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壹堂铁皮枫斗怎么吃粉怎么吃?每天吃多少?

杭州这些藏在角落头的美食,看完口水就停不下来~
杭州这些藏在角落头的美食,看完口水就停不下来~
15:20 稿源:
编辑:王聪慧
15:20 稿源:
编辑:王聪慧
  真正的美食,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江湖,来自于犄角旮旯,来自于“角落头”……
  小乐胃
  大唐海鲜在食客和同行中的口碑,一向是食材好、味道鲜。倒立蟹、野生带籽虾这些招牌菜,在食客中名头很响。一道招牌菜中的“招牌”――大唐“米鱼四吃”,据说,迷住了餐饮圈泰斗、中华十大名厨胡忠英大师。
  “小乐胃”是大唐海鲜老板唐延胜开的亲民社区食堂,“隐”在老社区的小巷中,如果不是有人带或是按着地址仔细寻找,路过附近的人,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它。
  卤鸭,用的是杀白后2斤半的平湖缸吊头,用枸杞、湖羊酱油、冰糖、老酒卤制,收浓收干,汁香浓郁,老杭州的味道;黑鱼二吃,是杭州老底子的一道“家常大菜”。鱼肉用蘑菇、雪菜小火清炒,鱼骨加上豆腐,就是一道汤浓味鲜的黑鱼豆腐汤,一道鱼菜、一道鱼汤,只要30元。
  许多客人完全把这里当食堂,顿顿来报到。店里面坐满了,自己搬张凳子到门口,端着吃,吃完后把碗筷拿回厨房,还有客人居然帮着打扫卫生。
  70多平方米的小乐胃,小灶菜人均10-20元,炒菜人均20-30元,也许这正是味美价廉,两顿饭要翻桌10次桌。
  松木场面馆
  杭州爱吃面的“面客”都知道,松木场的面,也是颇有江湖地位的。不过,现在的客人,大多知道的是松木场西溪路路口的“忠儿面馆”,其实,资深“面客”都知道,巷子里再进去的那家小旅馆边上的“松木场面馆”,老板名叫陈官龙。
  面馆名气大,老陈的粉丝自然也很多。有一对上海夫妇,每星期都要来一两回。一位加拿大客人,每次来杭州,都到老陈店里,吃两碗面,一碗拌川、一碗肚头面;广电的几位美女主持,常常“责怪”老陈,“你害得我们减肥计划又泡汤了!每次经过附近,就屏不牢,又进来吃面了。”
  都知道松木场面馆的肚头面、本鸡面、双腰面好吃,懂行的“面客”还知道,陈官龙的拌川绝对一流,“拌川要拌得透、炒得透,韭菜要炒香,一碗拌川要烧10分钟,烧一碗拌川是三碗汤面的时间。现在有些店,稍微拌一拌就出锅,肯定不好吃的。”陈官龙说。
  松木场的食材从不过夜,没用完的,当晚员工餐用掉。“许多食材一进冰箱,味道就两样了,鲜味就没有了。”
  福缘居
  “大隐隐于市”。在惠民路最热闹的地段,临近延安路、中山路,西湖银泰的“隔壁”,开着一家江湖小店,叫“福缘居”。
  老板郭连宝,外号大嘴,是个1970年出生的杭州人,1985年,他15岁学厨,师从杭州社会餐饮的老前辈石云明。1987年,他就正式踏上“江湖”,在杭州喜乐大酒店、阳光大酒店等十几二十年前很是红火的餐饮店做过厨师。干过很多高大上的酒店,他最终觉得,还是喜欢自己小时候吃到的家常菜的味道,5年前,他在惠民路开起了这家小店。
  店里的“醋溜鱼头”,选用3斤左右的水库花鲢头,切开,用菜油煎至起皮,放酱油、黄酒、糖、水,焖煮10分钟后放萝卜至熟,勾芡放入醋,加上韭黄,这道鱼头鱼肉滑嫩、酸中带甜,萝卜爽脆,地地道道的老派杭州味道。
  英英面馆
  英英面馆,在环城北路艮山邮局隔壁,店面不大,比一般老杭州的江湖面馆,来得精致些。老板姓董,老板娘叫王水英,都是老杭州。
  2014年初,老董夫妻俩开出了“英英面馆”。很快,这家面馆“很赞的老杭州味道”就在面客中传开了,再现老底子望江门面摊顿顿排队的场景。一位大伯,每次从拱宸桥坐车过来,拄着拐杖过来吃面,这份“执着”,让王水英感动又惶恐。
  这家英英面馆,老董也都遵循着最传统的“老杭州模式”,片儿川只用笋片不用茭白,虾仁一定要手剥河虾仁……面单上的十多种面,片儿川、爆鳝面、猪肝面、腰花面、肉丝拌川、榨肉面,也都是老杭州的最爱。
  爆鳝片儿川、腰花片儿川、腰爆鳝、虾爆鳝,是店里的经典特色面。而腰爆鳝面,则是英英面馆的“招牌中的招牌”。黄鳝,用的是1两半到2两大小的,要两头两尾两根,中指粗细,鲜嫩,最适合爆鳝。
  王壹堂
