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海报掉到床底下拿不出来了就一直放着可以吗?

编辑导读:前阵子,虚拟偶像珈乐将中止直播、进入休眠,牵扯出背后的一系列利益纠纷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起了虚拟人。没有了真人作为支撑的虚拟人,会更受Z世代的欢迎吗?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皮套人”算不算虚拟人? 近年来,随着像A-SOUL这样“真

编辑导读:前阵子,虚拟偶像珈乐将中止直播、进入休眠,牵扯出背后的一系列利益纠纷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起了虚拟人。没有了真人作为支撑的虚拟人,会更受Z世代的欢迎吗?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皮套人”算不算虚拟人?

近年来,随着像A-SOUL这样“真人+虚拟形象”的虚拟偶像/主播热度升温,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事实上,比起区块链衍生品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虚拟人”这三个字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并不难理解,但关于它的准确定义是什么?需不需要真人要素?市场却莫衷一是,拿不出统一的答案。

但市场总归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即便存在不小争议,A-SOUL、彩虹社、VirtuaReal等这类“真人+虚拟形象”的虚拟偶像/主播所取得的商业成绩也是无法掩盖的。因此,当一些行业分析师在谈论虚拟人话题时,往往还是很乐于将他们作为案例来使用——毕竟,如果一直使用初音未来、洛天依这样的“过气偶像”作为案例,也难免会给人们一种虚拟人行业缺乏发展的错觉。

不过,“真人+虚拟形象”的组合虽然的确在Z世代那儿收获颇丰,但并不代表它就是虚拟人经济最完美的形态。尤其是此次A-SOUL成员停止活动引发的闹剧,让许多对虚拟偶像/主播抱有兴趣的企业再次见识到了真人要素在项目中的不可控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中之人”的待遇问题,再火热的项目也会在一日之内被愤怒的粉丝们撕个粉碎。

也许,对于更多企业而言,放弃运营成本高、风险大的“真人+虚拟形象”组合,转向更加移除真人后的虚拟形象,才是更加稳定收割Z世代的方式?

一、当我们聊虚拟人,究竟在聊什么

从部分科幻作品的描述来看,人们最初是想将虚拟人塑造成一个与真人完全分割开的概念,它们是人类的模仿者,是“类人”而“非人”的,由AI,也就是人工智能系统进行驱动,所有的特征和行为都由程序进行表述,是完完全全的赛博生命。

乍一听,这样超前的概念距离人类似乎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但其实,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已经窥见了虚拟人的一丝倩影——它们就是藏在你的智能音箱或者手机里的Siri、Alexa、Cortana和小爱同学。

这一事实肯定会令不少人感到意外,毕竟大部分人对于虚拟人的第一印象,只有那些用数字技术创作出来的平面或3D的虚拟形象,与没有外形的语音助手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这也并不难理解,毕竟图像信息会给人留下更加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就像聊起初音未来,大部分网民的脑海里都会闪过留着绿色双马尾发型的动漫美少女的形象,而当他们聊起Siri时,却只能联想到女声“在呢,什么事”的回答,或者与它们绑定的数码产品,印象较为生硬刻板,难与“偶像”二字联系。

正因如此,像初音未来这样并不涉及AI技术的合成音源及衍生产品的组合,最终却走在了Siri这类真正能与人类交互的“赛博生命”前面,成为“虚拟人”的代表偶像。

而这其实也揭露了如下的现实:当人们消费虚拟人时,他们消费的其实是“虚拟人”的头衔,以及相关的图像、音乐、视频等文化娱乐产品,而非那些枯燥难懂的技术和知识

有了这样的结论后,想要理解当下市场中虚拟人产品的卖点与走红的原因就并非难事了。

目前,虚拟偶像/主播的主要消费者是Z世代群体,而作为强调个性、追求悦己的一代人,他们的喜好早已暴露无遗,在虚拟偶像/主播这一新兴产品上也有很好的的体现。当我们将虚拟偶像/主播肢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下“组件”——虚拟形象、人物设定、直播活动、周边产品和二次创作。

作为虚拟偶像/主播的“脸面”,虚拟形象是Z世代审美的直接体现。Z世代作为从小受日本动漫影响的一代人,他们对于日漫风格的美术作品的喜好已然根深蒂固。因此,虚拟偶像们也投其所好,从初音未来到A-SOUL,那些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虚拟人几乎都采取了萌萌哒二次元动漫美少女的形象,并成功以此掏空了Z世代的钱包。

