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属于哪个市二零一八年元月十曰停电吗

【投票】安徽省最美姚氏祠堂评选
旅加摄影师姚廷明,用了四年()时间纵横国内八万里,走了21个省市自治区,拍摄了200多座姚氏祠堂,搜集了200多个祠堂简介,完成了大型民族画册《中国姚氏祠堂》的编创,并于日面向姚氏家族限量发行。
为了让全球宗亲更清晰、更直观了解我姚族精美绝伦的祠堂文化,特制定本专辑,请大家将心目中最美姚氏祠堂评选出来(附每个祠堂的详细介绍),截止时间8月31。
1、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姚氏祠堂
安徽宿松姚氏宗祠,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破凉镇花凉村祝古桥东,以及有着悠久历史的姚保桥西,花屋组境内,学堂屋山脚下。该祠堂于 2015年清明节奠基,2015 年腊月二十八日(公历 2016 年 2 月 6 日)主体竣工。
宿松姚氏始迁祖木一公,字元勋,生于元泰定元年(公元 1324 年),据先祖传闻,系大唐洛阳姚崇公后裔。其世祖姚渔于南宋理宗朝淳祐年间( 年),为避北兵之乱 ,南迁豫章郡鄱阳瓦屑坝。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木一公奉命携三个弟弟(木二木三木四)渡江北迁,落户安庆之宿松县(其中木三迁今太湖县、木四迁今桐城市)。木一公和木二公在该县严恭山南麓石角头(今破凉镇祝桥一带)筑室定居。迄今已逾 645 年,繁衍至 27 代(隆字辈),本县和迁往外地总人口万人左右。其辈字分别为:“木柳贵文,势友世贤;大德士光,明邦本全;允若时宜,长发其元;扬显隆旺,斯荣远传;佑启以正,普乐福绵;茂才振兴,鼎盛昌延;博硕宏展,瑞蔼兆年”。
宿松姚氏宗祠名“吴兴郡 * 乐善堂”,始建于清朝 道光十三年(1832 年),徽派设计,三进两院。其建筑精美、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当时成为姚氏的骄傲,可惜毁于十年动乱的 1969 年!现在重建的姚氏宗祠,在老祠堂基上方,古驿道旁,雄踞宿松名山——严恭山之南。占地 924 平方米,东西宽 28 米,南北长 33 米,大小房屋共 27 间。徽派建筑,设计新颖,三进两院,蓝瓦粉墙。
地势高朗,视野开阔。门前广场有一池塘,堂后有一泓泉水四季流入,源远流长!东面停车场,古木葱郁。西面池塘,波光潋滟。其地基和停车场基分别为花屋组和曹屋组的宗亲无私捐献!开基之日,有蛟龙(一条大金蟒藏于基土之下)在卧;奠基之时,逢甘霖天降。大门楼气势雄伟,中大厅开放宽敞,后大殿典雅庄严,两厢房耀眼夺光!祠前平畴沃野如画,有神龟献瑞;堂后崇山峻岭护卫,乃双龙抱珠。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宿松大地上。
供稿人:姚维平
2、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姚街祠堂
贵池荡里姚氏宗祠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姚街村。历史上贵池姚街有十三处姚氏族人,好几座姚氏祠堂,同宗不同祠,各有自己的祠堂,以供奉祖宗,现在保存下来的是荡里姚氏宗祠,其他几座均先后毁于战火。
荡里姚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面阔跨度 12.8 米,进深 58.9 米,为满堂柱抬梁式结构,典型的砖木徽派建筑,原有宏伟的大门楼,上有五个阀阅,可见当初其家世之显赫,可惜“文革”时期被毁于一旦,祠堂内外破坏严重。近几年家族宗亲集资修复勉强恢复了现在状况。现今荡里姚氏祠堂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我族正积极筹资,准备重修荡里宗祠。
荡里姚氏宗祠始祖是贤三公,大约于明朝成化年间由江西婺源建德杨河迁至虾湖村(如今的姚街村), 到现今已有五百多年。我族一世祖乃西汉龙骧大将军姚衮。荡里姚始迁祖贤三公是衮公第三十四世,衮公派下繁衍至今已六十二世。
本族同修字辈:彦德三文世,思汝真可大,兴之必以天,克家惟有志,承启尚民良,教实邦治本,文乃珪麟基,霞映江云灿,耕读延泽长。
撰稿人:姚家伟
3、安徽滁州市凤阳县西泉镇姚郢村祠堂
凤阳姚氏宗祠位于安徽滁州市凤阳县西泉镇姚郢村,蚌埠市以南 20 公里处,与蚌埠、淮南毗邻。