  王承豪,90后“老杭州人”,高大帅哥,曾是杭六中、中策职高校篮球队主力。2014年1月,莫中烹饪专业科班出身的王承豪,在近江小区开了家“家乐面馆”,5张小桌子,40多个平方。一直以来,家乐面馆主打都是菜而不是面,为了不让客人“误会”,前几个月,家乐面馆改名“王壹堂”。
  王壹堂做的一道酸菜鱼,是四川“江湖”烧法。一个杭州男孩,怎么学到四川乡下的“土法酸菜鱼”?早几年,王承豪找了一个四川女朋友,有一次,两人回四川,双流一个农家小店的一道酸菜鱼,让两人大呼过瘾!小店没有店名,小圆凳、四方桌、酒精炉、双耳锅,简简单单一个小舍,待热气腾腾的酸菜鱼端上,不分男客女宾,不讲吃相,快意酒肉,吃得“腮帮与唇牙共色,汗泪与汤汁齐飞”。那时,王承豪立马有了把这道鱼“偷师”带回杭州的想法。
  酸菜鱼,必须是活鱼现杀现烧,鱼片要切成手掌大的蝴蝶片,这样鱼片受热、入味均匀,肉质感觉饱满亮泽。酸菜要用地道四川农家钵头腌制的酸菜,响油要用正宗的菜籽油,再将整颗大蒜,炸成金黄色,一起烧进去。王承豪烧的酸菜鱼,鲜嫩不说,单就一个“滑”字,你试试,用筷子夹起一块鱼,还来不及放入嘴里,一不留神,鱼又滑到了汤锅盆中……
  黄尚煌
  这也许称得上杭州最小的小龙虾店。黄上煌在武林路皇后公园的一角,不到二十个平方,一张桌子,标志性的大龙虾“爬”在门头。
  洪泽湖的小龙虾,不带泥土气,相反还夹带着隐约的鲜甜。个头一般5-6钱,这样的个头不大不小,量多价廉,吃起来也没有那么多的“负担”。黄尚煌的虾都是精选的,死虾、残疾虾肯定不能要,采用的是传统捆蹄的香料配方来卤制小龙虾。经过4次清洗后,加入由老母鸡、筒骨、猪蹄熬制而成的高汤,最后投入秘制的纯天然香料包,大火烧5分钟,小火慢熬20分钟,让汤汁的鲜香完全融入小龙虾中,秘制香料天然幽香,香味十足。
  到了秋季,阿汤将又推出了小龙虾“升级版”。2003年,当时曾经风靡杭城的一只虾――麻辣虾,开在城西,那时吸引着客人开着奔驰、宝马,从城东赶到城西,就为了吃上一口麻辣虾。黄尚煌的老板阿汤,就是当年麻辣虾的老板,当年的那道麻辣虾的味道重现江湖,立马引来了一群当年的“铁粉”。
  小龙虾、螃蟹,加上浓浓胶质的猪蹄,一锅鲜炖,小龙虾、螃蟹的鲜美,融合猪蹄的香浓,那叫一个绝。
  957宋三锅
  957宋三锅做的是浙江民间菜、老杭州家常夜老酒,957是“就我吃”的谐音,老板姓宋,957宋三锅由此而来。
  老板宋小军是沙滩排球国家级裁判,老板娘陆晓青是科班出生的美女大厨,“老板的娘”,也就是宋小军的妈妈,是老底子的食堂大厨,这三个人构成了957的“金三角”。
  位于东新路977号的“宋三锅”,从名字上看,有人以为是火锅,有人以为是砂锅。其实,“宋三锅”是指用鱼汤、肉汤、菌汤“三锅汤”来做菜。好汤做好菜,烧海鲜的时候用的是黑鱼骨、鱼尾熬制的鱼汤,烧肉菜时必须是用猪扇骨、猪尾骨、鸡骨架熬制的肉汤,烧蔬菜的时候自然是用菌菇熬制的菌汤。老汤和新汤最大的区别在于,老汤适合卤菜入味上色,新汤适合烧菜提味增鲜。“宋三锅”用的是新汤,每天早上用新鲜的食材熬制6-8小时,傍晚开业的时候就可以用来做菜,三大锅汤,每锅汤足足有150斤。
  兰边碗
  兰边碗,老板的本意是叫蓝边碗,最终他固执地用了“兰边碗”的招牌。店面极小,一张圆桌、三四张小方桌,在吴山脚下、鼓楼十五奎巷口子上。最显眼的,是门口那个大灶头和一溜叠起的蒸笼,里面是一盘盘、一碗碗蓝边碗装的蒸菜,漫出的阵阵香味。
  老板是个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杭州人,1985年学厨,1990年就踏上“江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走遍浙江,走过半个中国”。不过,干过这么多高大上的酒店,他最终觉得,还是喜欢小时候家常菜的味道,就开起了这家小店。
  臭豆腐蒸肉饼,臭豆腐是富阳农家手工做的,肉饼必须是手工剁的,而菜油是龙游收的,正宗菜子油,没香精、没杂质、不掺水;清蒸小本鸡,龙游放养半年的小本鸡,毛重两斤半到三斤,大小刚刚好,只放点盐花儿蒸蒸,吃的就是原汁原味……
  好食堂
  老浙大求是村外东山弄那一带,有一家“好食堂”,200多平方,12张桌子,一天要做100多桌,连青之坞一带几家餐厅的老板,都常常把这里当“食堂”。晚上过了8点半,老板“光头老马”还在灶头忙,老板娘在门口挨个儿“回报”(回绝的意思)客人“今朝打烊啦,明朝请早!”
