的左眼是个单细胞,会自我分裂,居然出现10个太阳。后裔射掉了其中的9个,余下一个逃到马齿菜下面才得以活命。后来为了报答马齿菜的救命之恩,马齿菜有了太阳不能晒焦的能力。羿的妻子叫嫦娥,偷吃了药丸,飞上了月球,住在广寒宫里终日与小白兔为伴,后来两个美国人到了月球,没找到嫦娥,悻悻而归。其后人成为后羿意即王羿,到夏朝后羿废掉太康,自己当了国王。再后来被寒浞杀死,最后少康复国,重建夏王朝。  公元前1144年,姜子牙在陕西渭河用直钩钓鱼,周文王姬昌对之好奇,姜坐在船上让姬昌当纤夫,姬昌徒步拉了888步,所以姜就保佑周王888年。从那天起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被秦始皇灭掉刚好888年!  公元前1050年,姜子牙佐周94年后,周灭商。那个时候,只有人没有鬼和神,就是说天堂和冥府都是空的,所以甲骨文记载:商王崇拜祖先黄帝但不敬鬼神,因为他们知道黄帝是宇宙唯一的神,而他们是神的直接子民,是代神管理人类的。而后人在编造出姜子牙奉他的师父原始天尊之命开始封神之后黄帝就不在保护我们,使我们近代一直受外族信奉黄帝(上帝)得人的侵凌/压迫/侮辱等。我们只有从新坚定不移继续祭祀黄帝及祖先才能得到黄帝的保佑与支持,不要再偏离信仰。  清朝时的人总结以前的传说写成了封神榜小说已经很不真实。以下就是:  (1)纣王子辛被封为玉皇大帝,俗称老天爷,在天堂的最高主宰。他的老婆妲己被封为王母娘娘,后宫由安阳迁到昆仑山的瑶池;后来周穆王姬满西游,跟王母娘娘通奸,幸亏没被玉帝发现。杨戬是老天爷的妹妹的儿子,封二郎神;老天爷的几个女儿不争气,分别下凡,一个嫁给了董永,一个嫁给了刘彦昌。欢迎光临:
#2: 无主题 ——
(2)大将李靖被封为托塔李天王,即天军总司令,巨灵神任大将,朱刚躐任天蓬元帅,沙任卷帘将军。太乙真人任宰相,赤脚大仙是逍遥派。 (3)太白金星主管二十八星宿,即恒星(如太阳)、行星(如水金火木土星)和卫星(如嫦娥所在的月球)。比干任文曲星。雷震子任雷公。  (4)灶神主管民间厨房的炊饮。所以每年腊月廿四是民间的祭灶节,人们希望灶神能使他们锅里有米有面,使他们能多吃上几顿饱饭。  (5)财神主管金钱与财富,有权利赐予某个凡人一定的金钱。  (6)南极仙翁即寿星,坐在乌龟上、青松下、群鹤环绕。  以上是中央政府组成官员。  (7)各地的山神土地是老天爷派到全国各地的代表,负责收取祭祀供品,30%上缴中央,3%留归自己。  (8)黄飞虎为冥府最高行政长官,即阎罗,首都内蒙阴山,陪都重庆酆都(鬼城)。  (9)敖氏四兄弟任四海龙王,南海龙宫设在太平岛(现在是国民党驻扎),辖南海,主管中国南方的降水;东海龙宫设在钓鱼岛(被日本鬼子插上了太阳旗),辖东海、黄海、渤海,主管中国北方的降水;北海龙宫设在胡日尔(贝加尔湖中间的一个小岛),辖贝加尔湖、呼伦湖、库苏泊,主管阿尔泰-通古斯民族(匈奴、鲜卑、柔然、契丹、女真、蒙古)的降水;西海龙宫设在木伊纳克(咸海南岸的乌兹别克港口),辖咸海、热海(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主管阿尔泰-突厥民族[维吾尔(丁零回鹘)、柯尔克孜(坚昆黠戛斯-塞种月氏)、哈萨克(乌孙)、乌兹别克(康居大宛)、土库曼、土耳其]的降水。  神封完了,没姜子牙的位置了,他就住在民间房屋的屋脊上。姜子牙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和赞扬,至今在民间结婚时还写着“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连老天爷受到的景仰都不及姜子牙,可见中国人民重视道德修养,而不是你有多高的权位,多富的金钱!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春秋时期,在今河南鹿邑有个人叫李耳,人称老子他看到人们为了权力与金钱做着人类从未有过罪恶,所以写了著名的《道德经》记述黄帝时代的生活与天地之间的道理用来教化人类,后人经过发展与继承创立了道教说他后来得道成仙,成了太上老君,取代太乙真人成为天国宰相只是人们的胡思乱想和愚弄吸引人们的办法。三国时期,割据汉中的张鲁的爸爸张陵也成仙,号称张天师;同时成仙的还有关羽,号称关帝、关爷。张陵和关羽都成了老天爷的大臣。再后来,通过各显神通冲破东海龙王设立的重重艰险、终于渡过东海、在今天的山东蓬莱成仙的八个人上天,号称八仙。南宋时期,大鹏金丝鸟转世的民族英雄岳飞和为人民服务的道济和尚(济公)也成了仙。八仙、岳飞、济公都是老天爷手下的小神仙,但同样受人敬仰与爱戴。  宋朝,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也出现了一位女神仙,即保佑渔民出海安全的妈祖。妈祖离观音菩萨的舟山群岛不远,两个女人之间不知道有没有战争。妈祖形式上是老天爷的臣子,实际上不受老天爷控制。  春秋时期,在今天尼泊尔的蓝毗尼出现一个人,是释伽族的王子,他出家隐修,后来成佛,即佛祖释伽牟尼,中国人称之为如来佛。如来佛是看到婆罗门教已经背弃了黄帝的本意所以根据自己得体会与认识受到黄帝的启发后说出了人生皆苦/众生平等/只有脱离红尘才能解脱/才能升入黄帝建立的极乐世界但后人又发展曲解他的本意成为现在佛教,又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戏说现实。说他上天之后,马上向老天爷发起挑战,并逐步依靠自己的佛法取得与老天爷平等的地位。从此东方天堂一分为二,西方归如来管理,东方归老天爷管理。其实人们怎能知道天国与地府的情况呢?  戏说现实:如来所管辖的印度人间大势扩张佛教,于是东南亚、中亚成了如来管理的人间地盘。到了东汉,佛教扩张到老天爷的传统地盘-----中原。不过显然佛教正在呈上升之势,老天爷眼睁睁的看着如来在中原跟他抢地盘,也没有办法。