根据民国八年我族家谱记载,我族开基祖姚珂斗于明朝成化年间由江西南昌迁居凤阳。先有日我族宗长珂斗公十五世姚在乾在萍乡姚氏会上与南昌姚氏宗长们接触,后来又有姚廷明、姚有磊、姚正鼐等族人先后六次率队去南昌寻根、对谱,南昌姚氏宗长姚明芳、姚卿宸、姚卿堂、姚来保、姚来水、姚绍弦等也多次率团来凤阳讨论凤阳姚氏认祖归宗事宜。南昌凤阳两地姚氏前后四年七次互访,经双方严肃认真地查对谱牒、仔细分析,并经2015 年 7 月 15 日我族人代表大会最后认定:我族开基祖珂斗公来自于南昌斗门,为南昌始祖彦国公第 31 世孙,在南昌的谱名叫姚元采。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我族自一世祖珂斗公于明朝迁来凤阳已500 多年,繁衍至今已二十一世。珂斗公迁至凤阳定居于姚郢之后,陆续有后人外迁开枝散叶,目前分枝外迁的村落共有七处,包括山南姚、竹园姚、小姚家、长丰庒墓姚、蚌埠磨山姚、姚魏村姚、怀远包集姚,总人数在 20000 人以上。
我族字辈前十六世情况:
一世至九世无统一字辈;十世祖字辈:克、三、学;十一世:大部分是单字名,名字中全部有一个“王”字;十二世字辈:思、子、尚、凤、步、守;十三世字辈:德、维、敬、兰、元;十四世字辈:家、尔、冠、希、本;十五世字辈:正、在、国、佩;十六世:有、廷、济、之。
从十七世到五十六世字辈:
运昌先淮 余庆太平 绍传祖化 立善禄从
龙祥安邦 西连华洋 圣训朝典 纲纪笃伦
英采松茂 香桂群林
我族姚氏宗祠包括主祠、角亭、门楼和四周的徽派式围墙,占地约 600 平方米。本宗祠建成于 2005 年,是我族十六世姚廷明独自出资所建,本宗祠位于姚郢村“西小圩”旧址之上,鉴于当时的种种历史原因始建之初取名西苑,但实际上一开始这里就是按照祠堂的功能建设和使用的,建祠以来这里就一直供奉着我族的历代先祖。2015 年在本宗祠建成十年之际,姚廷明将祠堂委托给了姚郢村民委会管理。
供稿人:姚廷明
4、安徽阜阳市颍州区马寨乡姚老家村祠堂
阜阳颖西姚族渊源年深,从舜帝姚重华始至,已越数千年,我族从始迁祖姚良胜至今日,已有六百余年。原始族谱记载:长:姚恭;次:姚宽;三:姚信;四:姚敏。其子孙先后建姚老家、后园、坑北、坑南四庄,始迁祖勤奋行德,仁厚严子,睦邻好善,威德远杨致使我姚氏一族在颖西成为名门望族,其子孙先后迁居各地为弘扬始祖的恩德垂示后世子孙。
特立族训,以示后人,行德、立志、弘文、习武、创业、守成、报国、振家。姚氏宗族的后裔在始祖恩德贻泽远,后孙世代永康昌的恩泽下,永远报答始祖的恩德,讴歌始祖的英名,继承始祖的遗志,使姚氏宗族永远发扬光大,英才辈出、枝繁叶茂。
供稿人:姚启成
5、安徽合肥市肥东县撮镇姚氏祠堂
肥东县撮镇镇大姚祠堂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撮镇西南三公里处。清光绪七年首次由恩绶公、恩冕公等族众在村东头兴建祠宇,名吴兴郡,号稻香堂。
抗战前夕,即 1935 年,由延乐公出巨资重修祠堂,由村东迁祠至本址,占地十亩,青砖小瓦马头墙,雕梁画栋花格窗,素有大姚祠堂金龙殿之美誉。可惜于 1990 年被拆除,兴建撮镇三中。
2004 年 10 月,由祥本,本申,维章等领衔,姚军,积林,维岗等出资,在原址上三修宗祠,恢复原样,前厅后堂十间,中间厢房六间,西边厨房两间。祠堂是家族的灵魂,孝尊祖敬宗,莫大 于立祠宇,敬祠爱祠护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目前已初具规模,但添砖加瓦永远在路上。
我族始祖籍隶江西,明季兵燹,龙海裕金昆仲四人携眷,由江西瓦砾坝迁徙合肥东乡三十里许,名曰大姚村。现已传至二十世,逾万人。
该族“字辈”是: 恩庆延昌、本维积善、承先守道、祖德光昭、忠孝仁义、宽厚传家,每年 4 月 1 日是该家族的公祭日,后世子孙祭祖参拜,缅怀前辈,激励后人。
联系人:姚维友
6、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隐贤镇姚氏祠堂
寿春隐贤《姚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寿县隐贤镇姚祠村梁家湖南岸,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主殿三间,门殿三间,砖瓦结构。两侧厢房九间,砖墙草顶。1954 年夏,淠河决堤,洪水泛滥,宗祠毁于一旦,60 多年来,荒滩废墟留世。
2012年 4 月,宗亲共议复修《姚氏宗祠》,于当年 5 月 15 日,破土动工,斩荆棘、沐风雨,苦历三年,耗资 250 万元,复建宗祠主殿五间,门殿三间,围墙 500多米,仿古建筑、气势壮观,门前双狮护祖祠,筑月牙沟 300 米,停车场 500平方米左右。
隐贤姚氏支派,始迁祖受公,于元末明初洪武定鼎,奉昭令携九子从湖北阴山姚家湾迁徙寿南隐贤集东定居。子一曰:洞玄公,住三觉寺;子二曰:洞测公,住石坝;子三曰:伟公住皇溪塔;子四曰:桂公住包公庙;子五曰:旺公,住隐贤集;子六曰:信公,住隐塘面;子七曰:位公,住崇福寺;子八曰:杰公,住柳槐涧;子九曰:重公,住新仓埠;第三代辅次子迁桐城。