  这个“光头老马”,就是胜利河大名鼎鼎的鑫隆鸡爪王的那个老马,大厨出生。等自个儿真正成了“大佬”,他却开了毛亲民的“好食堂”。“我想,餐饮终归是要回归到三个‘根本’的。”老马拍着光亮的脑袋说。经历了太多的餐饮潮流,老马觉得,装修、时尚、好玩,这些终究是餐饮的点缀品。吃,终究离不开味道、卫生、价格这三个根本点,当然,还有方便。所以,老马“逆袭”现在商场开店的潮流,把食堂开进了社区。
  好食堂,没有什么花哨的装饰,简简单单、清清爽爽,老底子国营小饭店的感觉,更多的是让你有老底子窝里厢(家里的意思)的“味道”,妈妈烧的菜的味道,还有人均30-40元的亲民价格。
  好食堂,猪肝、腰花、猪肚、门腔、大肠,都是黑毛猪的“部件”;白条、汪刺鱼、螺蛳、鲫鱼、黑鱼、泥鳅、鸡、鸭,都是德清定点的;茄子、番薯、南瓜这些,是丽水景宁1000多米高山上的;食堂里的红烧小排、糖醋排骨、椒盐排骨,用的都是纯子排;店里用的鲞有三种,鲞煎毛豆用的是酒香浓郁的醉花鲞,烧千张包用的是鲜香的黄鱼鲞,鲞蒸肉饼用的是霉香的三抱鳓鲞;卤肉是和卤鸭儿一道卤的,入味,一天就一条。
  吃完饭,那榴莲、芒果、酸奶等20多种口味的纯水果、纯手工的水果棒冰,则是食客们的“时尚甜品”。
  康康饭店
  从秋涛北路拐到这条略显冷清的小道上,前面似乎都是小区住宅了。继续走,你会发现小区住宅一楼有家小店门口很是亮堂,附近停了好几辆豪车,这就是康康饭店。
  可能很多老杭州人都还记得1982年开在小车桥附近的那家小饭店,各式酱货和地道杭帮口味吸引了当时的一大批食客,这就是康康饭店的前身。1993年,由于拆迁,康康饭店的老板把店迁到了新家附近的景芳小区,在这里一开就是二十多年。
  老板叫王志强,从小就跟开饭店的爸妈学厨,二十多岁的时候正式出道,开了康康饭店。这么多年,康康就是靠酱鸭、酱肉、酱鲫鱼等各式酱货和八宝酱丁、杭州卷鸡、炒肚片、爆双脆等老杭州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
  曾有熟客问老王:“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你们的菜一直不变?”老王说:“菜不需要变化太多,你只要把该做的做好就可以了。”
  新菜不多,老菜越做越好,越做越经典,这就是康康三十多年生意一直红火的秘诀。老菜中最经典的当属酱货类了。每年立冬到新年,就是老王做酱货的时候。鸡鸭鱼肉等原材料先风干半天,然后在桂皮、干辣椒、茴香、生酱油等8种调料的酱汁里烧到滚起,冷却后,再在二十多种调料、香料配制的酱汁里,浸几十个小时到几天不等,最后挂在通风处风干。就这样,一个冬天酱出1万斤酱肉、5000斤腌肉、5000只酱鸭、2000条酱鲫鱼、800斤酱猪耳以及酱猪尾、酱牛肉、酱带鱼等数千斤。
  酱好的食材挂在店周围,所以立冬开始上下两层楼就挂满了酱货,老客人看到就知道,今年又有康康饭店的酱货吃了。也许,这就是老杭州的味道,和老杭州人的情感归属吧。这样的角落头小店,才是杭州美食的真美味所在。
  荣鲜面馆&荣鲜馄钝
  在钱江新城近江小区,荣胖子30多平方的荣鲜面馆,一天要卖250多斤面,一天要做近2万元营业额;荣胖子18平方的馄饨店,平均一天可以做8000多元营业额,最多一天卖出1000多碗馄饨,被戏称为“杭州每平方米最赚钱的餐饮店”。
  有客人来,一下子打包三大盆酸菜鱼片面带走;来吃馄饨的顾客,也多是老客带新客,经常是吃一碗打包三碗生馄饨;店面积小,位子不够,有人打包回家吃,有人就端着站在门口吃;荣胖子很懒,每年过年前都要关店休息一个多月,老客只能预先买三四百个生馄饨回去,放在冰箱里慢慢吃。
  许多客人拿这里当食堂,中午吃了,晚上继续来。有的客人,中午馄饨,晚餐面条,晚上加班结束,还要再来一盆酸菜鱼片面,再加鱼片、加大肠、加红烧肉、加爆炒腰花猪肝……怪不得荣鲜的酸菜鱼片面是用脸盆装的。
  好多人是从萧山、临平、老余杭赶过来的,甚至还有从海宁、绍兴专程赶过来的。有一个住在塘栖的美女,每周六晚上都得来吃酸菜鱼片面,每回坐着公交车来,吃完后打包十几盒“猪肉荣”烧麦馄饨,滴滴打车回塘栖。
  至于荣胖子的大馄饨为什么好吃,那当然是有他自己套路的。光是那馄饨皮,就是找了5-6家面粉店定做,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把最适合的皮子定下来;肉馅自然更讲究,一定要选后半夜杀的猪,取猪夹心肉,把筋挑得干干净净,加入特殊配比的盐和味精入味后拌匀。汤料上一点不含糊,紫菜、虾皮、榨菜、蛋皮、葱花,配上皮薄馅大的馄饨,将馄饨的鲜味都吊出来了。
  景芳周大姐烧麦
  周大姐叫周仙花,今年60多岁,年纪轻的时候在杭州友谊皮件厂当工人。1985年的时候,厂里效益不好,周大姐只好在厂区对面路边摆起了馄饨摊。小店生意不错,周大姐一个人招呼不过来,她老公也从工厂里出来,两人一起开小吃店,开始卖面和烧麦。那时,店里的生意很好,一个中午,光是面条就要用掉80斤。后来,庆春路修路扩建,小吃店面拆迁,周大姐就在自己住的小区楼下,景芳五区的花坛边摆起烧麦摊。