到了后来如来派了一个女弟子来到中国主管中国佛教事务,她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将中国总部设在浙江省舟山市,人们称之为“南海紫竹林”。 眼看如来的势力如日中天,老天爷只有妥协,派李靖的大儿子金吒当如来的仆人,二儿子木吒当观音的仆人。这一招果然奏效,后来如来竭力帮助老天爷维护统治。  东汉中期,来自江苏连云港花果山的孙悟空拜菩提法师学艺,菩提法师学贯中西,道法、佛法皆通,是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孙悟空算找对了人。孙悟空跟菩提不一样,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人,追求自由与民主,是人权口号的倡导者。他跟老天爷分庭抗礼,自立为王,才有了后来的大闹天宫。在老天爷面临绝境之时,外援如来及时赶到,将孙悟空镇压下去。公元645年河南偃师人陈玄奘取经归来,孙悟空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一个中国人接受外国人的册封,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此,中国的孙大圣成了外国人的买办。不过这仅仅是一时的,到了公元2000年佛教中衰,孙悟空摆脱如来佛的统治,成了老天爷的大将。  正当如来佛与老天爷在东方争斗时,西方又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耶和华,西方人称之为上帝。西汉末年,在耶路撒冷的一间房子里,耶和华瞒着约翰跟圣母玛利亚通奸,生下一男孩,取名耶稣,号称上帝的使者。耶稣被罗马皇帝订死在十字架上,后来又复活了,显然这时耶稣已经成仙,成为耶和华的大将。他们说的耶和华就是黄帝,耶稣就是坚定信仰黄帝的信徒根据自己理解的黄帝的本意说: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因为他们的祖先是被黄帝打败/放逐/又宽恕了得人,只有赎罪才能得到黄帝的原谅,才能进入黄帝建立的伊甸园。而罗马人/欧罗巴人等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曲解耶稣的本意成了现在的基督教与天主教等。后来又发展成做了坏事只要向黄帝忏悔与赎罪就没事了,而黄帝至今还没有惩罚他们。而现在他们还在宣扬黄帝的给予人们的人权/民主/自由等。但还保留着人类的自私/犯罪/杀人等等的丑恶。  隋朝时期,在西方又出现一个叫穆罕默德的人物,他与老子/如来/耶稣等人一样也根据现实和犹太人的圣经在得到了黄帝的启发下创立了伊斯兰教。自称是黄帝派到人间的最后一个圣人,要对不信黄帝的人和信/但又信仰不正确得人发动圣战。虽然荡清了一些异教邪说也引起了黄帝的几大信徒圣人之间自相惨杀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等等。????戏说现实:隋朝时期,在天堂的西方又出现一个叫安拉的人物,此人武功十分了得。他派了一位叫穆罕默德的使者来到人间,在麦加建立政权,将安拉赐予他的黑陨石放在神庙里,供穆斯林朝拜。安拉号称世间只有一个神,即他自己。决意统一天堂的安拉显然与上帝耶和华发生了冲突。为了与安拉争夺人间的地盘,上帝率领自己的人间子民向穆斯林发动了四次十字军东征,均告失败。后来波斯成了穆斯林,安拉的力量扩张到塔吉克和阿富汗,再后来突厥人成了穆斯林,安拉将如来佛的势力逐出中亚,甚至侵入到如来的根据地----印度。不知如来有没有考虑过调用孙悟空和安拉争斗。不过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安拉厉害还是孙猴子厉害?  到了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上帝的力量的变的无比强大,到19世纪几乎统一了天堂。安拉不做声了;如来更不知躲到哪去了;老天爷在中国也是黯黯然落下了眼泪:唉,早知这样,应该派李靖与杨戬将耶和华消灭在萌芽状态。可是这一切都晚了!  直到20世纪,耶和华力量有所削弱,才形成了天堂四大帝国:玉皇大帝帝国、上帝帝国、真主帝国、佛祖帝国。相应人间也分成中华世界、西方世界、穆斯林世界和佛门世界。  中华又分汉族、朝鲜族、大和族、京族;西方又分日尔曼、拉丁、斯拉夫;穆斯林又分阿拉伯、波斯、突厥、爪哇;佛门又分印度、东南亚、西藏和蒙古。哎,人事多变,上苍又何尝不是如此?想当年,如来玩弄孙悟空于鼓掌之间,如今居然沦落老四的地位,岂不悲哉?湖广填四川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如再问从何处迁来?往往仍是同样的回答:"湖北麻城孝感乡。"如继续问:"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们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是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迁入的。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因为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不久,即以八大王为称)剿四川。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很深。   "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过程确实是存在过的,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民间的有关传说较之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扩大与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张献忠剿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发生过的,民间的传说较之历史事实有失误,也有一些歪曲。