与此同时,Z世代自身强调个性,也容易被有着鲜明个性的角色吸引。在绊爱刚刚出道、“皮套人”开始萌芽的阶段,人设主要还是用于丰富虚拟形象的背景描述,但随着虚拟偶像/主播中真人扮演者的地位不断上升,人设也开始主要服务“中之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今虚拟偶像/主播的人设,正在摆脱那些幻想和不真实的要素,逐步靠近我们更熟悉的KOL、偶像、主播在互联网上呈现并维持的人设

另外,观看直播是Z世代年轻人的重要娱乐方式。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4岁及以下观众占到了全体在线直播用户的49%。这使得“皮套人”无论是主播还是偶像,都必须将直播纳入主要活动内容中,以便更高频率与粉丝互动,维持人气和关注度。

作为在互联网上活跃的新生代偶像,虚拟偶像拥有比传统偶像更丰富的周边产品,除了各种实体周边外,虚拟偶像还可以销售以虚拟装扮、主题、游戏联动道具、数字专辑等多种数字周边产品。

二创是Z时代形成并维系社区的重要方式,强调个性和悦己的Z世代乐于通过二创来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喜爱,而这些创作出来的产品通过互联网传播后能为它们的“原主”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也可以增加相应群体的用户粘性。

以上描述到的组件,每个都对Z世代消费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而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便能轻松发挥出“1+1>2”的效果,征服Z世代的消费者。而这具有着骇人魅力的“弗兰肯斯坦”,就是我们所描述的“虚拟人”的真身。

二、真的没有“永不翻车”的偶像吗?

虽然缝合了各种Z世代喜好,但国内虚拟偶像/主播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还处在发展期。原本仗着A-SOUL走红,虚拟偶像/主播在2020、2021两年里还吃到了不少流量红利,资本和企业也将其视作偶像产业的新机遇加以关注。

整个赛道本应顺利踏进新的阶段,吸引更多资本注入,将产业规模做大、产品整体质量拔高,谁料想,A-SOUL开始享用胜利果实才过了不到一年时间,就遭遇了如此严重的运营危机,被媒体用烂了的虚拟偶像/主播“永不翻车”的宣传标语,也就此沦为一句笑话。

事实上,A-SOUL并不是第一个陷入风评危机的虚拟偶像团体,在A-SOUL之前,彩虹社、游戏部、Activ8以及B站和彩虹社合作建立的VirtuaReal等虚拟偶像社团、公司都多少产生过一些纠纷案例,连被戏称为“虚拟偶像始皇帝”的绊爱也一度被卷入漩涡之中。

既然都已经翻车过那么多次了,为什么媒体还是会用“永不翻车”来描述虚拟偶像/主播呢?

这其实是国内媒体对于虚拟人概念存在误解所致。

就像前文提到过的那样,虚拟人这个大概念里本来是不包含真人要素的,无论是Siri,还是初音未来,消费者都能很清楚地明白它们背后并没有“中之人”——至少对大部分消费者而言是这样的。而原本就不包含真人要素,自然也就没有人类的权利或者欲望,不会犯下那些只有人类才会犯下的过错。

换句话说,除非人类在未来真的遭遇智械危机,否则像初音未来、洛天依这种“完全”的虚拟偶像,那正儿八经是可以做到“永不翻车”的。

当绊爱出道,“真人+虚拟形象”的新型虚拟人才横空出世。在发展一年多之后,风潮渐渐传到国内。到了2020年末,A-SOUL出道,意外破圈走红。而在差不多同一时期,Z世代消费潜力得到市场认可,企业纷纷拥抱“二次元”文化,而国内虚拟偶像/主播规模进一步扩大,并逐渐吸引到了圈外路人的关注。

这时,国内媒体开始发力宣传虚拟偶像。然而,对于大部分追逐热点的媒体而言,他们很难区分曾经用一首《甩葱歌》火遍大江南北的初音未来,和这些新登场的“动漫小人儿”之间有怎样的区别。恰巧,彼时国内市场正在整顿饭圈乱象,失格偶像、艺人一个个被揪出水面,引发众怒,“翻车”、“塌房”成为互联网热词,所以媒体就顺势而动,从初音未来、洛天依这类“完全”虚拟偶像身上提取出“永不翻车”的标签,贴到了新兴的“皮套人”身上。