  皮薄馅鲜,是周大姐烧麦的特色。她家的烧麦皮子,比一般的馄饨还要薄透,但用筷子夹起来又不会破,靠的就是面粉好、手工擀皮子,面粉揉上劲,皮子就筋道、口感润。笋肉馅,笋丁是灵魂,春笋、鞭笋、冬笋,笋是时鲜货,价格不便宜,又只能取嫩头。笋少的季节,周大姐常常要跑好几个市场,不论价格,首先就是得有保证质量的笋,而罐头笋是绝对不能用的。
  现在,周大姐原来在外资公司上班的女儿金丽娜,辞掉了工作,执掌起“景芳周大姐烧麦”的大旗。今年6月,在其他地方兜兜转转一圈,烧麦店又杀回根据地,在景芳开出了正儿八经的“景芳周大姐烧麦”。
  七碗面
  想必喜欢吃夜宵的朋友一定知道,杭州玉皇山路丝绸博物馆对面的“老杨烧烤”,晚上这里是离夜猫子喜爱的“深夜食堂”,白天这里却是一家叫做“七碗面”的江湖面馆。
  七碗面的老板M君是个资深吃货&旅游达人,他将旅游时吃到的美味特产挖掘出来,在玉皇山路脚下开了一家特色食品店。当年HOD装修,酒吧门口的老杨烧烤消失在杭州夜猫子的视线中。“老杨烧烤”的超级“羊粉”M君,千方百计把老杨找了出来,将自己店里北面的铺子分给老羊做烧烤。老母鸡、猪蹄、龙骨及笋老头熬制而成的底汤,成就了一碗鲜爽的片儿川,尤其是那整片的鲜冬笋片,毫不吝啬地“勾引”出雪里蕻中的鲜咸。片儿川加腰花或者加大肠都是高点击率的升级款,腰花去“骚”是店里的大姐一早上亲自处理的,腌制时还特别用李锦记的酱油入味提鲜,再用小锅旺火急炒,端到食客的面前,嫩爽间还透着香香的锅气。
  葛师傅煎包
  位于戒坛寺巷130号葛师傅煎包店里,墙上挂满葛师傅和欧阳应霁、食神戴龙等的合影。葛师傅何许人也,引得美食家赶上门来?
  葛伟明,1969年生人,从小在清泰街佑圣观路一带长大。16岁,初中毕业后,就去庆华招待所做煎包学徒。2010年,夫妻俩一个“猛子”扎进去做煎包生意。皮松、馅儿大、汁鲜、底金黄而脆香,是食客对葛师傅煎包的印象。葛师傅煎包,是最传统的杭式煎包。老底子,老杭州人做煎包都是用的“发面”,用“老面”和小苏打做底子,让面坯发起来。葛师傅的传统发面,天冷点,起码要发两个多小时,天热点,也要发面一个多小时。所以,葛师傅一天发多少面,做多少煎包,都是有量限制的。煎包用的是农村的现榨菜籽油,其间要不停地转动煎锅,达到火候均匀,防止粘底粘锅。
  去年3月,葛师傅在微信朋友圈“偶遇”一位老友在迪拜生活的儿子,在小伙子的热情邀请下,葛师傅动了去迪拜开店的念头。七七八八“折腾”了一年多,今年6月,葛师傅在迪拜的“熊猫包子铺”终于开起来了。一百来方的小店在异国他乡刚刚开业,就做出15000多元(人民币)一天的营业额,看样子,这家杭城江湖小馆,算是顺利“走向世界”了。
  望江面馆
  老杭州常说,“望江门外菜担儿”,说的就是此地曾是杭州副食品的集散地和运输主渠道,商贾、贩夫云集,热闹非凡。荤素搭配、美味便捷的面条,由此兴盛起来,多时达十几家面店。因为坚持生面落锅、一碗一烧、真材实料,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有人不辞辛劳从各处赶来,就只为尝一口正宗的“望江门味道”。
  虞小平是“望江面馆”的老板,他爷爷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望江门摆过面摊。在他的店里,这碗榨菜笋干肉丝面,一直保持着老底子的味道,榨菜是海宁斜桥的,用的是传统工艺,鲜脆但不含添加剂,有大头菜特殊的香味;肉丝用的是冷鲜的里脊肉,嫩滑;汤头浓郁,浓浓的榨菜的味道,带上些许葱花的清香,润在心里。
  “望江面馆”开业3年多,靠着地道的老杭州本味,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忙的时候坐满大厅。有一位客人,绝对算的上是他们家的忠实粉丝,大雨天打着伞坐在室外的长板凳上吃面,这是不是太有型了!
  利兵锅贴煎包
  原来,在景芳五区南大门,一排普通的沿街店面小铺,每个清早,总有一家煎包锅贴小铺子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这家店就叫“利兵锅贴煎包店”,在那一带小有名气。
  煎包刚刚一到食客手里,顾不上刚刚出炉,一口咬下去,浓郁油润的汤汁便“飙”进口腔。一个打扮入时的女孩,一边不顾吃相地一口一个地吃着煎包,一边手忙脚乱地擦着额头冒出的细汗。
  老板娘王大姐做煎包已有27个年头了,她每天早上两点钟就要起床,手工揉面,现做现煎。煎包的肉馅是王大姐煎包成功的秘诀,必须要选用鲜香、肥瘦比例恰当的新鲜五花肉,再用王大姐20多年的经验,来调配盐、味精、白糖三者的“关系”。
  今年,那一排平房小铺拆了,王大姐的煎包又一次消失在食客们的视野里。可喜的是,她的煎包店,在10月1日,在不远处的景芳路95号五福新村大门口,再次开出!