参见袁庭栋:《张献忠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如果把这些偏差或失误排开,就可见到所谓"湖广填四川"原来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在前面曾经谈到,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最前列。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3.2%,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地,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可是,在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欢迎光临:
#3: 无主题 ——
(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  面对宋元之际巴蜀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元代的将近100年间,巴蜀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岁入的0.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如吴宽在《刘氏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是这样开始,而在元末明初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所谓"湖广",包括今湖北与湖南,而湖北的麻城与孝感县籍的又占第一位,估计这一地区是清初大规模移民入川时的重要的中转站(我的祖父对我说过,我家也是从"麻城县孝感乡"迁来的。在蜀中老人口中与民间文学中,几乎都将麻城与孝感二县误为"麻城县孝感乡",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胡昭曦根据部分地方志和家谱中所载的716户人家的有关资料统计,元末以前即已居于蜀中的只有65家,仅占9%。在清代以前迁入的220家中,湖广籍就有171家,占77.7%。其中湖北麻城又有151家,占湖广籍的88.3%。在清代以前迁入的移民中,大多是元末明初迁入的,如从现存家谱的资料统计,清以前迁入者共58家,其中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有40家,占69%。见胡昭曦:《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多年来,我曾注意过明清时期若干知名人士的祖籍,如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明代著名诗人张佳胤,清代著名经学家廖平,自贡盐业界最大的盐业经营者王三畏、李四友,五通桥盐业界最大的盐业经营者吴金三等,他们的先辈都是在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过程中举家入蜀的。  元末明初大量移民入蜀,又可以分为四类:  1.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之后,湖北地区若干家资较丰者(包括一些蒙古族)纷纷"避难入蜀"。  2.如上所述,明玉珍率领大批湖北军民入蜀。当朱元璋的军队攻占湖北之时与之后,若干原来红巾军旧部或与红巾军有联系的人,为了逃避朱元璋部下的打击,也纷纷逃奔巴蜀境内的明氏"大夏"政权,求得保护。  3.朱元璋派汤和率大军由湖北攻入巴蜀,派傅友德由陕西攻入巴蜀,以后驻在四川也就成了巴蜀人。  4.明代初年,为了控制巴蜀局势,若干官兵被留居巴蜀。鉴于巴蜀地区人少地多,急待垦殖,所以明中央有意安排邻近巴蜀的湖广移民入蜀,这是整个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在现存的很多家谱族谱中,都记载着先世在明初洪武年间是如何"奉旨入蜀"的经历。  以上,就是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致情况。  由于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由于明代前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所以经济有一定的恢复,人口也有所增加,然而,明代的巴蜀经济还未完全复苏,又进入了一个比宋元之际时期更长、情况更烈的战乱与残破时期,巴蜀人民遭到了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浩劫。对于这场浩劫的存在,古今均无异词。但这场浩劫的原因,看法却各有不同。  在清代的史书中,多认为这场浩劫是因为"张献忠屠蜀",或者说"八大王剿四川"。  另一种意见认为,张献忠农民军在巴蜀与明军作战,与地主武装作战,以后又与清军作战。几年的拼死战斗中,当然要杀人;为了巩固新建的政权,镇压反抗者,当然也要杀人。但张献忠在巴蜀活动不到四年,在巴蜀地区长达80年的战乱中只占一个很短的时期,对于巴蜀地区人口锐减与生产残破,张献忠农民军不可能是主要原因。