如今,国内头部虚拟偶像女团陷入运营危机,“永不翻车”的标签自然也就被撕了个细碎。对那些自A-SOUL爆火后一直关注着这一领域的企业而言,这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

毕竟,在这些企业之中,有不少是因为真人偶像事故频发才试图转向虚拟偶像的,如今虚拟偶像不但会翻车,还会引导粉丝群体施压企业,运营风险丝毫不逊色于真人偶像,而且随着A-SOUL事件爆发,谁也不知道监管的脚步是不是已经在前往虚拟偶像市场的路上,企业对赛道的热情,也就此消散了不少。

这并不是说企业就会放弃那些二次元美少女,只不过,他们也许会用更加“安全”的方式,去接触这一领域

比如说,远离“中之人”。

三、企业需要的只是动漫美少女?

一个有趣的事实:短视频和部分视频网站的观众,会倾向将“皮套人”视作“虚拟人”概念的“正统”,而那些去除真人要素的“完全”虚拟偶像的演出作品,则会被视作是某种“动画片”。

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并不让人意外,毕竟,国内观众接触虚拟形象最多的场合,本来就不在“皮套人”直播间,而是在各大电视台、视频网站的动画频道。对于一部分并不长期关注ACG产业的观众而言,他们其实是无法区分围绕单个虚拟角色或者团体的虚拟偶像企划,和一般的动画作品有什么区别的。

而聊起国内动画产业,虽然质量差强人意,但依旧保持着增长态势。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国内动漫市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由2016年的/6649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图片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以及许多相关书籍、杂志、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一种你无需相遇,只要你踏实坚定地做着自己的事,就自然而然地接近了ta。 《不老人生》就告诉我们,有这样一些我们曾经追随着的偶像,仍未老去。 这把年纪的我们。 又怎敢说老。


在流量新星一茬接一茬地更新换代,老鲜肉们不断挣扎追寻保鲜秘方,快速新陈代谢的“偶像时代”里。

老派的Sir固执地觉得。

纪录片《不老人生》是来自央视纪录频道,国字号的正规军出品。

一共6集,每集一个主角。

真正的光芒属于海报上一个又一个的“另类”偶像。

摄像镜头就在身后,他鸟都不鸟,头也不回地把摄像师甩在门口。

面对年轻人三个注意,五个叮嘱,唠唠叨叨地把那点话说了好几遍。

在讲究快节奏的现在,他们的步伐又太慢了。

老花镜、放大镜、轮椅、拐杖......

几乎是《不老人生》中时常出现的固定道具。

不是80后就是90后——

平均年龄88岁,最年轻的81,最年长的98。

老话说,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人生总有该慢下来的时候。

但他们偏偏最受不了自己的老。

像是有股劲儿憋着,每一秒都要与在我们赛跑,与时间赛跑。

“新型冠状病毒肯定是人传人,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这样一句话,成为了全国大规模防疫的转折点。

他就是17年前抵御非典,眼前正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国呼吸病学专家。

疫情集中爆发的那段时间,所有明星八卦暗淡失色。

除了不断刷新的确诊数字,所有热搜头条,都集中在同一种话题。

或者说,同一人身上——

在疫情尚不明朗,信息渠道匮乏的当时,钟南山是大众心中的一根定海神针。

全中国都盼他说点什么。

可他在告诫大家别去武汉之后,自己却逆行奔赴武汉一线。

在这聚焦之下的钟南山,被敬佩、被膜拜,同时也被神话着。

面对媒体的过度拔高,钟南山曾多次声明:

“我只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就如同在《不老人生》中,Sir就看到了这样一位固执、匆忙,甚至手忙脚乱的普通医生。

80岁的钟先生西装裤白衬衣,步伐稳健,精神矍铄。

行进速度,超过了身边的年轻人。

特别的是两只沉甸甸的皮包,装着电脑、资料、病历......像是古代将士的兵器,如佩物一般,被他随身而带。

几乎是钟南山工作之余的主要状态。

每当他大步流星地走向办公室,开展工作时,总有一道门挡住去路。

放下包,掏门禁,解锁看门。

几个简单的步骤,钟老都要叨叨几句。

划分工作区域,隔离无关人员,一个合情合理的门禁,在钟南山眼里,变成了影响效率的障碍。

哎呀,这个门老是关着(×2)

在《不老人生》的镜头中,除了会诊、调研、研究资料,这双腿就似乎从来不愿停下脚步。

面对镜头,只愿意聊专业。

面对热情洋溢的粉丝,他甚至过于耿直。

来安排“通告”的,是医院领导。

前来请他接见来自远方的贵宾,再三劝说“就礼节性的见一见”。

双手背后,点头哈腰,再三承诺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才让钟走出堆满案牍的书桌。

接待完贵宾,走出会议室,立刻骂骂咧咧。

- 什么事啊,什么事情呀又

- 礼节性的见一见就可以了

老调重弹的“干实事,说实话”?