  真正的美食,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江湖,来自于犄角旮旯,来自于“角落头”……
  小乐胃
  大唐海鲜在食客和同行中的口碑,一向是食材好、味道鲜。倒立蟹、野生带籽虾这些招牌菜,在食客中名头很响。一道招牌菜中的“招牌”――大唐“米鱼四吃”,据说,迷住了餐饮圈泰斗、中华十大名厨胡忠英大师。
  “小乐胃”是大唐海鲜老板唐延胜开的亲民社区食堂,“隐”在老社区的小巷中,如果不是有人带或是按着地址仔细寻找,路过附近的人,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它。
  卤鸭,用的是杀白后2斤半的平湖缸吊头,用枸杞、湖羊酱油、冰糖、老酒卤制,收浓收干,汁香浓郁,老杭州的味道;黑鱼二吃,是杭州老底子的一道“家常大菜”。鱼肉用蘑菇、雪菜小火清炒,鱼骨加上豆腐,就是一道汤浓味鲜的黑鱼豆腐汤,一道鱼菜、一道鱼汤,只要30元。
  许多客人完全把这里当食堂,顿顿来报到。店里面坐满了,自己搬张凳子到门口,端着吃,吃完后把碗筷拿回厨房,还有客人居然帮着打扫卫生。
  70多平方米的小乐胃,小灶菜人均10-20元,炒菜人均20-30元,也许这正是味美价廉,两顿饭要翻桌10次桌。
  松木场面馆
  杭州爱吃面的“面客”都知道,松木场的面,也是颇有江湖地位的。不过,现在的客人,大多知道的是松木场西溪路路口的“忠儿面馆”,其实,资深“面客”都知道,巷子里再进去的那家小旅馆边上的“松木场面馆”,老板名叫陈官龙。
  面馆名气大,老陈的粉丝自然也很多。有一对上海夫妇,每星期都要来一两回。一位加拿大客人,每次来杭州,都到老陈店里,吃两碗面,一碗拌川、一碗肚头面;广电的几位美女主持,常常“责怪”老陈,“你害得我们减肥计划又泡汤了!每次经过附近,就屏不牢,又进来吃面了。”
  都知道松木场面馆的肚头面、本鸡面、双腰面好吃,懂行的“面客”还知道,陈官龙的拌川绝对一流,“拌川要拌得透、炒得透,韭菜要炒香,一碗拌川要烧10分钟,烧一碗拌川是三碗汤面的时间。现在有些店,稍微拌一拌就出锅,肯定不好吃的。”陈官龙说。
  松木场的食材从不过夜,没用完的,当晚员工餐用掉。“许多食材一进冰箱,味道就两样了,鲜味就没有了。”
  福缘居
  “大隐隐于市”。在惠民路最热闹的地段,临近延安路、中山路,西湖银泰的“隔壁”,开着一家江湖小店,叫“福缘居”。
  老板郭连宝,外号大嘴,是个1970年出生的杭州人,1985年,他15岁学厨,师从杭州社会餐饮的老前辈石云明。1987年,他就正式踏上“江湖”,在杭州喜乐大酒店、阳光大酒店等十几二十年前很是红火的餐饮店做过厨师。干过很多高大上的酒店,他最终觉得,还是喜欢自己小时候吃到的家常菜的味道,5年前,他在惠民路开起了这家小店。
  店里的“醋溜鱼头”,选用3斤左右的水库花鲢头,切开,用菜油煎至起皮,放酱油、黄酒、糖、水,焖煮10分钟后放萝卜至熟,勾芡放入醋,加上韭黄,这道鱼头鱼肉滑嫩、酸中带甜,萝卜爽脆,地地道道的老派杭州味道。
  英英面馆
  英英面馆,在环城北路艮山邮局隔壁,店面不大,比一般老杭州的江湖面馆,来得精致些。老板姓董,老板娘叫王水英,都是老杭州。
  2014年初,老董夫妻俩开出了“英英面馆”。很快,这家面馆“很赞的老杭州味道”就在面客中传开了,再现老底子望江门面摊顿顿排队的场景。一位大伯,每次从拱宸桥坐车过来,拄着拐杖过来吃面,这份“执着”,让王水英感动又惶恐。
  这家英英面馆,老董也都遵循着最传统的“老杭州模式”,片儿川只用笋片不用茭白,虾仁一定要手剥河虾仁……面单上的十多种面,片儿川、爆鳝面、猪肝面、腰花面、肉丝拌川、榨肉面,也都是老杭州的最爱。
  爆鳝片儿川、腰花片儿川、腰爆鳝、虾爆鳝,是店里的经典特色面。而腰爆鳝面,则是英英面馆的“招牌中的招牌”。黄鳝,用的是1两半到2两大小的,要两头两尾两根,中指粗细,鲜嫩,最适合爆鳝。
  王壹堂
  王承豪,90后“老杭州人”,高大帅哥,曾是杭六中、中策职高校篮球队主力。2014年1月,莫中烹饪专业科班出身的王承豪,在近江小区开了家“家乐面馆”,5张小桌子,40多个平方。一直以来,家乐面馆主打都是菜而不是面,为了不让客人“误会”,前几个月,家乐面馆改名“王壹堂”。