今天的史学家大多持这种看法。  明初清初巴蜀地区人口锐减的原因,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先说天灾。在明代最后的70年中,有大旱,有大水,有蝗灾,有瘟疫。如"大旱、蝗,至冬大饥,人相食,草木俱尽,道殣相望"(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五);川南大水,"民登州堂及高阜者得免,余尽没"(《明史·五行志》)。清初又有大疫,江津地区不少地方"全村皆死"(嘉庆《江津县志》卷五)。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所谓人祸,主要的不是指战场上两军的杀伤,而是指在战乱中对平民直接的屠杀和劫掠。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土司杨应龙的叛乱,天启、崇祯年间,又有土司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围城百日,大肆屠掠,所称沃野,已半没于荒烟茂草中矣"(康熙《成都府志》卷三五)。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李自成、张献忠军曾几度入川,最后张献忠在成都建国,农民军要镇压"乡绅"、"官员"和各种反抗者,明军要镇压各地"喜于从贼者",双方拉锯般作战十几年,也就是十几年的粮荒。张献忠摧毁了明代各级权力机构,但并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在张献忠牺牲,农民军退走云贵之后,全省出现了十几年的权力真空,呈现出空前的无序状态,用当时人的记载,是"四方乌合之众云集成都,……互相吞并者指不胜屈。孑遗无几之民复见毙于群氛,田园荒芜,饥馑频仍,父子流离而人相食"(同上)。张献忠部退出的同时,清军又进川来。清军与残余明军和抗清武装的战火尚未完全熄灭,吴三桂叛军又与清军在四川大战,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0年)以后,巴蜀的战火才基本停熄。  巴蜀地区就是这样地经过了约80年的战乱加天灾,造成了人口的急剧下降,生产的极度荒残。作为历次战火中心的成都平原情况尤为恶劣,原来的繁华城市竟有虎豹栖息,以至清初的四川巡抚不能进驻成都,而驻在川北的保宁(今阆中),顺治十八年才入驻成都。至于有的县城,则到康熙年间才修造县衙。  面对四川人烟如此稀少,经济如此残破的局面,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了若干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将明代所设州县大量裁撤合并,就以过去最繁荣的成都、重庆两府为例,成都府裁撤了双流、彭县、崇宁、华阳;重庆府裁撤了大足、安居、璧山、铜梁、定远、武隆。这些县,直至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才陆续恢复。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行政手段,尽可能从外省移民入川。  清初的移民入川,规模大,时间长(从顺治末年开始,实际上结束于乾隆中叶,共约100年),官方措施具体。顺治十年,清政府尚未控制全川时,就宣布四川无主荒地听凭垦种,永占为业,免田赋5年,官府还设法支援耕牛种子。本省逃亡在外省,准予回籍。外省移民四川者,准予入籍。以后又以种种措施鼓励地方官招抚流民,州县官凡安插300户者,现任官提升一级,候补官授以实职。在种种措施之下,清初从今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陕西等省招来了大量移民,因为仍是以湖广地区为主,所以一般都称为"湖广填四川",这是继明代初年的移民入川之后,更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为了组织移民入川,顺治和康熙年间两度在湖广和四川地区只设一个总督,时称川湖总督,先驻湖北荆州,后驻四川重庆。  清代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究竟有多少人移民入川,这个数字很难估计。但从若干材料分析,在清代人口中,移民多于土著是毫无疑问的。如乾隆年间窦启瑛在《四川通志·序》中说:"其民则鲜土著,率多湖广、陕西、江西、广东等处迁居之人,以及四方之商贾,俗尚不同,情性亦异。"当然,各县州的比例不一,成都及川西平原各县又比其他地区为高,最高者可达90%以上。如康熙《成都府志·序》说:成都府;"百十秦、晋、楚、豫中,土著仅一二人焉。"清末人傅崇榘《成都通览·成都之成都人》说:"国初乱平,各省客民相率入川,插站地土,故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外省人以湖广占其多数,陕西人次之。"嘉庆年间,六对山人在《锦城竹枝词》中描绘更为形象:"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从全省情况估计,外乡移民约占总人口的70%左右。  这样多人从外省进入四川,大量垦殖荒地,促进经济复苏,这是必然的。我们更要看到的是这样多的"士、农、工、贾、技术、胥役之类"(沈荀蔚:《蜀难叙略》)的外地人入蜀,必然将各地的生产技术、各地的先进文化带入四川。例如,在今天四川粮食作物中占很重要地位的红苕(即甘薯),就是那时从福建、广东传入的。嘉庆《资州志》卷八载:"(红苕)瘠土沙土皆可种。先是资民自闽粤来者始嗜之,今则土人多种以备荒。"又如四川的主要经济作物烟叶,也是清初传入的。如川大图书馆藏《重修傅氏宗谱》载:江西瑞金人傅沐荣于雍正时迁入四川金堂,"广种烟草,时蜀中未谙烟法,而满蒙八旗弁兵所必须,故一时傅姓烟草重于锦城"。我们在本书中专门论述过的今天"川味正宗"中最受赞扬的三绝:川菜、川酒、川剧,也都是在清代融合外地传入的多种成分之后发展起来的。以上,就是巴蜀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致情况。通过上面的欢迎光临:
#4: 无主题 ——
论述,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湖广填四川",是由于四川地区几度人口锐减之后,从明代初年开始的,在清代初年达到高潮的大规模移民入川的一个历史过程。其结果是使四川地区接纳了大量的外地移民,其总数超过了四川本地的土著。大量移民入川既是人口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促进了四川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四川地区清代以来经济文化的复苏和发展更加具有兼容并蓄、汇纳百川的显著特点。宗教、艺术与心理健康 ?古南永 ?超星读书社区 俗话说,快乐可以依靠幻想。幸福却要靠实际。人生能把握的实际有限,远不足以填满无尽的欲望。永恒的幸福是无望的了,悲痛压抑倒是人间的常客。对那些善感多情的人,烦恼会更多,痛苦会更深,难怪有“多情自古多遗恨,好梦从来最依稀”之叹。宗教与道德多提倡通过克已节欲,达到觉悟而超脱烦恼。凡人对这种违逆本能的方式多不情愿,孔子就感叹“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假如情愿克已,若能达到觉悟而超脱,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只是它要求有相应的智慧与慈悲。无私无我是不可能的,慈悲使小我扩展为大我,人因此而更能宽容与承担;智慧使人少了计较与心理固着,用现代心理学的话说,少了导致心理障碍的“情结”,也就坦然而健康了。此外,宗教强调对现实的超越,对遥远未来的信念,这种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作为一种寄托,使心灵少了空虚乐迷惘。家教曾被批评为“唯心的”,也许有理,问题是,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的心理世界,又怎会是“唯物的”呢?如果没有宗教的情怀,没有那种慈悲与智慧,克己就成为生硬的压抑。而愿望的压抑并不等于消除。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情感抑郁在心里得不到宣泄,最容易酿成性格乖僻和精神失常。文艺是解放情感的工具,是维持心理健康的良剂”。如果说宗教是通过觉悟、升华而超脱烦恼,艺术则通过幻想、移情、代偿而疏泄、缓解烦恼。梁祝化蝶、人鬼情未了,完全不是“实事求是”,但对在强力与命运面前卑微无助的人们,“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郑板桥语)。老实说,我们都不是命运的对手,多亏还有艺术给人心一种慰籍。泰戈尔诗曰:“让爱恋变作记忆,痛苦化成诗歌”,这样总比“爱恋化作怨恨,痛苦铸成伤害”好吧?当然,艺术并不仅仅是对沉重痛苦的躲避,它还是对轻松快乐的追求。劳动求利,让人谋生;艺术求美,使人乐生。人人都要谋生,人人都想乐生。艺术决不是少数“艺术家”们的专业,真正艺术家的品质也决非那受过几年“专业训练”的技巧。大地丰盈,生活深厚,有了这两大艺术家,对人而言,美感永远高于美术技巧。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美术教授对学生们所说:“你们将来教美术,目的不应该是造就几个专业的美术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国民,让他们能从最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不只是关注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觉,面对人生的苦难。”世界是同一个,不同的是各人的心。科学再进步,也只是使人更逼近客观真实。宗教和艺术,却试图实现一种超越,给人心一种温情脉脉的意义,一种美仑美奂的自由。筷子使用忌讳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刀叉,这也许是中西方用餐习惯上的最大的差别。别的民族还用手抓食的时候,我们祖先发明筷子,这是文明的表现。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
&一&&& &&& 最近,文远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很像冬天的水,流不动了,结冰了。这也就罢了,最闹心,最让文远受不了的是,往日活蹦乱跳的他,突然之间像被抽去了骨头,身上的皮肉像没了依附,像老松树干上的壳儿一样往下掉。有时,文远甚至听到了那种哗哗的声音。文远担心,自己在某个时候,真的会一下子瘫软在地上,永远也站不起来。&&& 相雨说过,她喜欢桂花,喜欢桂花吐出来的那种淡淡的幽香。刚好,文远家楼下就有两棵。文远住在六楼。每到黄昏,吃过晚饭,文远啥也不管,自个儿到阳台上,选准角度,移开两盆花,然后趴在阳台上,前倾着身子探出头,刚好就能看见楼下两棵桂花树了。那种专注、柔和的眼神,用他妻子的话说,桂树成精了,成大美女了。其实,妻子当初并不知道文远看的是什么。可是,时间长了,妻子不满意了,说你文远把家当饭馆了,每顿碗筷一丢,不闻不问,趴在阳台上想跳楼?那就早跳,这样我们都解脱了。文远不还嘴,甚至连头也不回。他的两只耳朵上,像挂了什么东西,把妻子的数落全给挡在了耳外。