隐贤姚氏支派,一世祖旺公,历时六百余年已繁衍二十三世,现有人口两万多人。
寿春隐贤姚氏宗谱始修于清乾隆十五年,后经嘉庆二十五年,同治八年,光绪二十三年,民国八年,民国三十五年,共六修,2005 年,4 月 6 日,合族共议七修宗谱,历经两年于 2007 年告竣。
字辈:善法伟思 应绍有为 尚传家德 万世永昌 盛朝多庆 国广厚良;续修字辈:弘文炳哲,宗支齐芳,承先继贤,立志兴邦。
时逢清平盛世,国强民康,宗祠蔚成,时代薪火永传馨香。
供稿人:姚尚平
联络人:姚传新、姚应顷
7、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祠堂
汤家汇姚氏宗祠位于现今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街,坐东向西三进九间,于清光绪乙酉年(1885 年)由四骐公率同五常、五教、五德、五孚、科升等为四骐公之祖父一利祖所建私家祠堂,该祠在民国二十五年八月以 42 元被姚氏二族人私卖与廖姓,7 年后姚科鸿之妻王氏出面向立煌地方法院提出上诉,后经安徽省高等法院民事庭终审判决收回该祠,永作姚氏宗祠。
1929 年 5 月,立夏节起义胜利后商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商城县政治保卫分局,保卫分局内设侦察科、审讯科、事务科、保卫队(含看守所)下辖 5 个区代办处,全局近百人,1932 年 8 月,设赤南县原赤城县苏维埃政府保卫分局,设侦察、审讯、保管等科和保卫队及二、三、四区代办处,全局130余人,当时政治保卫分局就设在该姚氏宗祠。
政治保卫局分局的主要任务是为苏 维埃机关和红色根据地实行政治防卫。 曾传六、李厚敬、先后担任保卫局局长。
1931 年 10 月张国焘在党、政、军内“肃反”扩大化,仅在赤南县保卫分局(该祠)受审查、被错杀的我党优秀干部,就达千人。致使党组织和红军遭受重大损失,黄泽夫老首长解放初回到姚氏宗祠(当时的汤汇乡政府)时曾放声大哭:他就是从这里逃出的,差一点被害,他们很多战友就在这里被错杀,1934 年冬当时的局长雷长友被诬为“肃反不力”,又被残忍地杀害了,随后政治保卫分局建制撤销,其人员编入一路游击师。
新中国成立后,金寨县汤汇乡政府、汤汇公社医院先后在这里办公,至 20世纪70年代末,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姚氏九修宗谱(务本堂)
本祠辈派与鄂东姚氏总祠辈派同。
供稿人:姚家义
8、安徽省安庆市枞阳会宫姚氏祠堂
安徽枞阳白苓姚氏祠堂位于今安徽省枞阳县会宫镇。白苓姚氏始迁祖月膛公于明洪武初年由古称新安婺源迁徙到桐城南乡白苓涧(今日枞阳县会宫镇)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自始迁祖即一世祖到现在繁衍二十六代,国字辈;白苓姚氏现有两万余人。
白苓姚氏辈行:月-胜-文-升-祀-仲-钟-惟-一-士-自-日-永-振-其-家-光-明-正-大-尚-承-孝-友-为-国-宣-化-(2009年新立)-笃-学-懿-德-经-世-纬-邦-儒-宗-道-绪-舜-宇-恒-昌-白苓姚氏宗祠始建于康熙十四年间(1675 年),于日放公田屋置业。雍正九年加以重修,乾隆四十一年(1749 年)又得以扩建。各房系建的享堂堂号是:长房为“笃素堂”,二房为“光裕堂”,三房为“敦本堂”。姚氏宗祠反复重建于白苓涧的小祖居, 大祖居 ( 今会宫镇老桥村上姚祠庄 )。清朝末年由八修谱主持人(十六世祖)时为进士,直隶州州判的姚家灼公五公子姚光睿(时任县令)负责在白苓涧祖居重建宗祠,祠堂主体刚完工,恰逢战乱,延至 1958 年,正值新中国大兴教育,当地政府将我姚氏祠堂砖瓦拆卸兴建会宫中学。
白苓涧姚氏新宗祠,重建于 2010年,位于枞阳县会宫镇洛磊山,东经 117° .16,北纬 31° .11,安桐公路 S228 与白会公路即浮山交口处,面向东偏北 15 度,依山而建。祠堂开间 16.8 米,进深为 32.6 米,建筑面积547.68 平方米,设有第一进前厅、第二进中厅、第三进后厅,整体徽派建筑风格。
注:白苓涧,地名,明清时期是安庆府桐城县白苓涧保(基层行政机构), 今日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
撰稿(联系)人:姚尚全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枞阳县月霞农家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