  王壹堂做的一道酸菜鱼,是四川“江湖”烧法。一个杭州男孩,怎么学到四川乡下的“土法酸菜鱼”?早几年,王承豪找了一个四川女朋友,有一次,两人回四川,双流一个农家小店的一道酸菜鱼,让两人大呼过瘾!小店没有店名,小圆凳、四方桌、酒精炉、双耳锅,简简单单一个小舍,待热气腾腾的酸菜鱼端上,不分男客女宾,不讲吃相,快意酒肉,吃得“腮帮与唇牙共色,汗泪与汤汁齐飞”。那时,王承豪立马有了把这道鱼“偷师”带回杭州的想法。
  酸菜鱼,必须是活鱼现杀现烧,鱼片要切成手掌大的蝴蝶片,这样鱼片受热、入味均匀,肉质感觉饱满亮泽。酸菜要用地道四川农家钵头腌制的酸菜,响油要用正宗的菜籽油,再将整颗大蒜,炸成金黄色,一起烧进去。王承豪烧的酸菜鱼,鲜嫩不说,单就一个“滑”字,你试试,用筷子夹起一块鱼,还来不及放入嘴里,一不留神,鱼又滑到了汤锅盆中……
  黄尚煌
  这也许称得上杭州最小的小龙虾店。黄上煌在武林路皇后公园的一角,不到二十个平方,一张桌子,标志性的大龙虾“爬”在门头。
  洪泽湖的小龙虾,不带泥土气,相反还夹带着隐约的鲜甜。个头一般5-6钱,这样的个头不大不小,量多价廉,吃起来也没有那么多的“负担”。黄尚煌的虾都是精选的,死虾、残疾虾肯定不能要,采用的是传统捆蹄的香料配方来卤制小龙虾。经过4次清洗后,加入由老母鸡、筒骨、猪蹄熬制而成的高汤,最后投入秘制的纯天然香料包,大火烧5分钟,小火慢熬20分钟,让汤汁的鲜香完全融入小龙虾中,秘制香料天然幽香,香味十足。
  到了秋季,阿汤将又推出了小龙虾“升级版”。2003年,当时曾经风靡杭城的一只虾――麻辣虾,开在城西,那时吸引着客人开着奔驰、宝马,从城东赶到城西,就为了吃上一口麻辣虾。黄尚煌的老板阿汤,就是当年麻辣虾的老板,当年的那道麻辣虾的味道重现江湖,立马引来了一群当年的“铁粉”。
  小龙虾、螃蟹,加上浓浓胶质的猪蹄,一锅鲜炖,小龙虾、螃蟹的鲜美,融合猪蹄的香浓,那叫一个绝。
  957宋三锅
  957宋三锅做的是浙江民间菜、老杭州家常夜老酒,957是“就我吃”的谐音,老板姓宋,957宋三锅由此而来。
  老板宋小军是沙滩排球国家级裁判,老板娘陆晓青是科班出生的美女大厨,“老板的娘”,也就是宋小军的妈妈,是老底子的食堂大厨,这三个人构成了957的“金三角”。
  位于东新路977号的“宋三锅”,从名字上看,有人以为是火锅,有人以为是砂锅。其实,“宋三锅”是指用鱼汤、肉汤、菌汤“三锅汤”来做菜。好汤做好菜,烧海鲜的时候用的是黑鱼骨、鱼尾熬制的鱼汤,烧肉菜时必须是用猪扇骨、猪尾骨、鸡骨架熬制的肉汤,烧蔬菜的时候自然是用菌菇熬制的菌汤。老汤和新汤最大的区别在于,老汤适合卤菜入味上色,新汤适合烧菜提味增鲜。“宋三锅”用的是新汤,每天早上用新鲜的食材熬制6-8小时,傍晚开业的时候就可以用来做菜,三大锅汤,每锅汤足足有150斤。
  兰边碗
  兰边碗,老板的本意是叫蓝边碗,最终他固执地用了“兰边碗”的招牌。店面极小,一张圆桌、三四张小方桌,在吴山脚下、鼓楼十五奎巷口子上。最显眼的,是门口那个大灶头和一溜叠起的蒸笼,里面是一盘盘、一碗碗蓝边碗装的蒸菜,漫出的阵阵香味。
  老板是个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杭州人,1985年学厨,1990年就踏上“江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走遍浙江,走过半个中国”。不过,干过这么多高大上的酒店,他最终觉得,还是喜欢小时候家常菜的味道,就开起了这家小店。
  臭豆腐蒸肉饼,臭豆腐是富阳农家手工做的,肉饼必须是手工剁的,而菜油是龙游收的,正宗菜子油,没香精、没杂质、不掺水;清蒸小本鸡,龙游放养半年的小本鸡,毛重两斤半到三斤,大小刚刚好,只放点盐花儿蒸蒸,吃的就是原汁原味……
  好食堂
  老浙大求是村外东山弄那一带,有一家“好食堂”,200多平方,12张桌子,一天要做100多桌,连青之坞一带几家餐厅的老板,都常常把这里当“食堂”。晚上过了8点半,老板“光头老马”还在灶头忙,老板娘在门口挨个儿“回报”(回绝的意思)客人“今朝打烊啦,明朝请早!”