&&& 前几天,妻子实在忍无可忍了。她一把将文远从阳台上拽下来,粗声粗气问,神经病啊,成天看看看,有啥好看的!文远知道自己对不起妻子,他没有还嘴,只是嬉皮笑脸凑到妻子耳边,神秘地说,楼下,桂花开了,好香的,你来闻闻。妻子顺势一推,文远没提防,一屁股滑在了地板上,摔得呲牙咧嘴,捂着屁股半天爬不起来。妻子正在洗碗,一双手湿漉漉的。文远的胸前,两个湿漉漉的手印,显得格外醒目。&&& 那天晚上,文远失眠了。文远老失眠,这些天特别厉害,经常凌晨二三点还像烙烧饼一样睡不着。身边的妻子沉睡了,呼吸均匀而有韵致,睡不着的文远,悄悄爬起来,轻轻关上门,再从另一间房里抱出一床被子,开了电视,拿上遥控器,躺上了沙发。看电视,换频道,这样翻来覆去折腾,不知不觉文远就睡着了。很多的夜晚,文远就是这样入睡的。可惜的是,睡不了多久,天就亮了。文远上班是八点钟,即使再困,也得撑着。有几次,文远贪睡,上班还迟到了。&&& 文远在一家广告公司搞策划。老总是一个精瘦的中年人,姓向,大家都叫他向总。这天,文远又迟到了。向总就说,最近你老是无精打采的,是不是熬夜写小说累的?干脆,你回家写小说吧。业余时间,文远就写点小说,挣几个烟钱,但那能抵什么用呢?一家人每个月的开销全靠他这分工资哩。听了向总的话,文远一激灵,强打起精神,像孙子一样低声下气地说,向总,没有下次了,我接了区里糖交会的活儿,今天我一定拿出方案来,你如果不满意,我主动辞职,好吗?对文远的工作能力,向总一向比较欣赏,刚才不过是他的气话,从内心来说,他是不会让文远辞职的。这会儿,文远主动认错,又立下了军令状,他也就顺驴下坡,和颜悦色地说,行,赶快做事儿去吧,他们催得紧,今天是最后一天了。&&& 忙了一整天,文远的方案得到了对方的首肯,向总也很高兴。晚上,向总破天荒请文远吃饭,说是庆祝一下。喝酒的时候,向总许诺说,要给文远发五百块钱的奖金。喝完酒,文远走在街上,路过一家公话超市,突然就想起了相雨。他犹豫了一阵子,咬着牙走进了超市,拨通了相雨的电话。&&& 通了。相雨没接。&&& 再打,还是没接。&&& 文远锲而不舍地拨下去。文远第六次按下了重拨键。相雨接了,却不说话。文远喂了好几声,听到了低低的抽泣声。&&& 雨儿,桂花开了,你闻到花香了吗?文远小心翼翼地说。&&& 相雨还是没说话,只是抽泣声大了些。&&& 文远长叹一声,缓缓地挂了机。&&& &&& &&& 二&&& &&& 文远把相雨不叫相雨,叫她雨儿。&&& 相雨在一个僻远的小城,那儿依山傍水,有着古朴的空气,古朴街道,古朴的笑脸。现代城市的高大建筑,在那儿找不到影子。在这个世外桃源里,相雨生活平静,写作平静,与世无争。相雨是小城师范学校里的一个心理教师,近两年师范停招,学校转办成了职高。现在的高中生成熟早,优越的生活条件,反而让他们禁不起任何的风风雨雨,相雨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自己的工作,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相雨当然高兴。唯一让相雨不高兴的是,得天天值班,随时恭候学生的咨询,连睡觉也不能回家。后来,认识了文远,值班反而成了她最高兴的事。每到夜深人静,估摸着文远也做完事了,躺上床了,相雨就掏出手机,拨通了文远的电话。那段时间,相雨几乎是隔个三五天,就去电信局一趟,不为别的,是去交电话费。一个月下来,文远替相雨算了算,心疼得不行,就劝相雨换个电话。&&& 第二天,相雨就花了一千元,买了个小灵通。除了电话费八百,实际上机子不到二百元。有了八百块的预付费,相雨打起来更加肆无忌惮了。好像那钱根本不是钱,又好像那钱压根儿不是她的一样,一点也不心痛。&&&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文远早早地插上了电热毯,再回头检查了儿子作业,哄儿子单独睡了,然后,自己也跟着上了床。倚在床头,就着床头灯,文远一边看书,一边等相雨的电话。他知道,相雨一定会来电话的。可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十二点,相雨的电话始终没来。是不是出了啥事?文远担心了。他几次拿起话筒,想拨过去,但几次又放下了。相雨说过,叫他一般别打电话,不然她会生气的。文远明白相雨的心意,这是相雨体贴他。他一个人的工资,每月就千多块,得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相雨不同,家里不要她负担,她的工资全买了衣服、化妆品,稿费呢就自个儿存着,已经有一万多块了,正愁着不知咋花哩。说这话的时候,相雨的口气很轻松,还在电话里噗哧哧地笑。&&& 文远怀着忑忑的心情,合上书本,躺了下去。电热毯热烘烘的,像一盆火。文远把身子平铺在毯子上,等从头到脚烫酥软了,跟着燃烧起来了,才侧着身子把开关调到了最低档。这时,床边的座机突然叫了起来,在寂静、冰冷的夜里,叫得很嘹亮,很刺耳,文远愣怔了一下,迫不及待地抓起了话筒。&&& 雨儿。文远轻轻地叫了一声。不知怎么的,文远的眼睛竟然潮湿了,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你叫谁呢?相雨说,还是那种轻笑。在文远的想像中,相雨的笑很好看,那种声音似有若无,像水波一样,从嘴角慢慢地,一直荡漾到脸上。最后,一张脸,变得生动而妩媚。&&& 你呀,你是我的雨儿。文远抬起头,痴痴地看,好像相雨就站在他的面前,相雨,有个“雨”字呀,所以,我要叫你雨儿!&&& 有人这样叫过你吗?文远不等相雨开口,紧跟着又说。&&& 没有。相雨哽咽起来,我是你一个人的雨儿。&&& 怎么了?雨儿。文远问。&&& 没什么,高兴啊。相雨的声音颤颤的。&&& 那一刻,文远觉得自己的心里痛了一下,像一根针轻轻划过一样。文远发现,自己是真的爱上相雨了。活了三十来年,现在的文远早已和大多数已婚男人一样,知觉早已麻木了,早已波澜不惊了。过日子吧,平平淡淡才是真,人们早已习以为常。