这样说你一定不信,这桥段几乎照搬某些晚会的“正能量”小品。

但这部纪录片,会让你相信一种可能。

却在体制框架下,难以见证的可能——

过人的能力,敬业的态度,执着的毅力,能够打破明暗规则的制度游戏,证明自己的价值。

能力,不是“请客吃饭”。

钟南山,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中国非典防治、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等领域领军人物。

打开百度百科,各式各样的博导、主任、专家组长......一个又一个头衔看得人眼花缭乱。

证明他的权威地位,这一条最形象。

钟南山啊,全中国的医生都是学他写的教材长大的。

证明他的职业道德,这一条最让Sir感触。

中国14亿的庞大人口,代表着我们有着全世界最多的病人。

不过他绕开了更容易立下科研成果的疑难杂症,选择了一条困难到没人愿走的苦路。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排名仅次于脑溢血、心脏病、肺癌,单病种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常见疾病。

我国慢阻肺患者数近1亿,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3.7%。

但治疗手段极其有限,大多是以药物辅助缓解,改善病患的临终感受。

没有医疗研究愿意针对慢阻肺。

它的最大困难,在于诊断。

所以真正愿意搞慢阻肺的不太多

它并非急性爆发强烈症状的急性病,而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破坏的过程,发现需要就诊的,往往已是中重度的病患,容易错过最后的治疗时机。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被美国医学界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的广泛筛查。

在城镇、农村社区,进行肺功能普查。

整理出大量病例资料,用于调研,给出治疗方案。

普及慢阻肺相关常识,呼吁人们减少吸烟,改善社区空气环境。

粤北地区慢阻肺高发,究其原因是因为生火所用的柴草极易产生烟气。

钟所在团队合作地方政府,推广沼气能源。

与基层医务人员相互合作,进行双盲实验,研发治疗慢阻肺的特效药物。

两年后其中一部分患者,肺功能完全康复。

与如今让我们惶惶不安的新冠相比,这些成绩听起来好像是一件一件小事。

“谁都可以干,却没人愿意干的小事。”

让钟南山的医疗成果,获得了国际医疗专业的认可,也改善了中国人的健康理念。

需要钟南山耗费大量精力体力推动的,并非医疗上的技术难关,更是一直以来国民健康意识的理念障碍。

这条苦路,钟南山走了47年。

这张拍摄于1973年的照片

它是四十年前慢阻肺防治

Sir觉得,无关那些证明行业权威的头衔、名誉。

《不老人生》中,钟南山拎着两个皮包,脚步匆匆的开场白,可能就是这些努力的原因——

“我,是一个胸肺科大夫。”

事业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04年钟南山因为透支过度,突发心梗,做了支架手术。

在此之后,他捡回了运动的习惯。

健美、游泳、篮球,换着花样来。

脱下白大褂的他,一身完美肌肉线条,见棱见角。

《不老人生》一共六集,并非着力展现世人所熟悉的荣耀,而是以自述的口吻,展现出上上一代人,探索与追寻、刻苦与勤奋。

还有,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大庆油田的勘探者,地质学家李德生;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自主研发设计师倪光南......

一个个从历史中走出来的人物。

如今,他们依旧勤奋着。

81岁还在为中国自主创新芯片奔走;98岁还在主持研究“非常规油田”;91岁的她,依旧可以挥舞指挥棒,将讲述客家历史的交响乐传到更远的地方。

用真实人生,还原真实力量。

Sir当然不会说,明星便没有资格做青年人的偶像。

只是我们需要知道,两种偶像的区别——

一种是承载幻想的漂亮载体;

一种是引导你前行的路标。

一种让你想方设法接近,见面会、签名、合照……

一种你无需相遇,只要你踏实坚定地做着自己的事,就自然而然地接近了ta。

《不老人生》就告诉我们,有这样一些我们曾经追随着的偶像,仍未老去。

助理编辑:破坏之王阿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星的海报可以贴在屋里哪个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