  这个“光头老马”,就是胜利河大名鼎鼎的鑫隆鸡爪王的那个老马,大厨出生。等自个儿真正成了“大佬”,他却开了毛亲民的“好食堂”。“我想,餐饮终归是要回归到三个‘根本’的。”老马拍着光亮的脑袋说。经历了太多的餐饮潮流,老马觉得,装修、时尚、好玩,这些终究是餐饮的点缀品。吃,终究离不开味道、卫生、价格这三个根本点,当然,还有方便。所以,老马“逆袭”现在商场开店的潮流,把食堂开进了社区。
  好食堂,没有什么花哨的装饰,简简单单、清清爽爽,老底子国营小饭店的感觉,更多的是让你有老底子窝里厢(家里的意思)的“味道”,妈妈烧的菜的味道,还有人均30-40元的亲民价格。
  好食堂,猪肝、腰花、猪肚、门腔、大肠,都是黑毛猪的“部件”;白条、汪刺鱼、螺蛳、鲫鱼、黑鱼、泥鳅、鸡、鸭,都是德清定点的;茄子、番薯、南瓜这些,是丽水景宁1000多米高山上的;食堂里的红烧小排、糖醋排骨、椒盐排骨,用的都是纯子排;店里用的鲞有三种,鲞煎毛豆用的是酒香浓郁的醉花鲞,烧千张包用的是鲜香的黄鱼鲞,鲞蒸肉饼用的是霉香的三抱鳓鲞;卤肉是和卤鸭儿一道卤的,入味,一天就一条。
  吃完饭,那榴莲、芒果、酸奶等20多种口味的纯水果、纯手工的水果棒冰,则是食客们的“时尚甜品”。
  康康饭店
  从秋涛北路拐到这条略显冷清的小道上,前面似乎都是小区住宅了。继续走,你会发现小区住宅一楼有家小店门口很是亮堂,附近停了好几辆豪车,这就是康康饭店。
  可能很多老杭州人都还记得1982年开在小车桥附近的那家小饭店,各式酱货和地道杭帮口味吸引了当时的一大批食客,这就是康康饭店的前身。1993年,由于拆迁,康康饭店的老板把店迁到了新家附近的景芳小区,在这里一开就是二十多年。
  老板叫王志强,从小就跟开饭店的爸妈学厨,二十多岁的时候正式出道,开了康康饭店。这么多年,康康就是靠酱鸭、酱肉、酱鲫鱼等各式酱货和八宝酱丁、杭州卷鸡、炒肚片、爆双脆等老杭州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
  曾有熟客问老王:“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你们的菜一直不变?”老王说:“菜不需要变化太多,你只要把该做的做好就可以了。”
  新菜不多,老菜越做越好,越做越经典,这就是康康三十多年生意一直红火的秘诀。老菜中最经典的当属酱货类了。每年立冬到新年,就是老王做酱货的时候。鸡鸭鱼肉等原材料先风干半天,然后在桂皮、干辣椒、茴香、生酱油等8种调料的酱汁里烧到滚起,冷却后,再在二十多种调料、香料配制的酱汁里,浸几十个小时到几天不等,最后挂在通风处风干。就这样,一个冬天酱出1万斤酱肉、5000斤腌肉、5000只酱鸭、2000条酱鲫鱼、800斤酱猪耳以及酱猪尾、酱牛肉、酱带鱼等数千斤。
  酱好的食材挂在店周围,所以立冬开始上下两层楼就挂满了酱货,老客人看到就知道,今年又有康康饭店的酱货吃了。也许,这就是老杭州的味道,和老杭州人的情感归属吧。这样的角落头小店,才是杭州美食的真美味所在。
  荣鲜面馆&荣鲜馄钝
  在钱江新城近江小区,荣胖子30多平方的荣鲜面馆,一天要卖250多斤面,一天要做近2万元营业额;荣胖子18平方的馄饨店,平均一天可以做8000多元营业额,最多一天卖出1000多碗馄饨,被戏称为“杭州每平方米最赚钱的餐饮店”。
  有客人来,一下子打包三大盆酸菜鱼片面带走;来吃馄饨的顾客,也多是老客带新客,经常是吃一碗打包三碗生馄饨;店面积小,位子不够,有人打包回家吃,有人就端着站在门口吃;荣胖子很懒,每年过年前都要关店休息一个多月,老客只能预先买三四百个生馄饨回去,放在冰箱里慢慢吃。
  许多客人拿这里当食堂,中午吃了,晚上继续来。有的客人,中午馄饨,晚餐面条,晚上加班结束,还要再来一盆酸菜鱼片面,再加鱼片、加大肠、加红烧肉、加爆炒腰花猪肝……怪不得荣鲜的酸菜鱼片面是用脸盆装的。
  好多人是从萧山、临平、老余杭赶过来的,甚至还有从海宁、绍兴专程赶过来的。有一个住在塘栖的美女,每周六晚上都得来吃酸菜鱼片面,每回坐着公交车来,吃完后打包十几盒“猪肉荣”烧麦馄饨,滴滴打车回塘栖。
  至于荣胖子的大馄饨为什么好吃,那当然是有他自己套路的。光是那馄饨皮,就是找了5-6家面粉店定做,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把最适合的皮子定下来;肉馅自然更讲究,一定要选后半夜杀的猪,取猪夹心肉,把筋挑得干干净净,加入特殊配比的盐和味精入味后拌匀。汤料上一点不含糊,紫菜、虾皮、榨菜、蛋皮、葱花,配上皮薄馅大的馄饨,将馄饨的鲜味都吊出来了。
  景芳周大姐烧麦
  周大姐叫周仙花,今年60多岁,年纪轻的时候在杭州友谊皮件厂当工人。1985年的时候,厂里效益不好,周大姐只好在厂区对面路边摆起了馄饨摊。小店生意不错,周大姐一个人招呼不过来,她老公也从工厂里出来,两人一起开小吃店,开始卖面和烧麦。那时,店里的生意很好,一个中午,光是面条就要用掉80斤。后来,庆春路修路扩建,小吃店面拆迁,周大姐就在自己住的小区楼下,景芳五区的花坛边摆起烧麦摊。