没想到,文远的知觉居然还是这么那么灵敏,那么有活力,像二十岁的青春少年一样容光焕发。这连文远自己也很吃惊。哭,是一种痛苦的发泄。相雨哽咽的声音,分明是哭了,尽管是喜极而泣,可文远的心还是承受不了。&&& 别哭,好吗?文远有些手足无措。&&& 可是,我不能给你什么,你是知道的。相雨说。&&& 我说过,那些是次要的,我只要你的心。文远说这话时,心里又痛了一下。&&& 去找她吧,她才能给你快乐。相雨断断续续地说,她哭得更厉害了。&&& 相雨说的她,是文远的网友,叫嘉雪。那一次,刚和相雨认识不久,嘉雪来看文远,他们正在一家茶楼里喝茶,相雨电话来了,文远掏出手机,和相雨说个没完没了,把嘉雪凉在一边。嘉雪受不了,把头凑拢,听到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于是气冲冲地喊,吃饭了!相雨就问,是谁?嘉雪又喊,是他老婆!相雨像一只受惊的小鹿,连忙挂了电话,蹭蹭地跑出了文远的手机。后来,文远把真相告诉了相雨,相雨没怪他,还说,我不吃醋,你和她好吧。那一次,相雨真的是哭了。&&& 我和她没任何关系了。文远说。这话,是文远的真心话。自从他发现相雨是真心爱他,就主动和嘉雪疏远了。&&& 真的吗?没有性,你们男人还会爱一个女人?相雨不相信。&&& 这话不好回答,还是不说吧。相雨又补了一句。&&& 说实在话,对文远来说,没有性,即使有爱,也是不完整的爱。这种爱,虽然也有残缺的美,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但文远却不欣赏。在他的骨子里,爱就是身心合一,互相交融,这才是爱的完美境界。现在,自己爱上了相雨,他相信通过他的努力,一定会让相雨好起来的。一点心理障碍,又有何难呢?&&& 文远对自己有信心。对相雨有信心,只要是相雨真心爱他。&&& 从各种情形来看,相雨是爱他的。&&& 文远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那一晚,他们一直聊到凌晨两点,在电话亲了又亲,方才恋恋不舍地各自睡了。&&& &&& &&& &&& 三&&& &&& 现在的相雨,连文远的电话也不接了。&&& 文远走在大街上,五颜六色的街灯全都失去了生命,来来往往的车流全都成了讨厌的蟑螂,在地上爬呀爬的,文远恨不得伸出两只脚,踩扁它们。文远心不在焉地挪动着懒散的脚步,先前和向总在一起经营的好心情,突然间全没了。&&& 回到家,妻子在网上聊得正欢。文远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啥也没说。他们早就有了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家谁也不说谁,划分时段轮流上。你上网,我看电视;我上网,你看电视,有着绝对的自由权和隐私权。&&& 文远洗刷完毕,把电视调到自己喜欢的频道,不声不吭地脱了衣服,在床上半躺着看电视。电视旁边,妻子不停地敲着电盘,噼里啪啦地声音,伴着电视里的打斗声,丝毫也影响不到文远。相雨,已经填满了文远脑子里的每一处空隙。&&& 迷迷糊糊之中,文远竟然睡着了。&&& 喂,你上不?不上我关电脑了。妻子叫醒他,问。&&& 不上了,关吧!文远摇着头说。&&& 妻子上床,不会儿就睡着了,还是那种均匀而有韵致的呼吸,可是文远却再也睡不着。睡不着的文远,又想起了相雨。&&& 第二天下午,文远请了假,说是市里搞了个广告培训,时间两天,他得去充电学习。向总支了他的奖金,皮笑肉不笑地逗他,当然可以,不过,还有个任务!什么任务?文远问。看你一个上午没二两劲,晚上没事,出去“七上八下”,充充电啊。向总的话,把几个员工逗得哈哈大笑。向总的广告公司,就那么七八个人,清一色的男同胞。平时大家一起,一有闲暇就晕的素的,啥都吹,那些话就像在某个角落里剥光了衣服的男人,一点也不害羞。文远当然知道向总话里的意思,他也就顺着说,可以啊,你报销吧。文远说完,头也不回地出了门。&&& 文远招了辆三轮,坐在三轮上,他给妻子打了个电话,把刚才对向总说的话复述了一遍。妻子半信半疑,说,是去会情人吧?妻子的话没错,文远确实去看相雨,这是他昨天晚上作出的决定。女人,文远总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说别的,单是她们敏锐的嗅觉,也让男人不得不服。在这方面,妻子比别的女人更胜一筹。每次,文远都能天南海北地海扯一通,糊弄过去。这次也不例外,文远简明扼要地从广告业的发展前景,展望了一通自己目前的打算。文远抓住了妻子的软肋,他知道妻子除了钱和家务,啥也不感兴趣。果然,听说文远想开公司,妻子的语气就缓和了许多,主动转移话题吩咐文远注意安全,到了报个平安。其实,文远所在的县城离市里不远,只有半个小时的高速,眨几眨眼就到了。&&& 到了市里,文远连忙打的,去了西门车站,买了去小城的车票。&&& 豪华大巴像蜗牛一样爬出城,上了高速路,就快起来了。去小城的路,文远了如指掌。高速路走完,就到嘉陵市了,要近三个小时。然后,再拐上一般的柏油路,再到小城,要两个多小时。文远掏出手机,看了时间,现在是三点多,估计到了古城最迟也是晚上九点了。他想给相雨打电话,提前说一声,但怕相雨生气。相雨不止一次叫他别去了,说他去了也不会见他的。我来了,你就会这么狠心,不见我?文远在心里想。他相信相雨的话也是言不由衷,如果他去了,相雨不可能不见他。&&& 大巴在高速路上,像风一样快。车轮在地面上,发出柔和的嗤嗤声,像一屋子的蚕在咀嚼桑叶。文远老家在农村,小的时候,他家养的蚕好多。蚕多了,吃的桑叶就多。那时,文远读小学,每天早上得早早起来,采一背兜桑叶才能上学;下午放学,丢下书包,还得去采。这事儿,他给相雨说过,附带着还说了小时候挑煤这些事儿。相雨听了,就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这些经历,你那些农村题材的小说会那么真切动人吗?文远说是的,更重要的是,也就没机会让你认识了。