  皮薄馅鲜,是周大姐烧麦的特色。她家的烧麦皮子,比一般的馄饨还要薄透,但用筷子夹起来又不会破,靠的就是面粉好、手工擀皮子,面粉揉上劲,皮子就筋道、口感润。笋肉馅,笋丁是灵魂,春笋、鞭笋、冬笋,笋是时鲜货,价格不便宜,又只能取嫩头。笋少的季节,周大姐常常要跑好几个市场,不论价格,首先就是得有保证质量的笋,而罐头笋是绝对不能用的。
  现在,周大姐原来在外资公司上班的女儿金丽娜,辞掉了工作,执掌起“景芳周大姐烧麦”的大旗。今年6月,在其他地方兜兜转转一圈,烧麦店又杀回根据地,在景芳开出了正儿八经的“景芳周大姐烧麦”。
  七碗面
  想必喜欢吃夜宵的朋友一定知道,杭州玉皇山路丝绸博物馆对面的“老杨烧烤”,晚上这里是离夜猫子喜爱的“深夜食堂”,白天这里却是一家叫做“七碗面”的江湖面馆。
  七碗面的老板M君是个资深吃货&旅游达人,他将旅游时吃到的美味特产挖掘出来,在玉皇山路脚下开了一家特色食品店。当年HOD装修,酒吧门口的老杨烧烤消失在杭州夜猫子的视线中。“老杨烧烤”的超级“羊粉”M君,千方百计把老杨找了出来,将自己店里北面的铺子分给老羊做烧烤。老母鸡、猪蹄、龙骨及笋老头熬制而成的底汤,成就了一碗鲜爽的片儿川,尤其是那整片的鲜冬笋片,毫不吝啬地“勾引”出雪里蕻中的鲜咸。片儿川加腰花或者加大肠都是高点击率的升级款,腰花去“骚”是店里的大姐一早上亲自处理的,腌制时还特别用李锦记的酱油入味提鲜,再用小锅旺火急炒,端到食客的面前,嫩爽间还透着香香的锅气。
  葛师傅煎包
  位于戒坛寺巷130号葛师傅煎包店里,墙上挂满葛师傅和欧阳应霁、食神戴龙等的合影。葛师傅何许人也,引得美食家赶上门来?
  葛伟明,1969年生人,从小在清泰街佑圣观路一带长大。16岁,初中毕业后,就去庆华招待所做煎包学徒。2010年,夫妻俩一个“猛子”扎进去做煎包生意。皮松、馅儿大、汁鲜、底金黄而脆香,是食客对葛师傅煎包的印象。葛师傅煎包,是最传统的杭式煎包。老底子,老杭州人做煎包都是用的“发面”,用“老面”和小苏打做底子,让面坯发起来。葛师傅的传统发面,天冷点,起码要发两个多小时,天热点,也要发面一个多小时。所以,葛师傅一天发多少面,做多少煎包,都是有量限制的。煎包用的是农村的现榨菜籽油,其间要不停地转动煎锅,达到火候均匀,防止粘底粘锅。
  去年3月,葛师傅在微信朋友圈“偶遇”一位老友在迪拜生活的儿子,在小伙子的热情邀请下,葛师傅动了去迪拜开店的念头。七七八八“折腾”了一年多,今年6月,葛师傅在迪拜的“熊猫包子铺”终于开起来了。一百来方的小店在异国他乡刚刚开业,就做出15000多元(人民币)一天的营业额,看样子,这家杭城江湖小馆,算是顺利“走向世界”了。
  望江面馆
  老杭州常说,“望江门外菜担儿”,说的就是此地曾是杭州副食品的集散地和运输主渠道,商贾、贩夫云集,热闹非凡。荤素搭配、美味便捷的面条,由此兴盛起来,多时达十几家面店。因为坚持生面落锅、一碗一烧、真材实料,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有人不辞辛劳从各处赶来,就只为尝一口正宗的“望江门味道”。
  虞小平是“望江面馆”的老板,他爷爷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望江门摆过面摊。在他的店里,这碗榨菜笋干肉丝面,一直保持着老底子的味道,榨菜是海宁斜桥的,用的是传统工艺,鲜脆但不含添加剂,有大头菜特殊的香味;肉丝用的是冷鲜的里脊肉,嫩滑;汤头浓郁,浓浓的榨菜的味道,带上些许葱花的清香,润在心里。
  “望江面馆”开业3年多,靠着地道的老杭州本味,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忙的时候坐满大厅。有一位客人,绝对算的上是他们家的忠实粉丝,大雨天打着伞坐在室外的长板凳上吃面,这是不是太有型了!
  利兵锅贴煎包
  原来,在景芳五区南大门,一排普通的沿街店面小铺,每个清早,总有一家煎包锅贴小铺子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这家店就叫“利兵锅贴煎包店”,在那一带小有名气。
  煎包刚刚一到食客手里,顾不上刚刚出炉,一口咬下去,浓郁油润的汤汁便“飙”进口腔。一个打扮入时的女孩,一边不顾吃相地一口一个地吃着煎包,一边手忙脚乱地擦着额头冒出的细汗。
  老板娘王大姐做煎包已有27个年头了,她每天早上两点钟就要起床,手工揉面,现做现煎。煎包的肉馅是王大姐煎包成功的秘诀,必须要选用鲜香、肥瘦比例恰当的新鲜五花肉,再用王大姐20多年的经验,来调配盐、味精、白糖三者的“关系”。
  今年,那一排平房小铺拆了,王大姐的煎包又一次消失在食客们的视野里。可喜的是,她的煎包店,在10月1日,在不远处的景芳路95号五福新村大门口,再次开出!
杭州日报全媒体新闻中心出品
杭州日报俱乐部出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年铁皮枫斗广告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