也许是与小城的环境有关,相雨就喜欢看农村题材的小说,他说那儿有一股子世俗之外的东西,可以让人透明起来,纯洁起来。难怪,她写的那些与小城有关的风情小说,是那么美,美得让人心尖发颤。当初,相雨就是看了文远的小说,喜欢上他,爱上他的。想到这些,文远有些迷茫。好像自己也变成了蚕。难道,和相雨的爱,就是蚕吐出的那些美妙绝伦的丝,自己真的会被裹在其中,直到活活困死吗?他想不明白。&&&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还飘起了小雨。车里的人都睡着了。开始的时候,大家一律抬着头,看录像。录像的片名,文远没注意,反正是打斗片,陈龙演的,特搞笑。这会儿,录像换成了一部武侠,可是人们全都累了,只管睡自己的大觉了。有几个,还发出了厚实的鼾声。文远觉得自己也有些累,也想睡,但他睡不着。&&& 文远第一次走这条路的时候,应该是去年十月份。&&& 那天,相雨在电话里说,她要到嘉陵市去开作协会。文远听后,一掐指头,那天刚好是星期天。于是赶紧提议说,我来看你!相雨犹豫了一下子,就答应了。第一次去,文远不熟悉长途客运站的情形,舍近求远,结果打的花了近五十块,才在市郊找到去嘉陵市的专用车站。&&& 到了目的地,文远打电话,问相雨在哪儿。相雨说在朋友家,让他在人民公园外的石雕前面等她。一路问着找到石雕,文远没见到相雨,就耐下心来慢慢等待。石雕上,是三个古代名人的塑像、简介,具体是哪些人,现在的文远一点也记不得了。当时,他背着大街,一幅一幅挨个看。看到最后一幅,他发现有人从背后抱住了他。回头,不用问,是相雨。相雨戴着一顶白绒绒的圆帽,穿着素雅的毛衣和短裙。整个人,显得很洁净,很有韵味。雨儿。文远按捺住砰砰乱跳的心,轻轻地叫。相雨嗯了一声,算是回答。&&& 饿了吧?走,吃饭去。相雨松开手,把文远带进了一家小饭馆。这儿兔脑壳好吃,我朋友带我来过一回。相雨说着,要了三个兔脑壳,一瓶啤酒。你吃什么?文远问。我吃过了,看你吃吧。相雨轻轻地笑了,和电话里那种笑一模一样。&&& 多少吃点吧。文远说。不等相雨回答,他自作主张要了一份清炖鲢鱼汤。他知道相雨不吃辣的,就爱喝汤,什么甲鱼汤、鸡汤、鸽子汤……顿顿必须喝。相雨没反对,含笑点了头。&&& 吃完饭,他们去了嘉陵江边。江边停着几艘两层大船,船上设有茶房。一张宽而厚的木板,与船和岸相连。你走前面吧。文远指着木板说。相雨推辞了一会,看拗不过文远,就带头上了船。上二楼,是几步铁梯,相雨走到梯子边,再不肯走前面了。相雨的理由让文远很吃惊。相雨说,从古到今,都是男人在上,女人在下,我再走前面,就是不懂规矩了。相雨这是尊重他,把他当男人看,文远知道。文远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心里有的只是感动。&&& 上楼后,他们要了一个单间。单间里有一张四方桌,是打麻将用的。他们要了两杯花茶,相对而坐。小时候的事、家庭里的事,写作的事,他们什么都说,无拘无束地说。说话的间隙,文远就盯着相雨的脸,痴迷地看,看得相雨红了脸,低下了头。&&& 别看了,我都不好意思了。相雨说。&&& 想看你,雨衣儿,终于看到你了。文远的话,像梦里的呢喃。&&& 天黑透了,满城的灯光辉煌起来。&&& 相雨和文远结了帐,下了船。船边,是一大片绿绒绒的草地。东一盏西一盏的彩灯,把草地照得温馨而朦胧。来的时候,还是白天,文远没在意,原来到了夜晚,一切都变得那样美丽,那样令人神往。我们坐一会吧。文远说,我一点也不饿。他怕相雨说他饿了,又催他吃饭去。他更怕相雨不答应,所以要先发制人,坐下再说。文远一屁股坐在了草地上。相雨当然知道,文远想珍惜和她在一起的分分秒秒,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相雨跟着坐了下去。&&& 嘉陵江在灯光的辉映下,显得平静、神秘而浩缈。缓缓流动的江水,幻化成数不清的鳞片,在灯光中跳跃着、闪动着。&&& 时间,要是凝固在这一刻,多好。文远幽幽地说。&&& 这一句话,文远说中了。打第二天从嘉陵市回来那天起,他和相雨一起的点点滴滴,像一部如影形随的电影,不经意间就会在他眼前放映。&&& 唉!文远长长地叹了口气,强迫自己不再去想那些幸福的片断。现在的相雨好像变了,不再是一年前的相雨了。&&& 我们还能回到过去吗?文远一点把握也没有。&&& 路况不太好,车轮不再是那种嗤嗤的柔和的声音。偶尔,车身还会很厉害地摇晃。窗外,漆黑一片,天与地被夜色粘合在了一起。整个大巴,像一艘船,行驶在茫茫的海面上。&&& &&& &&& 四&&& &&& 九点半,大巴驶进了古城。&&& 文远下车,走出了车站。车站门口,就是一条繁华的大街。街道两旁,是两排手臂粗的梧桐。文远选了棵稍粗的梧桐树。灯光照在树上,投下一大片阴影。在那片阴影里,文远打通了相雨的小灵通。这一次,文远不管相雨说不说话,自顾自地说,我来小城了,来看你。你能出来吗?就在车站门口的树下,等你。&&& 我说过,你来了,也不会见你的。相雨说。说完,干脆利索地关了机。&&& 直到这时,文远还是坚信,相雨说的是气话,她一定会来的。文远在树下站着,看着过往的人群,寻找着相雨的身影。站累了,他就从这一棵树走到下一棵树,又从下一棵树走到下下一棵树。然后,他又从下下一棵树走回来。他走得极慢,走一下停一下,停一下,看一下。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相雨还是没有露面。&&& 既然说爱我,为什么就不能让我看看你呢?见了我,难道把你给吃了?一般怨愤袭上文远的心头,文远恨恨地想。&&& 相雨的老公在小城一个机关里上班,是个不大不小的科长。他和相雨是高中同学。十多年的一天,一个男人突然闯进相雨的家,对相雨爸妈说,我要娶相雨。相雨历来是爸妈的乖女儿,现在女儿长大了,连谈朋友也不让他们知道了,这还了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公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